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命运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1节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相由心生,命由己造。能尽人事,知天命,则无处不适,无处不安。

    今生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对来生造成影响

    从前,印度国王有个好朋友叫昆多轮柯。有一次,昆多轮柯前往一个偏远的地方,回国后结果就生病了。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他的头上竟长出了许多脓疮。

    国王听说后,马上派御医帮昆多轮柯治病。御医检查过之后认为,要让昆多轮柯恢复体力,增强体质,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喝牛奶,于是昆多轮柯就去了盛产牛奶的地方。

    当时,有一个叫做分那婆陀那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都信奉外道,一个佛门弟子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印度国王,印度国王便派密使前去探察。不久之后,密使带回了外道的经著,印度国王看了非常生气,下令把分那婆陀那国的外道异教徒全部杀光,于是在一天之内就屠杀了数十万人。

    当时有一个异教徒,他非常忠诚于自己所信奉的宗教,画了一张佛陀在敬奉自己神明的画像。印度国王听说这件事,立刻将他的亲属抓来处以极刑。盛怒的印度国王还下令:“如果有人能杀死这个异教徒,并提着他的头来见我,我就重重有赏。”

    这时,昆多轮柯来到养牛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每天都喝牛奶,但是病情仍然不见起色。长期病魔的折磨使他浑身又脏又臭,衣服破烂不堪,头发和胡须都长得很长,一副很邋遢的样子。

    听到印度国王要悬赏捉拿一个异教徒,养牛场的女主人看着昆多轮柯,心想:“看他狼狈的样子,这家伙是不是那个被追杀的异教徒呢?”她悄悄对丈夫说:“你应当杀了这个异教徒,割下他的头,交给国王,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赏钱了。”丈夫听了,立即拔刀去杀昆多轮柯。昆多轮柯因为病弱的身体根本无力搏斗挣扎,很容易就被杀死了。

    当养牛场女主人和丈夫把昆多轮柯的头交给国王时,国王一看,非常震惊地说:“这不是昆多轮柯的头吗?”

    明白了整件事情后,国王低着头不说一句话,内心难过不已。

    一旁的大臣便劝慰国王说:“那些被追杀的异教徒也正面临这种苦难。大王应当给人民生存的欢乐,不要用死亡恐吓人民。”国王认为大臣说的有理,就下令停止一切杀害异教徒的行为。

    许多比丘想不明白:“昆多轮柯以前做过什么事,为什么遭到杀头的报应呢?”于是,便去请示优婆笈多尊者。

    优婆笈多说:“过去世上有一个猎人,专门靠射杀麋鹿为生。在一片森林中,有一池清泉,这个猎人经常在水边用网或绊绳杀这些麋鹿。佛陀在未成佛以前,有天来到这水边吃饭、洗澡,然后坐在树下休息。麋鹿嗅到生疏的气味,自然不敢靠近水边。猎人看到佛陀的前身坐在树下,不由得生气地想:‘难怪麋鹿都不来了,都是因为这个陌生人坐在这里。’他越想越生气,竟举刀向佛陀的前身劈去。这个过去的猎人就是昆多轮柯,因为他杀了很多鹿,所以他总是生病,忍受着身体的痛苦,又因为他曾经用刀劈佛,所以才遭到被杀头的报应。”

    醍醐灌顶

    佛家认为,一个人今生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对来生造成影响。今生伤害别人或杀害别人,来世必被别人伤害或杀害。一个人在今生应该慈悲为怀,多做些善事,这不但使今生过的有意义,也必会恩泽来世。

    §§§第2节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古代波斯国有一个国王,喜欢在午饭后小睡一会儿,而每次午睡时,他都让两个侍卫守候在自己的床边,以便随时服侍自己。

    这一天,他照例又睡午觉了。两个侍卫一个站在床头,一个站在床尾,为他轻轻地摇着扇子。天气有些闷热,国王难以入睡,便闭目养起神来。

    不知不觉之中,国王似睡非睡地过了一段时间,便又醒了,但他还不想起床,依旧紧闭着双目。这时,两个守候在床边的侍卫也有些困意,为了不至于打瞌睡,便聊起天来。他们以为国王还在睡眠之中。

    侍卫甲问侍卫乙:“哎,你说说,你是靠什么活着的?”

    侍卫乙回答道:“我是靠尊敬的大王活着的,是大王的恩赐给了我一切。”

    国王本无意听两个侍卫的对话,但一听到对话中说到了自己,禁不住听了下去。

    侍卫乙接着说:“那你是靠什么活着的?”

    侍卫甲说:“我不靠天,不靠地,什么也不靠。”

    侍卫乙奇怪地问:“什么也不靠?那怎么活下去呀?”

    侍卫甲说:“我的一切只凭自己的命运。命里注定该有的,自然会有;命里注定没有的,争也争不来。”

    侍卫乙有些不解,问:“那么什么是命运呢?”

    侍卫甲刚要回答,见国王翻了一个身,赶紧把话停住,并示意侍卫乙继续摇着扇子,不要说话。

    国王听到了两个侍卫的对话,心想:这个甲侍卫不依靠我的恩赐,只想靠命运,哼,等会儿,让你看看。这个乙侍卫不错,还知道感恩,我得想着多赏赐他才是。想着,想着,他翻了个身,侍卫们不再出声了,他也就不再闭目装睡了。

    国王坐起身,待两个侍卫为他整好衣冠,就说:“你们两个退下去吧,有事我再叫你们。”

    两个侍卫从国王的寝宫中退了出去。

    国王把侍卫丙叫进寝宫,对他说:“你快到王后那儿去,说是我的意思,待会儿要好好地赏赐那个为王后送酒的侍卫,多给他些金币、珍宝和衣物。听明白了吗?”

    侍卫丙低头道:“听明白了,臣这就去对王后传大王的话。”

    国王说:“很好。”挥挥手叫他下去了。国王站起身,在寝宫里踱着步,边踱边想,侍卫甲呀,侍卫甲,你竟敢说不靠我活着,等王后重赏了侍卫乙以后,看你眼热不眼热。

    国王越想越高兴,朝门外呼侍卫乙的名字,把他召来,说:“你把我喝剩下的这半杯酒给王后送去。”

    侍卫乙端着那半杯酒,准备给王后送去,心中有些纳闷:国王宫中的酒有千桶万桶,为什么让我把这喝剩的半杯酒送给王后呢?

    想着走着,不料,刚一出门,就撞在门外的立柱上了,顿时,鼻血流个不停。他赶快招呼别的侍卫过来,刚巧是侍卫甲。

    侍卫乙一边用左手捏住自己的鼻子,制止鼻血继续外流,一边把右手中的半杯酒递给侍卫甲,说:“你快把这酒给王后送去,我鼻子碰流血了,去不了了,谢谢你了。”

    侍卫甲接过酒杯,说:“你快去找医生吧,这酒我马上就送到。”

    王后正在宫中等候送酒之人,见侍卫甲送酒来,就笑着说:“你来得正好,大王让我赏赐你金币、珍宝和衣物,我已叫人准备好了,你放下酒杯,收好赏物,快到大王那儿去谢恩吧。”

    侍卫甲弄不清国王为什么要赏赐自己,但一想:既然命运中注定要得到赏赐,为什么不接受呢?他谢过王后,捧着赏物到国王那里谢恩。

    国王一见得赏的是侍卫甲,大为惊异,立即把侍卫乙唤来,问:“我命你去给王后送酒,为什么你没有去呢?”

    侍卫乙说:“启禀大王,并非我不愿去给王后送酒,只是臣刚一走出宫门,不小心碰破了鼻子,血流不止,只好请他替我给王后送酒去了。”

    国王听后,叹息不止,连连说:“我现在真得明白了,佛语讲得实在有理呀,这可真是‘自作其业,自受其报’哇,命运啊,命运,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醍醐灌顶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命运常常难测,谁也不会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走运,什么时候又倒霉。如果整天为了看不见的灾祸忧心忡忡,或是为了不切实际的利益患得患失,那么人生就不会有快乐可言。只有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命运中即将出现的事物,才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从而做一个自由快活的人。

    §§§第3节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和尚,他有一个老是爱抱怨的徒弟,这徒弟一天到晚不管看见什么事,都要唉声叹气的抱怨一通。于是,老和尚便决定要开导他一番。

    一天,老和尚对徒弟说:“徒儿,去集市买一袋盐回来。”不久一会儿,徒弟便回来了。

    老和尚吩咐道:“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等盐溶化后,喝上一大口。”

    徒弟心中很是纳闷,但师父之命又不敢违抗。

    喝完后,老和尚问:“味道如何?”

    徒弟皱着眉头答道:“咸得发苦。”

    随后,老和尚又带着徒弟来到湖边。

    老和尚又吩咐道:“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再尝尝湖水吧。”

    徒弟似乎明白了点什么,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

    老和尚接着问道:“什么味道?”

    徒弟答道:“纯净甜美。”

    老和尚又问:“尝到咸味了吗?”

    徒弟肯定的回答:“没有。”

    老和尚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徒弟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醍醐灌顶

    生活中固然有不少的烦恼与痛苦,我们只要心胸开阔,把以前认为特别严重的事情看淡,把过去无法放下的困扰慢慢解脱,我们的境况便会出现奇妙的改变。当心量拓展到了相当宽广的时候,我们就会摆脱烦恼、忧愁的生命状态,从而转变为自在、快乐的无悔人生。

    §§§第4节众生无定性,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

    从前,印度有一个国王养了一匹宝象。国王很珍爱它,把它当作镇国之宝。这头大象力大无穷,勇敢凶悍,在战场上,仅凭借自己的力量,就能一举打败敌方的进攻。如果处决罪犯,它就会听从国王的命令,去执行踏死对方的任务。

    有一次发生了火灾,大象的住所被烧毁,只好搬迁到另一个住处。在新住处附近有一座精舍,里面的和尚常常念经,经文里有一句话说:“行善者超升天堂,作恶者下沉深渊。”

    大象不分昼夜都听到这句话,感动肺腑,以致性情渐渐温和,甚至起了慈悲之心。

    一天,国王命令大象去踏死一名重大罪犯,罪犯被拖到大象的住地,不料,大象只用鼻尖轻触了几下犯人,就自行离去了。后来凡是被拖来的罪犯,大象全都用这种方式处理。国王看了大为光火,召集一群大臣问讯原因。

    群臣议论纷纷,有一位大臣禀告说:“这只象的住所旁边有一间精舍,大象必定是朝夕听闻佛法的教诲,所以心生慈悲,才不再做杀生之事。如果现在把它放在屠宰场,让它日夜看见屠宰的情形,必定会再起恶心。”

    国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立刻派人把大象的住所迁到屠宰场附近,让它每天都看到斩杀、剥皮等残忍的事情。过了不久,果然大象又恢复了昔日的恶性,执行处决时,残忍凶猛的动作更加厉害了。

    醍醐灌顶

    外界的环境对一个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互相排挤、尔虞我诈的环境中,那么他也会慢慢变得奸诈起来;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环境中,那么他也会慢慢变得友善起来。众生无定性,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关键在于环境的影响。

    §§§第5节幸与不幸是结伴而来的

    这是记载于《大般涅槃经》中的一段故事。

    从前,某处住了一位单身汉。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哪怕只有一次也是好的。于是,他日复一日地向神灵祈祷。终于有一天,他的诚意得到了回应。

    某夜,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奇怪,这么晚了会是谁呢?”他虽然觉得纳闷,但依然把门打开了。门外站着的是一位名叫“幸运”的幸福女神,他兴高采烈地请她赶紧入内。可是,美丽的女神却指着她身后的另一位女子说:“等一下,这是我的妹妹,我们是一起出来旅行的。”

    他惊讶地看着这位奇丑无比的女子,疑惑地问“幸运”女神:“她真的是你的亲妹妹吗?”

    “是呀,我刚才不是已经介绍过了吗?她是不幸女神‘黑耳’。”

    他听了之后连忙说:“请小姐进屋里来,不过,还是请令妹先回去吧。”

    “真是岂有此理!我们不论走到哪里都是在一起的,我怎么可以单独留下来呢?”

    他犹豫着,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幸运”女神说道:“若有不便,那我们只有告辞了。”

    最后,他望着姊妹两人渐渐消失在夜色中背影,不知所措……

    醍醐灌顶

    幸与不幸就像孪生姐妹一样,相依相伴。有时,不幸是幸福的垫脚石,没有它,我们无法摘到幸福之树的果子。有时,不幸是幸福的衬托,没有它,我们甚至根本无法感知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甜蜜。有时,不幸和幸福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不同侧面,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很容易就翻转过来。

    §§§第6节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一天,有一位修行僧人四处云游化缘,不知不觉中他就走到了一个施主家。他看见那家的主人正在用杨树枝漱口,并把牛黄涂在前额,头上还戴着贝壳,手里拿毗勒果高高举起,然后贴在额上,态度非常的恭敬,像是在举行什么仪式。

    修行僧人看见他如此在怪模样,不解地询问道:“你到底在干什么?”

    施主回答说:“我在扮吉相呢。”

    僧人追问道:“扮吉相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施主得意的答道:“这样必能得到巨大的功德,这样吉祥就能降临到我这里来啦。而且还能避免一些厄运。譬如该死的,得以存活;被捆绑着的,得以解脱;挨打的,能被宽恕等等,不胜枚举。”

    听到施主如此无知的话,修行僧人笑道:“倘若扮作吉相,就能获得这些福利,那还真不错。可是这牛黄是从哪里来的?”

    “牛黄是从牛的胸腔中取出的。”施主说。

    “如果涂上这牛黄,就可以得到吉祥和福报,那么,牛为什么反而被人用绳子、链子穿透鼻孔,被迫去拉车,被人骑乘,而且还要忍受鞭策、饥渴和疲劳的煎熬呢?”

    “牛的确是过这样的生活。”施主点头应允。

    “牛自身拥有吉祥的牛黄,却不能解救自己所受的困苦,这又是为什么呢?”

    修行僧人见施主仍然迷惑,进一步开解说:“牛的胸前都是牛黄,尚且不能解救自己的苦痛,你只是在额上擦些牛黄,又怎能解救自身的困境呢?”

    施主听完和尚的教训,觉得很有道理,也就默不作声了。

    修行僧人又问他:“这种雪白的硬物,又能吹出声音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从海里涌出来的贝壳。”施主回答。

    僧人解说道:“它显然是被海浪遗弃在陆地上,又被烈日炙晒,才窒息而死的。倘若如此,怎能说是吉相呢?那只虫跟贝一块儿生活,昼夜都藏在贝壳里。但当它死去的时候,贝壳尚且救不了它,你现在只是暂时戴上了贝壳,如何救得了你的不吉呢?”

    施主一听,只是点头,默默不语。

    修行僧知道自己的话已经打动对方的心,是该救他的时候了,便继续说:“世人把它看成欢喜丸,非常重视的那个东西是什么?”

    “那是毗勒果啊!”施主说。

    “毗勒果是树上的果实。人要得到它时,先用石头投掷,毗勒果和树枝就一块儿掉落下来。因为有果实存在,所以树枝和叶子才会被打落下来。”

    “的确如此。”

    “如此看来,你有了它,又有何吉相可言呢?果实虽然生长在树上,自身无法守住这棵树。有人投掷要取它时,树枝和树叶同时堕落,又被做成柴薪燃烧而不能自救,怎么又能保护得了人类呢?”

    修行僧人一番诚恳的话,解开了施主心头的迷惑,让他明白了许多。

    醍醐灌顶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掌握我们的命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谁也决定不了我们的命运,谁也左右不了我们的选择,我们是自己生命的总工程师。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个外在的可以主宰吉凶的东西,只有凭借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辛勤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未来。

    §§§第7节自己的命运要自己掌握

    一天,小沙弥一脸难过的跑去找老和尚,向老和尚诉苦:“师父,小土豆他们一群人在讨论什么……什么‘操之在我’,我听不懂。”

    老和尚就宽慰小和尚说:“别难过喔!为师说个故事给你听听。有一天,地狱里的赵判官到了阳间,跟甲乙两个员外说:你们两个寿命都只剩下三个月,三个月之后,我会到你们府上摇铃,在摇铃声中你们将随我而亡!”

    “啊!那后来呢?”

    “甲员外回到府里,望着自己的财宝,每天茶不思,饭不想。乙员外却觉得反正他的万贯家财也快用不到了,于是开始为乡里造桥铺路,济贫救困。”

    “结果呢?”

    “三个月很快就到了!赵判官来到甲府,甲员外早就因为忧郁而非常衰弱,赵判官还没摇铃,甲员外就倒地过世了。而乙员外,因为做了许多善行,村民都来感谢他,一时之间门庭若市,热闹不已,结果呢?任凭赵判官的铃摇得再响,他也没听见。于是,乙员外自在的活了下去。”

    “嗯,我懂了!不要因一点不如意的小事情,就心情烦闷,也不必因为人家的一句赞美,就高兴半天,这就是‘操之在我’。”

    “你只说对了一部分。人生的前途、得失苦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由他人,这就是‘操之在我’的道理!”

    醍醐灌顶

    有的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地方时,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命运,怀疑自己的人生;接着就开始变得迷茫,开始动摇不前。其实,积极的人生态度应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别人是左右不了我们的命运的,在我们最困苦的时候,别人能给我们的也只是外界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而实际上真正能让我们站起来的,还是我们自己。

    §§§第8节活着就是幸运

    有一个年轻人非常的不幸,在别人看来,他也是不幸的。

    10岁时,他的母亲害病去世,他不得不学会洗衣做饭,照顾自己,因为他的父亲是位长途汽车司机,很少在家。

    7年后,他的父亲又死于车祸,他必须学会谋生,养活自己,他再没有人可以依靠。

    20岁时他在一次工程事故中失去了左腿,他不得不学会应付随之而来的不便,他学会了用拐杖行走,倔强的他从不轻易请求别人的帮助。

    最后他拿出所有的积蓄办了一个养鱼场。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将他的劳动和希望毫不留情地一扫而光。

    他终于忍无可忍了,他找到了佛陀,愤怒地责问佛陀:“你为什么对我这样不公平?”

    佛陀反问他:“你为什么说我对你不公平?”

    他把他的不幸讲给了佛陀。

    “噢!是这样,的确有些凄惨,可为什么你还要活下去呢?”

    年轻人被激怒了:“我不会死的,我经历了这么多不幸的事,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害怕。终有一天我会创造出幸福的!”

    佛陀笑了,他打开地府之门,指着一个鬼魂给他看,说:“那个人生前比你幸运得多,他几乎是一路顺风走到生命的终点,只是最后一次和你一样,在同一场洪水中失去了他所有的财富。不同的是他自杀了,而你却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你的幸运……”

    醍醐灌顶

    幸与不幸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全在于我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其实,只要能够坚强地活着,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因为只要坚强地活着,就会有希望,就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所以,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第9节命运是靠手来创造的,但跟手多手少没有关系

    在一座寺院里,有一个乐善好施的方丈。

    有一天,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向方丈乞讨,方丈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后院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呢?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

    方丈什么话也没说,用一只手搬起一块砖,说道:“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的!”

    乞丐只好用一只手搬起砖来。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

    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乞丐用手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方丈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赚到的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乞丐来到了寺院乞讨。方丈把他带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一些银子。”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

    弟子不解地问方丈:“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

    方丈对弟子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几年后,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了寺院。他气度不凡,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他就是用一只手搬砖的那个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然后靠自己的拼搏,终于变成了一个富翁。这次他为寺院捐献了一大笔钱。

    就在他走出寺院时,他碰到了一个乞丐向他乞讨。那个乞丐就是原先那个双手健全的乞丐――他现在依然还是乞丐。

    方丈对弟子说:“你看到了吧,这就是命运。命运是靠手来创造的,但跟手多手少没有关系。”

    醍醐灌顶

    富翁并不是天生就是富翁,乞丐也不是天生就是乞丐。许多富翁之所以能成为富翁,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辛劳;许多乞丐之所以会成为乞丐,是因为他们喜欢坐享其成。命运是靠手来创造的,但跟手多手少没有关系,只跟怎么用手有关系。

    §§§第10节年少时不努力,到老后会吃苦受穷

    有一天清晨,佛陀与尊者阿难衣着整齐,手持食钵,一同入舍卫城乞食。在城里的时候,他们见到有一对年纪很老的夫妇,衣衫褴褛,已经牙齿掉落,头发花白,脊背也已经弯得像弓一样,拄着拐杖,双双在城里的大街小巷的垃圾焚烧池旁,找寻食物,围火取暖。远望过去,只见二人犹如两只瑟缩在沼泽池边的老鹳雀,但二人互相对视时,眼神里却又充满了贪婪的欲望。

    佛陀就向尊者阿难说道:“那两位愚痴老迈的夫妇,犹如两只鹳雀般弓背颤抖,但是当他们互相望着时,你看见了他们眼内的贪婪欲望了吗?”“是的,我都看见了,世尊!”尊者阿难回答道。

    佛陀就对阿难说道:“这一对老夫妇,如果他们在少年盛壮的时候,能够勤求财物的话,现在可能已经是舍卫城的首富了。又或者,如果他们那时能够剃除须发,出家修习清净梵行,精勤修学的话,或者现在就已经体证了最殊胜第一的阿罗汉果了。其次,假如他们能够在青年盛壮时期,或者中年时期,以至壮年之身,努力工作,勤求财物的话,现在也可能成为舍卫城中第二富者、或第三富者、或第四富者。但是阿难,你看他们的一生都没有做好俗家人在世间应做的事情,也没有出家修习清净梵行,以至蹉跎了大好岁月,现在已经很老了,身体四肢已经退化,弄得现在既没有钱财,又没有谋生知识,什么都不懂,也没有谋求钱财的技能,也没有好好修习福德智慧,以至虚度了一生的光阴。”

    最后,佛陀感慨地说:“年少的时候不好好修习清净的梵行,不学习谋生的技能,又不积聚财宝,就好像那老鹳雀,空自在池边徘徊。由于他没有智慧的资粮,只是随着自己的喜好过日子,以至老了仍要吃苦受穷。”

    醍醐灌顶

    年轻时不努力拼搏,年纪大了后就只能徒然地悲伤。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奋发有为,努力进取。这样才能老有所获,老有所终,也不会因为当初没有好好努力而后悔。

    §§§第11节广种福田可以免得后患无穷

    有一位长寿老人,他有很多的家财,然而却毫不吝惜,经常拿出来散财布施,救济贫穷。他有一位知己的朋友,看到他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财富,自己没有一点享受,尽拿去布施供养三宝与救济贫困的人,深深地为他可惜,于是便对他说:“你把家财拿去供养三宝,做布施救济的功德,似乎做得太多了,总得留下一些给自己养老吧!”

    老人回答说:“不多!不多!我听闻到佛陀的教法,都谨记在心,一日都不敢有所忘记。佛陀说:‘人自从无始以来,在六道轮回中,遭受生生死死往来的痛苦,其日子多得难以计数。’如果以此计算,我现在所做的布施,平均一天还用不到一文钱,这样还算多吗?佛陀又说:‘即使有人能够得到普天下的一切财宝,也尚不如听闻一句佛法的宝贵。’我深信佛陀的慈训,所以广行布施,救济困苦。因为积众财产,不但不能够了脱生死痛苦,而且还会因财惹祸。既然如此,不如尽将家财布施做功德为妙。”

    老人接着说:“深山中有一种揭鸟,它的羽毛非常美丽,所以自己就特别爱惜,万一被杂草或其他的东西粘住,它便不敢轻举妄动,深怕损伤了美丽的羽毛。结果,往往因此而轻易地被猎人捕擒,不但美丽的羽毛被拔掉,甚至性命也不保。揭鸟为了爱惜它的羽毛而遭杀身之祸,爱财如命的人,与此揭鸟是一样的。牦牛也因为爱惜它美丽的尾毛,而被人所杀。世上有不少痴人,只知道拼命地敛财,贪得无厌,却不知道祸难日近,倘若不及早觉醒,无常一到,则‘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此时,所有的财物,尽皆为他人所享用。既然如此,不如在生前广种福田,免得以后后患无穷。”

    老人又说:“有些亲戚朋友们责怪我散财布施,不留些家财给子孙。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福,用不着我们操心。我再说一个譬喻:蜜蜂天天飞去采取花粉,辛辛苦苦地酿成糖蜜,当作幼蜂的饲料。结果偷蜜的人,用烟火熏灼,把蜜蜂统统驱离蜂巢,不但被偷去了全部的蜂蜜,并且连窝巢中的蜂卵也被杀尽。蜜蜂的酿蜜招祸,与人类的积财召患,又有什么两样呢?我之所以散财布施,远离色欲,就是为了远离灾祸。世人日夜奔忙,劳心劳力,全都是为了钱财,要知道人生无常,一旦命尽逝世,所有的财物,丝毫都不能够带去享用了。”

    醍醐灌顶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钱财,钱财多固然是好事,但也会因此引来诸多麻烦。对于钱财,我们要取之有道,也要用之有道。为了避免一些无端的祸事,我们要广种福田,把钱财用在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这样才能多积福德。

    §§§第12节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颗宝珠

    从前,一个穷汉去到亲戚家做客,受到了主从人的热情款待,以至于喝得酩酊大醉,在座位上酣酣睡去。

    刚巧,那位亲戚因为公事,必须立即外出,眼看着那个穷亲戚醉得不省人事,就把价值非常昂贵的宝珠缝在他的衣服里,匆匆出门去了。

    这个穷汉已经烂醉如泥,哪里知道这件事情。酒醒了之后,他也起身走了。但是他仍然一贫如洗,生活潦倒,仅能糊口。这时他仍然不知道自己衣服里藏有价值连城的宝珠。

    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又碰见那位亲戚。对方目睹他衣衫褴褛的样子,不禁叹息道:“你真是个傻瓜,为了衣食费尽心机,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还以为你现在应该生活得很舒服呢,因为那年你来我家里时,我曾把一枚价值连城的宝珠缝在你的衣服里。本想着你会从此富有起来,可是你却毫不知情,一直为衣食奔波劳碌!”

    一位高僧得知此事后感慨道:“曾几何时,佛将一切智慧送给世人,可惜大家却不知不觉地忘掉了昂贵的一切智慧——宝珠,仍然忙忙碌碌、糊里糊涂地奔波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颗宝珠啊!”

    醍醐灌顶

    我们整天生活在忙忙碌碌之中,很少有时间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呢?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颗宝珠,这颗宝珠往往就是我们正在追求的。很多时候,我们苦苦追求的很多东西就在我们身边。

    §§§第13节不断地接受磨炼,生活才能真正地饱满起来

    在古代的印度,天灾常常发生,不是干旱就是水灾,因此,老百姓们常常辛苦了一年,却什么收成也没有,整天过着饥肠辘辘的日子,生活极其艰难。国王多次动用了国库中的贮粮,发放给饥饿的灾民,也只能解决一时的温饱,每年都如此的光景,国库也早晚有吃空的一天。最终,国王对此也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有一位婆罗门,因为不忍看着大家总是饥饿的样子,于是他每天一大早就跑到神庙里去,祈求大梵天为人间免去灾难,使人们能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也许是因为他虔诚的缘故,感动了大梵天,终于在一天清晨,大梵天来到了他的面前。他激动地叩拜在大梵天的脚下,并对大梵天说:“尊敬的大梵天啊,也许是您创造了世界,但是您毕竟不是农夫,因此,您常常让土地干旱或洪水成灾,导致农民失去收成,现在大家都过着饥饿的日子,您怎么能忍心呢?还是让我来教您点东西吧。”

    大梵天听完婆罗门的话之后,他并没有生气,反而趁着婆罗门磕头的时候,他偷偷地笑了一下,就对婆罗门说:“那就请你教我吧。”

    “请您给我一年的时间吧,在这一年里,按照我所说的去做,我会让您看见,世界上再也不会有贫穷和饥饿的事情发生了。”婆罗门说。

    就这样,大梵天给了婆罗门一年的时间,并在这一年里,满足了婆罗门所有的要求。没有狂风暴雨,没有电闪雷鸣,没有任何对庄稼有危险的自然灾害发生。当婆罗门觉得该出太阳了,就会阳光普照;要是觉得该下点雨了,就会有雨滴落下来,而且想让雨停雨就马上停止,气候条件真是太好了,小麦的长势特别喜人。

    转眼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婆罗门看到麦子长得那么的好,就又向大梵天祷告说:“大梵天你瞧,要是再这么过十年,就会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所有的人,人们就算不干活也不会饿死了。”大梵天没有回话,只是在空中对着婆罗门微笑着。

    终于到收割的时候了,人们兴高采烈地去到麦田里。可是令婆罗门惊讶的是,当大家割下麦子时,却发现麦穗里什么都没有,里边空荡荡的。婆罗门惶恐极了,于是,他又跑到神庙里去向大梵天祷告说:“大梵天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这时,大梵天又出现了,他依然微笑着对婆罗门说:“那是因为小麦都过得太舒服了,没有受到任何打击的缘故,这一年里,它们没经过风吹雨打,也没受到过烈日煎熬。你帮它们避免了一切可能伤害它们的事情。没错,它们长得又高又好,但是你也看见了,麦穗里什么都结不出来,我的孩子……”

    婆罗门则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醍醐灌顶

    天空若不经历风雨,就不会有彩虹。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人在过于安逸的生活中,是很难取得成就的。只有不断地接受生活的磨炼,才能让生活真正地饱满起来。

    §§§第14节不邪淫者,得如意眷属报

    有一个福建人叫吴应连,为人品德端正,从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有一年,福建地区土匪犯境,他为了逃避匪难,便与朋友方某一同逃进后山,后山中有一个山洞。当他们进入山洞后,豁然发现洞中居然有段蜿蜒曲折的小路,两旁尽是花木扶疏,落叶缤纷,宛如世外桃源。于是他们便心喜地往前走,一路上却没有遇见一个人。哪知走到路的尽头的时候,忽然发觉路旁石凳上坐着一位美丽的姑娘,二人不觉大为惊喜。那姑娘看到了他们两个陌生男人,极为恐慌,急急忙忙地要逃出山洞去。

    他们二人实在不愿意姑娘离开,因为那姑娘如果独自逃出山洞,反而有遇着土匪的危险。吴应连就高声地喊着姑娘说:“小姐!小姐!你不要逃,不要逃!我们都是当地的忠厚老实人,也是为了逃避匪难而来此,决不会对你不规矩的。”姑娘听到吴应连说话的声调,诚恳而和善,知道不是坏人,就放心下来,同时自己也觉得逃出山洞,恐怕反有遇匪的危险,就停下来不走了。

    那位姑娘从容地坐定下来对他们讲述自己逃难的经过。原来她起先是与父母一同逃出的,后来在途中遇着土匪,各自逃命,因此与父母逃散了。三人谈谈说说,也就不觉寂寞。

    吴应连确是规矩老实的好人,心中只想如何保护那位与父母逃散的姑娘,绝对没有邪念,可是同行的方某,不免有些色迷迷的。到了半夜时分,屡次企图非礼姑娘,都被吴应连强力阻止了。

    第二天早晨,吴应连拉着方某一同走出山洞,借词出去探听消息,其目的是把方某拉开,使那姑娘安处,不受纠缠。出山后知道土匪已经离境,就邀同村中父老,到山洞中把姑娘领出,并问明其父母姓氏,托村中乡老送这位小姐安返回家中。

    过了不久,姑娘的父亲黄老先生,央人至张家说媒,因为感谢吴应连的恩德,办了很丰富的嫁妆,把那位美丽的小姐嫁给他。结婚后夫唱妇随,生活极为美满,后来生了两个儿子,长大后都状元及第。

    醍醐灌顶

    佛经上说:“不邪淫者,得如意眷属报。”佛家《四十二章经》中有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如果人人都能不思邪淫,则家庭是个和乐的家庭,社会便是个守礼的和谐社会。

    §§§第15节贫贱之交无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从前,有一个叫裴章的人,他的父亲与神僧昙照法师是好朋友。昙师精于相术,他看裴章的面相,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就预言说,将来裴章的功名事业一定很有成就。

    裴章二十岁的时候,在父母的安排下娶妻李氏。新婚的时候,尚能相安无事。然而李氏为人有些老实呆板,长得又不漂亮,难以博得丈夫的欢心。夫妻之间,便也毫无感情可言。

    刚过了一年,裴章到太原去做官,便把妻子留在家中。不久以后,裴章又在太原结识了一位少女,比李氏还要年轻,而且容貌也比李氏漂亮,二人就在太原同居。对家中刚新婚不久的妻子,裴章再也不闻不问了。

    李氏孤独地住在裴章家乡的老宅中,既没有接到裴章一封信,更没有获得裴章金钱上的接济。虽然李氏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女人,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痛苦与愤怒,终于忧愤致病,没多久就因积愤而去世了。

    多年以后,裴章又遇见昙照法师,昙师再看了他的面相,十分惊讶地说:“多年以前,我看你是显贵之相,怎么现在变了呢?过去你的天庭饱满,现在怎么天庭有倾陷之相呢?过去你的地阁方圆,现在怎么地阁尖削了呢?再看你的手相,掌心有黑气盘绕,恐有不测灾祸,宜谨慎防范啊。你的相变得这样多,不知做了什么缺德的事?”

    裴章听了,自己反省数年来的所作所为,觉得其他的事,尚无有亏良心,只有在太原另结新欢同居,以致家中妻子忧愤致死,大概这就是这件缺德的事了。

    昙照法师叹了一口气说:“你本来有美好的前程,奈何不知珍重,家中有了很好的妻子,却要在外邪淫,你这样自己摧残前途,实在太可惜了啊。”

    几天以后,裴章在洗澡时候,他的部下谋反行刺。利刃恰好刺中腹部,结果裴章五脏尽出而死。昙照法师曾说他将有不测之灾,结果真的应验了。

    醍醐灌顶

    古人云:“贫贱之交无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思是说,贫贱的时候交的朋友不能忘记,吃糟糠时候的妻子不能抛弃。无论以后成为多么富有或者多么显赫的人物,同你一起经历过风风雨雨的配偶是最不能抛弃的伴侣;少年夫妻老来伴,只有共同经历过风雨的两个人,到老了的时候才能相互扶持着走完最美好的漫漫人生路。

    §§§第16节拿起凿子和榔头,敲去包裹着高贵自我的泥块

    在一座千年古刹里,有着一尊近五米高的巨大的泥塑佛像。这尊泥塑佛像历经多年的风风雨雨,一直默默守护这座古刹。然而由于这座千年古刹年久失修,所以老方丈决定另辟新址,重新修建一座宝刹,这尊泥塑佛像也要一同搬迁到新的宝刹中去。

    搬迁的日子到了,僧人们做着护持法事。虽说搬迁工作十分小心,但泥佛像还是出现了裂痕。并且,在将要装车时下起了大雨,为了避免损毁佛像,僧人们决定将佛像原地放好,并用大帐篷将佛像覆盖起来。

    雨越下越大,寺院的老方丈不放心,亲自去检查佛像是否保护好了。当他用手电照到佛像的裂缝处时,缝内一道金光闪现,耀得他眼都花了。老方丈觉得这尊佛像非同一般,内中一定隐有什么秘密。于是叫来弟子,一同小心地用凿子和榔头敲开裂缝处的泥块。这时,他们惊异地发现,原来在泥块里面藏着的是一尊纯金的金佛。此消息一传出,整个国家都为之震惊了。

    其实黄金佛像的“出土”虽是一次偶然,但却是早就存在着的,只是由于一些人为的原因,才长久地被泥土遮盖着,而一般人的眼光只能看到表面,而无法发现这无比珍贵的内部实质。

    醍醐灌顶

    事实上,每个人内心中都隐藏着一尊价值无比的纯金佛像,那便是与生俱有的清净自我,只是由于恐惧或要逃避一些可能遭受的打击与灾祸,才为自己包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外壳,致使许多人一生中都不能将其真实的面目展现于人前。我们应该拿起智慧的凿子和榔头,敲去包裹着我们金子般高贵自我的泥块,重新显现出我们美好的心灵世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