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角落: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趣谈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雍正是如何实话实说的

    人活着随心所欲想说啥就说啥,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就是帝王也会权衡左右全局而说一些言不由衷的“真实的谎言”。读史书,感觉清朝的雍正帝是一个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的人,他想要说的话绝对是实话实说一吐为快,绝不心口相异。一些粗俗不堪的白话、俚语、戏言在他朱批的奏折上比比皆是。

    浙江有个叫王钧的道员要捐四万两银子修筑西湖工程,雍正批示:“让他捐,他若是不捐,朕便不会轻易地放过他,他这些年做官的名声太差了,让他出钱消灾好了。”当雍正发现自己张冠李戴后,完全忘了他的话是金口玉言,是铁板钉钉的,他做了世人难以想到的批示:“岂有此理,朕大错了!朕错记名字,王钧做官名声好得很,把他当成马钟华了。朕的过错,惭愧!惭愧!”

    他在田文镜的折子上批示道:“……不过教你知道你主子为人居心,真正明镜铁汉,越发小心勉力就是了。你若信得过自己,放心又放心,就是金刚不能撼动朕丝毫,妖怪不能惑朕一点;你自己若不是了,就是佛爷也救不下你来,你好自为之。”

    广东巡抚年希尧接到雍正的批语:“写来套话,何尝有一句你心里话。”还有一件批道:“已经报到部里的事,又何必多此一奏,是不是你广东省内没事可报而又非找事上奏才好,这么远的路途,专门派人送来这等无用奏折,不知你用心何在?”

    他在布政使佟吉图的奏折上朱批道:“知人则哲,为帝其难之。朕这样平常皇帝,如何用得起你这样人!”他曾在巡抚石文焯的奏折上批道:“喜也凭你,笑也任你,气也随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恼也从你,朕从来不会心口相异!”

    陕西武格奏说“臣等愚昧,实难辞咎。”雍正用朱笔将“愚昧”二字划去,十分恼怒:“朕深恶此等虚诈俗谈。若把你这个愚昧之人用为封疆大臣,那么朕的愚昧又怎样讲?还是诚实一些好,这样的空文再也不要有了。”

    他在批复宠臣李卫奏折时写道:“好事!好事!此等是览而不嘉者,除非是呆皇帝也!好的!好的!如此方不愧封疆之任!”

    在年羹尧奏折上雍正挖苦道:“多赏你些钱财,好为你攀附权贵,向上巴结打点之用!”

    雍正生气时直接对甘汝来表示:“如果不是这样的,李绂、甘汝来两人的人头不要再指望能留着!”

    雍正情绪激动或发怒时,常常突发奇语。一个身居九五之尊号称“真龙天子”的皇帝,竟动辄就说臣下“昏聩”、“混账”、“无耻之极”、“不是个东西”、“粗蠢不堪”、“真大花面”等等,甚至一连写四个“该”字以示内心的淋漓痛快。

    “该!该!该!该!只是便宜满丕等。”

    朕的气愤郁闷,这种苦无法用言语表达,怎么办?

    “大奇!大奇!此人(戴天球)乃天日不醒的一个人,朕当日在藩邸骂他玩,都叫他‘球’,粗蠢不堪。”

    “陈豫朋混账人也,何得如此特荐?”

    “李枝英竟不是个人,大笑话,真笑话!速速发回,令他拆毁,再不许他言。有面传口谕,朕笑得了不得,真武夫矣。”

    “你是神仙么?似此无知狂诈之言,岂可在君父之前随意胡说的!”

    “看你现在的样子,朕所颁《朱批谕旨》你没有看过,不然的话,你怎么会混到这种地步。”

    “王嵩到来,朕见了,竟不是个东西,满脸混账气。年羹尧奏他是一儒将,较岳钟琪一样还强的人。可笑之极,真年羹尧之犬马也!”

    “你实在昏头了!胡期恒这样东西,岂是年羹尧在朕前保举巡抚的人,岂有此理!”

    “苏努实国家宗室中之逆贼,真大花面也。”

    “此人(库尔陈)了不得,大可恶者,着实有一番心胆的人在此。”

    雍正在憎恶和愤怒时,说的都是粗话狠话刻薄之话,恨不得每个字都成为“板子”,直打得人家皮开肉绽。他这些刻薄、挖苦、斥责他人的话,往往令人无地自容,颜面扫地,也时不时让人会有毛骨悚然之感,实在让人瘆得慌;而在他满意和高兴时,则口出白话俗话玩笑之话,犹如顽童一般手舞足蹈,让人跟着捧腹失笑,不禁发问:这哪像一个皇帝说的话?

    雍正“实话实说”不装糊涂,这样的皇帝,做得真是不亦快哉。

    乾隆的“注水”武功

    乾隆皇帝在八十高龄时,写了一篇题为《御制十全记》的文章,自我总结一生建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他在文中写道:“幸而五十七年之间,十全武功,岂非天贶。然天贶愈深,予惧益切,不敢言感,惟恐难承,兢兢惶惶,以俟天眷。”令用满、汉、蒙、藏四种文体建碑勒文。

    所谓“十全武功”是指十次最后取得胜利的战役,其中的“功”是指功绩。乾隆说自己的十全武功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其实,这所谓的十全武功,许多是“注水”的。只有两平准噶尔及定回部为名副其实,此三战役铲除为祸西北的准噶尔部,顺手将新疆并入中国版图。其余七个武功,不少是名过其实,而且有数个是打败仗,甚至还有卑词乞和外加巨额银子后才取得“胜利”的。因此,对乾隆自吹自擂的所谓“十全武功”后世是讥讽不断。

    十全武功之两平准噶尔。准噶尔部围绕汗位继承爆发内乱,阿睦尔撒纳乞求清政府派兵靖乱。乾隆帝封阿睦尔撒纳亲王爵,翌年任命其为北路副将军,派兵进攻准噶尔,生擒达瓦齐汗取得重大胜利,准噶尔亡国。阿睦尔撒纳欲统一准噶尔部原有四拉特(部落之意),赶走清军,乾隆帝派兵将阿睦尔撒纳打得飘落异乡,天山北部全归为清朝疆域。

    十全武功之定回部。准噶尔灭亡后,维吾尔人欲成立独自的伊斯兰王国。他们向天山南路进兵,清政府派兵出剿。第二年占领叶尔羌,天山南路地域全部归由清朝,这一地带被称为回部。

    十全武功之两打大小金川。大小金川地薄人稀,早在明朝已臣属中国。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政府首次镇抚失败。后复派傅恒、岳钟琪前往讨伐,大金川降服清朝。打大小金川清廷用了五年时间,耗费军饷巨大,简直就是“高射炮打蚊子”。

    十全武功之靖台湾。靖台湾仅是清廷镇压林文爽反清举事而已。与其说是武功,不如说是家长与孩子打了一架。

    十全武功之降缅甸。缅甸之役基本上是场败仗,清廷征缅大军受缅甸的山林瘴气及地理环境所阻,很多死於疫病,连统帅明瑞都在征缅时阵亡,由于被缅甸吞并的暹逻也对缅军进行攻击,缅甸为免腹背受敌而向清廷求和。可以说这是捡来的战果。

    十全武功之降安南(今越南)。阮氏兄弟在安南搞政变夺权,黎朝国王要求清廷出兵,清廷大军击败西山阮氏军队,护送黎维祁到首都河内复位,却中了西山阮氏在河内的伏击,数千兵士被杀。后来阮氏不愿与中国为敌遂遣使向清廷谢罪,并要求清廷册封,乾隆借坡下驴,干脆舍弃黎维祁而封阮文惠为新安南国王。这样的武功忒不仗义。

    十全武功之两平廓尔喀(今尼泊尔)。清廷大军监军巴忠在第一次平尼泊尔时,私下同意西藏每年给尼泊尔一万五千两银子赠款,尼泊尔退兵。后来西藏不认账,尼泊尔再次侵略,打进清域腹地几百里,清廷不断增派大军,尼泊尔后方受到邻近的部落及已入驻印度的英国方面军事压力,尼泊尔不想两面受敌,才主动归附清廷。

    纵观乾隆的“十大武功”,其实真正的“武功”只有三个:平准部、二平准部、平回部,开辟新疆省。剩下的都或多或少有自我美化的成分:大小金川是民族部落间的纷争,清政府盛气凌人横加干涉;台湾是汉人林文爽的抗暴举事,这三项都是血腥镇压,称之为“武功”实在令人不舒服。平缅甸、平越南和平尼泊尔像是在表演滑稽剧,中间有很大一部分不是胜利,欺上瞒下掩耳盗铃让人奈何奈何又奈何,哪里谈得上什么“武功”。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乾隆帝“十全武功”过后,使满洲利亚(今中国东北部及黑龙江左岸沿海一带)、蒙古、青海、西藏和由准部、回部构成的新疆地区直接划入了清朝疆域。向其朝贡的国家北起库页岛,朝鲜,东至琉球;南起尼泊尔,西至帕米尔高原;东南亚的缅甸、越南、暹逻、西马来西亚都在清朝的势力范围内。

    这世上本没有十全十美,乾隆居然就敢说自己是十全老人,自己建立了十全武功。乾隆说不能在对方侵略面前“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他在《十全记》中两次批判了偃武修文的思想和做法,而他自己却把这种“偃武修文”式的胜利算进去。这只能说是封建帝王惟我独尊妄自尊大自我膨胀的直接写照;只能说是好大喜功自欺欺人而已。明明失败却硬要说成胜利,说胜利了还不够,还要大肆举行庆典建碑勒文,他以为天下人不敢笑话他。

    如果给乾隆凑凑另类的“十全武功”也不费什么事。

    一、大兴文字狱,搞得天下人人自危人心惶惶;二、编四库全书,把异族的东西全砍掉,对中国文化破坏严重;三、贬低明朝,大肆吹捧满清;四、不顾国库空虚,六下江南,扰民伤财,导致江南诸多民众无以为生,流离失所;五、闭关锁国,拒其他国家使者于千里之外;六、全国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七、在位后期“栽培”了史上最大的贪污犯和砷,致使这二十年间政治腐败贪污成风;八、名为退位,实为垂帘干涉朝政;九、好大喜功,骄淫奢靡,花销巨大;十、小题大做,穷兵黩武,劳民伤财。

    经过乾隆这个“十全老人”六十年的统治,大清朝在他手上走到了极盛,但也正是这个“十足的败家子”,掏空了康雍两代苦心经营攒下的厚实家底。月盈则亏,盛极必衰,清王朝开始从强盛走向衰败,乾隆这个“十全老人”难逃其咎。

    两百年前的清人是如何造假的

    乾隆年间纪晓岚写过一本集子《阅微草堂笔记》,在这本集子里,纪晓岚记录了几桩他们那个年代的人造假的事。

    乾隆丁卯年(1747年),纪晓岚到京城参加乡试,住一家小客店之中,他买了一支蜡烛,居然点不着,原来蜡烛是泥巴做的,仅是外面敷了一层羊脂。纪晓岚在京城还买了十六块明代制墨师傅罗小华制的墨,装在一个大的旧盒子里面,像是很老的旧东西一样。买回去一用,那墨竟然是泥巴做成的,只是表面染成黑色,就连上面的白霜,也是放在潮湿的土地上长出来的。

    纪晓岚的表哥晚上买了一只炉鸭,回来一看,鸭上的肉都吃完了,只剩下完整的骨头,里面装了泥巴,外面糊了纸,染成被熏烤的颜色,涂上油,只有两只鸭掌和鸭头、鸭脖子是真的。纪晓岚的仆人花了两千文买了一双皮靴,觉得很划算,很是得意。一个下雨天仆人穿着新皮靴出门,回来却是光着脚的。原来靴筒是用乌油的高丽纸揉皱以后做成的,靴底则是糊上一些破的棉絮,旁边用布缝起来的。一着雨水七零八落。

    这只是小把戏,诡计多端的大节目还有呢。

    有个人在西城租住了四五十间房子,每月租金是二十几两银子。这个人租住了半年多,一直按时交纳房租,所以房子的主人也没有过多询问他的事情。有一天,那个租户忽然关门走了,也不告诉房子的主人。房主得知后过去查看,只有前后和邻着街道的房子还在,中间的大部分已经变成一堆废墟。原来这个房子前后都有门,那个租房子的人在后门开了一家木材店,卖盖房子的木料。暗地里就地取材把他租住的房子里的屋梁、门窗都拆掉卖了。房主和租房人不住在一起,又因为比较信任人家,所以一直没有发现。整栋房子四五十间,那个做此“买卖”的,在拆卸和运送的时候居然一点痕迹也没留下,真是高人一个。

    还有一桩是关于人的。有位进京等待候补的官员,他看见对门有一个年轻的妇人长得挺漂亮,就过去搭讪。知道了这个妇人的丈夫是在外面做幕僚,家在京师,和母亲住在一起。过了一段时间,忽然看见那个妇人家用白纸糊门,全家都在大声哭泣,原来妇人的丈夫在外面去世了,于是设灵位请和尚来超度。过了不久,妇人家开始典当衣物,说是家里没有钱了,而且打算改嫁他人。于是等待选补的官员就上门作了女婿。刚过了几个月,妇人的丈夫突然回来了,这才知道关于他去世的消息是误传的。她的前夫很生气,要告官,在妇人和她的母亲不断哀求下,于是把候补官员的钱财都留了下来,只把他本人赶了出去。又过了半年,候补官员在巡城御史那里,看到这个妇人和她的丈夫在和别人打官司。原来先回来这个这个丈夫不是真的,是妇人的姘头,他们俩合谋好一个骗局骗取候补官员的钱财。后来妇人的真丈夫回来,事情才败露。

    纪晓岚说,人情的狡诈,莫过于京城了。受骗的人要么是贪便宜,要么是图方便,因自己的贪心而受骗。和纪晓岚同朝代的钱文敏说:“和京城的人打交道,需要小心翼翼,处处防范,没有掉到陷阱里就已经算是幸运了。凡是便宜事,必然其中有问题。那些专门骗人的人,什么样的都有,怎么会有便宜的好事落到我们头上来呢?”

    贪吃狗肉,郑板桥“难得糊涂”

    郑板桥是清代的著名画家、书法家,为“扬州八怪”之一。他擅画花卉木石,尤长兰竹。郑板桥所画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法也很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的印章十分古朴,如“板桥道人”、“十年县令”、“雪浪斋”、“郑大”,另外还有“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这三枚印章更是别开生面。这些印章寓意切合姓氏、地域、官衔、事由,极富个性。

    郑板桥的印章与字画相得益彰,当世人都十分看重他的作品,皆以能够得到他的一幅字画而为荣。

    郑板桥有一句名言叫做“难得糊涂”,可是贪吃狗肉的嗜好,却让他放松警觉,真在糊涂中进了人家布好的局。清人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和清人孙静庵《栖霞阁野乘》中,都收这篇关于郑板桥受骗的事。

    这位书画奇人性格奇特,特别喜欢吃狗肉,说狗肉味道鲜美,认为这是天下第一佳肴。小商小贩轿夫只要带上一块熟狗肉来见板桥,他都会作一小幅兰竹回赠来访者,以遂人愿。然而,他若鄙视某人,则对方纵然以千金求字画,也是不屑一顾。郑板桥讲自己“书画向有三不卖,贪官、奸商、小人休想得之。”当时扬州有一个盐商曾多次用重金向其索字求画,因郑板桥向来鄙视此人,从来不予理睬。这位富商没办法只得走曲线花重金买了几幅板桥的字画,但由于没有板桥亲笔题写的上款,自觉颜面无光。

    这位盐商想来想去思得一计。

    一日郑板桥出游走得稍远了一点,路过一片竹林时听见一阵阵琴声,这琴声很是婉转幽雅,立即抓住了板桥的心。他顺着琴声寻去,看见竹林中有一个大院落,空灵幽静,干净雅致。板桥身不由己地推门走了进去,见院子中有一个白发须眉精神矍铄的老翁正在弹琴,院子一角童子煮的一锅狗肉刚好熟透。板桥见状大喜过望,忘记了琴声,忘记了环境,连忙对老翁说:“您也喜欢吃狗肉吗?”

    老翁回答道:“世间食物只有这狗肉是最佳的,俗语讲‘狗肉滚三滚,神仙也嘴馋’。看来先生也是此中行家,也请你尝一碗。”板桥与老翁还没有互通姓名,就痛快淋漓地大嚼起狗肉,一阵大快朵颐酒足饭饱之后,板桥感到很是惬意满足,心头有了无功不受禄的念头。他看到老翁的房间四壁上没有字画悬挂,便问老翁为何没有。

    老翁说:“没有悬挂,是因为没有上等好的字画。虽然这里的郑板桥特别出名,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他的作品,不知是否名副其实,所以一直没有悬挂。”

    板桥听了老翁这样一说,哈哈大笑:“您也知道郑板桥,我就是。请让我为您书画几幅如何?”

    “那好极。”老翁于是取出早已备好的笔墨纸砚,板桥兴致所至,便毫无保留尽兴泼墨连写带画作了好几副得意之作。

    老翁讲:“我的名字叫某某,请您为我题落上款。”

    “咦?这是这里一个盐商的名字,您为什么也叫这个名字?”

    “呵呵。俗话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叫这个名字时,那个盐商还没有来到这个世上。我和他同名不过巧合罢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郑板桥听了老翁这一席话,不再有什么疑虑,当下著上自己的名号落上印章告辞而去。

    第二天,那名富豪盐商宴请宾客,并请当地名流邀请郑板桥务必到场,板桥不能驳面。等他到了一看,宴会屋子四周都悬挂着字画。仔细一瞧,好多都是自己昨天为那位竹林中老翁所作的。这才知道那个老翁是这个盐商指使的,一切都是为了欺骗他而精心布置的一个局。可事情至此,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挽回的余地了。

    真不知道郑板桥是如何从这场宴会上回去的。

    事后,郑板桥懊悔之下,写了一副自嘲联以记此教训:“眼无金睛遭鬼惑;身有痒癣喜佞挠。”

    曾国藩家族长盛不衰的“治家宝典”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一百多年以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曾国藩继承发扬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清史稿·曾国藩传》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大师”,事业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说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他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月十二日,六十二岁的曾国藩在儿子纪泽的搀扶下散步,他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连呼“脚麻”,倒在儿子身上,瞬时已不能说话了。临危之际,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写好的遗嘱:

    “我做官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十分惶恐惭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欺骗自己的力量与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在内专一纯静,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产生的。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爱则从高兴。一般的人生下来,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体,我和民间万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如果只知道谋求私利,而对百姓不知道宽仁,对万物不知道爱护,这是和同出一源道理相违背的。至于高官厚禄,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于水火、饥饿之中的责任。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四是参加劳苦则鬼神也敬重。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而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对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为天下人考虑,一定要使自己饥饿,自己陷于水火之中,把民贼强盗不被擒获视为自己的过失。大禹治水四年过家门而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有利于天下,都是极俭朴以修身,极勤劳以救百姓的实例。所以勤劳能使人长寿,安逸使人夭亡;勤勉则人尽其才,安逸则无能而被人抛弃;勤能够广济百姓,而神灵敬仰,安逸对人无好处,鬼神也不羡慕。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专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倘若曾国藩九泉有知,也定会捻须颌首微笑的。

    晚清官场的“秘笈”

    晚清有一位官员向胡林翼问一些事情,说话言语卑鄙,开口闭口引用某小说为证。胡林翼十分生气,发怒道:“本朝官场中,文官全以《红楼梦》一书为秘本。因此,一当了官走上仕途,就开始投机取巧,专营挤辄,无所不用其极;武官则是以《水浒》一书为师。开口就是英雄好汉。这些所谓的奇谋密策,没有一件不是粗鲁可笑的。我说的这些话虽然有些不够严肃,可是朝廷这些文武官员的情形实在就是这样的。”

    胡林翼在他的《致严渭春方伯》信函中再一次表述:“一部《红楼梦》,教坏天下之堂官、掌印、司官、督抚司道首府,及一切红人,专意揣摩迎合,吃醋捣鬼。”

    他还说:“一部《水浒》,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

    《红楼梦》一书刻印后,被晚清官场中的钻营者视为其中有很多“做官的法子”。乾隆皇帝在看到《红楼梦》时说了一句:“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为此书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书读者群中包括了各色各样人物,慈禧太后及“中兴名将”胡林翼,皆为红迷。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无不沉迷其中。这本书描写了封建家族中攀附植党、裙带盘结、勾心斗角的事情,反映了官场上一些真实事情,因此而被清代官僚作为钻营倾轧的秘本。

    清人官僚谈官场秘籍,已是蔚然成风。清人笔记《庄谐选录》“官诀”讲得比较具体:

    “今日做官,灵巧圆滑四字缺一不可。有机必觉之谓灵,随缘能转之谓圆,用术不穷之谓巧,遇难不滞之谓滑。苟精熟此四字,做官无不得意者。”

    “今日官事,应之之道有三:曰应酬,曰对付,曰敷衍。应酬者,宦途进步之所系,得失存亡之所关,不得不以全力赴之也;对付者,己心所不欲而意有所惮,其事不能利我而足以害我,不能不因缘而与之上下也;敷衍者,神思之所不注,利害亦不甚关,然有是事有是名,则不得不聊且敷衍取塞责而已。”

    较为著名的还有《官场现形记》、《廿年目睹之怪现状》之类的谴责小说,其中描写的各色官僚几乎都是寡廉鲜耻。比如华亭知县晁某,对待三种人,三种态度。“一身的精神命脉,第一用在几家乡宦身上,其次又用在上司身上。待那秀才百姓,即如有宿世冤仇一般。”“精神”用在上司身上,所以“跟脚牢固,下面也都怨他不动”。

    清末姚公鹤在《上海闲话》中记两江总督端方曾某知县戏言:“此后抛却笔墨生涯,沦落宦海,学种种谋官之秘诀否?”端方反映出晚清官场一种普遍现象,一种无法掩盖的事实。整个官场“有政则有贿,无贿不成政。有政皆贿,以贿为政。”晚清吏治的腐败,可以说是病入膏肓。

    光绪年间贵州举人胡东昌曾愤激条陈:“当今之六部各院堂官,具有天良者无几。其平日进署当差,司员之贤否勤劳不问,专以贿赂之厚薄为其优劣。其考试军机、总理衙门章京也,专以条子之多寡为去取。倘有人不知深浅,忤逆了这一例规,则不免难全其身。”

    在晚清官场上要学习的是应该如何做官,而不是如何做事,这才是混下去的“必修功课”。

    慈禧太后钟爱《红楼梦》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便以其无以伦比的艺术魅力彪炳青史,没有谁能统计出究竟有多少人靠这本书吃饭,红学家研究《红楼梦》从大的派别上说分为考证派、索隐派和小说评论派三个派别。这个研究思想性那个研究艺术性;包括曹雪芹的生平籍贯都可以争论个喋喋不休;家族兴衰史、诗词歌赋、大观园学、医学、饮食饮馔学、红楼服饰学、礼仪风俗、红楼器物学等等可研究的内容多了去了,每一个话题都能争斗个硝烟四起。

    不光现代人这样痴迷研究《红楼梦》,从这本书面世的清朝开始,就已经引起了从皇家到民间的广泛关注。

    乾隆朝和砷看了这本书后,将其呈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看了后,说“这是康熙朝大学士明珠的家事。”此后人们都知道了这本书写的是明珠的家事,而其中的贾宝玉应该就是明珠的儿子、著名诗人纳兰性德。明珠兼通汉满语言文字,在平定三藩之中因赞襄军政之力为康熙皇帝所赏识,他的家里可谓是金玉山积,正是一幅连府通街的世家气象。他的儿子纳兰性德,所填《饮水词》中作品大多是缠绵悱恻的伤感之词,许多处与贾宝玉都十分暗合,也和《红楼梦》中的词曲不谋而合,更加证实了他的贾宝玉影子。

    到了晚清,《红楼梦》已经深入人心,许多文人雅士把阅读《红楼梦》、钻研《红楼梦》当成一件和钻研其他经书一样神圣的事。不止民间文人雅士争相研究《红楼梦》,在皇宫里,慈禧太后对《红楼梦》的喜爱已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公务之余,时时披阅。她居住的长春宫里有彩绘《红楼梦》的场景;又令御史、翰林奉旨抄录;还在紫禁城里上演《红楼梦》。

    慈禧太后嗜读小说,如《封神传》、《水浒》、《西游记》、《三国志》、《红楼梦》等书。清人许珂《清稗类钞·孝钦后嗜小说》记载了慈禧太后钟爱《红楼梦》的一些情况。

    京师有个姓陈的在琉璃厂开了一个书店,光绪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躲到外面避难。回来时看到自己的家产被洗劫一空,后悔得要死。一天,他到乡下一个朋友家去,朋友说:“战乱的时候,也不知道是什么人丢下了两箱子书籍在我的院子里。你是从事这个行当的,你看看,或许可以卖掉。”姓陈的书商当下翻看这些书,原来是精致小楷抄写的全本《红楼梦》,每页十三行,抄写者都在中缝位置上注上各自的名字,这些人是中过状元的陆润庠等几十人。陈性书商知道这是朝廷的禁物,赶紧带着这些东西回到家里,收藏起来,不敢拿出来让人看。他自己悄悄地看了半年时间才看完,而且发现书上每一页上都有慈禧太后的朱笔小字批语。知道了慈禧太后是最喜欢阅读《红楼梦》的。后来这位书商在一个同行的介绍下,把这套书以巨资卖给了某国驻华使馆的一个秘书。

    太监是怎样炼成的

    太监的名称很多,最早叫做寺人,后来也称常侍、内侍、阉人、阉宦、宦者、内臣、内监、大王当、巨王当、公公等,另外还有一个要命的称呼是“老公”。称作太监则是明、清两朝开始的。太监是历代王朝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后宫的奴仆,与正常人最大的区别在于进宫前要被阉割掉生殖器官,叫做“净身”或称“去势”,让其完全丧失性功能,身体发生变化,嘴唇上不再长出胡髭,说话雌声雌气,举止非男似女,性情阴沉鸷刻,成为男不男女不女的中性人。

    中国的太监大概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阉割人也成为一种行业,派分南北。本文不扯那么远,就说说百年前清朝太监这点事。在清初,净身不能私自行事,要按刑律规定来办,违者问斩,到了晚清稍有放松。清光绪年间,北京南长街会计司胡同的“毕五”和地安门内方砖胡同的“小刀刘”,都是著名的阉割师父,也叫净身师,两家都代代相传专门干净身这一行当,备有各种工具,有一套不向外人传授的特技,专门为幼童做这种手术。这两家得到皇帝封赐相当于六品,他们每季度都要向内务府供奉30个太监。清末,安徽的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巢湖,北京郊区的昌平、平谷,山东的乐陵,是出太监的主要地方。

    要净身的人得先拜师,被净身师阉掉后,入宫做太监,享受荣华富贵不能忘记净身师。阉割前被净身者还要先写自愿切结契约书,“甘愿阉割遇死不究。”还要交六两银子手术费,无法事前付现银的,就要找担保人,日后再补。

    晚清官方阉割有专门的地方叫“净身房”,民间的名字叫“场子”,地点在紫禁城西华门外,一间比较破旧的小屋,常住着几名净身阉割的师傅,净身房附近没人敢住。想想,阉割时犹如杀猪,凄厉断肠的哀叫声谁人敢听?这“净身房”就是人间炼狱。

    “净身”前一天,不准吃东西。手术时眼睛被蒙起来,手与脚绑起来,再用白布把被阉割者下腹部和大腿上部绑牢。要先喝中药熬成的臭大麻水,再将要手术的部位用辣椒水消毒洗涤。阉割用的手术刀是一种类似镰刀的弯刀,刀锋异常锋利。阉割师傅一手捏紧被手术人的阴茎与阴囊,另一只手用刀猛然将阴茎和阴囊从根部切下,然后将一根白蜡针插入男人的尿道,用绳子拴紧。伤口处用一种浸过冷水的纸覆盖,再仔细包扎。手术后,被阉的人要由人搀扶在屋子里走上两三个小时后才能卧床。手术后手不可乱摸,三天滴水不进,不能大小便。三天后,拔掉白蜡针,尿涌出,则宣告阉割成功。挨刀人命大的熬过这三天,奔“前程”去;命薄的,直接到阎王那报到了。

    民间的阉割方法更是让人心惊肉跳,魂飞九霄。北京宦官文物馆副馆长刘月平介绍清朝幼童被阉割时说:“孩子被阉割的时候,四肢要固定,把生殖器拴起来,拴到房梁上吊起来,然后用冷水激,激到一种程度以后,突然用弯刀给它割下来。有几种割法,一种是把睪丸挤出去,还有一种就是彻底地把他去势,就是整个儿挖掉。”也有父亲亲自动手给自己儿子净身的,溥仪宫里的马德清就是被他父亲亲办后送进当差的。

    割下来的那物件被称为“宝贝”,净身师有权保留,太监不得索要。净身师会将阴茎浸泡于香油之中,待油渗透了密封包裹。两粒睾丸摆放在石灰盆里,让石灰吸收其血液的水分,保持干燥。手术的契约书用油纸包好,也放在盆中,用大红布将盆子包起来,吊在中梁,称做红布高升,意祝太监以后步步高升。

    太监一生最大的愿望便是将他自己的“宝贝”赎回来。太监入宫有了银子后,会将“宝贝”赎回,称作“赎兰”。将来死的时候好留一个全尸。没有“宝贝”则骨肉不能还家,便没资格埋在祖坟。民间有一说法,不赎回来,六根不全,阎王不收,所以一定要找净身师赎回,往生才能留一个全尸。如果遗失,要做一个陶或瓷的假阴茎以陪葬。太监死后,家人为他入敛,将宝物缝回,焚烧阉割契约书,让死者有面目在阴间见列祖列宗。

    太监的出身都是些被生活所迫的劳苦人,他们指望把孩子送进宫里,将来也得些好处。孩子大多在六七岁时就阉割净身,李莲英就是八岁净身,九岁进宫的。“小安子”安德海十岁入宫当太监。民国初年,十三岁的马德清被送进了溥仪的皇室当差。

    并不是说,一个人冒着性命风险当太监,入宫后“前途”就有了保障。除了少数人将来能够有升官发财的机会外,绝大多数人都将在痛苦和屈辱中度过自己的一生。甚至性命随时都可能遭到统治者的践踏。光绪末年,慈禧曾把珍妃宫中30多个太监,用蘸水后的白棉纸,将口鼻耳封闭,用杖刑活活打死,是为“气毙”,造成迫害太监的一大惨案。刑罚之残酷,骇人听闻,无以复加。此外,那些下层太监一旦失掉服役能力之后,都要被逐出紫禁城,不少太监晚年以寺庙栖身。

    太监因为失去生命的延续,没有未来。当他们置身于身体健全的人群中时,自卑、嫉妒、排斥、悲情、绝望之情立即油然而生。未来愿景的缺失,使得他们自私、欺骗、无理、撒谎、中伤等人类弱点常常不由自主地显现出来。

    太监是由封建社会的宫廷制度制造出来,又寄生在宫廷的一个怪胎。画家黄永玉说:“一部文化史几乎就是无数身体的局部或全部被刨去的行为史,是由阉割与被阉割两种不同性质的快感写成的。”

    当阉割内化为文化时,这样的文化,除了高高在上黄袍加身的帝王、贵胄需要外,普天下男人没有谁会喜欢。可事实上,太监这种现象的存在首先在于太监本人自愿,或是说他的父母自愿,因而转移到全社会的认可和配合,这不在于皇帝的强制意志,这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统治阶级历来需要太监,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尽情淫乐。太监文化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是一种诡异的文化。

    为什么说皇帝不急太监急

    有句话说,“皇帝不急,太监急。”梁溪坐观老人《清代野记》中有一篇描写清宫中敬事房太监职务的文字,解释了这句话是怎么个意思。

    清宫中专门伺候皇帝房事的太监叫敬事房太监,他的职责是,皇帝与皇后同房时,要详细记录下这个时间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作为将来皇后怀孕的证明。如果皇帝宠幸的是嫔妃,则就是另一种规矩。

    在皇帝吃晚膳时,那些等待皇帝宠幸的妃子都有一块末端染绿的名牌,上面书写着嫔妃各自的名字,牌子的样式和京城之外官员引见的牌子相同。敬事房太监把十余张牌子或者几十张牌子放在一个大银盘子中,和晚膳一起端到皇帝面前。等皇帝膳后,太监跪在皇帝面前等候皇帝的旨意,如果皇帝没有兴致无所宠幸,就会说一句“退下”;如果皇帝要想找哪个妃子侍寝,就把这个妃子的名牌翻转过来,放回银盘。敬事房太监退下后,把名牌交给专门背嫔妃侍寝的太监,这名太监则通知这个被选中的妃子进行香汤沐浴,做一切必要的侍寝准备。侍寝时,皇帝先躺在床上,双脚露在被子外面。背嫔妃的太监把侍寝的嫔妃全身衣物脱尽,这是为了防止暗藏武器带入皇帝寝宫所采取的安检措施。之后用大衣裹起来,背到皇帝床前,去掉大衣,妃子赤身裸体从皇帝被脚钻进向上爬去,与皇帝同房。

    皇帝办事时,敬事房总管和背嫔妃的太监就守候在皇帝寝宫窗外。皇帝与嫔妃同房时间长了,则敬事房总管就会扯着公鸭嗓子高声喊道:“是时候了。”如果皇帝正在兴头上,不答理这喊声,这太监就会接着喊下去,直到皇帝“收工”。皇帝令背嫔妃的太监入内,从皇帝脚下将妃子拖出,仍以大衣裹上背走。这之后,敬事房总管太监跪在皇帝面前请示:“留不留?”皇帝若说不留,总管太监就会追至侍寝嫔妃处,在嫔妃后股穴道微微一按,则皇帝的精液就流了出来;如果皇帝说留,则立即记录在册,“某月某日某时皇帝幸某妃。”也是作为将来怀孕的证明。

    应该说皇帝的性生活决定于他本人的意志,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人也不敢违抗。但根据大清朝的祖制,皇帝每次房事不得超过30分钟,这时间由敬事房总管太监掌握。他的职责就是时间一到,就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不管皇帝的兴致有多浓,不管皇帝扫兴不扫兴。皇帝不急,太监却一定要急的。否则,就违反了祖训,皇帝就会背一个“淫”的名声。这失职的敬事房总管太监是要被砍头的。

    敬事房太监管理皇帝卧房事务,这个制度是明朝设立的。清世祖觉得这个制度可以预防制止后世子孙的淫逸行为,限制纵欲过度,于是承袭着这种制度定为祖制。但这些规矩只有在皇宫中才要严格执行。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中国的传统特色。如果皇帝住在行宫则没有约束力了。皇帝住在离宫圆明园,对这个制度就无须理会了,同百姓一样自由。他可以随时宠幸任何嫔妃,只有那个翻牌子背妃子的程序以及安检措施照旧。所以皇帝都愿意住在圆明园,等到年终的时候才回到皇宫中,一二月过后,又回到圆明园了。乾隆皇帝就常到离宫去追求他的自由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