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高于智慧的财富,也没有高于智慧的幸福。
为人处事太迂腐,是苦了自己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两户人家,他们各家都有一个儿子,而且还是非常好的朋友。这两个好朋友一天一天地慢慢长大了。有一天他们就打算离家外出,找些事做,积点钱财,这样好能养家糊口。
于是他们就出发了。不久之后,他们在半路上发现一片繁茂而无主的麻林,商量了一阵,就开始割麻,准备背回家去,卖点钱用。
两人各背了一大捆麻继续赶路,途中又看见一大堆无主的贝壳和丝织品等,其中一人放弃了背上的麻,而改拿贝壳和丝织品。
他们继续走路,结果又看见一堆无主的银子。那个背贝壳和丝织品的人,改背起银子赶路,而另一个汉子却依然背着原先的麻。
一会儿,他们又看见路旁有一大堆无主的金子。背银子的那个汉子对背麻的同伴说:“老兄!你看路旁有一大堆金子,而且没有主人,你何不放弃价值不高的麻,咱俩一块儿把这些价值昂贵的金子背回去,不是更好吗?这样我们回到家里就变成富翁了。”
背麻的汉子听了无动于衷,固执地说:“我辛辛苦苦背着麻走了这么长的路,可不想轻易放弃它。如果你想要的话,你自己把那一大堆金子拿走,我不会在乎的。”
背银子的汉子觉得这个同伴实在愚蠢,伸手想要夺下对方背上的麻。对方却把麻看成宝贝似的,紧紧地拴在身上,一时竟取不下来。
背麻的汉子固执地说:“我拴得紧,你取不下来的。我不想要金子,你要的话,自己拿回去吧。”
背银子的汉子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就把自己背着的银子放弃,捡起地上的金块回家了。
他的父母望见儿子背着金块回家,夸赞道:“你真聪明,得了这么多金子回家。以后,我们有富可享了,连你的妻子儿女、仆人都有好日子过,而且我们还能供养僧众,求得未来的善报。”
那个背麻的汉子不声不响地回到家里,父母见他背着一堆不值钱的麻回来,十分生气,责怪道:“你这个笨蛋!背着沉重的生麻回来,能用它做什么呢?即使卖钱,能换回几个钱呢?你以为它能当饭吃吗?你以为它能养活父母妻儿吗?你真是太迂腐了!”
醍醐灌顶
生活不光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有时候适当的变通是很必要的。做事情也不能过于迂腐,明明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却推托着不要,这样的话,要么会被别人看作太死板,要么就会被认为是太伪善,而且是苦了自己。所以,做人做事要学会灵活变通,这样才不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
§§§第2节种一棵树可以吃到两种水果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两户人家是一墙之隔的好邻居,都很喜欢种花养草。
后来,左边的这家,在自己家临近院墙的地方种了一棵葡萄树,右边的那家,也在临近院墙的地方种了一棵樱桃树。
不知不觉,葡萄树和樱桃树渐渐长高了,有几枝葡萄蔓从左边的院墙上爬到右边的邻居家去了,主人想把它扯回来,但想了想还是没扯,就任它在右边的邻居院子里蔓延开了,只是晚秋或冬天时候,左边的主人带上修枝的大剪刀,到右边的邻居家修剪那些葡萄的藤蔓。
右边那家的樱桃树也长高了,也有几枝伸过了院墙,伸到了左边邻居家的院子里,主人也没有把它扳回来,只是给果树喷药时背着喷雾器到左边的邻居家去,给伸过院墙的樱桃枝喷喷药。夏天时,左边的人家在自家院子里吃到了右边邻居家伸进他家院子里的樱桃,右边的人家则在秋天时吃到了左边邻居家伸进他家院子里的葡萄。
种了一棵树,却能吃到两种甜美的果实,两家人都很高兴。
再后来,右边的邻居搬走了,又住进来一家新邻居,新主人把樱桃树伸到邻居家的树枝扳了回来,左边的邻居看见了,就用一把大剪刀,“咔嚓”剪断了伸到邻居家的葡萄蔓。
从此以后,左边的邻居只能吃自己院中的葡萄,右边的邻居也只能吃自家院中的樱桃了。
醍醐灌顶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要想种下一种果树却吃到两种水果,就要送出自己的水果并接纳他人的回赠。同样的,如果我们能够互相馈赠一份丰厚的礼物——爱,那么我们就能同时拥有两份不同的爱。
§§§第3节于细微之处用心,于细微之处着力
是元禅师除了每日的念经诵佛以外,还很喜欢雕刻佛像,而且有不少佛像雕刻得非常精美,得到了很多同门师兄及弟子们的称赞。
这一天,一个小和尚又一次来到了是元禅师的禅房,来参观是元禅师新雕刻的佛像。他发现自他上周来过以后,是元禅师一直忙于同一尊罗汉像的雕塑工作。小和尚感到非常奇怪,就问道:“师父,我上次来,您就已经在修理这尊佛像最后的部分了。怎么到现在了您还在修这尊佛像啊?”
听了小和尚诧异的问话,是元禅师解释道:“我在很多地方都润了润色,使这儿变得更加光彩些,面部表情更柔和了些,使那块肌肉更显得强健有力;然后,使嘴唇更富有表情,使全身更显得有力度了。”
小和尚不解地说道:“但这些都是些琐碎之处,不大引人注意啊!”
是元禅师回答道:“你说的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你要知道,正是这些细小之处使整个作品趋于完美,而让一件作品完美的细小之处,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啊!那些成就非凡的大家总是于细微之处用心,于细微之处着力,这样日积月累,才能渐入佳境,出神入化啊。”
醍醐灌顶
事物本身的细节容易被人们忽视,然而正是这些细微之处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就像每一件值得称赞的艺术品,无不是经过艺术家们在每一个细节上的千百次的修改才问著于世的。留心细节,于细微之处用心,于细微之处着力,才能让所做的事情趋于完美。
§§§第4节不让一滴水干涸的方法,就是将水倒进大海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父亲要出远门了,临出门的时候他把三个儿子叫来,分别给他们每人一杯水,说:“我此去将会有三年之久,等我回来时看你们谁能保存的最好,我就把家业托付给谁。”
大儿子想:父亲把这杯水交给我们,一定有某种神奇的力量,于是就马上把水喝掉了,每天幻想着神奇的力量出现。
二儿子认为:父亲一定在搞什么玄机,说不定水里蕴藏着秘密,还是好好保存,恭敬起来,就把水杯密封起来,每天香花水果供养,日日礼拜,盼望秘密有打开的一天。
三儿子想:一杯水喝了就没有了,储存起来就要变质,还是把水倒进自家的水井里,每天用井里的水生活,浇地,这杯水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父亲回来后,听完三个儿子不同的见解后,把家业托付给了三儿子。
醍醐灌顶
任何单独的个体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万事万物也只有在它的本源中才能更好地存在与发展。人也一样,只有把自己融入一个大的环境当中,才能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很好地生活。
§§§第5节每个人都是一块被包裹着的“和氏璧”
从前,在一座山上的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是小和尚,每天都只是在砍柴,挑水;一个是老方丈,每天都在读书,念经,打坐。
一天,小和尚砍柴挑水不耐烦了,便跑去找方丈:“方丈,方丈,我想读书,因为我觉得自己整日这样没有什么价值……”
方丈看了看小和尚,什么也没有说,回到房间里搬了一块石头出来:“这样吧,今天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市集上去卖。但是记住一点:无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想不通了:一块石头让我去卖,但是又说有人买还不卖?
老和尚也并不解释,又接着打坐念经了。
没办法,小和尚只好拿着石头下山了。
在市集里,从清晨到下午,没有一个人来瞧这块石头。快日落的时候,有个妇女走了过来,看了看石头,看了看小和尚问:“小和尚,你这石头是卖的吗?”
小和尚说:“是啊!”
“这样吧,我出五文钱买你这块石头。因为它的样子很别致,我想买回去给丈夫写字的时候压纸,这样不容易被风吹走。”
小和尚想,一块石头能卖五文钱啊!但是,方丈不准他卖。所以,小和尚只好说:“不卖,不卖。”
妇女急了:“我出六文钱!”
小和尚坚决地说:“不卖,不卖!”
妇女没有办法,只好摇摇头,走了。
傍晚的时候,小和尚带着石头回到山上。
方丈问:“怎么样?”
小和尚遗憾地说:“今天竟然有个妇女愿意出六文钱买这块石头……但,你说不让我卖,我只好没卖!”
老和尚接着说:“这样吧,这次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米铺老板那去卖,但是,还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还是不要卖!”
小和尚想不通:还让我去卖啊,人家出六文钱都没卖!
但是,没有办法,小和尚带着石头又下山了。
来到米铺店,见到了米铺老板。
米铺老板听说小和尚是来卖石头的,拿着那块石头端详了半天说:“这样吧!我没有多少钱——我出500两银子买你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了一大跳,一块石头值500两银子啊!
米铺老板解释:“你不要看它只是一块石头,其实,它是一块化石,我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
小和尚连忙说:“不卖,不卖!”抱着石头赶忙回去找方丈。
小和尚见了方丈,说:“方丈,方丈,米铺老板说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说是一块化石!”
老和尚脸上露出笑意说:“这次呢,你还是去卖石头。不过,这次是卖给山下珠宝店的老板,还是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还是不要卖!”
小和尚受不了了:这么贵的一块化石,让我拿着去卖,还说人家出多少钱也不卖!
可是,看着方丈严肃的样子,小和尚只好小心翼翼地带着石头下山了。
来的珠宝店门口,告诉门童,说有块石头带给老板看看。
珠宝店的老板正穿着裤衩睡午觉,听说一个小和尚带石头来卖,连忙跃起,只穿了个裤衩就奔了出来。看到小和尚连忙把石头拿过来端详半天,问小和尚:“这块石头是你的吗?”
小和尚说:“是啊!”
“你是这个山上的小和尚吗?”
“是啊!”
“是老和尚让你来卖的吗?”
“是啊!”
珠宝店老板叹了口气,说:“这样吧,我也没有多少钱。我只有三家珠宝店、两家当铺和一些田产,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的“扑通”一声跌倒在地上:“这么值钱啊!”
珠宝店老板解释:“你不要看它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其实,它只是外面包裹了一层石头的样子,里面可是一块无价之宝的宝玉呢!就好像古代的‘和氏璧’一样,在没开采前只是外面包了一层石头,一般人是看不出它的价值的。方丈其实是想告诉你:每个人都是一块被包裹着的‘和氏璧’。”
醍醐灌顶
在这个世上,没有无用的才能,只有拥有才能而无用的人。在这世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每个人都是一块被包裹着的“和氏璧”。善于发现自己的价值,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创造奇迹。
§§§第6节前半生应无所畏惧,后半生应无怨无悔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打算自己能够闯一番事业,于是便离开家乡,轻装上阵,踏入迷茫的未知路途。少小离家,云山苍苍,心里难免有几分惶恐。于是他在出发前,特地拜访了本地最有名气的一位老和尚,请求他能够给予指点。
老和尚当时正在河边临碑练字,用一根树枝在沙地上挥毫写意,见年轻人讨问前程,就随手写了三个字“不要怕”。
老和尚并未抬头,只是对他说:“人生六字秘诀,老朽先给你一半,已够施主半生受用。”说完便又信自摹字。
年轻人心中自然是觉得很失落,但也没办法,只能不甚理解地离开了。
三十年后,那个年轻人已步入了中年,有了一些成就,当然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终于又回归故里,他想起了那位老和尚,便又去拜访。
然而,老和尚在几年前已经过世了,老和尚的徒弟取出一个信封交给他,说:“这是师父生前留给你的,说施主日后必然来取,请施主自行打开吧!”
他吃了一惊,慎重地接过来拆开封套,只见里面赫然三个字“不要悔”。
他顿感万念攒心,涕泪交加,回想自己三十年所得所失,竟然在老和尚一念三字之间,不由得敬由心生,决心留下,剃度出家。
五年之后,同门师兄拿一封信转告已经出家的这位中年人,请接住持之事。
中年人甚是不解,僧人告曰:自施主三十年前前来求解时,老住持已算准施主今日了。
十年之后,这位当初的年轻人成为了一代宗师。
醍醐灌顶
人生短暂,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的丰富与精彩。前半生不要怕:不要怕失业,失恋,一无所有时,才能无所顾忌一往无前,去寻梦,去抒情,去品味生活。后半生不要悔:回首人生,走过了,奋斗了,追求了,享受了,奉献了,有恨有爱,无怨无悔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第7节有些事要看清,有些人要远离
佛经里一个关于鹦鹉王的故事。
从前在一座山里,有只鹦鹉王。它的部下有三千之多,其中有两只鹦鹉,个头大,身体格外强壮。它俩喜欢凑在一起,想些有趣的花样,给大家游戏取乐。
有一次,它们想出一个新的游戏——各叼住一根竹棍的一头,让鹦鹉王站在棍子上,当成车子。它俩就这样载着鹦鹉王,在天空中飞来飞去。
鹦鹉王也很喜欢这个游戏,每次玩的时候,上、下、左、右、前、后各有五百只鹦鹉,六面总共有三千只,陪着飞来飞去。它们还准备了吃的东西,随时供大王享用。
有一天,鹦鹉王忽然想到:“这个游戏过瘾是过瘾,可是长久这样寻欢作乐下去,就会逐渐失去好品德和修养了。而且,现在这些部下确实是尽心尽力地服侍我,但它们是真心的还是假意的?有了!我就装病不吃东西,看它们会怎么样。”于是,当鹦鹉们正在玩游戏时,它就装作身体不舒服,悄悄地躺在一边,一动也不动。
那些鹦鹉发现了,草草地用树叶往鹦鹉王身上一盖,就各自离去了。
鹦鹉王看看四周,没有别的鹦鹉在,便离开那地方,到深山里找吃的去了。
那些鹦鹉离开它以后,马上飞到另一座山里,去拜见另一只鹦鹉王,说:“大王啊!我们的国王死了。请让我们到您这里来,做您的仆人吧!”
那只鹦鹉王说:“你们的王真的死了吗?我要以尸体为证。若是它真的死了,我才可以接受你们,要不,这样做是很不好的。”
这群鹦鹉没有办法,只好又飞回来,找原来的鹦鹉王的尸体,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它们又飞到树林深处,在岩石上、山洞里到处找。最后,终于找到了——但不是尸体,而是活生生的鹦鹉王。它们马上又像过去一样,殷勤地侍奉它。
鹦鹉王感慨地说:“我还没有死,你们就都离我而去;你们整天寻欢作乐,毫无志气,世上再难找出像你们这样的一群家伙了。”说完,鹦鹉王就飞走了,留下一群鹦鹉无语地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醍醐灌顶
古语有云,亲贤远佞。就是告诉我们要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很多人都乐于接受别人的夸奖,听一些好听的话,却不喜欢被别人批评,甚至指出自己的错误。但是一个人如果整天跟一些虚伪的,只知阿谀谄媚的人在一起,那么他将永远看不清这个世界,甚至连自己也看不清。
§§§第8节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两个小鬼,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所以常常在一起玩。有一天他们俩到了荒郊野外,同时发现一个宝箱、一根宝仗和一双草鞋。他们都知道这三件宝贝的妙用,都想据为己有,所以两个小鬼就争论起来,各自说是自己先看到的,宝物应当属于自己,互不相让之下就打了起来。
此时正巧有一个人经过这里,看到两个小鬼在那里打架,就上前去当和事佬。两个小鬼就请他评评理。甲鬼说:“这三件宝物是我先发现的,应该属于我所有。”乙鬼说:“不,是我先捡到的,应该归我所有。”过路人就说:“究竟这三件宝物,有何妙用?让你们这样争来争去呢?”
两个小鬼说:“箱乃是宝箱,能随我们的心意,想要华丽衣服,或山珍海味的美食,或金银珠宝,都可以从此箱取得。杖也是宝杖,能够战胜怨敌。穿此草鞋可以飞行自在。”过路人说:“我试试看,若是真有此妙用,即与你们公平分配,否则一堆废物,何须相争?”于是就穿上草鞋,一手拿了宝杖,一手拿宝箱飞上空中说:“你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忘了友谊与仁义,来争夺此宝,所以此宝乃是你们破害友谊之物,现在我为你们的和平相处,恢复友好乃将此宝带走,你们俩还是好好相处罢!”
两个小鬼只能呆呆地看到宝物被人家带走,自己却一无所得。
醍醐灌顶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不应斤斤计较,互相争斗,而应当团结互助,并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很容易让某些人有可乘之机,让他们钻了空子并从中得利。
§§§第9节互换所需才能各有所得
一大早就下起了大雨,快中午了雨还没要停的意思。寺庙外面的马路边,几个卖小吃的小贩一直冷冷轻轻,没有一个人光顾。
中午了,卖烤饼的大概是饿了,就吃一快自己烤的饼。他已烤好一大叠了,反正也卖不出去,索性就自己吃了。卖西瓜的坐着无聊,也就敲开一个西瓜来吃。卖辣香干的开始吃辣香干。卖杨梅的也只好吃杨梅了。
雨就这样一直下着,四个小贩就这样一直这样吃着。
卖烤饼的吃得渴死了,卖西瓜的吃得肚皮胀死了,卖辣香干的吃得辣死了,卖杨梅的吃得酸死了。
忽然,从雨中慢慢走来一个年轻的小和尚,他从四个小贩手中将这四样东西都买齐了,坐在附近的亭子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四个小贩看到小和尚有香的有辣的有酸的有甜的,一番狼吞虎咽的样子,看上去味道好极了,纷纷留下了口水。
忽然从四面里面传来了呵斥声:“清源,你师弟哪里去了?”是一个长者的声音。
“回禀师父,刚才师弟见门外几个小贩,说是教化他们去了。”一个年轻的声音答道。
当亭子里的小和尚起身离去的时候,那四个小贩已经在吃着相互手里的东西了,香、辣、酸、甜的味道让他们感到很开心。
那位小师父已经开始在唱经阁打坐了。
醍醐灌顶
有的人把自己的东西握的很紧,结果就只有这些东西。不要过分看重自己手里的东西,而不想施于别人或是与别人交换,要知道,互换所需才能各有所得,才能其乐融融。
§§§第10节不要执著于美丽的表象
从前,在摩竭国有个大观园,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这一天,有一男一女在园内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大臣的儿子,名叫畏民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女人,名叫上金光首。这两个人被彼此吸引,在拜佛时一直忍不住偷偷看着对方。
突然,上金光首仰翻在地上,四肢僵硬。畏民间非常惊讶,过去推了她一下,可是她却一动也不动了。畏民间不知所措的看着躺在地上的上金光首,只见她的脸色发黑,眼睛、嘴角、鼻孔、耳朵都开始流出脓血来,一股恶臭直扑他的鼻孔。畏民间这才明白,上金光首的确死了,而且在炎热的阳光下已经开始腐烂。转眼间,美丽的上金光首变成一具腐烂的女尸,一群群绿头苍蝇循着恶臭飞来,全都在尸首上吃喝那死肉败血。
畏民间怎么也想不出上金光首的死因,不禁惊恐万分,准备拔腿跑掉。刚站起来要跑的时候,却听到身边的树木说起话来:“这女子死得真可怜!那么漂亮的脸蛋,那么苗条的身材,却不明不白的被抛在这里。”
又有一棵树说:“这位先生,难道你只贪图她生前的美丽,不管她死后的凄惨吗?”
畏民间本能的停住脚步,他很奇怪树怎么会说话,同时也感到了惭愧,便从身上脱下外套,将那已经腐烂发臭的尸体盖住,搬到树林中藏了起来。
接着畏民间便向园外走去,刚走了几步,忽然看见半空中亮起万丈佛光,照亮了整个天空。佛光中佛陀威仪万方,神采奕奕。
畏民间顿时忘记了刚才的事情,心中异常兴奋。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再定睛一看,令他更惊奇的事发生了,帝释天放着五彩祥瑞的光芒,站在他面前,说道:“小伙子,恭喜!恭喜!你年纪轻轻就有福报看到佛陀的法相,肯定做了什么善事吧?”
畏民间听了这话,连忙对帝释天说:“帝释天神,您真是救苦救难。我正愁得不得了呢!请您给我指条光明大道吧!”
“小伙子,不必发愁,有什么事与我到佛所去说吧。”
于是他们一起来到佛陀居住的精舍,帝释天变出一朵花来,交给畏民间说:“把这花放在佛陀的身上,有什么话尽管对佛陀说。”
畏民间照着帝释天的指点将花放在佛陀足上,退后叩首说:“佛陀啊!我要告诉您一件事。今天有个女孩邀我到大观园去游玩,后来莫名其妙地死去了,她七窍流血,皮腐肉烂,我看到简直吓坏了。现在我该怎么办?”
佛陀正准备开口说话时,从外面走进来了两个年轻女子。畏民间看见她们大吃一惊,原来那个年长一点的正是上金光首。
两个女子拜完佛后走了出去,畏民间转头一看,佛陀和帝释天神都不见了,面前却站着文殊师利菩萨。
“小伙子,你认识刚才拜佛的那对姐妹吗?”文殊师利菩萨问。
“我只认识那个姐姐,它是上金光首。”畏民间回答。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你从今天的事情中知道了些什么?”
顿时,畏民间心中觉悟了,他马上回答道:“美丽不过就像泡沫一样,会年老,会消失,上金光首也是如此。我不用着迷于她美丽的容貌,就连与她之间的快乐都是瞬息的幻想。”
文殊师利菩萨满意地笑了,随后便消失不见。这时畏民间才明白,这些都是文殊师利菩萨为了教化他而示现的。
从此,畏民间精进求道,后来成了德光耀菩萨,最后成佛。
醍醐灌顶
很多事物的表象都是美丽的,很多人也都被这表象所迷惑,进而产生错觉或做出错误的举动。在看待事物时,一定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这样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进而才能慧心明智。
§§§第11节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
从前,有一位得道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便考虑着找接班人。
高僧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有一天,他将这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对他们说:“现在我决定在你们两个中间先一个接班人,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爬上来,谁就是我的接班人。”
于是,慧明和尘元便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但是他并不气馁,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然而稍事休息之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
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为气力已经用尽,半空之中又无处歇息,于是重重地摔倒在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徒弟用绳索,将他救了回来。
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是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想稍作休息,便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然后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回到了崖壁下。接着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的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
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师兄弟们解释道:“寺后的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如果使蛮力,只会自己受伤;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下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道伸缩退变的道理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然后高僧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堪验你们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醍醐灌顶
我们在做事时往往缺少一份低头看的淡泊和从容。低头看,并不意味着信念的不坚定和放弃,只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回旋的余地。“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知道了伸缩退变的道理,我们才能随性随情,才能洒脱自如地做好事情。
§§§第12节有智慧就会拥有财富和幸福
掌管智慧、财富、幸福的三位神仙,原本是很要好的朋友。有一天,他们因为谁的本事最大而争吵起来。
幸福说:“当然是我最重要了,如果一个人智慧如海、财富像山,一生却多灾多难,没有一天幸福的日子,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财富说:“反过来说,如果贫穷到连一口饭都没得吃,光有满肚子的智慧!幸福又在哪里?当然是我最重要了。”
智慧说:“你们两个都很重要,但是如果一个人家财万贯、无难无灾,却是一个没有智慧的傻子,他就比那些充满挫折的人可悲得多,所以,还是智慧最重要。”
他们各说各有理,一时分不出高下,突然看见有一位农夫在种地,财富就说:“不然我们就拿这个人做实验,来比一比谁重要吧!”
说完,财富手指一指农夫的犁,马上就犁到一个大缸,缸里装满了金银珠宝。突然得到这么多的财富,农夫吓傻了,一时迷了心智。
农夫心想:“我突然得到这么多财宝,回到家亲戚朋友一定会质问,左右邻里一定会怀疑,甚至不认识的人也会来抢夺,为了安全起见,我不如搬到外乡去居住。”
农夫丢下了他的犁,放弃了土地,一刻不停的带着那些金银珠宝逃出家乡,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镇定居下来。
意外成为富翁的农夫,生活并不快乐。他既没有亲戚朋友,也没有爱和关心的对象,每天闷闷地坐着发呆。
这时,幸福之神说:“你看,财富并没有令他生活更好,换我来试试吧!”
他手指一指,一位美丽无比的姑娘,走过农夫的窗前,使坐在黑暗中发怔的农夫跳了起来。他尾随着少女,一直到少女隐没在一座大宅。
农夫的心中燃起了幸福的渴望,立刻找了媒人向少女家提亲,女方的家长看农夫老实可靠,又有大笔的财富,于是同意了这门亲事。
但是,双方在谈论亲事的过程中农夫常常发呆发怔,也不笑,也不大说话,又没有任何亲戚朋友。
少女的父亲在婚礼的宴席上后悔了,他想:“这个人虽然有钱,却是个傻子,他怎么能配上我的女儿呢?不如在夜里把他杀了,谋夺了他的财产,再找一个聪明的小伙子来当我的女婿。”
当他在密谋的时候,财富觉得无计可施了,因为给农夫更多财富只能加速他的死亡。幸福也毫无办法,因为对一个有钱的傻子来说,幸福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的。
他们一起跑去求智慧救救那个可怜的农夫,智慧同意了,他的手指一指,给了农夫双倍的智慧。
坐在酒席上的农夫眼珠子转了一转,突然站了起来,大声地说:“亲爱的乡亲父老、尊贵的岳父岳母,请大家静一静,听我说几句话。”
大家抬起头来看到农夫态度从容优雅,语调诚恳有力,都被震住了。
农夫说:“我第一天看见我的妻子,看到她美丽端庄,有着贤妻良母的气质就爱上她了。我心想,这么好气质的姑娘一定是由最好的父母教养出来的,经过这么多天的观察我的岳父母果然是最好的人。为了感谢他们教养出这么好的女儿,我将把大部分的财富送给他们,并且带着我的新婚妻子返回故乡。”
在岳父母家住了几天,农夫带着新婚妻子回到了故乡。由于他很有智慧,很快就又拥有了许多财富,并过起了幸福快乐的日子。
醍醐灌顶
对一个人来说,智慧是幸福和财富的源泉。没有智慧的人,只会受人摆布、任人宰割,即使是属于自己的财富和幸福,也永远都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有了智慧,不但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也能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第13节把话换个形式说
两个有烟瘾的人,一起去向一位素以严苛出名的禅师学习打坐。当他们打坐的时候,由于专心,烟瘾就被抑制了,可是每坐完一炷香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那一段休息时间被称为“静心”,可以在花园散步,并讨论打坐的心得。每到静心时间,甲乙两人便忍不住想抽烟,于是在花园互相交流抽烟的心得,愈谈愈想抽。
甲提议说:“抽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干脆直接去请示师父,看能不能抽!”
乙非常同意,问道:“由谁去问呢?”
“师父很强调个别教导,我们轮流去问好了。”甲说。
甲进去请教师父,不久之后,微笑着走出禅堂对乙说:“轮到你了。”
乙走进师父房里,接着传来师父怒斥和拳打脚踢的声音,乙鼻青脸肿的爬出来,却看见甲正在悠闲的抽烟。他无比惊讶地说:“你怎么敢在这里抽烟?我刚刚去问师父的时候,他非常生气,几乎把我打死了。”
甲说:“你怎么问的?”
乙说:“我问师父:‘静心的时候,可不可以抽烟?’师父立刻就生气了。你是怎么说的,师父怎么准你抽烟?”
甲得意地说:“我问师父:‘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静心?’师父听了很高兴,说:‘当然可以了!’”
醍醐灌顶
在说话时,有些话直接说出来,对我们并不利。这时,我们不妨换种形式说――根据具体状况,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说,我们就可能得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第14节根据当时的某种需要,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
从前,有一个算命的道士,对于占卜吉凶、推演因果很有一套。当地的许多人有事的时候,都去他那里求签问卜,算上一卦。
有一次,有三个书生进京赶考,路过此地,听说那道士算命非常灵验,便一同前去算命道士那里,虔诚地向道士说:“我们三个此番进京赶考,烦道长算一算谁能考中?
那道士眼都没睁,嘴里煞有介事地叨念了一会儿,向他们伸出一个手指,但却只字未说。三个考生莫名其妙,有个着急地又问道:“我们三人谁能考中?”那道士还是一言不发,依旧伸出一只手指,算是回答。三个考生见道士迟迟不肯开口讲话,以为是天机不可泄露,只好心怀疑虑地走了。
三个考生走后,道士身边的小童好奇地问:“师父,他们三人到底有几个得中?”
道士胸有成竹地说:“中几个都说到了。”
道童说:“你这一个指头是什么意思?是一个中?”
道士说:“对。”
道童还是有些不解,又问:“要是他们中间有二人中了呢?”
道士答道:“那就是有一个不中。”
道童说:“他们三人要是都中了呢?”
道士说:“那就是一齐中。”
道童又问:“要是三人都没考中呢?”
道士说:“这个指头就是一个也没中。”
小道童这才恍然大悟。
醍醐灌顶
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下,同一语句或动作,常常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判断。因此,可以根据当时的某种需要,做出不同的解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