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颗禅心看世间万物,则一切皆为禅,则一切明了。
不要寻找外面的毒蛇,要观身内的毒蛇
很久以前,有一位修行人决定独自在山中用功。但是,静谧的山林中却伏藏着许多凶猛的大毒蛇,令修行人心生恐俱,不敢就地禅坐,于是他便在树下高架禅床,敷设坐具以习禅定。然而修行人在禅坐的时候总是昏昏沉沉,瞌睡连连,无法自制,最后终于在睡魔强力的侵袭下,沉沉睡去。
这时,恰好有一位天人遥见沉睡中的修行人,觉得应该帮助他提振精神,精进道业,于是便用哗笑声使其觉醒。然而,修行人睡意正浓,难解天人的用意,还没来得及清醒,便又酣然入睡。因此,天人用尽心思,想着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他克服昏睡的惑恼。突然间,心光一闪,想到修行人平时最害怕就是毒蛇。于是,等至夜深,天人便现身空中,高声惊叫:“修行人呀!不好了!毒蛇来了!毒蛇来了!”如此一喊,修行人很快就从睡梦中惊醒,并且立即点燃灯火,小心翼翼地四处寻找毒蛇的踪迹。
但是修行人寻遍了周遭,怎么也没发现毒蛇的影子时,便很生气地责问天人说:“您身为天人,怎么可以打妄语呢?根本就没有毒蛇,您却一直嚷着有毒蛇。”此刻,天人即借机告诫修行人说:“修行人啊!在你身中有四大毒蛇,日日夜夜,不断地啃蚀着你的法身慧命,片刻未曾停歇,你为何不自观身内的毒蛇,却要寻找外面的毒蛇呢?”天人说完话,随即消隐于天际间。
听完天人对自己的劝诫后,修行人冷静了下来,并有所觉悟。他立即依天人之语,收摄六根,反观省察,遍观身内所藏之物,才发觉皆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终有败坏的一天。但是自己却常为了使它得到舒适安稳,整日没溺于五阴、六尘中,乃至造作恶业,无数劫来沉沦六道,至今不得脱离,实在是得不偿失,愚昧之至。
于是,修行人如此反复思考着天人对自己的劝诫,不到天亮即悟出了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尽解色身实苦、空、无常、无我而超凡入圣,证得阿罗汉果,具足六神通。
醍醐灌顶
很多时候,当出现问题时,我们常常会先把别人揪出来狠狠地批评一顿,或者找出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来为自己开脱和辩解。可事实上,事情解决不了的原因主要是出在自己身上。对于修身而言,重要的不是要驱逐外在的毒蛇,而是要驱逐自己内心的毒蛇。
§§§第2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有些事不要不理不睬
一只老鼠透过墙壁上的洞,看见农夫和他的妻子正在打开一个包裹。里面是什么食物呢?当它发现那是一个捕鼠器后,吓呆了。
老鼠跑到农场的院子里,发布警告:“这所房子里有一个捕鼠器,这所房子里有一个捕鼠器!”
鸡咯咯地叫着,爪子在地上乱抓,然后头也不抬地说:“对不起,老鼠先生,这是你所面临的危险,和我没关系。我不必为此烦恼。”
老鼠又找到猪,告诉它:“这所房子里有一个捕鼠器,这所房子里有一个捕鼠器!”
“非常抱歉,老鼠先生,”猪同情地说,“除了祈祷,我对此无能为力。我一定会为你祈祷的。”
老鼠找到牛。牛说:“老鼠先生,捕鼠器会带给我什么危险吗?”
最后,老鼠低着头回到房子里,万分沮丧地独自面对农夫的捕鼠器。
当天晚上,房子里发出声响,捕鼠器抓到了猎物。农夫的妻子急忙赶来查看。黑暗中,她没有看见那是一条尾巴被夹住的毒蛇,结果毒蛇咬伤了农夫的妻子。农夫赶紧把妻子送到医院,回来后她发烧了。
人们都说,新鲜的鸡汤可以退烧,于是农夫拿着斧头到院子里去获取鸡汤的原料。他妻子的病情没有好转,邻居和朋友们纷纷赶来轮流照顾她。为了款待他们,农夫把猪杀了。农夫的妻子病情恶化。她死了,许多人前来参加葬礼,农夫又杀了牛给他们做吃的。
醍醐灌顶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其周围的事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当你周围的人面临麻烦并向你求助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那不关你的事就置之不理。因为,很有可能下一个有麻烦的人就是你。
§§§第3节以不思议之心,行不思议之事
从前,舍卫城中有一个男孩,他出生后,就一直紧握着双拳,母亲觉得很奇怪,便把婴孩双拳启开,居然看到两个拳头中各握着一个金钱,母亲就把这个金钱取出。可奇怪的是,男孩手中的金钱拿走了之后又会生出新的金钱来,无论怎样也拿不尽。后来母亲知道是福报所致,就为男孩取名曰“金财”。
金财面貌端正庄严,天性慈和,人人都喜欢他。当时有位大觉大悟的人天导师——佛陀,能为众生解除一切痛苦。金财长大后就请求父母,允许他跟随佛陀出家。得到父母的同意后,金财独自来到佛陀的住处。
刚落发穿着袈裟的新比丘——金财,在受戒时,必须向众师兄作礼。于是金财就一一到师兄面前顶礼,两手按地时,都有两枚金钱留于地面。受戒完毕,精进修行,不久的功夫,金财就证得了罗汉果位。
一天,阿难请示佛陀道:“佛陀!金财比丘,宿世培植何等福因,今生得手握金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能遇见佛陀,出家不久即能证得圣果?请佛陀慈悲开示!”
佛陀为大众说出这段因果道:“距离现在九十一劫前,有位毗婆尸如来在这世间教化,和现在一样的情形,毗婆尸如来带领众弟子到处去游化。如来和僧众所到之处,皆有施主设斋进供。那时,有一个贫苦的人,很乐意要供养如来及众僧,就到深山砍柴,售得两钱,很欢喜地去见如来,把自己劳力所换取的两钱,供养如来及众僧。这个贫苦的人,以不思议的心,行不思议的事,能够把自己手中仅有的两钱,布施佛陀及圣者。经过九十一劫,直到现在,手握金钱,用之不尽。那时的贫苦人,就是现今的金财比丘。”
佛陀最后说:“一粒种子,可以长出累累的果实,虽是两个金钱的布施供养,也会有无穷无尽的收获。”
醍醐灌顶
怀着一颗善心做事,并且没有私欲杂念,必然会提升智慧和功德。善事没有大小,只要尽力去做就好。即使是点滴的行善小事,也会换来无穷无尽的收获。
§§§第4节只要懂得放弃,其实回头并不难
一天,有两个和尚结伴一起去山下的镇上,购买寺院一周必需的粮食和生活用品。从寺院去镇上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近路,只需要沿山路下得山来,再过一条大河就可以到达镇上;而另一条是远路,需绕过一座大山,趟过一条小溪,来回需要近一天的路程。然而让这两个和尚拿不定注意的是,近路的那条河上只有一座年久失修的独木桥,不知道哪一天便会桥断人翻。
两个和尚仔细想了一想,还是选择了走近路。他们轻松下得山来,正准备过桥的时候,突然细心的大和尚发现独木桥的前端有一丝断裂的痕迹。他赶紧拉住在前面走着的小和尚:“慢点,这桥恐怕没法过了,今天我们得回头绕远路了。”小和尚经大和尚的提醒,也看到了桥的断痕,但他甚是迟疑:“回头?我们都走到这儿了,还能回头吗?过了桥可就是镇上了啊?”
大和尚知道小和尚性格倔强,便不再言语,只是抢道走到了小和尚的前面,并随手捡了块石头扔到木桥上。只听到“砰”的一声,腐朽老化的独木桥应声而落,掉入三四丈下湍急的河水中,破碎的木块很快不见了踪影。
在回头的路上,小和尚感激而又疑惑地对大和尚说:“师兄,刚才幸亏你的投石问路,要不然,我可要小命不保了。”大和尚不无深意地说:“只要懂得放弃,其实回头并不难。”
醍醐灌顶
当走上一条错的道路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及时回头,否则越走错得越远。有时不肯回头是因为舍不得丢下自己付出的努力。其实,如果只执迷于一处,失去的也许会更多。如果你错了,请及时回头,其实回头并不难——只要学会放弃。
§§§第5节只要懂得乱中求序,万事都能理出头绪来
有个小沙弥非常喜爱读书,一天,他为了寻找一本很喜欢的书,就找来找去,结果把书房弄得乱七八糟,最后还是没找着。突然书柜上的书一股脑的都掉下来了,他才发现书房已经被他弄得一团乱。
小沙弥不知所措地跑去找师父:“师父!书房被我弄得一团乱,怎么办?”
师父告诉他说:“凡事不怕纷乱,重要的是你懂得乱中求序。事情和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你看寺院以正殿为中心,其它的殿堂就能按照顺序建盖起来。道路如果有车辆,自然就能依序前进。圆形也有中心,依着圆周,就可以绕成圆圈。而方正的房间,只要四平八稳,就能依序排列了。所以,做人处事应该求正求实,有方有圆。这样在纷乱的社会中,才能成为大众学习的榜样、家人依靠的力量、团队领导的中心。”
小沙弥领悟似的说:“嗯!我知道了!只要我把书按照分类整理,排列整齐,就容易找书,也不会把书房弄得一团乱了。”
师父高兴地点了点头。
醍醐灌顶
一团乱麻,只要找到头在哪里,就能够把它们整理地井井有条;爬山虎,只要有屏障可依,也自然可以按顺序生长;流水,只要有渠道可行,自然水流顺畅。凡事不怕纷乱,只要我们懂得乱中有序,抓住最关键的一点,万事都能理出头绪来。
§§§第6节答案既然是否定的,就没有必要再讨论了
司马禅师想要选一个人到大沩山去当住持。
他下令敲钟集合全寺僧人,然后宣布说:“你们中间谁能当着大家的面出色地回答我一句话,我就让他去大沩山当住持。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但是要看你们的本事了。”
司马禅师当即拿起一个净瓶,说道:“这个不是净瓶,是什么?有谁能回答?”
众僧抓耳挠腮,面面相觑,分明是净瓶,却不能称作净瓶,那称作什么呢?
这时候,来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和尚,他说:“让我来试试!”
众人一看,原来是寺内专干劳役的杂务僧,都哈哈大笑起来,说道:“烧火做饭的,居然也想试试!”
司马禅师问道:“你叫什么?”
和尚沉静地答道:“灵佑。”
于是灵佑和尚就走上前去,从禅师手中接过净瓶,放在地上,然后一脚把它踢出了院墙,转身就退了回去。
司马禅师惊喜地叫起来:“这正是大沩山的住持啊!”
“既然不是净瓶,那就一脚踢翻好了,何必多说?”
众僧目睹了灵佑深得禅机,个个心服口服。
后来灵佑和尚便去大沩山当了住持,创立了中国禅宗五大宗派之一的沩仰宗。
醍醐灌顶
不要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既然明知已经是不能得到的,为什么不放下执念呢?如果注定是不能被改变的,再执意就是不对的。如果一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是否定的,就没有必要再讨论这个问题的必要了。
§§§第7节不可因为其小,而生怠慢之心
印度夏天的天气是异常闷热的,大地可以蒸出一层层油腾腾的焜气。七月十五日,是僧众们自由活动的日子,即佛欢喜日,也是解夏的日子,更是信徒们表达虔敬之心的僧宝日。在这一天,通常信徒们会备办食物、鲜花等东西,来供养有修有证的出家人,希望借着供僧的福德因缘,增长自己的福慧。
早晨的曙光刚照射到皇宫的屋顶,阿育王便迫不及待地起床梳洗,吩咐随从侍卫打点好一切。几天前,阿育王便差人到精舍送递邀请帖,礼请精舍的所有出家人七月十五日到皇宫来应供,接受他的虔诚供养。阿育王为了慎重起见,亲自四处察看一切是否就绪,饮食、医药、卧具、衣服四种供养是否齐全?应供的座位是否安排妥当?中午时分,一千余位出家人,身着橘黄色的袈裟,手捧着应量器,踏着三千威仪的步伐,按照顺序鱼贯进入皇宫,接受阿育王的供养,阳光映射在他们的袈裟上,绚烂的光芒剎时照得皇宫更为金碧辉煌。
依照当时印度的习俗,即使是九五之尊的国王,供养沙门僧侣,也要行五体投地礼拜之仪,因为有修有证的出家人是出世间的导师,是人天师范,是弘扬佛陀圣教的使者,是众生的福田,堪受众生的恭敬。阿育王端肃恭敬地献上供养,并且一一地向每一位出家人顶礼。
礼拜到墙角的最后一位,却是一位年仅七岁的小沙弥,阿育王眉头一皱,赶忙将小沙弥拉到帷幕里面,摒除所有的卫兵宫女,腼腆地对小沙弥说:“小沙弥?我是万民景仰的国王,至尊至贵,今天不得不依照国家的礼俗,向稚幼孩童的你顶礼膜拜,如此难为情的事,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喔!”阿育王说完,摘下璀璨的皇冠,万般无奈地匍匐于地上,行起五体投地礼。
忽然,小沙弥笑嘻嘻地从座位上爬了起来,然后,突然将手中的瓦钵往空中抛掷,飘然一跃,腾飞在空中,瓦钵应声变大,小沙弥忽而钵内,忽而钵外,忽而钵沿,手足舞蹈,姿态曼妙。钵中突然涌出一股清澈的水柱,水柱中喷出一条殷红的火舌,小沙弥奋身跳入水火之中,忽而火中出水,忽而水中出火,小沙弥就像一条蛟龙,悠游自在,看得阿育王瞠目咋舌,惊得说不出话来。
小沙弥如一片树叶轻落地上,若无其事地对阿育王说:“国王!刚才我在空中嬉戏,在钵里翻筋斗的事,你也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哦!”然后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宫门。
这时,阿育王才恍然大悟,原来小沙弥是已经了脱烦恼、神通自如的阿罗汉尊者,懊悔自己的无知短见,与圣弟子失之交臂。第二天上朝的时候,阿育王把顶礼小沙弥的事告诉了大臣们。大臣们听了便议论纷纷:“你是我们最尊敬的国王,你的头最为尊贵,卑微幼小的小沙弥怎么能够承受你的礼拜?
阿育王却说道:“你们认为我的头最为尊贵,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项试验吧!看看这世间上什么人的头最尊贵无比。”
于是,阿育王就派遣了两位大臣化妆成平民百姓,一人手持肥壮的猪头,一人拿死囚犯的人头,佯称为阿育王的头颅,分别去街道上叫卖,看看那一个价钱比较好。大约一盏茶的时间过去了,卖猪头的大臣喜滋滋地禀报卖了一两钱,而阿育王的头因为百姓们害怕惹来无妄之灾,无人问津。
最后阿育王召集大臣们说:“国王的头甚至不及猪头来得有价值,能够礼敬三宝,向圣贤真理谦卑顶礼的头,才是世间最尊贵的头。”
醍醐灌顶
一滴小水滴,可以救活干枯的鱼;小小的儿童是国家希望所系;小小的一粒米也可以成为蚂蚁的大餐。寸阴可以成就大事。对于小人物更应该平等对待,格外尊重。古语云:“以貌取人,失之交臂。”世间上有许多的小东西,不可因为其小,而生怠慢之心。
§§§第8节不要执著于无关的细枝末节
《中阿含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印度有一个很呆笨的人,做事特别喜欢钻牛角尖,抓不住事情的重点,反而在细枝末节上大做文章。
有一次,他跟随军队去打仗,在两军激烈交锋之中,他不幸中了敌人的毒箭,战友赶快把他救到帐下,并请医生来救他的命。医生剪开血渍斑斑的衣服,只见病患的一只手臂肿胀得如同一根大木棍,透着暗紫的颜色。医生正要迅速地拔出毒箭,为他敷上药物,但是他却紧抓住医生的手说:“且慢拔箭!等我知道这射箭的人姓甚名谁?长得什么模样,身材高矮胖瘦,肤色黑白红黄?四种姓中属于婆罗门、剎帝利、吠舍、首陀罗的哪一个阶级?住在东西南北哪个方向?……把这些都调查清楚了,再来为我拔箭治疗。”
医生听了,就赶快派人去敌方采访,终于把射箭手的身家背景调查得清清楚楚,救人如救火,医生再次要为这个愚痴人拔去毒箭时,愚痴人又按捺住医生的双手说:“慢来!慢来!我虽然知道射我的敌人的一切情形,但是这弓究竟是用桑木,还是槭木、樟木制成的?这弓弦又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是丝缕,还是纻麻?弓的颜色是褐色、黄色,还是原木的本色?这些知识我都知道了,我才要接受疗伤。”
那个愚痴人说完,仍固执地端坐在地上,拒绝医生的诊断。眼看毒性迅速地蔓延病人的身体,医生无奈只好叫人把弓弩拿去仔细研究,满足了愚痴人的好奇,三度要拔去毒箭时,愚痴人又说了:“等一下!射箭人和弓弩的状况,我虽然都已经了如指掌了,但是关于箭的情形却一无所知。我要知道这箭柄究竟是树木,还是竹子做成的?箭羽是用什么种类的鸟毛做成的?是雉鸡的毛,还是白鹤的毛?箭镞是用什么金属打造成的?是铁器,还是铜器?绑住箭镞的箭缠,是用牛筋,还是鹿筋?另外,制造弓箭的工匠长得什么样子?如果这些事情我都完全明白了,我一定接受治疗。”
医生只好好人做到底,急如星火地遣人把有关弓箭的资料都搜集来,告诉已经毒性攻心、奄奄一息的愚痴人。愚痴人最后虽然知道有关弓箭、射手的一切常识,但是因为延误了医治时机,纵然华佗再世,也救不了他的性命了。愚痴人终于因为执著于常识的枝末追求,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
醍醐灌顶
有的人在对待问题时,不去抓问题的本质,却老是在一些无关的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是劳神费财,更重要的是会使问题越来越糟糕。先抓主要矛盾,先解决主要问题,这才是正确的处事之道。
§§§第9节说谎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很久以前,有一个二流的和尚,随便找了个寺院,欺世盗名,做起了师父,居然还收了几个门徒。他每天就是让弟子们读书扫地,看管菜园子,自己则每天像个禅师一样打坐,然后把从书上看来的偈语念给弟子听。
和尚有个习惯,就是每天中午都要到禅房中小睡片刻,弟子们问道:“师父为什么每天中午都要午睡?”和尚回答道:“孔子每天都要小睡片刻,他在梦中和周公讨教,醒来后就将先贤所说的话告诉弟子们。我也是这样的,我梦里我也能见到先贤!”
弟子们一听是这样,然后就起身告辞,去做自己的事了。
有一日,天气非常炎热,盛夏的蝉鸣声声入耳,仿佛催眠曲般催人入睡。弟子们正在禅房打坐,有几个弟子抵不住困倦,坐在那里睡着了。和尚发现弟子打坐的时候居然睡着了,便把他们叫醒,训斥道:“打坐的时候应该心如止水,你们怎么能够睡着呢?”
弟子们醒来,揉着蒙眬的眼睛说道:“我们到梦乡去见古圣先贤了,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
和尚愣了一下,这正是自己说的话呀,怎么办呢?如果不能有一个好的解释,那不是否定自己说的话吗!突然他灵机一动,便问道:“古圣先贤给了你们一些什么训示?说来听听!”他暗暗为自己的聪明而高兴。
弟子们答道:“在梦里我们遇到了古圣先贤,便问道:‘我们的老师不是每天中午都来和你们讨教吗?你们能不能也教我们一些?’但是他们答道:‘我们从来就没有见到过你们的老师呀!’”
和尚看到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真的是后悔不已!
醍醐灌顶
说一句谎话,往往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一个接一个的谎话只能让说谎者陷入无法自拔的漩涡,这无异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虽然有时也需要说些善意的谎言,但那也是本着一颗仁善之心说出的可以让人原谅的谎言。
§§§第10节适当的赞美永远不嫌多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美食主义者,平时的兴趣就是尝尽天下的美味佳肴,他尤其偏嗜鸭腿,说是鸭子靠两条腿下水能游,上岸能行,肌肉矫健,是鸭子全身质感最好的地方。他经常要太太陪着他吃遍大小的烤鸭店。太太每次为了陪他吃烤鸭,总是弄得一身疲惫,于是下定决心研究烤鸭的技艺,准备亲自当炉,能让丈夫大快朵颐。
后来,太太用心地烹调,居然也能色香味俱佳,手艺之精湛并不亚于专业的厨师,从此丈夫不再到餐厅去吃烤鸭,每天回家享受太太充满爱心的美馔。最初丈夫对太太烹饪功夫还赞不绝口,渐渐地丈夫的赞美没有了,他只是按时回家吃饭,太太也本分地端上一盘烤鸭,满足丈夫的口福。
有一回,迷糊的丈夫突然发现盘里的烤鸭肉,有了不寻常的情况,他咬着汁液饱满的鸭肉,满嘴油腻,指着盘中的鸭腿说:“奇怪!最近我们家上桌的鸭肉怎么只有一条腿?”
妻子理直气壮,不怀好气地反驳说:“我们家的鸭子本来就只有一条腿。”
丈夫一副不罢甘休的样子,质问道:“胡说!鸭子生下来都是两条腿,我们家后院池塘中饲养的一群鸭子,当初买来的时候也是两条腿呀!为什么你烹煮出来的烤鸭,都只剩下一条腿呢?难道鸭腿自己会长翅膀飞走了。事有蹊跷,我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原来太太为了烹煮方便,避免舟车劳顿,经常往返菜市场选购鸭子,甘脆自己在后院池塘中饲养鸭子,做个自在的养鸭人家。夫妻俩一前一后来到了花木扶疏的庭院,只见池塘中三五成群的水鸭,有的在碧波上悠然地游荡,有的栖息在岸边闭着眼睛打盹。天上的艳阳高照,日正当中,也有的鸭子缩着腿,躲到浓荫的树下享受清凉。
只见太太指着正在睡午觉的鸭子说:“你看!我们家养的鸭子只有一条腿。”
丈夫睁眼一瞧,原来鸭子把一只腿缩到厚厚的毛羽里面,舒舒服服地睡觉,从侧面看起来,好像金鸡独立的勇士。丈夫不发一语,双手大声地击掌:“啪!啪!”
熟睡中的鸭子听到突如其来的拍掌声,惊醒正酣的美梦,纷纷放下另一条腿,一会儿潜入水中,一会儿浮出水面,一幅春暖鸭先知的美丽画面。
于是,丈夫高兴得拍掌大叫,得意洋洋地说:“你看!我们家的鸭子明明就是两条腿。”
妻子语带双关地暗示说:“那是因为你给他们鼓掌,因此才有两条腿。”
终于丈夫豁然开解了,原来这一切都是妻子的巧妙安排。自己因为工作的忙碌,吝于给妻子赞美,只能吃一条鸭腿;给予鼓掌,鸭子就展现两条腿给主人看,给予赞叹,才能吃到妻子烹调的两条鸭腿。
醍醐灌顶
赞美别人,就仿佛用一支火把照亮别人的生活,也照亮自己的心田,有助于发扬被赞美者的美德和推动彼此友谊健康地发展,还可以消除人际间的龃龉和怨恨。纵然是牵手一生的老夫妻,日常生活中,适当的赞美永远不嫌多。赞美是一件好事,但绝不是一件易事。赞美别人时如不审时度势,即使你是真诚的,也会变好事为坏事。所以,在赞美别人的时候也一定适度,千万不能阿谀拍马。
§§§第11节批评和赞美别人要适度
有一个师父很喜欢用事理来教育他的弟子们。有一回,他又收了两个刚剃度的小沙弥,这两个小沙弥都很在意师父的青睐,彼此谁也不服气谁。
这位师父害有严重的风湿腿病,两条腿随着天气的阴晴变化,疼痛经常发作。为了缓解多年沉疴的风湿症,每夜睡觉前,师父就会召唤两位小沙弥轮流来按摩双腿,他叫大徒弟按摩右腿,叫小徒弟按摩左腿。
过了一段日子,有一天,轮到大徒弟按摩右腿了,大徒弟正在用心地揉、压、揑、搥、敲、打,师父突然开口说:“唉!瞧你长得这么大块头,粗手粗脚地把我抓得好痛,一点也比不上你那个小师弟,他的力道用得恰到好处,既不痛也不痒,你应该感到惭愧,好好向你师弟请教,见贤思齐,不耻下问,你才会有进步啊。”
大徒弟正用心忙着呢,被师父一盆冷水劈头泼下,肚里百味杂陈,心想:“哼!都是小师弟工于心计,在师父面前拍马屁,拨弄是非,有朝一日一定要还以颜色,以雪羞辱之耻。”
师父在大徒弟面前夸奖小徒弟的灵巧,在小徒弟面前也同样赞叹大徒弟的细心,轮到小徒弟按摩左腿时,师父也说了:“小沙弥,你不可以轻心慢心喔!学学你师兄的细腻体贴,他每天按摩我的右腿时,一点也不打马虎眼,很认真仔细的,哪里像你,隔靴搔痒,一点也不着力痛快。”
小徒弟听了也中愤愤不平:“哼!一定是大师兄在师父面前破坏我的形象,害我挨了师父的教训,有一天势必让你后悔莫及。”
师父在大徒弟面前夸赞小徒弟的好处,在小徒弟面前表扬大徒弟的优点,使得两位弟子各有心结,彼此嫉妒猜疑。
有一天,有一家信徒的父亲举行八十大寿的庆生法会,师父就派大徒弟前往诵经祝祷。小徒弟看到师兄去施主家祈福消灾,拍掌欢喜,好极了!报复的机会来了,平常任你如何对师父谄媚殷勤,今天趁你不在家的时候,把你按摩的右腿打断了,没了右腿可以按摩了,看你又如何鼓动不烂的三寸长舌,赢得师父的专宠喜爱。
小沙弥主意以定,假意要为师父舒通筋骨,出其不备,把师父的右腿“咔嚓!”一声,活生生地折成两段。小徒弟看到自己的精心杰作,也不管师父的伤痛,得意洋洋欢笑雀跃,脑海里浮现出大师兄气愤、着急、无奈,搥首顿足、气急败坏的模样,想到这些,小徒弟嘴边的笑意更浓了。
大徒弟诵完经,赶回寺院向师父请安,一看他负责按摩的右腿,折成两截,不由得怒火中烧,气愤填膺,哼!一定是小师弟搞的把戏,我也把你按摩的左腿折断,让你也没有左腿可以按摩。大徒弟以牙还牙,也把师父的左腿打断了。
那位师父虽然去了风湿病痛的苦恼,但是代价却是两条宝贵的双腿。
醍醐灌顶
在批评和赞美别人时,无论是处于什么动机,都要适度,要把握好分寸。不要因为你的批评或赞美使得别人之间产生隔阂,甚至产生嫉妒。否则,不但会破坏别人之间的关系,往往还会给自己惹上麻烦。
§§§第12节心灵的虔诚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佛教徒喜欢到寺院礼拜菩萨,他看到菩萨的法相庄严,心想:“如果我也能拥有这么一尊菩萨能够天天来顶礼膜拜,那该有多好啊!”
有一次,他出门办点事,在经过一家文物店的时候,看到里面摆设了许多的佛像案桌,个个手工精致,刀法细腻,每一尊佛像都雕刻得栩栩如生。浏览间,突然眼前一亮,有一尊骑在鳌龙上的白瓷观音,白衣飘飘,迎风婆娑而降;左手拿着净瓶,右手拿着杨柳枝,洒向人间,杨枝一滴真甘露,洒得山河遍地春。而且,菩萨慈眉善目,俯瞰着滚滚红尘被痛苦煎熬的众生。这位信徒非常喜爱这尊菩萨,于是用高价把菩萨像请购回家,他想:如此庄严的观音菩萨,应该请师父为我开光。于是毕恭毕敬地把菩萨迎奉到寺院,请方丈和尚慈悲为菩萨像开光。
开完光之后,信徒决定把观音菩萨暂时寄放在寺院的大雄宝殿中礼拜数日,蒙沾香火灵气。他每天准备丰盛的素菜、清香、水果、鲜花,去供养他的观世音菩萨。但是,案桌前往往已经摆满了其他信徒供养的东西,挡住了他的菩萨的视线,他想:“这些人岂有此理,怎么把供品堆积如山丘,让我的菩萨看不到我供养的东西。”
于是,他就趁着香灯师父不在殿内,于是动手把案桌中间的糕饼、菜肴等供品,搬到旁边的角落,然后把自己祭拜的东西往中间一摆,自鸣得意地说:“这样子菩萨就能看到我的诚意,接受得到我的虔诚供养了。”
这件事情虽然得手了,但是不久他又发现了让他生气的事情。原来,他为了表示对菩萨的恭敬心,买了最上等的沉香,每天早晚都到大雄宝殿来上香。三炷香一燃,大雄宝殿内顿时清香四溢,闻到的人精神为之一振。只见微风徐徐吹来,一缕缕袅袅的轻烟在殿内回荡飘移,从白瓷观音像面前飘到其他佛菩萨像的鼻子。
这位信徒一看,着急极了:“这怎么得了!我上好的沉香都被其他信徒所供奉的菩萨像吸光了,我的观音菩萨一点也嗅不到我特地为他准备的香供养。嗅不到香火,菩萨怎么会灵光呢?我得想个好法子,不能让其他的信徒拣了现成的便宜。”
他想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找到一条透明的吸管,一头接在环香上头,一头绑在白瓷观音菩萨像的鼻头,开心地说:“如此一来,别的菩萨像再也分不到一杯羹,我的菩萨终于可以专享我的香供养了!”
这样一来,虽然观世音菩萨像可以独自享受幽幽的沉香供养,但是一个月的交替蒙熏,硬是把原本白白净净的鼻子,熏成了黑乎乎的鼻子。
醍醐灌顶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拜佛有不可偏废的礼仪规矩,但是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虔敬。如果固执形式,一味地做表面工作,便不能与真理相契合,只有离佛道越远了。对于我们平常为人处事来说也一样,不能光注重形式,本质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第13节对已有的东西要负有责任
有位中年人,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非常沉重,生活压力太大,想要寻求解脱的方法,因此去向一位禅师求教。
禅师给了他一个篓子要他背在肩上,指着前方一条坎坷的道路说:“每当你向前走一步,就弯下腰来捡一颗石子放到篓子里,然后看看会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就照着禅师的指示去做,他背上的篓子装满石头后,禅师问他这一路走来有什么感受。
他回答说:“感到越走越沉重。”
禅师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都背负着一个空篓子。我们每往前走一步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因此才会有越走越累的感慨。”
中年人又问:“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人生的重负呢?”
禅师反问他说:“你是否愿意将名声、财富、家庭、事业、朋友拿出来舍弃呢?”
那人答不出来。
禅师又说:“每个人的篓子里所装的,都是自己从这个世上寻求来的东西,一旦拥有它,就要对它负有责任。”
醍醐灌顶
我们往往感觉到负担越来越大,是因为我们得到的多,想得到的还很多。既然是自己得到了又不愿再失去的东西,或是还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就必须对已得到的和想得到的东西负有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轻人生的重负。
§§§第14节之所以被别人看重,往往只是因为有用处
有一家人很穷,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下雨了房子就漏雨,而他们只能用一个破瓦盆来接水。家门口用来擦鞋的垫子也是一条脏兮兮、皱巴巴的麻袋。虽然没有破,但麻袋还是为此觉得自己既卑贱又可怜!它难受极了,整天无精打采地匍匐在地上。
突然有一天,那家穷人暴富了。他们的钱把家里所有的容器都装满了后还有一大堆。主人把麻袋也捡回了家,把它洗得干干净净,装进了不计其数的金币!
从此,装满了金币的麻袋再也不用待在门口被别人踩来踩去。现在,它住在一个宽敞的大铁箱子里,风吹不着,雨淋不到,苍蝇也叮不着,享受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每有主人的朋友来拜访,主人就会打开铁箱,指着麻袋说:“瞧,我的宝贝!”那些人就会盯着麻袋,面露羡慕之色,不停地喊着:“天哪!天哪!”没有朋友来时,主人每天也要花许多时间搂着麻袋,一边抚摩着麻袋,听着里面金币撞击的声音,一边喃喃地说:“哦,我心爱的!你是我的希望!”
久而久之,麻袋变得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了,经常口出狂言,说这个不好,骂那个不是。奇怪的是,不论麻袋说什么,说得对不对,别人总是对它笑脸相迎,点头哈腰,连连称是。
这样的情况维持了一段时间,后来,麻袋里的钱开始慢慢减少了,主人和麻袋在一起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再也没有朋友来欣赏它赞美它了。
直到有一天麻袋里的金币一个也不剩了,原来,主人破产了,这家人又成了穷人。麻袋又重新被丢在门口,人们在上面擦鞋或者蹭脚底下的泥。
麻袋很痛苦,它问佛陀:“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佛陀只回答了两个字:“用处。”
这时候,麻袋才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被主人看重的,又是因为什么它的地位一落千丈的。
醍醐灌顶
有的人在借着别人的光发亮而不自知,并且还很洋洋自得,这样的人就是没有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错把别人的荣耀当成自己的了。当一个人被别人看重的时候,不是因为别的,往往只是因为有用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