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随缘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1节万有皆从因缘生

    缘动则心动,心动则缘起。缘来好好珍惜,缘去淡淡相随。万事皆缘,随遇而安。

    一切的因缘果报,由自己起心动念所招感

    从前,舍卫国有个叫波斯匿的国王,有一天亲自来到佛陀住处,至诚恳切地顶礼佛陀,并长跪着说:“尊贵的佛陀,弟子愿以真诚的心,在城镇的街道上,准备素宴供养佛陀及僧众们,让国人能够认识世尊!愿一切众生都能因世尊的慈悲德行,听闻微妙的法要,而远离邪魔蛊惑及一切恶法,并守持五戒,不造作恶业,以此消除一切灾难。”

    佛陀说:“真是有善根的国王啊!你能够用智慧治理国家,为人民种下未来的善因,并引导人民走向人生的正道。”之后,国王便亲自准备素宴,以恭迎佛陀及其弟子们的到来。接着,佛陀和随行的弟子们便来到设宴的街道,接受国王的供养。用完斋后,佛陀便升座为国王及子民们宣说佛法。

    此时有很多人都聚集在这儿听佛陀宣说佛法,恰好有两个商人路过,一人听了佛陀的开示,便很欢喜地说:“佛陀就好比帝王,其常随弟子们犹如忠臣般地随行,想必佛陀是真正具有大慈悲及大德行,才能让国君这样恭敬地供养他!佛陀是这样地尊贵,我也应该奉行佛陀所说的教法。”而另一商人却说道:“这国王可真是愚痴!拥有如此大的财富、权势和地位,为何要对佛陀如此地奉承呢?佛陀就好比是头牛,其随行弟子犹如牛车,牛拖着牛车南北奔波,居无定所,身上又一无所有,这有什么好值得如此尊崇与追随的!”

    随后两人一同离去,大约走了三十里路,感觉有些累了,便在路旁的凉亭休息并喝起酒来,心起善念的商人,因对佛陀所生起的恭敬心与欢喜心,感召得龙天护法的护佑;而心起恶念的商人,却感召了地狱里的众生,使酒在腹中如火烧,因而神志不清跌倒在凉亭外。第二天清晨,恰好有一商队驾车路过,心起恶念的商人于是就惨遭碾毙了。同行的商人见状,怕回国时,国人会误以为是他因贪图朋友之财,而行不义的手段,于是只好离开本国转往他国流浪。

    此时,正好该国国王驾崩,并留下预言:“将有一卑微的人来到我国,如果他将是继承王位的人,我这匹神马便会向他屈膝下跪。”之后,大臣们便带着神马到处找寻未来的国王。刚好这个商人来到此国,神马见到商人,立即跪下并舐舔他的脚,所有的臣子便很高兴地认定此商人就是他们所要寻找的新王,于是请他回王宫继承王位。

    成为国王之后,商人心想:“这一生并没有做什么善事,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福报?想必是因听闻佛陀的教诲,获其慈悲庇佑所致。”便与群臣出发前往舍卫国请教佛陀,以解除心中的疑惑。于是佛陀就为他开示:“当年波斯匿王在供养三宝时,你所生起的念头是至诚的恭敬心,因此种下未来成为国王的善因,所以能登得王位;而另一同行的伙伴,心起骄慢,因而种下了恶念的种子,所以得车祸。这一切的因缘果报,无非是由自己起心动念所招感,都是自作自受,不是天龙鬼神所能左右的!”

    醍醐灌顶

    佛家认为,一切的因缘果报,是由自己起心动念所招感的。为人之道,就是要能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时时起善念,不起恶念和妄想。这样会得佛光普照,待机缘成熟时,自会有福报降临。

    §§§第2节万有皆从因缘生

    舍利弗和目犍连两个人是好朋友,两人都是著名的宗教学者,都有着许多的随行弟子跟着他们一起研究佛法。虽然他俩博学多识,但总认为还没有获得真理,于是便彼此相互约定:“如果哪一个人有了特殊的见闻,都得互相通知,然后一起相互切磋。”

    一次,舍利弗有事进王舍城,看见一个人,披着袈裟走在街上,态度从容,威仪严肃。觉得很奇怪,就跑过去和他谈话:“先生!您的服装像是一位宗教师,而且您雍容肃穆的态度,表现着很有修养的样子。请问您的大名叫什么?你所信奉的是什么宗教?”

    “我叫阿说示,我所信奉的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你们的老师是谁?”

    “本师释迦牟尼佛!”阿说示合掌恭敬地答道。

    “呵!就是那位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出家成佛后,所创立的佛教吗?我倒听见人家谈起过的。那么,请教你们的教义说些什么?”

    “佛陀太伟大了,佛教的教义也广博渊深极了!我修学的日子还不长,不能知道得那么多,只是常常听见本师说:‘万有皆从因缘生’,这就是佛陀的中心理论了。”

    舍利弗接着说道:“听起来是很好!但是可不可以请你把‘万有皆从因缘生’的道理,替我说得详细一点呢?”

    “好的!我们就拿这棵树来说吧。”,阿说示手指着路边的一棵树说道:“这棵树的来源,最重要的,必须先要有一粒树种子,这就叫‘因’。同时必须有土壤、肥料、水分、温度、空气种种条件,帮助种子生长,这就叫‘缘’。由于因缘的凑合,才能使一棵树生起与存在,这叫‘因缘所生’。水土等的缺乏,因缘条件的离散,或者遇到相反因缘的打击,这树就要干枯,终至消灭。所以万有的消灭,也还是由于因。”

    “树就是这样从因缘生起的,而其他一切万物也都是这样从因缘生起的,宇宙间没有一件事物,能够逃得出这‘从因缘生’的定律的。就是我们一个人的苦乐贫富、智愚、贤不肖,也都是由于过去思想行为的业力为主‘因’,现在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为助‘缘’,才造成的,也都是从因缘所生起的。”

    阿说示说得高兴了,滔滔不绝地说了下去:“有些人,不懂得因缘的道理,以为人生的贫富智愚,都是偶然这样的,或者自然而然会这样的,并没有什么原因。这是抹煞因果的‘无因论’。其实,何曾有过一棵没有种子水土的因缘,而凭空生长的树呢?又如这是一棵娑罗树,一定要从娑罗树的种子生起,绝不会从别的种子,或者从毫无关系的石头瓦块生起的。我们一个人的遭遇也是一样的,是自作自受的,从自己的业力(因)和环境(缘)造成的,并不是由于另外的什么神的主宰赏罚。又如这棵树,不但要有好种子,土壤的肥瘠,水分的多寡,空气温度充不充足,都足以影响到这棵树的成长。由此可见,一个人的遭遇,固然许多是由于过去的业力决定的,但是现在的努力,是更要紧的。所以有些人,以为现在的一切,都是在冥冥中已经注定了的,这是抹煞了现在行为价值的定命论。这两种,都是错认了因缘的‘邪因论’。能够知道万有皆从因缘生,把握到正确而必然的因果关系,纠正了无因论和邪因论的错误,就可以确定自己行为的价值,而知道怎样去努力,去创造光明的前途!”

    舍利弗听了阿说示的这一席话,立刻解悟到佛的真理,欢喜得直说多谢。于是回去邀同目犍连,带领了两百个学生,一同从佛出家。后来,他俩分别成为了佛陀门下智慧第一与神通第一的两个大弟子。

    醍醐灌顶

    佛学认为,世间万物的发生,皆是有因果原因才得以存在的,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有因必有果,种下善因就会得到善果,结下恶因便会得到恶果。一个人只有坦然地面对遇到的所有状况,用一颗善心和平常心去面对一切,并且积极地活在当下,才能过上光明的生活。

    §§§第3节放得下,舍得付出,才能身轻心安

    佛在世时,有一位波斯匿王出城巡游。他乘坐在高大的白象上,一群随从围绕其身旁。途中,波斯匿王从远处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过来,他深怕这位老迈的长者受到惊吓,即吩咐身边的随从:“停下来!停下来!”让老人能慢慢地走过来。

    这位老迈的长者远远看到国王时,也稍微停下。他望见随从的队伍也停下时,才放心地继续向前走。当长者走到这群人的面前,国王以慈祥、轻柔的声音呼唤他说:“老人家!看你白发苍苍,好像年纪不小了吧!”

    老人仰头看着国王,展露出天真的笑容,并伸出四个手指头对国王说:“我才四岁。”

    国王很怀疑地说:“你才四岁?”

    老人坚定地说:“对!我才四岁。因为,我在四年前所过的生活是很糊涂、懵懂的人生,那不是真正的人生。后来很幸运地得闻佛法,所以我受佛陀的教育才四年。如今,我凡事都放得下,一心只想要施舍,在我有生之年尽力去付出。在这当中,体会到付出是多么欢喜、快乐的事;不与人计较是如此的自在!由此,了解到心无烦恼,才能身轻心安!这四年来,我过得很逍遥自在,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我真正会做人的年龄才四岁。”

    波斯匿王听了欢喜地说:“老人家!人生确实要放得下,舍得付出,与人无争,与世无争,这才是最逍遥的人生。我很羡慕你!虽然你听闻佛法才四年,但你的人生已经很有价值了。”

    醍醐灌顶

    佛家认为,要体会佛法真理,追随圣贤者行迹,必须先学会放得下。有些人常有自我的主见,以为谦让会使自己吃亏;或认为身旁事物都是恒常、坚固的,所以不愿让步。这些见解如同一条绳子将自己绑住了,是苦不堪言的。人若能学会放得下,舍得付出,与人无争,与世无争,才能身轻心安。

    §§§第4节学会随缘放下,才不会有烦恼挂心头

    这是一个关于一休小和尚的故事。

    一天,师父出去了,吩咐大家好好在庙里看庙,用功。一休当时才九岁,大殿里待不住了,便跑去找他师兄玩,终于在方丈室找到师兄。师兄比他大两岁,却在方丈室哭呢。

    “你哭什么?”

    “不得了了,我惹大祸了”。

    一休说:“我们是学禅的人,不能哭啊!”

    “你不知道,这柜子里有师父最喜欢的东西,他平时背着我拿出来看,自己欣赏,就是不让我看,今天师父走了,我实在忍不住了,看看到底是什么?我就打开了,看见是个瓷器,我也拿在手里玩一玩,一看,一下子给摔了,这回不得了了,师父回来我没法过日子了,我真的要死了。”

    “唉!你别哭了,你把这个东西交给我,算是我摔的。”

    师兄说:“算是你摔的,我怎么报答你呢?这样吧,师父本来让我看方丈,给我带馒头,我把馒头给你吃。”

    “好,馒头归一休吃,瓶子算一休摔的。”

    师父回来就问:“一休呀!你在用功吗?”

    “啊,我一整天都在大殿参禅,参一个问题,我参的非常专心。”

    师父说:“你参什么问题呀?”

    他说:“我就是要参,到底有没有一个人是不死的?有没有?”

    “唉呀!我的傻徒弟啊,哪有一个人是不死的,一切都无常啊,焉有一个人能不死哪!”

    “啊!这样啊,师父,人都是要死的,通通是无常的,没有人不死。那么东西呢?有没有一样东西能够长存啊?”

    “一样啊,无情之物也是无常啊!总是要坏的,因缘聚了就有,因缘散了就坏。”

    “噢,是这样,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心爱的东西要是坏了的话,我们也不应该伤悲啊?!”

    “对呀!缘散就坏了,自己心爱的东西缘散了,就没有了。”

    “师父,这儿有一个缘散就坏了的东西。”一休把口袋里的一包碎瓷交给师父,

    师父接到后没有发脾气。

    醍醐灌顶

    有情之物也好,无情之物也罢,都是无常的,都不是永恒存在的。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无常之事,学会随缘,则心中自然坦顺。

    §§§第5节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要活在别人的眼睛里

    一个妇人是私生子,别人都对她指指点点,为此她整日烦恼不已。无论她走到哪里,这种烦恼都如影随形,不断地折磨着她。

    有一天,妇人实在忍受不了了,便想投水自尽,一死了之。可是,妇人刚刚跳入河中,就被人救了起来。当听完妇人的不幸遭遇时,那个救她的人劝她投入佛门,寻求解脱。

    于是,这位妇人拜访一位禅师,对其叙述自己的不幸。禅师在听完妇人的叙述之后,只是让她静默打坐,别无所示。

    妇人打坐了三天,非但烦恼不除,羞辱之心反倒更加强烈了。妇人气愤不过,跑到禅师面前,想将他臭骂一顿。

    “你是想骂我,是吗?只要你再稍坐一刻,就不会有这样的念头了。”禅师的未卜先知,让她既吃惊又心生敬意,于是,她依照禅师的教示,继续打坐。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禅师轻声问道:“在你尚未成为一个私生子之前,你是谁?”

    妇人脑子里的某根弦仿佛突然被拨动了一下,她窘得双手捂着脸,随后更是号啕大哭起来:“我就是我啊!我就是我啊!”

    醍醐灌顶

    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要记住:我就是我,是一个独一无二、绝不雷同的我。因此,我们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只要守住自我,守住本性,就能够活得精彩活得自在。因为,我们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睛里。

    §§§第6节过与不及都是不完美的事

    有一个乡下人,天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外人往来,而且长年累月住在穷乡僻壤的山间,一生也难得下山,更不用说进城了。有一次,他为了办一些事情特地进了城。城里人光鲜时髦的衣着、富丽堂皇的建筑、稀奇古怪的娱乐,让这个憨厚、朴实的乡下人看得目不暇接,惊诧不已。

    这个乡下人,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般,好奇地东张西望,走着走着,望呀望的,冷不防和迎面而来的人撞了个满怀,仔细一瞧,竟是自己三十年未曾联系的老朋友。

    老友喜出望外,便把乡下人请到了家中,两人畅谈别后的种种状况,并请自己的妻子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来招待乡下人。

    老友指着满桌的珍肴美味,殷殷地向乡下人举箸劝食:“你尝尝这些菜,都是我内人亲自掌厨的拿手看家菜;你品啜品啜这壶酒,这可是我收藏许多年的好酒,陈年老酒要拿来招待多年好友呀!”

    主人的盛情款待,感染了周遭炙热的气氛,一时主客觥筹交错,对饮起来。霎时酒香、菜香弥漫一室,行酒令的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落。酒酣耳热,宾主尽欢,女主人热情地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龙须汤,请客人食用。

    主人拿起汤瓢喝了一口,呵!味道很是醇美,只是口味清淡了一些,赶忙对妻子说:“这汤太淡了,加一点盐会更可口。”

    妻子应声从厨房拿出一匙盐,洒在香气四溢的热汤上,搅拌均匀之后,请二人再品尝,果然咸淡适中,好吃极了,乡下人好奇地问道:“这个细细白白如砂粒的东西是什么宝贝呀?为什么把它加在食物里面,这汤就变得如此的好喝?太奇妙了!”

    主人笑盈盈地解释说:“这神奇的东西叫食盐,可是你们山中买不到的珍品哦。”

    乡下人听了,有些腼腆地说:“我们乡下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过这么美妙的东西,你能不能送我一些,好让我的家人也见识见识。”

    主人听了,很大方地说:“没有问题,我送你一大包,你慢慢食用。”随即很慷慨地拿了一大包盐送给了那个乡下人。

    乡下人如获至宝,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并且叫妻子准备饭菜,把全家人召集到饭桌前,抓起一大把白盐,得意洋洋地说:“昨天我到朋友家做客,他请我吃饭的时候,在菜肴中加了一点点叫做盐巴的白白东西,菜就变得美味可口了;现在我们加它一大把,菜一定会更好吃。”

    说完,把手中一把的白盐洒在菜肴里,经过一番翻炒之后,乡下人夹起菜就往嘴里送,唉呀!一盘原本色味俱佳的好菜,却咸得舌头都失去了味觉,根本无法入口。

    醍醐灌顶

    儒家主张中庸,佛教追求中道。做事过于勤奋不休息,或者懈怠不用心,都不合乎中道的精神;生活过度骄奢享受固然不对,过分的苛刻自己也不适当;感情太热、太冷,待人太严厉、太纵溺,就好比盐巴放得太多或太少。过与不及都是不完美的事。人生应该追求不左不右、不苦不乐、不偏不倚的中道智慧生活。

    §§§第7节道德是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强制要求别人

    《大智度论》中有一则饶富趣味的故事。

    祇园精舍里有一个漂亮的莲花池,莲花池里栽种了各种颜色的莲花,靛青如蓝天,雪白如棉絮,澄黄如雏菊,嫣红如桃杏,清香四溢,柔软可爱。清晨的阳光照在莲花池上,只见池面涟漪,波光粼粼,荷叶田田,一梗清莲出水,随着轻风摇曳生姿,莲瓣间、荷叶上的露珠顽皮地滚动着,迎着旭晖,散发着晶莹剔透的光芒,像极了童子无邪的笑靥。

    饭食完毕之后,一位比丘信步走出讲堂,来到莲花池畔经行,走呀走的,突然一阵轻风徐徐吹来,吹得一池的莲花翠摇绿坠,亭亭清绝,空气里处处弥漫着莲花沁人心扉的淡淡香气。比丘俯下身体,忘情地嗅着莲花,如醉如痴。

    突然间,从莲池中窜出一位身材魁梧巨大的护池神,铁青着脸,瞪着铜铃般的眼睛,指着比丘的鼻头,疾言厉色地詈骂道:“你是个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弟子,早已断除了一切的烦恼,超越了五尘六欲的缠缚,对于世间色声香味触法的一切欲望已经不沾不滞,为什么小小的香欲就引发你的贪婪之性,耽溺其中,无法自拔呢?你平日的修持工夫还是不行啊!何况这一池美丽的莲花,具有清净、柔软、可爱、香气四种特性,象征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是大自然以虔敬之心所成,用来供养佛法僧三宝,你怎么可以以染污心来窃取它的清香之气,损坏了宇宙间一件清净的瑰宝呢?”

    比丘满面羞惭,双手合十向护池神忏悔:“惭愧!惭愧!我是个三毒已断,不再受轮回之苦的阿罗汉,却禁不起香欲的小小诱惑,看来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染,真是难以根除啊!”

    正当比丘深深地自责时,突然从远处走来了一位檀那女施主,头上顶着一坛的乳酪,脚步轻曼地朝着讲堂行去,想是要向佛陀呈献她的虔心。她三步二弯,经过莲花池畔,只见一池的莲花沐着朝阳,素净清雅,空气中荡漾着一股清凉的幽香。她放下头上的瓦坛,弯下身子,撩起衣襟,迅速地采摘了四五株莲花,红黄白靛一手掬握,像极天上缤纷美丽的彩云,然后大步地离去。看得一旁的比丘惊愕不已,而护池神则寒着一张暗紫的脸,不发一语闷坐在池边。

    于是比丘满脸疑惑地问道:“刚才我只不过轻轻地嗅了一下莲花的香气,你就严厉地斥责了我一顿,这位女子没有经过同意,随便采摘池中的莲花,她已经犯了偷窃的过失,你反而不加以阻止,不同的行为却有严峻与宽松的对待,这是什么道理呢?”

    护池神解释道:“尊者,你是个证道的圣弟子,堪受人天恭敬的僧宝啊!出家人有了一点点过失,好比本来清洁干净的白布,染上了细小的灰尘,又好比瑰丽的美玉,有了纤毫的瑕疵,天下人是很容易察觉的呀!世间的俗人整天翻滚于五尘六欲之中,纵然有了一些踰越常规的行为,仿佛本来就肮脏的抹布,又泼上了一层污垢,也不见其黑。因此,我要守护你的圣胎,对你严苛责备,对于在家檀那,只能施以方便宽容!”

    醍醐灌顶

    道德是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强制要求别人。俗话说:君子之过如日蚀。大自然如果产生了日蚀现象,天下任何角落的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君子坦荡荡,心胸磊落,行事光明,有了丝毫的过失,也不会如小人一般掩过饰非,天下任何人都很容易察觉。如若一个人能自持谨严,就能拥有如莲花般清净的自性。

    §§§第8节万物皆可变,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真性

    在《佛教圣典》一书中,记载着一则充满智慧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旅人,因为要到外地办事,于是日夜兼程地赶路。一天,走到了荒郊野外,眼看夜幕低垂,日头早已躲入西山,偏偏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正在焦急慌乱间,抬头一看,咦!前面竟然有一座断壁残垣的破山神庙,他心想:“今晚就将就点儿,暂时在庙中过一宿吧!”

    旅人推开咿呀作响的柴扉,进到山神庙。只见满室乱七八糟的盘着许多蜘蛛丝网,山神也睁着铜铃般的眼睛,瞪得旅人不寒而栗,山神身上原本华丽的蟒袍,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尘,原来是山神庙已经荒废的太久了,已很久不食人间烟火了。旅人打开简单的行囊,在神案下面胡乱地铺了些干草,和衣躺下,口中默念佛号,希望无事平安地度过这漫漫长夜!

    正当旅人似睡非睡、蒙蒙眬眬间,突然听到大门“碰!”地应声打开了,随着一阵凉飕飕的阴风,飘然走进一个龇牙咧嘴,头颅状如三峰的小鬼,身上背着一副尸体,唾沫横飞地准备大快朶颐。旅人吓得瞠目结舌,赶忙往案桌角落里面藏躲,深怕被小鬼发现,也成了无辜的腹中物。

    小鬼正准备将尸体撕裂吞吃的时候,突然一声如雷鸣的巨响,跳进一个身材巨大,面目狰狞的大鬼,气争败坏地指着小鬼大吼:“可恶的东西,这个尸体是我的猎物,你胆敢使诈窃抢,看我一掌打死你!”

    “哼!这尸体是我先抢到的,当然归我所有,我正打算好好享受哩!”小鬼也不甘示弱,抓住尸体不放。

    两个鬼剑拔弩张,一个说尸体是他先发现的,一个说尸体是他先抢到的,彼此谁也不让谁。躲在神案下的旅人吓得不敢喘息,心想:“今天真是活见鬼了!遇见一个小鬼我已经命在旦夕了,然后又来了个大鬼,哪里还有活命的机会,看来今天是劫数难逃了!”

    两个鬼正吵得天翻地覆的时候,突然发现神桌作响,大鬼眼尖,一看,嘿嘿!原来桌子底下还躲了一个人,好!就请他做个公道吧。于是大鬼一把揪出瑟瑟发抖的旅人说:“你为我们评评理,说说这尸体是谁先抢到的?”

    旅人心中大喊:惨了!如果说尸体是小鬼先抢到的,大鬼一定不会饶恕我的;如果说是大鬼先抢到的,小鬼也一定不放过我的。横竖难免一死,自己是个受过五戒的佛弟子,拼个不打妄语,也要死得堂堂正正,像条汉子。旅人笃定地说:“这尸体是小鬼先背进来的。”

    大鬼一听,这个人居然不知死活的站在小鬼那边,于是勃然大怒,盛怒之下扯断旅人的臂膀,吃下肚子。小鬼一看,旅人为了自己说了句公道话,就失去了一条膀子,赶忙迅雷不及掩耳,从尸体身上抓下一条臂膀,安装在旅人的身上。就这样,大鬼吃掉旅人的四肢,小鬼就从尸体上移花接木安装四肢,吃身体就接身体,吃头就装头。

    大小两鬼争闹了一整夜,眼看东方将现曙白,两鬼在鸡鸣声中扬长呼啸而去,留下旅人摸摸不是自己的头手身体,哀哀地对着山神,迷惑地问道:“我是谁?我究竟是谁呀!”

    醍醐灌顶

    佛家认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有条件的存在,条件具足了便成立,条件缺失了便幻灭,称之为“缘生则聚,缘灭则散”。现代人的器官移植手术,不止手脚皮肤可以移植,甚至连心脏脾肺也可以更换,然而换来换去,唯一不变的还是我们的“真心佛性”。

    §§§第9节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从前,有一对贫穷的老夫妇,他们既没有儿女,也没有谋生的技能,体弱多病,只能依靠乞讨过日子。他们不仅家贫如洗,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栖身在废弃的牛棚里面。他们唯一的财产是身上那一件经年累月不离身、又脏又破、不曾洗涤的衣服。

    一天,老夫妻听说佛陀带着一千二百五十位的圣弟子,到当地来接受供养。夫妻俩着急地商量着:“佛陀是世间稀有难得的第一福田,如此难逢难遇的因缘,我们绝对不能错失,总要想办法凑出一点东西去供养。”老先生病态的脸庞洋溢着难得的奕奕神采。

    老婆婆忧虑地说道:“可是我们实在太穷了,拿不出东西来布施。”

    老先生忽然想来似的说道:“有了,我们可以把身上这件衣服供养给佛陀呀!”

    老婆婆却振振有词地表示意见:“这衣服又破烂又肮脏,怎么好意思送给佛陀呢?何况一旦布施出去,今后我们如何一丝不挂地出去乞讨呢?岂不要饿死冻死在牛棚里?”

    老先生就开导她说:“今生我们所以如此的贫穷,是因为过去世不知道结缘布施。春天不播种,秋天怎么会有收成?纵然因为施舍这件唯一的破衣服而冻死饿死,我也要来生的脱离穷苦果报,种下些许的因缘种子。”

    于是,老乞丐便拿着唯一的财产,羞涩地来到精舍,恰巧佛陀正和弟子们在用斋,老乞丐在门口踯躅徘徊,不敢进入。

    佛陀慈祥地叫他:“老人家!你不用害怕,到我座前来。”

    老乞丐跪在佛陀的座前,双手恭敬地捧着衣服,呈献给佛陀:“伟大慈悲的佛陀啊!请您接受弟子卑贱的供养。”

    “老人家!我满心欢喜接受你挚诚恳切的供养,你今日的布施和恒河沙数的七宝供养功德是一样的深厚。”

    老乞丐听了佛陀的开导,欢天喜地回去了。满座的弟子闻到衣服所散发的酸臭汗味,一个个反胃作呕,无法下咽,佛陀于是叫目犍连将老乞丐的衣服拿到江边去清洗。目犍连把衣服丢入清澈的江水之中,突然波涛汹涌,溅起千丈高的雪花,气势滂湃,衣服如一叶扁舟在浪中载浮载沉。目犍连一惊,立即以神足通运来须弥山,发挥精卫填海的精神,希望能够镇住惊涛骇浪。但是当目犍连尊者把须弥山投掷在江海中,不仅无法平息滔滔浩渺的波澜,须弥山犹如一粒石头在水里翻腾。目犍连赶忙跑回精舍,向佛陀请教解决之方。正在用斋的佛陀随手挑起一粒米饭,交给了目犍连,轻描淡写地说:“你把这粒米饭丢在水中,看看有什么效果?”

    目犍连一脸的疑惑凝视着佛陀,却又不便质问,只好依教奉行把米粒丢在涌动如沸汤的江水中。剎时间,如万丈高楼的江涛突然静如止水,仿佛一面明镜,光鉴映影。目犍连目覩如此不可思议的景象,百思不得其解,撩起干净的衣服,踱回精舍,双手合十向佛陀请示道:“为什么老乞丐夫妇的衣服丢在水中,波浪会如此的汹涌?为什么须弥山无法镇住大浪,而一粒米反而能使滚滚浪潮平静无波呢?”

    最后佛陀解释说:“目犍连!你不要惊讶狐疑。这件衣服外表虽然破旧污秽,却是老夫妻全生命的布施。他们今天供养了这件唯一可以遮寒蔽体的衣服,明日可能面临饿死冻死的生命危险,可是他们仍然欢喜诚心地捐献出来。如此的布施是最清净的无相布施,功德大于须弥山,因此四海龙王要乘风破浪前来随喜赞叹,这就是为什么须弥山压不住波涛的原因。一粒小小的米,是集合宇宙的因缘所成,种子为因,加上水分、阳光、空气、土壤、肥料、人为灌溉等助缘,才能长成累累的果实。因缘法是宇宙颠扑不破的真理,面对因缘所生法的真理,龙王深知要谦卑礼敬,这就是一粒米所以能使波澜壮阔的大海平静如古井的道理。弟子们,你们要明白因缘的真谛啊!”

    醍醐灌顶

    佛说,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从佛法来看,世间上大的不一定大,小的也不一定小,有时看起来小的却远胜于大的。一个人如果能怀一颗虔诚之心看事做事,必定会获得虔诚的福报。

    §§§第10节生命就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

    神会禅师前去拜见六祖,六祖问他:“你是从哪里来?”

    神会答道:“没从哪里来。”

    六祖问:“为什么不回去?”

    神会答:“既然没有来,谈什么回去?”

    六祖又问:“你把生命带来了吗?”

    神会答:“带来了。”

    六祖接着问:“既有生命,应该知道自己生命中的真相了吧?”

    神会答:“只有肉身来来去去,没有灵魂往往返返!”

    六祖拾起禅杖,打了他一下。

    神会毫不躲避,只是高声问:“和尚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

    六祖又杖打了三下,才说:“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

    神会答:“感觉痛,又不痛。”

    “痛或不痛,有什么意义?”

    神会答:“只有俗人才会因为痛而有怨恨之心,木头和石头是不会感觉到痛的。”

    “这就是了!生命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一切尘想与贪欲的。见与不见,又有什么关系?痛与不痛,又能怎样?无法摆脱躯壳的束缚,还谈什么生命的本源?”

    六祖又说:“问路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去路,如果知道,还用问吗?你生命的本源只有你自己能够看到,因为你迷失了,所以你才来问我有没有看见你的生命。生命需要自己把握,何必问我见或不见?”

    神会默默礼拜合十。

    醍醐灌顶

    我们一直不停地追问生命的意义,不停地思索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往往始终想不出答案。其实,生命用概念来定义,它是一种精神的本源,肉体只是它的外在表现。如果我们能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所有尘想与贪念,也许就找到了生命意义的所在。

    §§§第11节不是撑着不死,而是好好活着

    炎热的夏天,知了不知疲惫的在树上叫着:“知了,知了……”天太热了,寺院里的花全都被晒萎了。

    “哎呀,还不快浇点水!看那些花全都快要晒死了!”小和尚着急地喊着,接着就去提了一桶水来。

    “慢着!”老和尚说,“现在正是中午的时候,太阳正大,这时浇水,一冷一热的,非把花浇死不可,等晚一点再浇。”

    傍晚的时候,那盆花已经成了“霉干菜”的样子。

    “不早浇……”小和尚不高兴的咕咕哝哝着:“一定已经死透了,怎么浇也活不了了。”

    “少啰嗦!让你浇你就浇!快点!”老和尚指示说。

    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站了起来,而且生意盎然。

    “天哪!”小和尚喊,“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儿,撑着不死。”

    “胡说!”老和尚纠正,“不是撑着不死,是好好活着。”

    “这有什么不同呢?”小和尚低着头。

    “当然不同。”老和尚认真地说。

    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

    到了晚上的时候,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面前问:“怎么样?想通了吗?”

    “想不通。”小和尚还是低着头。

    老和尚敲了小和尚一下:“笨哪!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得一天寿命,就要好好过一天。那些活着的时候天天为了怕死而拜佛烧香,希望死后能成佛的人,是绝对成不了佛的。”

    老和尚笑笑又说:“如果他今生能好好过,却都没好好过,老天何必给他死后更好的日子呢?”

    醍醐灌顶

    人生苦短,生命易逝。我们今天能健康、自在、安乐地活着,就没有理由不去珍重生命,热爱生活。好好地活着,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这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第12节人生的长度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佛陀问:“弟子们!你们每天忙忙碌碌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佛陀!我们是为了滋养身体,以便借着色身来求得生命的清净解脱啊!”弟子们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地回答。

    “你们知道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久呢?”佛陀环视着座中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

    “佛陀!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有数十寒暑。”一个弟子自信地回答。

    “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相。”佛陀圆满的脸庞有一丝的失望。

    “佛陀!我们人类的生命就像花草,春天萌芽发枝,灿烂似锦,冬天枯萎凋零,归为尘土。”一个弟子一脸肃穆的神情说。

    “你能够认识生命的短暂迅速,但是对佛法也仅止于表皮的了解。”佛陀慈祥地启发弟子。

    “佛陀!我觉得我们的生命就像蜉蝣一样,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过一昼夜罢了!”一个弟子语气无限悲怆地说。

    “喔!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可以说对佛法已有进入肌肉的认识。”

    “佛陀!其实我们的生命就像朝露那么虚幻,阳光一照射,它便瞬间消逝。”一个年轻的弟子当仁不让地回答,清亮的声音响彻讲堂。

    “生命譬如朝露,比喻得好,你对佛法已有入骨的体会了。”佛陀的脸上漾着笑意。

    宽大的讲堂里,弟子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生命的虚虚实实、苦苦乐乐,座中突然有一个弟子站立起来,偏袒右肩,毕恭毕敬合掌,语惊四座地说:“佛陀!依弟子看来,人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语音一出,群情哗然,大家惊愣地看着佛陀。

    “弟子们!人命就如呼吸之间那么刹那无常,能够如此认识的人,才是真正体证生命精髓的人。你们切莫懈怠放逸,应该掌握生命的每一个当下,勤奋精进!”佛陀睿智的法音流入每个弟子的心田。

    醍醐灌顶

    没有什么事物是可以长久存在的,露水只有一瞬,浮游只有一昼夜,花草也只有一季,而凡人也只有不到百年的光阴。人生的长度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切不要懈怠生命,应积极地活在当下,在有生之年多做些有意义的事。

    §§§第13节把个体抛进神性生命的海洋中去

    一群信徒邀请一位禅师到家中讲禅。

    禅师言道:“修行的过程就像把筛子装满水一样。你们必须在凡尘俗事的强大冲击下力求心灵的自由。心中常怀敬畏,此乃真正的禅修之道。其目的是把人的神性生命渗透于万物万事之中。在修习时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也该时时刻刻有此觉悟。”

    言毕,禅师施礼离开了。

    众人默然。少顷,一名信徒愤愤然道:“他还不如说咱们永远也做不到呢!修行就像往筛子里装水?把筛子装满水,这是不可能的!他的意思是我们的修行是一场徒劳。也许真是这样,我们听布道,做祈祷,读圣书,行善事,有时候感到自己的境界好像因此提升了,可是没多久,一切又会倒退回去,反反复复之后,我们其实还是老样子。”

    信徒们冥思苦想,纷纷猜测禅师话中的深意,却得不出任何满意的解释。有人认为禅师是在暗示他们这样的凡人只能求得暂时的境界提升;还有人认为他可能是在引经据典,但查遍了经典却一无所获……

    后来,众人渐渐放下了这件事,只有一个妇人除外。她决意去拜见禅师,求得答案。

    禅师给了她一个筛子和一只水杯。他们一起来到海边,站在岩石上,脚下波涛汹涌。

    “请你把筛子装满水。”禅师说。

    妇人弯下腰,一手拿筛子,一手用杯子舀水倒进去。自然,水从筛底流走了。

    “这和修行是一样的道理,”禅师说,“一个人站在自我的岩石上,试图舀取神的启示,使神性生命充满自我,这无异于要把筛子装满水啊!”

    “那您是怎么做到的呢?”妇人问。

    禅师接过她手中的筛子,远远地抛向大海,筛子漂浮片刻便沉了下去。

    “现在它装满水了,而且永远是满的。”禅师说,“这就是把筛子装满水地方法:不是把一小杯一小杯地神性生命注入个体,而是把个体抛进神性生命的海洋中去。”

    醍醐灌顶

    对于修行而言,只有把个体抛进神性生命的海洋中去,才能悟出真道。对于做人做事而言也是如此。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多么有才华,他的知识和本领也是非常有限的;一个人无论经验多么丰富,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面前,对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也难免会有失误。因此,我们应该持有谦虚的态度,积极地向别人学习,把自己融入无限的知识海洋中去,融入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去,这样才能丰盈自己的人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