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伊西斯神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伊西斯神庙又叫菲莱神庙,是位于阿斯旺以南菲莱岛上的一座庙宇,庙中供奉着掌管生育和繁衍事务的伊西斯女神。这可是埃及人得罪不起的角色,所以在古埃及的传统中,要求每一个埃及人一生中必须到菲莱岛来一次,向女神祭拜。

    据考证,菲莱神庙是托勒密王朝建成的,所以它的入口是塔门的形式就不足为奇了。不仅有塔门,柱廊也是大同小异。柱廊和主殿的大门前有一个很大的广场。砖墙上到处都是浅浮雕,内容当然离不开宗教和神话传说。在两尊卧狮的注视下,穿过主门和中厅又是一座带着浮雕的塔门,同样图文并茂地讲述宗教故事。主殿是柱式支撑,柱子都是盛开的纸莎草状。柱顶处雕刻着四个面朝四方的女神像,粗看形式统一,细看却各不相同,可谓是同一风格下的不同表现形式了。

    壁画和浮雕是每一个古埃及神庙中所共有的东西,菲莱神殿的壁画和浮雕却也有自己的特点。在大殿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十字图案,这个图案和宗教有很大的渊源,很多学者认为基督教脱胎于古埃及宗教,也不知道这些十字能不能提供点物证。

    因为是献给女神的,浅浮雕中的女性形象就稍微多一点。和男性比起来,浮雕的上半身没有什么差别,只在脚踝处一道阴柔的裙边烘托出女性与众不同的美。

    菲莱神庙被我们叫起来很容易被误解为“飞来神庙”,不过这个叫法一点没有错,因为菲莱神庙正是一座飞来的神庙。早在1902年阿斯旺地区开始拦截尼罗河蓄水,常在河边走的伊西斯女神就湿了鞋,到60年代菲莱岛以南筑起高坝开始,女神就整个泡在水里了。“坐浴”了十年的时间,到1972年埃及政府就打主意要把女神拉上岸了,不过下水容易上岸难,女神赖在水里不离开,让政府犯了难。

    经过集思广益,埃及政府在神庙的周围建起一道高高的围堰,然后动手把围堰里的水抽干。抽干水以后,把神庙拆成了45000多块石头和100多根石雕柱子。忙活了好几年,才把女神从水里捞上来。

    1979年8月重建工作开始,地址选在离菲莱岛一公里处的阿吉勒基亚岛。一切依原貌重建,神庙最终飞到了阿吉勒基亚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