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大事记-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372年(明洪武五年)

    征西将军冯胜平定甘肃,归属陕西行都司。

    六月,追元兵于瓜、沙州后返回肃州。在肃州西七十里嘉峪山麓筑城。筹建嘉峪关。始营关西七卫。(曲先卫、安定卫、罕东卫、赤斤蒙古卫、沙州卫、哈密卫、罕东左卫,次第设置)(《明史·沙州卫》)

    1374年(洪武七年)

    六月,卜烟帖木儿遣其府尉麻答儿来朝,贡铠甲刀剑诸物。分其地为阿端、阿真、若羌、帖里四部,各赐印。(《明史·安定卫传》)

    1375年(洪武八年)

    正月,卜烟帖木儿遣其傅卜颜不花来贡,上元所授金银字牌。置安定、阿端二卫,封卜烟帖木儿为安定王。

    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

    沙州首领阿鲁哈锡遣使朝贡。(《明史·西域传》)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

    九月,凉国公蓝玉率部征罕东。(《明史·太祖记》)

    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

    命行人陈诚至撒里畏吾地复立安定卫。(《明史·安定卫传》)

    1404年(永乐二年)

    酋长困即来、买住率众来归。置沙州卫,授二人指挥使,赐印诰、冠带、袭衣。(《明史·西域传》)

    1406年(永乐四年)

    安定卫徙于昔尔丁(即色尔滕,今阿克塞县苏干湖地区)。(《明史·安定卫传》)

    1414年(永乐十二年)

    吏部验封清吏司员外郎陈诚及苑骑清河监副李暹等奉命西使,正月十三日由肃州起程。经嘉峪关、回回墓、骟马城、赤斤、魁里(苦峪)、王子庄、芦沟儿(柳沟)、布隆吉、折西北经斡鲁海牙、可敦卜拉、哈密大烟墩,二月九日,抵哈密。复西行,闰九月十四日抵合烈。(明·陈诚《西域行程记》)

    1426年(宣德元年)

    困即来以岁荒人困,遣使贷谷种百石,秋成还官。帝日:“番人即吾人,何贷为。”命即与之。(《明史·西域传》)

    1432年(宣德七年)

    罕东左卫奄章子班麻思结自陈于朝,即命为罕东卫指挥使,赐敕奖赍。(《明史·西域传》)

    1444年(正统九年)

    四月,赈沙州、蒙古赤斤饥。困即来卒,长子喃哥率其弟克俄罗领占来朝,授喃哥都督佥事,其弟都指挥使。即还(沙州),兄弟乖争,部落离心。(《明史·西域传》)

    1446年(正统十一年)

    秋,甘肃镇将任礼强徙沙州二百余户、千二百三十余人,居之甘州,沙州遂空。(《明史·西域传》)

    1477年(成化十三年)

    苦峪、赤斤、罕东屡相仇杀,故安抚之。(《明宪宗实录》)指挥师英钦奉敕命统领官军二千员名到沙州巡防安抚。

    六月初三日,在莫高窟题壁。(《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第98窟)

    1479年(成化十五年)

    班麻思结卒,明于沙州故城置罕东左卫,令思结孙只克以都指挥使统治,扞御西陲。(《明史·西域传》)

    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

    甘肃守臣言:北寇屡犯沙州,杀人掠畜。又值岁饥,人思流窜。已发粟五百石,令布种,仍乞人给月粮赈之。(《明史·西域传》)

    1486年(成化二十二年)

    沙州岁饥,朝廷发粟百余石令播种,并按人月发口粮赈济。(《明史·西域传》)

    1504年(弘治十七年)

    瓦剌及安定部人大掠沙州人畜,只克不能自存,叩嘉峪关求济。(《明史·西域传》)

    1516年(正德十一年)

    只克卒,子乞台嗣,吐鲁番复据哈密,以兵胁治降附,遂犯肃州。罕东左卫不克自立,相率徙肃州塞内。(《明史·西域传》)

    1528年(嘉靖七年)

    乞台内徙时,其部帖木哥、土巴仍居沙州,服属吐鲁番,岁输妇女、牛马。以征求苛急,是年率部族五千四百人来归,沙州即为吐鲁番所据。(《明史·西域传》)

    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

    十一月,清朝派兵驻防沙州及色尔滕。(《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第176窟)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

    番族内附,置靖逆、赤斤二卫。(《清史稿·志》第三九)

    1723年(雍正元年)

    复置沙州所,筑布隆吉城,设安西同知治焉。(《清史稿·志》第三九)

    1725年(雍正三年)

    升沙州所为卫,并迁甘肃五十六州县穷民二千四百余户开垦屯种。(《大清一统志》)

    1726年(雍正四年)

    七月,川陕总督岳钟琪上“建设沙州协镇议”。

    1727年(雍正五年)

    光禄少卿汪隆到敦,督修沙州卫城。建官府,修兵房及三堡,越一年城工告竣。(《重修敦煌县志》)

    1729年(雍正七年)

    沙州移民共2405户,每户分地50亩,共开田地120250亩。(《重修肃州新志·沙州卫志》)

    1730年(雍正八年)

    敦煌始行采买粮。(《重修敦煌县志·编年志》)

    1731年(雍正九年)

    沙州卫守备赵在熊督率户民续修沙州新城廓。

    次年九月竣工,城廓周围五里五分,开东、西、南、北四门,东名通安,西名望瑶,南名瑞映,北名归极。(《重修敦煌县志》)

    1732年(雍正十年)

    安置吐鲁番回民于瓜州。(《大清一统志》)

    1737年(乾隆二年)

    《重修肃州新志》成书,内有《沙州卫志》二册。

    1751年(乾隆十六年)

    沙州副将五灵阿、瓜州参将哈甬纳,在黄墩营北要隘青墩峡立石碑,以示安不忘危。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

    改沙州卫为敦煌县,属安西直隶州。首任县知事曾希孔。曾知县于县城北关创建鸣沙书院。(《重修敦煌县志》)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

    在南关东南城角建南仓一处,计二百六十间。(《重修敦煌县志·建置志》)

    1779年(乾隆五十一年)

    敦煌人赵学诗中举。乾隆年间35年内敦煌有17人中武举。

    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

    史地学者徐松调查西北水道,至敦煌游览莫高窟,记录碑文,探讨创建年代。(徐松《西域水道记》)

    1821年(道光元年)

    徐松《西域水道记》成书,内有敦煌水利与莫高窟的记述。(徐松《西域水道记》)

    1830年(道光十年)

    敦煌知县苏履吉委曾诚等纂成《敦煌县志》。(《重修敦煌县志》)

    1832年(道光十二年)

    知县许乃谷创修党河大桥,名日“柳桥”。(《重修敦煌县志·交通志》)

    张守正中举。

    1833年(道光十三年)

    敦煌知县许乃毂着《千佛岩歌》并序。(许乃谷《瑞芍轩诗钞》)

    1839年(道光十九年)

    雷起瀛中举。嘉庆年间,有5人中武举。道光年间有4人中举。

    1859年(咸丰九年)

    雷起鸿中举。咸丰年间有2人中武举。

    1873年(同治十二年)

    总督左宗棠准备出关西征,遣员至敦煌筑仓厥。(《重修敦煌县志》)

    1875年(光绪元年)

    祁士麟(字冠英)中举。

    1876年(光绪二年)

    王化通(字享卿)中举。

    1879年(光绪五年)

    匈牙利地质学家洛克齐来敦,游莫高窟,对壁画艺术极其称赞。(《重修敦煌县志》)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

    西宁回民刘四福率万余人至敦,在截山子与官兵接战,大败,至安南坝连败。发遣至新疆罗布淖尔安置。(《重修敦煌县志》)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

    郭磷(字璞丛)中举。光绪年间有5人中武举。

    清代敦煌共有8人中文举,33人中武举。有贡生81名。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道士王圆篆在清除积沙时,掘出藏经洞(即今莫高窟第17窟),洞中数万件写本和其他文物经过近千年的封存后重现于世。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

    法国邦宁发表《从北京到俄属突厥斯坦行记》,介绍其1899年的中亚之行,他曾到莫高窟并拓制四份碑铭。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甘肃学政叶昌炽从敦煌知县汪宗翰处得到几件敦煌写卷和绢画,建议甘肃省藩台将敦煌经卷上调兰州保管,未果。

    1904年(光绪三十年)

    三月,知县汪宗翰奉省府令“就地封存”藏经洞文物。

    武举张壶铭等率民众求免采买粮。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三月,英国人斯坦因到敦煌,从王圆篆处骗取大量藏经洞写本和佛画等。又在敦煌北面长城一线和南湖盗掘多处,获得不少汉简、文书。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二月至五月,法国人伯希和在敦煌莫高窟考察,从王圆箓处骗取藏经洞数千卷写本和其他文物。

    1909年(宣统元年)

    五月至八月,伯希和在北京饭店举办敦煌写本展览,引起罗振玉等人注意。

    八月二十二日,清政府学部致电陕甘总督,请饬查检齐千佛洞书籍并造像古碑,勿令外人购买。

    1910年(宣统二年)

    清政府学部委托新疆巡抚何秋辇(彦舁)速将藏经洞所余写本运往北京。抵京后,余8000多件,何氏之子伙同李盛铎、刘廷琛等窃取不少精品,余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