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日子-“太阳饼”与“圣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家乡一带过春节,父老乡亲特别讲究做“太阳饼”和“圣虫”。过了“辞灶”(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便要选择一个日子,头天夜里“发”上一盆面,第二天上午开始精心做起“太阳饼”和“圣虫”来,那火爆爆、热腾腾的场面,把“年味”渲染得愈发有滋有味。

    顾名思义,“太阳饼”取其“团圆”之意,以求全家老少在“过年”时和新的一年里能够“和和美美”、“团团圆圆”,而用“太阳饼”作为这种美好心愿的表达方式,则显示出家乡父老乡亲朴实憨厚的品性。做“太阳饼”是家庭女性的“专利”,一般由婆婆和媳妇唱主角,又因“太阳饼”不仅仅具有象征性,而且大年初一早晨要置放在堂屋的显要位置,供络绎不绝来拜年的人们所观赏,所以“太阳饼”做得水平如何,也是对家庭主妇“拙与巧”的一个考验。“太阳饼”多为三层,呈塔型,大小厚薄要均而圆,每层边缘嵌有葵花状,最上面一层缀着各种各样的图案,诸如“龙凤呈祥”、“鹤鹿同春”、“金鱼戏水”、“百鸟朝凤”等等,也有的人家随心所欲,用面团捏出极富夸张感的花草虫鱼、鸟飞蝶舞等等,可谓形态各异,造型逼真。待蒸熟出锅之后,稍凉,便用纤细的麦秸管蘸了各色染料,在图案上开始描红涂绿——这道工序完成之后,那“太阳饼”似乎便真的具有了灵性,艺术品般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一家老少面前,于是,家里老人笑,小孩跳,那欢乐祥和的气氛便在屋里屋外涟漪似地荡漾开来。

    至于“圣虫”,大约本意应是“剩虫”,即“剩余”之意——旧时乡下人“穷”怕了,便产生了一种美好的祈求,将其寄托于某种“神灵”,以求一年四季免受饥灾之苦,因之民间就有了过年时做“剩虫”的风俗,既然“剩虫”是保佑平民百姓有吃有喝的“神灵”,那“剩”字便似乎有不恭之嫌,于是将“剩”改为“圣”,就有了一种敬畏、尊崇之意。“圣虫”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已无从查考,我曾听祖母说,祖母小时便有过年时家家户户做“圣虫”的记忆,而且还有许多关于“圣虫”的传说,可见民间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乡下人的日子好了,但这一习俗依然在很多家庭继续保留着——其实,这无非是过年讨个吉利、图个热闹罢了,但却也反映出了家乡民风的淳朴。

    “圣虫”究竟什么模样?谁也没见过,只能依据祖辈传下来的样子来做,虽然神态有异,但基本呈“龙”形,有“伸展”状,亦有“盘曲”状等,大多小巧玲珑,身上嵌鳞,点缀上红色,头部以花椒粒做眼睛,嘴里衔着“钢嘣儿”(硬币),小精灵一般惹人喜爱。大年三十的下午,“圣虫”被家庭主人尊敬地分别置放于粮囤、面缸、油坛等处,同时将去年置放于此处的“圣虫”撤换下来,这叫“年复一年,连年剩(圣)余”。

    “太阳饼”,家庭和睦美满的象征;“圣虫”,幸福富足生活的象征——这,不就是家乡父老乡亲辈辈世世的美好追求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