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推敲,轧“干亲”习俗的由来,大约与旧时父母希冀孩子“好养”?有很大的关系。老辈子年间,由于生活艰难,再加上缺医少药,孩子出生后夭折得很多,许多父母于无奈中除了祷告神明赐福保佑以外,还在诸多的生活方面颇动了一番脑筋,最典型也最常见的是在给孩子的起名、留头发和轧“干亲”上。
起名即给孩子起“乳名”,俗称“小名”。那时庄稼人给孩子起小名,多在“贱”字上打主意,寓意是“名贱命大”,图得是孩子能泼泼实实地“好养活”,于是“狗剩”、“狗不理”、“狗蛋”、“狗留”之类的“狗系列名字”应运而生,这种名字当然属于男孩,而女孩则花呀草呀什么的张嘴随便一叫即是“小名”。不讲究的人家,孩子“落地”后,大人看见什么,听见什么,想起什么,就叫孩子是什么,因此一个村子的孩子堆里,总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甚至令人莫名其妙的名字;稍微讲究点的人家,便在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谐音”字上动脑筋,因之便有了“栓子”、“柱子”、“拦子”、“捆子”等将孩子牢牢“捆绑”住的名字——尽管土里土气,但里面却深深地蕴藏着父母的一腔挚情!
留头发,主要体现在男孩身上。按常规,学龄前的男孩,头发长了或剃成光头,或剪成“平头”(现在称之为“板寸”),但有一些人家却将孩子脑袋的其它部位剃得“寸毛不留”,而偏偏在孩子头顶“肾门”处留有一撮头发,俗称“八十毛”,意为孩子命大长寿,能活到80岁以上;还有一些人家则将孩子的大部分头发剃或剪得一干二净,唯独在后脖颈处留着一绺头发,且任其生长,俗称“鬏鬏”,取其谐音“揪”,意为孩子的生命被父母和家人牢牢地“揪在手里”,那孩子还能不健健康康地成长吗?留头发一俗的历史可谓久矣,我们如今在影视剧里常常见到古代的孩子,大多留有“八十毛”或“鬏鬏”,其实你只要留意,现在别说在乡下,就是在繁华的城里,留有“八十毛”和“鬏鬏”的男孩子也大有人在呢。
轧“干亲”,则更体现了父母盼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殷切心愿。给孩子认下的“干爸(爹)干妈”,讲究的是对方必须姓“刘”或姓“栾”,取其谐音,“刘”即“留住”之意,栾”即“拦住”之意,又是“留”又是“拦”,况且还有“两个爸(爹)妈”的关爱,更有“干兄弟”或“干姊妹”的陪伴,那孩子岂有不茁壮成长之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如今,家乡一代给孩子起“成名”之俗早已废除,但给学龄前的孩子留“八十毛”和“鬏鬏”的尚有,轧“干亲”之俗尽管延续下来,而且经久不衰,然其原意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已经完全没有了姓氏的选择,却更多地具有了某种现实的功利主义色彩,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或其它方面的,正如伟人所说的“政治联姻”那样——这也许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