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节令”,就是新媳妇在节日里送给婆家的礼物一一这些礼物多为面食,但因了代代相传和民间面食工艺的发展,那些面食不仅香美可口,而且造型栩栩如生,再加上描红涂绿,简直令人爱不释手——诚然,现在的日子富足了,送“节令”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但与辈辈相传的规矩仅仅“大同小异”而已。
“三月三,送小燕”,是新媳妇要送的第二个“节令”,这个“节令”是“管”新媳妇自己的,民谚“不送三月三,坐着门槛哭老天”,意思是三月三不送小燕,新媳妇要“克”夫命苦,表面看来有些迷信色彩,其实是期盼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梦——名义上是送“小燕”,但只要是燕类皆可,比如燕子、鸳鸯、斑鸠什么的都行,至于送多少,依据家境而定,少则几十,多则上百。婆家当然不能全留下,是要拿出一些“回送”的,这叫“小燕两头飞,闺女有靠背(即婆家和娘家都有依靠)”。“四月八,红头加吉(鱼)俩”,这自然是祝福婆家以及自己和丈夫以后的日子能够“连年有余(鱼)”。“五月端午节送粽チ和烧饼”,这个“节令”是随传统的端午节而沿袭下来的,但那又圆又大又香的烧饼,却寓有一家人“团团圆圆,红红火火”之意。“不送六月六,烂掉婆婆脖后一块肉”,意味这个“节令”是“管”婆婆的,从古至今,婆媳关系好坏一直是家庭和睦与否的关键,因此六月六要送用“发面”蒸制的“起饼”“起饼”有鱼、桃、莲荷等形状,含有“发”及“和”之寓意。“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会”和“八月十五中秋节”分别送巧果子和月饼,各自寄托着新媳妇和丈夫一心灵手巧”以及一家人“圆满甜蜜”之情。尽管“九月九”送的也是“起饼”,但因这个“节令”是“管”大姑姐和小姑妹的,也因自古就有“姑嫂难处”之说,于是便有了“不送九月九,死了大姑小姑捎带一条狗”的民谣,可见九月九的“起饼”,是含有新媳妇甘与大姑小姑和睦相处的深情厚意。当到了大雪飘飘、天寒地冻的“冬至”,即俗称的“过冬”时,新媳妇要送白菜馅儿的肉包子——这个“节令”是“管”公公的,也是新媳妇送的最后一个“节令”,因之“肉包子”里既有对一家之主——公公的敬意,也有新媳妇至此和公婆一家人紧紧地“包”在了一起的意蕴。
“头一年的新媳妇是客”——送完了“节令”,新媳妇也变成了“老媳妇”,从此她便要“泼”下身子,和公婆一家人齐心协力地走上“抓家过日子”的人生之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