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5期上,有父亲《自寿诗》一首,不由想起当年有关这段很有意义的历史。
《自寿诗》的标题是《60岁的小伙子》,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由于父亲出身赤贫的农民家庭,为了生活,12岁便当了兵,以后经过艰难曲折的道路,虽然位至上将,但仍不失兵民本色,一生恶奢华、喜简朴。正因为这样,所以1941年他在过60岁生日的前两个多月,便在我党于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的报纸《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六十寿辰致朋友的一封信),信的原文是:
××先生大鉴:
大示收到,多谢多谢。您说还有贺我六十的泥金对联一副,另包挂呈寄赐,对此厚贻,我可不想道谢您!
玉祥年虽六十,而学识才力仍一兵。人生的价值要以对民族国家贡献的多少而定,并不在年岁的大小。玉祥才微识浅,徒负虚名,惭愧之情,与年俱增;您的夸奖,适足使我更加难过而已!真的,我很想哭一场!
实际上,您费神编撰对联,还须研墨写好,还须挂号寄来,而泥金对联又非数十元不办,费时花钱不过为了贺我虚度六十;于我无益,于君有时间金钱的损耗,所以我不想道谢您!
从抗战开始,玉祥既有决定:凡无关于抗战者,不谈、不写、不做。我的生日于抗战无关,您虽善意,而我如坐针毡。即在平时,我们公务人员亦应革除酒肉应酬、按时送礼之陋习;抗战期间怎好还注意这些小节而浪费光阴与金钱?我的话系出自肺腑,绝非矫情,我深信您必能明白我,原谅我!尊此,敬祝
时祺
冯玉祥[2]
尽管父亲有言在先,谢绝祝寿,但是各方人士出于对他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热忱的尊敬,仍然对他的六十寿辰表示了隆重的庆贺。特别是《新华日报》于11月13日寿辰前日,以《庆祝焕章将军六十大寿》的醒目标题,辟出整版发表各方贺电祝文。父亲的自寿诗《60岁的小伙子》做为头条刊登在右上方,正中间还有他的一幅木刻像。最让父亲感动的是毛泽东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从延安给他发来的贺电,以及当时在重庆的周恩来副主席亲笔命题和署名的祝文。现将这些宝贵的史料抄录于下:
焕章将军勋鉴:
欣逢先生六秩诞辰,泽东等山河睽隔,未能跻堂为寿,良深歉仄。兹特肃电奉贺,用当华祝,词虽俭平寸楮,情实殷于三多,希垂察是幸。引领
矞云,毋任忭颂。
毛泽东 林祖涵 吴玉章陈绍禹 秦邦宪同叩佳
南山峨峨,生者百岁;
天风浪浪,饮之太和。
集司空表圣诗品 恭祝
焕章将军六秩大庆。
朱德 彭德怀
上将勋名日月高,时危草野起英豪。
龙争虎斗风云会,豕突狼奔海宇骚。
力赞中枢抗强寇,性耿佳句弄柔毫。
吟诗寿世原余事,语妙并州快剪刀。
董必武敬祝
真体内充,返虚入浑;
生气远出,与古为新。
集司空表圣诗品 共祝
焕章将军六秩大庆
叶剑英 李克农敬祝
写诗写文章,亦庄亦谐如口出;
反帝反封建,不挠不屈见襟期。
邓颖超敬祝
当代老青年,所向无前,怪力乱神齐辟易;
论坛新宿将,其来有自,嬉笑怒骂皆文章。
吴克坚敬祝
民国宿将,大众诗翁。位尊而关心民疾,身老而益奋壮猷。逢花甲之寿辰,为民族所共庆。
钱之光敬祝
为民族存正气,是抗战之前驱。
徐冰 张晓梅敬祝
周恩来副主席祝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的文章,更是系统全面地对父亲的多半生政治生涯做了高度的评价。当我们读到这篇文章时,联想到总理他老人家对我们一家始终不渝的关怀,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我们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抄下这篇全文:
焕章先生六十岁,中华民国三十年。单就这三十年说,先生的丰功伟业,已举世闻名。自滦州起义起,中经反对帝制,讨伐张勋,推翻贿选,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参加北伐,直至张垣抗战,坚持御侮,一再表现出先生的革命精神。其中,尤以杀李彦青[3],赶走溥仪,骂汪精卫,反对投降,呼吁团结,致力联苏,更为人所不敢为,说人所不敢说。这正是先生的伟大处,这正是先生的成功处。
先生善练兵,至今谈兵的人多推崇先生。五原誓师后,又加以政治训练,西北军遂成为当时之雄。先生好读书,不仅泰山隐居时如此,即在治军作战之时,亦多手不释卷,在现在更是好学不倦,永值得我们效法。丘八诗体为先生所倡,兴会所至,嬉笑怒骂,都成文章。先生长于演说,凡有集会,有先生到,必满座,有先生讲话,没有不终场而去的。对朋友对同事,尤其对领袖,先生肯作诤言,这是人所难能的。先生生活,一向习于勤俭朴素,有人以为过,我以为果能人人如此,官场中何致如今日之奢靡不振?!先生最喜接近大兵和老百姓,也最懂得军民合作之利,这是今日抗战所必需。先生不得志时,从未灰过心,丧过志,在困难时,从未失去过前途,所以先生能始终献身于民族国家事业,奋斗不懈,屹然成为抗战中的中流砥柱。
先生的德功,决不仅此,我只就现时所感到的写出。先生今届六十,犹自称为小伙子,而先生的体魄,亦实称得起老少年。国家今日,尚需要先生宏济艰难,为民请命,为国效劳,以先生的革命精神,定能成此伟大事业,不负天下之望。趁此良辰,谨祝先生坚持抗战成功,前途进步无量![4]
这样的祝寿词文,父亲看了禁不住热泪盈眶,深受鼓舞和鞭策。因为当时他虽名义上是副委员长,地位仅次于蒋介石,但由于他坚主联共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所以蒋介石对他耿耿于怀、恨之入骨,时时处处派人严密监视他、防范他,使他不能过问国事。在那形同幽囚的处境中,中共领导人对他如此高的评价和所寄予的殷切希望,怎能使他不感动唏嘘呢!父亲所以能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逐步走向一心一意为人民的革命道路,固然是由于他自己的主观努力,但主要的还是中国共产党对他的帮助和影响所致。
这一天的《新华日报》,父亲郑重地把它珍藏起来,至今仍保存在他遗留的文物之中。
父亲的六十寿辰,还有一段避寿的佳话流传。11月14日生日这天,家里的宾客仍是终日不绝,简单朴素的厅堂中,满悬各方友好的祝词和诗文,有数百天真儿童祝寿的画幅,也有远自香港等地寄来的诗篇,琳琅满目,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这天接待客人的,是父亲的几个旧部,寿翁夫妇却始终不见露面,他们跑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他们头天便躲到成渝公路上的一个小镇——丁家坳去了。
说来也很有意思。12日这天中午时分,丁家坳大街小巷就传开了“冯将军来了”的消息。果然,下午5时左右,父亲在九江同文中学校长的陪伴下,迎着夕阳的光辉在大街上和老百姓碰头了。
“……看大伟人……”
“……看副委员长……”
“小罗……快……快点来看冯玉祥!”
大人、小孩,男人、女人,怀着崇敬而喜悦的心情,依依不舍地跟随在父亲身后左右,途为之塞。父亲也高兴得忙不迭地和大家打招呼问好。
晚上,虽然父亲再三坚辞,同文中学的学生们还是开了一个晚会,为父亲祝寿,以60个柑子、几把面做为寿礼,父亲盛情难却,只好收下。“60岁的小伙子”在大家的欢迎下起立致词了,他从“怎么能说是寿”,直说到泰山隐居。父亲神采奕奕,语句幽默,特别是末了还来了段独唱的山东民歌,会场气氛更为热烈活跃。
第二天,感于大家的热情,父亲掏了腰包,招待同文中学几百学生每人吃半斤面,以资答谢!
早饭后,父亲的车悄悄地驶出了丁家坳。可是到了午饭后,街头巷尾又哄传着:“冯将军又转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父亲在途中碰到三个挑柴的小孩子,正因为挑不动,坐在路边呜呜地哭。父亲急令停车,让三个孩子坐进车里,把柴草塞进车屁股后面,亲自又把他们送回了家,下车时还给他们拍了照。
“没有官僚的派头,简直还是老百姓!”事后丁家坳的人都这样谈论着。
生日过后,父亲为了感谢各界的敬贺,特地写了一首《谢寿》诗,发表在《新华日报》上。原词是:
谢谢我的长者先生们,
再谢谢我的老少朋友们,
因为我六十岁的生辰,
用了百般的方法,
使人惭愧,
使我兴奋,
我不但得着了许多激励,
并且得了你们很好的教训,
我对国家没有做成什么,
我对本分没尽到了什么,
这是教我努力前进,
这是为了鼓励别人。
我这嘴实在不会说述,
我的笔实在不会抒陈,
我就是再说再写,
也不能形容出我的谢忱,
我只有在今天立一个最大的决心,
做一个崭新的青年人,
向着真理不断地迈进,
为了我们的国家民族,
为了全国同胞和全世界的人群,
努力不懈不怕牺牲,
尽自己的本分打倒侵略的敌人。
我就拿这一点恳挚的心情,
来感谢我的读者和朋友们。[5]
这已经是近40年前的事了。1946年,父亲愤于蒋介石阴谋挑起内战,离国赴美。他在美两年,不顾年高,奔走呼号,在美国的本土上,抱定牺牲的决心,英勇地展开了反对美国援蒋,反蒋独裁卖国、大启内战的斗争,写下了生命史上最光辉的一页。1948年,他为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毅然决然离美经苏联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毛主席和周总理对父亲的回国事宜极为关心,曾指示东北局财政负责人钱之光同志,携专款雇了苏联从德国手中俘获的客轮“波贝达”号,接父亲回国。7月31日,父亲冲破了美蒋特务的重重监视包围,带着我们一家从纽约登轮启程。当时父亲的心情是何等兴奋愉快呵!因为他终于踏上了他久已向往的解放区的归途,他清楚地看到,他一生为之追求奋斗的独立、富强的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即将诞生了。可是万万不料,9月1日“波贝达”行至黑海时,突然起火,来势凶猛,顷刻之间,大火吞噬了父亲和姐姐晓达的生命。亲爱的父亲就这样骤然与世长辞了。
读到父亲当年的《自寿诗》,感慨多生,不由提起笔来,写下与《自寿诗》有关的往事,以此做为我们对父亲的无限缅怀!
注释
[1]作者当时系泰安贞德中学学生。
[2]见《新华日报》1941年8月28日第二版。
[3]李彦青系军阀吴佩孚手下的人,曾杀害两名爱国记者,为吴包庇下来。
[4]见《新华日报》1941年11月13日第二版。
[5]见(新华日报》1941年11月20日第二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