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相狄仁杰(630—700),字怀英,荆州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青年时,生得面如冠玉,眉清目秀,相貌英伟。赴京应考途中投宿旅店,夜静灯下读书,突然一位美艳少妇来到他房里,原来是旅店主人的媳妇,结婚不久,丈夫去世,日间见狄仁杰虽然知道她的来意,却丝毫不动心,而且友善地说:“见你如此艳丽动人,使我回忆起老和尚的话。”少妇好奇地追问是什么话,狄仁杰借机开导她说:“赴京前在寺中寄居读书,寺中老和尚见我相貌,曾经警戒我说:‘你相貌堂堂,将来必定显贵闻达,但是须要谨记,千万不可贪色犯淫,前程尽毁。’我说:‘艳女美色,是人人皆喜爱,如何能够遏止这种欲念呢?’老和尚教导我说:‘当你见到美貌艳姿,淫念冲动之时,如果将美女想象为吸血的狐狸精、毒蛇鬼怪;将她秀丽的面貌想象成害了大病既黄且瘦,犹如鬼脸一般;将迷媚的粉脂想象成人临死的时候,面目青黑、七孔抽搐那样的丑恶难看;将诱惑人的窈窕丰姿想象成感染梅毒溃烂,那恶臭的脓血,引来了无数的苍蝇,令人掩鼻疾走;一旦与她交合,不仅被吸取精血,精气枯竭,且百病交侵,受尽病魔折磨。倘若能这样设想,淫念欲火就会静止得如清凉的寒冰了。’老和尚的教诲,我一直谨记于心。所以刚才初见你那撩人动情的丰姿艳容,正当欲火冒升之时,老和尚的话立刻在耳边响起来,炽热的欲火即刻下降。你能励志守节,乃难能可贵,切勿因一时的冲动,而败坏你的名节,况且你上有年老的公婆,下有年幼的儿子,都需要你一人承担照顾,如果与我通奸,随我而去,公婆、幼子将顿失依靠。古代妇人守节美德为世人称颂,例如韩久英,因恐怕遭色贼奸淫,而持刀割去自己的鼻子;又如高仲举的夫人逢淫贼,用镜柄刺双目,毁容以保贞。还有其他许多节妇为保贞节,有的投井,有的以热油烫毁容,以种种方法确保洁白身躯。”
少妇听了狄仁杰这番话之后,感动得泪流满面,拜谢说:“感谢恩公大德,不但保全了我的贞节,又教我遏欲的方法。从今以后,一定心如止水,冰清玉洁,坚守妇节,以报恩公今日教诲。”然后再三拜谢而别。
狄仁杰为此事,作诗曰:
美色人间至乐春,我淫人妇妇淫人。
色心狂盛思亡妇,遍体蛆攒灭色心。
后来这位少妇,坚守妇节,显名邻里,为人称颂。后人有诗盛赞狄仁杰:
己身守志避邪缘,尚勉孀姬节要坚。
切戒一时云雨娱,名留万载盛苍天。
往往一时冲动失节,毁誉毁前程。守住伦理,崇尚道德,定能拒污泥不染,乃为真君子。
李光颜不近美色
唐朝中期,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据中、光、蔡三州(今属河南)叛变。唐宪宗(806—820年在位)任命原宣武节度使韩弘为淮西诸军行营都统,统兵10万,讨伐叛军。当时受韩弘节制的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积极作战,屡创叛军。而韩弘身为诸军都统,却没有讨伐叛军的诚意,又不便横加阻止李光颜进军,便决定使用美人计以腐蚀李光颜的斗志。
韩弘在汴州(即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寻觅到一位美貌的女妓,教以歌舞琴棋之艺,饰以珠翠金玉之衣,共计费钱数百万。他派人将女妓赠送给李光颜,阴谋以此使李怠于军务。使者奉命先至李营,说:“我家令公顾念您征战辛苦,要我遣送一位名妓给您,以慰您日晒雨淋不得休息的劳顾。”李光颜知道韩弘的用意,只是不便当场戳破,笑着回答道:“多谢令公的关照,但现在天色已晚,明天再接纳她吧。”
次日早晨,李光颜设宴款待三军将士,席间,李光颜叫使者把女妓带进来。果然,女妓举止秀丽端庄,姿色宛若天仙,殆非人间所有。将士们被突然出现的场面所迷惑,都在私下啧啧称叹着。这时,只见李光颜站起身来,整顿一下自己的戎装,对着使者严肃地说:“令公怜惜我离家日久,日夜征战,特意赠送这位美妓给我,按说我应该承受令公的恩德。但是,光颜身受国家厚恩,要完成讨伐叛军的重任。我曾有过誓言,不与逆贼同生于日月之下。现在,三军将卒好几万人,为了效力疆场,抛家弃子,经受着各样的刀伤剑击。我身为将帅,怎能不与士卒同甘共苦,却去以女色为乐呢!”李光颜越说越是慷慨,禁不住泪流满面。堂下的士卒们,听到他的豪言壮语,又想起他平素为人,无不激动得流下泪来。
宴会快结束时,李光颜吩咐随从拿来一束质地细薄的纺织品,作为对使者的酬劳。然后,李光颜要使者代为致谢韩弘,并要他当场将女妓带回汴州城去,李光颜这一举动,更加激励三军将士的斗志。不久,李光颜继续出师与吴元济接战。由于李军士气十分高涨,叛军连战皆败,最后全军覆没了。
谢迁拒淫不乱
书生谢迁,明朝浙江余姚县人,在昆陵街上开设书馆,日间教学,赚取路费,夜里攻读,准备明年赴京应考,才貌双全,远近闻名。
有一天晚上,隔邻的一妙龄少女,乘双亲赴省城探亲,私自来到思慕已久的谢迁书房里,百般挑逗,亲近谢迁。谢迁初时以礼相待,后来见其如此不知廉耻,严正呵斥她说:“你乃闺女,应自爱自律,竟敢如此不知羞耻,倘若我也不顾礼义,与你淫乱,岂不是毁了你的贞操,使你终生蒙污,而且败坏你家名誉,如此缺德之事,天理难容,千万不可为也……”少女被谢迁义正词严地训斥后,如梦中醒来,羞愧万分,感激谢迁见色不乱,及时制止她犯下遗恨终生的错事,眼泪不由自主地如泉涌出,拜谢他的训诲,惶恐地回家去了。
谢迁光明磊落,人格高尚,夜夜勤学不懈。第二年应考,高中状元,后来官升至宰相,是明朝著名的贤相,声誉卓著,其子也官至侍郎。
光明磊落,人格高尚。如此这样,才是成才之本。
商纣王酒色丧邦
商朝从商汤到商纣王共延续十七代、三十一王、约六百年(前16—前11世纪)。商代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史载:“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意思是说,当时整个社会像蝉鸣般呼号不安,似鼎沸的一锅热汤。商纣王就是在这种国力一蹶不振的严峻形势下继承王位的。
商纣王的父亲帝乙曾集中兵力攻伐夷方(即居于江淮之间、山东半岛一带的古老民族);商纣王继续了这场战争,虽然客观上为后来中原文化发展到东南地区奠定了基础,但战争的结果正如史书中所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对外进行掠夺战争,是他残暴的一种表现。
商纣王奢侈好色。据载:他“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他还重用善于阿谀奉承的费仲,惯说别人坏话的恶来。为了镇压国内日益增长的不满和反抗,残害无辜的人民,滥施酷刑,用“炮烙之法”,即在铜器下烧炭,使之受热发烫,让受刑者步行其上堕火中烧死,妲己见之竟然大笑。九侯有女献于纣王,因为不喜欢陪伴他寻欢作乐,“纣怒,杀之,而醢(肉酱)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并脯鄂侯”。姬昌(周文王)暗中叹气,也被关入牢狱。叔父比干见纣王淫虐不止,冒死犯颜直谏,但纣王不仅下令把叔父处死,还残忍地把其心脏剖取出来。
纣王倒行逆施,令人发指,其庶兄微子曾说:“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仇。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意思是:我们的国王沉湎于酒色之中,败坏祖先优良传统,殷国无论大小官员都为非作歹,百官不遵守法典,对那些犯罪的不加逮捕和惩罚。小民受不了这些压迫,将要起来反抗,成为我们的仇敌,我们殷国将要灭亡了,好比涉渡大水,两岸茫无涯际,找不到渡口,我们殷国大概到了今天就要灭亡了。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商纣王已经众叛亲离。微子数谏不听,自己也逃跑了。箕子装疯,被囚禁狱中。此时,战争中被俘的西伯昌的大臣将美女、骏马、珍宝献给纣王。据记载:纣王悦,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仅送美女就可以释放西伯昌,其淫虐好色由此可见。
西伯侯姬昌回国后,开始从事灭纣的准备工作。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姬昌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其子武王继位后,积极部署攻灭商朝。前11世纪中期(一说为前1027年)武王挥师东进,直抵商都郊外——牧野,商纣王因主力在其他地区,只好匆忙将大批奴隶和俘虏武装起来奔赴前线,结果是“前徒倒戈”,他们掉转矛头杀向纣王。纣王见大势已去,全身装满珍宝自焚而死。
商纣王的下场给后人以教训。史载:禹时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酒亡其国者。”酒能亡国,并非虚谈。殷的灭亡也与酒有关。唐代诗人皮日休说:“无嗜于酒,酒能乱国,无嗜于味,味能败德。”商纣王丧邦,好酒亦是其主要原因。
周幽王以色亡国
周幽王(前781—前771年在位),是西周王朝最后一个君主,他继承王位以后,国势衰败,天灾人祸接踵而来。据史书上说:“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炎如焚。”意谓当时的旱情太严重,山秃河见底,鬼怪逞凶虐,大地寸草无。这场旱灾还未来得及恢复,接踵而来闹地震。幽王二年(前780)首都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和泾水、渭水、洛水流域,发生了一次大地震。《诗经》记其事曰:“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意谓电光闪耀雷声隆,为政不善灾害生。大小河流水四溢,山峦突然倒塌崩。高岸断裂为峡谷,深渊隆起变丘陵。由于危机四伏,人心慌乱,社会动荡不安,西周王朝再也难以为继了。
但是,周幽王对此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根本不想力挽狂澜,闯过难关。而是依然沉醉于花天酒地美色之中。除此之外,他还重用一批权奸和七个怙恶不悛的小人。奸臣当道、小人谋权、幽王声色俱下,众人忧心周朝将面临灭亡危险。于是,有个叫褒珦的大臣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入狱。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珦家的人为了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个叫褒姒的漂亮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打扮娇艳,献给幽王,希望幽王能放褒珦出来。
幽王得了褒姒,非常高兴,便把褒珦释放了。幽王对褒姒十分宠爱,可褒姒自进宫以来心情一直不快,闷闷不乐,从来没有过一次笑脸。尽管幽王怎么逗她笑,她就是笑不起来。幽王纳闷。一天,他出了个赏格:有谁能使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黄金。
这时有个贪财好利又善巴结奉承的马屁精大臣篪石义,为周幽王出了个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就有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住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篪石义对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样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把烽火点了起来。邻近的诸侯得到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赶到那里,连一个犬戎兵卒的影子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歌舞声音,大伙都愣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啥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娘娘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
诸侯知道上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们闹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觉得有趣,笑了一下。
幽王见褒姒开了笑,也很高兴,马上赏给篪石义一千两黄金。
周幽王越来越宠着褒姒,到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与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朝中大臣生怒,又平添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和动乱。
多行不义必然自食恶果。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原来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犬戎攻入京师,周幽王忙命人点燃烽火。各路诸侯认为这又是为褒姒取乐,没有派兵前来,其实周幽王这时已经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力量,都借故按兵不动,作壁上观。幽王只好带着褒姒等人仓皇出逃,后被犬戎杀死于骊山(今陕西临潼),褒姒也被俘。申侯联合其他诸侯拥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平王。次年放弃镐京,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西周灭亡了。
西周的灭亡,与褒姒有一定的关系。“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但真正的凶手,正是宠幸褒姒的幽王自己。“好色者,生人之恒情;好之不以礼,有以丧家亡国者。”周幽王正是这样的人,虽然他即位时西周王朝国势已衰,但亡国之恶果,不能不说与他贪色有关。
春申君因色得亡
春申君(?—前238),本名黄歇,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当时与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名,号称四公子),是楚国的贵族。楚考烈王即位之后,他出任楚国的令尹。考烈王五十五年,他离开淮北12个县的封地,被改封于吴,号春申君。
考烈王在位多年,然而后宫无子。春申君认为这是楚国的大事,为此深感忧虑,因为楚王子会引起楚国传嗣的纠纷,于是他四处寻求能够生育的美貌女子进献给考烈王。可是,尽管如此,考烈王依然还没传下子嗣。这时,赵国人李园带着他的妹妹来到楚国,准备将他的妹妹进献给楚王;但李园听说考烈王不能生育的消息后,便犹豫了。他担心自己的妹妹长期不生,会失去楚王的宠爱,而自己凭借国舅身份安享富贵的美梦也会随之破灭。李园几经考虑,想到了春申君这条路可以利用,便决定先到他的门下求做舍人,充当一名食客。
过不多久,李园谎称请假回家探亲,又故意超过了假期。春申君问李园为何未能按时回来,李园诡称是齐王派出使节要征聘他的妹妹,他因接待齐国的使节而耽误了时间。这是李园迂回地向春申君推出其妹的诡谲手法,春申君当然不知道。于是,春申君问李园是否已将其妹许配给齐王,李园回答说没有。春申君想要看看李园的妹妹,李园又伪装回家一次,在外面混了几天,然后把妹妹带来与春申君见面。春申君召见了李园的妹妹之后,便将她收到自己身边为妾。
不久,李园的妹妹有了身孕,李园决定继续施展自己的阴谋,指使妹妹对春申君说:“考烈王百年之后无子嗣,必然要传位给兄弟。你在楚国做令尹,执掌大权20多年了,对楚王的那些兄弟也多有得罪之处。如果考烈王的哪位兄弟继承王位,你将无法保有现在的富贵,甚至会有大祸临头。现在我已经怀有身孕,我在你身边的时间也不长,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我。凭着你与考烈王亲如手足的关系,是完全可以将我进献给考烈王的,考烈王也必定会宠幸于我,那时我腹中的孩子,也就是你春申君的儿子,就将作为考烈王之子,继考烈王之后为楚王了。你的儿子做了楚王,你是国君的父亲,还惧怕谁呢?”春申君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春申君先让李园的妹妹单独居住一室,然后向考烈王进献。考烈王召见李园的妹妹,看了之后很高兴,立即将她纳入后宫。不久,李园的妹妹生下孩子,母以子贵,她就此做了王后,新生孩子也被考烈王立为太子。李园因妹妹做了王后,随之受到考烈王的宠信,进入宫廷任职。
李园煞费苦心设计这场阴谋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楚国王位的传承来控制楚国的大权。他深知,了解事实真相与内幕的除了他的妹妹之外,只有春申君;而对他最有威胁的也是春申君,因为这个未来的楚王是春申君的亲骨肉。李园决定秘密蓄养杀手,伺机暗杀春申君以灭口。他的这一密谋,尽管秘而未宣,却仍然为楚国一些有识之士所察觉。
考烈王卧病7天之后死去,楚国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兴起了宫廷血祸。
李园在楚王死后,即率先抢入宫廷,命令昔日蓄养的敢死之士埋伏在宫城门口,等待闻讯而来奔丧的春申君。春申君刚入宫城,李园手下的将士即将他刺死,割下他的头抛掷在城外。接着,李园又派人斩草除根,捕杀了春申君全家。
春申君的祸事,是他不知道忍耐声色招来的。如果当初不是贪恋李园妹妹的姿色,怎么会上了李园的当,中了他的计?李园是个很有野心的阴谋家,仅仅凭着一个略有几分姿色的妹妹,就蒙蔽了春申君和楚王,而夺得楚国的大权。
胡太后淫乱误国
胡太后,北魏肃宗孝明帝元诩之母,安定临泾(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人,司徒胡国珍之女,她先是被世宗宣武帝元恪召入后宫为承华世妇,后被立为皇妃。按鲜卑族旧制,凡生子被立为皇太子。其母必得死,故后宫诸人皆愿,生储王、公主,不愿生太子。唯独胡太后不然,她认为不应该害怕自己身死而不令皇家不育嫡子,因而在夜深时祷告说:“但使所怀是男,次第当长子,子生身死,所不辞也。”果然,她生下一男(即肃宗),由承华世妇进为充华嫔,并依高祖孝文帝改制时的话,不再被杀害。肃宗继位以后,她被尊为皇太妃,后上尊为皇太后(谥号灵太后)。因肃宗年幼,胡太后遂临朝听政。
胡太后临朝凡13年(516—528)。据史称:在她临朝之初,“亲览万机,手笔断决”,曾“纳冤讼”,又“亲策孝秀、州郡计吏于朝堂”。一时之间,朝堂整肃,百官膺服。但到她听政后期,却由于不能自持,放荡奢靡,佞佛淫祀,致使纲纪松弛,乱事迭起,终于酿成大祸。略而言之,约有如下数端:
一、迷信佛事,建永宁寺
早在北魏武帝期间,曾对佛教进行了一次严厉打击。但在宣武帝执政以后,佛事日炽,到处修建寺院,开凿石窟。仅洛阳一地,便有寺院五百所。其中,为胡太后修建的水宁寺最为富丽。据有关史料载:
记宁寺,熙平元年(516)灵太后胡氏所立也。……中有九层浮图(塔)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即塔顶端的宝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斛,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一十一重,周匝皆垂金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钉,合有五千四百枚。……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
对于胡太后的佞佛和侈靡,不少朝廷大臣如李崇、张普惠、元澄等人均曾上疏诤谏,但胡太后执迷不悟,使得国库拮据,生灵涂炭。
二、大开府库,任人搬取绢帛
胡太后生活极铺张,又经常赏赐亲信,耗费了大量财富。如有一次,胡太后驾幸嵩山,随从者多达数百人,她为了取乐,一时高兴地传令大开府库,命王公、嫔妃、公主们各自尽力负绢,任意攫取。结果,多者超过200匹,少的亦有100余匹。当时,陈留公李崇和章武王融因贪得无厌,“并以所负过多,颠仆于地,崇乃伤腰,融至损脚。时人为之语曰:‘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胡太后的长乐公主亦持绢20匹。唯有侍中崔光只取两匹,太后诧异地问道:“侍中何少?”崔光说:“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王公大臣们皆服其清廉。
三、逼元怿淫乱,影响极坏
元怿,字宣仁,袭封为清河王。他是胡太后的小叔子,世宗时官至尚书仆射,肃宗时迁太尉,兼侍中。胡太后见他美姿俊容,又明于断决,便委之朝政,并逼着与她私通。据史书上说:“时太后得志,逼幸清河王怿,淫乱肆情,为天下所恶。”于是,阴谋夺权的将军元叉(胡太后妹夫)决定以此为借口除掉元怿。他先是与宦官刘腾奉肃宗于显阳殿,将太后幽于北宫,然后在门下省拘捕了元怿并将他杀害。元怿死时年34岁。其后,太后之侄都统僧敬和左卫将军奚康生等人,又以元叉图谋不轨之罪到处搜捕他。后来,太后虽然重又临朝听政,并将元叉及其同党之乱事平定,但“自是朝政疏缓,威恩不立”,从朝廷大臣到地方上的州官郡守,也是为非作歹,纲纪大坏。
四、拉帮结党,天下愕然
胡太后重新临朝以后,行为更不检束,诸如郑俨、李神轨、徐纥等一批亲信,也是“污乱宫掖”,“并见亲侍”成为胡太后的私党。这些私党们“一二年中,位总禁要,手握王爵,轻重在心,宣淫于朝”。于是,朝中文武解体,四方州郡厌秽。她的侄子曾泣谏,要她注意母仪,改邪去乱,但却因此遭到怒斥而不复用。对于肃宗的亲近如密多(道人)、谷会、绍达等人,她则一一加以杀害。后来,太后终于废掉肃宗,另立三岁的临洮王元钊为主。
胡太后的所作所为,激起了朝廷上下普遍不满。于是,在她临朝听政的最后几年间,破六韩拔陵起义、杜洛周起义、鲜于修礼起义、葛荣起义此起彼伏,整个天下全乱了套。
武泰元年(528),野心勃勃的前游击将军尔朱荣,以匡扶王室为名,招纳侯景、高欢等有异谋的将领攻打洛阳。尔朱荣进入洛阳后,先是将太后和幼主捕获,并沉入黄河,然后又在都城附近的河阴,将文武大臣2000多人全部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河阴之变”。又过了几年,北魏王朝遂支解为东魏和西魏。
胡太后“性聪悟”,“多才艺”,在选入后宫和临朝之初,未尝不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女性。但到后来,却变得刚愎自用,淫荡乱政,最后被沉入黄河,国家不久亦分裂为二。这其中的缺失和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李斯贪恋富贵下场可悲
李斯是秦代著名政治家,他曾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为巩固秦朝统一采取了许多措施,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同时他又是一个贪恋富贵、品德卑劣、极端自私的人,这一切给他带来的结局自然是可悲的。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出巡途经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时病危,令宦官赵高写了一封诏书,让正在上郡(今陕西北部)监督蒙恬军队的公子扶苏,把军队交给蒙恬率领,自己速回咸阳办理丧事。诏书尚未发出始皇已死,此事只有始皇十八子胡亥、丞相李斯和宦官赵高等人知道。李斯认为,始皇生前没有正式确立太子,如今死在外面,容易引起动乱,便封锁消息。宦官赵高乘机让年幼无知的胡亥当傀儡皇帝,以便自己为所欲为,可是一定要取得身为丞相李斯的同意,才能达到目的。当时李斯握有最高权力,又是唯一能够揭露赵高阴谋的人,但他有贪恋富贵的弱点,在赵高的利诱和威胁下,李斯由软弱妥协到最后直接参与了这一阴谋。他们毁掉诏书,逼死扶苏,杀害蒙恬,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赵高自任郎中令,成为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大臣。他更改法律,杀害蒙恬之弟蒙毅,逼死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并将十二个公子斩首示众,又将十个公主肢解而死,财物充公,连坐被杀者不可胜数。在赵高把持下,秦王朝的危机日益严重。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这时李斯的儿子李由为三川郡(今河南洛阳东北)守令,无法控制起义军的势力。李斯害怕因此丢官罢职,便给二世上书,让他“行督责之术”,即严查臣下过失而处以刑罚。为了讨好二世的欢心,他在奏疏中竟然表示要“灭仁义之涂”、“掩驰说之口”,使二世“能荦然独行恣睢之心”等语。清人王夫之对此曾评论说:“尽古今概贤不肖,无有忍言此者……无他,畏死患夫之心迫而有所不避耳。”
当时因为赵高杀人过多,唯恐大臣入朝揭发,便劝二世深居宫中,不要和群臣见面。于是,二世不理朝政,终日沉溺于酒色之中,一切事情由赵高决定。赵高曾对李斯表示说,有机会就让他劝谏二世,其实这是赵高所耍弄的阴谋。后来李斯曾三次要求入宫奏事,二世对此很不满意。这样,赵高乘机谗毁李斯,说他想“裂地而王”,还说李斯父子和农民起义军有书来信往。二世于是派人调查李斯,并将李斯逮捕下狱,让赵高负责审讯。
李斯在狱中无法忍受酷刑的痛苦,被迫供认“谋反”。二世以假当真,居然高兴地说:要是没有赵高,我几乎被李斯给卖了。
李斯后来被腰斩,亲属、全家也被杀害。他的死是与他贪恋富贵分不开的。早在他做官以前,他曾对老师荀子说:“故诟(耻辱)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为了自己富贵,他竟然在始皇面前诋毁比自己能干的同学韩非,致使韩非被迫入狱自杀。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曾痛斥说:“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谪立庶。”李斯曾有功于秦王朝的建立,但由于贪恋富贵,终于落得了可悲的结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