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造就一个出色男孩-好家庭使男孩茁壮成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家庭教育决定男孩一生的未来。男孩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良好的家庭有利于男孩个人身体健康的发展。所以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爱与谅解,为男孩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55.男孩成长需要父母指引

    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扰成长的难题。这时父母便是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父母应该开导男孩,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出路,在犹豫中作出决定。

    牛仔衣是当今年轻人的钟爱,其中斯克劳斯与戴维斯是备受青年男女的品牌。然而在他们的创始人斯克劳斯和戴维斯的身上,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斯克劳斯的母亲是个裁缝,斯克劳斯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十分喜欢时装。由于他的家庭十分贫困,没有多余的布料来训练他的手艺。于是,小斯克劳斯经常自己捡来母亲裁剪后的布角,将它们东拼西凑,做成各式各样的小人衣服。

    有一次,小斯克劳斯将家中父亲搭建的凉棚的棚布撤下,用它制成了适合自己穿的一件衣服。由于这种粗布是专门用于盖棚用的,一般人从不会拿它来做衣服。而小斯克劳斯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穿着用粗布做的衣服大摇大摆走在大街上,街上的人都觉得很可笑。

    斯克劳斯的母亲发现儿子的爱好后,便带他去向当时著名的时装大师戴维斯请教,希望儿子将来也能成为像戴维斯一样成功的时装设计师。当时斯克劳斯仅仅刚满18岁,当他来到戴维斯的时装设计公司时,他也将那件自己设计的粗布衣带来了。公司的其他人看到这件做工粗糙的衣服后都不以为然,惟独戴维斯却十分欣赏,将斯克劳斯留了下来。

    在戴维斯的鼓励下,年纪轻轻的斯克劳斯开始尝试用粗布设计衣服。开始,人们对这种类型的衣服并不感兴趣,因此这些衣服大量被积压在仓库里,无人问津。有时戴维斯都对自己收留斯克劳斯的决定产生了质疑。不过斯克劳斯的坚持感动了戴维斯,他决定一直支持斯克劳斯。有一天,斯克劳斯突发奇想,决定那些粗布衣服运往劳工众多的非洲,他想那里的人们一定会喜欢这种布料的衣服。由于那种粗布价格低廉耐磨,果然受到劳工们的热烈欢迎。那些衣服很快就被销售一空,斯克劳斯向人生的成功迈向了第一步。

    自此以后,斯克劳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他根据布料的特质,设计成了适合旅行者穿的不同款式,受到了旅行爱好者的一致好评。后来,随着粗布衣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用粗布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不仅很舒服,很随意,而且可以不分季节,任何时间都可以穿。不久斯克劳斯设计的粗布衣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给它起名为“牛仔衣”。

    如果没有母亲的发现,或许斯克劳斯的人生理想便不会实现,人们便不会见到款式别样的牛仔衣。因此母亲的指引对于斯克劳斯成就的取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实中,父母的引导将会决定男孩的一生。很多家长教育男孩,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让自己的想法成为孩子成长的负担。事实上,直接灌输给孩子自己想法的家长只会事倍功半,孩子在无形之中像是被牵上了一条绳子,束缚着他们的一言一行。比如,男孩喜欢学文学,可是父母觉得学习理科有前途,执意让孩子选择自己并不喜欢的理科。就是这阴差阳错改变了孩子的一生。孩子原本对理科不感兴趣,结果只能是为了迎合父母上了自己并不喜欢的课,选择了自己并不情愿的道路。因此,父母那种让孩子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的教育方法既违背了客观规律,又葬送了孩子的一生。真可谓得不偿失!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是一位是让人敬佩的好父亲,他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便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空间,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正是这样一种开放的教育方式为达·芬奇后来辉煌成就的取得奠定了良机。

    达·芬奇刚刚上学时,父亲发现他对绘画非常感兴趣。有一天,达?芬奇上课时没有认真听讲,他利用上课时间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到家后,达·芬奇让父亲看了自己的杰作,父亲看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表扬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由于父亲的支持,达·芬奇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衷的绘画中去。有一次,他还特意花了一张恐怖画来吓唬老爸。原来他在自家的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的女妖头。为了制造恐怖气氛,他还把专门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妖头的脸上。当父亲回到家后,果然被盾牌上的画吓了一大跳。当他听达·芬奇解释的时候,他并没有责备儿子,相反,他还为孩子画的画的惟妙惟肖津津乐道。后来父亲让达·芬奇带拜画家维罗奇奥为师,开始专业的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达·芬奇学习认真刻苦,他的进步也十分飞速,最终他成为了蜚声世界的大画家。

    因此,家长要向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学习,给孩子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让他们自由在空中自由翱翔。“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他们才会像一颗在阳光下的幼苗茁壮成长,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父母是男孩一生的引导师。当男孩决定一生的选择时,父母应该给他以正确指点,理智抉择。因为男孩的人生经历浅,有时会难以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判断。这时父母就应该帮助他分析利弊得失以及轻重缓急,让他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让他明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人生的取舍。只要在父母的指引下,男孩才会度过人生的阴霾,告别暂时的不快,迎接人生的阳光,创造生命的奇迹。

    56.父爱对男孩成长十分重要

    人们常讲“父爱如山”。父亲对男孩一生的影响深远的,缺乏父爱成为社会上的普遍现象。所以父亲要多找机会来和男孩接触。

    英国诗人乔治格尔贝曾经说过:“一个父亲胜于一百个教师。”由此可见,父爱对于一个男孩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父亲忙于工作,他们对男孩的关爱极少。男孩大多数都是在母亲的全力照顾下长大的。缺乏父爱,成为男孩们的普遍问题。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会给男孩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而深远的影响。有人认为让男孩和一个合适的男人在一起,男孩就永远不会走上邪路。

    调查表明,未成年男孩出现犯罪的倾向,与他缺少父爱有关。如果男孩在小时候得不到父亲的帮助,他的成长就会受到限制,情绪变化会变得激烈,缺乏自我控制,长大后会有出现较多的过失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倾向。如果男孩从小便能得到足够的父爱,与父亲保持亲密的关系,男孩就会茁壮成长。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他最终能够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与他幼时父亲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幼年时家境贫寒,过着贫苦的日子。他的父亲林宾日是位穷秀才,靠教书来维持家用,聊以度日。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但是父亲十分注重对儿子的启蒙教育。父亲从小便经常把儿子抱在膝上,教他读书。即使在寒风刺骨的隆冬夜晚,在简陋的小屋里,父亲亲自点一盏油灯,教诵儿子读诗书。有一天,林则徐杂货能够在用功读书。他抬头看见母亲做女红扎了手,他便放下书本对母亲说:“您教我做女红吧,我也为家里挣点钱。”母亲听后,被儿子的孝心感动,他告诉儿子:“好男儿应该有远大的志向。这并不是你要做的事!”父亲正好走过来,拿着手中的《宋时.李纲传》说:“做一个好男儿,就得努力读书,向书中的好人学习,比如像这位李纲,说来也是我们的同乡。如果你能像他一样精忠报国,我们就很高兴了。”有人做过相关调查,通过对社会上有所成就和毫无成就的人发现,一个男孩能否取得重要成就大小,与父子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凡有成就者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亲密;而那些成就较低者则与爸爸的关系较疏远。一旦父亲的作用被削弱会抵消,男孩的独立就会成为问题,影响男孩一生的发展。

    心理学家格塞尔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个缺陷和不平衡。”父爱犹如一本书,它需要男孩一辈子慢慢品读,它会延续影响孩子的一生。为了满足男孩对父爱的需求,因此,父亲应该多抽出时间来陪自己的儿子。一项研究表明,如果父亲能够每天花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陪男孩,那么男孩的智商会变得更高,长大后他的所作所为更像男子汉。所以父亲在繁忙之余,应该多陪陪男孩,随时注意接近男孩,和他多沟通,多交流。有时间的话,父亲可以和男孩一起看电视,给他讲解电视的内容;有条件的话,父亲可以带着男孩外出旅行,让男孩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拜访名胜古迹,了解历史。这样男孩就会在无形之中感受父亲的气质。

    57.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分数

    分数固然可以反映男孩成绩的好坏,但不能将它认定是判断男孩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家长只有正确对待分数,让男孩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培养男孩成才的过程中,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将其视为衡量孩子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未免有点片面。因为教育孩子,更应去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保持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

    从某种程度上,分数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它可以检验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优劣。在考试竞争激烈的今天,孩子的升学、就业等都要通过分数来判断,因此人们觉得分数高的人能力便很强,分数变成了孩子、家长、老师追逐的唯一目标。

    下学期就要中考了,小样刚刚进行了数学模拟考试。他一回到家,爸爸就迫不及待地问:“考得怎么样?考了多少分?”

    小样一边放书包,一边回过头来说:“爸,还可以,就是有几道题没时间完成。”

    爸爸听后,刚才满脸的笑容一下消失了,他转身坐到沙发上,说道:“一定又是马虎了。我的要求是不能低于90分,我不管过程,我只是看重结果。”

    小样感到形势对有所不利,他显得有些不安,总是躲闪父亲的目光:“我这回考试除了数学,其他都高于90分。可是这回数学题难,大家普遍都考得不好,我仅仅考了85分。”

    父亲大发雷霆,叫道:“你整天就知道比下面的,没点儿上进心!你们班有没有考90分以上的?”看到儿子轻轻地点了点头,他的声音更是提高了几分:“别人能考90分,你怎么就不能?什么题太难,都是你的借口。看来,还是你不努力!告诉你多少回了,要想考上重点高中,就必须得用功,知道吗?每门功课都不能低于90分,平均95分以上,是你最后的目标,你给我记住了!”

    小样小声嘟囔着:“不是我说数学难,老师也这么说。我怎么不努力了,连老师都说我进步了……”

    对于小样的解释,爸爸根本不予理睬:“你还狡辩!”说完,爸爸一巴掌打在了儿子的肩膀上:“我告诉你,我不管题目难不难,也不管老师说没说你进步了,我要看到成绩!就你这也叫进步?差远了!要是考不上重点高中,以后就考不上好大学,那你也就没有什么前途了,知道吗?这个星期六、星期日哪儿都不许去,在家把模拟统考的题目重新做一遍。”

    自此以后,小样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淡。他觉得在爸爸的心目中,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好孩子,他的成绩也因此逐渐下降。

    现实中,家长关心孩子的分数是应该的。可是大部分父母望子成才用心良苦,过于心切,将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过重,整天在孩子面前提分数,逼着孩子去争高分。这样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

    (1)家长过于看重分数,极易损伤男孩的自尊心。男孩在刚刚进入学校的时候,积极向上,希望自己取得好成绩。哪怕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也有取得第一的奢望。有时,即使学习不错的学生也不能保证自己每回取得高成绩。当他没有取得高成绩时,家长往往认为他学习没努力,便给孩子施加压力。有的家长甚至不问青红皂白,轻则辱骂一番,重则痛打一通,这样只会让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让孩子感到委屈。有的孩子便会自暴自弃,导致厌学。

    (2)家长过于看重分数,直接结果只能是让男孩畏惧考试。如果家长一味在意学习成绩,以分数作为奖惩孩子的标准,这只会让孩子一提考试就紧张,老是害怕没有考好而害怕,这样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恶性循环,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3)家长过于看重分数,只会导致男孩和家长的关系的对立。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由于他们年龄小,他们觉得只要自己考好,家长就会表扬和奖励自己;而自己没有考高分,只会被家长训骂。那些只认分数与成绩的家长,容易造成他们与孩子间感情的对立。

    当然,我们并不一概反对看重分数,因为分数在一定意义上也能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反映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并不表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也一定会成才,而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更不表明他们将来会一事无成。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并没有很高的文凭,但是他们一样有所成就。不是说文化知识不重要,而是说,我们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除了分数,孩子的品德修养、性情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未来的社会越来越需要有能力的人才,父母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58.对男孩期望不宜过高

    家长对于男孩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男孩痛苦、增进男孩幸福的正确途径。

    当今社会,父母期望男孩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家长期望心切,就会成为社会的一种病态,会增加自己的烦恼,增强男孩的压力,影响男孩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男孩的身心健康。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应该符合实际,不能急于求成。

    一项调查显示,某市市区和郊区一共有57.8%的父母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77.9%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达到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对于孩子的职业,91.8%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脑力劳动。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父母们对男孩疼爱有加,寄予期望,这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然而如果父母的期望标准与社会需要和男孩身心发展相背离,对男孩期望过高,让孩子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即时,就会导致拔苗助长,促其夭折,严重影响男孩的发展。

    10岁的小杰是家里的独生子,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够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为此,他的父母为他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在学校里,他要进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课余时间,父母还给他增加了许多课余的活动,如拉小提琴、练体操以及其他儿童活动等。父母要求他在所有活动中都成为最优秀的。而小杰也不负众望,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地区活动中,他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孩子。但是在他的生活中,却有一些令人无可奈何的状态。比如:他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而且在行为上,经常有神经质的表现。另外,他也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尽兴地说笑和玩闹,似乎很受压抑……

    通过上面的小故事可以看出小杰的父母对小杰的要求过严,期望过高。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是不利于他的正常发展。在父母的高期望值下,小杰从小形成了处处好胜的习惯,总是要求自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因为在他眼中,要想获得父母的赞赏,自己就必须出类拔萃,能够脱颖而出。只有达到父母的要求,他在父母的眼里才有地位,才会变得重要。但是,在父母的高要求下,他失去了一个儿童所应该享有的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深思!

    由于每个男孩有不同的潜质,他们的兴趣、潜能未必与父母的理想模式相吻合,因此,男孩的发展往往就与父母的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差距,有些孩子的发展方向甚至与父母的期望相违背。过高的期望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父母根本不考虑男孩的智力水平,盲目地为孩子设置过高的期望与要求,当孩子虽然经过努力还是不能实现目标时,孩子会因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而自惭形秽,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从而动摇自己的自信心。虽然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期望也可以成为男孩奋发向上的动力。但有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会成为孩子肩上沉重的压力。

    父母对男孩的期望要把握好“度”。正确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就要经常表演男孩,鼓励孩子的进步。一般而言,要求完美的父母,会对自己期望太高,批评太多,总是挑男孩的毛病。如果父母经常指出孩子的不足,实际上是在使孩子失去勇气,降低男孩的自信心,这些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较小的、积极的行为,这就很容易犯苛求和越权的错误,而漠视男孩的权利,这与他们的成长是不相适应的。相反,如果父母时刻注意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加以鼓励,就会使孩子充满活力,并且产生要多做一点的欲望。这应当引起父母的足够重视。

    父母要想使期望成为现实,就应该激发孩子的动机,让他把期望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今的男孩大都生来就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他们会形成一种被动的习性,总是习惯于等待外来的指令和安排,而真正源于他们内心需求的动机却显得相当缺乏,这会导致他们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低下,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由于男孩的自我约束能力差,作为父母,给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使他们不断进步。不过要求和期望应该现实一些。对于基础差的男孩,父母就不要定过高的目标。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和这个目标差距太大就会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日久天长,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严重的不良影响。

    天下父母没有一个不是爱自己的男孩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父母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减少他们的压力。家长对于男孩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男孩痛苦、增进男孩幸福的正确途径。为了让男孩茁壮成长,父母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男孩一起制订合适的奋斗目标,让他重新开始,好好做人,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59.过分宠爱孩子不可取

    很多家长总是这样认为宁可自己辛苦点,也要让孩子多享福。其实这种教育方法是错误的。这会滋长男孩子坐享其成的坏习惯。因此父母从小就要让孩子做点家务等力所能及的事情,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

    新学期开始了,小黄迈入了自己的高中时代,成为了高一年级的新生。然而处于年少花季的他整日心情却总是很郁闷,他老是愁眉不展,完全没有少年的朝日蓬勃。在家他还总是和自己的父母发脾气。而从小将自己儿子奉为皇帝的父母则是唯唯诺诺,任凭儿子使唤。当孩子当面对自己大发雷霆的时候,父母连一句话也不敢说。

    小黄正处于青春期,他的情绪处于抑郁状态,并且还极端焦虑。而导致他这种状态的原因正是父母溺爱的抚养方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当代孩子生活的生动写照。正是由于父母的溺爱,很多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洗脸刷牙都不会。这种错误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整天贪图享受,从来不知心疼父母。它还导致他们极端自私,不会在人际交往中懂得关心他人,与别人和睦相处。因此,溺爱并不是真正的爱。

    中国有句古话,名叫“惯子如杀子”。这句话是千年古训,它形象深刻地说明溺爱对孩子的严重危害。不仅如此,宠爱孩子会对他们的自身性格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这会体现在他们生活成长的各个方面比如学习成长、孝敬父母等许多方面。

    一个孩子过分受到宠爱,他就会在无形之中养成做任何事都要依赖他人的坏习惯。如今的子女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如果用一幅图表示,那么图上的箭头总是指向孩子的,而四周则是大人对孩子的爱,这意味着他们整天都被这种溺爱包围着。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内心便会没有了爱。这是在讲,他们只会接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他们从来不会向别人来表示自己的他们的关心与问候。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要想和别人相互表示关爱,他首先要和别人建立联系,然后他才能对别人表示爱意。然而,在百般宠爱中的独生子女的情感表现得非常冷漠,他们总是觉得别人对他们的爱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应当的。

    一个孩子只有得到真正的爱,他才会感到美满幸福,然后他又会把自己的爱回馈给别人。人生就是这样,人的一生,要学会不断接受周围人对他的爱以及社会对他的爱,另外他又要把这种爱传播给更多的人的一个过程,这样他才能有一种幸福的体验。但是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没有获得爱别人、爱社会、爱这个世界的幸福体验,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溺爱教育的危害还在于在溺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价值观念在发生着悄然改变。一个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他生来就没有接受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当他迈入社会时,他就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由溺爱引发的种种毛病便接二连三显示出来。他们办事往往会我行我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然后他就会觉得自己不需要那些所谓的正确价值观。这样的人是难以在这会中立足的。过惯了享受的人总会以自我为中心,只要他自己满足就可以了,甚至他的思维就停滞在那种感觉里。这样的孩子,他对很多问题,比如原则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等全部是处在混乱状态的。这都是溺爱使孩子产生的结果。

    溺爱使孩子能力低下。我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学习能力,并且成绩优秀;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能顶天立地的做事。所有的家长都会这样想,但是我们却对孩子实施溺爱,这样教育的结果,就导致了孩子能力低下。溺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

    一个孩子,他从出生时就有一种自然遗传下来的向外的张力,让他趴在那个床上他就会往前爬,这是一个人的本能,也就是说人类在繁衍的时候,就形成了这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遗传基因,但是我们孩子的这种能力往往被家长剥夺了。比方说孩子吃饭,本应该孩子自己吃,可家长就是要端着碗往他嘴里喂,担心孩子自己会吃不饱。所以说在方方面面我们对孩子都进行了百般的呵护,其结果就导致了孩子诸多能力的下降。可能有的朋友会问,溺爱有这么严重吗?那我告诉你,人的智力是怎么样产生的?人的智力是通过人的大脑器官对世界的探索培养起来的。我们溺爱孩子,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被限制在一个环境里边,他没有机会去运用他的大脑,没有机会运用他的语言功能,更多的就是不能使左右脑相互结合,将他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来。由于我们的溺爱,孩子的这些功能都会被弱化甚至消失,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被溺爱长大的孩子,他的能力就非常弱。那么一旦我们把这种无能的孩子培养起来之后,孩子在各方面都会不如别人。

    关于孩子的诸多能力,我们家长远远没有认识到劳动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力,通过劳动会让孩子的大脑有机的结合起来。怎么理解这个事情呢?一个孩子在生下来时,有无限的能力,在正确的指导下他是无所不能的。那么反之则亦然。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法国有一对老夫妻,他们五十多岁时才生了一个孩子,于是这对老夫妻对这个孩子百般的呵护和溺爱,溺爱到孩子二十五岁的时候,解大便还得父母帮助。大家试想一下,如果这二位老人不在了,这个孩子怎么生存?这对老夫妻就是所有的东西都从来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导致了孩子所有的能力、所有的本能都消失了。作为一个社会上的自然人,他的所有的本能都没有了,那他怎么还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这都是溺爱造成的。我说到这儿大家会想,我们的孩子不会是那样的,那我也相信我们孩子不会那样,因为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虽然这是我二十多年前看到的一个参考消息,但是这个事一直记忆犹新。因此我们为了增强孩子的能力,我们坚决不能溺爱孩子,要理智地爱孩子。

    由于父母的溺爱,有的孩子的兴趣爱好就会被掩盖起来,这样他将来发展的空间就会在无形之中受到阻碍。当一个人被家长强迫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内容,他只会用厌学来反抗。很多时候,父母如果尊重他的意见,让他在天马海空自由发展,他就会以百倍的自信来面对通往理想之门的种种阻碍,他就会积极主动去分析自己的原因,从而让自己今后得以长远发展。而在溺爱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一旦投入到学习生活,他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遇到阻碍时他们不是积极面对,而是选择逃避,有的甚至还厌学,甚至辍学。所以,家长的宠爱会让一个人迷失前进的方向,不知所措。

    60.父母要常与男孩沟通

    沟通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只有与男孩有效沟通、经常联系,他才会和孩子有亲切感,让男孩感受亲情的存在。

    很多父母都会感叹自己和儿子之间存在代沟,不能进行很好沟通。事实上只要是父母尊重男孩,多和男孩安排交流时间,他们便十分愿意和父母沟通。

    曾经有媒体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它对孩子喜欢的人进行排序,分别是朋友、同学、老师、家长,结果父母排在最后。他们对父母反感的事情是唠叨、训斥、打骂、偷听电话、偷看日记。当很多父母知道这个调查结果,他们都唏嘘不已。

    放学回家后,彬彬见妈妈在厨房,便向妈妈问好。他看见天气热,妈妈流着汗在准备着饭菜。他便觉得妈妈好辛苦,说:“妈妈我来帮你择菜吧。”彬彬这时所传达的信息是自己心疼妈妈,要来帮她分担一些家务。可是妈妈却说:“行了,你别在这儿给我添乱了,写你的作业去吧。”这让彬彬感到很委屈,自己的好意妈妈并没有在意。他有一种压抑、不被理解的感觉。

    很多父母在谈及怎样和自己的孩子沟通的时候往往会不知所措。因为社会上从来没有人教过父母。很多父母是凭着自己的认识来对男孩进行教育,他们往往是把自己的观念与意识强行加给孩子。有的家长关心男孩,但他是用自己父母的权威去命令孩子,这会让男孩感到自己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男孩可能会屈服于父母的强势,表面口服,实际上根本不服气,有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要和男孩沟通,就要尊重孩子,听取男孩的意见。即使他们的意见很幼稚,父母也不应断然否决他们,要大胆鼓励让他尝试,让他们学会从现实中接受教训。如果他们的建议是错误的,父母要帮助他们分析利弊,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失误所在。

    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和男孩聊天的时间会很少。因此父母要多多安排和孩子的交流时间。

    浩浩的爸爸便是这样,他自己工作很忙,但每周至少安排出一次时间来与孩子“约会”。每当他与儿子“约会”时,他自己便会想象自己和儿子年龄相仿,和儿子一起玩耍。通过和儿子的“约会”,浩浩和爸爸的感情不断加深,他也愿意和爸爸讲自己的心里话。当爸爸知道儿子喜欢周杰伦时,他便问儿子周董最近是不是出新歌了,拍新电影了。这会让浩浩觉得爸爸很时髦,很时尚,他更加愿意和爸爸沟通。

    在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中,沟通起着关键的作用,甚至会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成败。懂得沟通,可以让男孩交到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多的信任与尊重;学会沟通,男孩便会理解他人、体恤他人,从懵懂变得更加懂事;善于沟通,男孩便会自己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成长环境。

    因此作为父母,请多多与男孩尽情沟通,这样会有利于他人生的成长。

    61.父母不可严厉批评男孩

    父母不应对男孩总是以指责的口气,而应该对他用赞赏的目光。只有这样,男孩才会不断进步,取得让父母骄傲与自豪的成绩。

    现实中,当很多父母发现男孩的作业做得一塌糊涂时,他们会因一时愤怒而将男孩的作业撕个粉碎,让男孩重新再做。事实上,父母的用意是让男孩通过重新写一遍而改掉以前的坏毛病。但是就在他们撕掉作业的那一刻,他们严重伤害了男孩的自尊心于自信心。这会让男孩对父母的所作所为产生不满之意。

    由于男孩涉世未深,初出茅庐,他们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据统计,儿童期是孩子们最易犯错的阶段。他们犯错不是明知故犯,而是年龄太小出于好奇导致的。他们的错误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更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教育专家认为,相对于惩罚,宽容往往会更有力量。父母应设身处地地为男孩着想,原谅他的所作所为。

    有一天,强强要去同学家庆贺同学的生日。尽管父亲不是很愿意,但是为了强强与同学的情谊,父亲还是勉强答应让他参加,并且要求他9点以前回家。强强很爽快就答应了。然而直到9点男孩一直迟迟不能回家。这让他的父亲心急如焚,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父亲便到周边的汽车站等儿子。父亲整整等了半个多小时,才看见强强出现在车站。就当父亲看见儿子的瞬间,他刚才紧张的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父亲准备大发雷霆,批评儿子一番。可是当他听到强强解释自己回来晚的原因时,父亲心中的怒火马上降了下来。原来他坐错了车,去了同学那里已经很迟了,所以当和同学们吃完晚饭后便时间不早了,因此他回家迟了很长时间。父亲没有选择斥责强强一番,而是对孩子的迟回表示理解与宽容。这让强强很感动。

    当男孩犯错后,他所需要的是父母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如果他能够给父母一个合理的理由,那么父母便应以宽容之心来原谅他,告诉他下不为例。通常而言,当男孩犯错后,当他发现自己的错误时,都会有悔恨之意,只不过他有时为了自己的面子而不愿表达出来。如果家长以宽容的心理解男孩,他就会心存感激,激励自己向前走。

    教育男孩,仅仅依靠说服是远远不够的,必要的时候也需要适当的惩罚。批评和惩罚也和表扬一样,需要讲究艺术。现在的父母对男孩的过错不是随意谩骂,就是恶意讽刺,有的甚至听之任之不予理睬。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是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男孩在成长中,他所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励与关怀。尤其是他在人生的低谷时期,他更是需要父母在背后的默默支持与鼓励。因此,父母应纠正以往严厉批评的不当的教育方式,用赞赏与宽容替代指责与批评,相信在父母的鼓励下,男孩的进步会越来越明显,父母也会引以为荣。

    62.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

    每个男孩都会有自己的梦想。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的梦想往往只是一个奢望。很多人会将其归咎于做自己当时的不现实,实则不然,只要有梦想就要敢于去拼一拼,闯一闯。

    冯·布劳恩是美国乃至世界闻名遐迩的火箭专家。儿时的他有一个愿望:自己有一天能像小鸟那样自由翱翔。于是他开始对天文和火箭感兴趣,他先后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由于条件限制,实验往往总是以失败告终。不过这并没有让冯·布劳恩灰心失望,他依旧在不断坚持着,等待“奇迹”的发生。

    有一天,冯·布劳恩准备用六支特大的烟火绑在他的滑板车上,然后他自己点燃了导火线。随着烟火的爆炸声此起彼伏,滑板车飞速般向前驶去。结果这位少年也被摔了出去,重重地摔在地上。由于爆炸声声音巨大,所以引来了一群警察。结果少年被冯·布劳恩被带到了警察局,受到了一顿训斥。

    当大学毕业后,冯·布劳恩领取了飞机驾驶执照。过了不久,他便进入佩内明德大型火箭实验基地担任技术部主任,负责火箭方面的研制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冯?布劳恩亲自来到美国研制火箭。在他领导下研制的丘比特火箭将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了太空,“土星”系列火箭则成为登月的核心。

    布劳恩之所以能够在航天领域有所建树,这与他从小怀着远大的理想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人们会觉得儿时的梦乡很天真,现实中不可能实现。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

    小时候,男孩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尽管有时候自己的想法会很幼稚,但是他们不怕不完美。为了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他们跃跃欲试,敢于尝试。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父母会经常告诉他们要多多尝试,如果这个不行就可以放弃自己原有的梦想。

    实现梦想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前进的路上一定是荆棘丛生,坎坷不断。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面对困难与挫折,每个人一定要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在现实中,有的人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有的则不然。这种天壤之别就在于前者能够勇于坚持自己的梦想,不管遇上多大的困难自己都是毫不放弃,而后者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稽康是我国魏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在《家诫》中说:“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准欲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以,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这是在讲,人活一辈子,只要确定志向,就要心口如一,不要更改。

    稽康的这段教子书,是要告诫儿子既然已经立志,就不能为外物所移,一定要坚持到底。

    父母一定要支持男孩坚持自己的梦想,为自己的梦想而不懈追求。父母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来与男孩谈论自己的梦想,讲一讲自己在实现梦想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是如何去克服的。男孩一定会从中有所借鉴,对他在现实中不无裨益。

    63.敢于做自己喜欢的事

    对于男孩而言,他们只有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才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有朝一日让别人刮目相看。

    林林即将面临中考,学业十分紧张,他的所有时间全部都用在了功课上。然而,他的爱好是唱歌,有时他实在想放松一下看看电视里的歌舞晚会,可是让他烦恼的是父母在家时他根本没有坐在电视机前的权利,否则等待他的只能是妈妈的骂或爸爸的拳头。

    实际上林林很有歌唱天赋,就连音乐老师也对他很器重。但是,他只要在家里一哼歌曲,妈妈就会劝赶快做作业。每次见妈妈这样大嚷,他便会觉得如冷水浇顶,全身透凉。

    有一天,林林在家里做作业时,情不自禁地哼起歌来。他唱歌的声音被在客厅的妈妈发现了,冲进卧室狠狠地给了他一耳光,而且将他存了好些年的两本最喜欢的歌本夺过去撕成碎片。妈妈的做法实在彻底伤了林林的心,从此他在家里沉默寡言,不敢再唱歌了。

    很多家长都会赞同林林妈妈的做法,认为林林唱歌只会影响他的学习。其实,孩子唱歌只是想缓解一下紧张的学习气氛,并没有因为唱歌而耽误学习。如果整天让他呆在无聊的课本之中,他的学习效率便会大大降低。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唱一下歌会让他的身心得到放松。父母这种将音乐与知识学习完全割裂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父母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鼓励孩子建立对健康向上的音乐的爱好,提高孩子的音乐欣赏水平。这样,听音乐非但不会对孩子的学业产生影响,还会促进孩子的学业。

    对于男孩而言,他最开心的事情便是自己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反感的事情便是父母总是强迫自己做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这不仅会让男孩迷失自我,还会让他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父母总是将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老是在面前表扬别人家的孩子。父母的用意是“刺激”孩子不断努力,事实上这反而打击孩子的信心,让他对父母不满。

    男孩需要的是自由空间,任由自己徜徉。父母的过分干预只会让他失望,让他迷惘。尽管他知道这是父母爱自己的表现。但是过分地限制自己只会让自己对父母心生强烈的不满之意。如果父母总是反对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会让自己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隔膜越来越深,让自己对他们产生难以理解的误会。

    父母们一定要深知男孩有自己的思维,自己过多地“控制”孩子,会让他习惯于服从而丧失自我意识,缺乏独立精神。如果男孩一辈子像影子似的附属于父母,他的前途将是一纸空文。所以父母应给男孩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这也不能让他为所欲为,做一些违背常理的事情,只要父母正确开导,让他在自己喜欢的项目上努力发展,他一定会有卓越的成就,让父母满意,为自己争光。

    64.让男孩了解身边的危险

    男孩身边到处充满危险,父母不能总是为他们考虑周全,而应让他们战胜危险。

    从前,一个农村边上有一条大河。多少年来,河水给农民们带来了灌溉土地的水源,然而让村民们苦恼的是村里时隔几年总会爆发洪水,很多无辜的孩子被河水吞噬了生命。

    村里有一户姓张的人家,由于他老来得子,所以对孩子倍加疼爱。当儿子五六岁时,有一天,父亲在河边发现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在河里戏水,这让他十分操心,自己的宝贝儿子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自己会悔恨一辈子。于是父亲将儿子叫回家,严厉斥责,禁止孩子以后不能再走近河边一步。从此,儿子只能远远看着别的孩子高兴地到河里玩水,尽管他也想去,可父亲的警告让他不敢越雷池一步。

    有一年大洪水再次来临。别的孩子在大人的帮助下都得以逃生了,惟独这个孩子在呛了几口水后便沉了下去,年纪轻轻便失去了性命。

    父母疼爱男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既然爱儿子,就不应只顾眼前,目光短浅,而应为他得人生做长远的打算。出生在河边的孩子,父母应让他从小就学会游泳,学会独立面对现实中的一切危险,掌握克服危险的本领。

    有的父母爱自己的男孩,往往总是惟恐不周:看见男孩拿小刀削铅笔,生怕他削着手,马上抢过来,自己替孩子削;看见男孩用针缝东西,自己也要亲自替孩子代劳。事实上,像削铅笔、缝扣子这类小事情,都是男孩力所能及的事情,由父母代劳只会让男孩失去自己体验危险的机会,在面临更大的危险时变得不知所措,惶恐不安。如果男孩喜欢爬树,而且怕得很高,父母总是担心孩子摔下来,于是便禁止他去做这种危险的事。对于那些积极活泼、独立性强的孩子,禁止他从事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男孩天生喜欢做危险游戏、喜欢冒险的活动,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和自信心就是从这里产生的。父母如果总是大惊小怪说“太危险了!太吓人了”这会淹没孩子对新奇感的体验。

    其实提醒孩子的方法最有效。爬树是一种很危险的活动,要防止跌落的危险,就要考虑牢固的落脚点,衡量树枝能否支撑自己的身体。父母指出危险性,不强迫禁止,就能让孩子学会克服困难的本领。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从小明白不能在别人的保护下生活,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特意允许自己的孩子单人独自去划独木船或驾驶帆船,有时还鼓励他们去冒险,尝试可能涉及的危险。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危险随处存在。只要人生存下去,就应学会避免或战胜它。在男孩的生活中,即使有再细心的父母也无法排除男孩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危险,替孩子担当所有的困难。明智的父母既不教孩子如何躲避危险,也不让他禁止或恐吓,而是让男孩正视危险,学会战胜危险,增强自己应对危险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千万不可过分保护男孩,他应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让孩子尝试一下危险的滋味。这不但会磨练孩子的意志,还会提高他的处事能力。这会让他在面临时增强自信心,即使遇到孩子的处事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也会,以后在面对更大的危险及困难时,就会努力想办法去克服,而不是逃避了。

    65.为男孩制造一点小困难

    逆境有利于男孩的成长,它将会让他们学会冷静面对客观现实。因此,家长要为男孩制造一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困难,让他们经受风雨的洗礼。

    小浩从小待人有礼貌,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所以他经常受到老师、父母和邻居的夸奖。不过,他的父母觉得孩子一直在一帆风顺中健康成长,长期这样,会让他们形成一种孤高自傲的感觉。所以,他的父母便设置了一些小困难来锻炼孩子。

    有一天,妈妈特意带小浩到同事家去玩。同事家的孩子亮亮比小王大点,比他更懂事,妈妈希望小浩从小就知道人外有人,不要太骄傲。

    两个孩子见面后,刚开始还有点陌生,不久他们便玩得十分投缘。可是再过一会儿,小浩显得有些不高兴。原来,小浩和亮亮玩智力游戏时老是输。尽管亮亮热情邀请小浩再玩,但是,小浩觉得自己丢面子,坚决要求妈妈带他回家。回到家后,妈妈对小浩说:“妈妈知道你不高兴,是不是因为玩游戏总是输?”

    小浩瞥了妈妈一眼,一言不发,显得一脸的不高兴。

    妈妈说:“你知道吗?亮亮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比你大一岁,所以你要向他学习”妈妈说。

    小浩听后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亮亮是个优秀的孩子,可是他从来不向别人炫耀,总是努力地学习。”

    妈妈微笑着对小浩说,“你也一样,十分优秀,不过学无止境,不要骄傲哦!”

    自此以后,小浩不再向以前那样经常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努力。

    小浩的母亲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现实中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能有良好的个性,小亮的妈妈可谓是用心良苦。这种巧设障碍的方法对孩子是非常有好处的。

    每个人都会经常遇到困难与挫折,成长中的孩子难免会遇到坎坷和阻碍。如果孩子走惯了平坦路,听惯了顺耳话,做惯了顺心事,那么,当他们遇到困难,就会束手无策,他们心里的承受能力就会很低,将来就会难以接受更大的打击。所以,父母不妨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

    比如,外出游玩时父母与幼小的男孩一起去爬山。由于山路崎岖不平,对于孩子而言非常难走。这时父母应让孩子自己跌跌撞撞地往前走。即使看到孩子摔倒在地,也不要立刻把他扶起来,而是要鼓励他说:“摔倒了,勇敢的孩子要自己站起来哦!”

    父母在制造小困难的过程中,应有一定的目的性。因为设置困难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如果运用得不好,反而会使孩子受伤,抑制他的积极行为。一般而言,设置困难的对象应是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由于他们的生活总是一帆风顺,所以要给他们增加一些挫折。对于一些现实中受挫较多、性格内向而又脆弱的孩子,采用这种方法是错误的。

    另外,设置困难时要有一定的过程,要具有渐进性。障碍应由少逐渐增多,由小到大,千万不可一开始就给孩子一个下马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家长还要与表扬相结合。当孩子战胜挫折时,父母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强化孩子积极的行为,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课轻易满足他的任何要求。有时父母可以尝试让孩子尝尝挫折感。让男孩多经历一些困难与挫折,只会对他的成长有利。

    66.让男孩经常参加劳动

    对于男孩,父母不能从小娇生惯养,而应让他经常参加劳动,接受锻炼。只有从小培养他热爱劳动的习惯,他才会有强健的身体。

    朱德同志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特意写了《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文中他阐述了自己从小参加劳动对他终生的影响。四五岁时朱德便开始帮助妈妈做事,到了八九岁,他不仅能够帮助妈妈挑东西,而且还会下地种田。每当放学回家,朱德总是悄悄地把书包一放,然后就帮助妈妈去挑水或放牛。朱德在文中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给了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生活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到过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由此可见,劳动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事实胜于雄辩。对男孩进行劳动教育,要落实到实际,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父母只有平时多让男孩参加具体的劳动,注重实践锻炼。

    家伟平时在家中从来不做任何家务,多了学校他也总是躲避大扫除等集体劳动。当老师把这个问题反映给他的父母时,家伟的父母意识到自己平常忽视了孩子的劳动实践,于是,他们便想方设法要让家伟改变这种不爱劳动的习惯。

    暑假到来了,父母特意带家伟参加一个野外生存训练的夏令营活动。父亲觉得家伟对这个活动很喜欢,于是他又带孩子参加野营。在野营中父亲为了锻炼他的独立性,不再照顾男孩,任何事情都让他自己来。由于平时不爱劳动的,在这次野营活动中家伟尝尽苦头。而其他同伴由于平时多参加劳动会显得轻而易举。这时家伟才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实在是太差了。从此以后,家伟一有空便主动要求父母让他多做一些家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家伟对劳动不再厌恶,反而产生了热爱的倾向。

    为了让男孩乐于劳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重让男孩参加劳动实践,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父母在每天饭后要让男孩学着收拾饭桌、洗碗,要自己洗衣服。遇上节假日还要他帮助家长拖地、倒垃圾、购买日常生活用品。

    为了让男孩形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每天让他做一定量的劳动是十分必要的。一般小学生每天要劳动20~40分钟,中学生则是每天30~50分钟,不过这可是参考标准,具体可根据男孩的功课情况来调节,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而定。切记劳动不能超出男孩所应承受的能力。要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不要一次性给孩子太多的活,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切不可刚开始就让孩子去做难度比较大的劳动,这样会打击男孩对劳动的兴趣。

    父母在安排孩子劳动实践时,还应让他从小懂得承担责任。通过劳动,父母要父让男孩懂得自己是家庭中的成员,有责任承担一定的家务。他不仅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且应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让男孩参加劳动,要让他觉得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不能把劳动作为惩罚男孩的手段,也不要过分用物质或金钱来强化孩子的劳动。不要只用金钱来引诱孩子做家务,而忽略了孩子有责任有义务做家务。只有多鼓励,多表扬,给男孩的劳动多做具体的指导。同时,父母还应尊重男孩的劳动果实,不能对男孩劳动成果过于挑剔,经常批评,这样会让孩子从劳动中获得快乐,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为了让男孩增强对劳动的兴趣,父母在男孩的劳动过程中要经常指导,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哪怕进步是非常微小的,父母也要鼓励孩子,让他们从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劳动也需要一定的技能。父母要在劳动的过程中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程序、操作要领、方法和技巧。比如男孩做饭时,父母要教会他做饭的程序,放多少水,煮多长时间等等。当男孩洗衣服时,父母要告诉孩子先将脏衣服按颜色分类,比如深色、浅色、白色几类。如果使用洗衣机,父母还要教会他教如何使用洗衣机、测量洗衣粉、事先处理污垢等。只有父母做示范,男孩才会逐渐掌握劳动程序,懂得劳动技巧,最终掌握劳动技能,做起事来头头是道,游刃有余。

    67.为男孩树立学习的榜样

    男孩不应过于追捧当红明星,而应树立值得自己真正学习的榜样,让自己在父母的引导下不断努力,为人生大厦的建成奠定基础。

    扬扬不知从何时开始,迷恋上了“林静茹”,成了一个十足的“追星族”。他的脑海中整天惦记的都是关于林静茹的最新歌曲以及她最近的活动。要是别人问起关于林静茹的消息,他总是侃侃而谈,头头是道。他把自己的零花钱大多用来购买林静茹的照片、海报、唱片等,他的房间内到处贴满了林静茹的招贴画。这让他的父母不禁为他的学习担心,害怕他因此而耽误学习。

    追星是当今青少年的共同爱好。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明星崇拜得往往是无底投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对已经功成名就的明星产生崇拜之情是十分正常的,这是他自我意识完善的表现。但是由于他们知识不足,经验欠缺,对人生的认识不够深刻,他们很容易盲目崇拜,被明星的表面炒作所迷惑。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还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父母应加以正确指引,不要让男孩误入歧途,把他们的偶像崇拜指引到人生正确的方向上。

    对于男孩而言,伟大的人物才是他们真正值得学习的榜样,是他们学习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优秀典范。他们应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将自己与心目中的榜样对比,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这样的人。父母可以针对男孩的崇拜心理,让男孩自己选择一个优秀人物,让他通过榜样的作用来不断提高自己。

    苏轼是北宋的大文学家,他的母亲曾以东汉贤士范滂为榜样激励他,他也正是在母亲的影响下不断努力才有所成就的。在他10岁那年,父亲苏洵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母亲程氏在家教苏轼阅读古今名著。有一天,母亲正在给苏轼讲《范滂传》,母亲被范滂的人格魅力所感动,感慨万千地讲解这篇传记,在苏轼面前极力赞扬范滂的为人。

    范滂是东汉后期人,他请睁开廉明,性格耿直,一直与贪官污吏作对。这也让他得罪了不少坏人,他们对范滂进行诬陷,朝廷下令逮捕了范滂。为了不连累自己的母亲,范滂义无反顾,毫不畏惧前去投案。在他临行前,范母亲坚定地对他说:“你是与其他正直的名士一起,为正义而死,那是值得的!”

    苏轼了解范滂的事迹后十分感动,他立志自己要以范滂为榜样,做一个顶天立地的正直的人。苏轼便认真地告诉母亲:“我要向范滂学习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年纪轻轻就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让他的母亲十分欣慰。

    苏母勉励苏轼向范滂学习,深刻影响了苏轼的一生。当成年后,苏轼在文坛上已经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大家;在官场上,他正直清廉,刚正不阿。他在徐州任上,面对黄河决口、水涌城下,他自己亲自拄着竹竿涉水来到兵营,动员兵士们全力筑堤保护百姓,让无数得救的人们心存感激。他在杭州任上,大力提倡兴修水利,让当地百姓赞不绝口。他所做的这些事,和他当年苏母以范滂为榜样的教诲不无关系。

    现代很多父母十分重视采用“榜样教子法”。我国老一辈革命教育家吴玉章回忆家庭教育时说道:“在我懂事的时候,父亲教育我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祖母常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不义之财宁可饿死也不接受。’并经常教育我做事要有始有终。一有空,长辈就讲岳飞、文天祥的故事给我听。少年时期,家庭教育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教育对我后来参加革命活动,培养我的民族气节和革命气节,对我生活习惯和作风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作用。”

    作为父母,要想让男孩十分出色,就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让他通过别人的经历吸取优点,学习长处,激励男孩不断进步。这所起的作用要比给孩子讲空洞无味的大道理强得多。

    除了名人奋斗故事,父母还可以介绍身边的人的故事给男孩,让他能够有机会亲身感受他人的品质和精神,从中汲取奋斗的养分。

    68.教会男孩懂得慎于交友

    人生的一知己足矣。男孩的一生会遇上形形色色的朋友,而真正体谅自己、关心自己的知己却寥寥无几。所以他要学会辨别,慎于交友。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讲,和刚正不阿、宽宏大量、博学多识的人交朋友会受益;而和谄媚奉承、心术不正、华而不实的人交朋友会受害。因此,男孩在结交朋友时,父母一定要让他们学会从小就慎于交友。当他们心中有了一个正确的标准时,他们就学会对陌生人进行辨别,防止自己交到坏朋友。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对于男孩而言,要想获得真诚的友谊,他就必须待人友善,愿意为朋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当朋友处于危难时,自己要尽其所能,助他一臂之力;当朋友怯懦退缩时,自己要鼓励朋友,让他恢复自信;当朋友取得成就时,自己要给以祝福,与他分享快乐。

    当今,人们经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笃厚的友谊。这个典故源于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之所以能够在诸侯国中拔得头筹,那是因为他有管仲和鲍叔牙两个得力的助手。其中管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政治家,而他的成功又是和鲍叔牙谦虚让人的品德分不开的。

    管仲和鲍叔牙从小一直就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总是互相帮助,真诚相待。长大后,他们一起去齐国谋生。当时,齐国的国君为齐襄王,他的两个弟弟分别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襄王让管仲和鲍叔牙分别担任他们两人的老师。

    后来齐国发生内乱,齐襄王不幸被杀。针对继承王位,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最终公子小白当上了国君,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为了治理好国家,齐桓公问鲍叔牙有何高见。鲍叔牙说:“您需要一个才智过人的贤人来帮助。”齐桓公说:“难道还有比您更能干的人吗?”鲍叔牙肯定地说:“有,就是管仲。”“管仲?”

    提起管仲,齐桓公的脸色马上由晴转阴,愤怒的声色显示在阿他的脸上。原来当年他在和在公子纠争夺王位的时候,他和管仲有一箭之仇。有一次,躲在树林中的管仲向公子小白暗射了一箭,万幸的是公子小白仅仅受了点皮肉之伤,没有生命危险。就这样,齐桓公对公子纠一直怀恨在心。

    鲍叔牙微微一笑,说道:“您有所不知,管仲至少比我强百倍。如果你能够不记前仇,真心实意请他来帮助你治理国家,齐国称霸是指日可待的。”经过鲍叔牙的耐心解释,他终于说服了齐桓公,设法把管仲请来。管仲见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非常信任他,就决定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了。

    在齐桓公的大力支持下,管仲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过了几年,齐国的国力由弱富强。此时为了让管仲充分发挥才能智慧,鲍叔牙却谢绝挽留,悄悄地离开了齐桓公和管仲。他的为人令大家钦佩,管仲说:“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

    一个人一辈子能够交上一位像管仲和鲍叔牙这样的朋友足矣!朋友之间相处,难免会遇上磕磕碰碰。这时关键是一个人要懂得宽容。只有结交体谅自己的朋友,双方的友谊才会地久天长。相反,如果一个人总是和别人斤斤计较,互不相让,他的身边就不会有真心朋友,他一个人就会感到很孤独。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男孩将来要有所发展,就要在社会上打拼自己的天下。社会上的人良莠不齐,形形色色。男孩涉世不深,初出茅庐,极易会受到不良朋友的影响。不是学抽烟喝酒,就是玩游戏赌博,有的甚至还讲究哥们义气,作出违法的事情来。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逐年提高。而犯罪的主体已经是80后。他们原本是稚气未脱的大男孩,由于他们结交了不良朋友,受到坏的影响,最终误入歧途,难以自拔。要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青少年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但他们辨别能力差,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出现盲从心理。同时,青少年逆反心理比较强,往往对老师家长循循善诱的教导当成耳旁风,总是喜欢自己“剑走偏锋”。

    其次,家长要为孩子塑造良好的氛围。统计表明,一半以上的未成年犯都存在家庭问题,不是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就是未与父母共同居住、父母疏于管教,抑或是父母过度溺爱。正是父母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走上不归之路。

    第三,社会要净化学校周边的不良信息。当今的社会教育相当缺失,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充斥着大量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内容,这些不良信息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69.家庭成员间要相互尊重

    家庭成员之间只有相互尊重,家庭氛围才会和谐友善,成员之间才会相互理解。

    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也是父母教育男孩的家训之一。在传统教育中,孩子应该天经地义地尊重父母,对父母的要求无条件地服从。在家庭中,很多成员更多在意的是训诫男孩要如何尊重自己,而忽略了他们也要去尊重孩子。

    一位知名育儿专家做过一场“关于提高人文素质,关注孩子生存智慧”的报告会,她不断呼吁父母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要尊重孩子,不能忽视孩子的要求。尊重孩子,就要像朋友一样和孩子相处,这是专家是给父母的一个最好的建议。

    父母给了男孩生命,把他们带到世上,给了男孩家长所力所能及的物质基础。当今社会,教育子女成为人们关注度极高的话题。因此如何提高孩子的生存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要强提高生存智慧,其前提条件便是便是尊重孩子,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东明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他每天在课后由奶奶陪同要参加书法班。有一天,老师给他和其他小朋友布置了书法作业,他正在认真写着。书法班的教室面积很小,所以空气比较浑浊,噪音也很大。

    “你给我出去,滚……”突然一个孩子大声的喊叫打破了噪音不断的教室,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发出这声音的小孩身上。原来这声音是东明发出的。他显得很很激动,脸上挂着几滴泪珠,一边抹眼泪一边在怒斥旁边的奶奶。面对众多的家长,此时的奶奶显得特别尴尬,奶奶本来很好性情,她有点生气,逼不得已说了一句:“你为什么不好好写,你看你妈妈来了怎么说你!”

    如果父母在场,他一定会严厉地批评和教育东明。可是当时是奶奶,她却没有,她只能抱怨几声。或许平时奶奶对孙子比较溺爱,也可能是奶奶刻意的尊重孩子。东明见奶奶没有应声,原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他却变本加厉大声怒斥奶奶。这时其他家长纷纷批评东明的表现,指责东明不尊重奶奶。最后奶奶含泪离去,最后还是老师出面安慰奶奶在外面等待。不过直到最后东明还是显出一脸地委屈。

    后来经过了解,原来平时东明的父母对奶奶并不孝顺,经常斥责自己的父母。奶奶为家里做任何家务都是天经地义的,哪怕受到儿媳的批评也只能是自己受苦。这让小小的东明便看不起奶奶,所以他也像自己的父母那样,会对奶奶大发雷霆。

    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家长与孩子之间要互相尊重,不论家长还是孩子都应该互相尊重。孩子毕竟是未成年人,心志各个方面还不完全成熟,需要父母不断加以引导。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首先父母就要做出表率。因为孩子的立场与见解往往能够都是跟随父母的。只有父母尊重他人,孩子才会以他们为榜样,懂得尊重他人。

    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是非常高。如何培养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理也成了生存智慧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有一则新闻节目曾经报道一个小男孩因为父母几句过激的批评而变得精神失常。平时男孩一向很优秀,可是他有一次由于一时的失误考试没有发挥好,母亲为了激励孩子故意说了几句过分的话,没想到男孩竟然没有过不了心理关,整日变得精神恍惚,老是怀疑父母不再喜欢自己,同学在嘲笑自己,最后他不得不休学在家。

    由于父母的不尊重导致孩子发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是当今社会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孩子的心理承受问题也应值得十分关注。每年有很多孩子由于心理问题患上疾病,要想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一方面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受挫意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对孩子充分的尊重与理解。

    家和万事兴,这是众人所愿。要想实现这个愿望,家庭成员之间就要相互尊重。如果相互之间产生误会或者矛盾,相互之间就要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作为父母,自己就应为男孩做出表率,不要和别人斤斤计较,做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只有这样,男孩才会从小懂得尊重他人。只有这样,家庭才会和谐美满。

    70.父母是男孩一生的榜样

    父母是男孩一生最好的榜样,所以家长就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

    在北大,很多人都知道“林氏三兄弟”。老大林车基是北大国际政治系的博士;老二林国华从北大中文系研究毕业后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读博士;老三林国荣曾在北大经济系读研究生,毕业后要攻读清华大学的博士。一家三兄弟都在北京大学读书,而且成绩斐然,这在北大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林氏三兄弟的家在河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家能出现三个大学生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尤其是他们毕业于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而且都是博士生,这就显得更加不易。他们兄弟斐然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父母林修德与黄兆安的教育。父母在逆境中抚养三儿子成才的事情已经成为一段佳话,在当地流传。

    为了把三个孩子培养成材,林修德夫妇献出了他们的全部心血。不过让他们欣慰的是三个孩子都非常懂事,他们不仅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还想尽一切办法减轻父母的负担,为父母分忧。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为大学生、研究生。尽管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为子女提供优越的条件,但是子女却未能如愿。林氏夫妇教育子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用自的好学来影响儿子。尽管家里十分贫穷,但是买书是家里必须做的事情。多少年来,他们家里都坚持订阅文学杂志,买世界名著,让儿子饱览全书,增强文学素养。为了给儿子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林氏夫妇晚上自己挑灯读书,为儿子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在家里一贫如洗的墙壁上,到处贴满了做人做事的名言警句。三个儿子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这对于他们文学修养的形成以及人格魅力的提升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哲学家卢梭讲过这样一段话:“对一个人的教育,在他一生下来就开始了。他虽然还不会说,不会听,但已经在学习了,经验先于教学。父母指引的航向,往往会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生命的航船驶向何方。”林氏三兄弟的父母便是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出人头地。为了教育子女,他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困苦中自强不息,在艰难中迎难而上。他们用自己的实践为儿子上了一堂活生生的课。他们是儿子一生的领路人!

    父母是男孩的好榜样,他们的言行便是男孩最好的教材。由于男孩经常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男孩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童年时候,孩子处于模仿期。父母对言行举止更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孩子,影响孩子。所以父母的举止要文明,待人要礼貌。只有父母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拥有良好的行为修养,才会为自己的儿子树立榜样,作出表率。

    71.父母应该禁用教育忌语

    父母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必须应该注意不要讲教育忌语。教育忌语,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因其会伤害孩子自尊心而不能讲的话。因为教育关乎孩子的一生,有时父母不经意的一句批评的话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有人将教育忌语称作软暴力。

    父母在教育男孩时不适宜讲的话包括以下几种:

    (1)不宜恶言。不要说“傻瓜”、“没用的家伙”等;

    (2)不宜侮蔑。不要说“你简直是废物”等;

    (3)不宜过分责备。不要说“你又做错事,真是坏透了”等。

    (4)不宜压抑。不要说“闭嘴”、“你怎么这样不听话”等。

    (5)不宜讽刺。不要说“你可真行啊!竟敢做出这种事来”等。

    (6)不宜贿赂。不要说“你若考100分,我就给你买自行车、手表”等。

    (7)不宜威胁。不要说“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去吧”等。

    (8)不宜哀求。不要说“求求你别这么做好吗?”等。

    (9)不宜抱怨。不要说“你做这种事真令我伤心”等。

    (10)不宜强迫。不要说“我说不行,就不行”等。

    一天,强强的手工做得很差,心情不是很高兴。妈妈知道后对他讲:“儿子,你手工做得非常好,你很有这方面的天赋,很有创造力。我看你是很好的。”让妈妈意想不到的是强强这样说:“妈,你这不是侮辱我吗?别人都说我做得不好,你却说我是天才,我想只有弱智的孩子大概才会得到这样的表扬,你以为我听不出来?你是在挖苦我,讽刺我,你太虚伪,你根本不说实话。”妈妈原本想鼓励强强,没想到他会想得这么深刻。因此父母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表扬男孩要重在引导,而且表扬要具体准确,否则只会可能伤害孩子。

    男孩天性比较敏感,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乎别人是否在尊重他,还是侮辱他。

    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父母在批评男孩时,一定要尊重男孩,保证自己的话语不会伤害男孩的身心。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会用一些轻蔑孩子的话语,总是说“你是一个坏孩子”之类的话语。父母的这些话不仅不会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伤及他们的自信。有的家长甚至用一些侮辱男孩人格的语言来伤害他,让男孩一时难以接受,对父母产生憎恨心理,用强烈的反弹来对抗。父母可以批评男孩,但千万不可侮辱男孩。

    72.保护男孩的英雄情结

    男孩从小便有一种英雄情结,父母应保护他们的这种心理,但是要让他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为了当英雄作出鲁莽的事情来。

    男孩天生就有一种英雄情结,他们希望自己能像“奥特曼”那样帮助别人,打抱不平。对于他们的这种情节,很多父母表示出严重担忧,有的甚至觉得这些都是他们过多看动画片惹的祸。其实父母不应过于指责男孩,更不应对他们冷嘲热讽,而是应该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如果父母引导得当,这种英雄情结对培养男孩的男性气质十分有利,可以让他们早日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

    强强刚刚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妈妈发现他的手上有几道不太明显的划痕。妈妈问他这是怎么来的,是自己不小心用小刀划的,还是和其他同学打架被划的。妈妈看见强强脸上表现有点难为情,觉得他一定有心思。在妈妈的一再追问下,强强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那是星期一下午,全班都要进行大扫除。他们班上一个爱打闹的男孩瑞瑞故意追打强强的同桌女生芳芳,追到后瑞瑞会拿扫帚打芳芳的手。当时正好老师不在,于是强强难以控制自己爱打抱不平的情绪,上前与瑞瑞较量,结果在两人的争执中他的手上被扫帚划了几道划痕。

    妈妈知道后,面对强强讲:“儿子,你能打抱不平,妈妈鼓励你,但是妈妈并不支持你的做法。打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你可以采取讲道理的方法,心平气和地跟那位欺负人的小朋友讲道理。”强强听后觉得妈妈讲得很有道理,点头表示以后不再会那样做。

    当很多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因为打抱不平与别人打架时,他们会严厉批评自己的孩子,觉得孩子的英雄情结根本就是错误的。其实父母应支持男孩的英勇行为,满足他们的英雄心理。随后再和男孩一起分析其中的利弊,因为除了打架之外,还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父母应该教育男孩,自己要当英雄,并不一定要像“奥特曼”那样拯救世界、捍卫和平,也不应像“蜘蛛侠”那样身怀绝技,和恶人作斗。男孩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帮妈妈扔垃圾、扫地等。如果遇上别人掉到水中,自己应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如果自己不会游泳,跳下去救人只会让事情更糟。只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才算得上是英勇的行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