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权威型
权威型的家长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与孩子有较好的情感沟通,在适当的时候对幼儿提供帮助,有积极的亲子关系;这类家长不断地向幼儿传达着关心的信息,刺激着幼儿主动寻求父母的指导,准确地判断着幼儿的需要,并作出积极的回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幼儿心中逐步建立起家长的权威形象。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影响下,幼儿更易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成熟型情绪调节方式,在民主影响下长大的幼儿具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并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
(2)专制型
专制型属于高控制性教养方式,这类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但缺乏对规则的解释,很少考虑幼儿自身的愿望和要求。这样的教养方式使亲子关系变得很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幼儿的道德内化,降低了幼儿对内部动机的归因,强化了幼儿的外部归因,大大影响了幼儿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发展,研究发现专制型的教养方式降低了幼儿的自信心和果断性,增加了幼儿的羞辱感和无助感,而且增加了孩子成年后患抑郁症的机会,使幼儿缺少社会责任感。
(3)放纵型
放纵型的家长对幼儿充满了积极和热情的态度,但缺乏控制力,很少对幼儿的要求提出质疑,对幼儿的错误行为也很少惩罚,对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采用漠视或接受的态度。这类教养模式下的幼儿跟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但这种教养下的幼儿往往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偏低。
(4)忽视型
忽视型的家长对孩子既缺乏控制力,同时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的反应。亲子行为很少,父母缺乏对幼儿的基本关注,对幼儿的任何行为都缺乏反馈。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容易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冲动性,不顺从,很少为别人考虑,缺乏热情和关心,这类幼儿在成长中很可能出现不良的行为问题。
父母之间关于幼儿的教养方式的争吵是非常有害的,通常比婚姻冲突的其他方面更容易导致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适应困难(Mahoney,Jouriles & Scavone,1997)。所以父母双方应采取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并保持一致。
(四)幼儿与同伴的交往
幼儿的社会化是在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的过程中完成的,同伴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交往,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相互协作过程,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是与亲子关系平行的不可替代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心理价值。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同伴群体可以满足幼儿归属的需要,为幼儿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提供最适宜的参照对象和他人评价信息,对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同伴交往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影响
(1)同伴交往有益于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化是幼儿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社会规范,逐步形成符合社会需要而又有自己特色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人格特征,成为社会积极成员的过程。在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中,同伴交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化力量。
帕克(J.G.Parker)等人的研究证明,根据幼儿的同伴关系能够预测幼儿的后期社会适应问题,儿童期的同伴关系障碍与退学、犯罪、精神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幼儿与父母之间的交往是不平衡的,父母比幼儿有更多的权利,幼儿必须遵从成人的权威,处于从属的地位,而与同伴交往的典型特点就是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如果他们想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者友好相处,就必须学会理解彼此的观点,互相协商、妥协、合作。同等地位同伴的交往有助于幼儿获得在不平衡氛围的家庭中难以获得的社会能力的发展。
(2)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
教育及心理科学研究表明,幼儿的个性和品德的发展离不开幼儿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往,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对幼儿个性、品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可以逐渐学会适应他人而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学习和掌握良好的行为准则,学习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幼儿的积极交往行为会不断增加,关心他人、与他人通力合作等良好品行会不断形成。
研究表明,在学校里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比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儿童更易辍学、参与不良行为活动或犯罪,在以后的青少年期或成年早期他们也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Parker & Asher,1987;Parker et al.,1995)。
(3)可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幼儿同伴交往是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同伴交往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从别的同伴那里获得丰富信息,使自己的思维精细化。
鲁米斯坦和豪斯(1976)发现,与单独一个人玩相比,有熟悉的同伴在场时,儿童有更大可能去探究物体的独特功能。在儿童模仿同伴和被同伴模仿时,已经习得的使用物体的技能就会在更为复杂的行为水平上变得更为精练和完整。
符明弘、左梦兰的研究也证明5~11.5岁儿童通过相互交往可以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在相互作用时,由于动作或观点不同,引起争论,造成认知冲突,从而导致认知结构的改变。
周宗奎认为幼儿同伴间的交往比成人交往更自由、更平等,这种关系使幼儿有可能从事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特别是产生一种新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将成为发展社交能力、社会正义感和爱的能力的基石。
2.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具备足够竞争力的前提是善于交往、学会尊重、重视协同努力与自我表现的统一。幼儿园、家庭、社区要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和互动的环境,形成合作的机制,即“利益共同体”或“成长共同体”。
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最早可以在6个月的婴儿身上看到,这时的婴儿可以相互触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作出反应;6个月以后,婴儿之间的交往的社会性逐渐加强。研究表明,家庭之外,12~24个月的孩子开始在一起相互游戏,表现出初步的相互交往能力。有人研究了不同年龄孩子交往的特点认为,3岁以下的小孩子的同伴关系建立在交换游戏物品的基础上,3~4岁的儿童的同伴关系建立在口头上,再大一点的孩子则出现较为复杂的和互惠的游戏。幼儿到5岁时,逐步掌握了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本领,懂得做些让步,接受对方的要求,能够和大家玩到一起。有关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结果概述如下。
(1)小班
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混沌期,其同伴交往具有随机性和情境性特点。幼儿还不能主动与同伴建立稳定的联系,两两之间固定的互选朋友的人数还不多,大多数幼儿对同伴未产生明确的偏好,因此,在小班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的社会偏好不存在明显的差距,受忽视型幼儿的人数比中、大班多。
(2)中班
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分化期,其同伴交往具有探索性和冲突性特点。中班幼儿能主动与同伴建立关系,并且能不断尝试与不同的同伴建立关系,对同伴已经有了明显的喜恶,因此,在中班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之间的社会偏好差距突然增大,受忽视型的幼儿人数减少,受欢迎型和受拒绝型幼儿的人数增多。
中班幼儿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朋友关系,两两之间的互选朋友数开始比小班增多,大多数幼儿都能进行交往,不同幼儿间社会影响力的差距明显缩小。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越来越明确,喜欢同伴的理由是他(她)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即一起玩、一起坐、一起吃饭等,而不喜欢同伴的理由往往是那些消极的交往行为,即“他打我”“他骂我”“他批评我”等。中班幼儿的交往冲突明显增多,同伴地位的分化也很明显。从不喜欢同伴的理由来看,中班幼儿的冲突性质发生了变化,往往与自尊相关,如幼儿不喜欢同伴批评自己,不喜欢被有意和当众欺负,而不再像小班幼儿那样,拒绝同伴是因为对方不满足自己对物的需要,冲突的特点从“以物为中心”转化为“以人为中心”。
(3)大班
大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形成期,其同伴交往具有群体性和稳定性特点。大班幼儿已具有稳定的同伴关系,他们主要在自发形成的小群体中进行交往,交往对象比较稳定,对同伴的喜恶也趋于稳定,因此,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之间的社会偏好差距较中班幼儿小,互选小群体的幼儿人数最多。
本章小结
人的脑部构造分为大脑、小脑与脑干。大脑主要包括左、右脑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大脑半球又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岛叶。左半球是管人的右边的一切活动的,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大脑右半球是管人的左边的一切活动的,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功能。幼儿期是神经系统迅速发育时期,需要抓住教育契机,促进幼儿发展,但同时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还很脆弱,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教师、家长要采取科学的措施,以保护和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保证幼儿健康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幼儿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幼儿个人的世界是用他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幼儿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幼儿主体性包括整体性、独特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五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影响幼儿主体主要心理因素的学习动机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起着激发、指向、调节的作用。
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同伴、家长也是重要的社会动因。教师要注意发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进行师幼互动。家长要采用合适的教养方式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幼儿园、家庭、媒体等环境也会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产生影响,各方面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支持并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思考与练习】
1.人脑的结构是怎样的?各部分有怎样的功能?脑科学的研究对幼儿教育有什么启示?
2.你如何理解建构主义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影响?
3.你是如何理解幼儿主体性的含义的?学习动机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什么影响?
4.如何进行有效师幼互动?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什么影响?同伴交往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什么意义?
5.调查幼儿园的物理环境,谈一谈对幼儿学习的影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