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精品鉴赏-郑光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双调〕蟾宫曲

    郑光祖

    梦中作

    飘飘泊泊船缆定沙汀,悄悄冥冥。江树碧荧荧,半明不灭一点渔灯。冷冷清清潇湘景晚风生,淅留淅零暮雨初晴,皎皎洁洁照橹篷剔留团栾月明。正潇潇飒飒和银筝失留疏刺秋声,见希飚胡都茶客微醒。细寻寻思思:“双生,双生,你可闪下苏卿!”有的作家在梦境里即兴吟咏,醒后将它记下来竟是奇妙的作品,例如宋人秦观的〔好事近〕《梦中作》和刘克庄的〔沁园春〕《梦中作梅词》。但也有的则是借梦境的浪漫手法,来曲折表达作者的某种理想或寄托某些不便直说的衷曲。戏曲家郑光祖梦中作的〔双调·蟾宫曲〕共三首,此即其二;与其名剧《倩女离魂》第二折一样,也写得如梦境一般:可见他确是擅长描写梦境幻觉的。

    作者把当时人们熟知的泛茶船故事嵌入梦境,立意奇特,想像新颖。写得似真似幻,空灵缥缈。写景由寂静昏暗忽而风雨潇潇,忽而又光风霁月,忽而又秋声天籁,曲折变幻、迷离扑朔,正切合梦中幻觉。在布局上,全曲前详后略,因为泛茶船的故事是当时人们熟知的。作者抓住这个令人难以容忍的场面进行描写,使江上夜色之美与船篷内景象之丑形成对比,将主题思想进一步深化了。事实上双渐完全不知苏小卿别后的意外不幸遭遇,而且作者不可能见到小卿与茶商在船中的情形。因为这是发生在梦境里,人物的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消失了,不可能的事变为现实了,情感能得到充分发泄。从精神分析来看,作者产生这个梦境是与其现实中的感受有联系的。据《青楼集》记述,许多女伶都与文人有着亲密的关系。可猜想作者当与某女伶分别之后,深感内疚,故在梦里以奇幻的方式实现了自责。或者作者有感于现实生活中书生、妓女、商人婚姻纠葛的普遍现象,故意以托梦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爱憎褒贬。总之这个主题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而作者所采用的虚幻表现方式和奇妙的构思则是特具匠心的。

    〔双调〕蟾宫曲

    郑光祖

    弊裘尘土压征鞍鞭倦袅芦花。弓剑萧萧,一竟入烟霞。动羁怀西风禾黍秋水蒹葭。千点,万点老树寒鸦,三行两行写高寒呀呀雁落平沙。曲岸西边近水涡鱼网纶竿钓艟,断桥东下傍溪沙疏篱茅舍人家。见满山满谷,红叶黄花。正是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

    这支小令写离人秋思。小令伊始,作者便写出了一位天涯羁客在萧索落寞的秋景中的凄凉与孤独:裘衣破旧,征鞍上满是尘土,他疲倦地握着马鞭,身上的弓剑颠簸摇晃(萧萧),独自一人在沙尘弥漫,芦花飞舞,暮色苍茫的荒凉古道上飘零、行进。禾黍离离,秋水苍苍,树上寒鸦聒人。空中雁阵惊寒,三两成行地急遽而下,“呀呀”地降落在沙滩上,寻觅晚宿之处。一个“写”(“泻”)字,传神地画出了雁阵惊寒的鸣声和直泻而下的情态,可谓绘声绘形。而这所见所闻,又无不牵系游子的羁旅情怀。紧接着,作者通过描写安详静谧的农家生活,进一步反衬天涯羁客的旅思与乡愁:弯弯曲曲的河岸西边,只见渔人撒网,钓夫泛舟,纶竿(鱼绳和钓竿)轻垂。远处的长桥在烟霭中若隐若现(因说“断桥”)。曲岸东边,则是星星点点的疏篱茅舍。满山满谷,处处是表示秋令已深的红叶黄花。此情此景,怎不牵系游子之心而令人感伤不已?所以,小令最后点题:“正是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深秋风物,亦在这一派瑟瑟秋意中被描写得历历如画。其次,是善于运用反衬的手法,用农家生活的宁静来反衬离人流落他乡的凄凉,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其三,衬字多。全曲一百字,衬字多达四十七字,但多而不杂,运用得圆转灵活。例如:“三行两行写高寒呀呀雁落平沙”一句,根据曲律,正字仅七字,即:“写高寒雁落平沙。”语意直铺平板,加入衬字之后,显得流走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深秋寒雁在薄暮时分寻觅避寒之所的情态,使人有呼之欲出的感觉,这正是衬字运用得当产生的效果。

    醉思乡王粲登楼

    郑光祖

    第三折

    〔迎仙客〕雕檐外红日低,画栋畔彩云飞;十二阑干,阑干在天外倚。我这里望中原,思故里,不由我感叹酸嘶,越搅的我这一片乡心碎。

    〔红绣鞋〕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则我这襄阳倦客苦思归。我这里凭阑望,母亲那里倚门悲,争奈我身贫归未得。

    〔普天乐〕楚天秋,山叠翠,对无穷景色,总是伤悲。好教我动旅怀难成醉,枉了也壮志如虹英雄辈,都做助江天景物凄其:气呵做了江风淅淅,愁呵做了江声沥沥,泪呵弹做了江雨霏霏。

    〔石榴花〕现如今寒蛩唧唧向人啼,哎!知何日是归期?想当初只守着旧柴扉,不图甚的,倒得便宜。则今山林钟鼎俱无味,命矣时兮。哎!可知道枉了我顶天立地居人世,老兄也恰便是睡梦里过了三十。

    这四支曲子是《王粲登楼》第三折中王粲登上溪山风月楼之后所唱。

    《王粲登楼》写的是家道贫寒的书生王粲,“学成满腹文章”,一心仕进,但为人“矜骄傲慢”。王粲的岳父东汉丞相蔡邕,派人召他进京。王辞母赴京。蔡邕为了“涵养他那锐气”,故意冷淡王粲,甚至在席筵上羞辱他,使其一怒而去。蔡邕使学士曹植暗助资财使王投靠刘表,然而又不为刘表所用。一日,流落荆州的王粲应友人许达的邀请到溪山风月楼游赏。王粲登楼,遥望中原,怀念家乡,辞家数载,壮志未展,遂感叹而赋诗。王粲悲伤至极正欲自杀之际,朝中来使宣他回长安。王粲回京,得悉万言策系曹植献于皇帝,才得以除授兵马大元帅,因而对曹植不胜感谢。曹植说明这一切皆是蔡邕暗助,王方拜谢岳父,合家团圆。王粲在荆州曾登楼作赋,历史上实有其事;蔡邕、曹植,历史上实有其人,其余剧情则系作者虚构。岳丈采取这种“故辱穷交,逼令进取”的方式激励东床上进成名,是元剧旧套,无有新奇。但这一折登楼却是作者的精心创造,尤其是登楼后唱的这四支曲子,独具特色,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这四支曲子,通过王粲站立楼头,远望中原,引起思乡之情开始,一层一层地揭示了王粲家贫难归、壮志未酬、年已而立然功名不遂的悲愤之情,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羁留异乡、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这个形象不仅表现了一般的游子羁旅的思乡之情,而且揭露了那个时代堵塞才路的现实。这在“九儒十丐”、歧视知识分子的元代更加具有强烈的针砭意义。作者在这四支曲子里,匠心独运地描摹秋天的景物,借助萧瑟的秋风,唧唧的寒蛩,霏霏的江雨,衬托王粲有家难归、有志难展的伤悲之情,有景有情,以景生情,景情交融韵味无穷。作者运用了俊朗优美富于个性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王粲“归未得”的心理活动,词语“慷慨”而“爽烈”,具有深沉的悲剧风格。明人何良俊在《曲论》中对此折曾有评说:“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这个评论是符合剧作实际的。

    迷青琐倩女离魂

    郑光祖

    第一折

    〔元和令〕杯中酒,和泪酌;心间事,对伊道:似长亭折柳赠柔条,哥哥你休有上梢没下梢。从今虚度可怜宵,奈离愁不了。

    〔后庭花〕我这里翠帘车先控着,他那里黄金镫懒去挑;我泪湿香罗袖,他鞭垂碧玉梢。望迢迢,恨堆满西风古道。想急煎煎人多情人去了,和青湛湛天有情,天亦老。俺气氲氲喟然声不定交,助疏刺刺动羁怀风乱扫;滴扑簌簌界残妆粉泪抛,洒细蒙蒙渑香尘暮雨飘。

    《倩女离魂》是元代后期杰出的杂剧作家郑光祖的代表作。此剧据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改编。全剧四折一楔子。第一折写主人公张倩女从小和王文举订婚。王成人后,专程来张家成亲,讵料张母却以“俺家三辈不招白衣秀士”为由,打发他往京城应举。一对热恋中的情人被拆散,不由使他们悲痛欲绝。这两支曲子,就是倩女在和情人执手临歧、忍痛泣别时的唱词。

    如果说,我们在读了“恨塞满西风古道”一句后,尚觉得有点空泛的话,那么,经过这三组排比句的渲染、铺叙,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那缠绵欲绝的离愁别恨,迷漫充塞于整个天际,对他们被迫分离的痛苦也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迷青琐倩女离魂

    郑光祖

    第二折

    〔越调·斗鹌鹑〕人去阳台,云归楚峡。不争他江渚停舟,几时得门庭过马?悄悄冥冥,潇潇洒洒。我这里踏岸沙,步月华;我觑这万水千山,都只在一时半霎。

    〔紫花儿序〕想倩女心间离恨,赶王生柳外兰舟,似盼张骞天上浮槎。汗溶溶琼珠莹脸,乱松松云髻堆鸦,走的我筋力疲乏。你莫不夜泊秦淮卖酒家?向断桥西下,疏剌剌秋水菰蒲,冷清清明月芦花。〔小桃红〕我蓦听得马嘶人语闹喧哗,掩映在垂杨下,唬的我心头丕丕那惊怕,原来是珰珰鸣榔板捕鱼虾。我这里顺西风悄悄听沉罢,趁着这厌厌露华,对着这澄澄月下,惊的那呀呀呀寒雁起平沙。

    〔调笑令〕向沙堤款踏,莎草带霜滑;掠湿湘裙翡翠纱,抵多少苍苔露冷凌波袜。看江上晚来堪画,玩冰壶潋滟天上下,似一片碧玉无瑕。

    〔秃厮儿〕你觑远浦孤鹜落霞,枯藤老树昏鸦,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橹咿哑。

    〔圣药王〕近蓼洼,缆钓槎,有折蒲衰柳老蒹葭;近水凹,傍短槎,见烟笼寒水月笼沙,茅舍两三家。

    《倩女寓魂》第二折写王文举走后,倩女相思成疾,一病不起。王文举能否中举?中举之后会否变心?这重重的顾虑与恐惧,像一片阴霾,浓重地笼罩着她。尽管这一切密切地关系着她的爱情幸福,但她却对此束手无策。因为封建社会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平等地位,决定了她只能消极等待命运的安排,而不可能有任何积极的作为。然而,《倩女离魂》没有就此却步,它通过倩女魂离躯壳,追赶王文举,跟随王文举一同上京,从而过上了幸福的爱情生活这一奇幻情节,横跨了这一现实中无法逾越的鸿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与现实迥异的、不甘心于消极等待而要以主动的抗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少女形象,因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里所录的六支曲子,就是倩女灵魂出窍,追赶玉文举时的唱词。它以江上萧疏的景物、凄清的夜色,来衬托倩女之魂担惊受怕的心情,写得十分精彩,历来为评论家所激赏。

    倩女之魂上场的第一支曲子是〔越调·斗鹌鹑〕。曲子开头,作者就借用典故来表现她内心的悲戚。阳台,本是传说中楚怀王和巫山神女欢会的地方,楚峡,即巫峡。“人去阳台,云归楚峡”两句比喻二人的离别去留。“不争他江渚停舟,几时得门庭过马?”只因情人正在江边停舟待发,什么时候他才能衣锦荣归、高车驷马到门庭呢?这劈头四句,点出了倩女精神郁结的焦点。她怨恨爱情不能即刻实现,她不愿将爱情寄托在渺茫的希望之上。正是这种迫切渴望实现爱情的愿望,激发出强大的动力,促使她灵魂出窍去追赶情人。紧接着“悄悄冥冥,潇潇洒洒”二句,从魂的特征入手,把倩女脱离了沉重的躯壳之后在冥冥夜晚中飘逸轻扬,而又心惊胆怯的感受非常准确传神地刻画了出来。最后四句“我这里踏岸沙,步月华;我觑这万水千山,都只在一时半霎”,既表现了倩女追赶情人的迫切心情,又交待了魂追的具体场景——月夜江边,同时又十分切合魂可以摆脱拘束自由飞翔的特征,文笔十分精炼。

    总起来看,这六支曲子在艺术上具有两个特点。首先,作者笔下的倩女形象具有十分鲜明的魂的特征,但她又不是虚无飘渺、荒诞无稽的。她是魂,而又是人,在魂的外表下搏动着的仍是一颗少女的心,她的思想、情感和普通少女毫无二致。作者正是在人与魂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上把倩女的形象塑造得生气灌注,血肉饱满。

    其次,作者善于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衬托人物的内在感情。作者以月夜秋江为规定情境,创造出一种幽雅迷蒙的气氛,在这个背景下,把一个娇怯少女夤夜私行,迷离恍惚,战战兢兢的神态,描绘得惟妙惟肖。此外,优美的辞藻、悠扬的音韵,读来精警传神。明代剧作家孟称舜的杂剧选《柳枝集》,以这一本戏为压卷之作,是并不为过的。

    迷青琐倩女离魂

    郑光祖

    第三折

    〔迎仙客〕日长也愁更长,红稀也信尤稀。春归也奄然人未归。我则道相别也数十年,我则道相隔着几万里。为数归期,则那竹院里刻遍琅玕翠。

    〔普天乐〕想鬼病最关心,似宿酒迷春睡;绕晴雪杨花陌上,趁东风燕子楼西。抛闪杀我年少人,辜负了这韶华日。早是离愁添萦系,更那堪景物狼藉。愁心惊一声鸟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飞。

    〔迎仙客〕曲着意表现倩女对情人的苦苦相思。开头三句“日长也愁更长,红稀也信尤稀,春归也奄然人未归”,从人物感情发展逻辑来看,它们的次序应该倒过来:倩女与情人相别是在秋天,转眼间已到暮春时分,在倩女眼中,春天似乎也有生命懂感情似的,她也知道要归家去了,而应归之人却未归。随着春天的归去,往日枝头姹紫嫣红的花朵,如今只剩下残花剩蕊,而心上人的消息比凋零的残花还要稀少。人既未归,已使人难堪,至于连消息也没有,这就更加深了她的离愁,像夏季白天时间逐渐延长一样,她的愁怨也在膨胀增大。这三句通过丰富的联想,巧妙地将残春的景物与人物的感情互相沟通,特别是“愁”、“稀”、“归”三个字的重复使用,把倩女那充塞天地无法排遣的愁绪充分表现了出来。接下来两句:“我则道相别也数十年,我则道相隔着几万里”,采用极度夸张的手法进一步表现倩女的离恨之深,相思之切。

    〔普天乐〕曲的开头两句:“想鬼病最关心,似宿酒迷春睡”,是描写倩女魂离躯体后的迷离混沌状态。鬼病,意指相思病。由于相思之切,寤寐求之,以致失魂丧魄,就像醉酒一样昏睡不醒。恍惚之中,倩女梦见自己摆脱了实际人生的间阻,飞身天外去追寻情人的踪迹。“绕晴雪杨花陌上,趁东风燕子楼西”就是对梦寻情景的描绘。杨花即柳絮;晴雪,则是形容杨花像漫天飞舞的雪片。这一比喻绝妙。一方面杨花轻盈飘忽的特性和倩女梦魂缥缈的感受正好相合;另一方面,在古代诗词里,杨花往往作为惹人相思的多情之物,它又和倩女的思想感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随着一阵东风,倩女梦见自己飞到燕子楼旁。燕子楼是唐代张愔的爱妾关盼盼的居所。张死后,盼盼念旧爱而不嫁,一直孤守在此楼中。倩女寻情人而不可得,寻到的却是一位和自己一样失去了情人的孤独女子,感慨不由更深了一层。另外,曲文在遣词用句上亦十分讲究。像“惊”、“趁”、“逐”三个动词恰到好处的运用,将人物的主观情感过渡到客观景物,自然贴切。前人论曲,将郑光祖和王实甫一起,列为元曲文采派的代表,从这支曲子是可以得到印证的。

    虎牢关三战吕布

    郑光祖

    第一折

    〔尾声〕十载武夫闲,九得兵书看,八卦阵如同等闲,七禁令将军我小看,六丁神不许将我遮拦。进么是五云间,四壁银山,三家姓恁意儿反。(关末云)兄弟,想吕布十分英勇,又有八健将,则怕你难敌么。(正末唱)二哥哥你休将我小看,凭着我这一生得村汉。(关末云)兄弟也,两阵之间,你可怎生交马也。(正未唱)我可敢半空中滴溜扑番过那一座虎牢关。

    《三战吕布》杂剧所写故事,主要来自民间传说。剧中以张飞为“正末”,这一点与元刊《三国志平话》以张飞为主要人物正相吻合。剧本成功地刻画了张飞刚烈勇猛、风趣幽默、襟怀坦荡、粗中有细的性格特征。

    这只曲子在写作手法上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数字的递减顺序:“十载”、“九得”、“八卦”、“七禁”、“六丁”、“五云”、“四壁”、“三姓”、“二哥哥”、“一生”、“半空”。这些数字,分别出现在某一句中,使这一句有了特殊的韵味,如开头一句:“十载武夫闲”里的“十载”二字,不仅写出了张飞对“每日家赤闲白闲”的生活强烈不满,而且使曲子起势很有气魄。同样的,“五云间”、“四壁银山”两句中的“五”和“四”,也运用得既贴切又自然,犹如信手拈来。更重要的是,这些数字镶嵌在全曲各句之中,构成一个顺序,也同样显得十分自然本色,不见斧凿之痕。这确是尤其应该称道的。这种手法,增强了曲子的整体感和节奏感,富有一气呵成、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由于张飞的坚持,刘关张三人加入了十八路诸侯的阵营。虽然受到了孙坚等人的轻视,但他们以自己的“实力”,终于战胜吕布,取得成功。整个剧本赞美与歌颂了地位不高、名气不大的英雄人物,这种思想倾向,在贤路闭塞的元代显然是有进步意义的。

    梅香骗翰林风月

    郑光祖

    第一折

    〔寄生草〕此景翰林才吟难尽,丹青笔画不成。觑海棠风锦机摇动鲛绡泠,芳草烟翠纱笼罩玻璃净,垂杨露绿丝穿透珍珠进。池中星有如那玉盘乱撒水晶丸,松梢月恰便似苍龙捧出轩辕镜。

    〔幺篇〕他曲未终肠先断,俺耳才闻愁越增,一程程捱入相思境,一声声总是相思令,一星星尽诉相思病。不争向琴操中单诉着你飘零,可不道窗儿外更有个人孤另。

    在郑光祖现存的作品中以《倩女离魂》、《王粲登楼》和《梅香》为著名。

    《梅香》的故事大体是:裴度生前将女儿小蛮许与白敏中。裴度死后,夫人悔约。婢女樊素从中撮合,使白敏中与小蛮终成眷属。这个剧本中出现的人物姓名,虽见诸有关记载,但故事却为郑光祖所撰制。历来戏曲评论家对此剧毁誉不一。王世贞、梁廷枏分别斥之为“全剽《西厢》”(《曲藻》),“照本模拟”(《曲话》)。而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却十分赞赏此剧,并认为关、马、郑、白四大家中“当以郑为第一”。李调元《雨村曲话》则认为《梅香》虽不出《西厢》窠臼,“其秀丽处究不可没”。此言诚然。《梅香》虽有模仿《西厢》的痕迹,但也自有其创新之处。例如《西厢》中婢女红娘在崔莺莺、张珙的恋爱过程中虽然起了很大作用,然而毕竟还不是主角;在《梅香》中,促成白敏中与小蛮恋爱的婢女樊素,却是主角。剧本的题目正名即为“挺学士傲晋国婚姻,梅香骗翰林风月”。这正表现了杂剧作家郑光祖的识见。

    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就赞此〔幺篇〕,说其语“何等蕴藉有趣”,并因此而认为“郑德辉所作情词,亦自与人不同”。

    梅香骗翰林风月

    郑光祖

    第三折

    〔圣药王〕他道是这一场,这一桩,都是这辱门败户小婆娘。杀人呵要见伤,拿贼呵要见赃。请起来波,多愁多病俏才郎。这是谁与他的紫香囊。

    〔麻郎儿〕这声音九分是你令堂。呀,头一句先抓揽着梅香。您吵闹起花烛洞房,自支吾待月西厢。

    〔幺篇〕哎,不妨,莫慌,我当。亲生女非比他行,家丑事不可外扬。你索取一个治家不严的招状。

    这是《梅香》杂剧第三折〔仙吕·斗鹌鹑〕套曲十四支曲子中相连的三曲。全剧由饰演丫环樊素的正旦主唱。剧名“梅香”可译成现代汉语“泼辣的丫环”。它是王实甫《西厢记》的改编,将五本压缩成一本。改编不是创作,看起来好像缺少才华。我自己过去就对它有过不公平的评价。一个名著的改编,由繁而简,便于演出,易于为群众接受。通俗工作理应受到重视,而事实上常常是相反。

    一般而论,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社会关系不宜随意改变。有时在喜剧中却不妨例外。反常正好博得人们一笑。裴度是唐朝的中兴名臣,剧作家以他的女儿小蛮和丫环樊素作为女角的名字。这两位美女原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姬妾。小蛮的母亲又改作裴度的部属、名作家韩愈的姊姊。男主角白敏中原是白居易的从弟。他后来身为宰相,而名声不佳。剧中白敏中的父亲曾冒死救护裴度……如此等等,全属子虚乌有,然而它是整个爱情故事的基础。所有这些虚构的颠三倒四的人物关系,正如后代汤显祖的杰作《牡丹亭》中的男主角柳梦梅和次要角色韩子才被写成柳宗元、韩愈的后人一样,涉笔成趣,无非为剧中人物增加诙谐的情调。《牡丹亭》用它作为爱情悲剧的对照,它的作用只限于局部,而《梅香》则用它为整个喜剧作出映衬。不通过细节描写,而只是在宾白中简单一提,使读者在联想中得到满足。它的喜剧性的效果限于熟悉文史掌故的那一部分读者和观众,不够通俗。作者原意用以略微点明它的创作意图,主要的艺术成就并不在这里。

    《西厢记》隔墙听琴在第二本第四折,张生跳墙受崔莺莺呵责在第三本第三折,长亭送别则在第四本第三折。《梅香》把它们以及它们之间的情节全都压缩在第三折中。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得这样干净利落《鬈西厢记》是崔张私自欢会而被发觉,老夫人才勒令张生赴试;《梅香》则仅仅是后花园中一次约会,并没有了不起的越轨行为,而遭到同样的发落。措置失当,或者令人愤怒,或者成为笑料。《梅香》把它作为白敏中功成名遂后意图报复的铺垫,喜剧情节由此而生发。

    曲有格律,字句平仄都不得随意出入。然而对一个具有真正艺术才华的作家说,极其有限的活动余地可以成为无限的空间。第一句“这一场”原本不用韵,作者改为有韵,“这一场”、“这一桩”,两个三字句同后文的一对三字句“要见伤”、“要见赃”(衬字不算),前后呼应,使得丫环学小姐声口,把小姐意图嫁祸于己的假撤清行径有如亲见耳闻一样。正是在丫环的反诘之后,白敏中才可怜巴巴的接上一句求饶的话:“望小姐怜小生咱。”小姐难以表态,丫环却自作主张:“请起来波,多愁多病俏才郎。”她敢于如此放肆,因为她抓到了小姐的把柄:“这是谁与他的紫香囊?”于是小姐只得收起了装腔作态的那一套,主仆重归于好。

    一场青年男女和“助手”之间的小小误会才平息,另一场看来是对抗的矛盾接踵而至:他们被老夫人撞见。

    〔麻郎儿〕的〔幺篇〕第一句可以是六字三韵的短柱体(或称短柱旬),也可以不是。曲律并未认可一种而否定另一种。《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同一曲牌的首句“本宫始终不同”是它的先例。但它除了一句三韵,新奇别致外,并没有更多作用。《梅香》则大不相同:

    (正旦扯旦儿科)(唱)哎,不妨,(白敏中云)小娘子,可怎了也!(正旦指白科唱)莫慌,(指自科,唱)我当。

    然后他们一起去见老夫人。“不妨”是丫环给小姐的定心丸,“莫慌”则是她给白敏中的安神散,然后“我当”,一切有她在呢!一句曲文将三个角色的不同处境、不同心理,片刻间全部展示在观众前面,简直抵得上整折《拷红》。自从有短柱句以来,它简直是空前绝后的佳作。它不供文人雅士在书斋中吟诵之用,它是有声有色的舞台演出中的一句台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