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唐诗最风流-挽歌挽不住的情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这首送别诗,本该黯然销魂,却开阔高远、意气风发、踌躇满怀,丝毫无告别的酸楚。他渴望上路,渴望出游,渴望追寻自己的人生航向,渴望去采撷前方的精彩。

    那一年,王勃年少得志,春风得意。他因敏捷才思,华彩文章深受沛王李贤赏识。这都源于他出身的那个书香门第、礼乐世家,还有家中那个严苛的父亲。

    从小,陪伴他的就是一张四方书桌,一摞厚重诗书,还有窗外同龄人的嬉戏笑闹和院墙上方的四角形天空。或许,王勃对自己只有黑白两色的童年也有失落,也有遗憾,但当父亲看到他九岁能读《汉书》,十岁能读“六经”后,脸上浮现出欣喜的微笑,眼中闪烁着期待的目光时,这一切都值得。

    王勃的早年一帆风顺,拥有旁人无法企及的瑰丽人生。他家世显赫,他的祖父王通曾任隋朝大儒,被后世誉为“文中子”,他的叔祖王绩是初唐的大诗人。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王勃的起点,就不知比旁人高出多少倍。

    当王勃还沉浸在“初唐四杰”的光鲜名号中无法自拔,当他还陶醉于鲜花和掌声的谄媚诱惑中流连忘返时,在沛王身旁,在他身后,其实已经有一双双阴险狡黠的眼睛正放射出凛冽刺骨的寒光逐步逼近。

    那时的宗室子弟喜爱斗鸡游戏,诸王纷纷豢养雉鸡,搏斗取乐。那时沛王总是输给英王,看到沛王为此苦恼,王勃便出手写了一篇无伤大雅的玩笑之作——《檄英王鸡》,为沛王抒发了胸中的闷气,却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英王看过之后大为恼火,便设计让高宗看到了这篇文章。高宗大怒,檄文者,用于征伐招讨之事,岂能用于手足之间。于是下令,将王勃赶出了沛王府邸,因为一时的意气,断了自己的前程,王勃为自己的一时之快付出代价。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别薛华》

    此时的王勃没有了当年的豪气干云,变得感时伤世,郁郁寡欢。这里的“同”已经不再是为了慰藉,而是在用自己人生路上亲身感受的切肤之痛,来向远行之人指出可能会遭遇的厄运。

    就在王勃不知前路何处寻的时候,当时和他齐名的诗人杨炯寄来快信,招他赴蜀,与一干风雅人士共赏山水。王勃欣然前往,青山绿水暂时治疗了他的这段伤痛,并为他燃起了昂扬的斗志。经过了几年的修养闲散生活之后,王勃趁着科选的机会再次回到长安。

    站在梦想开始的地方,王勃想要大展拳脚。那时,正巧王勃的一位故交任虢州司法,虢州盛产草药,王勃又熟谙药理,这位朋友便举荐他做了虢州参军。再回仕途,却是从如此卑微低贱的官职开始,王勃的自尊心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他本是济世之才,却沦为府邸小吏,于是终日借酒消愁,意志消沉。王勃心性高傲,在步步为营的官场,他一点也不懂得收敛锋芒,反而因为郁郁不得志,而愈加趾高气扬,招来旁人的嫉妒。

    很快,王勃便因此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那时一名官奴犯了死罪,乞求王勃收留,未能看清事态严重的王勃将这名官奴留在了府上,这件事情被嫉恨他的人告知了官府。在那时,私藏罪犯和包庇官奴是重罪。王勃害怕官府调查,便动手杀死了这名官奴。

    包庇罪、杀人罪,两罪并罚。王勃被打入死牢。巧的是赶上了朝廷大赦,王勃的死罪得以免除,可活罪难逃,他的老父亲因为受到株连,被发配到了远在万里之外的交趾(位于今天越南境内)。

    本想重新启程,岂料摔得比上次还要重,不但自己摔得鼻青脸肿,还牵连年迈的父亲远赴荒蛮之地。人生的好景色,真的只是一晃即过,此后,再无坦途了。王勃的繁华光景已经耗尽,他之后的人生,处处皆是黯淡。

    经历了此番挫折之后,王勃心性有了改变:对于名利,他不再执着;对于人生,他有了更多的理解。此番整理心绪之后,他再次出门远游,去交趾看望那个他日夜牵挂、流落异乡的凄苦老人。他无颜面对老父,却依然渴望见到父亲苍老却亲切的容颜。

    行至南昌,畅游滕王阁,登高望远,一时间满怀心事无意表达,便提笔写下心中胸臆,本来也只是抒发情怀而已,却不料就此成就了世间名篇,被后人吟诵不断,王勃也从此名扬天下。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

    离开南昌,继续寻父之旅,却不料一场风浪席卷了王勃所乘坐的小舟,舟毁人亡。王勃就这样结束了自己二十七年的短暂生命。生如夏花般绚烂,王勃的一生,一直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游走,心无定所。好不容易在不断的挫折之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却又这样被大海卷走了生命。

    人世无常,莫过于此。

    唐代的朗月照亮诗人们归家的路

    人的一生是在无数个交叉路口和选择中度过的。尘归尘,土归土,万物皆有归宿,不同的是人们的选择。很多人只能在路上偶尔驻足,抬头望一望明月,低头思一思故乡,再许下个叶落归根的愿望。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

    唐诗中,借月亮寄托思情的诗作甚多,可大多是细腻温婉,娓娓道来之作。鲜有开篇就写出“天涯共此时”这等磅礴的气势,不愧是被誉为“曲江风度”的张九龄所作。开句的“生”字用得活灵活现,与张若虚《春花江月夜》中的“海上明月同潮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月的清辉,最易引人相思,正如张九龄另一首《赋得自君之出矣》中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诗人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最后“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全诗便在他这种失望与希望的交集中戛然而止。月蕴藏了诗人心中复杂的感情,拿起又放下,欲说还休。即便是这样,诗人们仍乐此不疲地描绘着自己心中独有的月光,唐代的朗月不仅照出了一些诗人的相思,也照亮了诗人们归家的路。

    可是,张九龄脚下的路却是一条再也回不去的路。

    张九龄的出生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唐朝仪凤三年(678)他的母亲卢氏辛苦怀胎十月,但仍未见分娩迹象。他的父亲十分着急,他见到妻子身体粗大却面黄体弱,怀疑她得了黄肿病,四处寻访名医,但依然无果。

    一日,张九龄的父亲偶遇一位算命先生,这位算命先生说卢氏腹中所怀的是一个超群之人,因为地方太小,在此处无法降生,需要去一个宽阔的地方才能够降生。依照算命先生之言,张家举家搬迁,来到了韶州,而张九龄便降生在那里。

    自从出生后,张九龄便显露出了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他七岁能文,三十岁的时候考取进士,被授予校书郎。之后官路亨通,一路青云,位列相位。

    或许果如算命先生所言,张九龄并非是平凡之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他为官忠耿尽职,秉公守则;“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他为政直言敢谏,选贤任能;“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他为人风仪温雅,洁身自好;“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他为文清丽幽婉,意境超逸。无论在政坛,还是文坛,张九龄都为“开元之治”作出了卓越不凡的贡献,是“岭南第一人”。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感遇十二首(其四)》

    孤独的诗人自比孤鸿,在朝野的失意使诗人对仕途充满了失望,想要心如止水、不闻世事,但当真要离开庙堂与君主的时候,却有着万般不舍。正如海上历尽风浪的鸿雁,平静的护城河却是它们的软肋。诗人清楚,在他的身边有一群如翠鸟般不自知的人,自以为乐却不远虑,对即将上身的烈火竟全然不知。自己的才德只能孤芳自赏,朝野中竟无知己,黑暗无望的现实生生断了张九龄毕生的希望。

    当诗人说出“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时是怎样的一种心酸无奈,诗中暗见张九龄力不从心,无奈与无助之感充盈满怀,但诗人却一直在坚持着,有如一生只落地一次的荆鸟,放手时,只能是生命的终结。

    被贬第二年,张九龄因病在故乡曲江去世。

    这让人不觉想起那首动情的《故乡的云》:

    踏着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么的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

    归来吧归来哟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记得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但项羽乡土观念浓厚,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于是,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然后是“衣锦还乡”。直至今日,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仍是每个中国人心中圆满美好的夙愿。世人在为这位开元贤相的坎坷遭遇愤愤不平时,也为他能够叶落归根感到些许欣慰吧。

    可在张九龄心中,他真的希望在自己最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回归故里吗?他真的希望故乡的父老乡亲看到他的斑白两鬓,家中的妻女为他的一身病痛落泪吗?他真的希望回乡只是为了远离朝政、安享晚年,却不能光宗耀祖、扬眉吐气吗?

    归或不归,这是一个问题。叶落归根,终不等于衣锦还乡。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感遇十二首(其二)》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这是一种宁静致远的态度;“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这是一种淡泊致远的境界。如何不为追求功业而屈己媚世?如何跨越“仕”和“隐”之间的鸿沟?如何保持浮躁尘世中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一切都让太多的诗人在选择的路上踌躇,幽独之心到底是达观还是无奈,就像云里的月亮,看不清。

    秋浦感悟

    公元753年的秋天,李白应好友崔成甫的邀请,一起漫游金陵、宣城、南陵等地。

    南陵西方一百多里处,有个秋浦湖(现在的安徽省池州市西)。那里的风景很优美,在崔成甫的建议下他们一起去了秋浦。蓝天、白云,波光粼粼的湖面,连绵起伏的山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展现在他们眼前。

    “好美啊!”李白赞叹道。

    可是,一想到正在危难中的国家和受苦的老百姓,他的脸上又露出了忧愁的表情。

    崔成甫告诉李白:害死李适之和李邕的奸相李林甫已经死了,当今丞相是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这个人为了讨好皇上,连续发动了两次对云南省少数民族部落的战争,一共死伤了二三十万战士。老百姓们的生活更苦了。

    “唉!当今朝廷政治腐败,全国上下一片混乱。我空有治国的方法,却因为受到排挤,而不能实现理想啊!”李白感慨了起来。

    晚上回到住处,他对着镜子发呆。镜子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失魂落魄地看着他,那就是镜子里的李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李白已经变成一个老人了。“曾记当年骑竹马,转眼已是白头翁。”李白感慨:小时候的事情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怎么一转眼就变成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了呢?

    他不由提起了笔,写下一首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的满头白发,看来有三千丈长了,都是因为心头无限的愁丝所致。这个明镜应该没有愁绪吧,怎么也映满了秋霜呢?

    写完诗之后,李白又发起愁来。这样一个忧国忧民的人怎么能不“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看到李白整天发愁的样子,崔成甫很难过,就在一个月亮很大很圆的晚上,带着李白出去闲逛了。他们沿着秋浦湖边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向远处的山上走去。

    “看,这么晚了,那湖里还有很多船啊!”李白惊奇地对好友说。

    “是呀,真是奇怪,不知道是游船还是渔船呢?”崔成甫说道。

    正说着,一条小船向岸边划过来。小船靠岸后,跳下来两个渔夫,他们抬着一只装满大鱼的箱子。

    李白问:“这么晚还打鱼啊?”

    年轻的渔夫高兴地回答:“现在正是鱼儿最肥美的时候,我们昨天晚上就到这里来了。你看,收获还不错吧。”

    李白二人大笑,说道:“真是很不错!”

    崔成甫问:“你们这是要到哪里去呢?”

    年纪稍大的渔夫用手一指前面的小渔村,说:“我们先回家去,我老了,身体不行了,回去先歇一会儿。我的这小儿子送完了鱼,还要回来跟他的哥哥们继续捕鱼呢。”

    “我们也正好要到那里去。来,我们帮你们拿吧。”李白豪爽地说。

    “壮士,这可不敢当。”老人推辞道。

    “没有关系。”李白二人就上前帮忙了。

    很快,他们走进了小渔村,来到了渔夫的家里。

    这时已经是深夜,却不见这家的女主人。李白好奇地问:“你们家的女主人呢?”

    老渔夫说:“我的老伴和儿媳妇们都到山里张网捕鸟去了。我们家人口多,现在的苛捐杂税也重,不得不拼命劳作啊!”转而老渔夫又露出幸福的笑容,说:“还好,我们家的人都很能干,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李白二人坐了一小会儿,觉得不便再打扰渔家,才起身告辞了。

    他们继续往山上走。忽然,他们发现村头有一片夺目的亮光,还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金属撞击的声音。

    崔成甫很好奇,他看了看李白,问:“你知道这里是做什么的么?”

    李白想了想说:“要不,我们过去看看吧。”

    走得近了,他们还听到了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

    原来,这是冶炼金属的地方。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放眼望去,有两三百个工匠在忙碌着。他们都长得非常健壮,有的光着胳膊,抡着大锤。猛砸巨大的矿石块,激起石屑乱飞,火星四射。有的工匠蹲在烧得火红的熔炉边使劲地拉风箱,“呼呼呼——”风箱大声地叫着,把风送进炉子里,鼓起火红火红的耀眼的火光。

    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猩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工匠们的脸庞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工作中, 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他们一边挥汗如雨地劳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甚至让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李白被眼前的一幕强烈地震撼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也忘记了自己的壮志未酬,他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首诗的意思是:炉火映照着天空和大地,红红的火星搅乱了紫色的烟雾。工匠们一个个精神焕发,红光满面,他们的歌声响彻夜空,让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好!”崔成甫赞叹不已,“这种平常的劳动场面居然被你写得像天庭的炼丹炉一样让人向往,真是太美了。不过,我想不明白,那‘赧郎’二字是什么意思啊?那些工匠看到你并没有害羞呀,‘赧’不是因为害羞而脸红的意思吗?”

    李白笑着说:“这个词是我发明的。你看,他们的脸全都被炉火映红了,红得像看到我害羞了一样,称‘赧郎’最合适了。”

    此时的李白,似乎从愁绪中走了出来,重新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真、善、美。

    李白在秋浦呆了十多天,写下了十七首诗,都是描写秋浦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的,于是把它们编成了一组,题为《秋浦歌》。

    李白又要走了,他要到浔阳去。他虽然看起来潇洒自在,浪漫逍遥,似乎无牵无挂,其实他也时时刻刻惦念着子女,思念着家人。有一个晚上,他又想念他的夫人宗氏了,于是写了一首《秋浦寄内》寄了出去。诗中有这样四句:

    我今浔阳去,辞家千里余。

    ……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

    这四句诗的意思是:我现在要到浔阳去了,离家有一千多里地呢!青春的面容因为发愁已经变得苍老,我的白发已经长了很多,没办法一根根把它们拔掉了。

    李白带着无限感慨长眠

    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灾荒连连,李白遇赦放还。李白一家一直过着贫病交有时连饭都吃不饱加的日子。但在那样艰难的日子里,李白仍然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老百姓苦不堪言,李白焦虑得又病倒了。

    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病中的李白从朋友那儿得知朝廷派太尉李光弼充当河南副元帅,攻打史朝义。他兴奋不已:“啊!我要从军去!去参加李太尉的东征军队!”他的眼睛里闪着光彩,从床上爬了起来。

    宗氏夫人拦住了他:“不行,你不能去。你的病还没有好呢。”

    李白挣脱了夫人的手,说:“如果你一定要我在这里,我的病就会好不了了。快去准备行李,我明天就出发!”

    “可是,你已经六十一岁了!”夫人想劝阻他。

    李白执着地说:“只要我还活着,我就是一只大鹏鸟!国家需要我!人民也需要我!”

    最终,他不顾家人的反对,一大清早就在夫人的朦胧泪眼中上路了。然而,李白才刚到军队不久,病情就加重了,他胸部痛得厉害,以致喘不过气来,一下子就卧床不起,只能在金陵先养病了。

    幸好李白在金陵有很多老朋友,他们都来探望李白。李白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每天都要朋友给他讲新近发生的战事。他根据从朋友那里得到的信息,病中写下了很多诗,来抒发他壮志未酬的悲痛心情。

    正值灾荒之年,李白更穷了,连买药治病的钱都不够,而他却还是一天也离不开酒,他觉得离开了酒,自己就没办法活下去。为了喝酒,他把他爸爸传给他的削铁如泥的宝剑卖了。朋友们得知他的这种状况,都纷纷接济他。一个月后,李白的病情稍好,便辞别了金陵的朋友,准备回家。

    李白路过当涂(在安徽省),在这里当县令的他的本家叔叔李阳冰热情地邀请李白住在自己家里。李阳冰是一位篆书大家,也是一个爱护百姓的好官,他治理的当涂虽然也受到了灾荒的影响,但由于李阳冰调配得当,减免了许多苛捐杂税,农民们纷纷返回从事稼耕,这里的人民还算是安居乐业。

    李阳冰对李白说:“这里离你们家还很远,你病得这么厉害,还是安心在这里养病吧!”

    李白推辞道:“这样太麻烦叔叔了,况且我还要回家看看我的内子啊!

    她一定会不放心我的。”

    李阳冰热情地说:“没有关系,叔叔就像爸爸一样,不是外人,把他们都接到我这里来,你就在这里养病吧。”

    李白看着叔叔真诚的样子,含着眼泪点了点头。没想到第二天,他又病得卧床不起。李阳冰找到当地最好的医生给李白看病,他的病情才稍有好转。为了让李白恢复体力,李阳冰带着他到长江边散步。

    江边的风很大,长江水也很汹涌,像千军万马在呐喊嘶叫。李白想着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想着当涂人民的幸福生活,对着长江发呆。

    李阳冰打断了他的思绪,问道:“侄儿,你在想什么?”

    李白真诚地说:“叔叔,您才是当代的英雄。”

    李阳冰谦虚地说:“贤侄过誉了。”

    李白说:“您虽然没有很高的官位,但是您有着正义和善良之气,这里有您在,我为当涂的老百姓感到高兴。”

    李阳冰说:“贤侄,你才是英雄。你才华横溢,心系国家,名满天下,很多人都非常敬重你呢!”

    李白说:“叔叔,我很感激你,我想为你写首诗。”

    回到家里,李白写下了《献从叔当涂宰阳冰》,送给了他的叔叔。其中有两句是“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小鸟掉到河里向凤凰们求助,凤凰们可怜这从别的地方飞来的小鸟,都把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拔下来,救这只鸟。这种情意很重,相比之下,连泰山都变得轻了,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叔叔的感激之情。

    没多久,李阳冰把李白的夫人也接过来了。他把李白夫妇当成自己最亲的家人,没事的时候就谈谈政局,聊聊诗词。不知不觉中,一年就过去了。

    第二年九月,李白的病情迅速恶化。十一月,他已经进入了垂危的状态。宗氏夫人连忙派人把伯禽和平阳接了过来,日夜守候在他身边。

    一天夜里,李白望着天上皎洁的月亮,说:“真美啊,像白玉做的盘子一样精致地挂在天上,依稀可以看到里面有美丽的嫦娥和小仙女在跳舞,他们宽宽长长的衣带悠悠地飘着。忽然这个月亮慢慢地落下了,落到了水里。

    哎呀!”李白大叫一声,低头一看,月亮在水中飘荡着,依然那么美。我要把月亮捞上来,再挂到天上去。李白想着,就跳到水里捞月亮去了。“月亮哪里去了呢?”还没等李白看到月亮,忽然水中冒出来一条大鲸鱼,微笑着向他游来。然后驮着他,从水中跳出,又飞到天上去了。

    “啊!”李白醒了,原来是一场梦。

    李阳冰走到李白的床前,问:“侄儿,很疼么?”

    李白虚弱地说:“叔叔,我只是做了一场梦。”他伸出手来,拉住李阳冰的手说,“叔叔,多谢您这一年多来的照顾,李白今生不能报答你了。”

    说着流下了眼泪。

    李阳冰劝道:“侄儿,我们是亲戚,又是朋友,你不要见外。再说,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李白喘了一会儿,断断续续地说:“叔叔,你不用劝我了,我的病应该是好不了了,我想拜托叔叔一件重要的事情。”

    李阳冰说:“贤侄请讲,无论什么重要的事情,只要我能做到的,一定会替你做的。”

    李白颤悠悠地从枕边拿出自己的诗稿,交给李阳冰,说:“我一生作诗无数,多随口而成,留下的只有一少部分,大约有一千首。现在我把这些诗稿交给族叔您了。”

    李阳冰一手握住诗稿一手握住李白的手,说:“贤侄,你放心,我知道,你是一只大鹏鸟,你的诗一定会流芳后世的。”

    “大鹏鸟,是啊!我是大鹏鸟。”李白的思绪又飞向了远方,“我张开翅膀飞翔,俯视天下,可惜刚刚飞到半空,翅膀就折断了,使不上劲。我驾着残余的风力,俯视万世沧桑,我挥舞着左袖,去游历太阳升起的地方。但是衣袖太长了,却被神树扶桑的枝杈挂住了……”他想到这里,无限感慨。

    他感觉到自己很快就要离开人世了,对此他并不畏惧,因为这是人生必然的归宿。他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侄儿,你还有什么话要说么?”李阳冰问道。

    “叔叔,请给我一枝笔……”

    李白挣扎着坐起来,虚弱地写下他的绝笔《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首诗的意思是:大鹏展翅远飞啊,振动了四面八方;飞到半空啊,翅膀摧折,无力翱翔。如今孔子死了,谁肯像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呢?

    不久,这位伟大的诗人就离开了人间。李阳冰按照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当涂附近的青山南面,让他永远能够俯视气势磅礴的长江。在民间,还流传着李白没有死,他只是飞上了青天,当上了神仙。

    李白确实没有死,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见证着历史的秦淮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这是唐诗里的秦淮河,是刘禹锡笔下的淮水。唐诗里的秦淮河繁华且寂寞,岁月如歌,悠悠秦淮,伤感是岸。远山还是那群远山,时光和潮水一起冲刷着古老的城池。

    是年,唐朝已开始走向没落,朝堂上党羽之争越发严重,宦官当权已成风气,藩镇割据势力回温,种种迹象让太多有着忧国忧民之心的文人叹足了气、操碎了心。刘禹锡也位列其中,这位桀骜不驯被人戏称为“倔驴”的诗人此时也一筹莫展。

    他在墙垛下低着头反反复复踱着步,周围寂寞无人,只能听见淮水拍打城墙的声音,皎洁的月光旁若无人地照耀着每一块石砖,无私地点亮着城墙里头。刘禹锡不禁心中郁结:这潮水这月光也曾光顾过六朝的大门,看过它们的繁盛和没落,如今又要看我大唐的笑话了!想到这里,诗人心头一痛,摇摇头离去。

    脉脉秦淮,铮铮金陵,见证了六朝更迭,车水马龙,纸醉金迷,见证了千古帝王的笑容和眼泪,也见证了大唐历尽风雨的起伏命运。而这诗,和淮水明月一样,都是历史的冷眼,静静地看着。

    余秋雨先生读罢此诗说:“人称此诗得力于怀古,我说天下怀古诗文多矣,刘禹锡独擅其胜,在于营造了一个空静之境。惟此空静之境,才使怀古的情怀上天入地,没有边界。”

    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不可否认的是,多数中国人都是喜欢回忆的,骨子里的念旧可以生发出一种情感:越是即将失去的,越发珍惜。

    盛世的山山水水,却常常入不了诗人的眼,往往在易代换主之时,才有那么多的诗人从祖国的河山中看到自己的依恋。王尔德说得多好:如果不是担心会失去,大概我们还会放弃更多的东西。

    放弃了也好,伤怀也罢,淮水还是那个淮水,一如既往地向远方奔去,把故事和历史都抛在了脑后,徒留下诗人在岸边惘然。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这是杜牧笔下的秦淮河,盛唐过后,只有在秦淮河,诗人才把兴国兴邦的担子放到了女子薄弱的肩膀上。杜牧这天夜里乘船停靠在淮水畔,此时的大唐已每况愈下,虽距灭亡还有几十年,但敏感的诗人已经嗅到了亡国的伤感。正在惆怅的杜牧此时却听见两岸的酒家里传来歌女的歌声,唱的正是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

    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沉湎声色,昏庸亡国,《玉树后庭花》是典型的宫体诗。他在后庭摆宴时,一定要叫上一些舞文弄墨的臣子,与贵妃及宫女调情。然后让文人作诗作曲,让宫人们一遍遍演唱。南朝最终被隋朝灭掉,因此,《玉树后庭花》理所当然地被称为是“亡国之音”。

    联想到唐朝的岌岌可危,烦乱的杜牧只得将罪责落在了不懂政治和历史的歌女身上,但可怜的歌女和可悲的诗人又有谁能懂他们的心情呢?只有身边沉默的淮水,载着历史的幽怨,趁着月夜东流,汩汩地好似一首呜咽的歌。

    秦淮河每天都在这里,流淌着,守护着岸边的子民,无论是前代还是此朝,太多伤感的故事被记下,却没有留下名字。只有那些诗句中记录的发生在秦淮河上的事,让后人读起才欷歔不已。

    这一天,卖花的姑娘照例从画舫经过,用她一贯的温软细语喊道:卖花,卖花。新摘的花儿在阳光下格外娇艳,露珠点点在花瓣上闪烁,晨光下仿佛是珍珠般的泪。

    “咯吱——”一声悠然的响声,画舫的窗子被推开,小姐的头探了出来。

    “都有什么花?”

    “除了水里的荷花呀,全都有!”卖花姑娘指着河里的荷花独自咯咯地笑起来。桥下的流水潺潺,民家的乌篷船在桥下静静泊着。卖花姑娘心情大好,立在桥边等生意,不由得哼起歌来:约郎约到时日出时,等郎等到时月偏西……楼上的小姐在这时走下画舫,小姐是来买花的,可听了这样的歌唱,竟是久久无语。

    有时候,别人的一句话足以让往事前尘回到眼前。

    后来,庵堂就是秦淮河上这个小姐的家了。往事如烟,一颗菩提的种子落到凡尘,结束了人间一段好姻缘,增加了一个虔诚的信徒。这是宿命,是秦淮河里的又一种伤感。

    这是冯梦龙笔下的秦淮河,殊不知两个朝代之前,这河上的明月也曾照过伤怀的刘禹锡,诗人也曾在同一片城垛下踱着步子,抬头望着明月,吟着有关秦淮河的一首诗,做着有关古今的一场梦。

    “楼台一望凄迷。算到底、空争是非。”人世间的是是非非、纷纷扰扰,参不透的永远是当事人。古今多少功过兴衰、情深缘浅,透过眼前的迷雾仍难看清。诗人或作家们在秦淮河中寻找灵感,直至世代更迭、人情散尽,古代的早已过去,当下的仍未过期。或者像刘禹锡一样对着冷月空城独自伤怀,或者像杜牧将所有的怨恨找一个不相干的发泄对象,又或者像冯梦龙笔下的小姐将宿命寄托在佛陀身上。所有的意义都不过是因了念旧,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不经意间又飞入了谁的窗子,惹了一地的留恋和惋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