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有自然之势,有人为所造之势。造势,必要有智慧。谁能造势,谁就捷足先登。
台湾卖槟榔也造势,以穿着暴露的年轻“槟榔西施”作棋子,风俗败坏至此,如何挽回?宗教讲利害焉有力量?就以“利”和“禄”为重心。如捐一百万就当荣誉董事,会美中不足!“荣”岂是能用钱买得?那“荣”的背后岂不是隐藏多少罪恶?荣,应该是美善,必须是自己的,要终身能有才是真荣。老鸨居然捐钱当选模范母亲,此一流弊太可怕了!将来如何挽回?现在的情形,是每个知识分子的责任。
看大学知识分子中藏有多少不可告人的事,已不知“廉耻”是为何物了,这是人的社会?何以社会堕落至此?如果你认为女儿不可去参加“轰趴”、“性派对”,那就是真不可。如你认为女儿不可以,自己又怎么可以去捡便宜?这就是良知,要以此衡量一切。
立身行道,人必以立身为本,要守身如玉,这是你的价值。男女都要守节,罗振玉有“贞松堂”。想做事,人必衡量你的人格、作为,男女都一样。多少有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有人格,是像“人”的人。不能取信于人则失败,必须修点德。
人都自私,女人尤其必须注意,生理上使然!女人必须像女人的样子。试婚、婚外情、一夜情?可别听他说什么,一旦日后他心里存有阴影,必会一辈子瞧不起你。不要天真听谁说,自己身上可一点也不能放松。人一旦粗心大意,贪小便宜,往往就会吃大亏。
社会上何以成功的人特别少,因为“足以为法”的太少了,而“为戒的”则太多。哪个年轻人不吹牛,不做梦?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一失足则成千古恨!所以,必要先立身,才能谈其他。
【夏注】太康刘氏曰:前篇言山水泽陆,盖行军在途,所经所处之地耳。此篇言广狭阴险易,乃军次于此,安营布阵之所也。用兵不知地形,虽以智勇之将,战守必至失利。故率师越境,在审地形而立胜,故次行军。
到哪儿必先察看四周环境,才知要如何妥善安排自己。
【夏注】言军次之地,有通、挂、支、隘、险、远之六形,而因及用兵之弊,有走、弛、陷、崩、乱、北之六败,盖以明地形为兵之助,而六事在所当修也。
智不危身,故要处身相敌,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
【夏注】以地形含兵情,故始分两段,中以“地形者,兵之助”
句顿合,而归重“将知胜道”,诚知兵之要者。
哪有那么多好处等你来?敌人都不来,画画还可以。
文人论兵,纸上谈兵,只能做参考。曹操亲身带过兵,其《孙子注》为人重视在此。
自古武人读书少,虽领兵经验多,但不能笔之于书。白崇禧战争经验多,人亦聪明,但守不足。张群、何应钦亦经验多。
【夏注】篇末复引“四知”之说以结之,见兵之为事,不越乎“三才”之理,惟视夫将之识察为何如耳!
三才,天时、地利、人和,必恰到好处,时过境迁则必败。
京剧《失空斩》:马谡“言大而夸”,实不能领兵,但孔明念旧情用马谡,乃“失街亭”,不得已使“空城计”,最后挥泪“斩马谡”。必多少有点冷酷才能为政,进而领兵,绝不可以背感情包袱。言大而夸的人多半没有用,不听军令而好自用,此乃愚者,愚者往往好自用,贱者则易好自专,喜把持权命。
中国以前重视世家子,因其有家教,自小见多识广,处世乃稳。牧猪奴之子,一点人生经验都没有,不大能成事。
西汉丞相公孙弘(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21年),少时家贫,在渤海海边放猪。直到四十多岁,用刀削竹青抄写《春秋》诵读学习;年六十,以贤良被征召入京为博士。后出使匈奴,归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武帝心意;武帝认为公孙弘无能,弘借病免官归家。元光五年,武帝征召文学,灾川国又推荐公孙弘。武帝策诏诸位儒生。公孙弘对策被排在最后,送到武帝手上,被擢为第一,奉召入见,武帝见其相貌姝丽,封为博士,待诏金马门。公孙弘回答说:“愚臣浅薄,安敢比材于周公!虽然,愚心晓然见治道之可以然也。去虎豹马牛,禽兽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驯服习之,至可牵持驾服,唯人之从。臣闻揉曲术者不累日,销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于利害好恶,岂比禽兽木石之类哉?期年而变,臣弘尚窃迟之。”武帝讶其言。朝中议事时,弘先陈述开头,使武帝自行决断,不肯力争。武帝察觉其行事谨慎敦厚,善于辩论,又熟习文法吏事与儒术,甚喜,一年后迁为左内史;其后任为丞相,封平津侯。弘外宽内深,与他有仇隙者,台面上与人和善,但私下报复,杀主父偃,黜董仲舒,皆出自其策。
你们必多读过去的东西,自己在精神、心灵上也能成为世家子。不学,无术;学,就有术。
北宋司马光(1019~1086)反对王安石(1021~1086)变法,沦为意气之争;他作《资治通鉴》,是为皇帝写的,作为乱世之资鉴。虽然他的本意在维护当权者、既得利益者,但可以自其中学得为政之道。书要知道怎么读,怎么从书中得智慧。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立意在作为帝王统治借鉴,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万字,耗时十九年。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计跨十六个朝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由于《资治通鉴》着重政治军事方面,后世有称之为“帝王之书”,后人多以之作为谋略研究。
要懂得怎么读书,自书中求得智慧。不要当人走狗,助人为恶。“读有用书,养浩然气”,才能不助人为恶。没有能力叫别人好,但不要助人为恶。民主时代治事也得用术,但不要做个人或集团的走狗,应为公众利益而奋斗。也不必要做圣人,就为己志奋斗,不要背感情的包袱。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夏注】大凡用兵,安营布阵,在于度地为先。
六者皆地之形者,然各有制宜之法。
做事应先立本,先开拓,非求成功,而是要探路子。
社会上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亦不出此六形。任何团体,有走者、弛者、陷者、崩者、乱者、北者六者之象,此乃领导无方。
国民党之所以有今天,桂系应负莫大的责任。桂系早想得天下,不帮老蒋,最后共产党得了。国民党总脱不了这些灾难。其实,老蒋想报答中山先生之恩,要孙科(1891~1973)做副总统。孙科为一正常人,但没钱,最后李宗仁(1891~1969)当选。淮海战役时,李宗仁、白崇禧按兵不动。李宗仁代理总统时,无力掌握,乃赴美国,后回内地,死于北京。白崇禧来台,死后葬于台北六张犁。
李宗仁和白崇禧称“李白”,国民党桂系的中心。八年抗战时二人抗日,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并屡有胜果。李宗仁当选行宪副总统,蒋中正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出走美国。1965年偕妻回到内地,毛泽东一见面就说:“德邻啊!这回你总算上贼船啰!”后在北京逝世。白崇禧有“小诸葛”之称,属国民党新桂系,抗战后任国防部长。国共和谈失败,桂系无法保住中华民国“半壁江山”,白本身势力亦无法维持,转往台湾,于台北逝世。
不听指挥,非来台才如此。敌人会造谣:不必听总裁的,听“总理”(指金钱)的。国民党的“道统”善于内斗,习气太可怕!难改,“性相近,习相远”。你们自小脑筋就给国民党去掉几根,永远补不上。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守住)高阳(高而向阳之处,前边很宽),利粮道(有特殊环境,利军需),以战则利
地之通形,此乃理论而已!
做事业必先利粮道,有自养之方则源源不绝。
做学问,有安身处,利粮道,必好好做学问。预备好必用的东西,则粮票源源不绝。
可以往(有去路),难以返(无回路),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尽往好处想,天真!光知往前跑,孤注一掷,不知留后路,忽略失败后的结果,无法善后,只好挂了!
做事必须预留后路,先想坏处,有自存之路了再去干。要做最坏的打算,能承担就做。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棋逢对手),曰支(支离破碎)。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勿)出也;引而去之(声东击西,用术示诈),令敌半出而击之(敌人走了一半才去打),利
声东击西,用术示诈。
必知道对方也读《孙子》,你懂术,敌人亦懂术。棋逢对手,要使人中计,必要有高着。
任何东西必要有超人之处,若都与人一样,那就难以取胜了!
隘(左右高山中有狭谷)形者:我先居之,必盈(满)之(于入口处必有重兵把守)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准备完整)而勿从,不盈(准备不完整)而从之
不可以轻敌。有足够的兵力,于山谷入口处扎营,守得完整无缺;如对方有万全的准备,则不可轻易作战。
有智慧,一定要用在生活上,要过智慧的生活。
人贵乎有志,在患难环境中能增长许多用事的智慧。挨过饿,受过苦,一个时代给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不世之雄,都是从困难环境中过来的。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引与诱,两个动作。对方也读兵法,想引对方走,必要有超人之智。高估别人,低估自己,才有必胜把握。棋逢对手,必有一两着是高着才行。
把私心丢掉,才接近真理,才像个人。做人先从“不自私”入手。自私,连狗都知道,是动物的行为。人之所以为“灵”,因为知道利他,仁也;亦即知道自己之外,还有别人,“仁,二人偶也”(郑玄《礼记》注:“仁,相人偶也”)。
无论怎么交朋友,必有要分寸。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朋友之间必责善,“责善,朋友之道也。”但是“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孟子·离娄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离娄上》),所以要“易子而教”。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人每天都有对手,与自己相较量者皆为敌。势均力敌时,绝不可打硬仗,而贵乎能造势。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绝对不可以冒险轻进。
凡此六者,地之道(自然之势)也,将之至任(极重之事),不可不察(甚言之以示警)也
为将的任事之道,人事与地形(环境)相配,乃将领最高的警惕,最高的任事之道。
六种地形,六种环境。做事都有环境。做任何事绝对不可以主观,是主观的都叫“迷”。
料事如神,百发百中;料事不对,往往忽略自己,以为是客观环境造成的。
故兵有走者(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有弛(音持,废弛)者、有陷(全军覆灭)者、有崩(崩溃)者、有乱者、有北(败北)者,凡此六种,非天地(自然)之灾,将之过(过错)也
此六败,乃是人为之过。自然灾害等无可避免,最怕的是人为的错误,乃智慧不足,计划不周所致。
观察一个团体,可以知其成败,哪类人出哪类的差错。
成败就在微妙的刹那间。战争中间有许多微妙处,非文章所能言出。一仗打下来,就可以懂得《孙子》很多。得一次教训,会用一次。人要是没有失败,也就不会有成功。失败不说,是伪君子,中山先生十次革命。
若光纸上谈兵,一点用处都没用。以前致仕(当官退休)讲学,因为累积了许多的经验。今天不行,尽讲《比较政府》,是比较成就?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文职)强卒弱,曰陷(全军覆没)
无能!领导官以下领导无方,易造成全军覆没。
卒与将不生直接关系,而卒与吏则有直接的关系,吏领导卒。
初中教育之所以有“放牛班”,负责教育的官员要负大责。老师弱则学生废,初中生问题乃多。
大吏(小将,如政工干部)怒而不服(总司令),遇敌(怨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分崩离析)
武断进兵!猛张飞般,犯杀气重、轻于战的毛病。军中必有统一命令。
淮海战役,国民党最大的一段教训,没有一步走对,最后崩。
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常职),陈兵纵横,曰乱
无常必乱!吏卒平日无常,必失败。吏卒平日必有常,小部下亦如此。
李莲英有“倾国之智”,人长得丑,但懂得老佛爷的心事,西太后惜发如命,非李梳头不可。人必有特殊智慧才可。
家中做事,给你帮忙的,必无你的智慧,要看人任事。
无论在家庭,小孩能动就必叫他做能做的事,否则到成人就一事无成。“惯子如杀子”,环境一改变就完全不能生存。人绝对不能松散,从小经过严格训练,就习以为常,也不以为苦。
必天天奋发向上,天天闲时多,成就不大。人必要有精气神,此为人之三宝。智慧如不高,永远做一件事,有了经验,日久天长,也就高人一等,因为熟就能生巧。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核心干部),曰北(败北)
养兵千日,用之一时,应使“能者在职”。
亲信干部,选精锐者为之。要自微处看人,精锐可以一当百,必要时,叫他冲锋陷阵,否则将高手置于常手中,亦显不出高手之能。
能知人善任,就可以高枕无忧。“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天下就无弃人、无废才。成就事业,以培养接班人为第一要义。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夏注】一曰不量众寡,二曰本乏刑德,三曰失于训练,四曰非理兴怒,五曰法令不行,六曰不择骁勇。上六者,皆自致覆败之道。
六败必知。以此设想,自己处事时当如何,平时必把自己治理得井井有条。
人生如战场,每个人都想求必胜,但必看自己做的是否必胜。自料,先有自知之明;其次料人,要有知人之智,则可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必重视微,小事不马虎,大事也不会马虎。成功人物无不自微小处入手,冷静才能清楚。考察一个人,就看其私生活是否有条不紊。许多人在一起,即可以看出哪个人聪明。
体情制礼,可以防乱。但徒法不足以自行,法令贵乎能够执行。
智者不怒,不可以气领事。智者不多言,言多必失,必要有守口如瓶的修养,好狗不露齿。要少年老成,“老要张狂少要稳”,处世要冷静理智。
夫地形者,兵(军事)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做事先立本,扎根。先开拓,探路子,不是求成功。
料敌,是制胜的第一步;其次,计地形之险阨远近,地形乃兵之辅助。
自然环境无法改变,只能加以利用,全属智慧的事。能旋乾转坤的多半这类人。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处事之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制权,权权,权这个权,以穷、变、通、久。
必懂得善用心机。遇事、处事,靠第一感做事,危险!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不必)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临事要用智慧应变,以权巧应未预之变、当前之变。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夏注】其进战也,不求战胜之名,于其道之当进而进之;其退守也,不避矫制之罪,于其道之宜退而退之。惟知民命之贵乎保全,而习其利益于人主,其忠诚足以奠社队,其智识足以察敌情,诚为国家之至宝,不可多得者也。
此段发人深省,是做人的道德,守住的原则:有权不拉帮,不弄权,乃国之大宝。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专家可以决定战与不战,但必要有原则,不可以师心用事。智与德,乃两回事,必智德兼修。糊涂,乃智慧不足,不是人品坏。
乾隆,英明之主,所修的《四库全书》绝无错字。升平世,也必须有方法消磨读书人的心志。
乾隆修《四库全书》,实寓治术于其中,是一种钳制思想手段。鲁迅说:“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师尊曾购置《四库全书》一套,并翻阅三遍,结论:“没有可读之书,要读四库未收之书。”强调以“学校钦定之枉,道正率性之元”,作为整理中国学术原则,停售昔日帝王货,要另辟思想新天地,自“元”重新认识中国文化。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谷);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不约而亲,不令而信,则可与之赴汤蹈火。
“殉情容易守节难”,有了深情,才能守节;有了深情,才有深爱,始终如一。长在嘴上的爱,谈不到牺牲。
想做事,想人家对你好,就看你怎么对人家。“朋友之道先施之”(《中庸》:“君子之道四……所求乎朋友先施之”),不虚求别人对你好。
爱而不能令(命令),厚(亲厚)而不能使
“爱之,能勿劳乎?”(《论语·宪问》)爱而能令,告诉他为所当为,天天开功课表,令他为所应为,使他劳心、劳力。教子亦如是。
大执法,法必彻底执行。政治,当狠则狠,一切按政令行事,不可因人而异。
乱而不能治(改正),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夏注】上将之抚士卒,恩威并济,甫能有成;不然则骆而不可用,又何以使战乎?
教子必有方,“人莫知其子之恶”(《大学》)。教子有一定的规矩,必使小孩自小明白钱来之不易,用之也不易,每月的花费有一定。教子必有方,使他不敢也不想做坏事。人多接触正经的人与事,人格可以与之融化,“居使然也”(《孟子·尽心上》:“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
台湾暴发户,有钱就溺子,让小孩什么事都不能也不会做,当然发财没有两代了。以前内地家庭不易出坏孩子,因为家庭有一定的规矩,故有“祖孙宰相”。
苏州太仓有王锡爵故居,王锡爵曾孙王掞在清康熙年间亦官至大学士,人称“祖孙宰相”、“两世鼎甲”;王锡爵之孙王时敏、王时敏之孙王原祁是名闻海内外的娄东画派先驱“四王”中的代表人物。
刘墉,自其父刘统勋开始,刘氏一门相继出了“文正公”刘统勋、“文清公”刘墉和其侄“文恭公”刘镮之,一家祖孙三公二宰相,成为名至实归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
以前每人每月都有月费,花不够的,自己拉债,没有花的就存起来。贤妻良母特别重要,找对象要“贤贤易色”(《论语·学而》),要重德不重貌,不能光找花瓶,否则以后家不像家,人不像人。
夫妇为人道之始,“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贤贤易色”,贤贤,前为动词,敬重;后为名词,贤德。易,看轻;色,外在形色。亦即爱其贤德而轻其色貌。东汉班昭《女诫·妇行篇》提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德”,以德为首。
一般人找对象都受欲的支使,最后吃亏,后悔来不及了!
对儿女要爱而能令,告之所当为、必做,不可以溺爱,反而害了儿女,不学,最后抓瞎。大家庭要避开厚爱,没有父亲的孩子一旦被厚爱,就被宠坏了;母亲必下手,使小孩懂道理才行。骄子现象,以今日为甚。小孩必叫他做事,治家如治军,要井井有条。知道不难,但去做难!
不能齐家就不能治国,以前的家多半有个样子。今天的父母乱宠小孩,小孩自小就没有学规矩,长大怎能不出问题?人皆“望子成龙”,希望儿子是龙,却教不出龙子,乃因不懂得教之道。“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怎能不好好教导儿子?
一世为三十年,也是一代。“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一、父亲前半生有成就,儿子也跟着受人尊敬;三十年后儿子有出息,老父也跟着受人敬重。二、儿子自小“看父敬子”;三十而立后,亦懂得“看子敬父”之道。《说文》云:“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不以规矩不成能方圆,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规和矩,一则言教一则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孟子·离娄下》云:“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闲不能以寸。”家庭教育之重要,可见一斑。
女孩在家自小必教学做家事,习女红、烹饪等,出嫁才能担负家庭责任。昔女儿成长时,母亲就教授《女儿经》。
《女儿经》约撰于明,以俗语、格言为主,押韵对仗,读之
朗朗上口,是中国古代规范女子道德行为的教材。
中国人重视“胎教”,怀孕时不走横路、不出院、不织布,因其错综复杂,专纺线。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说:“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滋味,以礼节之。”《列女传·母仪·周室三母》指出:“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知书达理之家极重视胎教,怀孕时可以不做事,但不可以乱听戏,怕恶声入。这是重视规矩。今天小孩鬼灵精,乃胎教教太多了。
母教,在小孩一出生,就要使孩子循规蹈矩往前走。小时家教严,没有直接接触复杂的环境,看不到不太好的事情,什么都有一定的限制,如更换东西有定时,养成好习惯,不到时候不糟蹋,则“少成若天性”,即使日后没有人看着、限制,也没有那个习惯,因为一个人小时养成的习惯不太会改变。
年轻人无守的,多半是家庭教育不太好。不要学时代的歪风,歪风很快就会过去了。
既生孩子了,就必须自己带,否则不如不生。一个人小时没有受教育,长大再被人教育很可怜!后天的环境很重要,习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时往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少傅箴》),应教育儿女使他们多接触好人,因为人很难再改变,所以父母应自小看之,不使他有种种的毛病,这是为人父母必负的责任。
少成若天性,到中年再教育一个人,就太晚了!真想救他,必使他从心理改变起,令他自觉——“知耻近乎勇”,“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但是很难!“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醒世恒言》),日久天长了,依然故态复萌。
以前人四五岁启蒙,第一个字即教“孝”,小孩虽然不懂,但从小,心就不放任,教育必从小就重视。一个人如果连亲生父母、子女都不爱,岂能爱别人?根本没有人性!
今天女子读书愈多愈懒散,要注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明刘基《卖柑者言》),自己的生活如果不堪闻问,又谈何其他?自年轻起就应知行合一,否则将来如何教养小孩?看看这一代年轻人懒到什么程度!两人相偶,如果有一个真好,也就不会吵、闹。人都自以为比别人好,结果呢?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不知敌人比我们强),胜之半(胜负各占一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不可以光站在自己的立场想事,而忽略了对方,“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一举手一投足必注意,要争之以道,不争之以盗。
两人“棋逢对手一般平”,取胜则必视客观环境。知道自己与对方的实力后,进而要了解自己的客观环境,如此做事怎么会到处碰壁?
如只知道读死书,而不知道外边的环境,焉能不到处碰壁?纵使你有自己的主观,能把天下事都变成如你所想的那样?人应自近处想。
读书贵乎明理,但知道怎么用理最难。有人督促,学习才能到一境界。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惑乱),举而不穷(困弊)
不妄动,故动而不误;不轻举,故举而不困;盖识彼我之虚罔,据地形之便利而后战者。
人要是迷,遇事完全以自己作为出发点。迷而动,乃对事无真认识,也无详细的计划。
对事情认识不清楚,绝不可以妄动;要动时,绝不能有所疑惑。必要有最高的智慧,要做万全的准备。做事有万全的准备,后继有人,才能源源不绝。要做永久的打算。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危殆不安)
能知彼敌之虚实,又能知我兵之强弱,战而即胜,不致危殆。
求人事之知,不可以自欺。知彼知己必真知,才能有万全的把握。
知地知天,胜乃可全
能知天时之顺逆,又能知地形之便利,战胜之功,可以全收。
求自然之知,善用心之机!
“全”,不但能全己,也能保全敌人。全敌为上,中国文化全胜而不损人,以智胜也。
人要坐不住,绝对不能做学问。以前当县长的,必是进士出身,科举名次愈前面的,做的官离京师愈近。地方官少有不懂事的。只要不犯法,按年绩晋级,可以成为一品官,人称“太平宰相”,“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以前大凡入阁拜相的都必有一套。现在村长做部长,刑警做市长,太冒险!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做,只想求好,怎么可能?
《孙子》要会背,储备之,日后可以用上。你们懂的也只是马路常识而已,人生的事知道不多,年纪尚轻。要脚踏实地,按年龄去求智慧,切身体悟事情。如稍微用点心,今天乃是千载难逢之机,天天学习,可以重视别人的事去体悟。依时事训练脑子,自看得的经验,到自己临事发生问题了,就知道要怎么处理,可以处理许多纰漏。许多事情的复杂,都有远因、近因,可以今事作为实习场所,有时历史倒演,就知道怎么处理。天下就怕有心人!沾事者迷,旁观者清。为政不在多方,在乎力行,多方就易生毛病。
年轻时应重视别人的经验,每天看报,按一个调调往下走,才能看出问题,不要乱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国家庆升平,文人话多;战争一爆发,就抱头鼠窜了。
看熊十力的《原儒》,知道“儒”的本来面目,自此开中国文化的新境界。现应正视儒家到底是什么,知道何以要做知识分子,才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
历代都有批评经书者。一个东西传下来不一定完整,有后人补上的,假的可能超过真的。不论真假,只要是中国人想的就值得重视,所以我称“夏学”,许多似是而非的言论不必重视。
熊十力在学术上跑第一棒,我们应接着跑,此端视个人的智慧。要正学,还中国学术的本来面目,一如正心而心正了。
见人家好,不可以嫉妒,要学人之所长,就可以省掉很多的麻烦。人家十年工夫,你一个月得到,何乐而不为?
任何事必要有外面力量作为辅佐。做事不在乎谁说对不对,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人必为子孙谋,进退不为己,无私,都是为了保民,才是“国之宝”。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要怎么学,怎么做。
“奉元”两字岂是空的?欧元(欧元,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欧洲货币改革最为重大的结果。欧元不仅仅使欧洲单一市场得以完善,欧元区国家间自由贸易更加方便,而且更是欧盟一体化行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见《维基百科》))即是第一个“奉元”,出与美元争衡。
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太高了!人贵乎有志,在患难环境中能增长许多用事的智慧。《论语》任何一章参透,都可以成事。经为常道,人人必行。如真想用上,必熟,熟才能生巧!
在台湾,没有一个学校没有我们同学教书。你们教书的责任更重,因为有志才去教书,要造就下一代必拿出良知,必明白是与非,要本着良知处事,使社会渐渐步入正途。读书贵乎明理,为明真理故必教学生明真理,不管别人高兴与否,知识分子永远是一般百姓的领导人。昔日“一入门墙,终身弟子”,如有四分之一同学能如此,则我愿足矣!知识分子必负起知识分子的责任,视自己之修养境界。“没有梧桐树,难招凤凰来”,做事总是要有盼望,每一期总有几个很好的学生。我别的不敢和孔子比,但学生数目一定超过他。
你们最低限度要不助人为恶,此乃操之在己。保存真理,保存于至微处。助人为恶者没有人格,我不理他,因为他没有人品。“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冉求,是助人为恶的祖师爷。“鸣鼓攻过”,是个礼法,叫人都知,使他脸红;不改过,则逐出师门。一个人的境界,没有力量改正天下为恶者,但是不可以助人为恶。乱鼓掌即是助人为恶,不发自良知的鼓掌,是最低的助人为恶。必要把持得住自己。“人要坏,四十开外”,四十以后有利之所在,就不听老师的话了,这时财富都有了,也有了社会经验,为了利,心就黑了。
人就怕有志,士尚志,一旦有志,觉都不能睡。精神一到,何事不成?就怕没有志!你们在这么好的环境中,丰衣足食,学的东西如不能超过古人,就很可惜!术业有专攻,人必须先对得起自己,才能对得起别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本立而道生。本身如果站不住,还能谈其他?人的惰性很可怕!必要脚踏实地,鞭策自己上进。真自私,必得拼命造就自己,达到一个境界。到社会了,不团也得社,需要学问时就来不及了!
恋爱有切身利益,爱国如同谈恋爱,切身之爱,切身之痛!今天中国从苦难来,必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治理中国。
了解特殊民族才能当中国领袖。因为食不同,特性乃出。地大且特殊,有文字、有民族,有宗教、有土地,所有的要素都具备,不了解其民族特性,又怎么治理?“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治理中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偶一不慎就不可收拾。
“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当政必得以德服人,才能使人真心诚服,如“七十子之服孔子”。(《孟子·公孙丑上》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中国未来有好的远景,如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就必须负起责任,洞悉“中国”是什么,皆非儿戏话。近代你们看了不起的人物,都是败下阵来的,那成功的又是何等人物?不成功靠什么来救时代?应冷眼旁观,必了解近代史,知道其成败的原因,研究近代人物的成败,是一部活的《通鉴》。治国平天下是智慧产物,不是宗教,必须冷静。
人的经验很重要。我这半生,尽在浑水中摸鱼,教书是反串,什么事都做过。提醒你们,要你们努力,老一代必走,把持没有用。
“做大事业以培养接班人为第一要义”(曾国藩语),人人都是接班人。“人人皆可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春秋繁露·俞序》),则“见群龙无首,吉”(《易·乾卦》)。
了解文化、民族精神所在,将古书当作智慧读,天天琢磨,日久就能深入,有朝之日就用上。
中国人于政治上有特殊的智慧,此套政治艺术绝非他国所能及,日本还可以了解,其他很难,因为在智慧、治世之道上距离太远。
好好接受古人的智慧,不要落空。拿不出办法失败了,就因为不学无术,中国近代这一段即失败于不学无术。国民革命成于留日的,因当时日本盛行阳明学,有相当的水准;失败于留美的,孔、宋家族对近代中国要负莫大的责任。
自1920年以后,是在审判中国书,不是在读中国书,近代中国思想之混乱,台湾这边则是“挂羊头卖狗肉”。一切都会过去,到你们这一代必须平心静气处理,你们得“学”才有“术”处理。
“学而时习之”,什么有用就学什么。你们这一代无书可读,应先读当务之急的书,可以多读子书,稍用脑就能明白。诸子皆有治国护民之志,极为明显,开门见山,有用就读。
《诗经》、《尚书》、《礼记》是了解经书的初步,慢慢看就明白。《大易》与《春秋》内有无量意。《荀子》为实用派集大成,《韩非子》则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我的《四书》学了三四遍,跟不同老师学,每个老师所讲都不同,学派不同。我自年轻就养成习惯,没有休息,没有度假,天天忙。
不要乱看书,必要有系统地看书。学问必自己做,“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