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王朝后期,古埃及人推翻了希克索斯人的统治后,开创了第18王朝,古埃及历史进入了新王朝时期。王朝创建之初,南征北伐,大肆向外扩张,古埃及进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超级军事霸国时代。
在埃及中王国时期,来自埃及北部的希克索斯人占领了埃及,埃及人经过漫漫长达100多年的反抗斗争,直到雅赫摩斯一世时,才最后赶走了希克索斯人,恢复了埃及人自己的统治,开创了第18王朝,建都于上埃及的底比斯,古埃及历史进入了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它包括第18、19、20三个王朝。
埃及的第18王朝,在不断地与希克索斯人的斗争中建立和发展壮大起来一支强大的军队,法老政权依靠它有力地消除了地方割据,形成了中央集权一统的局面。抗击希克索斯人的胜利,又进一步加强了法老的中央集权势力。而统一的中央集权又反过来有利于法老大搞对外扩张,南征北伐,建立庞大的帝国。雅赫摩斯一世曾经南征努比亚,北占巴勒斯坦,为埃及帝国初奠基石。
但帝国的真正建立是在图特摩斯一世时期(公元前1525~前1512年)。他不仅再次南征努比亚,而且北进于西亚腹地,前锋达幼发拉底河边。埃及占据了叙利亚北部地区,并和西亚的强国米坦尼接壤。
图特摩斯一世称霸西亚之后的40年中,埃及军队撤出了亚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国内建设中。但就在这段时间里,埃及在亚洲的境遇逐渐恶化。由胡利安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开始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自由扩张。在叙利亚南部和巴勒斯坦地区,卡捷什王国乘埃及女王哈特谢普苏特谢世之际,攻占了加利利和北约旦河谷的大片领土。卡捷什国王在美吉多城征集民团,传召各地王公,准备联合起来对抗埃及。这种情形对埃及在亚洲的利益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国势正在蒸蒸日上的埃及绝不会容忍别国侵占已属它的领土,一场战争迫在眉睫。
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04~前1450年),第18王朝第5位法老,幼年时曾和女王哈特谢普苏特共同执政过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图特摩斯三世训练了一支由自己直接控制的军队,以25人为一分队,人数共25 000人以上。在他22岁时,图特摩斯三世开始独自执政。公元前1482年5月,他率兵出埃及,向卡捷什联盟发起了进攻,双方在巴勒斯坦北部重镇美吉多城进行了一次决定性的战役。
据《图特摩斯三世年代纪》记载:“在美吉多城前,图特摩斯三世调整了军队的战斗序列,弓
箭手在前,步兵断后,再后面是五百辆精选的,由快如疾风的骏马驾驶的战车。在进攻时,先由弓箭手射出一排排利箭,打乱敌兵的阵营。而后,图特摩斯三世命令车兵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前挺进。当战车接近敌人的车队时,车兵在统一号令下同时放开弓弦。敌兵的战斗序列终于瓦解,到处是翻覆了的车厢、马匹和士兵的尸体,到处可以听到将领们的叫喊和受伤者的呻吟。”
在书中还生动细致地描述了这次战役中图特摩斯三世英勇的形象:“陛下驾着金银战车,配备着自己的战斗武器,像常胜者荷鲁斯,像威力的主宰一般,像底比斯的蒙特一般,出发了,他的父亲阿蒙加强了他的双手。”由于图特摩斯三世的进攻,敌人陷入一片混乱。“当他们看到陛下战胜他们时,他们带着恐惧的脸孔没有秩序地逃往美吉多去,他们抛弃了自己的马和金银制的战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埃及士兵乘胜追击,美吉多城便唾手可得。可是,尽管法老声嘶力竭地叫喊,埃及士兵还是只顾抢劫金银财物,掠取战利品和捆绑俘虏。结果,美吉多逃兵爬上城墙,抓住上面的守兵扔下来的绳索,侥幸逃脱了性命。
图特摩斯三世为此十分不悦,但无奈之际只好下令围城。在以后的7个月中,法老砍光了城郊的全部橄榄树和无花果树,断绝城中的粮食和水源,最后迫使美吉多守兵投降。亚洲联盟的首领除卡捷什国王逃跑外,其余全部被俘。他们纷纷请求图特摩斯三世宽恕,并向他保证铁赫努人永不反叛。此次远征,埃及人夺得大量的战利品。在其后的3年中,法老又多次视察被占领土,征集贡物,重申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摧毁了卡捷什联盟之后,图特摩斯三世把斗争的矛头指向第二个敌人图尼普。经过几年的休整,公元前1476年初夏,图特摩斯三世率军沿地中海东岸北上,经过毕布罗斯,征服了北部城镇乌拉扎和阿尔达塔,把图尼普布置在腓尼基海岸的所有驻军全部变为囚犯。由于这次远征的时间正好选在收获季节,因此,埃及军队在得胜回朝之际,收割了当地的所有谷物,并由海路运回埃及。
公元前1475年春,埃及人乘船回国。在毕布罗斯登陆后,穿过东部山区,然后取道奥伦特河谷,直接袭击卡捷什城,毁坏了城郊的果园和庄稼。因久攻不克,埃及军队不得不撤退。
在其后的1年中,埃及没有向亚洲发动进攻。乘此良机,图尼普在乌拉扎构筑了新的防御体系,布置了重兵。图尼普王子也被任命为乌拉扎军事总指挥。
公元前1473年5月,图特摩斯三世率军突然出现在乌拉扎城下,在守兵惊惶之际已攻破城防,攫取了城中所有的财产。而后,埃及在乌拉扎驻扎了军队,迫使黎巴嫩所有城邦交纳租税,变地中海东岸被占区各个港口为军需库,储存各种军需物资,以备将来征战之耗。从此之后,埃及人每年都从黎巴嫩输入众多的优质木材。
公元前1472年,图特摩斯三世向米坦尼发起了直接进攻。埃及军队首先乘船至毕布罗斯,登陆后,用马车装上事先建造好的军舰,翻山越岭抵达奥伦特河谷,而后折锋沿河谷北上。卡捷什和图尼普惊异于埃及军队的行军速度,因而未作任何抵抗。当埃及军队到达阿列波境内时,遇到了米坦尼王国的军队。经过3次激战,埃及人推进到幼发拉底河西岸的卡尔赫美什。米坦尼军队不得不撤至河的东岸。他们望着滔滔的河水,长长地松了口气,以为自己已经控制了附近的所有船只,埃及军队无论如何也无法渡过幼发拉底河。谁知就在这时,图特摩斯三世拿出在毕布罗斯建造的所有战舰,顺着河水向东疾驶。米坦尼人惊得目瞪口呆,急忙仓皇逃脱。埃及军队渡河之后,占领了幼发拉底河上的重要军事据点尼雅。
15年后,图特摩斯三世对这次辉煌的胜利还记忆犹新:“在纳哈林的土地上,没有人敢来拯救那些因其主人的恐惧而被抛弃的城镇,我烧毁了所有的城镇和乡村,把它们变为废墟。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住在那儿。”在他父亲所立的石碑旁,图特摩斯三世也树立了一块石碑,标明了埃及帝国的最北边界。
图特摩斯三世对西亚的军事征服,使埃及成为一个空前绝后的超级军事霸国。不但西亚被征服国家每年必须向埃及交纳大量贡物,就连当时的近东强国巴比伦、亚述和赫梯等,因慑于图特摩斯三世的威力,也不得不向埃及奉送礼品,以示敬意。
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期间,不但大规模入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还不断出征努比亚,把埃及帝国的南界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埃及帝国的版图正是在图特摩斯三世之时,达于最大规模。图特摩斯三世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古埃及的拿破仑”。
§§§第二节埃及远征赫梯与西亚霸权之战
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3世纪中叶,古代埃及与赫梯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的控制权展开了延续数十年的战争。这场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卡迭石之战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战后缔结的和约是历史上保留至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国际军事条约文书。
古代叙利亚地区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交汇处,是古代海陆商队贸易枢纽,历来为列强必争之地。早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就多次发动过对叙利亚地区的征服战争,力图建立和巩固在叙利亚地区的霸权。但埃及建立霸权的努力却遇到了埃及强邻赫梯的有力挑战。约公元前14世纪,当埃及忙于宗教改革无暇他顾时,赫梯迅速崛起,在其雄才大略的国王苏皮卢利乌马斯的率领下,积极向叙利亚推进,逐步控制了南至大马士革的整个叙利亚地区,沉重打击了埃及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
约前1290年,埃及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即位(约前1290~前1224年),决心重整旗鼓,与赫梯一争高低,恢复埃及在叙利亚地区的统治地位。为此,拉美西斯厉兵秣马,扩军备战,组建了普塔赫军团,连同原有的阿蒙军团、赖军团和塞特军团,加上努比亚人、沙尔丹人等组成的雇佣军,共拥有4个军团、2万余人的兵力。公元前1286年,埃及首先出兵占领了南叙利亚的别里特和比布鲁斯。次年4月末,拉美西斯二世御驾亲征,率4个军团从三角洲东部的嘉鲁要塞出发,沿里达尼河谷和奥伦特河谷挥师北上,经过近1个月的行军,进至卡迭石地区,于卡迭石以南约18里处的高地宿营。位于奥伦特河上游西岸的卡迭石,河水湍急,峭壁耸立,地势险要,是连接南北叙利亚的咽喉要道,也是赫梯军队的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埃军试图首先攻克卡迭石,控制北进的咽喉,尔后再向北推进,恢复对整个叙利亚的统治。于是,双方在卡迭石地区拉开了战争的序幕。
就在埃及举兵北上之际,一场紧锣密鼓的备战活动也在赫梯全面展开。在拉美西斯二世还没出征前,赫梯就获得了情报。赫梯王穆瓦塔尔紧急召开王室会议,制定了以卡迭石为中心,扼守要点,以逸待劳,诱敌深入,粉碎埃军北进企图的作战计划。为此,赫梯集结了包括2 500~3 500辆双马战车(每辆战车配备驭手1人,士兵2人)在内的2万余人的兵力,隐蔽配置于卡迭石城堡内外,拟诱敌进入伏击圈后,将其一举歼灭。
拉美西斯二世率军在卡迭石附近高地宿营,于次日清晨指挥主力部队向卡迭石进击,想在黄昏之前攻下该堡。拉美西斯二世率阿蒙军团冲锋在前,赖军团、普塔赫军团居后跟进,塞特军团由于行动迟缓,尚滞留在阿穆路地区,一时难以到达战场。当阿蒙军团进至卡迭石以南8英里的萨布吐纳渡口时,抓住两名赫梯军队的“逃兵”,这两名实为赫梯“死间”的贝都因游牧人,谎报赫梯主力尚远在卡迭石以北百里之外的哈尔帕,并佯称卡迭石守军士气低落,力量薄弱,畏惧埃军,特别是叙利亚王侯久有归顺埃及之意。拉美西斯二世信以为真,立即指挥阿蒙军团从萨布吐纳渡口跨过奥伦特河,孤军深入,直抵卡迭石城下。穆瓦塔尔闻讯即将赫梯主力秘密转移至奥伦特河东岸,构成包围圈,将埃军团团围住。
拉美西斯二世从刚刚捕获的赫梯俘虏口中始知中计,立即派急使催促赖军团和普塔赫军团紧急来援。当赖军团到达卡迭石以南的丛林时,早已设伏于此的赫梯战车出其不意地攻其侧翼,赖军团损失惨重。接着,赫梯军队以2 500辆战车向埃军阿蒙军团发起猛烈攻击,埃军士兵一触即溃,四散逃命,陷入重围之中的拉美西斯二世在侍卫的掩护下,左突右挡,奋力抵抗。在此危急时刻,埃军北上远征时曾留在阿穆路南部的一支部队赶到,突然出现在赫梯军队侧后,对赫梯军猛攻,把拉美西斯二世从危局中解救了出来。埃军连续发动6次冲锋,将大量赫军战车赶入河中。赫梯王也增派战车投入战场,猛冲埃及中军,并令8 000名要塞守军短促出击,予以配合,战斗十分激烈。黄昏时分,埃及普塔赫军团先头部队赶到,加入战斗。入夜,赫梯军退守要塞,战斗结束,双方势均力敌,胜负未分。
此后的16年中,战争延绵不断,但规模都比较小。拉美西斯二世吸取卡迭石之战轻敌冒进的教训,改取稳进战略,渡回到奥伦特河,但赫梯采取固守城堡,力避会战的策略,双方均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双方无力再战。约于公元前1269年,由继承自己兄长穆瓦塔尔王位的赫梯国王哈吐什尔(约前1275~前1250年在位)提议,经拉美西斯二世同意,双方缔结和平条约。哈吐什尔把写在银板上的和议草案寄送埃及,拉美西斯二世以此为基础拟定了自己的草案,寄给赫梯国王。条约规定:“双方实现永久和平,永远不再敌对,永远保持美好的和平和美好的兄弟关系,双方实行军事互助,共同防御任何入侵之敌,双方承诺不得接纳对方的逃亡者,并有引渡逃亡者的义务。”
条约签订后,赫梯王以长女嫁给拉美西斯二世为妻,通过政治联姻,进一步巩固双方的同盟关系。总之,埃及与赫梯的争霸战争,是古代中近东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代埃及军事帝国最后一个强有力的法老,当时的赫梯也处于其鼎盛时期。双方长达数十年的军事较量,使双方的实力都受到严重削弱。埃及并未达到恢复亚洲属地的目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后继者日益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从爱琴海的小亚细亚一带席卷而来的“海上民族”的迁徙浪潮,与利比亚部落的入侵相呼应,日益动摇法老的统治,曾经一度强盛的新王国逐步陷入瓦解之中。
赫梯虽然占有叙利亚大部,一度雄视西亚。但与埃及战争后,本来就不甚稳固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动摇,不久即开始衰落。到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从博斯普鲁斯海峡侵入赫梯,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各臣属国家纷起反抗,赫梯国家迅速崩溃,至公元前8世纪,完全为亚述所灭。
这场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被史学界认定为“埃及帝国的末日”。拉美西斯二世的长期战争,并未能恢复18 王朝图特摩斯三世时期埃及的庞大版图。在战争的同时,拉美西斯二世曾兴建了众多的建筑物。然而,其统治后期的建筑,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技艺上都明显下降,这便是国内经济严重衰退的具体体现。拉美西斯二世之后,埃及帝国每况愈下,不久便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这也为后期埃及被外族僭居王位、处于衰竭而难以自拔之境,并最终走向灭亡埋下了伏笔。
§§§第三节阿卡亚人的海上迁徙与特洛伊战争
公元前12世纪初,西方世界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海上远征,这就是特洛伊战争。根据传说,以迈锡尼为首的希腊城邦组成联军,率舰船1 200艘东渡爱琴海,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东面的爱琴海和西面的爱奥尼亚海的群岛和岛屿,
以及今土耳其西南沿岸、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区。公元前2000至公元前1100年间,希腊进入了文明时代,这就是爱琴文明,或叫迈锡尼文明。
爱琴文明最先兴起的中心在克里特岛。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岛上的居民开始大量使用铜器,并在岛上出现了城市国家。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在克诺索斯城建立的米诺斯王朝成为当时的一个海上强国。依靠最早的海军,米诺斯王朝称霸克里特岛,控制了爱琴海诸岛,势力范围远达希腊大陆的雅典。但不幸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克诺索斯的王宫突然遭到破坏。随后,克里特其他各地的宫殿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克里特文明从此衰落,爱琴文明的中心转移到希腊本土。
公元前1600年,阿卡亚人以迈锡尼为中心,在南希腊建立了一些城市国家,史称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同样表现在它也以宏伟的宫殿为活动中心,这是克里特文明的继续。
按照希腊神话传说,特洛伊城的王子帕里斯诱拐了斯巴达王门涅劳斯之妻海伦,门涅劳斯之兄迈锡尼王阿伽门农于是率希腊联军东渡兴师问罪。希腊联军与特洛伊人激战了9年,一直相持不下,双方死伤惨重。到了第十个年头,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想出了著名的“木马计”。希腊人制造了一匹巨大的木马,挑出几十名希腊最勇敢的战将,全副武装地进入木马腹内。又让西农化妆成逃亡的希腊人,藏在木马腹下。希腊联军则放火烧了营寨,登上战船,伪装撤退。特洛伊人见希腊联军撤退,出城来查看木马,发现了木马腹下的西农。此时西农装出恐惧的样子,哭泣着说“希腊人都不愿打下去了,临行前怕雅典娜怪罪,就制造了这匹木马作为献礼,并用我的血作献祭。幸亏我挣断绳索逃跑了,直到希腊军队撤走我才出来。”特洛伊人轻信了他的话,把他和木马押进城里。
夜半,西农偷偷爬上城墙,点着火把,告知希腊联军返航。他又叫出藏在木马中的将士,共同将城门打开,希腊军里应外合,涌进城中。霎时特洛伊城变成一片火海。战后的特洛伊成为一片废墟。希腊人则俘获了大批财富和奴隶,满载而归。
特洛伊战争以希腊人的取胜和特洛伊城的彻底毁灭告终,希腊人一时间掌握了对赫勒斯滂海峡的控制权。
特洛伊战争的爆发,当然不可能如传说中的起因那样简单。古希腊民族是个航海贸易民族,注重功利,富有冒险性和征服性。特洛伊城位于小亚细亚东北海岸,正好处在赫勒斯滂海峡和爱琴海交接处,而这个海峡又是往北进入普多提斯海和黑海的唯一通道。它扼住了爱琴海及整个地中海通达黑海的航运,不利于希腊人往东与黑海沿岸民族进行贸易。特洛伊城周围又有海岸平原,农牧业发达,当时以富裕著称,富有金银财宝,对外贸易发达,与希腊世界产生了尖锐的对抗。正好当时赫梯王国在小亚细亚西部的势力开始衰落,以阿伽门农为首的希腊人想乘机加强在小亚细亚西部的活动和势力。
希腊虽然取得了远征的胜利,但迈锡尼文明当时已极盛欲衰,特洛伊战争只是阿卡亚人最后的壮举,同时战争也消耗了他们的实力。公元前11~前9世纪,希腊无法抵挡“海上诸族”的侵袭,在北希腊一带集结的多利亚人随后乘虚而入,破坏了迈锡尼,希腊从此进入了黑暗时代,又称荷马时代。随后,除雅典以外的中希腊和伯罗奔尼撒各国也逐步被征服。
§§§第四节亚述的对外扩张与远征
亚述的征服战争,是指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几代国王,凭借精良的装备、强大的兵力、严密的军事制度,不断用兵,东征西讨,在西亚历史上首次建立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军事帝国,而进行的一系列征服战争。
亚述人是西亚塞姆语系的一支,约于公元前3000年,在两河流域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建立国家,实行贵族寡头政体,尔后过渡到君主制。该国延续2000余年,在与周边各国抗衡中,曾两度中兴,但旋即衰落,至公元前9世纪,始以强国姿态步入帝国时代(公元前9~前7世纪)。亚述纳西帕尔二世(公元前883~前859)与沙尔马纳塞尔(公元前858~前824)父子可称之为帝国初期有为之君,在开疆拓土方面战功赫赫,但很快处于守势。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公元745~前727)时期,他改革军事,再起争霸,将帝国带入极盛时代。
其后,沙尔马纳塞尔五世(公元前727~前722)、萨尔贡二世(公元前721~前705)、辛那赫里布(公元前704~前681)、阿萨尔哈东(公元前680~前669)、亚述巴尼拔(公元前668~前631)均以征服他国、镇压叛乱为务,西占叙利亚、埃及,北击乌拉尔图,南取巴比伦,东占埃兰,使帝国版图囊括西亚、北非,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帝国,并维持鼎盛态势达百余年之久。
(1)亚述纳西帕尔二世的扩张战争
亚述帝国的开国之君当数亚述纳西帕尔二世,他在位25年,远征14次,扫平两河流域北部周围10余个城市国家,并不断向西推进,征服叙利亚、黎巴嫩及腓尼基,使帝国版图直达地中海。他生性残忍,一生嗜好挖俘虏的眼睛,他曾杀死450头雄狮、390头野牛、200只鸵鸟、30头大象。公元前858年,其子沙尔马纳塞尔继位,继续扩张,终生未离鞍马,在位35年,发动了32次侵略战争。当时,叙利亚诸国与北方强国乌拉尔图联合,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他上台后即不断进攻乌拉尔图,兵锋直抵该国中心凡湖一带,此后又与叙利亚地区强国大马士革领导的各国联军4次交锋,最后一次投入12万兵力,仍无进展。直到公元前842年,乘其不睦之际,再度用兵,于城郊一战,斩其步兵16 000、骑兵480、俘战车1 121辆,并于次年攻陷大马士革,重新平定了叙利亚。在东南方,他征服巴比伦,洗马波斯湾。
(2)帕拉沙尔三世的扩张战争
公元前8世纪中期,军事将领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登上王位,他凭实力乱中夺权,是位经验丰富、足智多谋的君王。他上台之初,即审时度势,对传统的军政体制和统治政策作了改革。为防止地方势力坐大,他将原来较大的总督区划为较小的行省,任命省长治理,另派专员监督政务,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被征服地区居民,改变传统的斩尽杀绝政策,实行强制移民,命令他们迁居指定地区,分散安插,这既保存了人力,又使其不致为患。在军事方面,他实行募兵制,组建常备军;实行军事移民,培养一个职业世袭的武士阶层,组成地方兵团,以戍守地方或备征调;为扩大兵源,在部分被征服居民征兵;创建工兵、辎重兵新兵种,首次使工兵成为一独立兵种;并以铁制武器取代铜兵器。通过上述改革,他不但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力,稳定了被征服的居民,而且组成了一支组织完善、兵种齐全、装备精良、兵员充足、战术高明的劲旅。他用这支精兵重启争霸,将亚述带入了极盛时期。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继位之初,亚述四面临敌,尤以北面的乌拉尔图和西陲的大马士革为首。为此,他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略。公元前745年,他平定巴比伦内乱,树立了亲亚述的政权,稳定了后方。次年,他首先征服了东北的米底各部落,斩断强敌乌拉尔图的左膀;再次年,西征北叙利亚各国同盟,再断乌拉尔图的右臂。公元前743年,兵锋直指乌拉尔图,两军战于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康马甘地区,乌拉尔图几乎全军覆没,其王只身骑母马逃走,传为笑柄。亚述收复了幼发拉底河沿岸地区,并乘胜深入敌境追击,俘敌72 950人。公元前736~前735年,亚述再次北伐乌拉尔图,直捣其国都吐施帕,虽因地势险要未能攻克,却使之仅余孤城一座,一时不足为患。
公元前742~前740年,亚述西征,迫使叙利亚各国臣服。公元前739年,以大马士革、以色列为首的西方19国联合叛乱,亚述军在黎巴嫩山区大破联军,各国再次请降。公元前732年,提格拉特·帕拉沙尔四征叙利亚,兵临大马士革城下。亚述军以连为单位布阵,每连第一排为5辆战车,第二排是15名骑兵,第三排置25名重装步兵,50名轻装步兵布置于两翼和后面。摆好阵势,在杀声震天中展开厮杀:战车对战车、骑兵对骑兵、弓箭手互相对射,战斗十分激烈。亚述方面取得了优势,使敌人开始退却,亚述步兵随即出击,其青铜盾和头盔使敌人的箭被弹飞、刀斧变钝,他们则不断射出排箭和石弹,使大马士革军溃不成军,狼狈逃回城里坚守。亚述军以树木在城周筑起栏杆,将该城围起来。次年,提格拉恃·帕拉沙尔见相持不下,遂令攻城,以20架投石机不断发射重石猛击南墙,使之松脆,再以攻城槌撞松脆处,终于撞坍一个缺口,亚述兵从此杀入,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最后平定了该城。此役,亚述军烧杀无度,仅在北门,被斩下的人头即堆成一座小山。2万居民被俘。大马士革王遭擒,据说他曾被带到亚述王面前,亚述王一言不发,只凶狠地瞪了他一眼,便挥剑砍下他的脑袋。
正当亚述在北方和西陲用兵时,东南方的迦勒底人夺取了巴比伦的王位。公元前729年,在巴比伦祭司集团的支持下,亚述出兵赶走了篡位者,并与巴比伦结盟。至此,其版图包括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东部,使帝国腹地从两河流域北部直达波斯湾。因此,提格拉特·帕拉沙尔被称为帝国的“中兴之主”。
(3)萨尔贡二世的掠地兼并战争
公元前727年,沙尔马纳塞尔五世继位。他曾两次西征,打败叛邦腓尼基城市推罗及其同盟者以色列。但由于他的经济措施触犯了贵族、富贾和祭司的利益,招致不满,结果在一次宫廷政变中,被一军事将领萨尔贡取而代之。萨尔贡二世即位之初,周边形势极为不利,北方的乌拉尔图国力恢复,正在拉拢邻近小国,以期反攻;西陲叙利亚诸国与埃及联合,举起反旗;东南之迦勒底人首领梅罗达克·巴拉丹登上巴比伦王位,并与东方强国埃兰联合,不服管辖。但萨尔贡二世富有军事才能,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选择有利战机予以打击,通过一系列征讨,平定了叛乱,并进一步扩张了版图。
公元前720年,萨尔贡二世首先南征,进攻巴比伦与埃兰联军,却未能消灭其主力,遂转锋西征,攻陷了以色列首都撒马利亚,并平定了大马士革。随即大破推罗、加沙与埃及联军,占领了整个叙利亚地区,迫使埃及法老称臣纳贡。公元前741年北伐乌拉尔图,俘敌20 170人,逼其王自杀。这时,巴比伦王梅罗达克·巴拉丹因施行某些措施与巴比伦贵族不睦,而其盟国埃兰内乱又无力支援,萨尔贡二世见有机可乘,便于公元前710年兵分两路进攻巴比伦,城郊一战,巴拉丹兵败,负伤逃往埃兰,亚述军俘敌9万余众,再次平定了东南部。萨尔贡二世作战灵活,有力地维持了帝国的鼎盛态势,有的史学家称之为“亚述的拿破仑”。
(4)辛那赫里布镇压属地动乱与进攻埃兰的战争
萨尔贡二世死后,其子辛那赫里布即位。此时,巴拉丹率部从埃兰返回巴比伦,继续与亚述对抗。辛那赫里布遂领兵征讨,与巴比伦、埃兰联军战于两河平川之地,由于指挥得当、装备精良,亚述军大破敌军,三度征服巴比伦,俘获208 000人。此后,又平定腓尼基与犹太国的叛乱,但远征埃及却劳而无功。正当他用兵西陲之际,巴比伦再度叛乱,由埃兰领导的反亚述联盟席卷东南之地。辛那赫里布见巴比伦反复无常,便几度兴兵打击,其中一战歼敌10万。至公元前689年,他终于攻陷巴比伦,将之化为废墟。辛那赫里布虽然战功卓越,但晚景凄凉,被互争王位的儿子们杀死于神庙之中。
(5)阿萨尔哈东重新威服四邻与进攻埃及的战争
公元前680年,辛那赫里布之子阿萨尔哈东即位。由于埃及一再唆使叙利亚诸国叛乱,他相继给予沉重打击。公元前671年,他亲率大军远征埃及,攻克其国都孟菲斯,取得了“下埃及、上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王”的尊号。但两年后,埃及再次叛离,阿萨尔哈东镇压不成,病死于军旅途中。
(6)亚述巴尼拔征埃平叛与灭亡埃兰的战争
公元前668年,亚述巴尼拔继位,承其父志,率领22个属国的军队前往埃及镇压,夺回孟菲斯,攻克上埃及首府底比斯。3年后,再次征服叛乱的埃及,并洗劫了古都底比斯。10年后,埃及再度独立,亚述巴尼拔因为正在对付东面的强敌,鞭长莫及,只得不了了之。当时,其弟萨马什苏姆肯统治巴比伦,与埃兰联合公开反叛。公元前652年,他率兵征讨巴比伦,围城达4年之久,终于攻克之。接着便攻打最后也是最顽强的敌人埃兰。埃兰国土包括伊朗高原及中亚一部分,境内多山,国力亦强,不易征服。但亚述巴尼拔至公元前639年,终于俘获其王,平定埃兰全境。
亚述人近2个世纪的南征北战战果累累,在亚述巴尼拔统治下,亚述帝国达到了其最大版图,东临伊朗高原,西抵地中海,北达高加索,南接尼罗河。
在漫长的几个世纪里,新亚述历代诸王四面出击,建立起了一个北临乌拉尔图,南达波斯湾,西抵地中海沿岸和埃及,东接伊朗,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大帝国。然而在似乎发展到鼎盛之际却突然灰飞烟灭了,再也未能像从前那样从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由于亚述帝国不重视农业生产,以攻城略地、猎取战利品立国,一旦攻城不克、掠地不得,便会闹饥荒。正因为如此,亚述诸王只得不断地征服,每攻陷一城,即大肆抢劫,将一切财物,悉尽刮走;每降服一国,则迫其进贡,贡金之多,令人吃惊。为了巩固战果,亚述实行恐怖政策,动辄杀人十数万,毁城灭国。亚述王不但残杀战俘,对敌国国君与贵族的处罚也更为残忍,或用短枪刺进其眼、用绳穿透其腮,拉着示众;或生剥其皮,尔后投入火炉;或将其剁成肉块等。亚述诸王的不断征服,使帝国臻于极盛。另一方面,由于横征暴敛,手段残忍,又使被征服国难以诚服,他们随时背叛,不断消耗着亚述的国力,终于使这个庞然大物由盛转衰。
公元前633年,亚述巴尼拔死,其后诸王缺乏才干,难守父业。这时,兴起了吕底亚王国,南部的迦勒底人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伊朗高原上出现了新兴的国家米底,新巴比伦王国与米底王国南北夹击,不断进攻亚述。公元前614年,联军攻陷亚述城,两年后又引水攻克其国都尼尼微。至公元前605年,扫清亚述残余势力,这个主宰西亚近300年之久的军事帝国灭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