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有道-知错改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齐景公醒悟纳谏

    有一天,齐景公和群臣来到公阜这块地方游玩。早上,宽阔的大地一片生机,绿的庄稼,红的鲜花,相映生辉。鸟儿唱着歌,蜂蝶跳着舞,把景公陶醉了,他感叹地说:“如果我能长生不老,天天徜徉在这山水之中,那该多好啊!”

    齐景公身边的晏子听到这话,觉得国君如果去追求长生之术,必然疏于治国之道而不求进取,于是接过景公的话头说:“生和死是不能改变的自然规律。再说人人都长生的话,那也未必是好事。”

    “那又为什么呢?”景公不解的追问。

    “这道理很简单,如果齐国的开国君主太公和丁公活到现在,他们一定还是一国之主。那么,桓公、文公、武公就只能当他们的助手,而你也只能头戴竹笠,手拿锄头终日在田里劳动,怎么还能率领群臣到处玩乐呢?”

    晏子的话扫了景公的游兴,于是景公别过脸去不理睬他。

    到了中午,远处出现了一辆六匹马拉的大车,烟尘滚滚而来。景公这才得意地对晏子说:“这是梁丘据接我来了,你看他驾驶的马车奔得多快!朝中文武只有他最了解我的脾气了。”

    晏子却不满地说:“梁丘据称不上好的臣子。古人说过,作为一个忠实的臣子,不应该事事附和国君,因为国君认为是对的,并不一定都对。国君认为不对的,也不一定都不对。这个梁丘据对国君最会察言观色,拍马奉承,不论是非,一味迎合,你听了也许心顺气平,可是对国家长远利益,又有什么好处呢?”

    景公很不高兴,转身拂袖而去。

    夜色降临,星光灿烂。这时一颗流星在头顶疾驰而过。景公面如土色,以为这是不祥之兆,忙请主管祭祀的官员设香案祷告,保佑齐国君臣的平安。

    晏子赶去劝阻,对景公说:“流星有什么可怕呢?它只扫除邪恶的事情,国君如果没有做这种丑事,何必提心吊胆的呢?要是做了这类事,让流星扫掉,不是也很好吗?”

    景公气得脸色铁青说不出一句话来。

    可是晏子言犹未尽,说话的分量也越来越重:“现在我担忧的倒不是流星的出现,而是国君贪恋酒色,亲近小人,喜听谗言,疏远贤臣,长期下去,灾难必然降临到我们齐国。国君的这些过失,靠祈祷是帮不了忙的。”

    齐景公再也没有游览的兴致了,立即下令驾车回宫。这天夜里,这位齐国至高无上的人,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准备寻机会压压这位相国的气焰。然而当他细细品味晏子三次批评自己的话时,觉得每句话都有道理,终于感悟到这位相国对自己的忠心来……

    晏子去世后,景公在吊唁时痛哭流涕地说:“那天相国在公阜三次给我指出过错,这样忠心耿耿的贤臣我现在到哪里去找啊?”

    逆耳忠言是良药,贤明之人是能理解这些道理的。

    廉颇负荆请罪

    廉颇,战国时赵国的一员大将。他曾多次击退秦军,又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任大将,率军攻打齐国,占据了原属卫国的阳晋,因而被封为上卿。他勇敢善战,在战国中素为各诸侯所知,名气很大。

    当时,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秦昭王听说赵国得了一颗无价之宝和氏璧,便派使者来到赵国,愿意以十五座城市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与廉颇等人商议,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不辱君命,完璧归赵,因而也颇孚众望。赵惠文王十九年(前280),秦昭王又邀请赵惠文王至渑池(今属河南)相会,想借此机会进行报复。廉颇为了保卫赵国的安全,一方面同意让蔺相如随行,另一方面陈兵国境线上以防万一。渑池相会时,秦昭王企图侮辱赵惠文王,但又被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所斥退。赵惠文王回到赵国后,就封蔺相如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这样一来,廉颇心里很不痛快,他对人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他又公开扬言道:“我如果碰见了蔺相如,一定要当面羞辱他一番。”于是,他每次上朝,都想利用机会给蔺相如一点颜色看,但总是见不着,心里更是气愤难忍。

    一天,廉颇坐着车子出门,远远地望见蔺相如的车子迎面而来。廉颇正准备下车面斥蔺相如时,却见蔺相如的车子躲进一条胡同里去了。后来,廉颇听门下的人说,才知道蔺相如之所以不见他,是因为怕双方发生矛盾对赵国的安全不利,因而情愿退让。这件事情使廉颇觉得很惭愧。他想:“蔺相如考虑的是国家的危难,而自己想的却是个人的私怨,这实在是太卑鄙了。”于是,廉颇“肉袒负荆”,光着上身,还背了一条荆杖,带领着宾客们一起到蔺相如家请求宽恕自己。他见到蔺相如,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我是一个既愚昧又卑贱的人,心地狭小,哪里知道您竟有如此宽宏的度量,您就用荆条打我吧,只有狠狠地揍,我心里才会好受一些啊!”蔺相如连忙跪下,说:“咱俩都是大王手下的重臣,一文一武,将军能够体谅我,我已经是万分感激了,请将军快快起来吧。”好久,两人破涕而笑。从此以后,他们遂成为刎颈之交。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幸莫大焉。即使是圣贤,也难免会有过失和错误,重要的是能够勇于承认错误。廉颇“负荆请罪”这则故事,后来便成为比喻赔礼认错的成语。

    楚襄王亡羊补牢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落下去。大臣庄辛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劝襄王不要成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说这样长此以往,楚国就要亡国了。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

    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结果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并长驱直入,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看到楚襄王有悔过之心,便借机给他讲了个故事: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

    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除此之外,庄辛又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还有几千里国土,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去的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渡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出现差错失误,及时补救,挽回损失,才是真正的明智。

    周处痛改前非

    周处(238—297),字子隐,西晋时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官至御史中丞,著有《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又撰集《吴书》等。

    周处在弱冠之年,已是一个臂力绝人、骑马射箭的能手,但他为人性急粗暴,一意孤行,动辄不问曲直,奋臂挥拳,乡里们都怕他、恨他,一见到他就都躲得远远的。周处眼见人们讨厌他,也颇有悔改之意,但一时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改好。

    这天,周处在村头碰到一位老大爷,见他紧皱眉头,不解地问道:“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什么还闷闷不乐呢?”老大爷叹息着说:“三害不除,哪里能高兴得起来!”周处又问:“是哪三害?”老大爷说:“南山上的白额猛虎,长桥下的那条蛟龙(大概是一条能伤人畜的有鳞甲的鳄鱼),还有一害,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你自己去想吧!”周处听了开始一楞,随后哈哈大笑道:“这三害没有什么了不起,都包在我身上了。”于是,周处身背箭束,手持利斧,径入南山,果然射杀了猛虎,随后又纵身跳入水里去斩蛟龙。那蛟龙十分厉害,一会儿沉入水底,一下子又蹿出水面。周处一手紧抱蛟龙,一手握着匕首与它搏斗,就这样恶斗了三天三夜,足足游了几十里路,蛟龙的血染红了河水。义兴父老们以为周处死了,人人拍手称快,个个欣喜不已。

    正当人们相互庆贺的时候,不料周处已斩了蛟龙回到家乡。当他听说乡亲们在庆贺他死,才知道自己是大家所痛恨的人,便下了幡然悔改的决心。他特意跑到吴县(今江苏苏州)去拜访大将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时陆机不在家,只会见了陆云。周处把自己的打算告诉陆云,说:“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意思是我很想改过自新,但蹉跎岁月,如今年龄已大,恐怕已干不了多少好事。陆云不以为然,说道:“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他用古人“朝闻夕改,死不足惜”的话去劝解周处,说他前程还很远大,一个人最怕的是不立大志,如果真的能立志做个好人,还怕没有一个好名声吗?从此周处决心痛改前非,刻苦学习。相传他读书的遗址,即今南京中华门内东侧的娄湖头。周处很有文才,志存义烈,克己待人,言必忠信。于是,他的声名大增,州官郡守都请他出来做官。

    开始时,他是孙吴的东观左丞、无难督。此后30年间,屡迁新平(治今陕西彬县)太守、广汉(治今四川射洪县)太守、散骑常侍和御史中丞。由于他能够经常躬身自省,工作很有成绩。如在任新平太守期间,与少数兄弟民族关系十分友好;在广汉太守任内,为官清正,正确处理了已经30年都没有解决的悬案。自任御史中丞以后,更是执法如山,不避权贵,就连梁王司马彤违犯法律,他也敢于列举罪状,一一申报朝廷,要求惩处。后来,梁王彤为了报私仇,在讨伐齐万年起义时,利用职权之便故意委任周处为前锋,却不给任何支援。周处知道此役必败,赋诗一首道:“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梁黍,期之克令终。”说罢,催马横枪,挥军前进,从早晨打到晚上,斩敌首以万计,最后力战而死,以身殉国。

    周处虽然死了,但他痛改前非和忠于国事的品德却有很大影响。同代人潘岳《关中诗》云:“周徇师令,身膏齐斧。人之云亡,贞节克举。”西戎校尉阎缵也赋诗说:“周全其节,令问不已。身虽云没,书名良史。”及至东晋开国之初,太常贺循认为周处不仅“才量高出”,“安人立政”,而且“贞节不挠”,“见危授命”,是忠臣烈士的楷模,应追谥为“孝”。

    浪子回头金不换,矢志不移改前非。周处前后判若两人,明示出浪子也可教也,可救也,能矢志干大事也。

    白居易自我检讨

    唐朝白居易,既是位了不起的诗人,又是位了不起的清官。他在杭州任刺史期间,除了饮水吃菜非得向当地购买以外,从不索取任何名贵物品。想不到他离任回家以后,竟发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于是写下这样一首类似“自我检讨”的诗篇: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叶。

    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原来他在游天竺山时,带回来两片玲珑可爱的山石。他感到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要是每个游人都去带回两片可爱的石子,那么,天竺山还成什么样子,这不就破坏了大自然之美吗?这种损失,抵得上贪污千金,不像个为官清白的人所做的。

    捡两片山石带回,自悔不该毁清白。其品德是何等的高尚,境界是何等的致远,人敬也,佩也。

    主考官徐存斋认错

    明朝内阁首辅徐存斋不到三十岁时,朝廷派他到浙江主持通考,可想而知,该是何等的年少气盛了。

    阅卷之间,徐存斋发现一名士子在八股文中用了“颜若孔之卓”这个典,他眉头一皱,拿起笔来,画了个黑杠,批上两个字:“杜撰。”然后,“置四等”,等于是不及格。凡有主考的不佳评语,考生照例要到常上“领责”,也就是去受训斥。这位士子捧着卷子上去,一看这位年轻的主考大人,满面愠色,吓得不知该如何应对,但又不得不为自己申辩:“大宗师见教诚当,但此语出杨子《法言》,实非生员杜撰也。”

    在人们心目中,领导是不会出错的,而主考官尤其不会出错,皇帝把他派来主考,他出错,岂不是说明皇帝也有错了吗?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威严,即使为了皇上的英明正确,也不能认错。但这位年纪轻轻的徐存斋,却颇有一点敢于认错和道歉的作风,连忙站起来说:“本道侥幸为官太早,未尝学问,今承教多矣!”然后,“改置一等”。

    知错即改,既要认知,又要勇气,在当时那种威严的专制下,实属难能可贵。

    文天祥痛定思痛

    1275年,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这时,不论是应战、守城还是迁都,都已经来不及了。南宋朝中的大小官员聚集在左丞相的官署里,都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来解除危难。

    为了缓解危急的局势,同时考虑到先前使者来往从未有被扣留在元营的,便想窥察一下元朝的情况,回来后找出挽救国家危亡的计策。此时,文天祥毅然辞去右丞相的职务,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元营。到元营后,文天祥以激昂慷慨的言辞,痛斥了元军南侵的罪行。面对大义凛然的文天祥,元帅伯颜非常惊慌,却又钦佩他的才识,企图引诱他投降。文天祥严词拒绝,伯颜以死相威胁,文天祥也毫不动摇。

    不久,元军让继文天祥任右丞相的贾余庆以祈请使的身份,前往元朝的京城大都。伯颜强迫文天祥随同前往。

    文天祥认为,按照常理他应当自杀。但他抑制住自己的心情,忍耐着所受的屈辱,还是随贾余庆去了。船驶到京口,文天祥乘敌人不备,与同去的幕客乘上一条小船脱身。接着,一行人来到了真州。文天祥把敌人的军情虚实告诉了真州守将苗再成;同时写信给淮东、淮西两位边帅,约他们联合行动。

    不料,驻扬州的淮东边帅李庭芝以为文天祥已投降元军,这回是来代敌人骗取扬州城的,命令苗再成除掉他。苗再成不同意这样做,也不忍下手,于是送文天祥出城,劝他逃到淮西去。文天祥不得已,只好改名换姓,隐蔽行踪,在荒野里赶路,在露天下歇宿,每天与敌人的骑兵周旋于淮河地区。

    为了消除李庭芝的误会,文天祥前往扬州,准备当面与他说清楚。但凌晨时抵达扬州城下,听一守门人说李庭芝已下令逮捕文天祥,觉得一时难以解释明白,不得已再离开扬州。后来得到一只船,避开被敌人占据的小岛,绕过扬子江口,入进苏州,来回转移在四明、天台一带,终于到达了永嘉。

    早在通州的时候,文天祥就听说恭帝的弟弟赵昰在福州即位。因此到永嘉后,又乘海船去福州。

    文天祥在从元军手中逃脱到渡海南下途中,写了许多记录自己危急遭遇和抒发自己爱国之情的诗篇。后来他把这些诗作汇成一个集子,命名为《指南录》。“指南”是表示他像磁针一样,永远指向南方,表明了他对宋王朝的一片忠心。

    在《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概述了自己去元营谈判,被驱北行,中途逃脱,经过流亡到福州的遭遇。其中的第四段,列数了自己遭遇的险境,几乎没有一天不遭遇到死亡的威胁。他叹道:生与死是像昼夜转移一样平淡的事,死了也就算了;但是艰危险恶的处境反复错杂的出现,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得了的。痛苦的事情过了之后,再回想起当时的痛苦,这种痛楚又是多么深啊!

    过去的痛苦过去后,不能忘记当时的痛苦,很多情形是该记取的。

    邓补侯悔之不及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领兵去攻伐申国,经过邓国。邓国的国君邓补侯向大家介绍文王说,他是我的外甥。于是把他留下,并设宴热情招待。

    邓补侯还有三个外甥,分别名叫骓、聃和养。他们看出楚文王不怀好心,就请求邓补侯把他杀了,邓补侯不答应。于是三个外甥说:“将来灭亡邓国的,必定是这个人,如果不趁早打算,将来后悔起来,就像用嘴咬不到自己的肚脐那样,没有用的!如果要杀他,现在正是时候!”

    邓补侯听了这话还是不答应,说:“要是把他杀掉,今后别人再也不会来吃我其余的东西了。”

    三个外甥又劝他说:“如果大王不听我们的话,国家就要灭亡,到那时,你还能到哪里去得到其余的东西呢?”

    邓补侯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杀楚文王。但是,楚文王不久就对邓补侯动了手。他在攻打申国回来时,就攻打了邓国。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又一次攻打邓国,终于灭掉了邓国。

    当断不断,反受其害。一意孤行,铸成大错,悔之晚矣!

    周厉王迷途不知返

    西周王朝到了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刮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其中有一节大意是这样的:

    上天正在逞威肆虐,

    不要这样盲目快乐。

    我这老夫一片诚意,

    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

    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

    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

    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

    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和那些权臣千万别把忧患当作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尽力防止它。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

    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公元前842年发生国人暴动,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

    既不知迷途,又不听忠告,只能自取灭亡,落得可悲结局。

    晋灵公多行不义必自毙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两个宫人奉命把尸体装在筐里,抬到宫外去埋葬。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如过而不改,甚至漠视,将会越走越远,其结果只能是咎由自取。

    ###第二十六 后记

    出身农民家庭的我,儿时见到当官的既敬仰又畏惧。就是看到村里的干部也是惧恐三分,看到再往上的官更是不敢仰视,感到神圣不可测。些许年后,我却和他们一样,也当上了“官”。1966年学校毕业分配后,从县级机关的一般工作人员,转而到学校任教,不久便下放村里(当时叫生产大队)当了下放干部,后又上调乡里(时为人民公社)当上了主管全乡文教的官。随后相继调到县委组织部门、地委行署组织人事部门工作。之后逐步走上了科级、处级领导岗位,当上了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地区行署文化局长、行署副秘书长和撤地设市后中央驻地方条管单位局长、党组书记这样的官。在“官”的位置上一干就三十多年。虽然不算高官,但也颇有官感。一个农民的儿子,年少时从来没想到当官。是历史的机遇使我走上了政坛,时代的潮流把我推进了官场,更是人民的乳汁哺育我健康成长。风风雨雨的政坛经历,繁繁种种的官场现象,触及我的灵魂。欲就为官的一些感受弄点东西出来,但总迫于工作忙碌,同时又顾及自己的水平达不到应有的意愿,而予搁置。

    退休以后,赋闲家中,在大把的时间里,我便把藏于书架上的古典书籍浏览了一遍。特别是《史记》、《二十五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和《中华智谋》等典籍重点地做了阅读。有的还摘录了笔记,感慨颇多。历史这面镜子折射出的很多影子,无时不在我眼前浮现。于是,便把阅读到的历朝为官者(包括帝王)的一些作为辑到一起,结合自己的心得形成篇章。起个书名就叫《为官有道》,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做官的应有之道。即德道、能道、风道和修道。期冀留给后来者,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如能对诸位仁人起到一缕警鉴作用,也就聊慰初衷了。

    本书出版,得到了先后担任过江西省委常委、秘书长、省政府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达恒先生的热情鼓励,并欣然拨冗为此书作序;宜春知名史学家、原宜春市史志办公室副主任袁赣湘先生的精心指导;宜春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知名文化专家蒋维扬先生的悉心帮助;作家、诗人曾若水先生的指点关心;宜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领导和办公室工作人员、家乡(樟树)江西金虎集团公司的鼎力支持;打字员肖学军等人辛勤的劳动付出,以及身边朋友们的殷切关怀,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忱!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之处,敬请读者赐教指正。

    熊秉芽

    二○一四年八月十日于月亮之都宜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