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故事-捉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清朝后期,崇德一带的民宅,不管砖墙还是板壁,屋顶全是用青瓦铺的,那青瓦不但小,而且薄,极易碎,所以到下雨天就常常漏雨,当地因此产生了一种行业,叫“捉漏”。

    崇德方圆三十里有一位捉漏高手,此人姓张名有祥,大家都叫他张师傅。张师傅捉漏有两手绝活:一是下雨天,他只要背着手围着瓦房转一圈,就能知道屋顶哪一处漏雨;二是他上房捉漏时,一不用撤旧瓦,二不用上新瓦,三下两下一弄,就能立刻把漏止住。凭着这两手绝活,张师傅名声鹊起。

    活儿多得忙不过来时,有人劝张师傅收个徒儿,可张师傅总是笑笑,说:“徒儿出山,师傅讨饭。”所以他六十出头了,还真没带过一个徒儿。

    这天,张师傅去镇上喝早茶,过桥时不小心跌进了河里,眼看就要沉下去了,正巧一个年轻后生路过,立刻跳进河里将他救起,还把他背回了家。

    这个后生名叫毛三,是邻村人。张师傅为了答谢毛三的救命之恩,就让他随便提一个要求,说只要是自己能办到的,一定答应。毛三一听就跪倒在地,提出要拜张师傅为师,学习捉漏的本事。

    这下张师傅可为了难,可是话已出口,不好收回,最后一咬牙,收下了毛三这个徒弟。

    一转眼,毛三跟着张师傅学艺已经两年多了,可他觉得非常失望,因为这两年里他只学到一些捉漏的最基本手艺,至于那两手绝活儿,张师傅只字不提。

    转眼到了来年春季,一连数十天阴雨连绵,不少人家的屋顶都漏起雨来,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张师傅姐姐突然病故了,张师傅连夜雇船去百里外姐姐家奔丧,因走得急,没顾上向毛三交代什么。

    偏巧第二天,就有个大户人家的佣人来请张师傅去他主人家捉漏,见张师傅不在,那佣人硬要拉毛三去,毛三推辞不掉,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来到那家宅子前,毛三学着张师傅的样子,房前屋后仔细观看。那天雨下得正大,他发现所有瓦沟边沿的雨水都流成了线,唯有一处瓦淘边沿的雨水是断断续续地在往下滴。毛三猜想这也许就是因为雨水从破瓦处漏了的缘故,于是就架梯上房,顺着那瓦淘找去,果然发现了一张漏雨的底瓦,底瓦上有一个黄豆大小的洞,洞内有一粒已经霉烂了的黄豆。

    这么快就找到了原因,毛三心里很开心,他没有张师傅那手“既不撤旧瓦又不上新瓦”的本事,于是就干脆将漏瓦换成了新瓦。雨立刻就不漏了,主人对毛三感激不尽。

    几天后,张师傅奔丧回来了,毛三喜不自胜地将自己去大户人家捉漏的经过告诉他。谁知张师傅听后却愣了半晌,长叹一声说:“傻徒儿,漏雨是被你捉了,可你也把自己的饭碗给打碎了。”

    毛三一听愣住了:“师傅,此话怎讲?”

    张师傅苦笑一声,说:“你想,你将那张漏雨的底瓦换成了新瓦,下次他家还有漏请你去捉吗?”

    毛三迷惑地问:“那……师傅以前是怎样捉漏的呢?”

    张师傅诡谲地一笑,说:“机关既然已经被你识破,告诉你也无妨。我以前捉漏,衣兜里准备好一把浸胖的绿豆和黄豆,若是底瓦上有个小洞,就塞进一粒胖绿豆,若是遇上大一点的洞,就塞进一粒胖黄豆。胖豆子塞进洞,正好把漏洞堵严,当时就不会再漏雨,可等到天放晴,那胖豆子被太阳晒干了,到再下雨时,就又会漏起雨来,宅主不又得来请我去捉漏?如此往复,我们不就有饭吃了?不过,第二次去捉漏时,要将那张漏瓦换一个地方放,不然老是一个地方漏雨,宅主就会觉得我没本事。”

    毛三听了,惊讶得张着的嘴巴半天没合拢……

    (俞泉江 搜集整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