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场地卫生要求
田径场跑道应结实,平坦,无浮土,富有弹性。投掷区还应有明确划分,一个投掷区内不允许同时进行几种投掷运动,不允许面对面投掷。球类场地的四周2.5米范围内不应放置任何障碍物,以免碰伤。
锻炼卫生
机体与外界环境通常保持平衡状态,但也时常受到外界因素,如阳光、空气和水的影响。经常进行户外锻炼能增强机体对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抵抗力,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但进行锻炼时必须循序渐进,实施全面锻炼原则,并根据自己的年龄、健康状况、运动水平而选择锻炼方法。
1.日光浴
主要是利用日光的温度和生物化学作用来增强机体代谢,杀灭细菌,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从事日光浴前应体检,凡有出血倾向、发烧者等不宜进行。日光浴时间最好每日上午9—11时或下午3—5时,夏天在上午8—10时或下午4—6时进行;饭前后1—1.5小时内不宜进行。日光浴必须遮盖头面部。
2.水浴
锻炼方法有擦身、冲洗、淋浴、游泳等。主要利用水的温度、水的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以达到训练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增强新陈代谢,按摩身体及水疗等目的。其中机体对冷水浴刺激反应最强烈。冷水浴锻炼宜从夏季开始,以后逐渐降低水温,水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5分钟。
3.空气浴
是利用空气温度、湿度、气流、气压及空气中的电离作用达到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加强新陈代谢,提高机体抵抗力。空气浴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简单易行。
“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由于在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跟不上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产生7种非常难受的感觉。此时感觉到呼吸困难,肌肉酸痛,动作迟缓,情绪低落,简直不愿意再继续跑下去了,这种现象叫“极点”。经过对呼吸、步频等的调整和坚持,呼吸将自如而且跑得轻松,这叫做“第二次呼吸”。
“极点”现象的发生,是身体从安静状态突然转入剧烈活动时,各器官、系统工作配合不协调引起的,因此运动前要充分作好准备活动,使“极点”现象推迟或减轻。“极点”出现时不要紧张,不必中断运动,要有意识地进行深呼吸,这样“第二次呼吸”就会很快到来。此外,第二信号系统的参与有助于“第二次呼吸”的来临,如运动或比赛时的呼声、掌声有助于运动者克服“极点”。
体育锻炼的医务卫生监督
体育运动的医务卫生监督是指锻炼者在体育运动中,对自身生理机能和健康状况观察和评定的一种保健方法,也是对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进行帮助和指导的重要措施。
医务卫生监督包括自我监督和体育锻炼的医务监督,这里将重点介绍自我监督。自我监督是运动员和体育锻炼者在体育锻炼期间,经常观察自己身体状态和生理机能变化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及时了解自己在锻炼过程中生理机能的变化,有助于调整锻炼计划和运动负荷,为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内容和方法提供依据,也为医生的体格检查提供参考。
1.主观感觉
(1)一般感觉
经常运动的人总是精力充沛,精神愉快。但患病或过度运动时就会出现身体软弱无力、精神萎靡不振、易疲劳、易激动等不良现象。在进行自我监督时,可根据自我感觉记录为良好、一般、不好等。
(2)运动心情
经常参加运动的人一般愿意参加运动,如果方法不对或过度疲劳,则对运动不感兴趣或产生厌烦。记录时可根据个人的心情记录为很想锻炼、不想锻炼、厌烦锻炼等。
(3)睡眠情况
经常运动的人其神经功能比较稳定,一般睡眠良好,早晨起床精神焕发,精力充沛,全身有力。如果晚上失眠、屡醒、梦多,早晨起来没有精神,说明运动方法不当或运动量过大,就要检查运动量是否合适。记录时应写睡眠的持续时间和睡眠状况是否良好。
(4)食欲情况
经常运动的人食欲好,饭量也较大。在过度训练时,食欲便会减退,饭量减少。此外,运动刚结束后马上进食,食欲也较差。记录时可写食欲良好、食欲一般、食欲减退、厌食等。
(5)不良感觉
参加剧烈运动后,由于身体过度疲劳,往往出现四肢无力,肌肉酸痛,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经过适当休息可以恢复。如果运动后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短、腹痛等,则表示运动方式不当或运动量过大。记录时可写头晕、恶心、气短、心慌等。
(6)出汗量
运动时出汗的多少与气候、运动程度、衣着、饮水量、训练水平、身体素质和神经系统的状况等有关。如果突然大量出汗,可能是过度训练,应适当调整运动量。记录时可写出汗适量、出汗增多、大量出汗等。
2.客观检查
(1)脉搏
经常参加锻炼的人,安静时脉搏频率较缓。一般1分钟75次左右,有训练的运动员脉搏频率为每分钟66次。耐力项目的运动脉搏频率每分钟40—50次或更少些。在自我监督中可用早晨脉搏来评定运动水平和身体机能的状况。若早晨脉搏逐渐下降或不变,说明身体机能反应不良,若每分钟增加10次以上,说明身体机能反映不良,可能与睡眠、生病有关,应找出原因及时处理。若早晨脉搏连续保持较快的水平,可能是过度训练所致。测量脉搏时,一般测10秒内的跳动次数,再换算出1分钟的数值,然后记录下来。
(2)体重
参加体育锻炼后,体重一般有下列变化,即:刚参加运动的人,由于身体里水分和脂肪大量消耗,体重下降。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体重比较稳定,运动后减轻的体重能够完全恢复。长期坚持锻炼的人,肌肉逐渐发达起来,体重有所增加,而且保持一定水平。自我监督时,每周可测1—2次,只要按照这三个阶段发展,即为正常情况。
(3)肺活量
运动能使呼吸功能显著增强,肺活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呼吸功能的好坏。经常参加锻炼的人,能使肺活量增加,但在过度训练时,肺活量就会减少。
其他指标,根据运动专项和设备条件,可采用别的测验方法进行自我监督,如握力、引体向上等。女性还要记录月经的情况,如运动后月经量多少、经期长短、有无痛经等。
自我监督的项目和指标应该因人而异。一般应采用简单易行的方法,并经常与体育教师、医生交换意见,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监督。
运动损伤原因、预防与康复方法
运动损伤的原因
在体育运动中所发生的损伤,统称运动损伤。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锻炼者的运动基础、体质水平有关,也与运动项目的特点、技术难度以及运动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思想麻痹大意是所有运动损伤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其中包括运动前不检查器械、预防措施不得力、好胜好奇,常在盲目和冒失行动中受伤。
第二,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特别是缺乏针对性的准备活动,使运动器官、内脏器官功能没有达到运动状态而造成损伤。
第三,运动情绪低下,或在畏难、恐惧、害羞、犹豫以及过分紧张时发生伤害事故。有时因缺乏运动经验、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致伤。如摔倒时用肘部或直臂撑地,造成肘关节或尺、桡骨损伤。
第四,内容组合不科学,方法不合理,纪律松散以及技术上的错误等,都可造成损伤。如投掷运动,屈肘小于90°,肘部低于肩部时,容易造成肌肉拉伤,甚至肱骨骨折。
第五,运动场地狭窄,地面不平坦,器械安置不当或不坚固,锻炼者拥挤或多种项目在一起运动,容易相互冲撞致伤。
第六,空气污浊、噪音、光线暗淡、气温过高或过低,以及运动服装不符合要求等原因,都可直接或间接造成伤害事故。
运动损伤的预防
第一,加强运动安全教育,克服麻痹思想,提高预防损伤意识。
第二,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对可能发生运动损伤的环节和易伤部位,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第三,合理组织、安排锻炼,合理安排运动量,防止局部运动器官负担过重。
第四,加强保护与帮助,特别要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如摔倒时,立即屈肘低头,团身滚动,切不可直臂或肘部撑地。由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着地,注意屈膝、弯腰,两臂自然张开,以利缓冲和保持身体平衡。
运动损伤的康复处理
1.软组织损伤
软组织损伤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两类。前者有擦伤、
撕裂伤、刺伤等,后者有挫伤、肌肉拉伤、肌腱腱鞘炎等。
(1)擦伤
原因与症状:因运动时皮肤受搓致伤。如轮滑运动时摔倒,擦伤后皮肤出血或组织液渗出。
处理:小面积擦伤,用红药水涂抹伤口即可。大面积擦伤,先用生理盐水洗净,后涂抹红药水,再用消毒布覆盖,最后用纱布包扎。
(2)撕裂伤
原因与症状:在剧烈运动时,或遭到突然猛烈撞击,造成肌肉撕裂。其中包括开放伤和闭合伤两种,常见有眉际撕裂、跟腱撕裂等。开放伤顿时出血,周围肿胀,闭合伤触及时有凹陷感和剧烈疼痛感。
处理:轻度开放伤,用红药水涂抹伤口即可。裂口大时,则需止血和缝合伤口,必要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以防破伤风症,如肌腱断裂,则需手术缝合。
(3)挫伤
原因与症状:因撞击器械或练习者之间相互碰撞而造成挫伤。单纯挫伤在损伤处出现红肿,皮下出血,并有疼痛。内脏器官损伤时,则出现头晕、脸色苍白、心慌气短、出虚汗、四肢发凉、烦躁不安,甚至休克。
处理:在24小时内冷敷或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或外敷中药。24小时后,可按摩或理疗,进入恢复期后可进行一些功能性锻炼。如果怀疑内脏损伤,则做临时性处理后,送医院检查和治疗。
(4)肌肉拉伤
原因与症状:通常在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下,使肌肉过度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时引起肌肉拉伤,特别是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动作不协调以及肌肉弹性、伸展性、肌力差者更易拉伤。损伤后伤处肿胀、压痛、肌肉痉挛,触诊时可摸到硬块,严重的肌肉拉伤是肌肉撕裂。
处理:轻者可即刻冷敷,局部加压包扎,抬高患肢,24小时后可施行按摩或理疗。如果肌肉已大部分或完全断裂者,在加压包扎急救后,立即送医院手术治疗。
2.关节、韧带扭伤
(1)肩关节扭伤
原因与症状:一般因肩关节用力过猛以及反复劳损所致,也有的因技术错误,违反解剖学原理而造成损伤。如投掷、大力发球时常出现这类损伤。其症状有压痛、疼痛,急性期有肿胀,慢性期三角肌可能出现萎缩,肩关节活动受限。
处理:单纯韧带扭伤,可采用冷敷,加压包扎,24小时后采用理疗、按摩和针灸治疗。出现韧带断裂时,应立即送医院缝合和固定处理。当肩关节肿胀和疼痛减轻后,可适当进行功能性锻炼,但不宜过早活动,以防转入慢性病症。
(2)髌骨劳损
原因与症状:髌骨具有保护股骨关节面、维护关节外形、传递股四头肌力量的作用,是维护膝关节正常功能的主要结构。髌骨劳损是膝关节长期负担过重或反复损伤累积而成的。也可因一次直接外力撞击致伤,如轮滑运动时滑步急停可导致这种损伤。
处理:采用中药外敷、针灸、按摩等。平时加强膝关节肌群力量练习,如采用高位静力半蹲,每次保持3—5分钟即可。病情好转时,可逐渐增加时间,每日进行1—2次。
(3)踝关节损伤
原因与症状:运动中跳起落地时失去平衡,使踝关节过度内翻或外翻致伤。在准备活动不充分、场地不平坦的情况下,更易造成这类损伤。主要症状为伤处疼痛、肿胀,韧带损伤处有明显压痛、皮下淤血。
处理:受伤后,应立即冷敷,用绷带固定包扎,并抬高伤肢。24小时后,根据伤情采取综合治疗,如外敷伤药、理疗、按摩等,必要时作封闭疗法,待病情好转后进行功能性练习,对严重患者,可用石膏固定。
(4)急性腰伤
原因与症状:运动时,身体重心不稳定或肌肉收缩不协调,引起腰部扭伤。多数因腰部受力过重,或脊柱运动时超过了正常生理范围。尤其是中老年人参加时尚健身体育运动时,容易损伤。损伤后,当场疼痛,有时听到瞬间“格格”响声,有时出现腰部肌肉痉挛和运动受限。
处理:腰部急性扭伤后,让患者平卧,一般不应立即搬动。如果剧烈疼痛,则用担架抬送医院诊治。处理后,应卧硬板床或腰后垫一枕头,使肌肉韧带处于放松状态,也可针灸、外敷伤药或按摩。
3.关节脱位
原因与症状:因受外力作用,使关节面失去正常的连接关系,叫关节脱位,又称脱臼。关节脱位后可分为完全脱位和半脱位(或称错位)两种。严重的关节脱位,伴有关节囊撕裂,甚至损伤神经。运动中发生的关节脱位,大都是间接外力撞击所致,如摔倒时,用手撑地,引起肘关节或肩关节脱位。
关节脱位后,常出现畸形,与健肢对比不对称,因软组织损伤而出现炎症反应,局部疼痛、压痛和关节肿胀,并失去正常活动功能,甚至发生肌肉痉挛等现象。
处理:用长度和宽度相称的夹板固定伤肢。如果没有夹板,可将伤肢固定在自己的躯干或健肢上,防止震动,随后及时送医院治疗。必须指出,如果没有把握做整复处理时,切不可随意做整复手术,以免再度增加伤害。
4.脑震荡
原因与症状:脑震荡是指头部受到外力打击后,使大脑管理平衡的膜半规管、椭圆囊、球囊等感受器官功能失调,以致引起意识和功能的一时性障碍。在体育锻炼时,两人头部相撞,或撞击硬物,或从高处跌下时头部撞地,都可造成脑震荡。
致伤时,神志昏迷,脉搏徐缓,肌肉松弛,瞳孔稍大但能对称,神经反射减弱或消失;清醒后,患者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感;平时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耳鸣、心悸、多汗、失眠、记忆力减退等。脑震荡后,膜半规管、椭圆囊、球囊功能失调。
处理:立即让患者平卧,头部冷敷。若有昏迷,即指压人中、内关、合关穴;若呼吸发生障碍,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上述处理后,出现反复昏迷或耳鼻口出血,两瞳孔放大并有不对称时,表明病情严重,应立即护送医院治疗。在运送途中,要让患者平卧,头部固定,避免颠簸。脑震荡一般都可自愈,无须住院治疗,但要注意休息和必要的药物治疗,保持情绪稳定,减少脑力劳动。在恢复过程中,可定期做脑震荡痊愈平衡试验,以检查病况进展。其方法是:闭目、单腿站立、两臂平举,如果能保持平衡,表明脑震荡已基本治愈。这时,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但要避免滚翻和旋转性动作。
5.骨折
原因与症状:运动中,身体某部位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暴力撞击时,造成骨折。例如,摔倒时手臂直接撑地引起尺骨或桡骨骨折,跪倒时可造成髌骨骨折等。骨折是比较严重的损伤,但发病率很低。骨折分不完全性骨折和完全性骨折两种。常见的骨折有腕骨骨折、前臂骨骨折、手骨骨折、大腿骨折、小腿骨折、肋骨骨折、脊柱骨折和头部骨折等。骨折发生后,患处立即出现肿胀,皮下淤血,有剧烈疼痛,肢体失去正常功能,肌肉产生痉挛,有时骨折部位发生变形,移动时可听到骨摩擦声。骨折严重时,伴有出血和神经损伤、发烧、口渴直至休克等全身性症状。
处理:若出现休克时,应先进行处理,即点按人中穴,并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脏胸外压;若伴有伤口出血,应同时实施止血和包扎。骨折后暂勿移动患肢,应用夹板或其他代用品固定伤肢,及时护送医院检查和治疗。
6.创伤性骨膜炎
原因与症状:创伤性骨膜炎又叫疲劳性骨膜炎,多发生在初学轮滑运动的人中。由于过多的滑跑、跳等,引起局部骨骼产生应力性改变。其主要表现是小腿疼痛、局部肿胀、压痛(痛点局限)、后蹬或支撑痛、局部灼热感等。
处理:疲劳性骨膜炎的早期处理很简单,只需要减少活动量,并且每次训练时用弹力绷带将受伤的肢体包扎起即可。但对于症状较重的骨膜炎则可以进行一些局部按摩、敷外伤药和理疗。如果经过减少运动量和治疗处理后,局部仍然疼痛者,则可能是患了疲劳性骨折,这时处理起来就比较困难一些了。
总之,以上运动损伤的急救,一是要了解损伤情况,二是要迅速止血、止痛,三是要对损伤部位遮盖、固定和包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