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民间剪纸年画-康娘娘授画催生朱仙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城南,相传是战国时期朱亥的故里。朱亥本是一位屠夫,因勇武过人,被信陵君聘为食客,后来帮信陵君在退秦、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一举成名,也更是被镇里的人引以为荣。后来,在朱亥死后,其更是被父老乡亲尊为“仙人”,因此,朱亥的故里也被称为“朱仙镇”了。

    在宋代,在朱仙镇西南有一个名叫康家洼的村子,康家洼村有一个巧手木匠康老汉生有一女。这女孩不仅生得花容月貌,美如天仙,还喜绘画善雕刻。有一天她正在家中纺织,听得有人行乞,她出门一看,见是一位进京赶考的书生。

    女孩儿见书生可怜,便让进来吃饱了饭,并送了一些盘缠给书生。书生对此非常感激,也被这位漂亮的康家女孩儿打动了,暗中下定决心要等考中后就来提亲。

    没想到,那年试题的题目是人面桃花,由于康家女孩儿给了他很深的印象,所以他写的文章声情并茂,他画的美女有如天仙,美不可言,正中了那题,因而入宫做了画院待诏。

    这位书生凭着所画的那幅康家姑娘的画一举中第后,正要前去康家提亲,不曾想画面上的女子被皇帝看中了,并让人照画选美。于是那位貌美的康家女孩儿被皇帝招入了宫中,并深得皇帝宠爱,被封为荣盛宫贵人。

    靖康年间,金兵南侵,围攻东京,皇帝亲自前去请降,却被扣在了敌人的军营之中,一时间宫中乱作一团,众人都携带细软,争相逃命,这其中也有已做了娘娘的那位康家女孩儿。

    康娘娘在逃回娘家的路上,路过宣和画院雕印局,见那些雕版被弃,心想皇帝爱画,时常带自己前来,如今人去,物是人非,这也是多年心血,被战火损坏,岂不太可惜了,于是她就让宫人挑了些紧要的版子装了一车,拉回娘家康家洼。

    回到娘家后,康娘娘便教村人如何刻版,如何印画,只因那时没有颜料,村民便以植物入色,偶得矿石章丹,用来熬煮取色,然后又教他们如何绘染。

    慢慢地,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年画了,由于康娘娘所传授的制作技艺都是皇家的宣和画院的制法,因此,这里的年画也逐渐地出了名,被称为“朱仙镇年画”。

    当然,这只是美丽的民间传说,不过,朱仙镇年画的产生和发展,也与当时社会经济的飞跃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的。

    在北宋时期,北宋的首都开封是当时最为繁荣的城市,商业手工业空前发达,包括绘画在内的文学艺术也呈现出异常活跃的局面。这里不仅有为皇家服务的宫廷画院,还有大量的民间职业画家以其技艺满足工商市民等阶层的文化需要。

    那时,年节风俗较前代的唐代更加丰富多彩,每至除夕“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以祈新岁之安”。

    为了满足节日装饰需要,从唐代发展起来的雕版印刷开始用于刻制适应年节习俗的图画,发展为早期的木版年画艺术。

    据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在其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记载:

    禁中有吴道子画钟馗,……熙宁五年,上令画工摹拓镌版,印赐两府辅臣各一本。是夜除夕,遣入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像。

    宋代文学家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当时的汴京:

    迎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当时过年贴门神挂钟馗已成为流行的风气,而且有各种不同型号,品种繁多。靖康以前,开封的门神“多戴虎头盔,王公之门以浑金饰之。

    在当时,年画的制作有印版和手绘两种,富贵人家手绘的大门神装金饰彩,印版的门神大抵满足着一般市民的需要。民间画家也创作反映吉祥美好事物的图画供年节装饰,大大拓展了年画的内容。

    当时著名宫廷画家苏汉臣擅长画婴儿及货郎,其画风上承唐代周昉、张萱,所画婴孩“着色鲜润,体度如生”。

    清代戏曲作家谢堃的《书画见闻录》中记载苏汉臣的一幅婴戏图“画彩荷花数枝,婴儿数人,皆赤身系红兜肚,戏舞花侧,第所奇者,花如碗大,而人不近尺”,宛似明清时期年画中的娃娃戏莲。

    北宋时期开封木版年画的兴起,不仅开拓了印刷业的新领域,而且在我国绘画史上首开木版年画的先河,对于我国木版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至明清时期,由于贾鲁河的开通,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不仅是省城开封的外港,而且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清初,开封成为一个对外不通航的城市,商业转运主要依靠城南的朱仙镇。

    明清时期,朱仙镇是水、旱码头,交通运输十分发达。贾鲁河水深河宽,北贯黄河,南入淮水,使南北往来货物畅通无阻。镇内商号林立,作坊云集,百业兴旺。各省富商均在镇内设有会馆,世俗七十二行一应俱全。

    据记载,明清盛时,镇分东西两镇,有民商4万余户,人口20余万。朱仙镇又名“聚仙镇”,传说镇内为七十二路神仙聚会之处。

    明清兴盛时,镇里庙宇遍布,碑楼、牌坊林立,著名的有宋鄂忠王岳飞庙和关帝庙,庙内碑刻、石雕、壁画皆出自匠人高手。

    其他有鲁班庙、财神庙、土地庙、观音寺、救苦庙、瘟神庙、二郎神庙、龙王庙等,还有明代嘉靖年间兴建的清真绿瓦寺、清真南寺、清真女寺等青砖绿瓦、雕栏玉砌,十分壮观。

    朱仙镇优越的地理环境、雄厚的经济实力、浓郁的文化氛围,给朱仙镇木版年画行业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岳飞与朱仙镇》记载:

    红纸、门神系旧习过新年之消用物,为镇中最著名特产。往昔盛时,业此者300余家,大有独占市场之势。

    每年一到入冬时节,各路“打门神”的客商云集。大宗成交的门神货件,则乘贾鲁河的商船或装上太平车走旱路,盛销四方。

    当时万通、老振兴德年画商号历史最为悠久,也最为著名,除此之外,比较有名的商号还有德源长、天义德、万和、二合、祥瑞成、天成德、德隆泰等门神老店。

    另外,义和成、惠兴同、松茂义、庆元长、元兴、马天兴、马天成、晋源永、泰永长、盛昌也很有名气。

    这其中,天义德资金雄厚,雇画工、刻工、店员百余人,领班就有3人。天义德以品种齐全,印刷考究、印色鲜艳持久而备受客商欢迎。晋泰永老店经营年画长达300多年之久。

    明清时期朱仙镇的木版年画行业有许多行会,雕版艺人有“门神会”,供奉鲁班和财神;红纸业有“红纸会”,供奉葛仙。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经营木版年画业和红纸业各行会的纪念日。每到这时,从业艺人都聚会在关帝庙前或者葛仙庙前隆重庆祝。

    艺人们饮酒聚餐后,还要在悬鉴戏楼、关帝庙、岳飞庙以及天后宫等地内唱大戏3天,以犒劳行会艺人,并招待各地前来订货的客商们。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为木版年画开始销售的时间。当天,镇上的店铺一律张灯结彩,鸣鞭放炮。届时,贩画订货的客商纷纷到来,小客户购买十几刀,用蓝印花土布包裹,上肩一背就匆匆赶路。

    外省大客商则车装、船载,十分气派。店铺掌柜对那些老客户们上烟敬茶殷勤礼让,特别是对领头的客户还要优惠价格、招待酒饭。

    按朱仙镇年画业行会的规矩,到了这一天,店铺挂牌营业后,第一位进店订货的客商,即享有价格优惠的待遇。于是各地客商都要起五更,云集在店铺门前,争先恐后地抢第一名。

    开业后的年画价格则随行就市,批发零售不同,时涨时落,同行之间暗自竞争也十分激烈。对那些嫌贵不买、缺货又回头的“挑剔户”,则态度十分冷淡,有时还加价出售。进入订货季节后,镇上沿街两行摆满各村艺人来“赶场”的摊位,吆喝叫卖,已呈现出一派年节气象。

    至农历十一月时,年画发货进入高潮,届时街巷设摊摆满门神和年画,招徕主顾,整个镇上出现一片熙熙攘攘的气象。

    根据典籍记载,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产量,在高峰时可达到300万至400万张之间。除充分满足本省农民的需求外,还远销到山东菏泽、江苏徐州、安徽界首以及湖北、福建、甘肃、宁夏等地,几乎辐射了大半个中国。

    朱仙镇木版年画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跟历代宫廷画、文人画温文尔雅的格调不同,它线条粗犷奔放,情节鲜明感人,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极富于装饰效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我国众多年画流派中独树一帜,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朱仙镇年画在表现手法上,吸取了传统绘画技法以及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创作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但对人物的衬景不作着意描绘。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以简洁明快夸张的手法处理画面和刻画人物形象的。对画中神的形象塑造,特别突出头部形象,身体比例夸张,极具感染力。

    另外,人物的面貌健美英俊而不带媚色,也是朱仙镇年画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朱仙镇年画源于民间,经历代艺人之手而融入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崇神意识,反映了农民希冀五谷丰登、富裕兴旺、和睦如意、平安吉祥、六畜兴旺等美好的生活愿望,以及扶正祛邪、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朱仙镇木版年画继承了我国古代优良的传统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点:整个画面饱满、紧凑、严密,基本不留空白,能做到主次分明,主体突出,不繁琐,表现出匀实对称图案的装饰味道。

    在年画画面上,制作艺人还采用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使每件事物都能清楚地表现主体并为主体服务,画面安排不会使人感到有不合情理之处。

    朱仙镇木版年画刀技线条粗犷豪放,阴粗阳细,阴阳对比性较强。尤其是在神像画的衣纹上表现更为突出,有乡土气息,具有北方民族的纯朴、厚实、健壮、整洁的艺术风格。

    另外,年画艺人根据不同的人物和性格,运用我国传统绘画手法线描,融汇戏剧人物脸谱艺术,想象大胆夸张,塑造出千姿百态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朱仙镇年画崇尚使用暖色,如丹红、木红、桃红、槐黄、橘黄等,显得热烈奔放。色版设置有:黑线版、水黑版、红版、脸版、紫版、绿版、青版、蓝版、黄版等,其中除黄版之外,都是木版套印。

    人物服饰的设色以木红、铜绿、葵紫3色为主,将世俗生活中的色彩融于神祇崇拜的宗教色彩模式之中去。

    像《镇宅钟馗》中的红冠绿袍;《灶马》中的灶爷为红袍,灶奶为绿袍;《关爷》为红脸绿袍。以广丹饰绘人物眼皮也是朱仙镇年画所特有的风格。

    如《火塘寨》中的赵匡胤、杨鲧,《带子上朝》中的郭子仪,《加官晋禄》中的陆登,《柴王推车》中的柴荣,《苟家滩》中的李嗣源、王彦章,《马上鞭》中的秦叔宝、尉迟恭等,以此表现人物鲜明的审美个性。

    总的来说,也正因为朱仙镇木版年画雕版独特,套印精巧,木料考究,用纸原始,颜色纯正,而且又具有构图饱满匀称,画面内容丰富,线条简练粗犷,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明快鲜艳,颜料久不褪色等特征,所以其跟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年画等成为我国年画的代表。

    不过,说到朱仙镇年画的颜料色彩鲜丽,久不褪色,其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呢!

    从前,在朱仙镇住着一对老夫妻,领着俩儿子,靠印红纸门神过日子。那时的各种色料都靠自己配制,水质再好,可印出的门神颜色总是不新鲜,门神销路不好,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有一天,老汉就对两个孩子说:“我年纪大了,大半辈子我没把门神印鲜亮,主要是没好色料。听人说要想门神印得鲜,红色得去赤霞岭;绿色得去碧云山,才能取回好色料。但是路途遥远,骑马都上不去的地方,想得到这些色料,真是难于上青天啊!”

    老大听后说:“二老,你们就放心吧,再难也得采回色料。”

    老二也点点头,让老人放心,于是兄弟二人扎好背袋,带上干粮就上路了。他们走啊走,走了七七四十九天,过了无数条河,攀了无数道山,终于到了赤霞岭。

    老大对老二说:“咱总算来到这里了。”

    正当他们准备上山时,见到一个樵夫。老大抱拳便问。

    樵夫听了他们的来意,先是感到吃惊,后来又一个劲儿地摇头说:“汴梁离这好远好远,来到赤霞岭脚下真不容易。不过,要上山就更不容易,前年我亲眼看到,有人上山采色料,从山上摔下来命都没了,惨得很。听长辈讲还没人爬上过这座山呢!”

    老大听后脸色发白,双腿发抖,就对弟弟说:“路也走了,心也尽了,苦也吃了,难也见了,父母不会责怪咱,还是回家吧!”

    老二想了想说:“哥,你先回家吧,给爹娘捎个信,再难我也要登山!”

    老二说罢在岭前转转就开始登山。他爬呀爬,爬到中午时分,只觉得头昏眼花,脚一软就顺着山坡往下滑。碰巧被一个树杈子挂住才没摔下山来。

    在昏迷中,老二看见一白胡子老人向其走来,问:“年轻人,有胆量,上山来干什么?”

    老二就把来意说了一遍。白胡子老头捋了捋胡子说:“不容易,不容易。上山是要付血本的,要采红先流血,要采绿掏尽力。”

    说罢,白胡子老人一眨眼就不见了。老二似梦非梦思量着,又往山上爬,爬到山顶也看不见红颜色。

    这时老二想起了白胡子老头的话,马上咬破自己的中指,血一滴滴地滴在山石上,滴过血的地方立刻现出一片闪光的红色料。老二赶快打开背袋,把红色料收集起来背上肩,又继续往前走。

    老二走啊走啊,终于来到了碧云山。只见山崖陡峭,没有攀山之路。这时老二又想起了白胡子老人的话,就背石头垒梯子。

    他背呀背,衣服磨烂了,手磨出了茧,仍坚持天天早起晚睡背石头,终于垒到了山顶,见到了一片碧绿色的颜色。老二高兴极了,采上色料就往家里赶。

    老二回家见过父兄之后,父子们用带回的色料炮制试验。只见印出的门神闪光发亮,色泽新鲜,画面清晰,太漂亮了!

    再后来,时间长了,有人就说他们的色料是天神赐给他家的,也有人说是他从天上带回来的,而且越传越神。

    从这之后,他家画店印的门神一下子出了名,都说门神印得这么好,纯属天意而成功的,就起名叫“天成”吧!

    其实,朱仙镇年画的颜色之所以如此鲜丽、经久不褪色,自然有其独到的地方。当时,制作年画的作坊和艺人都是采用矿物、植物自制颜料。

    黑色是用松烟调水发酵后经石磨磨成;黄色则是把槐米掺明矾放锅中煮成;绿色取自于生铜;青色从葵花籽中提取。用这种法制成的颜色印刷年画,色泽鲜亮透明,风吹日晒不会变色。其中,在各种颜料中,广丹和苏木红还具有药用价值呢!所以在一些农村,孩子身上长疮以后,大人们总是从年画上撕下一片黄纸贴在患处,过几天就好了。

    虽然,后来的年画多用化工染料印制,但土制颜料的某些长处是化工染料所远远不及的。

    拓展阅读

    “二十八,贴花花。”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以后,在贴年画的欢声笑语之中,人们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讲了多少年多少代的故事。降妖捉鬼、镇宅辟邪的钟馗,为李世民护驾守宫的尉迟敬德和秦琼,给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安慰。

    被姜子牙封为神仙的赵公元帅和燃灯道人,相互谦让、互敬互爱的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促进了兄弟妯娌之间的和睦。至于农家院落中灶前、车上、牛圈、羊圈、粮仓等处贴的神码,更是人们乞财求福的精神支柱。

    这些独特的审美情趣,是朱仙镇木版年画产生、发展的前提。正是劳动人民的这些朴素的欣赏习惯,才保持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经久不衰的魅力,使这株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长久地发展了下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