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精品鉴赏-高文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须贾大夫谇范叔

    高文秀

    第一折

    〔油葫芦〕自古书生多命薄,端的可便成事的少,你看几人平步蹑云霄。便读得十年书也只受的十年暴,便晓得十分事也抵不得十分饱。至如俺学到老,越着俺穷到老。想诗书不是防身宝,划地着俺白屋教儿曹。

    〔天下乐〕他每只是些避当差影身草。自古来文章,可便将人都误了。劝今人休将前辈学。学卞庄斩虎的入虎穴,学吕望钓鱼的近池沼,学太康放鹰鹘拿燕雀。

    〔那吒令〕我论着那斩虎的,则不如去斩蛟;钓鱼的,则不如去钓鳌;放鹰的,则不如去放鹛。调大谎往上趱,抱粗腿向前跳,倒能勾禄重官高。

    〔鹊踏枝〕但有些个好穿着、好靴脚,出来的苫眼铺眉,一个个纳胯那腰,说谎的今时可便使着。天那则俺这诚实的管老死蓬蒿。

    〔寄生草〕本待要寻知契、谒故交,见十家九家门关了。起三阵五阵檐风哨,有千片万片梨花落。但得个一顷半顷洛阳田,谁待想七月八月长安道。此剧简名《谇范叔》,又名《谇范雎》,因为“叔”是字,“雎”是名。“谇”者,“责骂”也。范雎本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亲信,须贾出使齐国还特地荐举他为副使,为什么要责骂他呢?剧本交待,他们到齐国以后,齐国大夫驺衍鉴于范才能超群,对他作特别的款待,而把正使须贾冷落在一边。须贾因而猜疑,认为他背魏通齐。回国后,又向丞相魏齐告密。须贾责骂范雎不义;在魏齐的命令下,竟叫他吃草,并施以重刑,直至把他打死。可是,范雎并未真死,在被丢人粪坑中后又苏醒过来,被须贾家的院公救起、放走。此后,剧本就记述范改名张禄,逃至秦国,官至丞相。须贾为魏使至秦庆贺。范乔装成贫士,须贾见之甚怜,赠以“绨袍”(粗丝织品面料袍)。范在来庆贺的各国使臣面前,虽亦责骂须贾,命须贾吃草,但念他尚有赠绨袍的故人情义,遂宽恕了他,让他返回魏国。

    这里选录的五支曲文,都是范雎在齐国时驺衍宴请他时唱的,内容是对他的怀才不遇进行埋怨。有三个层次。〔油葫芦〕属第一层,主要述说书生命薄。最末两句是说,诗书无用,不能防身,只好平白地将茅屋传给他的后代了。

    第二层包括〔天下乐〕〔那吒令〕〔鹊踏枝〕三支曲文,内容是论述不可向前人学习。〔天下乐〕中的“劝今人休将前辈学”可当作这三支曲文的中心句。三支曲文之间层层递进,联系十分紧密。〔天下乐〕首句中的“趓”,这里是“躲”的假借,全句意思是:他们只是躲避当差的“影身草”式的人物。如果说这句对这种人写得还比较抽象,那末,〔那吒令〕中的“调大谎往上趱,抱粗腿向前跳,倒能勾禄重官高”,就写得具体,〔鹊踏枝〕中的“但有些个好穿着、好靴脚,出来的苫眼铺眉,一个个纳胯那腰,说谎的今时可便使着”,就写得很形象了。“苫眼铺眉”(对眉眼乔装打扮)、“纳胯那腰”(“那”,借作“挪”。走路扭捏作态),都是对“隐身草”式的人物鲜明、生动的描绘。“使着”,这里是“发作”、“摆威风”的意思。这种人物在世上作威作福、耀武扬威,使范雎想起自古以来文章误人(〔天下乐〕二、三句)。因此,劝今人不要学前辈。如果要向前辈学习,包括学习卞庄子、吕望、太康那样的著名人物,最多也不过是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而已。这是对〔天下乐〕最后三句抽象、笼统的解释。卞庄子是鲁国大夫,相传他曾一次捉获二虎,齐国惧怕他,因而不敢伐鲁。吕望是西周的开国功臣,相传他隐居时垂钓于渭水。太康是夏代国王,善于游猎。紧接着,〔那吒令〕开头三句,又对学习卡庄子、吕望、太康事进行重复和发挥,“不如去”“斩蛟”、“钓鳌”、“放鹃”云云,就是用具体例子作出“不学前人学什么”问题的回答。最后,他又联系到自己。〔鹊踏枝〕末句:

    “天那则俺这诚实的管老死蓬蒿。”先“天哪”慨叹一声,说我这样诚实学习前辈的人,保管像蓬蒿一样老死在荒郊野地。

    我们以上这样分析,实际上已经把这五支曲文从杂剧剧本中分离出来独立成篇。而这样做,除思想性外,艺术上的成就也就更为显著。首先,它们艺术地对元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作了真实的描绘。就是像前文列举的“至如俺学到老,越着俺穷到老”那样的句子,如果撇开具体人物,而指整体知识分子,那就十分真实,当属言简意赅、明白晓畅的经典名句。其次,这五支曲文虽然分属五个不同的曲牌,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环绕埋怨怀才不遇这个主题,以〔油葫芦〕“书生命薄”作开端,〔天下乐〕〔那吒令〕〔鹊踏枝〕“休将前辈学”当主干,〔寄生草〕“但得个……,洛阳田”、“谁待想……,长安道”结尾,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佳篇结构。再次,语言方面的特色是自然、干净。所谓“自然”,就是这些按照曲牌填的曲文,虽然每句字数有一定限制,每句韵律要求严格,但写来犹如人们说话,随口而出,十分自然。这不是个别句子如此,也不是大部分句子如此,而是全部曲文都是如此。所谓“干净”,就是这五支曲文,没有可有可无的句子,也没有可有可无的词语。这很可贵。因为有些元杂剧的曲文,说它自然还是可以的,要说干净就不能了,时有拖沓、累赘之弊。

    最后,再作点补充。这五支曲文毕竟是《谇范叔》的组成部分,需要谈几句剧本本身。由于剧本前后情节对比强烈,富有戏剧性,人们一直喜爱它。与此剧相同题材的明代传奇《绨袍记》和近代川剧《赠绨袍》的流传,也说明这个杂剧剧本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须贾大夫谇范叔

    高文秀

    第二折

    〔牧羊关〕敢怕吃那细索面醒酒汤,便是油汁水瀽污也何妨。今日个为公子设佳筵,怎倒与小生作贱降。只见一条沉铁索当前面,两束粗荆棍在边厢。那里有这般样稀奇物?大夫也,强将来做荐寿觞。

    〔牧羊关〕泪雹子腮边落,血冬凌满脊梁。冻剥剥雪上加霜。则被你饿掉了三魂,敲翻了五脏。带肉连皮颤,彻髓透心凉。似这等勘范叔森罗殿,抵多少冻苏秦冰雪堂。

    〔牧羊关〕待走来如何走,待藏来怎地藏。没揣的偏和他打个头撞。我几曾吃美酒羊羔,刚则是吃了会胡枷乱棒。则被这粪沾湿我两鬓角,尿浸透我一胸膛。你闻不的我这秽气混身臭,院公也,我几吃那开埕十里香。

    这三支〔牧羊关〕曲写的是范雎生日,正与太学中书生饮酒,被魏齐、须贾召去刑讯时范雎受迫害的感受。

    第一支写为魏国立了大功的范雎万万料不到须贾对自己下毒手,对须贾的邀请迷惑不解。一开始须贾叫他脱去外衣,他还以为对方是好心关照,怕自己被酒菜弄脏了衣裳。一面他心中又疑惑:今天须贾明明是请魏齐赴宴(魏齐是魏王之弟,故称“公子”),怎么又来请我呢?及至见到祗从将刑具放在自己面前,突然慌张起来。这诬枉之灾如晴天霹雳,有必要着力刻画。

    第二曲写范雎在数九寒天受刑后的感受,满腹经纶、才华出众的志士如何经得起寒冷、饥饿和遍体鳞伤的折磨!

    这也是三首感人肺腑的白话诗,但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下笔时一定煞费苦心地推敲过他的一字一句。尤其是第二阕用“雹子”形容泪珠,真难为他想得出!既写出了泪珠很大,足见范雎内心的痛楚万分。同时,泪出成冰,又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寒冷非同一般。用“冬凌”形容血,也明白如画地说出体无完肤和寒冷异常。全曲都是用这样工整的对偶诗句,却极质朴自然,当然会牵动观众和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

    第三曲虽只写的是外表的狼狈模样,而字里行间充满了智士的愤懑不平。

    妒贤嫉能、以怨报德的小人手段至为狠毒,历来为人们所不齿。作者在剧中鞭挞了心毒手狠的须贾,歌颂了深怀妙策,广览群书,有经世济民之才而又忠心耿耿的范雎。这三支〔牧羊关〕使全剧矛盾尖锐化达到顶点,揭示了斗争的残酷无情,无异于旧社会暗无天日的官场的一面镜子。

    黑旋风双献功

    高文秀

    第一折

    〔哨遍〕可便道恭敬不如从命,今日里奉着哥哥令。若有人将哥哥厮欺负,我和他两白日便见那簸箕星。则我这两条臂拦关扶碑;则我这两只手可敢便直钓缺丁。理会的山儿性,我从来个路见不平,爱与人当道撅坑。我喝一喝骨都都海波腾,撼一撼赤力力山岳崩。但恼着我黑脸的爹爹,和他做场的歹斗,翻过来落可便吊盘的煎饼。

    水浒戏在元杂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元杂剧至今尚存目六百余种,而水浒戏就有三十多种,其中以李逵为主人公的,占了十八种之多。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高文秀一生创作了三十二个杂剧,就数量而言,仅次于关汉卿。他尤擅长写水浒戏,所作共八种,绝大部分已佚失,现今留下的只有《黑旋风双献功》一种。《双献功》与康进之的《李逵负荆》被称为元代“黑旋风杂剧”的双璧,它关目紧凑,曲白俱佳,向为行家称道。故事写宋江好友、郓城县衙把笔司吏孙荣欲携继室郭念儿赴泰安神岳庙烧香还愿,伯沿途不安全,特地到梁山请宋公明派人保护。李逵主动承担重任,并以自己的人头作保,当场立下军令状。谁知郭念儿早与白衙内白火赤勾搭成奸,两人定计于赴泰安途中双双逃走。孙孔目告到泰安府衙,反被白衙内串通官府问成死罪。李逵扮作庄家后生前去探监,用蒙汗药麻倒狱卒,救出孙孔目;又假扮送酒的衙役潜入后衙,手刃奸夫淫妇后回山报功。

    这支〔哨遍〕为第一折〔正宫·端正好〕套曲中的一支,是李逵与宋江立下军令状后所唱,表现了李逵对起义领袖宋江的钦敬和坚决完成任务的信心。曲词充分地体现了李逵嫉恶如仇、赤胆忠心的鲜明个性,天不怕、地不怕,好打抱不平的英雄气概以及勇武有力、撼山震海的本领。

    元曲时用衬字,尤其是在杂剧剧曲中,用得更加广泛。衬字的运用冲破了诗词中限字限句的羁绊,大量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方言、俗语进入曲词中,大大地增强了戏剧语言的表现力和音乐美,使曲词更晓畅,更生动活泼。〔哨遍〕定格为八十七字,此曲竟增加了四十一个衬字,几为原词的一半。衬字的增加,达到了“意趣横生、点铁成金”的效果。如“若有人将哥哥厮欺负”的“若有人”、“我和他两白日便见那簸箕星”的“我和他两”,都是必须增加的衬字;而接下去在“两条臀拦关扶碑”前加的“则我这”和在“当道撅坑”前加的“爱与人”,正衬相绾相结,充分表现李逵力大无穷的形象和爱打抱不平的脾性,至于最后在“吊盘的煎饼”前所衬“翻过来落可便”六字,更令人觉得妙不可言。此外,衬字的增加能给人一种节奏明快、急促的感觉,这正是北曲字多腔少调促的特点,而在此曲,则很好地表现了李逵那种见义勇为、不避辛劳、不畏险阻的草莽英雄本色。

    黑旋风双献功

    高文秀

    第二折

    〔赚煞尾〕我也不用一条枪,也不用三尺铁,则俺这壮士怒目前见血。东岳庙磕塔的相逢无话说,把那,厮滴溜扑马上活挟。他若是与时节,万事无些;不与呵,山儿待放些劣撇。恼起我这草坡前倒拖牛的性格,强逞我这敌官军勇烈,我把那厮脊梁骨,各支支生撧做两三截。

    这首〔赚煞尾〕,是全剧第二折最后一曲,主要描写李逵嫉恶如仇、与官府对立的“山儿”性格,为后面乔装探监计救孙荣作必要铺垫。

    开头三句“我不用一条枪,也不用三尺铁,则俺这壮士怒目前见血”,这是李逵回答孙荣的话。在此之前,第二折描写孙荣之妻被白衙内拐去,李逵得知,要帮助孙荣夺回,孙荣说:“兄弟你休去。你这一去,则是你独自一个,他那里人手极多,你手里又无兵器,则怕你近不得他。”所以李逵这段唱词首先回答孙荣,告诉他不必担忧。“三尺铁”指剑,因剑长三尺,故用以代称。“见血”句是说他生起气来没有武器也要和敌手相拼,使其当场毙命。曲词一开始,就显示了李逵悍勇刚烈的性格。

    全曲短短数句,描绘了李逵嫉恶如仇、悍勇刚烈的性格,展示了一位为民除害的义军英雄形象。在艺术上,本曲的最大特点是语言通俗本色,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特别是方言口语,象声状物,使场景更为真实,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黑旋风双献功

    高文秀

    第三折

    〔得胜令〕呀!便问我要东西,叔待则你那没梁桶儿便休提。不比你财主们多周济,量俺这穷庄家有甚的?俺真个堪嗤。俺孩儿每卧土坑披麻被,你可也争知?(带云)还有精着腿,无个袴儿穿的。(唱)谁有那闲钱补笊篱。

    第三折采用的宫调是〔双调〕,〔得胜令〕是这套套曲中的第五支曲子。从剧情发展来看,这时孙孔目已被白衙内关入死囚牢,李逵扮作庄家汉前去探监,牢子乘机勒索钱财,否则不让他们见面。这时,身穿破衣烂衫、浑身臊臭、化名王重义的李逵就唱了这支〔得胜令〕,作为对敲诈者的答复。曲词中把元代穷苦百姓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真实现状用生动的民间口语表达了出来。请看:“俺孩儿每(们)卧土坑披麻被”、“还有精(光)着腿、无个袴儿穿的”。这些俗语,不仅说明主人公李逵来自农村,熟悉贫困农民的生活,而且从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忿忿不平中,还说明了李逵和梁山好汉们之所以揭竿而起,正是为了解民于倒悬,使那些无被盖的有被盖、无裤穿的有裤穿、冤屈入狱的获自由。短短几行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支曲语言浑厚朴实、直率真挚,把一个装呆作傻而内心是非分明的李逵写活了。“叔待”,即阿叔,这种称谓在当时多出自乡下粗人之口,而“没梁桶儿——休提”这类北方农民惯用的歇后语,用在此地更符合彼时李逵巧扮的乡下佬口吻。所以一曲唱罢,惯于欺诈的牢子也信以为真,打开了牢门。高文秀所创作的剧本与填写的曲词,不仅通俗易懂,自然本色,而且非常适合舞台演出的需要,所谓“当行”,也就是如此,无怪乎时人称其为“小汉卿”了。

    除了巧妙地运用通俗口语、歇后语、衬字外,这支〔得胜令〕还夹有“带云”。元杂剧的宾白形式多样,光散语宾白就有十种之多,其中的“带云”就是在唱词之间夹入说白。一般来说,带云主要是在上下唱句之间起串联作用,有时还可以成为全曲中极富表现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曲用“还有精着腿,无个袴儿穿的”二句“带云”,描写当时农民的赤贫状况,既为下面的唱句“谁有那闲钱补笊篱”作了铺垫,又有力地揭示了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已经到了何种严重的地步!本曲并非针对孙孔目具体事件而发,可谓是“题外发挥”,然而曲词揭示人民处于水火之中,恰恰又为孙孔目的遭遇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原因。如此看来,这又是深一层的“题内之言”了。

    好酒赵元遇上皇

    高文秀

    第二折

    〔南吕·一枝花〕汤着风把柳絮迎,冒着雪把梨花拂。雪遮得千树老,风剪得万枝枯。这般风雪程途,雪迷了天涯路。风又紧,雪又扑,恰便似杴瀽筛扬,恰便似捋绵扯絮。

    〔梁州〕假若韩退之蓝关外不前骏马,孟浩然灞陵桥不肯骑驴,冻的我战兢兢手脚难停住。更那堪天寒日短,旷野消疏,关山寂寞,风雪交杂。浑身上单夹衣服,舞东风乱糁珍珠。抬起头似出窟顽蛇,缩着肩似水淹老鼠,躬着腰人样虾蛆。几时到帝都?刮天刮地狂风鼓,谁曾受这番苦?见三匹金鞍拴在老桑树,多敢是国戚皇族。

    〔云〕来到这酒店。……打二百钱酒来。……酒也!连日不见你,谁想今日在这里又相会,好美哉也!(唱)〔牧羊关〕见酒后忙参拜,饮酒后再取覆。共这酒故人今日完聚。酒呵则道永不相逢,不想今番重聚。为酒上遭风雪,为酒上践程途。这酒浸头和你重相遇,酒爹爹安乐否?

    此剧敷演的是一个很能引人笑乐的民间传说。主人公赵元好酒贪杯,为此被其妻百般咒骂,与赵妻私通的臧府尹欲置赵元于死地,设圈套令赵元递送公文到东京。赵元明知有诈,但不得不上路,路上又误了期限,眼见得到京城就要问斩,他却依然嗜酒如命。在东京郊外的小酒店里,他为三位付不出酒钱的客人代付钱解了围。不料他们中竟有当朝天子赵匡胤。皇帝与赵元结拜兄弟,又留真迹于他手臂,赵元到皇都后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获得高官。但赵元无意为官,在亲见仇人受到惩罚后,便辞官回到了他的酒坛边。赵元因酒惹祸,因酒得福,因酒报仇,又最终因酒辞官。“好酒赵元”是一个充满滑稽意味的人物形象,《遇上皇》则是一部很有“酒趣”的轻喜剧。

    这里赏析的,是赵元行至东京郊外,遭遇大风雪以及迈进小酒店之际所唱的三首曲子。

    赵元在唱曲之前,有“好大风雪也呵”一句吟白,接着的〔一枝花〕曲,便顺势将此“好大风雪”作了一番着意的描绘。首句暗用谢道韫“咏雪”典故,把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因风起舞的柳絮;第二句以梨花形容白雪,化用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汤”、“迎”、“拂”几个动词,则把这两个典故全然平民化了,同时令人仿佛看见赵元在顶风冒雪地艰难行进。第三四句对偶,同样突出风雪之大。全曲正是一句风一句雪地交替递进而下的,最后“杴瀽筛扬”、“挦绵扯絮”两个俗语,也分别比喻风和雪,这两句句首作者重复运用衬字“恰便似”,句形排比、语义贯联,绘声绘色地渲染了风雪之势。

    〔梁州〕曲一开始,又用了两个与风雪有关的典故。韩愈曾在蓝关遇雪。孟浩然曾自吹“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可若真要遇到眼下这样的大雪,谅他再有诗兴亦“不肯骑驴”的。赵元在此巧用、改用这两典故,为的是形容自己寸步难行的窘态。下面“更那堪”三衬字领起,后接四个四字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衣衫单薄的主人公的重重困境。最后三句,更是生动形象,如同直见其人:无论是抬起头、缩着肩,还是躬着腰,都不像个“人”样,“出窟顽蛇”、“水淹老鼠”、“人样虾蛆”,好一付狼狈相!

    仅这两首曲子已够赞一声“好曲”——两首写风雪兼写风雪中人的好曲。但如果接着欣赏〔牧羊关〕,就会进一步明瞭:无怪乎作者要对风雪作如此渲染,原来他的“醉翁之意”在“酒”,在赵元的“好酒”身上!

    赵元迈进酒店,要了二百钱酒,不忙着喝,先深情地唤一声:“酒也,连日不见你,谁想今日在这里又相会,好美哉也!”久别重逢,他急忙参拜,接着便絮絮叨叨地向这位“老友”诉说起别后相思和凄凉遭遇来了。“酒浸头”原是骂人的话,犹如“酒鬼”、“酒糟头”,这里赵元用以自指。最后,他禁不住喊出了一声“酒爹爹”,并恭敬地道了一声“安乐”。酒能御寒,酒能解愁,是酒让赵元恢复了“人”样。尤其是刚从风雪中挣扎过来的赵元,怎能不再三再四地为之大唱颂歌!这首曲子读来令人哑然失笑,想必舞台表演的喜剧效果更佳。喝酒前情切切地问候,喝酒后美滋滋地回味,喝酒时絮叨叨的倾诉,真把一个嗜酒者的神态心态活现出来了。

    在中国传统戏剧舞台上,好酒贪杯者的醉态,每每成为观赏的对象。剧作者常以调侃的言辞、幽默的笔调对贪酒者作一种善意的嘲讽。盛行于隋唐的《踏谣娘》中的“苏中郎”,也许是这一形象的发端。宋金杂剧院本中有《醉院君瀛府》、《醉还醒爨》、《花酒醉》、《闹酒店》、《酒糟儿》等,从名目便可想见其嘲谑和观赏的对象。现在依然活在昆剧舞台上的名折子戏《醉皂》,那醉容、醉步、醉语,真有绝高的观赏价值,想必正是这一传统的遗风。

    保成公径赴渑池会

    高文秀

    第四折

    〔雁儿落〕旗开云影飘,炮响雷霆噪。弓开秋月圆,箭发流星落。

    〔得胜令〕霎时间尸首积山高,鲜血滚波涛。觅子寻爷叫,呼兄唤弟号。俺将帅雄骁,恰便似撞雾天边鹞。他军马奔逃,恰便似飘风云外鹤。

    《渑池会》是元杂剧中的著名历史剧,描写战国时代赵国政治家蔺相如的故事,四折戏中包含着完璧归赵、渑池赴会和廉颇负荆三个事件,虽然时间跨度大,头绪多,但全剧并不松懈,说明作者驾驭杂剧形式相当熟练。本剧曲文、宾白都属上乘。第四折写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握手言欢,团结对敌。此时恰逢秦兵入侵,于是两人一同迎战,廉颇领兵,奋勇杀敌,蔺相如押阵,擂鼓助威,终于大获全胜。这已是全剧的尾声了。上引〔雁儿落〕、〔得胜令〕两曲是蔺相如押阵时所唱,表现战场情景。前一曲写炮响旗开,万弩齐发,赵军英勇奋战。

    后一曲写秦兵大败溃退,赵军趁胜追击。曲中“恰便似撞雾天边鹞”的“撞”作“刺”解,赵军似穿雾的大鹞,形容奋猛追击。“恰便似飘风云外鹤”,形容秦兵奔走溃逃。传说鹤性警,甚至听到草叶上的滴水声,就高鸣相警。曲中用“飘风”是为了对“撞雾”,“云外鹤”在此处是贬词,状惊惶遁逃。

    在散曲创作中,〔雁儿落〕和〔得胜令〕可作为“带过曲”,叫作〔雁儿落带得胜令〕,在曲意上看,实际上是把两支曲合并为一支曲。散曲中的〔得胜令〕第五句、第七句常常是两字句,《中原音韵》和《太和正音谱》标举的范例更是如此,如后者举的是乔吉的小令,末四句作:“豪杰,几度花开谢?痴呆,三分春去也。”因此,或认为高文秀此曲中第五七句当作“雄骁”和“奔逃”,而“俺将帅”和“他军马”都是衬字。勉强也可以这么说,但事实上未必如此,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得胜令〕第五句作“您但提起刀枪”,第七句“今日央及娘娘”,如果把“提起”和“央及”也看作衬字,曲意就不好懂了。十分讲求音律的周德清主张曲中尽量少用衬字,但从曲意上讲,这主张有片面性。而且,即使从音律上说,这〔得胜令〕也是有变化的,关汉卿有的剧作中此曲只有六句,即是明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