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日子-六月风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过了端午节,收了麦子,播上秋庄稼,经过一番耘锄施肥打药等劳作,田野上又是碧绿连天,农家便带着愉悦和闲适的心情,抬腿迈进了农历六月的门槛。于是,被绿色浸染的六月,便包裹在浓浓的乡俗“讲究”氛围之中,农家小院的日子因而也就显得愈发鲜活生动,有滋有味。

    家乡一带,六月的“讲究”似乎都与“吃”紧密相联,但这种“吃”并非奢侈,而是农家历代相传的乡风习俗,“吃”的是一种心情,一种韵致。

    “六月六,看谷秀(出穗),揭开包子一包肉。”六月初六大清早,村村的屠户便把刚宰杀的猪肉挂上架,男女老少就喜鹊闹枝般围拢来,说笑间,挑肥的,拣瘦的,人人手中的器具里便有了一块中意的肉。到了晌午,家家户户锅里蒸包子,韭菜馅的,芸豆馅的,茭瓜馅的,香味飘出门窗墙头,四下悠悠地弥漫,就连空气中都是一股浓香呢。包子皮是才粉碎下来的新麦子,包子菜是刚从自家小菜园里摘回来的,真的是里外透着新鲜啊。吃着香喷喷的肉包子,品着收获的甘美,看着谷禾喜人的长势,哪个农人不是心里美滋滋的?顿时间,疲劳没了,盼头有了,浑身上下仿佛每个骨节都“咯咯嘣嘣”地生长着力量呢。

    吃了“六月六”的包子,家家户户便开始炒“焦面”了。“焦面”实际就是“炒面”,先将锅里的油烧热,再将新麦子面粉倒入锅内翻炒,炒至黄澄澄的颜色盛出晾透即可,用器皿装了,能吃一个夏天。“焦面”是农家喜爱的风味食品,可稠,可稀,兑上白沙糖或红沙糖,用刚刚从井里打来的凉水冲泡搅匀,喝口满嘴香,既解渴又充饥还暖肚。大热的天,回到家里喝上二碗冰凉香甜的“焦面”,暑意顿消,惬意极了。炒“焦面”时,家家户户的日期不一致,先动手的人家便东邻送去一瓢,西舍端去碗,而后动手的人家自然是“礼尚往来”,于是,这一瓢一碗的“焦面”就有了情,含了意,那融融的乡情便像习习的清风,在大街小巷,在瓜棚豆架间荡漾开来。

    颇有地方色彩的“新女婿尝新”,是家乡六月里最具情趣的风景线。“新女婿”当然指结婚第一年的女婿,“尝新”就是新女婿把收获的新麦子用袋子装了送到岳父家,数量多少没有规定,送多送少,就着女婿的家境和对岳父母的孝心了。“尝新”那天,小两口穿戴一新,把扬场时挑选的“上风头”的好麦子装袋,就可以启程了。老辈子年间,用牲口驮,小两口步行随后;而现在则用摩托车、小三轮、拖拉机等,就是用汽车和轿车也不稀奇呢。自然,现在家家都以白面为主食,谁也不把麦子当成稀罕物,女婿就得根据岳父家的需求“量力而为”,因此送麦子的有,送衣物饰品的有,送糕点补品的亦有,“尝新”便成了象征性的一种过场,但送的东西多少优劣,小两口和岳父母脸上的光彩自然就不一样,街坊邻居也就有了品头论足的话题。然而不管怎样,尝新”这天的晌午饭,岳父母是要盛情款待新女婿的。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心里越欢喜”,况且“一个女婿半个儿”,端上餐桌的,酒是好酒,菜是好菜,十盘八碗的诱人馋,而且还有家族里的长辈相陪,就显得格外隆重和热闹。席间,推杯换盏,笑声一片。翁婿之间,老少之间,这叫“亲敬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婿敬翁,少敬老,这叫“孝为先,尊老敬老辈辈好”。“讲究”多,酒也就分外酣畅,即使新女婿喝醉,岳父母也不会怪罪。散了席,小两口双双回家转,因了酒,便有了城里年轻人的勇敢,那乡间土路就平添了一份情韵,路旁的青纱帐里就多了一份浪漫......

    到了六月二十四,那是关老爷磨刀斩蔡阳的日子,因这天常下雨,俗称“雨节”,家乡父老自然是不会忘记纪念一番的,晌午顿筋道道、清爽爽的“过水面条儿”,“呼噜噜”吃出了关老爷的“豪侠之风”,那是一种由衷的敬仰,也是萌发于心的怀古柔情。

    “六月“吃”罢,几日骄阳,几场大雨,家乡便一头扎进酷暑盛夏里,绿油油庄稼的清香味儿,就一天比一天地浓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