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不是罪过,但必须是净财、善财,才能用得心安,用的自在。
享了多少年的福,就要受多少年的罪
从前,有一队商人结伴去大海里挖掘宝藏,其中有一个人很聪明,名叫弥兰,是这队商人的首领。
大海里有一条千年的灵鱼,它早已吸收了天地的精华,日月的灵气,于是便有了神秘的力量,被前来采宝的商人们尊为海神,这条鱼的名字叫摩揭。弥兰他们刚好碰上了摩揭鱼,而且船也被它掀起的大风浪顶翻了。其他人都葬身鱼腹,只有弥兰抓住一块破木板,侥幸拣回了一条命。
弥兰抓住木板,随水漂流,渐渐被风吹到一个叫“鼻摩”的地方停了下来。弥兰上了岸,休息一会儿,又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忽然发现了一条路。于是他便顺着路一直往前走,远远地看见一座银城,树木茂密,中间还有浴池,四周清泉淙淙。
四个天仙一样的美女,出来迎接弥兰,说:“您航海辛苦了,又幸而大难不死,请您在我们这儿住下吧!这座银城有各种珍宝,我们四人就是您的人了,从今以后负责服侍您,听您使唤,请您再也不要到其他地方去了。”
弥兰就跟着她们进了城,住进一座华丽的宫殿,由四名美女服侍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非常幸福愉快。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了一千多年。有一天,弥兰心想:“这四个美女不肯让我到其他地方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于是趁着美女们熟睡时,他偷偷地出了城,走啊走地,远远地看见一座金城,接着从城里出来八名玉女,比银城的四位美女漂亮多了,说的话却与银城美女差不多,也是让他留下,自愿服侍他的饮食起居。弥兰不知不觉地又在金城住了几千万年。
有一天,弥兰又想:“这些玉女也不让我到其他地方去,又是为了什么呢?”于是又趁半夜玉女们睡着之际,偷偷地走出金城。走了没多远,他就看见了一座水晶城,出来了十六名美女,比金城的玉女更美丽。
她们把弥兰迎进水晶城,拿出许多金银珠宝,都是弥兰生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美女们伺候弥兰的吃喝住睡,十分殷勤小心,但就是不愿让弥兰离开。这样过了几千万年,弥兰又耐不住了,再次出走。
这次碰上的是座琉璃宝城,有三十二名美女,把他迎入城中。无论是生活、房屋、装饰、珠宝,还是美女们漂亮的程度,琉璃宝城都远远超过前面几座城。在琉璃宝城中住了无数年之后,弥兰又逃了出来。
这次他遇上一座铁城,城门紧闭,不见有人迎接。弥兰心想:“第一次是四个美女,后来是八个,然后是十六个,再后是三十二个,怎么现在却一个出来迎接的美人也没有了呢?是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比前面几座城市更高级,所以不派人来迎接呢?”一边胡思乱想,一边绕着城走了一圈。
这时,只见一名鬼卒把城门打开了。于是弥兰就进了城,刚进城,就看见一个鬼,名叫俱引,头上顶着一具铁轮,正在快速旋转。站在旁边监视俱引的另一个鬼,看见弥兰走过去,一把抓起俱引头上的铁轮,顶在弥兰头上。
铁轮飞快地旋转,像火烧一样,弥兰的脑浆都被磨出来了,他万分痛苦。弥兰哭着说:“由四到八,由八到十六,由十六到三十二,我还以为可以得到更好的享受,没想到是受这种罪。这都怪我自己贪心不足啊!请问鬼卒大哥,这种罪要受多久啊?”
看守的鬼卒说:“你已享了多少年的福,便在这儿受多少年的罪。”没办法,弥兰只有头顶铁轮,在地狱般的城堡里赎罪。就这样,他一直顶了六亿年。
醍醐灌顶
人生可以享受的资源是有限的,过分地贪图享受,就等于现在把以后的享受资源给占用了,等到了最后也就只剩下受罪了。有些人贪图享受,对饮食无不讲求,结果却还吃出了一身毛病。这就是过犹不及。无论是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会消化不良;漂亮的衣服再多,也不可能全部都穿在身上,反而会弄巧成拙。因此,享受一定要适可而止,不能过于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第2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隋朝时代,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居士,叫李士谦,品性优良,天生就很孝顺。然而在少年时却失去了父亲,后来就很孝顺地伺候母亲,在他母亲去世三年丧服期满后,他就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的私宅当作寺院,并且立志从此不再做官。
李士谦一生对自己的要求就非常严格,终生没有饮过一滴酒,吃过一块肉,行为是如此的端正,口业也十分清净,从来不说有关杀害的言论,他继承了祖上巨大的遗产,所以家中很富裕,可是他却生活得比较穷人还要节俭,穿的是布衣旧衫,吃的是粗茶淡饭,终日以救济无衣无食的穷人为急务。邻里中有因丧事无法殓葬的,他施以棺木。有兄弟之间分财不均而争吵的,他就出钱补助不足的一方,以致感动他们兄弟惭愧而互相推让,也都成为善人。
有一次,他看见贼在他的田中偷割稻谷,他不但不喊捉贼,反而不声不响地避开。人家觉得很奇怪,他解释说:“俗语有言:树树要皮,人人要脸。谁不要脸皮?谁自愿做贼呢?都是因为天灾人祸,迫得没有办法,应该宽恕他呀!”后来贼知道李士谦这样的仁慈,也被感动得洗心革面,从此不再做贼,成为了善人。
有一年是荒年,很多乡人无法生活,李士谦拿出家中的存谷数千石,统统借给即将断炊的穷人。到了第二年,因为还是欠收,以致上年借谷的人,都无法偿还,到李士谦的家中表示歉意,但李士谦并不向他们要求偿还欠谷,还招待他们在家中吃饭,当众把乡人们借谷的债券完全烧为灰烬。李士谦对他们说:“我家中的存谷,本来是预备救济人家患难之用的,并不是想囤积图利。现在你们的债务已经了结,希望你们不要再放在心上。”
过了几年,又遇到了大饥荒,李士谦出了大量的家产,办理大规模的施粥,帮助一万多人渡过了难关。第二年的春天,李士谦又施出大批的粮种,分赠给贫乏的农民。
有人对他说:“你救活了很多人,阴德实在太大了。”他回答道:“阴德的意义,好比耳鸣一样,只能自己知道,别人是听不到的,现在我做的事,已经给你知道,哪里还谈得上阴德呢!”
后来李士谦的子孙很发达,人们都认为是积德的果报。
醍醐灌顶
古语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对于我们来说,在能力范围之内做一些对他人有好处的帮助,自己也会觉得心胸开阔。还有句话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赠人以花,回报得果。有一份真诚的付出,必然也会得到同样真诚的回报。
§§§第3节舍是富的因,富是舍的果
古代的印度有一位很吝啬的长者,名叫越难。他的家里非常有钱,而且富有的程度已到了只能用“富可敌国”、“富甲天下”来形容才最为恰当。在他的豪宅大院中珍藏了数不清的珠宝,更有金库、银库、珍珠库、玛瑙库等,因此,方圆几十里的田地对他来说也只不过是九牛一毛的财产而已。尽管越难长者是那么富有,可他却是一位非常悭吝的人,不但是有益社会的事不会去做,还对别人行善布施的行为,皆嗤之以鼻,更取笑说那是傻人才做的傻事。所以,越难长者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作风在当时的印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虽然有人批评越难长者的悭吝作风,但是他仍然我行我素,不予理会,还下了一道命令给守门的人说:“从今以后不管是什么人,不论是什么事,只要是化缘或募捐、乞讨,一概不准他们进来,因为我绝不会捐一毛钱或出一粒米,如果有人强行进来就把他扔出去,知道吗!”隔了不久越难长者又怕小偷来偷珠宝,飞鸟来啄大豆,老鼠来吃稻米,所以就在院中四边及上方,都想尽办法布网防范。最后,连一只苍蝇都不能飞进来,而他自己也很少出去,因为他拥有太多的财物了,自己舍不得离开它们,又贪生怕死,万一出去被劫匪要挟了怎么办?所以他就半步不愿离开自己的豪宅大院。
但贪生怕死的人最后也是要死的。有一天越难长者生病快要死了,就把儿子叫到病榻前,对儿子说:“看来我的病是不会好了,大概再过几天就会死了,可是我放不下家中的钱财,所以我特别交代你,当我死了之后,不论什么人来化缘或乞讨,你都不要给他们,也不要让他们进来,更不要去做什么慈善事业及公益事业,因为那是傻瓜才做的事,只要你听我的话,我留下的钱财,你们世世代代不用做事都花不完,知道吗!”
越难长者的儿子叫旃檀,旃檀听完父亲的嘱咐之后,就真的遵照他的话去做,命守门的人,对任何人都不能施舍,如果有人来化缘或乞讨,就不客气地赶走他们。隔了不久,越难长者死了,死了之后因为悭吝成性,心性毫无光明,“贪”性成“贫”,“瞋”性成“瞎”,所以在业力的缠缚下,转生在舍卫国一个贫穷的家庭,母亲又是一位瞎子,想不到生下来这个小孩也是瞎子。
等到小孩十二岁时,母亲就告诉他:“你已长大了,但你生下来就是瞎子,瞎子是找不到工作做的,为了生活,你只好去当乞丐了,现在我交给你一支竹竿,一幅碗筷,一个袋子,你自己去讨饭吃吧。”
盲儿于是遵奉母命,离开了母亲出去乞讨,有一天他来到了旃檀家内,此时旃檀在里面知道有人闯进来,于是大怒呼叫守门人,守门人听到主人呼叫,知道是乞丐闯入,一气之下就抓住盲儿的衣领往门外一摔,摔得盲儿头破血流。这件事发生后,有人去告诉佛陀,佛陀早已知道这是盲儿的果报——生前做恶因,来世得恶果。于是就来到旃檀的家门前,使出佛光佛力,让旃檀看到自己的父亲已经转世成为盲儿,让盲儿知道自己前辈子就是那位家财万贯的越难长者。
佛陀于是问盲儿说:“你知道你前世是谁吗?”盲儿回答说:“我知道了,我前世是越难长者,我有很多的钱财。”
佛陀又问:“你有很多的钱财,可是你曾受用吗?”盲儿回答说:“我一点也没受用,转世又当乞丐而且还是一个瞎子。”
佛陀于是开示说:“这就是悭贪的结果。”
在旁的旃檀听了之后,恍然大悟,也了解到悭贪的果报,于是就不再悭贪了,不但参与慈善事业、公益事业,更护持佛法,扶穷济贫,修持佛法。最后终于得到初果的果位,死后升天享受福报。
醍醐灌顶
佛语有云:“贪是贫的因,贫是贪的果;舍是富的因,富是舍的果。”简单的几句话却也包含了很多道理。如果我们有很多钱,却要做一个守财奴,整日为自己的钱财提心吊胆,寝食不安,那么我们失去的不仅仅只是快乐;但是如果我们能合理有度地利用好这些财物,拿出来做一些对人们有帮助的好事,那么我们收获的也不会仅仅只是快乐。
§§§第4节把无常的钱财带在身边,实际上是一种拖累
很久很久以前,印度有个婆罗门生了一个小男孩,长得相貌端庄,父母都非常疼爱他。这个孩子从小就非常的聪明,领悟能力特别强,常常能把别的同龄的小孩子比下去。他就在一个无忧无烦的快乐氛围中,度过了黄金一般的童年时代。
通常人类往往被欲乐所迷惑,在欢乐的日子里,总会想不起另有痛苦的一面,唯有超卓的人才不至于堕落。而婆罗门家中的这个孩子,有高人一层的智慧。虽然他生长于富有安逸的环境中,但仍能看出人生的痛苦和罪恶。因此,在他成年以后,就辞别父母出家当了比丘。
有一回,适逢傍晚,太阳已经西下。在他化缘回来的途中,要路过一座茂密的森林,就在那里遇到了一队商人,他们是到外乡从商路过此地。商人们扎营在这儿过宿。那位出家比丘看到这些商人,以及大小的车辆载着大量货物,并不关心,像是没有看见一样,只管在离商队营帐不远的地方徘徊踱步。
突然从森林的另一端却来了很多山贼。他们打听到有商队要从这里经过,就想乘夜幕降临以后可以劫掠财物。但当他们靠近商营的时候,却发现营处一直有人在不停的走来走去。山贼怕商队早有戒备,所以想等大家都睡熟才好动手,然而营外巡回的那个人,通宵都不入营休息。天色渐渐亮了,山贼因无隙可入,只得气愤地大骂而走。
正在营里睡觉的商人,忽然听到外面的噪声,赶快跑出来,却看见一大队的山贼手执铁锤木棍往山上跑去。营外唯有一位出家人站在那儿。
商人惊恐地走向前去问道:“大师!您见到山贼了吗?”
出家人回答说:“是的,我早就看到了,他们昨晚就来了。”
“大师!”商人又向前问道,“那么多的山贼,您怎么不怕?独自一个人,怎能敌得过他们呢?”
出家人一点也不紧张,他平心静气地对大家说道:“各位!见山贼而害怕的是有钱人。我是一个出家人,身无分文,我怕什么?贼所要的是钱财宝贝,我既然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无论住在深山或茂林里,都不会起恐惧心。”
听了出家人的一番话,众商人都很感动,认识到自己的愚昧无知,对不实在的金钱,肯舍命去取得,而对真实自由自在的平安生活,反而视若无睹。由此,他们也发心跟着这位比丘出家修行。
醍醐灌顶
《佛光菜根谭》中说:“黄金非毒蛇,净财作道粮,外财固然好,内财更微妙,求财要有道,莫取非分财。”金钱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对金钱的占有欲也是人皆有之。但是,假若我们把金钱看得过重,就容易为金钱所累。把无常的钱财带在身边,实际上就是一种拖累。
§§§第5节一个人有无善心与钱财无关
从前在一座山上有一座古庙,古庙的前面有一棵大树。
寺庙的院里有一块功德碑,碑上的第一行便是贾先生的大名。
贾先生每年元宵节都要上山来,看看自己的名字,然后在功德箱里放一张100元的人民币。
庙里有两个和尚,一老一少,老的银须飘飘,少的满脸稚气。
这年元宵节,贾先生又来上香了,上过香,在庙里转了转后,照例又坐到树下。树是茶杯口粗的一棵白杨,亭亭玉立,透着早春的颜色。贾先生就着烧鸡和老酒,悠然地抽着烟。
老和尚从窗棂里看到,贾先生站起来把剩下小半截的烟往树干上一拧,然后弯腰穿好鞋,下山了。
山脚下有个樵夫,每天上山砍柴。他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每天经过庙门,只是转过头朝里面望一眼,却从没有跨过门槛。
樵夫看到了满地的骨头和烟蒂,闻到了空气中残留的酒味……猛然,他盯住了树干上的那个黑圈圈。樵夫第一次放下柴担,到小溪里捧了捧水,和了一小撮泥,糊到树的伤口上。这时,拿着扫帚的小和尚正好跨出门槛。
晚上,庙里的灯光被无边的黑暗吞没了,只有白杨在风中舞蹈时,挤着嗓子发出微弱的沙沙声。小和尚问:“师傅,樵夫为什么要用泥糊树上的烧疤?”
老和尚说:“人心里只要存着一个善字,肯定是个好人;即使他不来参拜,也接近佛了。”
小和尚又问:“那贾先生呢?他每年都捐那么多钱!”
老和尚说:“有些东西与钱无关,比如善心。如果没了善心,财富越多,可能罪孽就越重。看见没?”师傅在黑暗中虚指了一下正殿的玉皇塑像接着说:“天睁着眼呢,咱们功德箱里的钱并不都是干净的。”
……
贾先生已经好几年没上山了。
樵夫如往常一样,每天挑着柴经过庙门时,只是把目光放进去一瞬。
醍醐灌顶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应多行善做好事。然而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在行善做好事,那就要看他的内心了。如果一个人表面上为了慈善事业捐了很多钱,但内心却是在想着以后会不会被人们歌颂赞扬,这样的行善不叫行善,因为他已经动机不纯。我们应当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即使没有什么大的善行,只要保持一颗善心的存在,也是在行善。小小的善行积累多了,即成大善。
§§§第6节不当的财富是烦恼的根源
有一个富翁虽然拥有很多的财富,但是每天仍然闷闷不乐,整天有很多的事情都让他担心。他担心子女会不孝顺,他忧虑疾病会来临,他挂念富贵不会长久,他恐惧死亡的逼迫……他让自己活在无尽的烦恼里面。
他的隔壁住了一对年老的乞丐夫妇,他们既没有子女,也没有田园财富,可是夫妻俩每天都快快乐乐地出门乞讨,欢欢喜喜地归来,津津有味地分享着他们讨来的残羹剩饭。
富翁从高高的楼上一眼望去,正是老乞丐那家徒四壁、勉强躲避风雨的草棚,富翁心里不解:“我子孙满堂,他们无儿无女,他们为什么那么快乐无忧?我腰缠万贯,富可敌国,他们三餐不继,他们为什么如此欣悦欢喜?我仆妾成群,任我吆喝,他们茕茕无依,无势无恃,可是却每日歌声不绝,如此地悠游自在!我空有钱财权位,但是我为什么烦恼不断,而他们什么也没有,为什么能够过得如此地恬淡无争呢?”看着快乐的乞丐夫妻,富翁又增加了一重烦恼。
一天,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位出家的行脚僧,行脚云游经过富翁的村庄,向富翁化缘一杯清水解渴。行脚僧看到满面愁容的富翁,好奇地追问原因,富翁于是将心中的疑团,一五一十地请教行脚僧。行脚僧听了笑道:“喔!原来如此!很简单,现在我教你一个方法,就可以把你的烦恼转送给他们。”
富翁迫不及待地追问道:“什么好办法,这么神效?”
行脚僧答道:“你明天送给他们二十两银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反应?”
富翁一脸迷惑地问道:“师父!你开什么玩笑?没有二十两银子,他们就已经过得这么快乐了,如果有了二十两银子,他们不是更开心了吗?”
行脚僧满脸笑意,笃定地说:“你照我的话,试试看就知道了!”
尽管富翁将信将疑,但是仍旧听了行脚僧的话,送给了老乞丐夫妻二十两银子,然后暗中观察老夫妻的神色。一生贫穷的老乞丐夫妻,从来没有看过如此灿烂美丽的银子,捧着沉甸甸、白花花的银子,老夫妻对这从天而降的财富,惊喜得不知如何去处置?把它藏在破枕头下,万一睡着了,被窃贼偷去了怎么办?把它放在草堆中,万一遗失了,这富贵不就飞失了吗?家中又没有保险柜,可以安放这二十两银子,怎么办……
为了二十两银子的安全问题,把这对老夫妇折腾得白天无心去乞讨,晚上更无法成眠,也失去了往日闲适宁静的生活。终于,老夫妻豁然明白了,异口同声道:“过去我们没有二十两银子的时候,日子过得多么逍遥自在!今天我们有了二十两银子,不但失去了我们原有的快乐,反而烦恼不已,不当的财富,实在是烦恼的根源啊!”
两人于是把二十两银子还给了富翁,并说道:“把烦恼还给你!”然后继续过着充满歌声的乞讨生活。
富翁捧着被退回的二十两银子,烦恼更深了!
醍醐灌顶
世间最大的财富是恬淡、知足、惜福、感恩。真正的财富是来自于心内的,内心的财富是每个人本身都具有的,是别人偷不得、抢不去的。金钱、土地、房产等外财,虽然也能带给我们一时快乐,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快乐之物也会成为烦恼之因、痛苦之源。
§§§第7节不要为了钱财而毁掉了自己的人格
有一个大富豪,虽然有很多的钱财,但是为人却既悭吝又贪婪,不但不以金钱资助贫穷的百姓人家,甚至还放高利贷,剥削民脂民膏,因此全村的人都非常的厌恶他,避之如瘟神。但是富豪可不管这些,只要有钱财可赚,对于村人的鄙夷态度仍毫不在乎,每日怡然自得地生活于铜臭钱堆之中。
一天,他带着仆人坐船去外县收田租,一番锱铢计较,把穷困农民一年辛勤的耕作,巧取豪地夺搜刮殆尽,搞得农民怨声迭起。但是富豪却没有丝毫的怜悯之心,反而得意洋洋地满载而归。
富豪收好了田租,满载一舱的稻谷,一路乘风破浪地赶回家园。沿途如诗如画的江山明月,固然令人心旷神怡,但是对于富豪而言,却远不及怀中沉甸甸的银子来得实在,令人欢喜。大富豪揣着银子,满足地笑着。
一番的颠踬劳顿,三天后,终于到达了家乡。木船缓缓地靠岸,纤夫们挽住绳索,绑住江畔的木桩。富豪欢天喜地地捧着银子正要上岸,一个浪头迎面打来,脚下一滑,富豪踉跄一跌,跌进了大江里,结结实实喝了满口冰冷的江水,但是双手依然紧抓住银子不放,拼命地大叫起来:“救命呀!救命呀!”
看到为富不仁的富豪有了今日的报应,江边的纤夫们,个个都隔岸观火地看着他如一片树叶似的在河里载浮载沉。
富豪一看众人没有救他的意思,赶忙将银子捧得高高地说:“我这里有五百两银子,你们哪位大爷要是救了我,我就把银子送给他,报答他的大恩大德。”说完,随着银子的重量,扑通一声,沉入了江里。
平日要富豪拿出一文钱,如同要命那么困难,今天看在五百两银子的份上,姑且救他,也好教训富豪的贪婪习性。大家于是推选了一位身体魁梧的大汉,跳入水中,把奄奄一息的富豪捞了上来,赶忙施救。富豪悠悠一口气苏醒了过来,众人都放下了一块心中的大石,为富豪庆幸不已。
大汉于是毫不客气地对富豪说:“我已经把你救活了,你应该履行诺言,把五百两银子悉数交给我了吧。”
富豪一听,脸都绿了,众目睽睽之下,只好万分不舍地给了大汉一把碎银。大汉仔细一数,大喊道:“怎么只有五十两,你太不守信用了!”
“哼!你们乡下人哪里看过如此白花花的银子,五十两已经很多了,竟然妄想要五百两,未免太贪心了吧!”富豪刚刚恢复过血色的面孔,露出一脸倨傲的神情。
一旁有一位蓄了满嘴白胡子的老人指着富豪,摇摇头地唏嘘慨叹道:“你真是落水要命,上岸要钱啊!”
醍醐灌顶
对于金钱,我们应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得财富;而靠非法经营、非法手段赚钱,是会被别人鄙视的。有的人为了钱财不顾自己的信誉,轻易地就毁掉了自己的人格。虽然金钱不可或缺,但信用、诚恳、慈悲等才是真正能充实我们生命的东西。
§§§第8节一毛都不能拔是不会享受到福报的
在阴森惨淡的阎罗殿里,阎罗王寒着一张紫绛色的黑脸,坐在大殿中审问一群迷离漂泊的魂魄,两旁的鬼卒拿着刀斧戟剑,龇牙咧嘴地吆喝着。
阎罗王冷冷地问道:“跪在下面的是什么人?前世功过如何?”
判官有条不紊地翻阅三世因果功过簿,朗声地回答说:“报告阎罗王,他叫王有德,前辈子是一个有钱的员外,行善乐施,是百姓眼中的大善人。”
阎罗王又问道:“嗯!查查看他下辈子应该受什么样的果报?”
判官答道:“他可以再转世为人,出生在有佛教信仰的家庭,上辈子修福报,下辈子修智慧,福慧具足。”
阎罗王表情森严的脸上,难得挤出一丝的笑容,高兴地说道:“太好了!王有德,你投胎去吧!不要失却宝贵的人身,好好地修行呀!”
王有德的魂魄千恩万谢地跪叩阎罗王,欢欢喜喜地由鬼卒领着去投胎轮回了。接着,鬼卒又抓来了一个魂魄,浑身战栗地跪在尘埃上,吓得不敢抬头。
阎罗王抚尺一拍再度审问,声音仿佛响自冰冷的大寒地狱:“下面跪着的,又是什么众生?”
判官答道:“报告阎罗王,这个人名叫李怀恩,上辈子是个本本分分的庄稼人,没有做什么大善事,但是也没有造什么恶业。”
阎罗王就问:“喔!那么,他应该到哪一道去转世?”
判官回答:“他仍然可以到人道去做人,种一点来世的善根。”
阎罗王就说:“好!你去轮转吧!要好好珍惜这不可多得的因缘。”
李怀恩的魂魄也感激涕零地拜谢阎罗王,随着鬼卒去寻找他的来世情缘。随后,鬼卒们又抓来一些魂魄,阎罗王一一详细地加以审问,并且依照各自的因缘果报去六道轮回转世。说也凑巧,今天审问的魂魄都具有清净的种子,每一个众生都投胎去做人,阎罗殿内洋溢着难得一见的祥和喜悦之气。
阎罗王正在满心欢喜时,鬼卒抓来一只浑身毛茸茸的畜生,阎罗王眉头一皱,问道:“下面跪着的是什么众生,都造了一些什么罪业?”
判官仍旧不冷不热地回答道:“他是一只猴子,几世以来都不知道修行,已经做了几辈子的畜生。”
阎罗王就严厉地说:“那么就仔细查查他的来世因缘!”
判官说:“他下辈子仍然需要再做猴子,遇到好的主人,教予善法,才能解脱恶道,获得人身。”
阎罗王一听,正要挥手批示叫猴子去投胎。
不想那猴子却机灵地说道:“阎罗王!这样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其他的众生都可以投胎去做人,只有我还要去做猴子。求您发发慈悲心,让我也去转世为人。”
阎罗王突然兴趣盎然地说:“喔!你怪我不公平不让你做人。你看,人的身上哪里有你这毛茸茸的猴毛呢?”
猴子立即接口道:“没有关系,只要能做人,我愿意把我身上的毛拔掉。”说完,便马上迅速地拔除自己身上的猴毛。但是才拔下一根细细柔柔的毫毛,猴子便痛得“唉唷!唉唷!”地大叫起来。
阎罗王看了,哑然失笑地说道:“你看你自己,一毛都不能拔,怎么能做人呢?”
醍醐灌顶
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春天不播种,就不能可在秋天有丰硕的收成;平日悭吝贪婪,不知施舍,也不可能储存菩提的种子,等待其将来的开花结果。佛说,一毛都不能拔除的人,只有在贪瞋愚痴的生死浊流中浮沉;只有心怀慈悲,广施善行,才能享受大舍之后大得的福报。
§§§第9节事事锱铢必较是不会占到便宜的
有一位虔诚的老居士,专修净土法门,一心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一天,他感到大限之期即将来到,便把儿子叫到床前,殷殷嘱咐说:“我就快要死了,谢谢你们平日对我的尽心孝养,我希望你依照佛教仪式送我最后一程。我死以后,你一定要礼请寺院的法师来为我诵经助念,引导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说完就安详地溘然而逝。
儿子哀恸欲绝地办理父亲的丧事,并且遵循老父的遗言到寺院请来法师为父亲举存佛事。儿子悭吝成性,想到这丧葬佛事一定得所费不少,赶忙问法师说:“超度亡灵的佛事要念诵什么经?需要多少钱?”
法师一听,原来是个一毛不拔的守财奴,有意地对他说:“接引亡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念诵阿弥陀佛经,要花费一千钱。”
“这么贵呀!能不能给个优待,打个八折怎样?”儿子听了,满脸舍不得的神情,极其为难。
那法师就说道:“咦?请人诵经做佛事是心甘情愿的事,又不是买东西打折扣,绝对不能讲价。”
“拜托,拜托!无论如何请你行个方便,打八折好不好?”儿子拿出平日在市场与商贩讨价还价的功夫,一本正经地和法师杀起价来。
“好!好!打八折就打八折。”法师拗不过他的缠功,只好妥协。
一切准备就绪后,法师开始举腔诵经超度亡者。诵经前要礼请诸佛菩萨来加被往生的人,只见法师不急不缓地念道:“南无东方的诸佛菩萨,请你们慈悲降临坛场,把亡者接引到东方世界去往生。”
如此举腔三请,一次比一次声音洪亮,字字撞击在儿子的心坎上,儿子连忙打断诵经的程序,一脸疑惑地问:“且慢!我父亲交代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师父您却请东方佛国的诸佛菩萨来接引他呢?”
法师笃定地回答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需要一千钱的费用,你坚持要打八折,八百钱只能到距离近一点的东方世界了!”说完,还一派若无其事的样子。
儿子想:“为了自己吝惜二百钱,连累父亲往生不了西方极乐世界,只能到东方佛国,实在大逆不孝。”
于是他咬咬牙,终于破釜沉舟下了最大的决心:“师父!我愿意多加二百钱,请您重来还是接引家父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吧!”
法师举手振铃,重新祝祷道:“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请你们手持金台来接引亡者往生彼国。”
佛事正庄严地进行着,突然躺在棺椁中的父亲一骨碌地坐了起来,指着儿子的鼻子大骂:“你这个不肖子!为了你要节省二百钱,一会儿东方,一会儿西方,害你老子东奔西跑,忙坏东西方的佛菩萨,累散我一身的老骨架,你知道吗?”
说完,整整衣襟又安详地躺回了棺中。
儿子早已吓得噤若寒蝉,脸上一阵青一阵白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醍醐灌顶
有句俗话说:“吃不穷,省不富。”大钱都已经花了,如果在小钱上还锱铢必较,反而会弄巧成拙,让人贻笑大方。当然,钱不多的时候,自然要节省一些,应该有计划地去花钱。但在某些事情上,该花的钱是一定要花的,否则会因小而失大。
§§§第10节要守住蕴含无限宝藏的无形心门
《百喻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家里很有钱。一天,因为朋友有急难,必须出远门去帮助他,于是便把家中的奴仆找来,交代道:“我现在临时有急事,需要出门一段时日,我不在的时候,你要好好看紧门户,并且把草寮里的毛驴绑好,不得有所闪失。”
主人出门之后,奴仆果然很听话,依言日夜不休地守着门户,丝毫不敢怠慢,这样相安无事地过了几天。后来有一天,恰巧邻村举行祭祀大会,请来了技艺精湛的乐班来表演,十里八乡的邻居们竞相前往听戏取乐。奴仆的朋友也满怀热情地来邀请他前去同乐,这个奴仆虽然也很想去看热闹,但是一想到主人临走时的叮咛嘱咐,面有难色地说道:“谢谢你的一番盛意,虽然我很想去邻村看表演,但是我的主人临出门时曾经交代我要把门好好守住,我不能违背他的命令啊。”
朋友听了,仍然不依不饶地劝诱他,奴仆经不起朋友的一再鼓舞,突然福至心灵,拊掌大喊:“哈!有了!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只要把门卸下来扛在身上,把毛驴绑在腰间,那样就可以和你一起去玩了。”
奴仆说完,毫不迟疑地把两扇朱红的大门卸了下来,用绳索小心翼翼地系在毛驴的身上,再把另一头的绳索绑在自己的腰际,然后欢欢喜喜地和朋友一起去了邻村,通宵达旦地尽兴玩乐,彻夜未归。
奴仆走后,留下空空荡荡的门户,也没人看管。半夜的时候,一个小偷来行窃,一看富翁家门户大开,于是放大胆量,把细软值钱的东西,塞满鼓鼓的一大布袋,然后从从容容地逃跑了。
等到富翁办完了事,赶回家中,一看家里财物全被洗劫一空,悚然大惊,便把奴仆传来询问:“我出门时不是一再叮嘱你,要把门户看好,你怎么怠失职守,让小偷来闯了进来呢?”
奴仆却一脸无辜地回答说:“主人!你是曾经交代我要把门守好,把毛驴照顾好,因此我出外的时候,也不敢忘记把门和毛驴随时带在身边啊!”
主人发疯似的喊道:“我要你守好门户,就是要你把财物守护好!你这个蠢东西!”
那个愚笨的奴仆仍旧一脸茫然:“咦!主人!你只叫我把门和毛驴守好,你并没有叫我看管财物呀!”
主人被他气得不行,最后无奈地教训这个奴仆:“叫你守住门户,就是要你守住一家的财物、生命安全,财物既然已经尽失,徒然空守住两片大门,又有什么意义呢?”
醍醐灌顶
如果我们为了保住面子,而因此丢掉了里子,便是本末倒置的愚痴行为。因此,在处理事情时,要洞悉原委真相,把握根本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人生要守住的不仅仅是外表形式的一扇大门,更重要的是要守住蕴含无限宝藏的无形心门。而且我们还应善于用智慧,来自如地开关我们的心门,才样才不会做出愚痴的事情来。
§§§第11节钱财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
佛经中有这样的记载。
隋文帝时,梁毗曾任西宁州刺史十一年,当地的蛮夷酋长都穿金戴银,爱金如命,并以金子多的人为豪俊,因此他们常年为了金子而大动干戈,百姓也没好日子过,梁毗对此感到忧虑与厌恶。
一天,各酋长来拜见梁毗,纷纷带着金子作为礼物,梁毗收下后放在座位旁,双手抚摸着金子,突然号啕痛哭,并说道:“金子这东西,肚子饿了不能当饭吃,天气冷了不能当衣服穿,你们却为了它相互残害,为它丧命的人不知有多少!现在你们把这些要命的金子送给我,分明就是想杀我啊!”
哭完后,梁毗把金子全数退还给酋长。那些酋长虽被梁毗的举动吓了一跳,但也因此受感动而有所觉悟,再也不为争夺金子而互相掠夺了。
文帝听说此事后,称赞梁毗,还升他当了大理卿。梁毗当上大理卿后,执法公平允正,百姓都称赞他做得好。
醍醐灌顶
生活需要钱财,有钱能使人完成梦想,也可救人一命,也可捐助弱势……但想要拥有钱财,必须凭借正当方法取得。若一味地追逐金钱,为金钱所迷惑,甚至利用各种非法手段铤而走险,不但身难安,心也会坠入地狱。
§§§第12节施舍比接受更富有
从前,有两个人是亲兄弟,虽然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但是性情却迥然不同。哥哥天生得一身懒骨头,好吃懒做,什么活都不做;而弟弟却勤快随分,喜欢与人结缘。有一天,兄弟俩一齐乘车出门办事,不巧遇到雨天路滑,哥哥掌着缰绳狂飙,一时失去控制,两兄弟立刻坠落山崖,丢掉了意气风发的年少生命。
只见兄弟俩一缕幽魂,恍恍惚惚地来到了幽冥殿外,早有青面獠牙的狱卒等候在门口,一把提起两兄弟,抓到阎罗王的面前。
阎罗王寒着一张铁黑色的方脸,瞪着铜铃般的大眼,抚尺拍得震天响,大声喝道:“你们兄弟二人上辈子做人,没有做过什么大好大恶的事情,下辈子还能够保有人身,出生做人。判官!查查看,有哪户人家需要胎儿去投胎转世的。”
“报告阎君!有赵、谢两户人家分别拥有子嗣的因缘,只是出生赵家的人,长大之后要不断地布施他人;投胎谢家的人,则一生都在接受别人的施舍。”文判官仔仔细细地翻阅着生死名簿,簿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众生的三世因缘果报。
“既然如此,你们兄弟就各自去投胎赵、谢两家吧!”
哥哥一听阎罗王的判决,心想:如果投胎到赵家,一生都要辛勤去赚钱行布施,实在太奔波劳碌,不如接受别人的施舍来得清闲舒服。主意打定,赶忙机灵地跪到案前,磕头如捣蒜地说道:“启禀阎罗王!一辈子要施舍别人的人生太辛苦了,求您大发慈悲,让我去投胎谢家,接受别人的施舍吧!”
“照你这样说,那施舍给人的赵家,又该谁去投胎呢?”阎罗王接着问道。
敦厚笃实,站在一旁始终不发一语的弟弟,恭恭敬敬地合掌道:“启禀阎罗王!让我哥哥去谢家转世,我愿意做赵家的子弟,一生把财富布施给他人,广结善缘。”
于是阎罗王放下了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兄弟两人也依照自己的业力,各自到赵、谢两家去转世投胎。
弟弟因为发愿施与人家,因此到门第高贵、财富雄厚的赵员外家投胎为独生子,长得聪明伶俐,深得家里上下人等的喜爱,最难得的是赵氏公子生就一副慈悲心肠,看到贫病孤寡的人,经常赈济救护他们,凡有求助者,赵公子全都要满足他们的心愿。而赵员外一家,看到孩子如此乐善好施,也乐得以庞大的钱财随喜布施,因此赵公子慈悲喜舍的美名不胫而走。
然而,一心企望接受别人施舍的哥哥却投胎到家徒四壁、行乞为生的谢家,一辈子向人乞讨残羹剩饭,接受人世的施舍和同情,也接受着世人的鄙夷与侮蔑。
醍醐灌顶
俗语云:施舍比接受更富有。施舍是富有的人生,而接受却是贫乏的人生。施舍是因为富有才会施舍,这富有包括精神上的富有和物质上的富有。施舍不一定只限于金钱物质的赞助,随时给别人微笑,随心为他人欢喜,都是一种清净可贵的布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