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鲁士大帝(约公元前559~前530年)是古代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在居鲁士大帝连年的远征中,所创建的波斯帝国疆域辽阔,从爱琴海到印度河,从尼罗河到高加索。在铭文中,他骄傲地说:“我,居鲁士,世界之王,伟大的王。”
亚述帝国灭亡后,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共同主宰西亚,但它们也只是昙花一现,旋即被伊朗高原东南部的波斯帝国(公元前6~前4世纪)所吞并。波斯原为米底属国,至公元前6世纪中叶居鲁士一世(公元前558~前529年)兼并米底,进而击败吕底亚,兵取两河流域,遍占西亚,建立了帝国。
(1)灭亡米底创立帝国
公元前553年,居鲁士起义反抗米底。为了说服波斯人追随自己,他命令全体波斯人带镰刀集合,让他们在一天之内将超过3公里见方的土地开垦出来。在完成这项任务之后,居鲁士发出第二道命令,让他们在次日沐浴更衣后集合。居鲁士宰杀了他父亲所有的绵羊、山羊和牛,并准备了酒和各种美食犒劳波斯全军。第二天,波斯人聚集在草地上,尽情饮宴。此时,居鲁士问他们是喜欢第一天的劳苦还是第二天的享乐。听到大家都选择了后者,居鲁士说:“各位波斯人啊,如果你们听我的话,就会享受无数像今日这般的幸福;如果你们不肯听我的话,那就要受到无数像昨天那样的苦役。”波斯人奉居鲁士为领袖,起兵攻打米底。
征服米底的战争持续了3年,公元前550年,居鲁士终于攻克了米底都城,正式建立波斯帝国。居鲁士属于波斯人的阿契美尼德家族,因此他所创立的帝国也被称为阿契美尼德王朝。
(2)骆驼克马队征服吕底亚
波斯的西方强邻吕底亚的国王克洛伊索斯看到居鲁士日益强大,非常担心,想趁波斯立国未稳,出兵将它灭掉。在出征之前,他派人去著名的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祈求神谕,得到的神谕是:如果他出兵进攻波斯,他就可以灭掉一个大帝国。大喜过望的他再次请求神谕,得到的回答是:“如果一匹骡子变成米底国王,你这个两腿瘦弱的吕底亚人,就必须沿着多石的海尔谟斯河逃跑。”既然米底国王永远不可能是一匹骡子,克洛伊索斯于公元前547年大胆出兵,攻打波斯。
克洛伊索斯焚毁了他遇到的第一座波斯城市普特里亚,闻讯赶来的居鲁士在这里与吕底亚会战。吕底亚军队中配备长矛的骑兵在技术上占了上风,但居鲁士的军队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双方互有伤亡,未分胜负,克洛伊索斯于是决定退兵。
出乎克洛伊索斯的意料,居鲁士为了防止他集合更多的军队进攻波斯,竟然主动出击,攻入吕底亚本土。仓促应战的吕底亚人与波斯人决战于首都萨迪斯郊外的辛布拉平原。吕底亚人仍旧想依靠长矛骑兵取得优势,但居鲁士却想出了妙计。他将随军运载粮食和行李的骆驼集合起来,配备骑手,走在军队的最前面,步兵和骑兵紧随其后。吕底亚的马队遇到骆驼,立刻转身逃窜。据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解释说,马害怕骆驼,在看到骆驼或闻到骆驼气味时就受不了。吕底亚人毕竟是西亚最勇武好战的民族,他们跳下马来和波斯军队肉搏。最终吕底亚人溃败,逃回萨迪斯城。
围攻两周之后,波斯军队攀爬绝壁,攻入萨迪斯,吕底亚王国灭亡。亡国之君克洛伊索斯至此才明白德尔斐神谕的真正含义:他出兵攻打波斯后被摧毁的正是自己的帝国,而骡子则隐喻居鲁士,因为他是波斯人与米底人的混血儿。
(3)降伏巴比伦,陨落在草原
至此,西亚三大强国已去其二,只剩下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王国。居鲁士并不急于进攻巴比伦王国,而是用了6年多的时间征服东伊朗和中亚地区。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借巴比伦内部不稳之机出兵。
巴比伦城以异常坚固而闻名,但因为内部的分歧,巴比伦城的大门为居鲁士洞开,他进入巴比伦的道路上铺满了象征和平的绿枝。巴比伦是如此富足,以至于其一地就可供应居鲁士大军4个月的粮食,而帝国其他地方加在一起才够供应一年中其余的8个月。
居鲁士执行宗教宽容政策,他允许被征服者供奉自己本族的神祇。半个世纪以前,巴比伦人曾经两次进攻耶路撒冷,焚毁了犹太教的圣殿,将犹太权贵和工匠虏回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当犹太人哀叹何时才能结束流亡生活的时候,却得到居鲁士的诏令,允许他们回耶路撒冷并重建圣殿。
波斯的威胁总是来自东西两边,但它没有能力在两线同时作战。在西线稳定之后,居鲁士才得以抽出精力对付来自东北方的游牧民族。公元前530年,他出兵征讨里海东岸广阔草原上的马萨格泰人。他们由寡居的女王托米丽司统领。居鲁士扎下营盘,只留部分军队守卫,自己带领大部队悄然后退。马萨格泰女王的儿子率部劫营,杀死留守的波斯军人后,在原地饮宴。居鲁士回兵歼灭敌军,俘虏了女王之子,后杀死王子。女王派使者告诉居鲁士:“我凭着马萨格泰人的主人太阳发誓,不管你多么嗜血如渴,我也会叫你把血喝饱的。”
双方的大战是居鲁士一生经历过的最残酷的战斗。在双方弓箭手射完所有的箭之后,两军展开肉搏厮杀,最终的胜利属于马萨格泰人,波斯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居鲁士阵亡。马萨格泰女王找到居鲁士的尸体,割下他的头颅,放进盛满血的革囊。她以此实践自己的誓言,让居鲁士“饱饮鲜血”。
居鲁士的遗体最终归葬故都帕萨尔加迪(位于今伊朗法尔斯省)。他赢得了永久的尊敬。200年后,灭亡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从希腊东征到此,不仅没有毁坏他的陵墓,相反还下令加以修葺。居鲁士陵2 500年来屹立不倒,在陵墓旁的一根柱子上,一段铭文至今仍清晰可见:“我是居鲁士王,阿契美尼德宗室。”
最初仅有10个部族的波斯又是怎样形成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帝国的呢?在居鲁士的对外征战中,史学界认为有三点客观原因促成了他的成功。其一,国际环境有利于波斯的独立与扩张。波斯周围的诸奴隶制国家都处于衰落阶段,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夺与自由民的纷纷破产使得其国力大大衰弱,这为波斯人的对外扩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二,逐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使波斯的扩张战争迅速取得成效。其三,在经济上保持各地区的奴隶制关系,团结内部,并与各地区奴隶主广泛结盟。上述三点使居鲁士的远征卓有成效地开展,并使波斯迅速形成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帝国。
§§§第二节波斯远征希腊邦联
希波战争,指的是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49年期间,波斯帝国为扩张领土对希腊人发动的3次侵略战争。战争历时16年之久,最终希腊人顽强抵抗,打败波斯帝国,取得了希腊诸邦的独立。
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诸城邦形成初期,即受到来自东方的挑战。此时的波斯,经居鲁士、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的文治武功,已成为囊括西亚、北非的大帝国,正以强劲的势头西进。公元前513年,大流士一世集中战舰两三百艘、步兵7万人,西渡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击西徐亚人,经一年战争,占领色雷斯、黑海海峡,降服马其顿,不仅从北面直接威胁希腊诸邦,而且断绝了希腊与其供粮基地黑海沿岸一带的联系。
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等希腊殖民城邦发生反抗波斯的起义,战争迅速蔓延,米利都向希腊本土求援,斯巴达拒绝予以帮助,而雅典则派出了25只战舰前往支援。波斯镇压起义后,便以雅典出兵为借口,兵伐希腊。
(1)波斯第一、二次远征希腊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命其婿玛尔多纽斯为将,统兵首征希腊。此次进军,沿色雷斯海岸水陆并进。水师行至希腊东北部的阿托斯海角时,遭风暴袭击,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灭。受此意外之灾,加之陆军不断受到色雷斯人的袭击,玛尔多纽斯只得撤兵东归。首征无功而返。
第一次远征希腊失败后,大流士积极备战,命地中海沿岸城市修造战舰,同时派员前往希腊索取表示降服的水与土。希腊北部多数城邦献了水、土,以示归顺,但雅典将其使臣抛入深渊,斯巴达则投之于井。大流士闻讯大怒,于公元前490年派兵遣将,率600艘三列桨战船,从萨摩司出发,越过爱琴海二征希腊。据统计,此次兵员约为步兵2.5万、骑兵1 000人。其作战计划是攻克雅典、孤立斯巴达,进而征服全希腊。波斯军兵分两路,一路在马拉松登陆,这里地势平缓,利于骑兵行动,同时可诱雅典军北上;另一路在摧毁优卑亚岛北部的厄律特里亚、达到战略威慑的目的后,直攻雅典城东南郊的帕列隆,欲乘雅典精兵北上、城内空虚之际,与城中亲波斯的“第五纵队”里应外合,攻克雅典城。
雅典闻敌军兵临马拉松平原,一方面向斯巴达求援,同时以米太雅得为首的主战派征集了1万名铁甲长矛步兵,另加普拉提亚援军1 000名,火速开往马拉松,布阵于其西部山麓,居高临下,以便于进攻和迂回。由于雅典十位将军战和不定,而波斯方面因其偷袭帕列隆的军队尚未就位,故相持8天无战事。第9日,雅典得知波军已攻陷厄律特里亚,很可能从海上直趋雅典城,始决定速战速决,以便回师守城。次日晨,雅典军发动进攻,从三面包围了波军。波军挤在一起,秩序大乱,大败溃逃,雅典军乘胜追杀至海边。波军登船逃走,被俘7只战舰。波斯军队既兵败马拉松,待要从海上进攻雅典城时,又丧失战机,只得退兵回国。马拉松一役,据希罗多德记载,波军阵亡6 400人,而雅典仅战死192人。此战,是希腊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力量击败波斯,极大地鼓舞了希腊人的士气。
(2)波斯第三次远征希腊
大流士闻马拉松败北,十分恼怒,积极准备再战。但不久,埃及爆发了叛乱,波斯大帝大流士在镇压埃及起义的过程中去世,他的儿子薛西斯即位。执政伊始,薛西斯便在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显示出了卓越的能力,在短暂的休整之后,薛西斯纠集将士,准备渡赫勒思滂海峡,取道色雷斯、马其顿,通过陆上行军再次远征希腊半岛,一雪马拉松战役中的前耻。波斯此次远征投入的总兵力约为15万。
在波斯备战的10年中,希腊也积极备战。一方面,富有卓识远见的雅典将军铁米司托克列斯认识到海军的重要性,说服雅典人用银矿收入组建了一支200艘三列桨舰的舰队;另一方面,不愿臣服波斯的斯巴达、雅典等31个城邦也消除旧怨,在一致对外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于公元前481年组成了以斯巴达为首的联盟。但希腊联军在数量上仍处劣势,陆军11万、战舰400艘。由于双方均积极备战,致使波斯的第三次远征显得异常激烈和艰苦。
温泉关战役。当波斯军队水陆并进时,希腊联军开始讨论防御计划及设防于何处。设防地点的选择,既要适合寡兵易守,又要使敌方无法利用其数量与骑兵的优势,故必须是隘口和狭窄海面。基于此,希腊联军决定派陆军防守中希腊的温泉关,派海军驻守优卑亚岛北端的阿特米西海角。陆军由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率领,全军约七八千人,主力是300名斯巴达重装步兵;海军共324艘三列桨舰、9艘五十桨舰。两军相距不远,形成一道海陆防线。联军的作战计划是阻止波军从陆上南下,迫使其海军进攻,欲诱其进入阿提卡与优卑亚岛之间的欧波亚海峡,利用海面狭窄而歼灭之。波斯的计划是海陆同时进攻温泉关和欧波亚海峡北端入口处。双方海军对峙后,波斯派腓尼基舰队200艘绕过优卑亚岛,以期从该岛南端入口处进入海峡北上,南北夹击敌舰,不料行至该岛东南海面时,遭风暴袭击全沉海底。希腊方面得知敌方行动后,率先进攻。波方见敌仅乘少数战舰前来攻击,以为他们发了疯,自谓取胜如探囊取物,他们列成圆阵从四面八方包围了敌人。希腊人将舰尾聚拢、舰头指向敌舰,呈辐形列阵。激战至夜幕降临,两方始罢兵,波斯战舰被俘30艘。此后两日交兵,互有伤亡,胜负未分。
在海上大战之时,陆上战斗亦在激烈地进行。薛西斯兵抵温泉关,逞雄威4日,以期敌逃走,至第5日,见守军仍陈兵以待,始令进攻。最先进攻的是米底部队,结果死伤无计,败下阵来;另一些人继续攻击,他们人数虽多,但能战的却很少,所以大败而归;最后薛西斯令其精兵上阵,由于地窄,而且矛短,亦无法取胜。斯巴达方面,以方阵迎敌,并使用较高明的战术,其中一种是转身佯败,引敌追进,再返身掩杀,杀敌无数。次日波军进攻,也毫无进展,正值薛西斯无计可施之时,一希腊叛徒告密,为波军指点了一条隐蔽的通道,致使波军一部迂回至希腊军背后,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当此之际,李奥尼达见难以坚守,便令联军大部撤回,自率300名斯巴达人、700名特斯皮亚人和400名底比斯人断后,展开了猛烈的反击,激战中,李奥尼达阵亡,为争夺他的尸体,双方4次攻杀。战至最后,守军全部牺牲。波军虽夺关口,伤亡却达2万之众。希腊海军惊闻温泉关失守,已无再战必要,遂回守萨拉米湾。
萨拉米海战。波斯军队占领温泉关后,立即挥师阿提卡。这时,希腊联军作了一个痛苦的决定:陆军放弃阿提卡,退至科林斯地峡筑垒防御;至于海军,斯巴达主张放弃萨拉米湾,将舰队开往科林斯地峡附近海面,以配合陆上防守。但雅典海军主将铁米司托克列斯极力主张在萨拉米决战,因为若在科林斯地峡海面决战,无异于在大海上与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敌舰作战,显然不利,而在海域狭窄的萨拉米湾,敌方将无法利用其数量优势。他最终说服了联军统帅。但当波斯陆军攻陷雅典城并向科林斯地峡进攻时,海军内部又为设防地点而争吵不休,铁米司托克列斯为迫使他们就地作战,同时为诱敌进攻,便施诈降计,给薛西斯写信,诡称联军正向伯罗奔尼撒半岛撤退,如速来攻击,就能防其后撤,并趁其内部分歧而全歼之。薛西斯中计,未听取有人建议的或围而不攻、或直攻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良策,命舰队立即进军,派200舰迂回至萨拉米湾西端出口,防敌舰后撤,其余一字排开,断其东出之路。希腊海军突遭围困,别无选择,唯有一战。波斯海军进攻时,由于地狭船多,秩序大乱,直至希腊海军378只战舰井然开进时,仍未恢复。双方混战伊始,雅典舰坚且快,它们擦敌舰而过,先撞断其桨,使之无法操纵,尔后掉头撞击其中部,伤敌舰甚众。波斯战舰见势不妙,便向后退,而后面的船为表示勇敢,拼命向前冲,结果与逃回之舰撞在一起,乱成一团。经七八个小时的苦斗,波方败退,沿途又不断遭到伏击。薛西斯惊闻惨败,恐希腊海军乘胜东击,断其归途,遂御驾回朝,仅留玛尔多纽斯率陆军30万退守希腊北部,以期卷土重来。是役,波方损失300余舰,希腊方面仅40艘。此战是希波战争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它使波斯丧失了制海权,希腊方面转守为攻。
普拉提亚战役。公元前479年春,玛尔多纽斯诱降雅典不成,便发兵南下。雅典人又一次全部撤到萨拉米湾的船上,同时向斯巴达求援。波军重占雅典城后,再次劝降。雅典500议员中有一位表示应该投降,结果被当场砸死;妇女们也自动行动起来,砸死了其妻儿老小。决战之心虽大,但斯巴达却迟迟不发援军。雅典在积极备战的同时,派人谴责斯巴达只求自保、不顾盟邦安危,若再不发兵,雅典将与波斯联合。斯巴达受此警告,始派步兵1万人、希洛特轻装侍从队3.5万人以及盟军前往救援。玛尔多纽斯闻希腊联军将至,又见阿提卡多山,不利骑兵行动,遂火烧雅典城,兵退底比斯。希腊联军北上,至普拉提亚的阿索波司河南岸与敌隔河对阵。此时,希腊联军重装步兵为38 700人,轻装步兵69 500人,加上各邦侍从队,共11万人,而波斯大军30万人。以后几日,双方展开混战,玛尔多纽斯阵亡了,波斯军队顿作鸟兽散。雅典军一举击溃敌人,并乘胜反攻。经此一战,波斯30万大军,除4.3万人逃走或幸存外,余者悉被歼灭。希腊方面,阵亡约1 360人。
普拉提亚战役是希腊联军在陆上取得的决定性胜利,标志着全面反攻的开始。与此同时,希腊海军在小亚细亚的米卡尔海角,全歼逃亡于此的波斯残余舰队,彻底挫其反攻能力。
公元前478年,雅典与爱琴海各岛及小亚细亚的希腊诸邦结成雅典海上同盟,此后在雅典率领下,同盟舰队逐岛反攻。公元前468年,于小亚细亚南岸的攸里梅敦河口一战,大败波斯海陆军,俘敌2 000人,全歼拥有200舰的腓尼基舰队。公元前449年,再破波斯海军于塞浦路斯岛附近。
双方签订和约,波斯承认小亚细亚希腊诸邦独立,放弃对爱琴海和黑海一带的统治权。希波战争至此结束。
历时16年之久的希波战争,双方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后,希腊人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经过希波战争之后,波斯帝国便一蹶不振,宫廷阴谋与地方叛乱迭出,后在亚历山大的铁蹄下波斯帝国灭亡。
§§§第三节亚历山大国王的远征
公元前334年~前323年,亚历山大统率以马其顿军队为骨干的希腊马其顿联军,对亚洲西部的波斯帝国进行了一场10年之久的征战。战争导致了波斯帝国的覆灭,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就此建立。
希波战争在希腊世界与波斯帝国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虽然此战后的百余年间,双方并未公开大战,但都伺机插手对方事务。在希腊内战期间,波斯以调停人的身份捞了不少好处,希腊雇佣兵也曾干预波斯王位之争,因此,对立情绪并未消除,反而越演越深。希腊久存报复之心,却始终为内争所苦,无力外伐。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征服希腊后,号召进攻西亚,于是成为希腊人心目中的复仇天使。公元前336年,其父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希腊诸邦群起背离,未满20岁的亚历山大即位。亚历山大表现出卓越的才能,迅速平定了贵族谋反,并于公元前335年春天,率军北征,经过几个月的转战,先后肃清了特里巴利人、克塔伊人和伊利里亚人的叛乱。接着,挥师南下,平定底比斯人的叛乱,稳定了国内形势。于是,亚历山大为完成父愿,决定远征波斯。
(1)格拉尼库之战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3万余步兵、5 000余骑兵东渡今达达尼尔海峡,与波斯军队相遇于格拉尼库斯河西岸。这支波斯军队有4万人,其中有一半是希腊雇佣兵。马其顿骑兵首先冲到了对岸,波斯军以排箭和标枪奋勇迎击。转眼之间,双方便混战在一起。场面异常雄壮。但是,联军第1回合的冲击未能奏效,因为强攻点上的波斯骑兵不仅是敌军的精华,而且阵地居高临下,他们倚仗局部的优势顽强拼杀,阻住了马其顿先锋部队的强攻。正当鏖战关头,亚历山大亲率部分骑兵赶到。他勇往直前,头一个冲进了敌阵。随后,整个骑兵中队跟进,霎时之间便把有些愣神的敌军的阵势冲乱了。酣战中,亚历山大首先刺死了波斯王的女婿。进而越战越勇,将波斯大军杀得溃败而逃。由于痛恨希腊雇佣兵投奔波斯来同自己的民族作战,亚历山大命令全力围歼位于敌人第2线阵地上的希腊雇佣兵。结果,这支希腊雇佣兵除2 000人生俘外,其余全部被砍杀,而波斯骑兵,只有1 000余人被歼,其余则乘机脱逃。波斯军在此战中的重大损失,并不是步兵被歼,而是丧失了10位将领。
格拉尼库斯之战以亚历山大的大捷而告结束。他在短暂停留后继续率军东进小亚细亚西部各城,如萨地斯和埃苏萨斯等等,相继投降。他不战而夺得了吕底亚、卡里亚和吕基亚等地区,仅用了约3个月的时间,就扫清了爱琴海东岸的障碍,打通了可由海上直通希腊本土的交通线,控制了政治和经济枢纽。随后,便在这些地区实行“解放”政策,推行民主制度,建立起新的地方政府。
公元前334年的冬季来临了。亚历山大决定:凡是在出征前不久结婚的新郎,不论军官或士兵,一律放假,命他们从卡隆亚返回马其顿,回去同妻子团聚,度过冬天后集中回营,并指定皇家警卫队队长托勒密作领队。同时,他又命令副统帅巴米尼奥率领一支部队返回萨地斯,负责对整个福吉尼亚地区进行安抚和监控,以便巩固业已夺得的地盘,加强自己的后方。而他自己却没有安闲休息。亲自率领一支部队进入利夏和潘菲利亚地区,接受了坡加、赞萨斯等30多个大小城堡的献城归顺,镇压了阿斯潘达斯城的降而复叛活动,并组织了对太米萨斯野蛮民族的围攻等。
(2)伊苏斯之战
公元前333年春,希腊联军北上福瑞吉亚东部边境,到达高地亚。在这里,巴米尼奥率部前来汇合;冬天回马其顿探亲的新婚官兵们,也从马其顿全数返回部队,同时带来了当年征召的新兵。亚历山大没有在高地亚久留,重新整顿军队立即南下,进军西里西亚,其目的是想尽快占领小亚细亚的东南部地区。希腊联军向南面的进军非常顺利,很快进入卡帕多西亚地区。亚历山大一路接见许多使者。哈利斯河两岸的所有城寨,全都诚心诚意归顺了希腊霸主。该年7月,联军以偷袭手段攻克西里西亚关口,打开了通向亚洲的大门。
在亚历山大一路高奏凯歌的同时,波斯的大流士三世也吸取了亚历山大的经验,他亲自率领10多万大军,用最快的速度向南机动行进,进入叙利亚境内,转战到亚历山大后方,切断了马其顿军队的交通线,占领了亚历山大城附近地区。亚历山大闻讯后,立刻率领3万人的部队,回师迎敌。亚历山大发现,波斯军队在海滨地区集结重兵,在波纳鲁斯河北岸占领阵地,企图切断亚历山大军队的后路。由于在兵力数量上处于极大的劣势,亚历山大计划用主力骑兵“御林军”和重步兵,去攻击波斯军的左翼,其余的步兵方阵在他的左翼成梯次配置,西徐亚骑兵配置在方阵,以防止来自波斯骑兵的威胁。攻击开始后,马其顿军队一个短促的冲击,就驱逐了波斯军队在波纳鲁斯河南岸一个山脚下的一支强大的掩护部队,然后亚历山大亲自率领“御林军”,按照他的计划实施突击。正当他们准备过一条小溪时,波斯军队的中军实施了反冲击,马其顿军队最前面的方阵梯队的攻击行动暂时受挫。与此同时,亚历山大骑兵的攻击已经击溃了一部分波斯军队,重步兵随即向西旋转,攻击波斯的中军。因为得到这个增援,马其顿中军的攻击行动又得到恢复。在大流士右翼的波斯骑兵此时已经越过了伯纳鲁斯河,被马其顿左翼方阵和西徐亚骑兵击退。波斯的中军在马其顿的步、骑兵协同攻击下,溃不成军,大流士扔下他的军队逃离现场。此战,波斯方面全军覆灭,损失步兵、骑兵约10万,所有参战的地区、民族部队全部逃散,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被俘,全部辎重落入联军手中。而联军仅战死450人,伤4 500人。联军仅以3万之众战胜波斯16万大军,是西方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范例。
通过伊苏斯作战,亚历山大实际上已取得对波斯作战的战争主动权,但他并没有穷追败逃的大流士三世,而是按照既定战略方针,南下腓尼基和阿拉伯,尽夺波斯的外围地盘。
(3)围攻提尔和加沙
伊苏斯会战后,联军很顺利地越过了叙利亚关口,进军腓尼基地区。亚历山大挥师南下,一路上备受欢迎,先后接受了比布拉斯、西顿等城和塞浦路斯岛的归顺。但当大军兵临提尔城时,却遭到了阻拦。提尔城位于离腓尼基大陆约800米的一个小岛上,是波斯海军在地中海的一个主要基地。要攻取提尔,必须要渡海登岛。但是以亚历山大联军的现状,根本无法过去。因此经过实地勘探,亚历山大决定由陆地修筑一道长堤,直接通向提尔,让它与大陆连接起来。但提尔人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他们不断地进行袭扰,充分利用自己的海上优势对联军的筑堤行动予以打击。亚历山大终于意识到必须拥有一支相当规模的海军来配合行动才能够顺利攻下提尔城。于是,他向一些新归属的国家发出命令,很快组织了一支总数超过200艘舰船的海军。在海军的配合下,经过了半年多的准备,终于将通向提尔的大地基本筑好。公元前332年8月,希腊联军在强大舰队的配合下,终于发起四面围攻,最后攻破了坚固的提尔要塞。城内的提尔公民及外籍人,共有8 000人战死,约3万人被俘。这些俘虏,后来全数被出卖充当了奴隶。在整个攻城作战中,联军方面只阵亡400人。
攻陷提尔城之后,联军继续南下,又碰到了顽强抵抗的加沙。但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加沙同样在亚历山大的铁蹄下陷落。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亚历山大轻易地征服了埃及,并于公元前331年初夏,深入利比亚腹地的大沙漠中,专程去拜谒阿蒙神庙,求取了神谕,并被僧侣们誉为“阿蒙神之子”。
(4)高加米拉之战
公元前331年,波斯王大流士在得到亚历山大拒绝求和的请求之后,终于又重新组建了一支规模巨大的新军,显示了其再次决战的决心。据有关资料记载,大流士从波斯的24个民族和部族中,征召了几十万步兵,4.5万骑兵,200辆刀轮战车,还有15头战象。相比之下,希腊联军就显得弱小了很多,虽然亚历山大的兵力也有增加,但是总共不过步兵4万、骑兵7 000而已。只是马其顿方阵的实力依然如故,作战经验也比2年前更加丰富。公元前331年10月1日,双方在高加米拉进行了一场让历史难忘的大会战。
10月1日清晨,当太阳刚刚升起而迷雾慢慢消散时,希腊联军开始行动。不过,待到两军渐渐接近时,亚历山大不是像往常那样命令部队向前直攻,而是向右斜方向移动,佯攻敌军的左翼。大流士不知是计,也指挥部队向联军右翼移动,以致使他的部队快要走出已经铲平的地形之外。大流士随之意识到,一旦离开平地,他的战车就会失去作用,于是命令左翼骑兵快速绕过联军右翼,以阻止敌军继续向右延伸。亚历山大当即看出了大流士的意图,迅速派步兵前去阻击,但是被对方压倒优势的骑兵击退了。亚历山大随即派出部分骑兵增援,而大流士则调来了更多的骑兵;紧接着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骑兵混战。
波斯军在数量上占有压倒优势,加上他们的骑兵和马匹都有铠甲护身,使联军受到相当大的损失。尽管如此,马其顿骑兵还是挡住了波斯骑兵的冲击。大流士见此情景,急令左翼的刀轮战车出击,试图冲垮马其顿方阵。但在战车刚刚接近时,马斯顿方阵前面的标枪手和弓箭手立即上前迎战。波斯军虽然人数众多,装甲完备、武器也相当精良,但冲击并未奏效。马其顿人用标枪和排箭截住战车,勇敢地冲上去拖下车夫,杀死马匹,只有小部分战车冲到了马其顿人跟前,却已成为强弩之末,发挥不了多大作用。战车的冲击终于被阻止了。大流士见此,决心把自己的方阵全部调上来,同时命令左翼骑兵拼全力绕过敌右翼而插向其后方,企图形成决定性的大包围。此时,亚历山大正冷静地观察着局势的变化。马其顿方阵已经接连抗击了敌军的猛攻,但敌军的数量优势实在太大,不宜长时间作被动的周旋。他一面派出部分骑兵去攻击、拖住开始向右翼后方迂回的波斯骑兵,一面亲自率领着部队向前推进,以纵深梯队突向敌人,待机插进敌阵。
战机终于出现了。当波斯骑兵全力绕向希腊联军右翼时,其左翼与中央之间忽然出现空隙,形成了一个裂口。亚历山大当机立断,立即以身边的精锐骑兵和一部分方阵步兵组成突击队,亲自率领他们插入敌阵,打开了突破口。士兵们高喊杀声,波浪似的向前滚动。亚历山大一马当先,率领精骑向波斯军猛冲,硬推硬挤,长矛直刺敌人面孔,马蹄踏着敌人倒下的身躯;步兵则以密集队形紧紧推进,端着长矛,像刺猬一样撞进波斯军阵中。波斯士兵被这突然出现的场面弄得呆头呆脑,一时不知所措,转眼之间,波斯方阵一片慌乱。原本按部就班的拼杀,波斯军看来还打得不错。大流士靠着数量的优势,不断增兵压向希腊联军,这样下去,似乎胜利很有希望。然而,由于欲求速胜,让骑兵实行大迂回,以致方阵与左翼之间出现裂口。而亚历山大却慧眼识军机,立即率精骑从裂口撞进敌阵,打开了突破口,从而使战局立即发生了有利于联军的巨大变化。在方阵中,双方的搏杀极其残酷,相象丛生,目不忍睹。面对这一声势和战局,立马附近的大流士又吓破了胆。他看到这可怕的情景,可能是自以为完全失败了,因而放弃指挥职责,丢下士兵和辎重,拨转马头,逃之夭夭。国王脱逃,群龙无首,波斯军的左翼和中央顿时大乱。希腊联军越战越勇,经过连续多次冲锋,终于彻底冲垮了敌中央方阵,并打退了敌左翼骑兵的反扑。与此同时,联军的左翼也与敌军一直在进行顽强激烈的搏斗。其当面是波斯军的右翼,当时仍占很大优势,而且并不知道国王脱逃和其余部队已经失败的情况,因而还在奋力夹击联军部队。不过,在亚历山大暂停追击败逃之敌而亲率骑兵赶来支援后,波斯军的右翼也随即溃败了。
高加米拉会战以波斯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而告结束。他们被杀被俘者甚多。据估计,波斯方面仅战死的就有约30万人,剩下的一部分被俘,大多数民族部队各自散逃而去。希腊联军方面,只不过损失战马千余,人员数百而已,但因伤而失去战斗力的士兵却相当多。
高加米拉一战,实际上宣告了波斯帝国的灭亡。因为大流士虽然率领3 000骑兵和6 000步兵逃出战场,但在不久之后,就被其部将杀害了。他的死亡标志着古波斯帝国的终结。会战后,亚历山大挥军南下,乘势夺取了波斯名城巴比伦,进占新都苏萨和旧都波斯波利斯。随后,他宣布把波斯与马其顿合并,联合组成一个大国,并自封为“大帝”,从而真正成了整个波斯帝国的统治者,且其权位已经超过了过去号称“万王之王”的波斯王。因此,西方史学家把高加米拉之战称之为改变了古代世界局势的会战。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在里海以南地区东进,经安息、阿里亚、并于德兰古亚郡,北上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巴克特里亚和粟特,公元前325年入侵印度,占领了印度河流域。他还企图征服恒河流域。但是经过多年远征,兵士疲惫不堪。印度人民的顽强抵抗,疟疾的传染,毒蛇的伤害,都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兵士拒绝继续前进,要求回家。亚历山大不得不放弃东进计划,公元前325年7月从印度撤兵。公元前324年,其陆军回到了波斯利斯和苏萨,舰队在底格里斯河口靠岸,随即返抵巴比伦,东侵宣告结束。
亚历山大东侵是一次掠夺性远征,行程逾万里,历时10年,灭亡了波斯,建成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这一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公元前323年,他发烧死去,年仅33岁,而靠其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也随之瓦解,他的部将展开了争权斗争。尽管他的这次远征是一种赤裸裸的侵略,但却没有人可以否认亚历山大杰出的军事天赋和统率才能。他注定了是世界军事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史学界对亚历山大东征并建立横跨东西方的超级帝国的重要文化意义予以了肯定。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使得古代东西方的智慧合炉而冶,开创了东西方文化取长补短的时代。
§§§第四节三次布匿战争
布匿战争,指的是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146年期间古罗马与迦太基两个古代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3次大的战争。因古罗马人称迦太基为布匿,故称这场大战为布匿战争。
罗马发源于意大利半岛,本是一个不大的城邦,主要居民为农民。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的一大强国。意大利半岛统一之后,奴隶主集团继续向海外扩张,而粮食丰富、海上贸易居重要地位的西西里岛便成为其主要目标。西西里岛与意大利半岛仅有一道约3公里宽的狭窄海峡相隔,此时由迦太基控制。罗马势力向西西里扩张,势必与迦太基发生矛盾。
早在罗马势力向南部意大利渗入的时候,希腊西北部的埃布鲁斯王皮洛士应南意的希腊城市他林顿的请求,率领精兵在意大利登陆,于公元前280年击败罗马军,但不久便败给罗马,并于公元前275年春天被迫退出意大利,溃逃回国。在这场战争期间,叙拉古雇佣兵中一批自称“马麦丁”的意大利人突然强占了西西里岛东北的墨西拿,叙拉古王海龙二世立即出兵包围了墨西拿。“马麦丁”随即分成两派,分别求助于迦太基和罗马。迦太基捷足先登,打败海龙二世,控制墨西拿;罗马则控制了墨西拿对岸的里吉姆。因惧怕迦太基占领叙拉古而独吞西西里岛,罗马森图里亚大会决定出兵援助“马麦丁”中的一派。于是,公元前264年,罗马军队开入西西里岛,远征迦太基,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
(1)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前241年)
公元前264年,罗马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战斗一开始,罗马在陆战方面具有优势,并挫败了迦太基人,占领了叙拉古。接着又打下西西里岛西南沿海城市阿格里根特,大肆掳掠,将2万多名俘虏卖为奴隶。但是,罗马在海战方面却不太顺利。迦太基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战船上百艘,并装备有希腊化时期最新的海上技术,海军士兵富有经验,桨手训练有素,在西部地中海称雄一时。罗马和迦太基在海上交战之后处于不利地位,意大利沿岸地区亦受到迦太基船舰出其不意的袭击。为此,罗马以最大的力量迅速发展海军,在南意大利的希腊人技师的帮助下,用一年时间建造出100艘5层甲板的大战船和20艘3层甲板的战船,再由希腊教官帮助训练划桨手和海军士兵,很快发展出一支新的海军队伍,然后又创造出名为“乌鸦”的吊桥。公元前260年,在墨西拿附近的米里海角,罗马海军与迦太基遭遇,双方分别拥有120只和130只船舰。战斗打响后,罗马船舰迅速驶向对方,当接近敌舰时,立即将小吊桥搭到敌方的甲板上,像乌鸦嘴般箝住对方。罗马士兵趁机从这种“活跳板”冲上敌舰,与迦太基人搏斗。迦太基人始料不及,被动应战,结果大败,损失50只舰船。罗马大军首次取得海战胜利,控制了西西里附近的海域。
公元前256年,罗马执政官勒古鲁率330只舰船和10多万人组成的庞大舰队远征非洲,很快突破迦太基舰队的防线,在北非登陆并节节胜利,占领了一些城市。随着战争的延续,罗马兵力与粮食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罗马元老院决定撤退大部分兵力,只留下勒古鲁率1.5万名步兵、500名骑兵和40只舰船在非洲。迦太基趁此向罗马人反击,加之希腊雇佣兵的帮助,大败罗马军,勒古鲁成了俘虏,后被斩杀,有幸逃脱的残兵败将在回国途中遇到海上风暴,几乎全部覆没,罗马方面损失巨大。以后,罗马人又大力建造船舰。公元前242年,由私人捐款建造了一支舰队,次年对迦太基重开海战。双方激战于西西里岛,迦太基将领哈密尔卡坚守几个据点,奋力反击罗马,但被罗马人击溃,其所据地盘也被罗马人夺得。
连续23年的战争,使迦太基筋疲力尽,只好授权哈密尔卡与罗马谈判讲和。此时,罗马也感到财匮力乏,便与迦太基签订了和约。和约规定,迦太基向罗马缴付大量赔款,共3 200塔兰特,10年内付清,西西里岛及其与意大利之间的所有岛屿割给罗马。第一次布匿战争以罗马的胜利告终。
(2)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前201年)
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损失严重,弄得国内民穷财竭,甚至连军饷也无法支付,致使国内矛盾尖锐,动荡不安。雇佣兵暴动,奴隶和土著居民纷纷响应,迦太基统治者费了很大力气将之镇压下去。之后,迦太基统治者决定去西班牙扩充殖民势力,以弥补上次战争中的损失,解决资源。公元前237年,哈密尔卡率兵侵入西班牙。公元前228年,哈密尔卡在一次战斗中阵亡,其女婿哈斯德路巴尔成为继承人,进一步扩展势力,在西班牙东南沿海建立了新迦太基城。这里战略地位重要,自然资源丰富,迦太基获得了大量人力物力,为以后对罗马作战提供了雄厚的资源。罗马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并未停止扩张,它趁迦太基出现雇佣兵暴动之时,强占了原为迦太基控制的撒丁尼亚和科西嘉,并连同西西里,分别设置了两个行省。同时又占领了阿尔卑斯山以南的高卢,并和西班牙东部沿海地带的萨贡托建立联盟。公元前221年,哈斯德路巴尔被人杀死,哈密尔卡之子汉尼拔继任迦太基统帅。公元前219年,汉尼拔出兵攻占萨贡托,罗马人向迦太基发出通牒并以战争相要挟,迦太基方面未作出回答,罗马便发起进攻,由此爆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218年春,罗马兵分两路:一路从西西里渡过突尼斯海峡,在迦太基登陆;另一路到西班牙,以钳制汉尼拔的军队,以便同时打击西班牙和非洲,使迦太基首尾不能相顾。对此,汉尼拔早已预料,乃先发制人,进军意大利,以使对方处于守势。汉尼拔作出了精密的部署:留下一部分海军和陆军,由其弟率领,以迎击罗马军的进攻;另派2万兵士到非洲,以增强迦太基和北非的安全,再由自己率步兵9万,骑兵1.2万,战象37头,从新迦太基城出发,出征意大利。
罗马人很快发现对方的战略意图,立即放弃进攻非洲和西班牙的计划,全部回师罗马,集中力量对付汉尼拔。汉尼拔的军队经过艰苦的行军和长途跋涉,突然出现于波河平原,使罗马人大为震惊。10月,罗马执政官西庇阿率军来到波河支流提契诺河,与汉尼拔的军队遭遇。汉尼拔发挥自己的骑兵优势,猛击对方,大败西庇阿,继而渡过波河,在特利比亚河附近伏击从北非返回的罗马军。
罗马连连失败,不得不重想对策。公元前217年初,选出两位新执政官,并征集了一批新军,组成一支有13个军团,6.5万名步兵,300名骑兵的队伍,派其中一部分前往西西里、西班牙和撒丁岛增援,余下8万兵力由塞维利阿和弗拉米尼两名执政官统帅,把守西海岸上奥勒利亚大道和东部的伊米利亚大道,阻止汉尼拔深入意大利中部。汉尼拔很快掌握了对方的情报,了解清楚对方的行动计划,迅速想出对策。4月初,他率部队从东部沿着一条少有人通行的小道,经过4天3夜的急行军,最后绕过罗马军的设防阵地,踏上了通往罗马的大道。弗拉米尼未料到对方会如此神速地逃过他的防线,立即率军尾随猛追。汉尼拔便在特拉西梅诺湖北岸选择了一个谷地,在此设下埋伏。弗拉米尼全然不知,所率罗马军全部进入谷地。迦太基人立即围而攻之,轻装步兵和中央主力兵直扑下山,骑兵则封锁住退路,罗马人毫无戒备,乱作一团,狭窄的谷地中又无法展开战斗队形,最后被迅速歼灭,弗拉米尼阵亡,1.5万人被杀,数千人被俘。
特拉西梅诺湖惨败的消息迅速传至罗马,城内居民一片恐慌,政府立即动员全民固守罗马城。但汉尼拔此时并无进攻罗马的企图,而是挥师向东,沿亚得里亚海岸南下,声称自己是意大利人的解放者,将俘虏的罗马人带上枷锁,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其他意大利俘虏则一律释放,不取赎金,以此孤立和削弱罗马,并在阿普利亚地区的东部海岸设防营地。
形势紧急,罗马选举费边为独裁官,担任最高统帅,米纽喜斯为副帅。费边仔细研究了罗马人几次败北的教训,在充分估计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决定避开对方,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而以众多兵力跟踪追赶,袭击其个别零星部队,以消耗汉尼拔的兵力和给养。这种消耗战术(或称拖延战术)在当时是正确的,但却为许多人所不解或怀疑,连费边的部下也对此战略表示不满。因此,费边在任期6个月后便交出了统帅权。公元前216年初,瓦罗和帕卢斯当选为罗马执政官,瓦罗力主与迦太基决战,并向罗马民众许诺:在看到敌人的当天便结束战争。
5月,两名执政官作为罗马统帅,率领8万步兵,6 000骑兵在阿普里亚境内奥菲杜河下游的坎尼与迦太基激战。此时,汉尼拔拥有4万步兵,1万骑兵,他将队伍排列成中间向前突出的半月形,中间突出部分为弱兵,两翼则安排精锐部队,再由骑兵分署两侧。而罗马方面采用的是常用的三列平行序列:骑兵在左翼、同盟军骑兵在右翼、中央由重装步兵排成密集方阵,组成主战线;轻装步兵配置在主战线之前。中央战线由帕卢斯指挥,塞维利阿指挥左翼,瓦罗指挥右翼。
战斗一开始,罗马步兵猛冲向对方的步兵中军,迦太基中央兵迅速退却,其两翼军队迅速包抄前进,逐渐形成相反的半月形。汉尼拔命500名身藏短剑的轻装步兵逃向罗马人那边,交出手中的矛和盾,伪装投降。罗马人将这批降兵安置在后卫。接着,汉尼拔又令骑兵出击罗马骑兵,最后将罗马军队严密包围,罗马兵陷入混乱。中午时分,东南风大作,狂风卷起大量尘土,本已乱作一团的罗马兵两眼被风沙迷住。借此机会,处于顺风方向的迦太基士兵向对方猛投箭石。假装投降的迦太基士兵也从身上摸出短剑,刺向罗马兵。天黑时,罗马军大部分阵亡,只有1万多人幸而逃生,塞维利阿和帕卢斯死于战乱之中,仅瓦罗生还。而汉尼拔方面仅损失6 000人。坎尼战役是世界军事史上的著名战役,显示了汉尼拔卓越的军事才能。
罗马在坎尼战后一度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一些部落与城市纷纷臣服于汉尼拔,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也支持汉尼拔,意大利境外的马其顿王腓力五世主动与汉尼拔结盟。罗马此时避免与汉尼拔再作决战,以积蓄力量;另一方面对背离意大利的人加以惩罚。公元前213~公元前211年,罗马派兵包围了叙拉古,并将此城攻陷。其后大肆屠杀城内居民,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正埋头研究时,被罗马士兵刺死。从此,罗马又恢复了在西西里的统治,并逐渐由守势转入攻势。
与此同时,随着战争的持久,汉尼拔的雇佣兵也渐渐暴露出弱点。士兵的给养、金钱以及兵源日益枯竭,迦太基政府本想派部队前往意大利增援,但因罗马出兵西班牙而不得不改变行动。汉尼拔曾打算组织反罗马同盟,但最终未能奏效。形势开始对汉尼拔不利。
公元前210年,罗马派普布留、西庇阿占领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此乃迦太基的重要军事基地。罗马将其战俘释放,将金银象牙等宝物用船舰运往罗马。这一举动沉重打击了汉尼拔。公元前205年,西庇阿任执政官,率3万人远征非洲,直捣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04年,西庇阿抵达非洲,在距迦太基不远的沿海城市乌提卡登陆,进而围攻乌提卡,久攻不克,只好紧紧包围它。
就在这时,迦太基政府召汉尼拔回国。公元前202年夏天,汉尼拔率领约2万人的队伍在迦太基东部沿海的哈德鲁密敦登陆。之后,又迅速扩充兵力,组织部队,使总兵力很快增至4万人。接着,汉尼拔率军挥师北上,向迦太基城靠拢,对迦太基城南侧的西庇阿军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西庇阿立即采取对策,一面派使节前往盟国求援,一面断然决定解除对迦太基城和乌提卡城的围困,向巴格达河上游进军,深入迦太基内陆,摆脱腹背受敌的局面,并切断迦太基的主要补给线,诱使汉尼拔改道西进,以等候援军,寻机决战。
公元前202年秋,西庇阿率军向西撤退,沿途烧杀抢掠,大肆破坏,使迦太基人极为恐慌,迦太基政府再三催促汉尼拔立即与西庇阿决战。正在北进的汉尼拔不得不转而向西进发,并以强行军追赶西庇阿军,因而被诱入了西庇阿企望的作战地区,中了西庇阿的圈套,双方在扎马附近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形势对汉尼拔极为不利,在经过连续行军后来到此地,既不能获得兵员补充,又没有可靠的支撑点作为依托,没有足够的水源,士兵十分劳苦,而且在素质和训练方面远不如罗马骑兵;而西庇阿则抢先在扎马地区选择了有利地形,并得到了前来援助的盟军6 000步兵,4 000骑兵,士气很高。汉尼拔为争取主动,命令战象冲锋向前。战象刚抵近西庇阿军的前沿,罗马方面立即号角齐鸣,喊杀声惊天动地,使战象受到突然刺激而惊慌,或停滞不前,或向后乱冲乱撞,致使汉尼拔左翼的骑兵战马受惊。西庇阿立即命令罗马骑兵从两翼出击,先后击溃汉尼拔的左翼和右翼骑兵。
与此同时,双方的步兵也在决战,难分胜负。西庇阿的骑兵在击溃对方的骑兵之后也迅速赶来支援。汉尼拔的步兵四面受敌,最后全部战死。汉尼拔在少数骑兵的保护下落荒而逃。此战中,罗马方面仅损失1 500余人,迦太基则有2万人阵亡,2万人被俘。
迦太基方面被迫向罗马求和,双方于公元前201年订立和约,其条件对迦太基十分苛刻:迦太基放弃非洲以外的全部领土;交出所有的战象与战船(只准保留10艘船舰);向罗马赔款1万塔兰特,50年内付清;不经罗马同意,不得与任何国家交战;向罗马交出100名人质。迦太基实际沦为罗马附属国。
(3)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年~前146年)
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迦太基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已无力与罗马抗争,但在经济方面仍有潜力并逐步复苏。对此,罗马很不放心,怕迦太基经济壮大之后会在政治军事上东山再起,重新对罗马构成威胁。于是,罗马千方百计寻找借口对迦太基再战。迦太基的西边有一个邻国叫努米底亚,与罗马站在一边。努米底亚王马西尼萨因有罗马撑腰,便时常向迦太基寻衅。公元前150年,马西尼萨进犯迦太基,迦太基被迫自卫还击,罗马借口迦太基违反公元前201年和约中的条款,即未经罗马准许不得与别国交战,向迦太基宣战。第三次布匿战争爆发。
公元前149年,罗马军队在非洲的乌提卡登陆,勒令迦太基答应下述条件:交出显贵家族的300名儿童作为人质;交出所有武器和军用物。迦太基表示同意。随即,罗马又向迦太基提出一条:铲平迦太基城,其居民迁到距海15公里的内地。遭到迦太基的一口回绝。迦太基决定抵抗到底,并且积极准备,将所有金属铸成武器,全民动员参加战斗,甚至释放了一批奴隶,将其编入军队,连妇女也积极行动,支援战备,将自己的头发剪断制作弓弦,同仇敌忾,保卫祖国。
罗马将迦太基城包围,以为迦太基已交出武器,无能力抵抗,但罗马包围了迦太基城两年仍一无所成。罗马军队遂砍伐树木建造攻城武器,将两个巨大的破城锤用于攻城,破坏了对方城墙的一部分,不料迦太基人趁夜幕降临时,冲出城墙,烧坏了罗马的破城锤。之后,迦太基人又使用火烧战船的计谋,烧毁罗马船舰,夜袭罗马营地,使罗马破城不得。尽管如此,迦太基仍未打破罗马的围困与封锁。公元前147年,小西庇阿当选为执政官后被派往非洲,继续围攻迦太基。他命令士兵挖壕沟,并在沟内钉满尖桩,再以栅栏包围壕沟;又建筑长墙,设塔观望,建成了一道围困迦太基城的包围线,阻止对方袭击突围并运进物资。不久,迦太基城内发生饥荒,居民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小西庇阿乘机向城内发起总进攻,城民逃向城中最坚固的卫城柏萨,在此与罗马人战斗6天6夜,最后因寡不敌众,被罗马人攻陷。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投降者皆被卖为奴隶,迦太基的领土成为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第三次布匿战争结束。
持续了118年的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覆亡而宣告结束,强大的罗马帝国自此初露锋芒。迦太基战役的深远意义告诉我们: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支撑,相反,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持自身的军事力量,那么等待他的只有灭亡。尽管迦太基人的经济实力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迅速增强,但没有重建军队的他们依然无法保护自己繁荣的国家,也就注定了他们是历史长河里失败废墟中的一粒尘埃。
史学界对第三次布匿战争的性质有这样的认定:这是一次罗马人纯属无理的、非正义的、侵略性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的实力已经完全削弱,无力对外扩张,而罗马人却始终把迦太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在公元前201年至公元前150年间,罗马人正忙于对付东方的马其顿人、塞琉古人,无暇顾及早已战败的迦太基,他们于是在北非采取了“相互牵制”的战略战术,利用马西尼萨对迦太基不断地骚扰,以抑制迦太基的复苏和发展。但是,马西尼萨的侵略行径反而激起迦太基人奋发图强,加速了其经济复苏的进程。罗马人惧怕迦太基再度强大,动摇它在地中海世界的霸权地位,在它对塞琉古和马其顿的战争取胜后,便回手西方把迦太基消灭。
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虽然亡国了,但他们在反击罗马侵略的战争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迦太基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所进行的是正义的、自卫的、反侵略性的战争。它在人类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