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精品鉴赏-张养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吕〕最高歌兼喜春来

    张养浩

    诗磨的剔透玲珑,酒灌的痴呆懵懂。高车大纛成何用,一部笙歌断送。金波潋滟浮银瓮,翠袖殷勤捧玉钟。对一缕绿杨烟,看一弯梨花月,卧一枕海棠风。似这般闲受用,再谁想、丞相府帝王宫。

    此带过曲,《雍熙乐府》、《北宫词纪》俱作〔最高歌兼喜春来〕。按此处所兼者,实为〔摊破喜春来〕。首二句为〔喜春来〕本调,“对一缕”三句为本调〔煞〕,末三句仍用〔喜春来〕作结。〔摊破喜春来〕,惟与〔最高歌〕为带过曲,今改。

    起首两句振起全篇。“诗磨的剔透玲珑”,则千锤百炼、不惮屡改;非极度清醒,一丝不苟,是不能做到的。“酒灌的痴呆懵懂”,则昏昏然进入醉梦之乡,无思无虑,其乐陶陶;非极度糊涂,忘情世事,也是很难做到的。

    前曲只是虚写,侧重于议论,后曲〔摊破喜春来〕,则转入具体的描绘,用一系列美丽动人的物象,重申闲居之所乐:美酒溢于银瓮,浓香四射,已经使人馋涎欲滴;何况有美人持杯,频频劝饮,情意难却,安有不醉之理!

    不仅饮酒可乐,由于摆脱了名利的羁绊,心无挂碍,万象俱空,田园中所见之一切,几无往而不乐。

    张养浩的《云庄乐府》,主要反映辞官后闲居生活之乐趣,并不是真正的在歌咏田园,自与历史上的田园诗人有所不同。他所写的都是眼前即目之景,而气势浩荡,流转自然,自具本色,非一般假作清高,强为山林之气者所能企及。

    〔中吕〕喜春来

    张养浩

    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遏流民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只落的白发满头新。

    这首小令内容显豁,语言朴实,艺术手法也比较单纯,对它的理解与欣赏应着重于在了解作者生平事迹的基础上,体会他在曲中流露出来的拳拳爱民之情。

    中国封建社会中像白居易那样对自己“曾不事农桑”却“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观刈麦》)感到羞愧的官吏,当属少数,而真正“为民父母”、“爱民如子”者,千载之下,能有几人?张养浩入仕途后,成为“昨日尚书,今日参议”(〔中吕·普天乐〕《辞参议还家》)地位显要,后因直言敢谏,为当国者所不容而辞官归隐。后朝廷数次征召,他都坚辞不就。可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陕西一带百姓处于倒悬之中,亟待解救,此时朝廷又特召他任陕西行台中丞,他却立即登车就道。他的确是一个爱民如子、称得上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而百姓视之如父母的好官。

    面对着百姓的称扬,应该说他是感到欣慰的。但又为什么“还自哂”呢?首先,这是一种严于责己的态度,他并未居功而对百姓的颂扬自觉受之无愧;其次,朝廷所拨赈灾的粮、资,虽解一时之急,然而也是杯水车薪,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面对着饥民之困厄,他并没有因博得了一个“好官人”的名声而满足,而是为不能真正救民于水火之中日夜焦虑着。一个处于十三、十四世纪的封建官吏能有如此的胸怀和献身精神,这不仅是对当时绝大部分尸位素餐或视民命如草芥、甚至不惜以万千生灵的鲜血浸染朱黼的官僚们的反衬,同时也能提高今日读者对我中华民族优良品格的认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中吕〕朱履曲

    张养浩

    那的是为官荣贵。止不过多吃些筵席,更不呵安插些旧相知。家庭中添些盖作,囊箧里攒些东西。教好人每看做甚的。

    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

    正胶漆当思勇退,到参商才说归期。只恐范蠡、张良笑人痴。拱着胸登要路,睁着眼履危机,直到那其间谁救你。

    弄世界机关识破。叩天门意气消磨。人潦倒青山慢嵯峨。前面有千古远,后头有万年多。量半炊时成得甚么。

    张养浩〔朱履曲〕(即〔红绣鞋〕)九首都是他辞官归隐时所作。他做了约三十年的官,从东平学正,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官职不能算小。然而三十年的仕途生活,使他对于官场的腐败、险恶、钩心斗角、尔诈我虞的情况,非常熟悉,非常了解。这里所选的四支曲子虽非一时之作,但其内容是大致相同的,都是他对元代官场丑恶的揭露和“跳出功名火坑”(〔十二月兼尧臣歌〕),决心隐居田园的表示。

    “那的是为官荣贵”一首是对荣华富贵的否定。第一句褒中寓贬,从肯定中见否定。你们说为官的的确能享受荣华富贵吧?那么“荣贵”的具体的实质性的内容是什么呢?那也不过是官场酬应,多吃些盛筵美肴,填塞肠肚罢了。

    “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就是对“为官荣贵”者的当头棒喝。他们应该从热衷功名富贵中跳出来,对之冷眼相看,才能勘破看透,不要一得官职,就冲昏头脑,得意忘形。须知你得官之始,便是遭殃之始。因为福者祸之根,如果你看不到这一点,到了事败之日,你就会落入陷坑,祸不可避,“天怒”(指上司、皇帝的发怒)也不会饶赦你的。

    “弄世界机关识破”这支曲比上述几支境界更广阔,思想更为深沉。这支曲可说是作者对三十年来为官的回顾与反思,也可说是他对人生的反思。第一句“识机关”是指对官场中人物的种种阴谋诡计、勾心斗角的鬼域伎俩的揭露。这种情况,官场如此,官场外整个现实世界也未尝不如此。张养浩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主张为官要“正直清廉,自有亨途”,而“暗室亏心,纵然致富,天意何如?(意为天理所不容)”(〔折桂令〕)。对人生的否定,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这是处在特别黑暗的元代的一般知识分子的共同态度。这些曲子,说尽说透,不像诗词的含蓄吞吐,确是表现了元曲尖新、的本色。像“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

    〔中吕〕普天乐

    张养浩

    折腰惭,迎尘拜。槐根梦觉,苦尽甘来。花也喜欢,山也相爱,万古东篱天留在,做高人轮到吾侪。山妻稚子,团栾笑语,其乐无涯。

    这首小令仅用四十八字,便将作者辞官的原因,归隐前后的生活、心情及感受逐层展开;其中诗句、典故的化用,细节的选取,情景的描写,都颇见张养浩的功底。

    首句连用两典。折腰惭:据《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潜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潜束带见之,陶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即日解印归乡。迎尘拜:据《晋书·潘岳传》记载,晋潘岳谄附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另,唐高适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因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任封丘县尉,他在一首描写任职期间内心痛苦和矛盾的诗篇《封丘作》中写道:“迎拜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哀。”“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作者以陶潜、高适等古人自况,道出自己为何要辞官的原因,并以“迎尘拜”这一典型细节刻画出官场的丑态,为下文辞官后的欢乐埋下了伏笔。按照顺序,此句应为:“迎尘拜,折腰惭。”然作者在此却用了倒置语,一则是音韵需要,二则也是为了突出自身为官时的痛苦和矛盾,一个“惭”字,将其内心暴露无遗。

    曲尾选取最能体现天伦之乐的一个特定场面:与妻儿欢聚,谈笑风生。这无拘无束的生活,与首句的“折腰惭,迎尘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整首曲子在结构上形成一种反差美。团栾:同“团圜”,即团圆、团聚之意;《庞居士语录》:“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活。”从曲意以及作者同期所作的〔中吕·普天乐〕“看了些荣枯”来看,这首小令大约作于张养浩辞官不久。由于作者刚脱离官场的泥沼,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因此,全曲自然地流露出一种超脱感和新鲜感,基调可以说是向上的,风格也是清新明快的。

    〔中吕〕普天乐

    张养浩

    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张养浩在为官期间,替朝廷尽心尽力,却因正直而遭陷,从此把一切都看穿了,只寄情于山水之间。他的小令,多数是这种情绪的流露。这首〔普天乐〕,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类主题在张养浩的小令中是相当普遍的。他曾在〔沽美酒兼太平令〕中感慨“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张养浩回顾自己的一生,认为“为功名惹是非”,“险犯着笞杖徒流罪”,“黄金带缠着忧患,紫罗斓裹着祸端”,倒不如“一任傀儡棚中闹,且向昆仑顶上看。”这首小令的节奏明快,曲词如潺潺流水,滚动如珠,一环扣一环,没有丝毫雕凿痕迹。而它那种参差逶迤的句式、层次分明的韵律,把作者自由解脱的心情表达得恰如其分。

    〔中吕〕普天乐

    张养浩

    闲居

    好田园,佳山水。闲中真乐,几个人知?自在身,从吟醉。一片闲云无拘系,说神仙恰是真的。任鸡虫失得,夔蚿多寡,鹏鹦高低。

    这首小令似一卷“隐居乐道”的水墨画。乍看,的确是“闲中真乐”;细端详,却能感到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哀愁笼罩着画面。

    “任鸡虫失得”至结尾为第二部分。鸡虫失得,如果从鸡虫两方面而论,似乎都是非同小可,难免要争论不休;但从人的角度看来,却是不值一提的。杜甫《缚鸡行》:“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张养浩所采取的就是一种比较超脱的态度。夔蚿多寡:说夔一足,蚿多足,均秉自然属性各自生成,不必以己之有,意人之有;以己之无,欲人之无。另外,鸡虫、夔蚿、鹏鹦三例并举,用的是博喻的手法,这样结尾,构思奇特,引人深思,起到了言尽意不尽的效果。

    〔中吕〕朝天曲

    张养浩

    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满地白云,东风吹散,却遮了一半山。严子陵钓滩,韩元帅将坛,那一个无忧患?

    写隐逸之志,抒山林之情,是元散曲中常见的内容。或咏山川风月以自慰,或示清心寡欲以傲人,但多用曲折隐约之法,即以隐居之美,衬官场之恶。此曲却一语道破,直迫鹄的,尖锐地指出宦途从政的危险。联系到张养浩曾为元朝高官,那么,这首小令所表现的强烈忧患意识以及与宦途绝决的精神,是非常大胆的了。

    小令不比宏篇巨制,用字要十分简练才行。此曲一开头,用“挂”、“弃”、“偷”三个动作鲜明的字,便把退隐者抽身急退的心理写出来了,使人们不能不佩服作者的炼字功夫。“连云栈”,本指横贯秦岭的一条高与云接的栈道。作者对隐居地的描写,着重点并不在勾画具体形象上,而在传达一种意境。有了意境,作者的诗旨则在不言之中矣。

    全曲最后用了韩信功高被杀的典故,充分地表露了作者为全身远祸才追求严陵钓滩的心迹。这里既包含对“湖山佳处”的赞赏,也包含着对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畏惧。这里以含蓄的诘问,点出了这种合作的危险,使本曲的思想价值得到了升华。

    全曲用语质朴淡雅,写景用白描,写情重含蓄,叙人世之险,不写君颜难承、虎威莫测,而是把“严子陵钓滩”与“韩元帅将坛”拿来对比,让读者自己衡量判断:孰安孰危?从而达到对宦途的否定和对隐居的赞颂。不过,这里的“忧患”,既可理解为忧惧,危险,也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忧患意识”,也就是诗人忧国优民的心理。作者虽然隐居很深,却不是完全与世隔绝,不过是跳出了尘世是非之外,站在云端来看待世事的纷争了。身在山林,心怀魏阙,诗人报国忧民之心总是不能平静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当政,还是退隐,哪一个都不是“无忧患”的境界,从而揭示出身隐心未能隐的主题,使作品的思想意义更深入了一层。

    〔中吕〕朝天曲

    张养浩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对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张养浩曾在最高统治集团中供职,中年以后急流勇退,辞官还乡,过起寄情山水的闲适生活,并创作了大量歌咏隐逸生活的散曲。

    这首〔朝天曲〕抒写了作者对田园生活令人陶醉的强烈感受。开头三句先写柳堤竹溪的景色。作者只用六个字,便描绘出一幅立体的风景画来:柳堤,由近而远;竹溪,由静到动;日影,由上至下。三种极为普通的自然景物,由于勾勒得体,立刻变得活泼而富有生气了。

    全曲如行云流水,跌宕有致。写法上主要采用白描,目中所见,心中所感,依次写来,层层递入,却不落痕迹。作者选取了许多典型的乡村景物,如柳堤、竹溪、日影、金翠、钓矶、鸥鹭、农夫、渔翁、图画、景致等;加上杖藜、徐步、游戏等动态描写,共同组成了一幅闲适悠游的画面。更值得佩服的是作者的炼字功夫。“日影筛金翠”一个“筛”字,便把阳光透过树叶的空隙,照在地上铺金撒翠的样子表现出来。再说全曲用韵,曲韵虽然比诗词韵宽泛,但为了上口,韵脚较密。本曲除一“翁”字外,每句都协韵。这也是很见作者工力的地方。

    〔中吕〕山坡羊

    张养浩

    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明代朱权评张养浩散曲的风格“如玉树临风”(《太和正音谱》)。这对于张氏挂冠家居后所作的那些表现逃名弃世思想、以飘逸放旷为特色的作品,无疑相当切合;但却不适合于张氏的怀古之作。张氏怀古之作的基本风格是高屋建瓴、视野阔大、气势苍莽雄浑、感慨痛切深沉,其用笔不像前者那样潇洒轻灵,而以质朴重拙为主。这种基本风格在《骊山怀古》曲中体现得十分鲜明。

    这首小令虽以“骊山怀古”为题,但作者感怀、议论的范围却不仅限于曲中提到的“周齐秦汉楚”,而至少应理解为涉及了定都关中的隋、唐两朝。如果顺着作者的思路推衍,那么,在这片土地上建都的还有曲中没有提到的隋、唐两朝。应当说明,曲中不提隋唐而列入了与关中地区关系不大的“齐楚”,是出于用韵(“楚”字是韵脚)和平仄声调(此句末三字多用平仄仄)的需要;并列五国的做法则暗示依此延推之意。隋唐两代君王为了统治和享乐的需要,都曾靡费大量人力物力来营建都城、修饰宫室。隋朝的大兴城何等壮丽,唐代的骊山更是环山遍造宫殿,成为帝王后妃们的避暑胜地。可是,巍峨的大兴城和骊山上万户千门的华清宫,不是早已同始皇陵和阿房宫一样荡然无存了吗?到如今,当张养浩来到这里时,所见的只有弯弯曲曲的河流,萧萧疏疏的野草和笼罩在山岚夕烟中的莽莽树林。面对这片荒凉景象,回想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隆替,怎么能不令人充满遗恨和悲戚?于是一腔感慨便凝成这样两句言简意赅的警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伴随着各个王朝的交替嬗变,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是无数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的毁灭。打赢了的,把输家的一切付之一炬、夷为平地;但今天的赢家难保将来不变成输家,赢来的一切到头来也照样会变成焦土泥尘。如此看来,输输赢赢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警句点明了全曲的主题,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似乎颇为消极,甚至带有虚无色彩。然而,这种大彻大悟是针对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和夺得政权之后的奢侈行为而发的,所以又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一定的醒世意义。

    〔中吕〕山坡羊

    张养浩

    北邙山怀古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北邙山,亦作北芒山,即河南洛阳北面的邙山。自东汉魏晋以至唐宋,洛阳或为首都,或为陪都,曾经盛极一时。于是距洛阳不远的邙山,也成了许多帝王公卿、达官贵族选择墓葬的宝地。晋人张载有诗云:“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恭、文遥相望,原陵郁葱葱”(《七哀诗》之一;诗中原陵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墓,恭陵、文陵分别指安帝、灵帝之墓)。唐诗人王建创新乐府《北邙行》更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所以,后来邙山、北邙便成为墓地的代称,成为判分阳世和幽冥的界域。当人们登临此山之时,也就很少能够不产生“凄怆哀往古”的感情并由此思及人寿和天命、生存和死亡乃至今生和来世之类的问题了。

    这首小令主题中包含的某些消极因素是明显的。但我们在鉴赏时不应忘记以下两点。第一,作者的感慨是针对封建统治者而发,对于他们永难满足的权势欲、聚敛欲、挥霍欲具有当头棒喝的作用。第二,作者颓废乃至虚无的思想有其产生的现实基础。他以汉人而任朝官,置身于元代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官场斗争的漩涡中,历经忧患,屡遭凶险,因此才中年弃官,急流勇退。他对生死问题的彻悟,可以说是从一个特殊角度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

    〔中吕〕山坡羊

    张养浩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并说他“到官四月,优劳以死”。就他的作品和有关史料看,他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深感不满,对人民的疾苦相当关心。他在“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之时写的这首〔山坡羊〕,尽管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芒,既指向历史上历朝累代的统治者,更指向当时的元朝统治者。

    第一句写山,第二句写河,都没有点明这是什么地方。第三句“山河表里潼关路”,便总括山、河,归到“潼关”。着一“路”字,表明诗人此时正行进在“潼关路”上,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的景象,都是他亲眼看见的,因而都涂上了他的感情色彩。他在“潼关路”上行进,其目的地,就是用潼关作东方屏障的“西都”。因此,在看清了眼前的潼关形胜之后,自然要遥望“西都”了,“潼关路”三字,既收束上文,又为向“望西都”过渡架好了桥梁。

    这首小令遣词精辟,形象鲜明,于浓烈的抒情色彩中迸发出先进思想的光辉,在元散曲,乃至整个古典诗歌中,都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中吕〕山坡羊

    张养浩

    未央怀古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赴任途中,他曾用〔山坡羊〕调名写了一组怀古曲,对他沿途所经的名城、古迹抒发感慨。其中《未央怀古》是一首内涵深沉的佳作。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作者首先想到的不是西汉帝国开创者刘邦,而是辅佐刘邦成大业的三位杰出人物:张良、萧何、韩信。张良出谋略,萧何镇后方,韩信掌军事,刘邦称他们三人都是“人杰”,而他能信用他们,是他能得天下的重要原因。

    “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最高处”指龙首山的最高处,也就是未央宫前殿遗址的所在地。这里是长安西北郊的最高点,在这里可以俯瞰长安街衢,八百里阡陌纵横的秦川奔来眼底,从西向东连绵不断,一直消失于天的尽头。这东、西两方巨大无垠的画面令人留连忘返,兴怀无尽,但谁能永远保有这壮丽的河山呢?

    这首小令,语言通俗如话,而造语奇警,如“山河犹带英雄气”,似未经前人道过。结尾风神摇曳,全曲内涵丰富,令人寻味不尽。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

    张养浩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张养浩为官清廉,直言敢谏。他深感官场腐败,元英宗时,弃官归隐。这首小令就写于刚刚辞官家居的时候。《雍熙乐府旁卷二十收录,题为酝叹世》。作者慨叹仕途的险恶,表达了毅然隐居、远祸全身的愉快心情。作者在元代散曲家中,以擅长小令著称。这是一首带过曲,由两支小令组成,前五句为〔沽美酒〕,后八句是〔太平令〕,一韵到底,浑然一体,不露斧凿痕迹。曲词不事雕琢,质朴而明畅。全篇句式,参差中见整饬,整齐中又有变化,再加上旬句押韵,构成和谐而豪爽的艺术特色。

    〔双调〕胡十八

    张养浩

    正妙年,不觉的老来到。思往常,似昨朝。好光阴流水不相饶。都不如醉了,睡着。任金乌搬废兴,我只推不知道。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张养浩因感于宦途险恶,弃官归隐。此后七、八年,虽朝廷屡次征召,他皆不赴就。整日寄傲林泉,纵情诗酒,写下了大量散曲。这支小令的具体写作年代不详,据曲中“老来到”等语及其所流露的情调推测,很可能作于归隐期间。

    相对于永恒的宇宙,人的一生确实是非常短暂的一瞬。古往今来,人们为此每多感慨。而咏叹人生老易,也成了我国古代文人诗词中习见的一个主题。张养浩这支小令的旨意,乍看亦不外乎此:前五句写作者对华年易逝的深切感受,后四句写由此而沉湎杯杓、不问世事的生活态度。情调消极低沉。然而,联系作者的生平行事和其他作品细加揣摩寻味,却似又不尽其然。

    这支小令在艺术上也有二三佳处。头几句叹惜华年易逝,笔法灵活多变。起首两句由昔至今,顺序道来,衬以“不觉的”三字,显现对时光飞逝之惊讶;三、四句抚今追昔,回首往事,以夸张的笔调再次强调了光阴流走之快;第五句系总括,取流水为喻,突出岁月无情。五句词旨意相同而角度相异,互为表里,互为补充,毫无复沓之嫌而见变化之功。另外,作品语言明白晓畅如随口道出,而又不落俚俗。“任金乌搬废兴”一句,巧妙借引古代神话关于太阳中有三足乌的说法,以“金乌”称太阳,又以“搬”字拟人,将时光之迁移与时世之变易联系起来,构想奇特而寄慨良深,引人遐思。刘熙载说,张养浩“小令骚雅,不落俳语”(《艺概》),确为中肯之论。

    〔双调〕殿前欢

    张养浩

    对菊自叹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张养浩在官场中生活了三十年,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可是“翻腾祸患千钟禄,搬载忧愁四马车。”(〔喜春来〕)“看了些荣枯,经了些成败。”(〔普天乐〕)在仕途也觉得劳累了,厌倦了。因此他才过中年,便辞官归隐。这支“对菊自叹”,就是写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情的。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首二句是写自然环境,秋天到了,凄风苦雨,黯然生凉。“满城风雨近重阳”(潘大临《致谢无逸书》),“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九辩》),草木逢秋零落,秋士亦多悲慨。故曰“可怜秋”。秋之所以可怜,是兼指草木与人事而言的。这开头两句笼罩全篇,又创造出了萧瑟凄清的气氛。

    在艺术上还有两点可谈:第一,曲的引用诗词成句的特点。曲中“人比黄花瘦”是引用李清照〔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词句。这二句在李词中特别精警。但在此曲中不过随手拈用。“人比黄花瘦”照搬原句,一字不易,这在诗词中是少见的,而在曲中则习以为常。还有,“问花不语”四字,是化用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去掉了“泪眼”与“花”字,变成“问花不语”四字,后面又加了一句“花替人愁”。这就与欧词的意思不一样了。在欧词中,人问花,花没有回答,表现“人愈伤心,花愈恼人”之意,到底花和人的命运孰好孰坏,没有结论。而在此曲中,既然是“花替人愁”,显然是人不如花了。曲用诗句、词句,可以一字不易的照搬,也可略易数字,生出新意。其体例如此。

    第二,细玩此曲,可见词曲风格上的不同。词与曲比较,曲较疏淡,词较浓至。李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炼词炼句炼意,情意浓至,不厌百回读。而此曲中“人比黄花瘦”,如上所述,只是一般引用,别无深意。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亦是警句。据毛先舒分析,即有三层意,既层深而又浑成(《古今词论》引),词浓丽而意深挚,就与曲不同。总之,词密曲疏,词隐曲显,但值得注意的是,曲是明白易懂,但也直中有曲,显中有隐,并不是一味追求浅易,而要显中有隐,直中有曲,熟玩此曲,是可以同意这个观点的。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张养浩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如今近晌午犹然睡。往常时秉笏立丹墀,如今把菊向东篱。往常时俯仰承权贵,如今逍遥谒故知。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徒流罪。如今便宜,课会风花雪月题。

    张养浩的〔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共六首,均写在弃官归隐之后,《太平乐府》题作“退隐”,而《雍熙乐府》则题为“知机”。二书在文字上也略有差异。《雍熙乐府》在所有“如今”二字上均有一“到”字,作“到如今”。另外〔雁儿落〕曲第三句的“鸡声”作“鸡鸣”;〔得胜令〕曲第二句的“把菊”作“把酒”,余皆同。这首散曲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为官的艰苦险恶与退隐后生活的悠然恬适。首二句“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是总写。一开始就把官场的险恶与退隐的悠闲提了出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张养浩曾在元武宗、仁宗、英宗时先后做过东平学正、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等高官。

    他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一心想为国家、为百姓做点好事。在武宗时,由于疏谏元夕内廷放灯事触怒了权贵,险些遵祸流徙,他不得不匿名弃官逃避。虽然后来又被复召出仕,授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要职,但他越来越看清了统治者的腐败与官场的黑暗,遂又以父老为名辞归乡里。辞官之后,朝廷曾多次复召,他都坚拒不出,表示完全绝意于功名,“不再想长安道”了。本曲开首二句即是这种人生“彻悟”的概括。

    全曲多用对偶,〔雁儿落〕四句两两相对,形成连璧对;〔得胜令〕前四句隔句相对,形成扇面对。因此整首曲子显得整齐富丽,饶有韵味。其语言又多用“天下通语”,朴实无华,畅晓流利,读起来甚得“亲切晓畅、疏落俊爽之趣”(任讷《作词十法疏证》)。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张养浩

    退隐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本曲从曲词的内容来看,当是作者隐居历城时的作品。张养浩曾任礼部尚书、监察御史等要职。他的隐居历城是在英宗至治元年(1321),时五十二岁。退隐的借口是父亲年迈,实际上是因直言敢谏,数忤人君。故知他的退隐实是出于不得已。不管怎样,远祸避身,离开恶浊的官场,在张养浩看来也不是什么坏事,“辞却凤凰池,跳出醯鸡瓮”(〔庆东原〕),他甚至庆幸自己的隐退。“远是非,绝名利”(〔普天乐〕),“紫罗谰,未必胜渔蓑”(〔梅花酒兼七弟兄〕),他似乎决计要与官场彻底绝别了。以后朝廷曾多次征召他,张养浩一概拒辞。所谓“屈指归来后,山中八九年,七见征书下日边”(〔西番经〕)。差不多平均每年征召一次哩。因此,张养浩对山水渔樵的津津乐道,更其复杂,亦更间杂以凄楚苍凉。

    张养浩毕竟是一位有志之士,他的忘情山水之间,不过是暂时的。果然,到了天历二年(1329),六十岁的张养浩毅然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到关中去赈济灾民了,竟死于任所。可见在这类退隐的散曲中,张养浩虽表面上有些消极,但就里还是潜蕴着万千感慨和郁勃之志的。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张养浩

    也不学严子陵七里滩,也不学姜太公磻溪岸,也不学贺知章乞鉴湖,也不学柳子厚游南涧。俺住云水屋三间,风月竹千竿,一任傀儡棚中闹,且向昆仑顶上看。身安,倒大来无忧患;游观,壶中天地宽。

    古人寄情山水者,或因天性旷达,不愿为名缰利锁所羁系,如汉光武帝微时的同学严光,就不屑去高攀皇帝,宁愿在富春江畔的七里滩悠然垂钓;或因时机未至,如姜子牙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到八十岁才与周文王风云遇合;或因晚年悟道,如唐代诗人贺知章,便于晚年请求还乡为道士,临行向皇帝乞湖面数顷以为放生池,唐玄宗却大方得很,“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新唐书·隐逸传》);或因仕途挫折,像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借山水自遣,写有著名的“永州八记”,又有《南涧中题》诗。以上这几位都是纵情山水的著名人物,被历代隐居高士奉为典范,可是张养浩这首小令一开始连用四个“也不学”,将他们一笔抹倒。这里的潜台词是很丰富的:我隐居完全是出于本心,任情而发,并非模仿古人以沽名钓誉,此其一。照我看来,有的古人隐居尚未贯彻始终,如姜太公后来不是出山了吗?贺知章归隐,还要向朝廷乞求鉴湖,这不是不够清高吗?陆游〔鹊桥仙〕词云:“鉴湖原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此处即用其意。至于柳宗元游南涧,其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苏轼评《南涧中题》语),还是不够放达,此乃我所不屑为,此其二。古人或隐于钓,或隐于湖,或隐于涧,是其时势、气质使然,隐居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我何必拘拘模拟古人形迹呢?此其三。

    因此,在曲的后半部分,作者便不无自豪地描绘自己的隐居生活:云山之中,溪水之旁,筑上几间茅屋,更何况还有翠竹千竿,可以助我风月之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仿佛置身于仙家所居的昆仑山顶,俯瞰红尘中的纷纷世情,冗冗俗态,“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局外人看来,这不过是像戏棚里演出的杂剧那样虚幻。想到此处,诗人不由庆幸自己跳出了风波险恶的宦海,免除了身家性命的忧患,赢得了身心的安宁。在另一首带过曲中,作者曾经以屈原、伍子胥、项羽、李斯与陶渊明作比,说“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沽美酒兼得胜令〕)因而此处他以“身安”而自慰,便是十分自然的了。结尾“游观,壶中天地宽”再补足一句,用《神仙传》壶中有仙宫世界的典故,再次表明自己归隐闲居,乐在其中。“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作者的内心境界正是如此,不过这里是借助比喻,把它表达得更为形象罢了。

    这首带过曲不同于一般的隐逸之作,它不是泛泛地赞美归隐生活,而是通过官场险恶与田园乐趣的反复对照,通过古人与自己理想、追求的多方面比较,表现出自己在选择人生道路时那种特立独行、超群脱俗的精神,作者独特的个性在这篇作品中显现得相当鲜明。

    〔双调〕得胜令

    张养浩

    四月一日喜雨

    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

    雨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真是太密切了。暴雨淫雨给人们带来愁苦和灾难,但更多的是适时的好雨给万物以生机,给人以丰收的希望。所以“喜雨”成为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题目,且其中不乏名作。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描绘春夜雨景,表现了人民诗人对春雨的喜悦心情。

    小令首二句是叙述。上句“万象欲焦枯”写旱象之严重:大地上的东西都像被火烧过的一般。有此一句,概括一切:庄稼之枯黄焦灼,百姓之饥饿困穷,自不待言。下旬“一雨足沾濡”立即转入喜雨。两句强烈的对比,迅速的转换,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由极忧至极喜心情的突变。“足沾濡”,既叙述了雨量之充沛,也透露了作者心情的舒畅和满足。沾濡的不仅是土地;人们,包括作者的心,也像被甘霖浸透了。三四句对雨后广阔的宇宙空间的变化作了大笔勾勒。显然,纤细的笔触和一景一物的描绘是难以表现这场雨的重大意义和带来的巨大变化的。但雨毕竟给人带来了巨大的欢乐。所以曲文接着就写欢乐的人们,而前两句“天地”、“风云”则被推向远处成为背景。

    〔双调〕水仙子

    张养浩

    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这支小令咏赞江南的美景。全曲结构比较简单:共八句。前七句描绘景物,最后以一抒情句“爱杀江南”作结,点出主旨。

    在遣词方面,本曲的特点是数词的妙用。有人曾经指出过杜甫喜用“百、千、万”,增强了对雄阔气象的表现力,增加了感情的力度。与之相对照,张养浩在本曲中用了一、两、再三、十等较小的数词,正与江南风物之秀媚相称,如“沙鸥舞再三”句,描写沙鸥踱步和拍打翅膀的体态,犹如在翩翩起舞;因为生活中的鸟儿舞动是时动时停的,所以“舞再三”的描写就非常准确传神。再者由于选用了几个不同的数量词,全曲在用词上显得多样而富于变化,从而增添了活泼生动的韵味。

    有了前面大量经过精心安排与勾勒的景物描写,最后一句“爱杀江南”就可以看作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双调〕沉醉东风

    张养浩

    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

    张养浩写了一组〔沉醉东风〕曲,共七首。每首都以“因此上功名意懒”为结句,讲了他对功名心灰意懒的七个原因。如果加以归纳,无非反复阐述了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感到田园之可乐、闲适之可爱;其二是看破人生之无常、仕途之险恶。上面一首是这组曲的第二首,是从后者立意的。

    我国古代文人为求学以致用,大多持济世主张,但又深知政治风波难测,为全身远祸,往往怀逃世思想,以急流勇退、寄傲山林为高。致用与全身、济世与逃世,是封建士大夫的一大人生矛盾。这一矛盾也经常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同的作者,或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内,可以是致用、济世的主张占上风,也可以是全身、逃世的思想居优势。从作品,正可以知其人、论其世;而从其人、其世,又可以转而深一层地探求作品的内涵。

    就写法而言,这首曲阐明一个因果关系,前六句写因,最后一句写果;但它不以抽象说理来论证,只列举史实,以“飘零”、“憔悴”、“悲”、“叹”、“遭难”、“长流”等字样略加烘染,使结论自见。它还以密集的排列,使那些类型各不相同而遭遇同样可悲的历史人物集中出现在这样一首篇幅短小的作品中,从而加重悲剧分量、展现历史全貌,以收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双调〕折桂令

    张养浩

    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在我国古代诗篇中,人们咏唱得最多的自然景物恐怕要属月亮了。那周而复始地盈亏圆缺的明月,在历代诗人的笔下是那样充满诱人的魅力。诗人们用它来抒发内心感受,寄托人生感慨,写下了难以数计的感人诗篇。

    不论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还是李白的《月下独酌》,也不论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是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这些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俗套。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越调〕寨儿令

    张养浩

    冬(白战体)

    天欲明,觉寒生,打书窗只闻风有声。步出柴荆,遥望郊垌,滚滚势如倾。四围山岩壑都平,道途间无个人行。爱园林春浩荡,喜天地气澄清。巧丹青,怎画绰然亭。

    这支小令是作者重头组曲“春、夏、秋、冬”四首中最后一首。它描绘了一幅严冬郊野雪景图:天刚放亮,一阵寒气侵袭,使诗人从酣梦中觉醒,悚然而听,但闻吵吵声响,似乎像北风呼啸在叩打窗棂。于是立即穿衣起床,步出柴门一看:啊!原来是鹅毛大雪在寒风中漫天飞舞。放眼郊外原野(郊垌),天空混混沌沌,皑皑茫茫,仿佛“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雪》)其势滚滚而来,倾天而降。

    此曲题下注明是“白战体”,白战体即咏物诗中的“禁体”。它创始于欧阳修而得名于苏轼。欧阳修于皇祐二年(1050)写过一首《雪》诗,自序云:“时在颍州作。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嘉祐四年(1059),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三人离蜀入京,沿途写了题为《江上值雪,效欧公体,限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一诗。

    从欧苏诗序、诗题可知,所谓“白战体”即好比手无“寸铁”进行赤手空拳的战斗,这当然只是一种比喻。这在咏物诗史上,确是一种更高的审美要求和更新的表现手法。

    本曲正是如此,通篇未用一个上述禁用那些描写雪形似的字眼和比喻雪外形或动态的词汇,而是先从室内听觉上写雪之声,次从室外视觉上写雪之势,继从岩壑、人踪等环境方面写雪之厚、之阔,再从园林上写雪之美、之洁,最后感叹画笔难足,以冰清玉洁之景来寄托闲适恬淡之情。虽未免朦胧,但如移作本篇评语,却倒格外生动恰当。

    〔双调〕新水令

    张养浩

    辞官

    急流中勇退不争多,厌喧烦静中闲坐。利名场说著逆耳,烟霞疾做了沉疴。若不是天意相合,这清福怎能个。

    〔川拨棹〕每日家笑呵呵,陶渊明不似我。跳出天罗,占断烟波;竹坞松坡,到处婆娑。到大来清闲快活,看时节醉了呵。

    〔七弟兄〕唱个,弹个,似风魔,把功名富贵都参破。有花有酒有行窝,无烦无恼无灾祸。

    〔梅花酒〕年纪又半百过,壮志消磨,暮景蹉跎,鬓发浑皤。想人生能几何,叹日月似撺梭。自相度,图个甚,谩张罗,得磨跎且磨跎。共邻叟两三个,无拘束即脾和。

    〔收江南〕向花前莫惜醉颜酡,古和今都是一南柯。紫罗裥未必胜渔蓑,休只管恋他。急回头好景亦无多。

    〔离亭宴煞〕高竿上本事从逻逻,委实的赛他不过。非是俺全身远害,免教人信口开喝。我把这势利绝,农桑不能理会庄家过活。青史内不标名,红尘外便是我。英宗至治元年(1321),张养浩以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官回济南老家。自此,高卧云庄不起,前后达八年之久。本套即作于辞官之初。起首〔新水令〕曲,是全篇的小序,与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意境相似。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处处在说归田之“今是”,张养浩的散曲,则主要写辞官后的山林之乐。隐退自然不无消极,但张养浩以正直耿介而遭非难,辞官隐退时,他能保持自己的清节,忘形于山水之间,行乐于投闲之地,在污浊的当时,未尝没有可以肯定之处,至少可以说他还正直。他于临终之年,为陕西饥民投袂而起,作人生最后之一搏,即其正直之心未泯之明证。其高风亮节,是为人们所追慕的。

    张养浩的散曲,以透辟沉著见胜,情曲内感,言真理到,时显奇崛雄逸之气。这首散套就表现了这个特点。

    〔南吕〕一枝花

    张养浩

    咏喜雨

    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梁州〕恨不的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的雪满头颅。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只愿的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淹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张养浩自五十岁起即辞官归隐,先后八年,多次拒绝朝廷的征聘,不愿出山。天历二年(1328),授陕西行台中丞。时关中连年大旱,饥民相食,乃慨然就道,了无难色。到官四月,“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元史·张养浩传》)忧劳成疾,死于任所。

    本套题名“喜雨一”,但在“喜”的同时,又处处

    夹杂着悲愤的哀鸣,这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决定了的。悲和喜这两种根本对立的情绪就在激昂愤慷的基调中统一在一个乐章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