20世纪初,俄国是一个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反动的沙皇统治严重地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1900—1903年经济危机使国内的矛盾空前尖锐起来。工人、农民以及国内各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连绵不断。沙皇政府为了转移人民的斗争视钱,阻止革命的发展,乞灵于一场胜利的对外战争。但是,结果适得其反。1904年开始的日俄战争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加深了人民的苦难,暴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从而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这次革命风暴的开始是1905年的彼得堡流血事件。1905年的彼得堡流血事件。1905年初,彼得堡最大的普梯洛夫工厂的工人举行罢工,抗议厂方无理开除工人。罢工得到其他工厂工人的支持,很快发展成为全城总罢工。沙皇政府企图在罢工举起之时就把革命火种扑灭掉。它指使加邦牧师诱骗工人列队前往冬宫,向沙皇尼古拉二世吴递请愿书,以便乘机把工人淹没在血泊之中。布尔什维克看穿敌人的阴谋,反复向工人说明:向沙皇请愿是不会获得自由的,自由必须靠自己拿起武器来争取。但是,很大一部分工人认为困苦是下面的官吏造成的,他们仍相信“慈父沙皇”会帮助他们。1月22日(俄历1月9日)星期日,彼得堡工人携带全家,组成了一支约有十四万人的和平队伍。他们举着圣佈、圣像和沙皇的肖像,拿着陈述工人疾苦要求沙皇赐与恩惠的请愿书,向冬宫前进。结果遭到沙皇军队野蛮枪杀,1000多人被打死,几千人受伤。1月9日此被称为“流血的星期日”。
彼得堡街头的鲜血擦亮了千百万工人的眼睛。他们愤怒地撒毁了沙皇的肖像,说“沙皇痛打了我们,我们也只好把他痛打一顿!”当天晚上,彼得堡的工人就筑起了街垒,同沙皇军警展开了英勇的搏斗。各地工人也掀起了空前规模的抗议罢工浪潮。仅一月份,罢工人数就达到44万,超过了过去十年的罢工总人数。农民和少数民族也掀起了斗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响彻全国各地。群众性的革命开始了。
革命的迅猛发展把社会上的各阶级各政党都发动起来了。他们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制定各自的微策略方针和行动路线。沙皇政府深感单用暴力不足以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因此,它除了残酷镇压之外,还极力破坏人民内部的团结,挑唆俄国各族人民互相残杀,另一方面答应召开咨询性质的国家杜马(代表会议),妄图用反革命的两手扑灭革命。自由资产阶级在沙皇专制和民主力量之间动摇。它们一方面拿革命来恐吓沙皇,要求它实现一些改良,自己也可以从中享一些权力;另一方面,它们更害怕革命,极力与沙皇妥协,共同扼杀革命。俄国资产阶级的这种反革命本性决定它根本无法领导这场革命。
无产阶级是这次革命的领导力量。但是,无产阶级的政党这时分为两派。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主张:无产阶级应积极领导当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用武装起义推翻沙皇统治,实现工农民主专政,然后不失时机地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而另一派孟什维克却主张:革命应当由资产阶级领导,反对武装起义,主张用和平方式改良沙皇制度。孟什维克的行径分裂了工人队伍,给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为了彻底批判孟什维克的错误,列宁在7月写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的两个策略》一书。这部光辉著作对党的路线作了全面精辟的论证,它进一步武装了党和无产阶级。
在1905年五一劳动节,全国几乎有二百个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5月末,俄国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的7万名工人举行大罢工。在斗争中,工人们发挥了首创精神,选出自己的代表,建立了俄国最早的工人代表苏维埃。6月在波兰的重要工业中心洛兹,工人同沙皇军队进行了三天的巷战。6月中,沙皇的最后支柱——军队也发生动摇,黑海舰队《波将金》铁甲舰爆发起义。在革命蓬勃开展的情况下,沙皇政府慌忙与日本签订了和约,以便腾出手来镇压革命。8月19日,又正式发布诏书,召集咨询性质的国家杜马。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民抵制了这届杜马。
1905年秋,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首先是莫斯科工人大罢工。10月初,全国主要铁路线的职工宣布总罢工,随即扩展到各大城市,形成了全俄政治总罢工。参加这次总罢工的工人有100多万。此外,低级官员、学生、民主知识分子也参加了运动。总罢工使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店停业、邮电不通、社会生活陷于停顿,政府机构也大多陷于瘫痪。在总罢工过程中,各地纷纷建立起苏维埃,它不仅领导罢工斗争,而且自行颁布命令,推行各种革命措施。
十月总罢工吓得沙皇魂不附体。他躲到彼得堡郊外,准备一旦情况紧急,就从海路逃亡国外,同时,被迫作出一些重大让步。10月30日(俄历10月17日),居古拉二世签署宣言,答应召集立法杜马和给人民以言论、出版、集会的自由。资产阶级、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欢天喜地接受了这个宣言,说“革命已经完成”,“开始了民主宪制”。布尔什维克驳斥了这种谎言,指出10月17日宣言只是斗争的第一个胜利,沙皇统治并没有崩溃,必须进一步开展革命,用武装起义推翻它。
11月,列宁从瑞士回国,直接领导起义的准备工作。12月20日,莫斯科工人举行总罢工,参加的人数达到15万。声势浩大的罢工到了23日发展成为武装起义。工人修筑起近千座街垒,同沙皇军队展开了英勇的搏斗。在勃列斯尼亚区战斗进行得特别激烈。400多名战斗员顽强地保卫着自己的阵地,使沙皇军队不能前进一步。最后,沙皇调来炮队,向这个区发射了600多发炮弹,才占领了这个地区。由于敌我力量过分悬殊,最后莫斯科苏维埃决定从1月1日起,停止武装斗争,以保存革命力量。继莫斯科起义之后,格鲁吉亚、乌克兰、波罗的海沿岸的拉脱维亚、西伯利亚的赤塔和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先后爆发了起义。由于起义的时间参差不齐,缺乏共同的领导中心和统一的计划,缺乏共同的领导中心和统一的计划,缺乏武装斗争的经验,以及孟什维克的妥协投降,起义都被镇压下去了。
十二月武装起义是1905年革命的顶点。起义失败后,革命从高潮进入退却时期。劳动人民是一边战斗一边退却的。从罢工人数看,1905年有280多万,1906年有110多万,1907年有还有70多万。农民运动在1906年上半年继续开展,席卷俄国(欧洲部分)一半左右县份。军队骚动也不断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沙皇不得不继续玩弄反革命两面手法。一面加强对革命迫害,一面主持召开国家杜马。布尔什维克看到革命已转入低潮,就参加了1907年1月召开的第二届国家杜马。布尔什维克利用杜马讲坛揭露了沙皇各项政策的反动本质,引起反动派的恐惧。于是,沙皇政府捏造罪名,把社会民主工党杜马党团的全体成员流放在西伯利亚,并在1907年6月16日(俄历6月3日)解散了国家杜马。这在历史上称为“六三政变”,它标志着俄国第一次人民革命的结束。
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无产阶级和农民没有结成巩固的联盟,农民虽然奋起斗争地主,但是,很大一部分农民不幻想沙皇和国家杜马会分给他们土地。农民的这种心理也影响到军队,因此农民和士兵的发动较晚,没能同工人的斗争紧密配合。其次是无产阶级的行动不够协调一致。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造成一部分工人的思想混乱,分裂了无产阶级队伍。第三是国内外资产阶级对沙皇政府的支持。
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重大意义。它沉重地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锻炼和教育了劳动大众和布尔什维克党,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良好的准备。列宁指出:“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第184页)
俄国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人民革命,它不仅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个亚洲的革命运动。俄国1905年革命揭开了帝国主义时代革命风暴的序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