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送给楚王一位美女,楚王非常宠爱。楚王的夫人郑袖知道楚王喜欢新来的美女,于是也装出十分喜爱这位美人的样子,待她犹如亲姐妹,无论是衣服玩物、居家卧具,都选最好的给她,甚至有时表现出爱她胜过爱楚王的态度。
看到这些,楚王对郑袖非常满意,他高兴地说:“妇女侍候丈夫,是靠美色,有时妒忌,是因为爱情。现在郑袖知道寡人喜欢美人,于是爱她还胜过爱我。犹如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啊!”
郑袖一看时机已到,一天便以很体贴关怀的口吻对那位美人说:“大王对你的美赞叹不已,但美中不足的是,他觉得你的鼻子不太漂亮,如果你以后和大王在一起时,略微掩饰一下子就好了。”
于是,这位美人所从了郑袖的建议,每次一见到楚王,便用袖子掩住自己的鼻子。
楚王觉得奇怪,便问郑袖说:“美女为什么见到我,总爱掩住鼻子呢?”
郑袖面有难色地说:“我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我不能说出来。”
楚王更加迷惑:“有什么事,居然连我都不想告诉?”
郑袖故意压低嗓子,凑近楚王说:“她是讨厌大王身上的臭味。”
楚王一听,气得七窍生烟:“太可恨了,把她的鼻子割掉,我不想再见到她了!”
可怜这位美人,至死都没有明白她遭此厄运的原因,是那位待自己亲如姐妹的郑袖的妒忌。
表面亲热有加,实际暗藏祸心,当面好话说尽,背后暗地捅刀。对这种人不能不防啊!
庞涓人面兽心
战国时期,在今河北大名东南,有个险要的去处马陵,那里曾是魏国大将庞涓自刎之处。庞涓为人妒贤嫉能,陷害孙膑,终于自取灭亡,受到后人讥议。
魏人庞涓和齐人孙膑(真名失传,因以刑名),皆拜鬼谷子(鬼谷山上的隐士)为师。庞涓先出山去见魏惠王(即梁惠王,前369—前319年在位),因连败卫、宋诸国而升大将,他的儿子庞英与侄儿庞葱、庞茅等亦任将军等职,一家荣宠自不待言。不久,他的同学孙膑,经墨子门生禽滑厘的推荐亦来到魏国。魏惠王见孙膑很有学问,精于兵法,又是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便要拜他为副军师。庞涓自知才能不及孙膑,深恐孙膑的到来会对自己不利,便私下觐见魏惠王说:“孙膑是齐国人,恐不能为大王所用,还是先任以客卿为好。”客卿,是以客礼相待的官职,无实权。庞涓又单独去见孙膑,问寒问暖,重叙阔别之情。于是,孙膑视庞涓为知己。
这天,庞涓来找孙膑,问及孙膑的家世,知道孙膑的父母均已亡故,尚有叔父孙乔与堂兄弟孙平、孙卓还在齐国。庞涓见孙膑思念着亲人,还着实地劝慰了一番。
半年过后,有位名叫丁义的人突然来找孙膑,并交了一封说是堂兄孙平捎来的信。孙膑拆开一看,知道叔父孙乔也死了。信中还希望孙膑火速回家去一同扫墓。当时,魏齐两国的外交关系紧张,孙膑思乡心切,但自己又是魏国的客卿,一时躇踌难决,只好先写封回信,倾诉自己对父母和叔叔悼念之情,交丁义带回去。孙膑万万没有想到,这封家书竟使他蒙受了不白之冤。
原来,化名丁义的人却是庞涓的家人,孙膑的回书自然落入庞涓之手。庞涓于是上奏魏惠王,添油加醋地诬告孙膑有通敌之嫌。魏惠王不知其中缘故,大骂孙膑私通齐国,要处死孙膑,还是由于庞涓说情,孙膑才免于一死,但却被处以膑刑,剜去膝盖骨,又在脸上刺字。从此,孙膑变成瘸子,只能爬着走了。孙膑这时还被蒙在鼓里,感谢庞涓在魏惠王面前求情。庞涓在安慰孙膑一番以后,希望他能将祖传的十三篇兵法凭着记忆写出来,以使失传已久的《孙子兵法》扬名后世。孙膑不知庞涓真正的用意,慨然应充了。从此,孙膑天天忍着剧烈的疼痛,在庞涓派来的小僮诚儿的协助下,用漆在竹简上一笔一画地写着。由于孙膑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一天也写不了多少。但是,庞涓总是派人来催促,不由得使孙膑产生了怀疑。诚儿见孙膑真是个好人,就把刚打探到的消息告诉孙膑。他说:“先生一旦写完兵书,就要被杀了。”孙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庞涓竟是这么一个人面兽心的人。他料定自己难免一死,就在把屋子里的东西乱扔乱砸的同时,趁机将已经写好的一部分兵书也毁得残缺不全,然后瞪着两只大眼,连喊带叫,又唱又哭,披头散发。人们都传告着说:“孙先生疯了,孙先生疯了!”
庞涓得知孙膑发疯的消息,还多次派人去看望他。又给他送去好吃的东西。但是,孙膑疯疯癫癫地毫不理睬,披着头,散着发,满身污垢地在猪圈里爬进爬出,咧嘴大笑着做鬼脸。有时候,孙膑爬到大街上,横躺竖卧,瞎抓乱吃。大人小孩都躲得远远的,议论着这个被庞涓逼疯了的瘸子还是不下山做官为好。
几个月过去了。有一天傍晚,孙膑正在大街上躺着,忽然有个人低下头来轻声地说:“我叫禽滑厘。齐王已安排好一切,并派大夫淳于髡来魏国,要我先接你回齐国去。”孙膑眯缝着眼睛仔细观看,果然是推荐自己来魏国的禽滑厘,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禽滑厘急忙将孙膑身上的衣服脱下,吩咐一名随从将它穿上继续装疯,然后将孙膑抱上车,和他一起连夜赶往齐国。
孙膑果然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人,他住在齐国宗室田忌的家里,极受优待。一次,齐威王举行赛马比赛,田忌最后要与公子决赛,双方的马都不相上下。孙膑向田忌献计,将下马去比公子的上马,再将中马和上马去比公子的下马和中马。结果,田忌一败而二胜,赢得了千金。齐威王听说这是孙膑的计谋,高兴地召问他兵法,又对答如流,便拜他为军师。
周显王十六年(前353),魏惠王派庞涓率领甲士八万攻打赵国,并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属河北)。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便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去援助赵国。孙膑向田忌献了一条“围魏救赵”之计,即是趁着魏国内部空虚的机会,派齐军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以达到“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得到使魏国疲惫的功效)”的目的。果然,庞涓听到大梁被困的消息,不得不急以主力回救本国。当魏军行至桂陵(今河南长垣西)时,受到齐军的伏击而大败。于是,赵国转危为安。这就是历史上的“桂陵之战”。
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魏惠王又派太子申和庞涓领兵十万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再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攻魏。次年,田忌用孙膑的“逐日减灶”之计,制造齐军不断逃亡的假象去迷惑敌人。果如孙膑所料,庞涓催促魏军日夜兼程追击诈退的齐军。孙膑计算魏军行程,暮黑当至马陵。马陵山道崎岖,可以伏兵,孙膑便吩咐随从将一棵大树的皮刮去,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庞涓来到大树前,隐隐约约地见树干上有道白痕,叫士卒打起火把照看。突然,齐军暗箭齐发,魏军大乱,死伤无数。庞涓自知智穷兵败,长叹一声:“让你孙膑小子扬名吧!”说罢,拔剑自刎而死。齐军乘胜大破魏军,魏太子申被俘。从此,魏的国势一蹶不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
庞涓妒贤嫉能,手段残忍卑劣,结果自杀身亡。而孙膑呢,写有《孙膑兵法》一书,但早已不传。后人曾认为不存在此书。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座汉墓中,出土了《孙膑兵法》的残简。从此,孙膑其人及其著作,更是显扬于天下。
聪明过头,害人终害己。庞涓这个人就是这样的下场。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逐步被司马氏掌握。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继任大将军的官职,独专国政。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立曹髦为帝。司马师死后,他的弟弟司马昭又继任大将军,朝廷大权仍然掌握在司马氏的手里。
曹髦见曹氏的权威日渐失去,司马昭又越来越专横,内心非常气愤,于是写了一道题为《潜龙》的诗。诗大意是:受伤被困的龙不能跃出深渊,自由自在地上天入地。就好比龙蟠居在井底,看着泥鳅、鳝鱼在面前手舞足蹈,只能藏起牙齿伏在爪甲。真可恶,我处于同样的境地!
司马昭见到这首诗,勃然大怒,在殿上大声斥责曹髦说:“我司马氏对魏建有大功,你为什么把我比作泥鳅和鳝鱼?”
曹髦听了,吓得浑身发抖。司马昭见他不敢作答,冷笑一声离去。
曹髦回到后宫,觉得司马昭有篡夺帝位的野心,所以敢于当众侮辱他。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过不下去了,必须采取果断措施,除掉司马昭。于是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大臣密谋对策。他愤怒地对他们说“司马昭企图篡夺帝位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我不能坐着受废黜的侮辱,今天要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尚书王经提出,司马昭重权在握已非一日,只靠少数人马是对付不了他的,希望曹髦慎重考虑。曹髦把讨伐司马昭的诏书抛在地上,激动地说:“我已经下了决心,即使死,也没有什么可怕,何况也不一定死!”
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怕祸及自身,准备一出宫就向司马昭报告。曹髦等不及了,拔出宝剑,登上马车,带领宫中侍卫、仆从等三百多人,向司马昭的府第进发。
途中,遇到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正带了数千卫兵过来。曹髦以为他们是来杀自己的,便冲到前面高声喊道:“我是天子,你们想弑君吗?”
卫兵不敢阻止,也不知应采取什么行动,便向后退却,贾充马上对卫兵大声喊道:“司马公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之事啊!”
卫兵们听他这一喝,顿时明白过来,一齐挥戈,当场将曹髦杀死。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即魏文帝。曹奂完全听命于司马昭,不过是个傀儡皇帝而已。公元265年,司马昭死去,他的长子司马炎继位任晋王。仅过了几个月,司马炎就逼曹奂让出帝位,由他称帝,建立晋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则成语由此而出。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和士开媚主求荣
和士开(523—571),字彦通,北齐清都临漳(今河北临漳)人。先世为西域胡商,本姓素和氏。他不读经书史传,却官运亨通,擢迁侍中、左仆射、录尚书事(宰相)。究其原因,全凭谄媚取宠和不顾廉耻。
南北朝后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再演变为北齐、北周。东魏孝静帝名为皇上,但实权却旁落于鲜卑化了的汉人高欢手中,不久高欢的长子高澄代(东)魏建齐,次子高洋和九子高湛等人相继为帝,这就是历史上的北齐(550—577)。在武成帝高湛及其子后主高纬继位期间,由于主上昏暴荒淫,怠于政事,奸佞小人弄权于朝。媚主求荣的和士开,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
和士开虽然“不窥书传”,但他精通一种名叫“握槊”的游戏,又善于弹琵琶。而当时被封为长广王的高湛,正爱好握槊和琵琶,便将和士开引为开府行参军。和士开曾对高湛说:“殿下非天人也,是天帝也。”高湛也回答说:“卿非世人也,是世神也。”主仆二人,从此形影相随,如胶似漆。太宁元年(561),高湛即位,是为武成帝。于是,和士开平步青云,官运亨通,辗转之间,由黄门侍郎擢迁侍中,加开府,又封爵为真定县伯,成为最受武成帝宠幸的臣子。
和士开身为大臣,不仅不劝谏武成帝要勤于政事,反而怂恿武成帝日夜寻欢作乐。他毫无顾忌地说:“自古帝王,尽为灰土,尧舜、桀纣竟复何异?陛下宜及少壮,恣意作乐,从(纵)横行之,即是一日快活敌千年。国事分付大臣,何虑不办?无为自勤约也。”在他的建议下,武成帝起用赵彦深、元文遥、唐邕、白建、冯子琮、胡长粲等人,自己深居简出,终日在后宫里置酒作乐。
和士开为了巩固已得的权势,又千方百计邀宠于武成胡皇后和太子高纬。胡皇后原是安定人胡延之的女儿,艳冶多淫,好与诸阉人亵狎。和士开不顾廉耻,借着与皇后玩握槊戏为名,经常进入内宫与皇后私通。他为了讨好太子,又以彗星凶兆作为借口,劝说武成帝自为太上皇,传位于年仅9岁的太子高纬。原来,在河清四年(即天统元年,565),彗星见于太空,史官认为“天文有变”,“当有易主”。武成帝为消除不吉,只当了不到五年皇帝便自动退位。这样,临朝听政的胡太后更加肆无忌惮,她不仅继续与和士开私通,而且与僧人昙献淫乱。而后主高纬的奶母(鲜卑语为“乾阿妮”,又作“姊姊”)陆令萱,为了让儿子穆提婆显名于朝,也多方巴结和士开。于是,和士开上下得手,翻云覆雨,权倾天下。
但是,和士开的所作所为,遭到正直的朝臣们的鄙视和反对。天统四年(568),只有32岁的太上皇高湛病死,赵郡王高睿想趁机将和士开赶出朝廷,便冒死上疏说:“士开,先帝弄臣,城狐社鼠,受纳货贿,秽乱宫掖。臣等义无杜口,冒死以陈。”开国老臣率义侯安吐根也表示说:“臣……既受厚恩,岂敢惜死,不出士开,朝野不定。”和士开得此消息,心中惶恐不安,他一面拉拢外戚、临淮郡王娄定远,送给他一个用珍珠编成的帘子,还有两个美女,要他诋毁赵郡王高睿;一面入宫跪奏太后和后主说:“先帝一旦登遐臣愧不能自死。观朝贵意势,欲以陛下为乾明。臣出之后,必有大变,复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乾明”本是废帝高殷年号,意谓一旦自己被遣离开京城,后主将有被高睿废黜的危险。和士开边说边哭,声泪俱下,仿佛自己一片忠心没人理解似的。太后与后主果然信以为真,也禁不住号啕大哭。和士开见阴谋得逞,便献计除掉高睿。结果,高睿反而以谋反罪被惨杀于华林园,被株连的人不计其数,这就是北齐期间的一大冤案。
打这以后,和士开更是势倾朝野,宠贵无比。当时不少贵家子弟、富商大贾,以及冀求得到一官半职的士人,莫不挟金投奔于和士开门下,甘心做他的假子(干儿子)。他为了积聚更多的钱财,还常常将已判为死刑的人开脱罪行,然后责令其家属奉献金银珠宝,谓之“赎命物”。他又起用解德选、高阿那肱、刘逖等邪门左道之徒,对敢于反对他的人如河南王高孝瑜、国舅胡长仁等人则置之死地,其他如高乾、邹孝裕、陆仁惠、卢文亮等朝臣亦被贬谪外任。更为令人发指的是,他既秽乱宫闱,继续与胡太后等人私通,又强夺人妻,巧奸人妾。为了得到开府仪同三司平鉴的爱妾刘氏,竟不惜以齐州刺史的官职为条件进行交换。
就在他得意之时,一向惯于耍弄权术的和士开,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末日来临。武平二年(571)七月二十五日早晨,武成帝第三子琅琊王高俨,联合领军库狄伏连、侍中冯子琮、御史王子宜和武卫大将军高舍洛等人,趁他入宫上朝之机,突然派兵将他押赴治书侍御厅,然后叫都督冯永洛将他推出台上斩杀,时年48岁。并派人抄没了他的家,遗臭万年。
可后来不久,太后和后主又杀了高俨、库狄伏连和王子宜等人,其他有关的人亦被斥逐。而对于该死的和士开,不仅追赠以假黄铖,并谥曰文定,又起用其北弟士休、其子通盛。笼罩朝廷的阴霾致使北齐政权每况愈下,6年后终于被北周所灭。为此,有书叹道:“私宠为害,自古忌之。大则倾国亡身,小则伤贤害政。……为国家者,可无鉴之哉!”
用卑劣手段取宠行惠,只能是咨由自取,无好结果。
安禄山献媚取宠
安禄山(703—757),本姓康,字轧荦山,唐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的胡人。其母阿史德原系突厥人,后改嫁胡将安延偃,故禄山亦改为后父姓。他虽然识字不多,但久居边地,熟通奚、契丹等六番语言,很有武艺,为人又狡黠非常,善观人意而溜须拍马,深得唐玄宗宠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那么,这个出身低微的胡人,究竟是怎样因邀宠而平步青云、扶摇直上的呢?
一、拜幽州刺史张守珪为养父
安禄山随后父安延偃归唐后,以通晓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当了一名互市郎。互市郎不过是官府里的商务人员,负责管理境内汉族和各少数族之间的互市贸易,无品级,俸钱亦极为低微,生活颇为困乏。一次,安禄山利用职权之便偷盗一只羊时被人捉获,被扭送官府,由幽州刺史张守珪直接审理。他在被杀以前,忽然大声呼喊着说:“公不欲灭两番邪?何杀我?”意谓自己早就知道张守珪要平定奚族和契丹族作乱的心事,如若自己一旦免罪不死,心甘情愿为张守珪效犬马之劳。张守珪佩服他临死不惧的胆量,考虑到目下正须用人之际,见他身材魁梧而白皙,便将他释绑,并派他与另一名突厥人史思明担任捕盗的侦缉工作。安禄山武艺高强而狡黠多谋,又熟知当地的山川形势,故只带了五个骑兵便捉住了数十人为盗的契丹人。张守珪大喜,多交给他一些兵马,而他每次有讨必克,有战必胜。张守珪于是收他为养子,擢升为身边的偏将。不久,安禄山又屡立战功,因而受到朝廷赏识,复由平卢兵马使擢迁为幽州节度副使,成为唐政府边防要塞的一名重要将领。
二、巴结御使中丞张利贞
当时,御史中丞张利贞奉唐玄宗李隆基的诏命巡察河北边防地区,安禄山见有机可乘,便“百计谀媚,多出金谐结左右为私恩”。于是,张利贞还朝以后,在唐玄宗面前大肆吹捧安禄山。安禄山因而被授官为营州都督、平卢军使、顺化州刺史。自此之后,每有朝廷使臣来河北,他都“阴以赂中其嗜”,用金银财物进行贿赂,结果,“一口更誉,玄宗始才之”,又升迁为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和两番、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
三、在宰相李林甫庇护下名显于朝
李林甫是一个“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他怕朝中的文臣兼以战功会危及自己的权位,便建议玄宗起用安禄山等番将。天宝二年(743),安禄山第一次入朝,进位为骠骑大将军。转年,又代裴宽为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仍领平卢军。于是,安禄山遂兼领平卢、范阳、河北三镇的节度。当他离开京城时,唐玄宗还诏命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官员和御史中丞设宴于鸿胪亭为他饯行。安禄山为了进一步稳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又扬言自己做梦见到唐初的功臣李靖和李勣。言下之意,自己对唐室是忠心耿耿的。于是,他在边防修建了祠堂,表示要像李靖、李勣那样平定突厥、吐谷浑,以向唐玄宗奏功。当时,有不少人认为安禄山狡黠难治,但由于李林甫的庇护而罢议。
四、向皇上表忠,请为杨贵妃的义子
唐玄宗本是一位明主,他执政前期曾出现过“开元之治”(713—741)。但在天宝年间(742—756),玄宗爱好声色,思想日趋保守。他宠爱杨贵妃(小字玉环,原为寿王李瑁妃),常与贵妃一起接见朝臣。安禄山为了得宠于皇上,装得愚钝憨直地对玄宗说:“臣生番戎,宠荣过甚,无异材可用,愿以身为陛下死。”这几句话,说得玄宗美滋滋。玄宗要他见太子,他故意不拜,假装不懂朝仪,问道:“皇太子何官也?”玄宗说:“吾百岁后付以位(即百年以后的继承人)。”安禄山这才跪拜太子,对玄宗说:“臣愚,知陛下不知太子,罪万死。”安禄山见杨贵妃深受皇上宠爱,便极尽献媚之能事,请求年龄比自己还小的贵妃收他为养儿。当他行礼时,总是先妃后帝。玄宗觉得很奇怪,他回答道:“番人先母后父(另一说为:胡人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安禄山的一番憨态,直逗得玄宗和贵妃捧腹大笑。
由于安禄山机警非常,善揣人主、皇妃和宰相李林甫之意,因而总是借着入朝的机会讨好他们,以观察朝廷的动静。他身躯高大、腹垂及膝,但在作胡旋舞(出自西域,多为独舞,唐白居易、元稹均有《胡旋女》诗)时,却能疾转如风。这天,玄宗笑着问安禄山:“胡腹中何有而大?”安禄山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唯赤心耳。”意谓自己的肚子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装着一颗忠于皇上的红心。安禄山的为人,至此可以知其十之八九矣!
五、以“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
杨国忠(原名钊)本是无赖之徒,嗜酒而好赌博,穷困潦倒时曾与杨贵妃的二姐私通。及至杨贵妃得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二姐虢国夫人、三姐为秦国夫人,杨国忠亦以远房堂兄的身份进入朝廷。他先是勾结李林甫,后取代了李林甫的相位。杨国忠为了独揽朝权,多次要唐玄宗防范安禄山。从此,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天宝十四年(755)十月,蓄谋已久的安禄山便以“讨国忠以清君侧”的名义,纠合平卢兵马使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这就是历史上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755—763)。
安禄山反叛唐朝以后,于次年僭称雄武皇帝,建国号燕,年号圣武,又遣军攻入长安,大肆杀掠,逼得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等人仓皇出逃。杨国忠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被士兵杀死,杨贵妃也被缢死。安禄山虽然善于献媚取宠,巴结逢迎,但对自己的随从左右却刻薄骄横,又欲立自己宠幸的段夫人之子安庆恩为太子,而疏远长子安庆绪。至德二年(757)正月,安庆绪与安禄山的侍臣李猪儿合谋,将年已50多岁的安禄山刺杀于寝床上。
安禄山献媚取宠,犯上作乱,死有余辜。然而,从安禄山发迹到自取灭亡的全过程中,从唐玄宗对安禄山的种种表现中,是否有更多的问题值得鉴戒和思考呢?
很多假象容易受人蒙骗,察人不可只止于表,而要及里;不可盲信甜言蜜语,而要辨其真伪,谨防投机钻营、心怀鬼胎之人阴谋得逞。
李林甫口蜜腹剑
李林甫在唐玄宗当政很长一段时间里任宰相。史载: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小名“哥奴”的他,据史记载是李唐宗室的后裔,曾祖父李叔良是高祖的堂弟,父亲李思诲曾任杨府参军,舅父姜皎是秘书监,他本人既“无学术,仅能秉笔”,说话又“陋鄙,闻者窃笑”,却由“千牛直长”(下级禁卫官)而窃居相位十九年。究其原因,除玄宗后期爱好声色、怠于政事以外,主要靠他“多狡数”的政治权术和“不露辞色”的阴谋诡计。主要表现在:
一、排挤张九龄。开元二十三年(735),李林甫以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擢居相位。同任的还有张九龄、裴耀卿。张九龄曾直言劝谏玄宗,认为李林甫为人奸谗,“恐异日为庙社之忧”。而裴耀卿与张九龄相处融洽。当时,玄宗听信惠妃之言欲废太子,张九龄屡谏不可。李林甫当面不说,背后却有意中伤张九龄。他以这是皇上“家事,何须谋及外人”为由,使玄宗开始对张九龄不满。转年,玄宗想加赏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并任之为相。张九龄认为牛仙客“目不知书,若大任之,恐不惬众望”,便约李林甫一同谏诤,李林甫表示同意,但在觐见时“抑嘿”不语,背后却在玄宗面前诋毁张九龄,又把张九龄的话私下告诉牛仙客。于是,玄宗更加疏远张九龄,牛仙客也对张九龄恨之入骨。由于李林甫笑里藏刀,明枪暗箭,使玄宗不仅废掉太子李瑛,罢免宰相张九龄、裴耀卿,还以“九龄有党”的罪名,将张瑄、卢幼临、柳升等数百人谪徙边陲。
二、迎合玄宗。春秋已高的玄宗,怠于政事,爱好声色。自得杨贵妃后,更是“深居燕适,沈蛊衽席”和“从此君王不早朝”。身居相位的李林甫,“善刺上意”,“善养君欲”,“每奏请,必先饷遗左右,审伺微旨,以固恩信,至饔夫御婢皆所款厚,故天子动静必具得之”。及至玄宗晚年,崇奉道教,“慕长生”,“李林甫则请舍宅为观,以祝圣寿”。为了满足后宫用度,李林甫还随意更改税收。玄宗不问情由,将远方贡物、御用之物和甘美食物赏赐给他。于是,李林甫不但“恩宠莫比”,而且家有武士百人、女乐二部,和上好的别墅、邸第、田园。李林甫本人“车马衣服侈靡,尤好声伎。侍姬盈房,男女五十人”。
三、居月堂而忠贤惊。史载:“林甫有堂如偃月,号月堂。每欲排构大臣,即居之,思所以中伤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为了上下其手,独揽朝权,他吓唬谏官,拉拢宦官,把持仕途大权,“公卿之进,有不出其门者,必以罪去之”。对于有声望的卢绚、严挺之、李适之等人,他表面上甜言蜜语,以关怀照顾为名,而行“崖阱深阻”之实。他又布置罗希、吉温两个专治狱案,因“兵部案”(亦称“李适之案”)、“韦坚案”(即“东宫案”)、“杨慎矜案”而株连入狱致死者达数百人。至此,李林甫威权莫二,与他同居相位的陈希烈,只是在文案上“书名而已”,成为一个“签名”宰相。
李林甫居相凡19年,“唯务陷人”,干尽坏事,结果“亦为人所陷”。他的亲信吉温,“去林甫而附杨国忠”,又与安禄山约为兄弟。于是,玄宗日疏李林甫。天宝十一年(752),李林甫忧懑而死,后被剖棺,其子孙亦流放岭南或黔中。
口是心非,暗藏祸心,终究会被识破,并被弃之,落得臭名于世。
李义府笑里藏刀
唐朝有个名叫李义府的人。出身寒族,但潜心读书,关心时政。唐太宗时,他在科举考试中因对策(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文方面的策问)良好而被朝廷录用,当了一个小官。
唐高宗继位后,擅长奉承拍马的李义府升了官。过了几年,高宗想把武则天立为皇后,李义府百般支持,博得了高宗的欢心,很快升任右丞相,成为掌握朝政大权的高级官员。
李义府表面上待人和蔼谦恭,脸上总是带着微笑,但心底里却褊狭阴险,冒犯过他或不顺从他的人,都会遭到他的迫害。为此,大家在背后给他一个外号:“笑中刀”。
有一次,李义府听说大理寺(最高司法机构)的监狱里关着一个犯死罪的女囚,长得非常美,便想霸占她。他目无国法指使狱吏毕正义私下放了她,然后把她弄到手。事情被发觉后,主管大理寺的官员向高宗奏告。毕正义畏罪自杀。李义府以为死无对证,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侍御史(掌管监察官员工作的官职)王义方了解内情后,向高宗奏告此案的主谋是李义府,要求朝廷对他严加惩处。但是,高宗予以偏袒,不仅不拿住李义府问罪,反而将王义方贬到外地去做小官。事后,李义府还恬不知耻,皮笑肉不笑地讽刺王义方。
在这之后,李义府枉法的胆子越来越大。一天,他在宫里看到一份任职名单,便默记在心。回家后,就指使儿子找名单上的一个人,向他透露了这件事,并乘机索取了一大笔钱。这件事不久被揭发出来,高宗终于认清了这个一贯奉承拍马、笑里藏刀的家伙的真面目,将他父子流放到蜀地。后来天下大赦,也不准他返回京都。
笑里隐藏玄机,表面恭维和善,好话连篇,而背后狡诈阴险,坏事做绝,后人评说李义府如蛇蝎毒也。
秦桧卖国害忠良
秦桧(1090—1155),字会之,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进士出身。北宋时曾任密州教授、监察御史和御史中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陷京师,徽、钦二帝蒙尘,北宋亡。在金人逼迫下,百官议立异姓张邦昌为帝,马伸、秦桧等人反对。秦桧因主张要存赵氏,被金兵押掳北去。当时,秦桧此一举动,颇受人们赞扬。
秦桧到金国后,受到金元帅粘罕的另眼看待。于是,他一改前态,为微宗作乞和书。后来,徽、钦二帝及其他宗室大臣被流放,而他却被金太宗完颜晟(即吴乞买,金太祖阿骨打之弟)赐给左监军挞懒(即完颜昌,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堂弟)。从此,他投靠了金人,成为挞懒的亲信。
南宋建炎四年(1130),秦桧随挞懒南攻楚州(今江苏淮阴)。这时,秦桧全家从楚州乘船到涟水(今属江苏),然后又渡海抵达越州(今浙江绍兴)。他诈称自己是杀了“金人监己者,弃舟而来”,意为偷着回到了宋朝。宋高宗自然十分高兴,马上召见了秦桧,还采纳了他的“南自南,北自北”的主张。秦桧见高宗相信自己,便又写了一份《与挞懒求和书》给高宗看。高宗一心要与金国讲和,便升他为吏部尚书。转年,高宗又屡迁他为参知政事、宰相,要他主持与金国的和议事。
由于金国内部的意见分歧,和议一时未能实现,秦桧也曾一度被罢相。绍兴七年(1137),金国内部挞懒派掌权,宋高宗想通过秦桧与挞懒和议,便在转年重新起用他,要他与赵鼎并为宰相。秦桧为了独揽相权,乘机对高宗说:“若陛下决欲讲和,乞专与臣议,勿许群臣预。”结果高宗免去赵鼎,将和议之权交给秦桧。于是,绍兴九年(1139),《绍兴和议》终于签订:宋帝向金称臣,宋每年交纳银25万两,帛25万匹;金归还伪齐刘豫政权统治下的河南、陕西部分地区,并送还徽宗棺椁和宋钦宗。
转年,金国撕毁和议,继续分兵南下攻宋。宋将韩世忠、张俊和岳飞等人奉命出师,屡创金军。在此期间,韩世忠收复海州(今江苏东海县东),张俊攻克亳州(今属安徽),岳飞则相继收复颍昌、蔡州、洛阳等地,又在郾城(今属安徽)大破金兀术的拐子马军。但是,宋高宗旨在议和,对岳飞要直捣黄龙府(治所今吉林农安县)的壮志深感不安。为此,秦桧叫台官奏告高宗说:当今“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某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于是,高宗连发12道金牌,诏令岳飞班师回朝。这样,中原地区得而复失,功败垂成。
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秦桧奉高宗令,先是解除了韩世忠、岳飞的兵权,然后勾结右谏议大夫万俟卨和张俊等人,又买通岳飞的部下王俊、王贵等人写“首告状”,诬陷岳飞串通部将张宪谋反。同年年底,秦桧在第二次《宋金和约》签订后不久,便将亲自所定的岳飞狱案上呈高宗。于是,岳飞及其子岳云遂含冤被害。
自此以后,秦桧更受高宗信任,他被封为太师、魏国公。秦桧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除不动声色地迫害故相吕熙浩、赵鼎致死以外,又授意考官将其子秦熹录为状元。他还以为宰相身份监修国史,隐瞒和删去自己被俘变节、助金为奸的罪恶,多方编造自己的功德。对于那些写野史、笔记、诗文的人,秦桧也横加迫害,致使不少人惨遭灾祸。由于秦桧肆意篡改文书档案,使绍兴前期的国史被搞得真伪难辨。
秦桧在宰相任上,不仅陷害忠良、打击抗金势力,而且开门受赌,致使他的家产富比国库。因此,人们都极为痛恨他,就连“天下之儿童妇女,不谋同辞,皆以为国之贼”。
绍兴二十年(1150),殿前司的一名军官施全行刺秦桧。这天,秦桧退朝回家时,施全突然从暗处持刀跳将出来,要除掉这个国贼。事情虽然未能成功,施全亦被凌迟处死,但却反映了人们对秦桧的痛恨。
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病死。当死讯传出后,“四方士民相欢庆”。高宗虽然加封他为申王,谥号忠献,但也不得不顾及群臣的奏章,罢免了不少秦桧的党徒,起用了一批被秦桧所迫害的大臣。
人们的爱憎是分明的。秦桧的坟墓被称为“秽冢”,墓碑上也是“不镌一字”。开禧二年(1206),宁宗下诏追夺秦桧王爵,改谥谬丑,并追封岳飞为鄂王。如今,在西子湖畔的岳飞庙里,秦桧及其妻王氏等人的铁铸跪像,仍然为人们所切齿痛恨,受到人们的咒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