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革命-“忽悠到家”—在教育中学会作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八章 “忽悠到家”——在教育中学会作局 (1)

    圣诞老人是西方世界中最公开的谎言,但这个谎言让很多人在期待中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幸福。教育不排斥善意的谎言,给孩子设下一个美丽的圈套,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改掉坏习惯,这才是真正的良苦用心。

    不许看到九点半——还有人不让学习?

    孩子和家长常常在两件事情上讨价还价:看电视和写作业。看电视时,家长再三说只看一个小时就睡,孩子肯定会看一个半小时;写作业时,家长说写两个小时,孩子肯定背地里就写一个半小时。什么时候这种情况能够反过来呢?还真能。

    “崔老师,我孩子回家不爱复习怎么办,每次让他多看会儿书,就像要他的命,但是一打开电视就离不开,你说要让孩子以看电视的心情去看书多好呀!”

    “平时他看电视的时候,你都怎么跟他说?”我问道。

    “我就说,九点半必须上床睡觉,不然我把电闸关了。可是他往往不听啊,有时候我们出去吃东西,他就在家看电视。我们上楼的时候他就把电视机关了回房睡觉,以为我们不知道呢。其实我一摸电视机就明白,还是热乎的呢。”

    “嗯,很好,那他看书的时候你怎么说的?”

    “我说孩子你今天多看会儿书吧,到十点睡,记得关上灯。可是他每次关上屋门,根本就没有看书,而是在里面看漫画或者睡觉呢。”

    “不要紧,我有办法。你回家以后把看电视和看书时说的话换过来,你看他有什么表现。”

    这家长一听很好奇,换过来?还真没有想过。

    “哎呀,崔老师,神了!您上次让我换过来说,我照做了,孩子变化真大!”这家长不久就向我讲述了他家的奇迹。

    有一天晚上,孩子又在看电视。他就对孩子说:“儿子,今天你随意看电视吧,好看就多看会儿,记得看完把电视机关了。”结果他在自己屋里听,孩子还没看到一个小时就关了电视机,进屋自己玩了。然后,他就走进孩子的卧房问:“怎不看电视啊?”“唉,今天的节目没意思。”孩子说。

    “那你今天看书吧,可不许看到很晚,九点半一定要记得关灯睡觉,要注意身体,别太辛苦了。”结果,这孩子学到十点才睡。

    显然这个家长对孩子说的并非“真情实意”,但孩子哪管家长的意思,他们就喜欢对着干,越是不让他学他越是要学习,越是让他看电视他还真就看不进去了。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并且会在这种逆反的行动中找到满足感,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你越是希望他听你的,他就越是不会听你的,既然说了不会听,那好,就说点“言不由衷”的话。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了《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

    有个县令对手下的胥吏索贿受贿深恶痛绝,以至于在长期的升堂审案中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只要胥吏替人求情,必定是受了犯人的贿,只要胥吏添油加醋地说犯人的坏话,这个犯人就肯定没有行贿。”

    一次,一个人犯了重罪,胥吏向犯人索贿,说可以帮他摆平。但犯人顾及县令的刚正耿直,就说自己不信,胥吏爽快地说事成之后再谢不迟。等到县令升堂审问时,只见这胥吏在一旁对犯人大声呵斥、作势要打。县令大怒道:“你这胥吏,还想用刑?想必是这清白的人没有给你行贿吧。”于是放了犯人。

    看,人人都有惯性思维,我们与其花大力气去消灭它,不如因势利导地利用它,省力更省心!

    你的字太漂亮了——“狠狠”地表扬

    不管你的孩子写的字有多么难看,咬咬牙说“还不错”、“有进步”,也许下次就不用这么违心了——他的字真的进步了。

    有一天,我到朋友家做客,孩子正在写作业,我就过去看看他写得怎样。

    “别看了,写的几个字跟蜘蛛爬的一样,我看三岁的小孩子都写得比他好!”这孩子的父亲赶忙给我打了一剂预防针。我拿起他的作业本一看,哎呀,他这字的确有点寒碜,我努力认也没认出来几个。

    “嘿嘿,这字还不错嘛,你看这一撇,挺有笔力的,比我当年写的好多了。”我很违心地指着一个不明物体的一处,看上去像是一撇。“那是一竖。”孩子很天真地解释道,我笑着流了一滴冷汗。“哦,这一竖看着有点儿像撇,感觉你很用力,要是这样写下去,慢慢就能成为一个书法家了!”孩子腼腆地笑了,他爸爸在一旁摇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后来,我对他说:“孩子喜欢听鼓励的话,你平时老说他的字丑,他的字只会越来越丑。他写一大篇,难道就没有一个字稍微好一点?你夸夸他,他才能进步。”

    “这能行吗?”他将信将疑。

    “能行的,不过你夸的时候可要说清楚哪一个写得不错,或者哪一笔写得很好,这样他才会有切实体会。”这爸爸就照我说的做了一段时间,结果,这孩子的字越写越好了。

    说到写字,有这么个故事。

    晋代有一个书法家叫做王羲之,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兰亭集序》,他有七个儿子,小儿子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跟父亲学习书法。

    献之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坚持学了七年楷书,已经颇有笔力了,他心里也有点骄傲,认为自己的楷书不次于父亲。一天,王献之认真地写了一张字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了一眼儿子的字后说:“你写的‘大’字很好,只是下边太宽了。”于是就在“大”字底下点了一个点变成了“太”字。王献之不服气,拿着他的字到善于赏字的母亲那里“做鉴定”。王献之的母亲看了儿子的字说:“七年的练字果然让你进步很大,不过整篇来看,只有这个‘太’字下面的点,达到你爸的水平。”王献之听后,羞愧难当,从此虚心学字了。

    评点要像个行家,这一点很重要,不然表扬就显得没有水准了。我们说不能疾风骤雨一样地夸孩子,但是对很多受尽了批评的孩子而言,夸一夸还是很有效果的。作局讲究的是给孩子5个给予:希望、信心、关怀、快乐和自由。这里的一局,就是重点给他信心,让他相信自己已经进步了。

    明明孩子做得不太满意,但是我们不能以一个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这时候就要狠下心来,夸他两句。

    不仅在练字上,我们可以慷慨一点,说两句违心的表扬,在我们平时重点攻击的“火力点”上,也可以慷慨一些。有的孩子说话口齿不清,只要他说得稍微清楚一点,你就要抓住机会狠狠地表扬他:“这次说话很清晰啊,将来都能当上播音员了!”长此以往,孩子便能摆脱对自己的否定心态,慢慢树立起信心来。

    我也经历过,我理解你——理解是最好的开始

    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什么是无法沟通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曾经年轻过、轻狂过。

    有一个孩子灰溜溜地出现在我面前,肯定是闯祸了。果然,他老是喜欢打邻居家的猫,人家都警告好几回了,他还是不听。

    “是因为有什么心事吗?其实,我经历过,能理解你。我年轻的时候也做过一些不好的事情呢。”时光回到了我的少年时代。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父亲做生意,亏了很多钱。三四年的时间里,总有来路不明的自行车停在我家院子里,等着要账。有一年快过年的时候,还有两三个收账的就是不走,我当时心里特别难受,也很埋怨父亲遇人不淑。

    “后来,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但凡看到眼生的自行车停在我家,我就会想办法拔了人家的气门芯,让他圆着进来,瘪着出去。

    “这件事情渐渐被爸爸发现了,我挨了一顿打。其实,我当时也明白自己这样做是不会让家里少还一分钱的,要账的走着也能来,我总不能在地上铺钉子扎鞋吧,但我心中的委屈和痛苦需要发泄,所以我一如既往地拔气门芯,直到家里要账的人越来越少。

    “这是我小时候的功绩之一,还有很多呢,唉,小时候自己做了错事还不觉得错呢。”

    “我打那只猫,是因为它什么都不干就可以吃东西,我却要好好念书写作业才能吃东西,这不公平!”他终于开口了。

    “嗯,是不公平,不过你打猫也不起作用啊。”一个拧在孩子心中的结,慢慢打开了。

    我发现,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非常敏感,对所有的事情想得很细致,但是成年之后,他们就完全忽略了那些细微而丰富的东西,忘了自己曾经年轻过,所以觉得孩子的世界到底怎么了,就是读不懂。

    20世纪70年代,流行黄上衣红星帽,左胸口插一支钢笔更时髦;80年代,流行喇叭裤、BP机,扛着录音机上街更拉风;90年代,流行相机染发,挑几缕金黄色的最有回头率;现在,流行火星文、自拍,在博客上说什么都能找到共同语言……时代一直在变化,而人的成长轨迹是一样的,渴望表达、渴望重视、渴望成功,改变的不过是抒发这些情绪的方式罢了。

    所以,很多家长来找我的时候,我都很想知道他们年轻的时候是怎样的,是否经历过这种问题,他们当时想要怎样去解决。有的家长能很快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发生过的事情,他们便不再责怪孩子,有的甚至拿出自己的经历来与孩子交换秘密,重修旧好。但是也有的人,完全将自己的青春忘在了脑后,似乎他从来就是这样西装革履,从来就没有经历过什么疑惑和不解。如果是这样的人,我就让他们把孩子领过来,我把自己的年轻经历有偿性加上艺术性地分享给孩子。似乎有的家长一定是要花了钱才能放心,不花钱就不懂得去心疼。

    第八章 “忽悠到家”——在教育中学会作局 (2)

    如果人人都能想到自己也会经历生老病死,能够理解每个人都是从牙牙学语到入土为安的,这个世界上就会少很多纷争,多一些宽容和谅解。如果每一个家长都能记得自己年轻时候的模样,就能明白孩子的过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孩子的内心也是需要爱和包容的。

    很多人带着满腹的疑问来到我的面前,带着种种思考回到家中,然后给我发短信,告诉我他明白了,顿悟了,觉醒了。这个时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我教育小孩只能教育一时,但是一个开明的家长,随时都能够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岂不快哉!

    黑气球也能高飞——帮助自我确认

    “你爱我吗?”女人总是希望从男人的口中再次确认自己拥有的感情。孩子也是一样,他们缺乏安全感,需要更多的外界力量来确认自己,家长正是最有力的外援。

    曾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黑人小孩走在大街上,不自觉地就被街上五颜六色的气球吸引了。他看见很多孩子买了气球,有的一放手,气球就飞上了天空。粉的、红的、蓝的、青的……突然,他看到了一个黑色的气球。

    “先生,黑气球也能飞上天吗?”孩子问卖气球的男人。男人似乎看出了孩子的疑问中还有更深的含义,他取出一个黑色的充气气球,放在孩子手里:“黑气球当然也能飞上天空了,其实气球能不能飞起来,重要的不是它们的颜色,而是它们内在的气体。如果里面都是充的氦气,它们都能飞起来。你看!”说完拿起黑色的气球,松开手,它缓缓上升,越飞越高了……

    黑人小孩其实是想问:“我能和别的孩子一样优秀、活泼、快乐吗?”对肤色的迷惑不解,转移到了对气球颜色的好奇上。卖气球的男人的回答解开了孩子心中的谜团,也是在帮助孩子确认自我,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其实,我们在对待很多淘气包的时候,不妨采用这一招,让他们“改邪归正”。

    一所实验小学中有个孩子,单亲家庭,跟着奶奶生活。他上课的时候经常乱动,和别的同学说话,不听讲,下了课就和同学打架,下手特别重。几乎每个老师都说这个孩子没法教,有的家长也要求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调到他周围坐。于是,我就想了这么一个办法。

    一天,数学课过后是语文课,这时候语文老师进来了,问全班同学:“刚才是王老师的数学课吗?”

    学生们回答说“是”。

    “你们知道王老师回办公室以后对我们说了什么吗?当时我们都震惊了。”

    全班安静下来,看着语文老师严肃的样子,大家心里直打鼓。

    “王老师说,我们班有一个同学的表现,太让他意外了!”

    这时,大家都忐忑起来,不知道王老师告了谁的状。

    “这个人就是李强同学!王老师说,以往老师们都说李强爱动,打扰别人……但是他发现,在上一堂数学课上,李强竟然没有怎么动,还很认真地听讲。我和王老师同事七年了,还从来没有见到过他像今天这么开心。让我们为李强同学的进步鼓掌!”

    哗哗的掌声和微笑投向了李强,他懵了。尽管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也想不起来自己在上一堂课上有什么表现,但是他坚持一整堂语文课都没有怎么动,也没有和旁边的孩子讲话。看得出来他憋得很难受。

    下课时,语文老师说:“刚才王老师说了我还不信,但是这堂语文课,我和全班同学都可以作证,李强真的做到了!”

    大家又纷纷鼓起掌来……

    就这样,李强同学成功“转型”,现在是什么都积极表现的好学生了。

    其实这招家长用也很管用,父母先商量一下,怎样说比较自然,然后假装很惊喜地发现孩子的进步。当你都确认他有这样的进步时,他是不会拒绝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

    好的演员知道把握事情的火候,往往欲擒故纵,让对方大吃一惊,我们这个作局当中,也需要家长当一回职业演员,把握好说话的时机和语气。

    写给教师的感谢信——让孩子不得不努力

    没有理由的感谢,老师会受之有愧,再接再厉;没有理由的表扬,孩子会诚惶诚恐,同时也动力十足。这就是为什么我让家长给老师写感谢信。

    有个家长悄悄告诉我,她不喜欢孩子的语文老师。为什么呢?因为她觉得语文老师不喜欢她的儿子,每次作文她儿子的分都很低,但是拿回来她读一遍觉得写得还不错。“这老师偏心眼,就是不对我们家宝儿好。”

    “肯定不能。你没有看看别的孩子写的作文,也许人家真的写得很好,把我们宝儿比下去了。”我向来不赞成家长对老师心存芥蒂,因为这样受伤的只是孩子。面对这位多疑的妈妈,我还是首先打消疑虑。

    “我倒是有个办法,既能消除你对老师的这种印象,又能帮助孩子提高作文水平。”

    她一听非常感兴趣:“什么办法?”

    我让她回家工工整整地给老师写一封信,请孩子带给语文老师。她说自己不会写信,我就干脆把内容也给她写好了:“尊敬的语文老师,最近我和孩子的爸爸都发现,孩子的作文越写越好了,而且在生活上他也越来越懂事了,回家总是按时完成作业,从来不要我们催促。以前老是和周围的小朋友闹矛盾,这段时间他却很关心别人。我们想一定是您在作文辅导的过程中触动了他的心,或者是您给他推荐了什么书让他长大了。总之,我们非常感谢您!有您这样的老师,是我们家长的福气!”

    我对这位妈妈说,信口可以不封,孩子想看就看,只问他有没有交给老师就行了。一定要以请他帮忙的态度,不然他会把信私藏的。她回家准备去了。

    后来这个妈妈告诉我,她发现孩子的作文分越来越高了,而且孩子真的进步了,老师给他推荐了不少书呢!我只笑笑,这是必然的。

    老师执教多年,见惯了那些从来就不闻不问的家长,突然收到一封感谢信,是对他的付出的肯定,他必然会重视起来。而且看到家长对自己的感谢,他怎能不好好关注一下孩子的成绩呢?怎么说别人已经感谢在先了嘛!

    我让她不要封上信封口,就是想到孩子可能会好奇妈妈给老师写了什么,会自己拿出来看的。只要他看到妈妈对自己的表扬,一定会很开心,同时也很惭愧,因为自己做的没有妈妈说的那样好。不过没有关系,他会马上改正自己的缺点,尽量像妈妈说的那样去做,这样老师也会相信妈妈说的是真的。

    这个方法,非常灵验。有时候遇到不负责任的家长,老师也可以写一张纸条请孩子带回家:“尊敬的家长……我们发现××同学有很大的进步……一定是您在家里做了很多配合学校的工作……我们深表谢意……”看到这样的话,家长也会积极配合的。

    教育是为了培养更优秀的孩子,老师和家长是同事是战友,相互配合也是应该的。

    你的进步都是老师的功劳——把感恩种到孩子心中

    有的孩子没有感恩之心,成绩好了都是自己聪明,成绩坏了都是老师的不是。这时候家长也可作局,把感恩种到孩子心中。

    在古代,“天地君亲师”是被人供奉在中堂上接受跪拜的,上到皇帝老儿,下至平民百姓,对老师可是毕恭毕敬,不敢造次。现如今,老师的职业含金量可是大不如“钱”了。

    我见过一个家长,他算得上是腰缠万贯的暴发户了,虽读书不多,但特别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工作,没少和老师打招呼,可是儿子的学习就是上不去,于是转而向我咨询。

    “崔老师,你说我的儿子咋就学不进去呢?是我们家没有读书的基因吗?”看着他那明晃晃的金链子,还有他的“重量级”儿子,我不好说什么。“小虎,你说说你为什么不爱学习啊?”我想从孩子的身上找点线索。

    “那老师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干吗听他的。”小虎哥语出惊人,让我把目光投向了虎爹。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是啊,我可没少给那老师打招呼,但是看来送的礼是白送了!”

    原来是这样!

    老师辛辛苦苦教育子女,有的家长给老师送一点礼品联络感情是正常的事情。

    但家长要明白,给老师送礼这件事情是有艺术的,这是一个教育孩子的绝佳机会。有的家长不想让孩子知道,于是“暗箱操作”,大可不必。

    “孩子,老师这么辛辛苦苦地教育你,现在大过节的,我们要怎样来感谢他呢?你说送什么好呢?”

    “要不然,我们就送点钱让她自己挑喜欢的东西吧。”

    这事情就简单了不是?既让孩子参与了家庭的感恩行动,也让孩子明白家长对老师的尊敬。

    可这位父亲倒好,生怕自己的孩子不知道老师收了礼,一副有钱人了不起的样子,孩子的心中哪里还有一点尊师重教的想法,对人民教师的敬重之情荡然无存,也就不服老师的教育,损失的还是孩子自己。

    很多孩子喜欢某个老师,就会努力去学习那门课程。就像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当初喜欢他的英文老师,于是狂练口语,努力制造在西湖边偶遇的机会,结果练成了一口好英文。喜欢是建立在欣赏、尊重的基础上的,如果这一层尊重的意思不存在了,也就不会有喜欢这一说了。所以不管给不给老师表示心意,尊重都是最基本的。孩子不尊重老师、不服他的管教,对谁都会不满意,对谁都没有感恩之心。

    感恩戴德、知恩图报是值得孩子学习的美德,但你不给孩子机会,他怎能知道感恩是什么呢?

    我们常常拿“程门立雪”的故事来教育孩子要尊敬老师,当年立在程颐的门外等他醒来的两个学生杨时与游酢,都是著名的大学问家,他们学得越多,对老师越是尊敬。越是有感恩的心,越是能体会家长对自己无私的爱。

    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他能体会到人世间的快乐和关爱。把感恩之心种在孩子心里,会是他一生的幸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