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民间剪纸年画-唐伯虎作诗推动桃花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桃花坞位于苏州阊门内北城下,自古以来便是苏州城里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

    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建了一所房子居住,称作“桃花庵”,并还作了一首《桃花庵歌》,诗中写道: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

    从这之后,桃花坞逐渐变得有了名,后来,唐伯虎去世后,其墓地又建在了这里。

    在清代的时候,当地又数次对墓地进行了复修,并在唐伯虎的祠墓前后种了数千棵桃树,每到春日桃花盛开时,文人雅士云集,饮酒作诗,使桃花坞成为当时的名胜。

    后来,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在阊门一带集中了许多工艺作坊,其中以年画铺为最多。在此出品的民间木版年画,更使桃花坞名闻天下。

    桃花坞木版年画以其丰富的题材、儒雅的画面和清秀的色彩所显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欢迎,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山东潍坊的木版年画一起,成为明清时期我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代表。

    桃花坞年画最初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并由绣像图演变而来,至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明末清初,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繁盛时期,当时的画铺约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设在枫桥、山塘街、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其所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除销到江苏各地及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山东、河南、东北三省外,还随着商船远销到南洋等地。

    并且,当时苏州年画铺的名称,至后来还一直留存在画面上,像前期的张星聚、张文聚、魏鸿泰、吕云林、陆福顺、墨香斋、春源、季祥吉等,后期的王荣兴、陈同盛、吴锦增、吴太元、鸿云阁等。

    桃花坞的画师在画面上署名的,前期有桃坞主人、桃溪主人、墨浪子、归来轩主人、宝绘轩人、墨林居士、杏涛子等,后期有嵩山道人、吴友如、周梦蕉、金蟾香、符艮心等。

    桃花坞年画采用木版套印,长期以来一直运用比较简单的手工方式从事生产,色彩上红黄绿黑蓝五种颜色。

    后来,在无数雕版和印刷工人的精心制作下,苏州年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构图精巧,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富于装饰性,形成一种优美清秀、严密工整的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

    桃花坞木刻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门画、农事画、儿童、美女画、装饰图案画、历史故事画和神州传说画等。其中神仙佛像等迷信类画片,内容有门神、灶神,以及所谓辟邪人物。

    其中,含有致富获利内容的画片有《一团和气》、《娃娃得利》、《刘海戏金钱》、《岁朝图》等。有关农事的有《春牛图》、《丰收图》、《鱼樵耕读》、《大庆丰收》等。

    山水风景画片有各地风景,如《姑苏万年桥》、《苏州阊门图》等。清代雍正后期出现的故事戏文画片,范围很广,有古有今,有单张有连续,如《武松打虎》、《花果山》、《定军山》等。风俗画有《玄妙观庙会》、《苏州城内外三百六十行图》等。

    桃花坞木版年画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性。多用民间故事、吉祥喜庆、神像、戏文、时事为题材,以象征、寓意、夸张手法,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

    在当时,桃花坞木版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我国的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产生了重要影响,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和开相五道工序,其中刻版工序又分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4个部分。

    其主要工具为拳刀,同时以弯凿即剔空、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套色印刷也有一套程序,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模版、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

    桃花坞木版年画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刻、印分为三大谱系,在长期的创作、生产实践中,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各自摸索出了独特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工艺制作程序。

    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来看,早期的桃花坞年画风格是较为雅致的,在处理仕女、什景、花卉等题材时,多采用传统的立轴和册页的构图形成,在画面的经营上,可以看出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影响。

    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桃花坞年画还出现不少模仿西洋铜版雕刻风格作品,如《苏州万年桥》、《陶朱致富图》、《西湖十景》、《山塘普济桥》、《三百六十行》、《百子图》、《三美人图》等,有的还在画面上题明法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意。

    桃花坞年画的这一类模仿西洋铜版雕刻风格的作品,在画面上,多采用焦点透视,除人物面部外,衣纹、树石、房屋、动物的羽毛等均用明暗来表现,显得夹生。

    至清代乾隆时期,这样的作品已不多见,取而代之还是以传统技法表现的作品。与早期的作品相比,画面构图简练大方,线条刚劲有力,色彩也开始鲜明起来。

    如《五子登科》、《庄子传》、《珍珠塔》、《荡湖船》、《拜月图》等,从这些画面上,可以看出早期金陵派刻版风格和新安派刻版风格的影响。

    清代后期,由于石印年画和胶印年画的大量发行,使得桃花坞年画的传统市场日趋缩小。为了生存,各年画铺开始将他们的销售重点转向农村。

    这时,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题材除了原有的以外,增加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及与农事有关的内容。在画面上,对形象多采用富有装饰性的夸张手法来处理,线条简练刚挺,尤其是在色彩的运用上,以成块的大红、桃红、黄、绿、紫或蓝,一般的是用紫不用蓝,用蓝不用紫,还有淡墨组成基本色调,使画面更为鲜艳明快,丰满热闹,富有装饰美和节奏感。

    其艺术风格在气质上与劳动者更为贴近,因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题材也丰富多彩,有祈福迎祥的、驱凶避邪的、时事风俗的和戏曲故事的等。

    年画中祈福迎祥的,如:《天官赐福》、《花开富贵》、《福寿双全》、《八仙庆寿》等。

    驱凶避邪的如:《门神》、《灶君》、《关公》、《钟馗》、《姜太公》、《张天师》等。

    时事风俗的,如:《法人求和》、《苏州火车开往吴淞》、《刘军克复宣泰大获全胜》、《春牛图》、《十美踢球图》、《姑苏报恩寺进香图》、《洋灯美人》、《合家欢》、《黄猫衔鼠》等。

    戏曲故事的,如:《杨家将》、《忠义堂》、《西厢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白蛇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

    桃花坞年画的这些题材不但品种繁多,也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人民禳凶祈吉的美好心愿。

    桃花坞木版年画画幅的尺寸,直幅的有大至1.3米的中堂,小至16厘米左右的神马纸,还有6厘米大小的蛋面,即贴在蛋面上的小画片。横幅中最大的有3张一套的全景床帏,最小的是16厘米左右的灯面。

    刻印的神像、风景、什景图等一般有大、中、小3种。戏曲故事年画多为对开横幅,品种繁多。

    桃花坞年画的销售主要集中于农历腊月,摊贩们或在集市上设摊销售,铺上油纸,摊上年画,边唱边卖;或游走农村,边走边卖,并通过说唱来吸引群众,讲述相关年画的内容,说唱的曲调和唱词也丰富多彩。

    生动有趣的说唱表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促进了年画的销售,人们赶集、挑选,到处显现出一派喜庆祥和的热闹景象。

    拓展阅读

    我国历来有贴年画的风俗,特别在农村更为讲究。每到年关临近,生活再困难的人家,也要买些年画贴到门上。如若谁家不贴年画,就被认为是丧事在身。

    不过,在购买年画时,由于不同的人对年画的欣赏角度不同,选择内容也不相同。就门神来说,老年人多选福禄寿;媳妇们多选麒麟送子、和合二仙;孩子们童趣十足,会把五子夺魁作为自己的理想之物;而家中的一家之主,一般都要选些钟馗、尉迟敬德、秦琼像贴在宅院的大门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