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乡下公社都有电影放映队,但除了“样板戏”之外,新片几乎不见,常放映的都是那个年代“允许”的电影,诸如《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所谓“战斗片”。因家乡地处蓬莱和黄县(今龙口市)交界,毗邻黄县诸由观公社驻地,加之周围村庄稠密,两支不同县份的电影队轮流交叉放映,也就多了许多看电影的机会。有时逐村放映,一部电影能连续看好多个晚上,所以有些电影少则看十几遍,多则看几十遍也是不稀奇的。
儿子三岁左右时,不管本村或外村有电影,一我总是先别人而行,那时我在村小学执教,时间是允许的——一路上,或抱,或背,或肩扛,通常是提前到场,而返回时,我们却总是落在最后,那父子亲融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儿子稍大点,俗称“长腿”了,便可随我走一阵,跑一阵,然后再由我或背或扛,连说带笑,放映场地也就不知不觉地到了。看电影时,儿子神情的专注,令我吃惊。别人的孩子在电影刚开始时还算有精神,但不长时间就昏然入梦,任父母摇晃拍打也难以唤醒。而儿子却自始至终兴致勃勃,一双小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银幕,从来没打过一次瞌睡,好像真的进入了“角色”一样。况且不论夏夜多么闷热,甚至还有蚊虫叮咬;也不管冬季多么寒冷,甚至北风尖利,小雪飘飞,他偎依在我的怀中,兴趣盎然。对于儿子如此的迷恋电影,不只街坊邻居感到纳闷,就连我也感到诧异,那些看过多少遍而且能记住基本情节和许多台词的电影,怎么能对儿子产生这么巨大而神奇的诱惑?
电影看得多了,儿子居然也“放”起了电影,那时候乡下孩子玩具极少,儿子便用泥巴做“电影放映机”,还真有点像模像样,而且乐此不疲,往往是“放映机”做成之后,儿子也就变成了小泥猴。除了做“放映机”以外,儿子还时常摹仿电影中的人物,或几个可笑动作,或几句俏皮台词,出其不意,逗得家人常常开怀大笑。
之所以要写作此文,缘于前些时城里电影院放映所谓的娱乐大片《十面埋伏》和《英雄》,儿子见我要看我从来不屑一顾的娱乐片,便搞来了票,且硬着头皮陪我看,当时我心中一片茫然,童年时的儿子对电影一腔痴情,而今却索然无味,这是儿子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发生了转折和变化,还是现代电影出现了令人莫名其妙的“悲哀”?这无须妄加评论。——然而儿子的童年属于电影却是不争的事实,直至如今,当年陪伴儿子挨村逐疃地看电影的情景历历在目,有时候出现在梦境中,醒来后,一丝温馨便会久久地荡漾在心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