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冯玉祥-游胶东视察海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丕茂

    在中国地图上,山东像一只卧着饮水的骆驼,而胶东便是那伸向浩瀚的黄海和渤海之间的骆驼头。

    胶东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它与朝鲜半岛犄角对峙,与辽东半岛遥遥相望,是据守勃海、黄海之要津。1934年5月,著名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按捺不住忧愤交加的心火,曾游历胶东,视察海防,接触民众,并激昂陈词,鼓动抗战,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逸事趣闻和诗词墨宝,至今仍在胶东大地广泛传颂。

    “说一句痛心的话”

    1934年5月15日黎明,冯玉祥由泰山五贤祠起程,乘火车而达潍县(今潍坊市)。途中,当随行记者问他此行目的时,他慢悠悠地说:“我这次到胶东去游览,并不是单去看看风景,可以借此去看看民间情形,并到海边换一换空气。再说一句痛心的话,以现在中国的情况,今年能到蓬莱阁、烟台去看看,不知明年又是何等情形。”

    “九一八”事变后,冯以民族大义为重,力主抗日。1932年10月,他与共产党合作,开展抗日活动。1933年5月,他就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职,主张联合各党各派各军,动员全国一切力量,一致武装抗日,收复失地,并进行了震惊中外的察哈尔抗战。但蒋介石置民族利益于不顾,明目张胆地勾结日本侵略者,向同盟军步步施加压力。冯恐引起内战,使日军坐收渔人之利,于8月4日愤然自卸同盟军总司令职,重返泰山。他每天唯以读书习字为事,似与世隔绝,实满腔愤慨和不平,仍时时刻刻牵挂着抗日大计。当记者与他谈及形势时,他干脆地说:“中国今后命运的决定,只在几个字上,就是能抗战,就能存在;不抗战,就会被日本灭亡。”又说:“最怕的是我们办政治外交的人,与日本合在一起,那就非亡国不可……”

    5月16日,冯在潍县参观了华丰染织公司。5月17日晨乘汽车开始了他的胶东之行。

    像个老百姓

    冯玉祥乘坐的是一辆破旧的蓝皮轿车。17日上午天阴将雨,冯带着几个随员及一小队卫兵来到了掖县。掖县县长刘国斌陪他视察了其特别关心的掖县中学。掖中的前身是省立九中,辛亥革命时期,教师赵金漳在这里发展同盟会,发动过莱州举义;“九一八”后,这里多次兴起学生爱国运动。冯不想在此久留,与校长高象久简单交谈后,由学生自习室南端夹道进入学校大操场,向整队欢迎他的学生们缓缓走去。冯身材魁梧健壮,山东农民打扮,头带白布包边的苇草六角大草帽,身着蓝土布衣裤,腰间扎着白土布带子,脚穿打了补丁的圆布鞋,边走边与左右陪同人交谈。他的卫兵和随从人员,也都穿得很朴素。那一天,一向衣冠楚楚的县长刘国斌也换上了补丁鞋(知冯要来,早有准备)。在大操场的西北端,冯给掖中的师生讲了话,内容是全国人民要团结抗战,不要打内战消耗国力。掖中是有光荣传统的学校,国难当头,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效力。讲完话后,在操场与师生合影。冯席地而坐,师生簇拥在他的左右前后。

    冯给掖中学生的印象十分新奇。冯是西北军的首脑,参加过国民革命军北伐,是著名的抗日同盟军总司令,不料却如此质朴和平易近人,像个山东的老百姓。这给掖中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合影后,冯即乘车向黄县驰奔而去。当途经招、黄界河时,他发现一座建筑宏伟的庙宇“镇河寺”和其对面高矗的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碑,便下车瞻仰,并以崇敬的心情仔细地拜读了碑文。于下午1时许到了黄县。

    盘子虽少意义重大

    冯下车后,与前来迎接的黄县县长范慕庐、教育局长徐叔明、他的旧属周绍南等一一握手,十分热情。

    当冯与徐叔明握手时,范县长从中介绍说:“这是辛亥先烈徐镜心的后裔。”冯略加思考,立刻想起了镇河寺的烈士碑,又一次亲切地与其握手,并表示愿寻机深谈。

    在与其旧属周绍南等人见面时,部属们叫以“总司令”称谓。冯风趣地说:“不要这样称呼了,人家都做大官去了,不跟我走了,我还当谁的总司令呢?你们叫我冯先生吧,叫老冯也中!”

    冯下榻在丁家花园。这里楼台亭阁,怪石碧水,十分幽静。这天,范县长派人特备珍筵招待,忙得不可开交。冯知道后,极力谢绝:“我们历来不赴酒席的,老百姓的血汗不堪入口。你当父母官的,要尽东道主之谊,请改为大饼、白菜粉条炖肉。”范县长无奈,只得照办。便餐后,冯约徐叔明翌日8时来丁家花园畅谈。

    次日,徐遵约拜晤。冯待人形同亲友。谈话间,他亲切地垂询徐的先叔徐镜心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帝制而被迫害以及家庭状况,勉励徐“继承烈士遗志,为革命奋斗到底”,并当场挥毫书一横幅:“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又送了一首现场写的诗给徐:

    前方正抗战,蒋汪竟投降。

    平素空谈话,离奇又狂妄。

    岳飞是军阀,秦桧是忠良。

    有人对我说,此话出于汪。

    此为何哲学,有奶便是娘。

    冯的这首诗,徐叔明视为珍宝,存于徐家旧居中,可惜十年动乱中失落了。

    在黄县,冯应邀参加中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当徐叔明陪冯步入会场时,县立中学校长赵踵先前来迎接。徐介绍赵是同盟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时,冯忙向赵伸出双手,以示钦佩。然后,冯对徐和赵说:“我讲话,不用你们事先介绍。”开幕式开始后,冯发表了朴实无华而激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我就是那个倒戈的冯玉祥。为什么倒戈呢?因为军阀割据,称王称霸,百姓不得安宁,国家不得统一。听说你们开运动会,特借这个机会同大家见见面。”又说:“你们青年人,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国家兴亡完全仰赖在你们身上,所以求学时代,不但要读好书,还要把身体锻炼好。”说着,冯打开了由其随员抱来的一个大纸包,但见是一摞土瓷大盘子。冯大声说:“这是我对大会的献礼。这盘子价值虽少,但意义重大。优胜者可以获得此奖。希望你们将来把国家治理得如磐石之安!”顿时,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冯走下讲台,来到足球场地,一脚将球踢开,激烈的足球赛开始了。

    “只觉有张厚脸皮”

    冯游胶东的消息,为其好友李烈钧获悉。李遂由上海赶来。5月19日,他们一行来到了蓬莱阁。

    蓬莱阁坐落在蓬莱城以北临海陡起的丹崖山上。它始建于宋朝嘉祐年间,后经历代整修,形成一古建筑群,主要有吕祖殿、三清殿、蓬莱阁、天后宫、弥陀寺等六个建筑单体。每个建筑单体又由许多别具风格的楼、殿、亭、阁所簇拥。这里,楹联碑文琳琅满目,名人字画比比皆是,至于海市仙景,则更为过往游人看不尽、看不够。

    冯玉祥和李烈钧来到蓬莱后,拒绝了地方的接待,下榻在蓬莱阁。李将军住在阁上,冯特意选了避风亭。阁上道士听说冯要住避风亭,忙为其洒扫,却被冯的卫队夺去了答帚,说:“这不行,打扰百姓,当官的要骂我们的。”

    在蓬莱,冯最关心的不是这仙那景,而是拜谒明代抗倭名将戚武毅(继光)祠。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今蓬莱县人。“封侯非我意,但感海波平”是他的两句明志诗。他毕生转战南北,戎马倥偬,为保国安民立下了丰功伟绩。冯游蓬莱阁,因心有所寄,“颇具时事感想”,故对戚继光的爱国精神更为钦佩。当天下午,冯步行蓬莱城,瞻仰戚继光祠堂。归来后,县长将一幅戚继光画像照片呈上,冯甚为高兴,遂为戚祠写了一副对联:

    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

    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

    写毕,嘱县长代为刻制,悬于戚祠。对联取走后,冯兴犹未尽,又慷慨执笔,写了《题戚武毅公》诗一首。在颂扬戚氏功德后,指出了“九一八,失三省,转年热河又退兵”的现实,抒发了“如今思武毅,只觉我们有张厚脸皮”的感慨!

    在小住蓬莱阁的几天里,冯的爱国热情像火山样爆发出来。他会见一些军政人员和旧友,谈今道古,并登上天后宫的戏台,对青年学生发表演讲,疾呼“战则存,不战则亡”!有一天,冯在避风亭接见德国人、陆军大学教官兼炮兵总顾问司培曼,探讨抗日事。李烈钧也在场。谈话间,李十分激动地对冯说:“……一般人这样热烈地亲切地仰望着您……无论如何,总须想个救国的办法才对呀!……”冯听了李这番充满爱国激情的话,“呵呵”一笑了之。李见冯似乎不为所动,便唤来笔墨,写下了敦促冯再度出山抗日的对联:

    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

    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

    李写就,即向冯示意补额。冯凝思片刻,拾起一支巨笔,蘸足阁上粉刷用的红土汁,挥笔写下四个雄健、质朴、刚劲的大字:

    碧海丹心

    拒收礼品

    5月22日上午,冯一行到达烟台,住在原烟台海军学校。

    烟台海军学校坐落在烟台东炮台东侧的山坡上。该校创立于1903年,毕业学生18届800余人,为当时北方著名的一所海军学校。1927年因故并入福州马尾海军学校。因数年没用,这里一片荒凉败落的景象。冯环顾四周,指着失修的校舍对随行人员说:“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大声疾呼‘海军救国’,一股海军狂风靡一时。可是到现在,中国的海军在哪里?连海军学校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空名词了。”他一边走,一边说:“一·二八战役的时候,中国的军舰一炮不放,眼睁睁地看着敌人在吴淞口外横行,暗中却认贼作父。当国人群起而攻之时,其竟厚颜无耻地宣布,是因船身腐朽,如开炮船身就要破裂云云。这就是中国所谓操练海军的结果。”

    当天上午,冯到附近金沟寨村一个小茶馆里和几个农民、商贩亲切地交谈起来。近中午才若有所思地返回学校。他进校门时发现门口堆积着一些食品,马上感到事有来由,便到会客室查问。原来,当时请客、送礼已成全国普遍的风气,门口的那些食品,便是烟台商会送给冯的。冯查明了原由,郑重表示:“商会的盛意,十二万分的感谢;但送来的东西,实在不敢领收。”商会同人看到冯态度坚决,言辞诚恳,万分钦佩,只得把礼品原封不动地抬了回去。

    事后,冯对大家说:“目前中国社会处处充满了变相的馈送,直接间接养成贪污之风,造成全国上下贿赂公行,卖官鬻爵,贪赃枉法,行贿者狐假虎威,遭殃的是老百姓。至于地方人士供给过往军政官吏,更没有理由。第一,每一文钱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决不能随便用去;第二,军政官吏自有薪俸,地方上没有必要格外招待馈赠。”在场的人无不为冯的一片冰心所感动。

    次日上午,冯登上了烟台东山。他眺望大海,只见烟云缥缈,茫茫一片;他俯瞰港湾,但见美国军舰自由游弋,耀武扬威。他思绪万千,发出了“不平的世界不平的天”的呐喊。他抚摩着早已毁坏的古炮,痛心地久久不肯离去,夜晚也辗转难眠,思绪万千。他燃点暗淡的灯,写下了《游烟台》的白话诗:

    ……

    东山炮台炮全毁,

    西山炮位早坏了。

    ……

    大好要塞不设备,

    敌若来时只有跑。

    试看政府枢要

    还不是不抵抗当道?!

    “吃饭穿衣量家当”

    5月24日。威海卫。

    冯玉祥和李烈钧在行政专员公署小憩。

    行政专员公署在商埠区中央山坡上,其前身为英国驻威海长官旧址。走进行政公署,冯觉得这里过于富丽堂皇。地上铺的是那么厚的地毯,站在上头,软绵绵的滋味,叫你觉得比吃人参果还要好受;微微绿的沙发,浮着一层薄薄的绒儿,坐在上面好像喝了迷魂汤。他们在这里坐了半个钟头,便外出参观环翠楼。

    路上,冯说:“吃饭穿衣量家当,官吏室中陈设,至少要与人民生产力相当……三百多平方里的土地,数日之间被人家夺去,咱们眼巴巴看着没办法;老百姓生活不能维持生理上最低限度需要,咱们睁着眼看着同胞钻入鬼门关。而官吏之公衙,竟如此讲究,如此阔绰,这算什么官吏?这算什么政府?……”他还语重心长地说:“千万不要忘记:主人吃的是草根树皮,穿的是千孔百结,住的是茅舍草窝啊!”

    室内富丽辉煌,

    官僚们视如平常。

    民众住在土窑里,

    还要增税纳粮。

    官吏室内真堂皇,

    老百姓不敢说一句心伤。

    这便是冯先生当时写下的记实诗《阔官衙》。

    在环翠楼,冯玉祥、李烈钧等瞻仰了清代爱国将领丁汝昌、邓世昌的遗像,回顾交谈了丁、邓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壮举,同时抨击了慈禧的骄奢淫逸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当时,正值英国海军在刘公岛打靶,隆隆的炮声,震得环翠楼沙沙作响,成群结队的飞机在天空中来往飞翔。帝国主义辱我中华的行为,猛烈地刺着每个人的心。冯很沉痛地说:“死的已经死了,活着的更当如何?死的还得在这里出丑,九泉之下,想也不能瞑目!活着的除非是爱活着,不然,怎么还能两个肩托着个头!……”言毕,拟就一联,挥毫而成,悬于丁、邓两先烈前:

    劲节励冰霜,对万顷碧涛,凭此丹心垂世教;

    悲山河破碎,望中原戎马,警将热泪拜乡贤。

    傍晚,冯一行返烟台。

    “谁说国货没有洋货好!”

    5月25日,冯玉祥在青年会的露天体育场向数千名群众发表讲话,并向青年会题赠“碎骨粉身都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一联,轰动了全城。

    5月26日,冯又应邀在芝罘中学向全埠学生讲话。这天一大早,通往芝罘中学的路上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景象。全市40余所中小学师生争先恐后、络绎不绝地前往。9点多,冯登上了主席台,全场爆发出排山倒海般的掌声。

    冯说:“……去年的今天,是兄弟在察哈尔抗日的一天……结果看来,日本人不是那么可怕的。只要坚持抵抗下去,一定有希望的。”接着,他慷慨激昂地历述了抗日同盟军特别是共产党员吉鸿昌所部在察北抗战中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战绩,同时抨击了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用讽刺的口吻说:“我的朋友蒋委员长,自己不抵抗,甘心做卖国贼倒也罢了,竟然连别人抗日救国也不允许。”他勉励青年学生:“学习戚继光,学习丁汝昌、邓世昌,将来担负起救国的责任。”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

    在以后的几天里,冯参观了烟台的一些工厂,并宴请了各界代表。在参观烟台永康钟表公司时,他仔细地观看了工人的生产过程和各车间的产品,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感到无比自豪。他谢绝了厂方的馈赠,用倍价自购了座钟四架,并赞永康钟表曰:

    ……

    不论钟,不论表,

    大家都觉得外国物件好。

    到烟台,看钟厂,

    永康出品总得挽入超。

    装置既辉煌,机件又灵巧,

    谁说国货没有洋货好!

    5月29日,冯结束历时半月的胶东之游,又回到了泰山。

    爱国将领冯玉祥东游胶东距今已很遥远,但冯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清白廉洁、关心人民疾苦的美德却永远铭刻在胶东人民的心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