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由足和各组成的,足表示路是用脚走出来的,各表示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路。
——三毛
每个人对待生活都是自己由内而外的一种心灵展示,而这种展示出的姿态,又会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模样。
三毛一生自由不羁,活得自我而狂放。便是因为她对待人生的态度这样盛大,所以在别人眼中,她总是那样的卓尔不凡。
三毛的父亲陈嗣庆先生,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爱女:
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
生而几十载,受尽一番艰辛磨难,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实实是一件苦差事。但是睿智的人懂得聪明地活,他们将生命当作一次快乐而新奇的游戏,这样嬉戏一场人生,自是感觉不到苦楚的。
三毛的母亲缪进兰女士。曾这样说自己的女儿:
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地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地面对人生。
在我这个做母亲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过是我的孩子而已。
是啊,一个人一生无论怎样辉煌,在母亲面前,永远只是个孩子。三毛,一生至纯,除了母亲外,许多人都曾讲她是个大孩子。
人前人后,做一个大孩子是件快乐的事情,既可以撒娇耍赖,又可以本真自我,三毛做人从不虚伪,乐天而豁达。想来,做一个孩子,当是她一生的幸运。
三毛与林青霞初识时,林青霞这样评价面前那个温婉微笑着的女子:
我们曾经约好,她带我一起流浪、一起旅行的,但最后她去不了,理由是我太敏感,很容易读出她的心事。通常我与人第一次见面都会记得对方的穿着打扮,但是三毛那天穿了什么我完全记不得,只记得她是一个敏感而心思细腻的人,她专注地听我倾吐,也谈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听她的故事令我入迷,她是个多情而浪漫的女人,我完全被她的气韵吸引住了。
三毛一直是一个内心有些自我卑怯的女子,自小到大她都是这样的。她害怕别人看穿她内心的那一份卑微,所以一直拒绝太多过于热络的朋友。
后来三毛与林青霞熟识后,林青霞对她的评论又是另一番滋味:
三毛曾说过很羡慕我和秦祥林恩爱,也想找一个关心自己、可以谈心的及工作上的伴侣,可惜未能找到理想对象。对于死去的丈夫,她仍然十分怀念。她太不注意保护自己……我曾经劝她不要太过任性,就算自己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也要为父母保养身体。
这是一种朋友之间的怜惜,说得淡淡的、轻轻的,带着些许责备与嗔怪,平平静静地说出了一种深厚的友谊。三毛的魅力便体现在这里,林青霞这样桀骜的女子亦被她的人性光芒所折服,可见,三毛确是个不俗的女子。
贾平凹与三毛一直有书信往来,三毛去世前还一度十分挂心地安排与这位“秦腔汉子”见面。对于三毛的印象,贾平凹如是说:
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
贾平凹一直文笔老辣,言辞准确,对于三毛的一番形容亦是入木三分。我们对于三毛的狂热追求一直是温度不减的,对于那个行走在黄沙中的女子亦是永难忘记的,不管是三毛还是撒哈拉之心,那都会是我们一生挚爱的人。
作家梁羽生这样高度评价三毛:
有些本来是含义美好的名词,用得滥了,也就变得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满街走是一个例子,银幕、荧幕上的奇女子频频出现也是一个例子。我本来不想把这种已经变得俗气的头衔加在三毛身上,但想想又没有什么更适合的形容,那就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立独行,按《辞海》的解释,即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谓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几句形容莲花的句子,用在三毛身上恰如其分。她是干净到底的女子,没有艳丽的容颜,亦没有妖娆的气质,但她便是她,独一无二的泰然美好。
志行高洁,说得真好。
作家李敖对三毛不甚了解,却总是对她异议极大,言辞间也略显苛刻:
三毛很友善,但我对她印象欠佳。三毛说她“不是个喜欢把自己落在框子里去说话的人”,我看正好相反,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这个框框就是她那个一再重复的爱情故事,其中有白虎星式的克夫,白云乡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国际路线,和白开水式的泛滥感情。如果三毛是个美人,也许她可以有不断的风流余韵传世,因为这算是美人的特权。但三毛显然不是,所以,她的“美丽的”爱情故事,是她真人不胜负荷的……
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要用姣好容颜来承载,这样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卓文君未见得容色倾国,却也守得一份传颂千古的爱情。钟无艳貌丑羞见君颜,终也落得了一份矢志不渝的恒久坚贞。爱情,若以容颜论,当真是辱没了世间最唯美的情愫。
司马中原与三毛算得上是熟识,他对自己这位率真的朋友这样评价:
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勇气的。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自然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可以让我们活得本真而自我,很多人为了迎合与合群而放弃了这样的力量,其实,于整个的人生来讲,这样的放弃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三毛一世逐风逍遥,快活在山水间,不拘泥,不逢迎,不但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还成为我们人生的一座里程碑。这样的女子,若不说她伟大,便也能说上一句卓尔不凡。
演员胡茵梦对三毛有自己独特的认识:
有很多人批评三毛,认为她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做梦,我不以为然。基本上,文学创作是一个人性灵升华的最高表现,她既能升华出这样的情感,就表示她有这样的层次,这比起很多作家,我觉得她在灵性上要高出很多。
一个人若是有曼妙的梦,那她一定有美好的生活,若她有美好的生活,她一定有一颗纯善的心。一个有着一颗纯善心灵的人,我们何必计较她是否做了一个曼妙的梦呢?
三毛一生乐于助人,为人正义,却总有人对她的文字与人生吹毛求疵。其实这样的人大可不必对三毛的许多细节揪着不放,因为三毛本也不在意这些无关紧要的空穴来风,而挚爱三毛的人,亦是会在心灵上与她有着如出一辙的执着与坚韧。
对于三毛的生死,作家倪匡曾这样说:
三毛对生命的看法与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体和死后有灵魂两种形式。她自己理智地选择追求第二阶段的生命形式,我们应尊重她的选择,不用太悲哀。三毛选择自杀,一定有她的道理。
作家辛东方曾这样说:
三毛一生追求的幸福用语言是无法形容的,她的这种幸福来自灵魂和身体上的自由。所以她几乎遍布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留下了那脍炙人口的作品。三毛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大家永远记住了她。
生死于三毛,早已是心灵之外的事情。她的自杀,众说不一,我却是什么也不说的,因为我知道,三毛是爱静的人,我不想用世俗的喧嚣聒噪她静美的灵魂。
三毛走了,却和在时一样令人挚爱,这便够了。她走了,只是带走一片云,却留下了一整片天空,这样的空间值得我们一生畅望,何必再去计较一片云的颜色呢?
最后,再看琼瑶这样对三毛说:
说是了解你的,了解有多深?
说是你的知交,相知有多少?
说你不快乐,到底快乐是什么?
了解她,读了几十遍她的一生,觉得那个浪迹天涯的女子终是一个谜。
与她相知,多少次贴近她的心,亦是没有替她分走心上的一次悲戚。
她不快乐,看了她一辈子的像,也尽是丽如春花的笑颜。
三毛,一生缠绕在她身边最大的话题便是爱情。虽说爱情于她而言不曾朝朝暮暮,但是她的情恨,也是一生长久地演绎着。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样一段感情会让一个人确定他一生的爱情观。三毛最美好的爱情,便是与荷西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她将爱情融入生活,时刻享受爱情的甜蜜,又将生活当作爱情,一生品尽光华的浪漫。
爱情
世上难有永恒的爱情,
世上绝对存在永恒不灭的亲情。
一旦爱情化解为亲情,
那份根基,才不是建筑在沙土上了。
我只是在说亲情。
某些人的爱情,只是一种“当时的情绪”。
如果对方错将这份情绪当作长远的爱情,
是本身的幼稚。
不要担心自己健忘。
健忘总比什么都记得,来得坦然。
爱情的路上,
坦然的人最是满坑满谷。
一霎真情,
不能说那是假的。
爱情永恒,
不能说只有那一霎。
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
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
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
有时候,
我们又误以为一种生活的习惯——对一个男人的或女人的,
是一种爱情。
爱情不是必需,少了它心中却也荒凉。
荒凉日子难过,
难过的又岂止是爱情?
爱情有如甘霖,
没有了它,
干裂的心田,即使撒下再多的种子,
终是不可能滋发萌芽的生机。
真正的爱情,
绝对是
天使的化身。
一段孽缘,
不过是
魔鬼的玩笑。
对于一个深爱的人,无论对方遭遇
眼瞎、口哑、耳聋、颜面烧伤、四肢残缺……
都可以坦然面对,照样或更当心地爱恃下去。
可是,一旦想到心爱的人那熟悉的“声音”,
完全改换成另一个陌生人的声调清晰呈现,
那份惊吓,可能但愿自己从此耳聋。
不然,情爱难保。
说的不是声带受伤,是完全换了语音又流利说出来的那种。
哦——难了。
爱情不一定人对人。
人对工作狂爱起来,是有可能移情到物上面去的。
所谓万物有灵的那份吸引力,不一定只发生在同类身上。
爱情是一种奥秘,来无影,去无踪,
在爱情中出现借口时,
借口就是借口,
显然是已经没有热情的借口而已。
如果爱情消逝,
一方以任何理由强求再得,这,
正如强收覆水一样地不明事理。
爱情看不见,摸不着——
在要求实相的科学呆子眼里,它不合理。
可是学科学的那批人
对于这么不科学、不逻辑的
所谓虚空东西,
一样难分难解。
爱情的滋味复杂,绝对值得一试二尝三醉。
三次以后,
就不大会再有人勇于痛饮了。
逢场作戏,连儿戏都不如,
这种爱情游戏只有天下最无聊的人才会去做。
要是真有性情,认真办一次家家酒,
才叫好汉烈女。
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艳丽,
禁不起针尖轻轻一刺。
云淡风轻,细水长流,
何止君子之交。
爱情不也是如此,才叫
落花流水、天上人间?
爱情是一出淡然久远的生活剧,友情便是一场情味浓缩的好电影。
生活中,有那样一群人,相伴红尘,策马尘嚣,一起浪荡在世事的黄沙中,他们之间没有年龄、金钱、权势,甚至连性别也可以模糊掉,这样人群间的情感维系,便是友谊。
三毛对人生看得豁达,处世方面虽然算不得人情练达,但是几个知心挚友也是有的。她对友情的看法,确是值得我们揣摩。
朋友
朋友是五伦之外的一种人际关系,一定要求朋友共生共死的心态,是因为人
没有界定清楚这一个名词的含意。
朋友的好处,在于可以自由选择。
有些,随缘而来,
有的,化缘而来。
更有趣的是,
朋友来了还可以过,散了说不定永远不会再聚。
如果不是如此,
谁又敢交朋友呢?
不要自以为朋友很多是福气。
福气如果得自朋友,那么自己算什么?
一霎知心的朋友,最贵在于短暂,拖长了,那份契合总有枝节。
朋友还是必须分类的——例如图书,一架一架混不得。
过分混杂,匆忙中去急着去找,往往找错类别。
也是一种神秘的情,来无影、去无踪,友情再深厚,缘分尽了,
就成陌路。
对于认识的人——所谓朋友,实在不必过分谨严。
凡事随心,心不答应情不深,
情不深,见面也很可能是一场好时光。
朋友再亲密,
分寸不可差失,
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朋友之义,难在义字千变万化。
朋友绝对落时空,
儿时玩伴一旦阔别,再见时,
情感只是一种回忆中的承诺,
见面除了话当年之外,再说什么就都难了。
朋友无涉利害最是安全,一旦涉及利害,相辅相成的可能性极为微小,
对剋成仇的例子,比比皆是。
朋友之间,
相求小事,顺水人情
理当成全。
过分要求,得寸进尺,
是存心丧失朋友最快的捷径。
朋友共乐,锦上添花绝对有必要。
朋友共苦,除非同病相怜,不然总有高低。
雪中送炭,贵在真送炭,
而不只是语言劝慰。
炭不贵,给的人可真是不多。
心意也是贵的,
这一份情,最能意会。
当然,那是朋友急需的不是炭的时候。
认朋友,
急不来,急来的朋友急去得也快。
筛朋友,
慢不得,同流合污没有回头路。
为朋友,
两肋插刀之前,三思而后行。
交朋友,贵在眼慈,横看成岭侧成峰——
总是个好家伙。
小疵人人有,这个有,那个还不是也有,自己难道没有?
即使结盟好友,时常动用,总也不该。
偶尔为之,除非不得已。
与任何人结盟,
都是累的,这个结,不如不去打。
意气之交,虽是真诚,
总也失之太急。
友情不可费力经营,这一来,就成生意。
生意风险艰辛大,
又何必用到朋友这等小事上去?
关心朋友不可过分,那是母亲的天职,
不要做“朋友的母亲”,弄混了界限。
批评朋友,除非识人知性,
不然,不如不说。
强占友谊,最是不聪明。
雪泥鸿爪,碰着当成一场欢喜。
一旦失去朋友,最豁达的想法莫如——本来谁也不是谁的。
呼朋引伴,要看自己本钱。
招蜂引蝶,甜蜜必然不够用。
重承诺,重在衡量自己能力。
拒说情,拒在眼底公平。
讲义气,讲在不求一丝回报。
说风情,说时最好保留三分。
知交零落实是人生常态,
能够偶尔话起,而心中仍然温柔,就是好朋友。
两性朋友关系一旦转化爱情,
最是两全其美。
两性之间,一生纯净友谊,绝对可能。
只怕变质消失的原因,不在双方本人,
而在双方配偶难以明白。
交朋友,不可能没有条件。
没有条件的朋友,不叫朋友,
那叫手足了。
情深如海对朋友——不难。
不难,在于没有共同
穿衣、吃饭、数钱和睡觉。
跟自己做朋友最是可靠,死缠烂打总是自己人。沧海一粟敢与天地去认朋友,才是——
谁与我逝兮,
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归彼大荒。
三毛看破世间红尘,对爱情、友情已是了然于胸。她看得到爱情的好与坏,分得清友情的真与伪,她的明了既是来自生活的慢慢渗透,也是来自那一段痛彻的心伤。
其实,于人生而言,伤,可以教会我们坚强,亦可以授给我们生活的诀窍。荷西逝去时,他与三毛共同的朋友从各个遥远的地方赶来吊唁亡魂、安抚三毛。在那一场生死诀别中,三毛不但学会了坚强,更学会了感恩。
一道伤,是一段殇。
虽凄惶,亦温良。
伤
伤心,是一种最堪咀嚼的滋味。
如果不经过这份疼痛——度日如年般地经过。
不可能玩味其他人生的欣喜。
伤心没有可能一次摊还,它是被迫的分期付款。
即使人有本钱,在这件事上,
也没有办法快速结账。
有时候,我们要对自己残忍一点,
不必过分纵容自己的哀怜。
大悲,而后生存,
胜于不死不活地跟那些小哀小愁日日讨价还价。
有些人的怨叹只是一种习惯,不要认真帮他们解决,这份不快乐,
往往就是那些人日常生活中的享受。
有时候我们因为受到了委屈而悲伤,
却不肯明白,
这种心情,实在是自找的。
挫败使人苦痛,
却很少有人利用挫败的经验修补自己的生命。
这份苦痛,就白白地付出了。
小聪明人,往往不能快乐。
大智慧人,经常笑口常开。
伤心最大的建设性,在于明白,
那颗心还在老地方。
造化弄人。
人靠自我的造化弄天。
受尽人世凄凉,便可胸怀坦然,经历世事悲苦,人便无心可伤。
看破尘世哀与乐,自然任天地间云卷云舒,亦是没有伤悲与惊喜的。三毛的人生在失去了爱人之后,便是这样一番光景。
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深沉而悠远,在平凡之中浸透着深情款款。六年中,她的家庭生活便是她爱情的全部,不是因为她失去了年轻人的浪漫情怀,而是她那一双精灵的眼睛,早已将世间的男男女女看了个通透。
男与女
男人——百分之八十的那类男人,
潜意识里只有两样东西——
自尊心和虚荣心。
能够掌握到这种心理,
叫一个骄傲的大男人站起来、坐下去,
都容易得很。
女人最爱的两样东西,很可能是爱情与金钱。
女人在精神和物质双方面,
大半都比男人现实得太多。
再糊涂的女人,选丈夫时,
都有她的精明。
再精明的男人,一旦恋起爱来,就都傻啦!
女人的直觉反应,往往胜于男人考虑再三的判断。
女人不讲逻辑,
男人拿她有理也说不清。
乍一看来,
喜欢花前月下、雨中漫步的好像总是女人。
其实,在这些柔软情调的背后,
女人内心的计划可绝对不止这一点点。
天下男人,在家居生活中,
往往只不过是儿童的延伸。
如果女人抱着爱护儿童的胸怀去对待父亲、丈夫和兄弟,
他们大半会用热烈的真情给予回报。
万一,女人硬要在家中将这种“儿童延伸体”,
当成对手,
硬逼男人对抗,
得到的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男人是泥,女人是水。
泥多了,水浊;水多了,泥稀。
不多不少,捏两个泥人——好一对神仙眷侣。
这一类,因为难得一见,
老天爷总想先收回一个,拿到掌心上去看看,看神仙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怕太太的男人,哪里是真怕——
疼惜是原因,省了麻烦是高妙。
欺辱丈夫的妻子,那份吃定了的霸气,可真是不疼不惜不怕麻烦。
丈夫在外伤害社会,欺负弱小善民,做太太的明知也不理。
一旦丈夫在外认真有了红尘知己,那个太太一定拿性命来拼——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所谓大义灭亲也。
忍耐的女人,
男人很少看在眼里,还有可能要轻视。
忍耐的男人,
女人又说他没有用,一样看不起。
对待女人——结了婚之后的太太,
甜言蜜语固然有助婚姻美满,
可是倒不如按月缴上薪水袋来得管用。
对待男人——结了婚的丈夫,
洗衣煮饭固然有助婚姻美满,
可是倒不如始终轻言好语来得有效。
女人在家噜噜苏苏男人受不了。
女人一旦回娘家,
男人少了那根肋骨,
才知坐也不是,睡也不是。
不结婚的女人越来越多,这表示了什么?
丧妻立娶的男子古来皆是,这又表示了什么?
女人和男人的战争,开始在洪荒。
女人和男人不打仗,
又活得实在没有意思。
女人和男人——真难。
男男女女都是上帝用心缔造的艺术群体。
力拔山兮气盖世,田土在上,强力在下,以力托起世间尘埃的,便是男。
嬛嬛一袅楚宫腰,姿态婀娜,曼妙妖娆,以莲步轻摇倾倒凡尘的,便是女。
男与女这样多的讲求和繁复论调,终也是简单至极的:一撇一捺一个人。
人
我最喜欢别人将我看成傻瓜。
这样与人相处起来就方便多了。
我不劝任何人任何事。
其实,每一个人对自己的作为只是假糊涂而已。
对待一个恶人退让,结果使他得寸进尺。
对待一个傻子夸奖,结果使他得意忘形。
世界上最公平的美事在于:
聪明人扬扬自得。
糊涂人也不认为自己差到哪儿去。
社会上最不公平的看法就是:
摆在眼前一个自私自利,毫无道德良知,
随时随处麻烦他人,占尽一切便宜的小人。
一般只将这类人称为——“不懂事”。
而对待一个胸襟宽厚,善待他人,
凡事退让,况且心存悲悯,乐于助人的真诚君子,
一般人说起来只得一句——
这个人嘛!不过是会做人而已。
“平凡人”和“枯燥人”绝对是两种人。
大半枯燥人都夸说自己平平凡凡。
最令人惧怕的一类人,在于性格的不明显。
在这件模糊的外衣之下,
隐藏着的内在人格又是什么呢?
好邻居重要。
好亲戚也重要。
将亲戚请来做邻居,
往往亲戚和邻居都成仇人。
化妆有助气色,无助气质。
有家产和有家教没有太大关系。
从容不迫的举止,
比起咄咄逼人的态度,
更能令人心折。
人情冷暖正如花开花谢,
不如将这种现象,想成一场必然的季节。
如果我们能够做得到将丈夫当成好朋友,
将朋友看成手足,将手足当成自己真正的手和脚,将子女看成父母,将父母看成心爱的子女……
这些人际关系,可能不是目前的这个局面了。
问题出在:谁会这么颠三倒四地去做傻瓜?
做过上千次人性试验之后,
对于任何一次必然重演的失败,都抱着一种信念——
起码这个试验又做了一次。
婴儿诞生,
一般人并不知晓婴儿的未来,可是都说——
恭喜!恭喜!
某人死了,
一般人也不明白死后的世界,却说——
可惜!可惜!
生亦何欢,死亦何哀。
生来:受一世凄苦,半生劳碌,不知为何总是喜。
死去:得清远宁静,永恒休憩,不知为何总是哀。
生得喜悦,当是清晨的阳光一般,带着光明的使命,以价值体现为喜、为乐。
死得哀伤,当是迟暮的落霞一般,带着一世的最后一次绽放,以永别山河为哀、为悲。
生也过了,死也过了,快活也过了,悲痛也过了,这便是一次完整的人生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