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家训大全集-观察能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多方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每一个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都会对周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人类的生物共性。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盯着孩子无邪的脸庞,看着他的眼睛骨碌骨碌地转;看着他观察周遭环境;看着他用小手触碰着他好奇又陌生的事物,等他渐渐成长,开始尝试许多新鲜的活动,在追逐、游戏中,不小心的碰撞,让他号啕大哭,但也学习了什么是疼痛。

    是的,所有的感官能接收的讯息都是一种观察力,包括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以及痛觉等6大感官。孩子当时正在调用和熟悉这些能力。而观察力对于孩子究竟有什么帮助呢?一个孩子对于世界产生好奇,于是主动地去看、去听、去触摸,而在这些观察的人、事物中,一定有某些是孩子感兴趣的,于是形成一种循环的过程。

    小孩子都特别喜欢透过各种方式,去摸索、了解在他四周的人、事、时、地、物。这也是他熟悉这个世界、熟悉他自己的方式。这是年幼孩子的共同特征,经由好奇、寻找,可以使孩子更加了解已知与未知的世界。由观察产生兴趣,从兴趣中又开始思索,再从思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知识,由知识中了解这个事物,就此周而复始,一次次的循环,一次次的了解、学习。观察力——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小细微,但是却掌控着孩子成长学习的成败。因此良好的观察力是孩子学习、工作、解决日常问题的基础。

    观察不是看,观察就是一种科学,系统地推理和观察。是有一定目的、有选择、有组织的感觉和知觉,全面、正确、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能力称为观察力。大约从两岁起,孩子就具备初步的观察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这种能力逐步提高。注意培养观察力是发展儿童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于儿童认识事物的特征,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与规律,对于提高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敏锐的观察力,是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就像画家的眼睛一样,要先看到,然后再发挥和创造。这对于孩子今后的智力发展十分重要。培养观察能力的最佳方法是:孩子看见什么,听见什么,触摸什么就应告诉他什么,用简短、清晰的语言说出事物的名称。例如:认各种玩具、餐具、家具、小动物等,从孩子感觉事物开始,使他认识东西越多越好。只要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衣食住行、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砖瓦沙石,至生老病死都应当教,使他们认识的事物越来越多,表象越来越丰富,好奇心和求知欲越来越强。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观察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眼、耳、鼻、口、手等去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世界的心理过程。不要因为观察就是看看而已,观察是全方位的,身体力行的。在人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90%是通过观察获得的。观察可活跃幼儿思维,开发幼儿智力。然而,幼儿的观察力并不是自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需要及时予以培养和教育。

    激发幼儿对大千世界的兴趣是培养幼儿观察力的前提。幼儿和成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对事物观察的目的性较差,注意力也不易持久。他们虽然天生具有浓郁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感到新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内容很快就会被他们所熟悉,逐渐失去好奇心。如果对他们观察的内容不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将会使他们观察的敏锐性逐渐降低,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家长应该多问为什么,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

    培养幼儿的兴趣可以提高幼儿观察的敏锐性,而较高的观察的敏锐性又会对观察兴趣有积极的影响,使观察更深更细、更持久,形成良性循环。怎样激发并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呢?可以通过游戏,也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运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去认识大千世界,亲眼看看破土而出各种各样的禾苗与小草;亲耳听听优美动听的蝉鸣鸟叫;亲手摸摸饱满飘香的麦粒谷穗;亲口尝尝凉而爽口的雪花冰块,从而认识春夏秋冬四季。终日把孩子关在屋里练琴、识字、计算是无论如何不能培养其观察力的。一个从小就没有观察能力的人,其实也是非常巨大的缺陷和遗憾。

    幼儿进行观察时,有一个不太好的特点,那就是观察时的条理性差,这就需要培养幼儿观察的系统性。为此,要引导幼儿有目的、全面而细致地观察某一事物,就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由明显特征到隐蔽特征的观察原则。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训练人们精细的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们学会在万事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如让幼儿区分橘子与柿子的异同,通过比较了解橘子和柿子都是水果,其不同点是橘子表面不光滑,皮质较硬,而柿子的表面光滑,柔软,两者内部结构也不一样。这样通过比较观察,不仅可以使幼儿对事物的异同更加明确,印象深刻,而且可为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我们现实应用中,家长也可以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如带孩子散步时,看见来往的各种车辆,可引导孩子去比较车的大小、颜色、轮子的不同;带孩子去动物园时,可引导孩子仔细比较不同类动物有什么异同点,进而使幼儿观察逐步深入。

    幼儿的观察一般来说还缺乏深刻性,这是非常正常的,要不然他也就不是幼儿了。他们不善于从整个事物中发现内在联系的特点。为此需要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在观察中思考,即不仅让幼儿观察事物,而且还要引导幼儿进行“为什么是这样”的观察,然后再抽象概括出结论。这样在组织幼儿观察时,就需要深入浅出地提出问题,如青蛙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而鱼为什么离开水就要死去等。

    其实,引导和教育幼儿观察并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具有独立观察的能力,培养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这就需要养成幼儿进行日常观察的自觉性。如带孩子散步或郊游时,可帮助幼儿采集各种各样的标本、花草、树叶、昆虫等放在标本夹子里,让孩子进行观察比较,培养鉴别能力。这样,经过长期的日常观察活动,便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要积极主动地为幼儿提供一切观察条件,家长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到公园、动物园、商店等散步,引导观察、分析眼前的一切。另外,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美展、画展、花展等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提高观察的能力和效果。

    有了观察的兴趣,还必须在观察方法上加以指导,这样才算是个完整的过程。孩子并不是天生善于观察,观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幼儿的观察条理性差,如果孩子不会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而是东看看、西瞧瞧,就会把要观察事物的重要特征遗漏掉,不但达不到观察目的,还会形成不良观察习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幼儿观察事物的一些方法,让幼儿学会有目的的、自主全面的、细致的观察事物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对幼儿观察力的培养,一定要重视。培养出孩子的观察能力,不仅有利于孩子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获得成功,也对孩子整个人生的成功有很大的帮助。普天下的父母们,如果您是为了您的孩子的未来,那么请您千万不要把孩子整天关在家里,不让他出去玩。这样只会扼杀孩子生命的激情。您的孩子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请千万珍惜,让他睁大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吧!去为他将来的人生做准备吧!

    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基础

    观察是所有动物都具备的本能,它是在野外环境中生存的基础。而在我们当代的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也是发挥其他能力的基础,观察指的不只是视觉,而是要调用全身的知觉。但观察本身却可以比喻成是一双聪明的眼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细致是培养观察的基本要求,准确是观察习惯的根本,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发现特点是观察的目的。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没有把观察力的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样最大的弊病就是抑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有一句简单却震撼的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不过要看你怎么观察了:

    1975年出生的任寰,7岁写诗,9岁发表作品,10岁出版第一本诗集,12岁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18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至今已出版诗、文集7部,发表各类文章近500篇,多次获国际、国内文学奖。

    任寰小时候不爱说话,这与她从小患过敏性哮喘有关。每次住院、打吊针、输氧,她也不多话。这种生活,使她自然形成了善于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听话的习惯。

    任寰爱好写作了。当作家的父亲任彦芳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教她自觉地学会观察和思考,发展她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并让她开始记日记。

    任寰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有意识地培养她观察描写大自然。上小学三年级时,又教她注意观察人物,观察人的心理,进而观察思考社会和人生。《10岁女孩任寰诗文选》就是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结晶。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称她的诗具有思辨性。在这本诗文选里,有她的观察手记,有人物速写等。

    有一次,父亲带她到公园玩。临行前就告诉她:你要注意观察事物的特点,越细越好,回来写篇日记。这样,到了公园里,任寰就非常注意观察花、鸟、草、虫等。任寰本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父亲很好地利用了孩子这一天性,经常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在尽情地玩耍之中,观察万物的悄然变化。去看春天的绿芽,夏日的鲜花,秋季的果实,寒冬的落叶,去听蝉鸣鸟唱。这些都引起任寰的兴趣和思考。

    同时,任寰的父母在平时也注意指导观察,开阔孩子的眼界,充实孩子的知识和生活。比如,让任寰观察家里养的花草、小鱼,晚上带任寰观察星空,讲讲简单的星系。白天观云,看到云的流动,讲一讲“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披蓑衣”等谚语的简单道理等。

    任寰的父母经常引导她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接触生活,观察世界,扩大眼界,鼓励她遇见问题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孩子思考问题,不要孩子委屈自己的好奇心。这为任寰后来的成功有极大作用。其实只是一些简单的步骤,却造就了一代“神童”的传说。其实这个孩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只要我们科学地培养,你的孩子也许很快就会超越她。

    那位巴甫洛夫又说过,在你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观点,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参考作用。

    观察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达到准确无误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功夫,并非一日养成。比如,艺术家有一种艺术家特有的眼睛,人们认为是白色的墙壁,画家的眼里却认为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博物学家能一眼认出动物、植物的种类,质检员则能从建筑物的外形上识别其不同的结构。当你沾沾自喜地买到一件“十分满意”的商品时,商品质检员一眼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制品……这可绝对不是几天的工夫就可以的。

    奠定了物理学基础的科学巨人牛顿,在他的孩童时代,对各种事物都喜欢仔细地观察,而且都力图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不懂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夜晚,牛顿仰望天空神往那眨着眼睛的大大小小的星星。心里想,这星星月亮为什么能挂在天空上呢?开普勒说,星星、月亮都在天空转动着,那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刮大风了,狂风旋卷着沙石,人们都躲进了屋子里。牛顿却冲出屋子,独自在街上行走。一会儿,随风前进;一会儿,逆风行走。他要实地观察顺风与逆风的速度差,到底有着何种本质的差别。

    像牛顿那样,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观察问题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有的孩子写作文“我的妈妈”,他不仅注意到了妈妈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这些现象,还能通过这些现象,发掘出妈妈的内心世界来。有的孩子观察大自然的景色,不仅注意到花草树木、气温云彩以及鸟类的活动、土壤的变化,还能从这些变化中找出哪些景色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哪些景色是寒冬来临的预兆……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鼓励时,应该主要集中鼓励孩子勤于观察,也许孩子观察的效果并不好,但是勤能补拙,主要是给孩子养成这种思维上的习惯,同时还应该注意帮助孩子善于观察。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们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父母怎样培养孩子观察呢?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

    孩子对于需要观察的任务的了解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观察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越深入,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孩子在观察中,有无明确的观察目的,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相同的。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转半天,回到家里,也说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观察公园里的小鸟,那么,孩子一定会仔细地说出小鸟的形状,羽毛的颜色,眼睛的大小,声音的高低等。这样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观察,从中获得更多的观察收获。

    二、激发孩子的观察前准备

    在进行观察之前需要做一些相关的准备,比如要去山上观察,那就要给孩子准备好登山用的工具,但这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有关知识的准备,以便让孩子看得懂,免得观察之后仍然一无所获;同时要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观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孩子就会主动去认识事物。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他最熟悉的、最喜爱的、特征比较明显的、容易辨认的事物,激发孩子积极观察的强烈愿望。

    三、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

    什么事都要讲究个方式方法,观察也一样。最科学的方法是先局部后整体或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以达到对观察对象全面正确的认识。动态观察指按先后顺序或方向位置观察物体的变化;静态观察指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进行观察,建立基本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法则。父母要指导孩子学会动静结合观察法,为孩子以后看图数数和看图列式子打下基础。

    在每一次观察之间的比较其实更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而且通过两个不同事物的比较,往往可以使孩子得到更多于这两者的知识。比如,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画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对于某一动作可让孩子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孩子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动作的连贯一致。反复观察能形成孩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并掌握复杂的难度大的各个环节。

    世间万物的发生发展一般都要遵循一个先后顺序,这是大自然的规律。让孩子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使孩子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让孩子有顺序地观察,能使他们有条理地思考,达到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一般来说,观察是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间;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等。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四、让孩子见多识广

    观察的数量越多,观察的能力其实也就越高,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观察力的高低与孩子视野是否开阔有关。孤陋寡闻的孩子,缺少实践的机会,观察力必然受到影响。看到同样一种现象,有的孩子能说出许多,有的孩子却说不上几句,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与孩子知识学习的情况有关。知识学得扎实,道理融会贯通,观察问题就比较深刻。可以说,观察力基于知识与经验,而知识与经验的丰富与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孩子观察力的发展。

    另外还要注意的就是鼓励孩子多提问。不要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的心灵深处绝对不是一片空白,不同年龄的孩子常常会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问题,如“天冷了水为什么会结冰?”“我是从哪里来的?”等等。更不要觉得孩子什么都懂,如果他们什么都懂,那我们还教他们干什么呢。孩子们的问题有许多是父母们意想不到的,或者觉得可笑、荒唐。面对孩子的提问,有的父母可能会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哪有这么多为什么?”也许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也许认为这些问题不值得回答。如果是这样,会使孩子很扫兴,挫伤乃至磨灭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敏感与思考。应该明白,当孩子提问时,正是孩子求知的好机会。鼓励孩子提问,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思考,并非必须立即把每个问题的现成答案告诉他们,尤其是当你也叫不准这个答案的时候。不要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学会细心观察生活

    小凡·高出了园门,穿过田野,沿着草地的小径前行。他要到溪边去,孩子们从他随身所带的玻璃瓶和渔网中看出了这一点。但是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敢在他身后问:“哥哥,我能一起去吗?”不过,他们很清楚他在捕捉昆虫时有多聪明。

    他回来时,总给他们看各种各样的甲壳虫:有着闪烁的、褐色的壳,大而圆的眼睛,以及从水中出来后便伸缩着的弯曲的腿……孩子们带着尊敬的语气谈论他,毫无嘲弄之意,但是他们不敢要求去那清新凉爽的溪边,溪边开放着最为美丽的勿忘我和玫瑰色的睡莲,他坐在那儿,把双手插入闪光的白沙之中,不受半点尘染,孩子们凭本能感觉到:他们的哥哥喜欢独处。

    他知道最珍贵的花长于何处。他避开那有着笔直街道的井然有序小屋的村庄,通过丘陵和山谷寻他的道路。每次他总能发现令人惊奇的东西,细心窥察自然栖息地的稀有的动物和鸟类,对于鸟类,他知道它们筑巢或生活的地方。如果看到一对云雀降落在麦田里,他知道该怎样接近它而不折断周围的禾叶。

    那时候他没有留下一幅钢笔或铅笔的素描。这个未来的画家当时并没想画画,只是细心观察着,沉思默想着。他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审视一个雕塑家的助手用黏土给他做成的塑像。

    8岁那年,他画了一幅画:冬天的花园里,一只猫在光秃秃的苹果树上疯狂地飞奔着。

    这是一副十分优秀的绘画作品,后来我们都知道凡·高的苦难遭遇,但是因为出色的观察能力而强烈的色彩表现能力,终于使他成为一代大师。每幅画的艺术价值都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那是艺术史上一抹永恒的光辉。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始于小凡·高当年的那双突然开始观察生活的眼睛。

    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

    在古代,岛国日本派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礼送得另有深意,使者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这就是正确答案!”

    这个历史传说在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那些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鲁迅说:“我将张嘴,同时感到空虚。”这句话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说,对于个人来说,其实是一个消耗的过程。明智的人应该多听,多想,而尽量少说。所谓沉默是金,是非常有道理的。

    而这个故事同时又给了我们一个另外的角度去解读,那就是那位聪明的大臣,他用了一个独辟蹊径的办法,轻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必须观察出来别人在做一件事时的真正心态是什么。了解了别人的心态之后,再看那些让人费解的问题,就好理解多了。其实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有他的理由的,所谓无理取闹,必有所图。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王冠之谜

    古拉国王艾希罗交给金匠一块黄金,让他做一顶王冠。王冠做成后,国王拿在手里觉得有点轻。他怀疑金匠掺了假,可是金匠以脑袋担保说没有,并当面拿秤来称,结果与原来的金块一样重。国王还是有些怀疑,可他又拿不出证据,于是把阿基米德叫来,要他来解决这个难题。

    回家后,阿基米德闭门谢客,冥思苦想,但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他的夫人逼他洗澡。当他跳入池中时,水从池中溢了出来。阿基米德听到那哗哗哗的流水声,灵感一下子冒了出来。他从池中跳出来,连衣服都没穿,就冲到街上,高喊着:“优勒加!优勒加!(意为:发现了)”。夫人这回可真着急了,嘴里嘟囔着“真疯了,真疯了”,随后便追了出去。街上的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也都跟在后面追着看。

    原来,阿基米德由澡盆溢水找到了解决王冠问题的办法:相同质量的相同物质泡在水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应该相同。如果把王冠放到水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应该与相同质量的金块的体积相同,否则王冠里肯定掺假了。

    阿基米德跑到王宫后立即找来一盆水,又找来同样重量的一块黄金,一块白银,分两次泡进盆里,白银溢出的水比黄金溢出的几乎要多一倍,然后他又把王冠和金块分别泡进水盆里,王冠溢出的水比金块多,显然王冠的质量不等于金块的质量,王冠里肯定掺了假。在铁的事实面前,金匠不得不低头承认,王冠里确实掺了白银。恼人的王冠之谜终于揭开了。

    而与此同时,阿基米德也发现了浮力定律。

    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怎么会研究出这造福全人类的科学理论呢?也许生活中我们都不是科学家,但是只要掌握了观察能力,细心观察,遇事多看,多想,自然也就会比那些不爱动脑子的人更快地解决问题,最后也就会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其实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

    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让孩子在不断动手的乐趣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更大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