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2-动物——人类的伙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地球的生物

    地球的诞生,已有45~46亿年,但我们今天仅对它近6亿年来的这段历史了解得比较清楚。因为地球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主要是靠当时形成的岩层和所含的古生物化石记录下来的;地球上的生物虽然早在30几亿年前就已出现,但主要是些低等的菌藻植物,它们留下的化石,能够说明的情况不多,而且保存这些化石的岩层,又大多经过程度不同的变质,这就使地球这段早期历史更加不易为人类了解。只是到了距今约6亿年前,较高级的生物大量出现了,并有大量未经变质的沉积岩层和动物化石保留下来。从而提供了许多比较可靠的材料。所以,现在关于地球的6亿年以来的这一段历史,阐述得比较详细和可信。这和人类历史的阐述有相似之处,无文字记载以前,人类历史是比较模糊和简略的,而有文字记载以后,人类历史才变得清楚和翔实。总之,无论地球历史还是人类历史,距今越远越模糊、越简略,距今越近越清楚、越翔实。

    从地球诞生到6亿年前,这段时间在地球历史上被称为隐生宙,虽然延续的时间约有40亿年,但由于材料不足,未能划分出详细的历史发展阶段,一般只再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而它们之间还无确定的界限,因此常统称为前古生代。

    当地球上的生物从以低等植物为主演变为有壳的无脊椎动物占优势时,地球的历史从隐生宙(即前古生代)进入到显生宙。

    生物继续从低级向高级演化,无脊椎动物让位给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又不断有新的“强者”出现。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到我们人类,此衰彼兴,依次扮演着地球上的主角。

    在古生代的早期,我国的北方和南方,都有很广阔的地区为海水所淹没。在海里,藻类仍在大量繁殖,但比它高级得多的生物已大量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三叶虫的动物统治了全世界的海洋,这时陆地上仍没有任何生物。

    三叶虫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全身分为头、胸、尾三节。又有一条凸起的中轴贯穿在头尾之间,横看竖看都可分出蔓个部分,在它的身上长有甲壳,起保护作用。三叶虫一般长约数厘米,这在当时是个儿大的动物,它们大多栖息在海底,也有少数钻到泥沙中居住或在水里漂游。

    寒武纪后期,是三叶虫鼎盛的时期,到奥陶纪时,三叶虫的数量仍不少,但海中已出现了比它更厉害的动物。这种动物是一种软体动物,它有锥状的硬壳,在锥体开阔的一端,即它的头部,长有环状的触手,用它捕捉食物和爬行、游泳。它们的个儿大,一般长达几十厘米,行动迅速,口腔坚硬,因此三叶虫不是它们的对手,这些软体动物是章鱼、乌贼的远亲,但大部已绝灭了,只是在岩层中留下了它们的一些锥形硬壳变成的化石,这种化石被称作“角石”,而其中被称为“鹦鹉螺”的这一种,居然还见之于今天的海洋里。

    在三叶虫之后,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属于脊椎动物的鱼类。早在奥陶纪的海洋中,一种外形似鱼,头部无上下颌骨,身上披有骨质甲片的“甲胄鱼”已经出现;到了志留纪晚期,真正的鱼类登场了。到了泥盆纪,鱼类进入繁殖盛期,一时地球上成了鱼类的世界。

    从志留纪中期开始,全世界许多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都发生了地壳升高为陆的变化;一些地区地壳比较平稳地大面积升高,海水慢慢地退却;还有一些地带,地壳剧烈地褶皱,逐渐形成绵亘的山脉,这就是所谓的造山运动。在志留纪晚期,我国南部和北欧等地,都有造山运动发生。到了泥盆纪,陆地的范围更为扩大,虽然其间也有海水漫上大陆的时候。

    从海到陆的变化,促使原来在海里生活的生物向陆地上转移。志留纪晚期,在滨海地区的沼泽中,出现了一种极为原始的蕨类植物,这类植物的根、茎、叶都还没分化出现,光秃秃的,故被称为裸蕨,它们是首先登上陆地的植物。到了泥盆纪,陆地上的植物增多,而且大多有根有茎,枝叶茂盛。这些植物,仍以蕨类为主,不过它们可不像今天我们还可看到的那种矮小的草本植物的蕨类,而是多为高大的木本植物,特别是在进入石炭纪以后,这些植物更为茂盛。它们在许多地方组成了茂密的森林,树木的高度有达到40米的,茎的基部最粗的有3米。

    这些树木由于各种原因被埋藏到地下,天长日久就变成了煤层。地球上的煤,在石炭纪时形成的最多,以后地球上的森林,再也没有达到那时的规模。紧接着石炭纪的二叠纪,陆上的植物仍很茂盛,并开始有松柏一类更高级的植物出现,这时形成的煤层也不少。

    动物登上陆地比植物要晚,但在泥盆纪时也开始有了原始的两栖类。到了石炭、二叠纪时,地球上变成了两栖类的天下。

    昆虫出现在陆地上,可能比两栖类还要早些,在石炭、二叠纪时已很发达,那时的昆虫有1300种以上,其中有形体特别大的,翅膀就有70厘米长;这样大的昆虫,后来再没出现过。

    在二叠纪末期,地球上的生物界来了一个大变革,三叶虫等多种生物都绝灭了,古生代宣告结束。

    在石炭、二叠纪,地壳继续不断升降,一些地区时而为海、时而为陆;造山运动也多次发生。今天的各大陆,在那时也已粗具规模,不过是联成为一整块,后来逐渐分裂成几块,并各自移动了位置,经过了两亿多年,才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古生代结束,地球的历史进入中生代。那时的地球被爬行动物统治。这时的爬行动物,大都躯体庞大,形象恐怖,人们使用了传说中的“龙”来称呼它们。一时在陆地上爬的有恐龙,在海里游的有鱼龙、蛇颈龙,在天上飞的有飞龙、翼龙,地球上成了“龙的世界”。

    恐龙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特别深的印象,这是因为大多数恐龙的躯体巨大,有的体长20~30米,体重40~50吨。其实恐龙也并非都那样大,也有小的。不过,那些小的被人们忽略了。一提到恐龙,人们就想到那些巨大的可怕的形象。

    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其他许多种“龙”都绝灭了,有人认为可能还有极个别的孑遗,但至今尚未找到。总之,在中生代末期,生物又来了一次大变革,而这也就成了划分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出现在中生代晚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可能是恐龙等绝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场规模很大的地壳运动,使地球上出现许多高山,气候变冷,植物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有利于恐龙生存的环境改变了,而它们又没有应变能力,只好走上了绝灭的道路。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才是恐龙绝灭的主要原因,讲的也颇有道理。

    不过中生代晚期发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是确定无疑的,这轮运动对我国当时的大片土地影响很大,今天我国的地形大势,就是在那时打下的基础。

    进入新生代,强烈的地壳运动继续发生,特别是在3000多万年前,长期被水淹没、堆积有巨厚沉积物的现今喜马拉雅山一带,逐渐升起成为“世界屋脊”,这新一轮造山运动,被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它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有表现,一些地区升高成为高原山岳,一些地区又沉降成为平原洼地,造成地形起伏的巨大变化。

    在爬行动物退位后,代之而起的是哺乳类动物,还有鸟类。一些四足有蹄、以吃植物为生的兽类繁殖起来,食肉类动物因有了食料也随之发展起来了;地球上的生物,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状况,人类登上地球这个舞台的条件成熟了,地球的历史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地球在不停地转动,随着它的转动,时间在前进,几十亿年过去了,这才具备了适于人类发生和发展的条件。人类成为地球的主人,地球的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究竟人类是多少年前在地球上出现的,至今还说不出一个肯定的数字,但进入第四纪后,人类才开始发展起来,这是毫无疑问的。

    早在30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已出现了一种高级的哺乳动物古猿。这些古猿本来在森林中生活,成天在树上攀援,但是由于环境变化,有一部分古猿下了地,而且学会直立行走,手脚分化,视野变得开阔,头脑也发达了,终于能够制造工具和说话,进化成了人,这种转变现在一般都认为是在第四纪完成的。

    第四纪时,几次出现了世界范围的气温降低,造成一些地区终年为冰雪所封冻,冰川掩盖的陆地面积,最大时曾达5200万平方千米,比现在要大3倍多。

    由于大量的水被冻结在冰川里,海洋里的水量减少,海面降低,今天不少被海水淹没的地方,当时都露出在海面上,亚洲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曾是连接两大洲的“陆桥”。

    气候变冷,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一些地区的森林减少直至消失;原来温暖潮湿的丛林变成了干冷的草原,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些生物因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所以绝灭了;也有些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则改变了自己的形体和习性。一部分古猿下地生活,看来也是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人类的祖先为了得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经过难以想象的艰苦历程,终于克服了环境改变带来的困难,走出了一条从只能适应环境到自发改造环境的新路。

    在云南省元谋,找到了150~180万年前的猿人化石,同时发现了少量石器和用火的痕迹。约在50万年前,生活在今天的周口店一带的猿人,更已能造出大批石器和骨器,留下了许多用火的遗迹。到几万年前,那时人的形象便和今天的人接近了。

    除了人以外,任何其他生物对自然界的影响都是无目的的,只有人才使自己的行为成为有意识的活动。人的有目的的改造环境的作用将愈来愈显现出巨大的威力。

    人类的时代同地球历史上的“朝代”相比,只能说是刚刚开始。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很短,人类具有现在这样强大的力量,为时更晚。

    没有得到科学技术武装的人,在大自然面前是软弱无力的。而近代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的兴起,不过200多年。如果把地球比做千岁老人,那么人仅仅是在不到半小时以前才获得了从知识转化来的巨大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从前需要许多人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做到的事情,现在只需要少许人花费较短时间就能完成。最初出现的蒸气机,顶得上几匹马干活,而现代的火箭发动机,则顶得上1000亿匹马干活。

    如果仅把人力作为一种自然力和其他自然力相比,那么人力是微小的。但是,只要人掌握科学技术便能驾驭自然力,并使之为人类造福。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现在都已不是神话而是现实了。

    三叶虫在地球上持续生存了3亿多年,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还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实在是年轻得很;我们的地球,还有太阳,都仍处在活动力很强的时期,像现在这样运转、发光、发热,还可以保持好多亿年。因此,人类有充足的时间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给地球的历史写下新的光辉的篇章,并进而到地球以外的空间或星球去开拓新世界。

    动物的起源

    动物界的历史,就是动物起源、分化和进化的漫长历程。是一个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最早的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进化为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逐渐出现了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由没有脊椎的棘皮动物往前进化出现了脊椎动物,最早的脊椎动物是圆口纲,圆口纲在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上下颌、从水生到陆生。两栖动物是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虽然两栖动物已经能够登上陆地,但它们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水域环境的束缚,还必须在水中产卵繁殖并且度过童年时代。从原始的两栖动物继续进化,出现了爬行类。爬行动物可以在陆地上产卵、孵化,完全脱离了对水的依赖性,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爬行类及其以前的动物都属于变温动物,它们的身体会变得冰冷僵硬,这个时候它们不得不停止活动进入休眠状态。

    陆地上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为动物的进化开辟了新的适应方向,爬行动物在陆地出现以后,向各个方向辐射、分化,更高级的鸟类和哺乳类应运而生,当哺乳动物进一步往前发展时,人类终于脱颖而出。从爬行类以后出现的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具有恒定的体温,能适应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

    总之,生物的进化历程可以概括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某些两栖类进化成原始的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成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各类动物的结构逐渐变得复杂,生活环境逐渐由水中到陆地,最终完全适应了陆上生活。

    动物的分类

    动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类。一般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以有机物(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为食料,因此具有与植物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进行摄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环、排泄、感觉、运动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自然界动物的种类很多,据现在估计,约有150万种。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以外所有动物的总称。其主要特点在身体中轴无脊椎骨所组成的脊柱。与脊椎动物相反,神经系在腹部,心脏在消化管的背面,故又有腹神经动物之称。

    脊椎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身体左右对称,一般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体内有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的脊柱,并有发达的头骨,中枢神经系统在身体背侧,心脏在腹侧。可分为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等纲。现存的约有5万种。

    动物分类知识

    世界上各国有各国的语言,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在不同地方的同一种动物会有不同的名称,如野牛在云南被称为白袜子,黑熊在东北被叫做黑瞎子。这就给生物学家在研究它们时,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带来了麻烦,为解决这个问题,全世界的生物学家使用统一的标准来命名动物和植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学名。由于这些名称主要来源于拉丁语,所以又叫拉丁名。就像我们的名字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一样,动物的学名也由两部分组成:属名和种名。属名相当于我们的姓,告诉人们自己属于哪个家族,种名是自己的名字,可以在属内进一步对这一物种给予确认。学名是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在十八世纪建立的。

    属是动、植物分类的一个单元,分类是生物学家为了更好的研究生物之间的彼此关系而建立的一个系统。类似的物种可归并成一属,类似的属可归并为一科,类似的科可归并为一目,类似的目可归并为一纲,类似的纲可归并为一门,类似的门最终归并为一界。形成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单元组成的完整的分类系统。

    如梅花鹿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鹿属;丹顶鹤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鹤形目、鹤科、鹤属。这就像我们使用的通信地址一样,知道了国家、省、市、区和街道名,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收信人,同样知道了一种动物的门、纲、目、科、属,就可以确定它的分类地位,也就能知道它和其他种动物在进化上的关系,比如常见的马、牛、驴和猪四种动物,虽然都是哺乳动物,属哺乳纲,但马、驴同属奇蹄目、马科,而牛和猪属于偶蹄目,牛属于牛科,猪属于猪科。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在进化上,马和驴的亲缘关系要比牛和猪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

    除动物界外,还有植物、真菌类(如蘑菇)、原核生物界(如细菌)及单细胞生物界(如草履虫)界,这五界共同组成世界生物界。人类也属于动物界,分类地位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和猩猩、猴子在同一个目。所以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和我们共同拥有同一个地球,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在传统笼养动物园中,动物展览就是按照动物分类排列的,一排鹿舍,把鹿科动物都放在一起;一排食肉兽舍,把老虎、狮子、豹放到一起。虽然它们在分类上相近,但地理分布、生活环境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如东北虎和马鹿都生活在森林中,构成复杂的生物关系,但老虎在食肉兽展区而马鹿在几百米以外的草食区展出,游客无法把它们联系起来。现代动物园是按生态地理区域概念来排列动物展区,东北虎和构成同一食物链的草食动物一起展出,向游客解释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鹿是虎的食物,虎能控制鹿的种群规模,它们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都是复杂生物多样性网络中的一个环节。所以人类应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动物的运动天赋

    不是鸟类……更不是飞机……那是什么?与常识恰恰相反,有一种“猫”实际上跑得比猎豹还快。虽然它的名字与猫科动物有关,但它们根本不是一家人。世界上最快的动物是虎甲虫,它在1秒钟内的奔跑距离可达自己体长的171倍。尽管猎豹以速度着称,但它必须跑出每小时770公里的速度才能赶上这种昆虫。

    速度固然令人叹为观止,但更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耐力……这项殊荣应授予常见于欧亚两地的雨燕。这种鸟类能一刻不停地在空中飞行长达三年。它的进食、睡觉和交配都是在飞行中完成的,只有在产蛋、让翅膀稍作休息或感到无聊时才会着陆。

    俗话说,“越是匆忙,越是累人”。有一种动物却生活得悠哉游哉,毫无压力。南美洲生活着世界上最慢的动物:树懒,其移动速度每小时只有0.2公里。它一般都会待在树上,只有在上厕所时才会从树上下来。有时它会加快一下移动速度,尤其是保护小树懒的时候。但不管树懒如何努力,它也仅比蜗牛快5倍而已。

    讲完了慢动作,再来谈谈效率奇差的典型。企鹅就是一个例子,它们走路时所消耗的能量是其他动物的2倍。原因是因为企鹅的腿很短,所以移动起来相当费劲。

    大象不会跳跃,就算有飓风的帮忙也是徒劳。它实在太重了,无法同时提起四条腿。而跳蚤的跳跃高度可达自己身高的200倍,相当于一个人跳过纽约的帝国大厦。

    动物的智慧能力

    虽然人体有许多复杂的机能,但动物也并非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它们的某些机能必须是亲眼所见才会令人信服。

    蟑螂比看上去的样子更具活力,这句话可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蟑螂的脑位于身体内,如果因意外(自然或人为)而失去了头,它仍能在无头状态下存活长达9天。它的最终死因并非不能思考,而是不能进食。

    但有些物种完全没有这种顾虑,因为它们根本没有脑,海星就是其中之一。海星的动作和行为都是由神经网所控制的。

    有些哺乳动物的头脑反应不大灵光。印尼的眼镜猴以一双巨大的眼睛而闻名,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一只眼睛比其大脑要大得多。

    动物的体重问题

    阿拉斯加棕熊并不仅仅在许多好莱坞电影中赫赫有名。也许奥斯卡奖的评委还没有认识到它们的才华,但它们的确拥有一项令其他动物都望尘莫及的殊荣。阿拉斯加棕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其体重相当于十四名男子选手的总和,约为862公斤。但它若与另一个栖息地的动物相比,只能算小巫见大巫了。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重约170吨,长约34米。其体重相当于二十二头大象的总和,身长相当于七只长颈鹿躺倒在地排成一排。而树懒得花上半个多小时,才能从蓝鲸的一头爬到另一头。蓝鲸的心脏有小汽车那么大,动脉的宽度足以让一名成年人在里面自由自在地游泳。

    昆虫也有自己的对手。巨大犀金龟名不虚传,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昆虫。其重量可与麦当劳的吉士汉堡比个高下,虽然看起来没那么好吃!有趣的是,1590493只巨大犀金龟的体重加起来就相当于一条蓝鲸。

    但要论大小,我们还得提一下另一种神奇的动物:袋鼠。这种有袋动物的神奇之处并不在于其体型的大小,而是发育的程度。袋鼠刚出生时的体型和一颗豆子差不多,但其成年后的体型可达出生时的六万倍。袋鼠是从出生到成年之间体型差异最大的动物。

    动物的消化不良

    自然界的营养消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消化不良的现象,令人称奇。

    树袋熊从不喝水,因为它能从桉树叶中获取所有的水分。桉树叶的水分含量占百分之五十。

    但并非所有动物的食谱都是如此健康,因而就会产生消化不良的现象。非洲象就患有消化不良,所以肠蠕动格外频繁。就数字而言,一头大象每天会排出一百公斤粪便。但大自然有它自己的清道夫。蜣螂就是以大象的粪便为食,能神奇地消灭“证据”。

    另有一些讲究卫生的动物会自行清理粪便。大山雀的粪便呈小小的粪团状,随后它会把粪团从巢中清理出去。利用这种办法,大山雀每周要清除五百个粪团。

    青蛙也患有消化不良,当它们老是反胃时,就会陷入一场大麻烦。青蛙不会呕吐,一旦发生呕吐,它会把胃中的食物全都吐出来。

    蜂鸟除了忙里忙外,也有许多神奇之处。它能倒退飞行,翅膀每分钟能振动一百下。为了产生足够的能量以支持如此大的运动量,它每天所吃的花蜜是自己体重的两倍——这需要非常迅速的新陈代谢!

    动物的自然语言

    对许多人而言,大自然的声音比任何放松治疗都更加有效。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是远离都市喧嚣的最好方式。但有声音不免也会有噪音。蓝鲸的歌声可高达188分贝,和火箭发射时的噪音不相上下。

    狼喜欢成群猎食,因而有效的狼群沟通必不可少。狼会用不同的叫声让其他狼知道情况。但在四面环山的山谷中,回声会影响这个策略,传错讯息,因此狼嗥不会产生回音。

    有些动物不会言语,连最起码的声音都发不出来,但它们会采用其他方法让同类知道自己的方位。有些动物的尿液中含有信息素(一种能影响同类的行为的物质),它们会留下痕迹以便同类跟随。有些蚂蚁就是这样的。它们只需留下一毫克的信息素,就足以让其他蚂蚁尾随在后,哪怕是环游世界三圈。

    蛾的触角非常灵敏,能追踪到极其微量的雌性信息素。帝王蝶能觉察到远在八公里外的伴侣的气味。

    雄蚊通过分辨振动翅膀的声音来寻找雌蚊。雌蚊的振翅比雄蚊要快得多。虽然一群蚊子有数千只之多,但所有的蚊子只需振动翅膀就能立刻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罗密欧一定会找到朱丽叶。

    动物的作息规律

    蜜蜂对制造蜂蜜非常认真。为了采集酿制一小瓶两公斤的蜂蜜所需的花粉,一只蜜蜂必须造访两百万朵花,飞行八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两圈。

    尽管昆虫非常神奇,但蜘蛛也不甘落后。所有的陆地蜘蛛都是通过身体后部的气孔呼吸。但有一种名叫水蛛的蜘蛛是个例外。水蛛名副其实地生活在水底,但它是通过蜘蛛网制成的潜水钟在水下呼吸空气的,因为潜水钟里储存着从水面上带来的气泡。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水蛛可说是斯库巴潜水的先驱。

    对于需要呼吸空气但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下的动物而言,这种生活极具挑战性。菲茨罗伊河龟能在水里游很远。当它浮出水面时,其所需氧气的三分之二都是通过直肠吸入的。

    那些呼吸空气但在水下睡觉的动物呢?海牛的睡觉时间选在吸气和呼气的间隙,因为它每隔二十分钟就会浮出水面一次,利用这段间隙时间正好可以打个盹儿。

    海豚没有时间睡个安稳觉。但身为最聪明的哺乳动物之一,海豚已学会让半边大脑睡觉的办法。一半休息,另一半保持清醒,呼吸可以继续保持,不会中断,也不会做噩梦!

    动物的敏锐嗅觉

    在适应自然界各种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很多动物的嗅觉在浸长的岁月中发育得相当灵敏,其中有的种类的敏锐程度令人惊奇不已。

    许多昆虫都是靠释放一种有特殊气味的微量物质进行通信联系的。在东南亚的森林中有一种巨大、美丽的飞蛾经常出没,名叫阿特拉斯蛾,属于蚕蛾的一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蛾之一,双翅展开的距离可达20厘米,翅膀的顶端看上去像蛇头,有时可以将捕食者吓退。它的头上长着巨大的毛茸茸的触角,雄蛾尤为显着,并且利用触角在数百米外就可以嗅到雌蛾释放出的一种含有特殊酶的化学信息的气味。

    许多鱼类的嗅觉也很灵敏。大海中的鲨鱼能在血液在水中的浓度仅有亿分之一的情况下嗅出受伤动物的血腥味,从而捕捉到猎物。也有的鱼的皮肤一旦受损伤,其中的特殊细胞就会释放出带有特殊气味的警戒激素,这些物质深入水中后,同伴们就会立即逃之夭夭。

    鲑鱼则利用其奇妙的嗅觉在海中做远距离洄游,然后沿河上溯,来到它们多年前的出生地繁衍后代。它们利用嗅觉找到返乡之路,每段河流对于它们来说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味。沿溪流上溯要比顺流而下困难得多,但在繁殖期,它们不顾一切地游回四五年前从卵中孵化出来时所在的同一处河床。在冲过许多七八米高的瀑布游到出生地时,它们几乎筋疲力竭,但还要做最后一项工作,在产下数千枚卵之后,它们大多将死去。鱼苗要在河中用一年左右时间觅食和成长,然后便游向大海,直到三四年后再重返故乡。

    爬行动物中的尼罗鳄靠嗅觉来觅食,它是生活在非洲的食腐动物,几乎所有漂浮在水中的动物尸体都会将它们吸引过来,甚至几公里以外一只死去的河马也可以满足一群“闻讯而来”的尼罗鳄的食欲。蛇也利用嗅觉寻找猎物,它的工具是叉形的舌头,可以一伸一缩地品尝空气,跟踪猎物,尤其是田鼠一类的热血动物。绿海龟在温暖的海水中生活、觅食,然后回到筑巢海滩上产卵。通常是它们自己出生的同一处海滩。它们则利用太阳和自己的嗅觉在海中远航。

    鸟类中的海燕、暴风鹱和信天翁等海鸟可在3公里的距离外感觉到鱼的气味。它们的鼻孔像一条管子,所以被人们称做管鼻鸟。管鼻鹱是其中的一种,生活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以及格陵兰北部等地区的沿海地带。它们的名字是从“臭鸟”派生出来的,其原因可能是它们身上有麝香气味,并可向入侵者吐出臭油。它的嗅觉能力惊人,不论是大拖网渔船,还是小钓鱼船,都会很快把它们从几公里外吸引过来,跟在船后捕食死鱼和人们抛弃的食物残渣。这种跟随拖网鱼船捡食的行为也许来自它们吃死海豹、死鲸鱼的习性。除了死物之外,管鼻鹱也吃活猎物,比如沙鳗和小鲱鱼,有时甚至捕食海蜇,所有的食物都取自海面。

    椋鸟的嗅觉更为灵敏,它可以借助嗅觉衔来含有杀虫物质的一些草梗搭在窝巢里,以此可灭杀窝巢中80%的寄生虫。秃鹫则靠嗅觉寻找树冠覆盖下的动物的尸体气味,往往依赖其天生的巨大鼻孔,不仅能闻出被树木遮挡住的野猪死尸的气味,还可以闻出埋在土中的腐肉的气味。家鸽的嗅迹还能为它们的飞行导航。当家鸽子飞翔在天空时,微风把许多来自不同地区的嗅迹带到了它的身边,家鸽就能确定嗅迹来源地的方位,不仅仅只是靠它曾经去过那里有着记忆;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风向给嗅迹来源地定位。这样就在它的大脑里建立起一幅地区性的嗅迹地图。它把这幅地图与其他感官获得的信息结合起来,就能够寻找到回家的路了。

    许多哺乳动物鼻子后部的黏膜远大于人类的鼻黏膜,因此其嗅觉要比人类强百万倍。有时,被人抓住的老鼠会撒起尿来,从前被认为是它极度恐惧的结果。岂知这是老鼠使用的气味语言,警告它的同类:此地危险,赶快逃命!尽管鼹鼠的视力很差,但却有着超灵敏的嗅觉,其中星鼻鼹鼠玫瑰色的吻端有多达22个花瓣形的触角,依赖其嗅觉器官能在无尽头的地下迷宫里准确地找到食物。某些种类的蝙蝠亦有甚为发达的嗅觉器官。

    非洲狮能分辨出许多种气味。但是对它来说,能分辨自己同类中不同个体的气味最为重要。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味,雌兽们通过互相摩擦头部、舔舌头等进行彼此的问候,同时也把各自的气味留给了对方,以此进行气味交流,同时也产生了群体气味。雌兽还通过个体的气味差异去识别自己的幼仔。在幼仔出生后的几个星期里,虽然没有和雄兽有过交往,但是它们通过与雌兽的接触来识别群体的气味,并且必须从雌兽身上沾染这种气味后才能得到雄兽的认可,然后才能平安地在它身边活动。

    非洲狮还用嗅迹来标明它们种群的领域。它们在植物上摩蹭,把自己的气味留在上面,并进行散发,不时地提醒其他狮群,这块区域已被占有了。汤姆孙瞪羚也通过气味占据领地。它不停地把眼腺分泌物积留在草场上,以散发自己的气味。非洲大羚羊也有相同的腺体分泌物,它会把分泌物涂在青草和其他植物上,然后又用角去摩擦草茎,这样草茎就像油刷子一样将分泌物涂在了它的角上,当全身郜涂满这种分泌物后,它就能更容易地把自己的嗅迹留在地面上,并且更容易地找到自己曾经留下的嗅迹。

    人类的嗅觉已经大大地退化了,甚至常常不能察觉到自己嗅迹的潜在功能。更滑稽的是,人类还使用各种以动植物为原料的香水洒在自己的身上,将自己的嗅迹隐藏在其他动植物的嗅迹之中。人类生活在拥挤的社会中,似乎忘却了原有的生物本性。似乎只有科学家们还在研究动物发达的嗅觉,利用仿生学的原理造谓人类。

    动物的方向辨别

    动物是否真的能利用地球磁力航行。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如今研究人员认为,飞鸟、鱼、昆虫甚至病毒都能感受到磁场,但动物是怎样感知磁场的却仍然是个谜。

    研究人员逐渐发现,光线可能是动物感知磁场的重要因素。美旧纽约州立大学的科学家观察到,麻雀是利用极光来校正其磁场指南针,而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则发现,一些鸟类是利用光线感知磁场。由于磁场与地轴不一致。因此动物不必调整其内部定向器与方向一致就可航行,而且一些鸟类则是依靠星宿来定向。

    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用63只年幼麻雀做试验两个月,不让它们看见门外和窗外,观察其如何定方向。然后把麻雀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使其偏离磁场90°,这种有意偏离方向是为了要让这组麻雀飞错方向。然后让每组麻雀的一半看见正常的天空,而另一半通过去磁滤光镜看见天空。此后在室内放飞这些麻雀。那些看见过正常天空且转移磁场90°的麻雀竟以此向南转向90°;但是,那些通过去磁滤光镜看天空而又转向90°的麻雀就只是沿着正转向的方向飞行。这说明麻雀是用极光而不是用太阳的位置确定方向。

    法兰克福大学的研究人员用22只麻雀,一种在澳大利亚塔斯玛尼亚岛和澳大利亚大陆之间迁徙的鸟作试验。他们把每只鸟放在一个很大的有天窗的鸟笼内,然后替换着给予白、蓝和绿光时,鸟儿就会从北向东北方向转移方向。

    但是如果给予鸟儿红光时,它们就迷失方向,无所适从。

    传统理论认为,光线可以激活眼睛色素细胞中的电子,如视紫红质。这可导致一系列能量转换,直到神经细胞将能量信息传递给大脑。根据这一理论,动物的磁力感位也是一种能量转移,将依赖相对于地磁场的位置而变化。

    因此,当鸟儿看见地平线时,其眼睛的感知就与地球磁场一致从而发现亮点和暗处,辨别方向。银雀的例子就是例证。因为视紫红质对红光不起反应,因此这种长波(红光)不能激活磁感受器,也就不能为鸟儿提供方向指南。而且新的研究表明,果蝇也有类似的辨别方向的机能。

    但是另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红光也能影响银雀的辨向而无须磁感受器。因此上述理论恐怕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来证实。

    关于动物的死亡

    即使面对死亡,有些动物也会比其他动物更加怪异。

    澳大利亚的蟹蛛,子女会吃掉自己的母亲。小蟹蛛一旦破卵而出,就开始吸吮母蜘蛛的腿,直到母亲完全干涸。

    南美洲的有些鱼类在产卵或交配后就会死亡,而章鱼也会如此。但我们发现。如果切除章鱼的生殖器官,章鱼就能活得很久……虽然会觉得无聊,没有伴侣。

    如果非要说哪种动物对人类最危险,我们一定会说是狼、熊或蛇。但事实却藏在一对温柔的眼睛背后,与其他动物相比,自尾鹿对人类的危害最大,因为由它引起的交通事故最多。

    说到会骗人的面孔,有一种动物比鲨鱼更加危险。据估计,目前每年因鲨鱼而死亡的人数是仅为十人,而每年会有一百人被牛踩死。

    死亡是生命的事实,事实证明,所有哺乳动物在死亡之前的心跳总数都可达到近十亿次。老鼠死前的心跳接近十亿次,但它的寿命只有八百五十天。而大象则有七十五年来分配如此之多的心跳数。人类是个例外,是唯一一种一生的心跳总数可达三十亿次的哺乳动物。

    俗话说,分享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些动物把这句话太当真了,例如,土拨鼠。目前所知土拨鼠最大的族群分布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在长402千米、宽160千米的领地内,栖居着大约四亿只土拨鼠。

    如果这个数字令人叹为观止,那另一个数字更是个天文数字。事实上,有一千亿亿只昆虫生活在地球上。这实在是不可思议,但推算出这个数字的人显然更不可思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