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询问我:“除了周文王,古代还有哪位可以与之媲美?”
我答:“有。比如汉代的司马迁,入狱后受了宫刑,却给后人留下了大著《史记》。”
记者话题一下子拉到了现在:“您不是也有在‘大墙’里为囚的经历吗?”
我理解记者采访我的意图了,便回答说:“周文王和司马迁都是天才,在‘苦难出真知’中,为后人留下的是封建暗夜中的一轮皓月。我虽非蠢才,亦非天才,因而没有周文王演《周易》的本事;我为人和为文的方程式是:既为月圆而歌,更为月残而泣,文字以生活真实为魂。比如《走向混沌》中的受难知识分子的群像,会融入中国历史大河的。因而,我蹚过苦水河二十年,虽然丢失了许多,但‘苦难出真知’这条哲理,让我获得了那些‘开顺风船’的人,永远无法认知的人生真谛。”
记者问我能否说得再直观一些。
我婉言谢绝了——因为文友们在等着我去岳飞祠,他们已坐上汽车等我。
九九艳阳的秋日,我忆起这些刻骨铭心的往事,便立刻提笔抒怀,以防因日渐年老而失忆。
2014年秋日怀古于书斋
[母爱无涯]
我见过许多古墓,凡是高高隆起的大墓,都是属于古代帝王将相的。但这次在江苏省淮阴县的码头上,我第一次看到一座十八米高的大墓,里边埋葬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一名当地的汉代村妇。由于她常在码头旁边的河水里漂洗衣物,便有了漂母之名分。历史上记载着开创大汉帝国的常胜将军韩信,曾在困境中“认漂为母”,演绎的就是这段故事。但漂母之美名,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衰,在于她激励了一个流浪汉的心志,使韩信成为载誉千古的一代军事天骄。
能看到这个漂母大墓实属偶然。中国散文协会与江苏作协,为缅怀这位汉代不凡的漂母,在当地举行了“漂母杯”散文奖的授奖仪式,我的一篇写母亲的散文,有幸与迟浩田写的母爱散文同时获得荣誉奖,便有了今年5月的淮阴之行。十分值得咀嚼的是授奖大会的会址,既不是选择在市政府礼堂召开,也没有按着惯例在高级宾馆举行——而是遴选在漂母昔日洗衣漂物的古运河码头、漂母大墓之前召开,可谓是文学工作中的一个创举。
笔者之所以如此评说,实因昔日的文学授奖活动,大都在礼堂和宾馆召开,进会场的要有请柬,参加会议的要戴着牌子;近年来出于反恐之需,有时还要通过“安检”。这里没有上述的烦琐,到这儿来参会的有骑摩托车来的工人,有拉儿带女来的农民;其中最触动我中枢神经的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彼此搀扶着奔向这条古运河的码头。他们用不着持有会议请柬,胸前也没有会议代表的牌牌,完全出自心田的支配,来到漂母大墓之前。我为此而深深情动。按着时尚的标准画线,我将其纳入“草根”范畴的授奖活动,不然何以会来这么多的平民百姓呢?因而,当会议主持人让我发言时,我先向会场里的平民百姓鞠了一个大躬,然后又向高高的漂母碑,表示一个北方孝子的敬意。
世人皆知母爱无涯。但在我眼里,母爱有轻重之分。纯人性的母爱虽然甜如蜜糖,但这种母爱与动物的母爱并无根本的差异。比如母虎、母狼、母熊……都有爱犊舐犊并为其捕猎食物之本能。人与动物的最大差别,在于人是有追求的万物之灵,因而母爱中释放出来的精神火光才是亮点。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经纬中,曾出现过孟母为哺育儿子成才,煞费苦心地三次搬迁其舍,终于使孟子登上了中国儒学之巅;岳飞之母对岳飞从没有溺爱之举,在其少年时就在其背刺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成为岳飞的人生坐标,并促使他成为名扬中华的抗金英雄。漂母异于孟母和岳母之处,在于她本身就是一个贫穷的村妇,和韩信既无母与子的血缘关系,又没有亲属的裙带关系——这样一个淮阴普通村妇,居然将一个流浪乞讨的少年,激励成为灭楚兴汉的一代天骄,可谓是中国母爱史上最为绚丽的篇章。
韩信是个知道感恩的人。尽管漂母并无图报之心,韩信还是履行了他对漂母的承诺。历史记载这座“漂母”坟,就是韩信成了大汉将军之后,亲率十万将士来修建的——连同韩信自己,每人用战袍包来一袍土,添在漂母的坟茔上,淮阴运河码头上,便有了这座方圆二十五米的大墓。最为巧合的是,其中也有我从姓祖先献给漂母的一袍土。据史考证,我的祖先名为从公,曾是韩信手下的一员副将,随韩信南征北战,当年韩信率十万将士修建漂母大墓时,他理应是其中一员。此时,我又来到漂母碑前领奖,是否天意的召唤?当时会场上没有挖土用的铁锹,如果有的话,我会挥锹铲上几锹黄土,加在漂母碑上的——因为她若同天地间的圣母,让国人永远难以忘怀。正因如此,相传古运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经过这座码头时,商船自动鸣响船笛;渔人摇船经过这里,则拱手作揖以示对伟大漂母的敬意。
会议在献花高潮中落幕。有政府的有关人员,有正在拍摄韩信电视剧的剧组人员——特别是成千上万的平民百姓,都走到漂母石碑之前,献上手中的鲜花。我把群众送给我的一束鲜花,也摆放在了名扬千古的漂母面前,以示一个文化孝子的心意。因而,在下午的座谈会上,我发言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因为我想起了我的母亲,也曾经受过“漂母”般的生活煎熬:我父亲在年轻时,因思想倾向革命并想与北洋大学同学去往延安,而被国民党的监狱关押至死——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我的日子里,也曾给有钱人家当过用人,待把我养大成人之后,我又被关进“大墙”近二十年。这些人间苦难,不是任何母亲都曾遇到过的,更非任何母亲都承受得了的;但她坚韧地挺了过来,老了之后又以“精卫填海”之精神,抚养她第三代孙儿和第四代曾孙,直到她那颗伤痕累累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因而可以说,母亲演绎的是一首当代的“漂母”之歌。
记得,在那天怀念漂母的座谈会上,作家柳萌讲述他的母亲时,泪水也涌出眼帘。何以如此?因为母亲对后代人来说,不仅是夜空中的北斗,更是一部大爱无涯的人生词典。
2011年4月于北京
[在诸葛亮墓园]
纯属巧合,在今年炎夏寻觅南水北调的汉水源头时,我和文友们在巴山与秦岭之间陕南勉县境内,竟然与诸葛亮的墓地不期而遇。
这是一件让我十分兴奋的事。因为自幼读《三国演义》时,便为诸葛亮的超人智慧而勃然心动。试想,如果在魏、蜀、吴三国争战的历史中,没了像《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智慧故事,这部古典小说的含金量就会降低许多——而演绎这些的智慧人物就是诸葛亮。记得,在童年岁月我读到这些篇章时,常常忘记吃饭睡觉,成了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小小书痴。
但是面对墓冢我不仅失去兴奋之感,一股悲悯忧郁之情反而从心底升腾而起。会有如是的感伤,皆因在我行走中国时,曾瞻仰过中国历史上多座帝王将相(包括王后及宫妃)之墓地,几乎都是由庞大的墓群组成,墓外不仅有石雕的龙虎当其阴间护卫,还有臣相排列于墓地两侧,以再现生前的权贵之威;可是诸葛亮墓地周围空空荡荡,不仅没有臣贤相伴和碑林相随,连其墓穴也是黄土堆成,坟上覆盖着的是一层茵茵绿草——墓前倒是耸立着一个庞然大物,但那不是石雕石偶,而是一株千年古柏,守候着这位世界知名的大智大贤。此情此景还让笔者联想起行走中国时,曾经见一座“草根”大墓——那是汉时开国大将韩信为答谢当年赐给他温饱的江妇,在江苏淮阴水边为其建立起的漂母大墓;相比之下,诸葛亮的土坟虽然与漂母墓地有些近似,但那座漂母大墓还是要比眼前的诸葛亮土冢高巍雄浑得多。
何故?这个疑问使我独自默思于古老柏树下的土坟之边,想找出一个完美的答案。一位陪同我们的陕南文友,见我久久沉默于古柏之前,便走近我关切地询问道:“从老,您是不是因为这座诸葛亮墓太失应有的规格了,所以……?”我答:“你怎么能捕捉到我心之所思?”他笑了一阵回答我说:“我是陕南汉中人,常常陪文化人来看诸葛亮墓;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为这位智圣魂归之处而感叹——有的不仅是感叹,甚至因其简陋而疑惑此墓的真伪。您也知道,时下流行争抢名人古墓之风;不仅白脸曹操和黑脸李自成之墓,被争来抢去,甚至连浪荡公子西门庆和荡妇潘金莲之墓也都弄得人真伪难辨……是吧?但这座诸葛亮的土坟有据可查,没有人与之争抢不说,偌大的中国,也没有冒名顶替的第二座诸葛亮墓。还有一点必须让您安心的是:那些帝王将相的古墓,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几乎都有‘洛阳铲’的盗墓者光顾过;而这座诸葛亮的土坟,没有被一个盗墓贼挖过一锹土,拔过一株草……因而这一千多年来,诸葛亮在土墓里比历史中任何一位皇权贵族睡得都要香甜得多。哈哈……”这位陕南文友,说到这儿豪情地放声大笑起来。
在这一刻,我死去的历史记忆,似乎被他的朗朗笑声惊醒了:童年时我熟读《三国演义》,青年时代我从那些金戈铁马的故事中走出来,而钻进了《诸葛氏宗家谱》一书,想了解一个立体的诸葛亮。之所以有兴趣研读此书,除去诸葛亮的强大精神引力之外,还有一个从氏家谱之缘让我对其书难以割舍:诸葛亮的远祖名叫葛婴,因灭秦有功,其子孙便被汉文帝在山东诸县封侯——从此葛字之前被加上“诸”字,其姓氏从此改为“诸葛”;巧合的是,我的从姓的远祖枞公,汉时为韩信身旁之副将,汉末吕氏将开国功臣韩信处死并剁成肉馅后,枞公即率部逃往山东诸县,企图东山再起为主帅复仇,但终因人单势孤而未成;但那里留下的“从家屯”至今尚在。诸城——诸城——我的远祖居然与“诸葛”先祖萌生在同一座城市,这地域之缘的强大诱因,让我将《诸葛氏宗家谱》读全。因而我拉着这位陕南文友的手,对他说道:“我老了,记忆力严重退化;面对诸葛亮的墓地,我只顾与帝王将相的墓地相比,却忘了诸葛亮为人的精神光环和他人生的绝笔;现在我的记忆复活了,让我们好好聊墓中的前贤吧!”
这位陕南友人,当真想坐在草坪上与我畅谈诸葛亮奇伟人生的;但此刻大墓另侧又有文友呼唤他,他只好应声跑了过去——我猜想得出来,又是京城来的文友求他解析这墓地之悬疑了。此时此刻,我静静地站在千年古柏之前,复活了的记忆,绽放出诸葛亮生命中的光焰:诸葛亮仅仅活了五十四岁(181年到234年),就去了天堂。当其心力交瘁病死于陕西岐山县五丈原之前,曾对身边人叮嘱:一不按丧葬常规,将遗体远运至蜀之京城成都下葬,而就近在蜀国之门的定军山下择址;二不为其离世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只求布衣木棺土冢归阴;三不许兴师动众,对其举行祭奠之礼,以利于他在地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仅以《诸葛氏宗家谱》的这几点记载,在当时不仅是对封建帝制时丧葬之风的叛离,而且可谓是古代将相归阴记录中的“天方夜谭”——因而,我对面前这座古朴的土冢之诸葛亮遗骨,不仅确信其真而且充满了敬意。
我首先用手捧了一把黄土,撒在坟上的青草地之间;后又从墓地周围草丛中,采摘了几束野花摆在了坟墓之前。这个瞬间,昔日读过的有关诸葛亮的事迹,一齐涌入我的心扉。据中国正史记载,中华智星诸葛亮降生在山东沂南县,两三岁时母殁,七八岁时父亲病故;把他养大成人、步入青年岁月的是他的叔父诸葛玄。后来其叔父因谋生流落到了湖北襄阳,不久因病而死,诸葛亮生活失去了靠山,十七岁的他,为了谋生便去独闯襄阳之西的隆中,并在此苦耕苦读十年。当他到了二十七岁(207年)时,已将远古以及秦汉时期的文韬武略揽于胸怀,此时身处逆境中的他,生命格言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他青年时代的灵魂写真——我们把他的青年八字格言,与其晚年病危时“布衣木棺土冢”之求串联在一起,可谓是严丝合缝。
待他二十八岁,经老师司马徽和同窗徐庶的鼎力推举,便有了刘、关、张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为军师之机。他在三国金戈铁马的征战中,又为自己写下八字箴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实践着他的诺言。如“空城计”中面对司马懿兵临城下时的那种无畏与镇定;“草船借箭”中那种神勇和忠诚——直到刘备死后,他又全力扶持近乎痴的后主刘阿斗,真可谓是“鞠躬尽瘁”了;至于“死而后已”之人生格言,我面前这座“草根”般的黄土之坟,就是他的一幅灵魂写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