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修行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1节不得超脱皆因绳未断

    修行就修心修身。佛说,平常心即是道。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才能真正得解脱,获得自在。

    不能征服别人,是因为福德不够

    距今两千多年前,由于印度阿育王特别殊胜的福力,帮助他统一了全印度。

    有一天,阿育王召集群臣,问道:“现在天下,还有什么地方不属于我?谁敢不服从我?”群臣同声回答说:“全印度都被大王统一了,没有一个不臣服大王的。”

    其中有一位大臣,站起来说:“启奏大王!以臣所知,大海中的龙王,不属于大王。因为龙王从来不曾遣使前来问候大王,也没有进贡任何宝物。由此可见,他不属于大王。”

    阿育王想考验自己的福德、威力是否能够慑服龙王,因此发动了千乘万骑的兵将,敲钟击鼓,旌旗展扬地来到海边。阿育王厉声向大海呼喊说:“龙王!你在我的国界内,为什么抗拒不来见本大王?”他虽然再三地呼喊,龙王却安然不动,视若无睹。

    阿育王问群臣说:“有什么妙法,可以使龙王不得不出来?”

    这时,有一位尊者,禀告阿育王说:“时机若到,就可以使龙王出来。现在因为龙王的福德,在大王之上,所以他不出来归服,大王如果不相信龙王的福德比较大,可用黄金二斤,一斤造龙王形象,一斤造大王形象。两尊金像建造完成之后,称验其轻重,就可以明白谁的福德大。较重的一尊就是福德大的一方。”

    阿育王就依照尊者的办法命人去造像,造成以后,称量的结果还是龙王的像重,人王的像轻。尊者说:“龙王的福德超过大王,所以他的像较重。大王的福德不够,所以比龙王的像轻。若想轻者变重,必须修德培福,才能如愿。”

    阿育王听闻尊者的开示之后,知道自己的福德浅薄,深感惭愧,因此更发勇猛精进之心,广种福田。从此每天精进修持显密佛法,又叩大头(大礼拜),即使双手磨破,仍然竭诚的礼拜三十五佛。

    阿育王的发心,稀有难得,他把私人的财产,全部供养三宝,布施贫穷。他又在各省市建寺起塔,广造佛像,印赠佛经,不计其数。如此种福,使供在密坛上的龙王金像,向他曲身合掌。

    尊者说:“这样的福德还不够大,要使龙王像向大王顶礼,全身伏地,大王的福德才够大。”

    于是,阿育王更加发大心,并接受耶舍尊者的指导,取阿阇世王所藏的佛陀舍利四升,粉碎七宝末,而造八万四千宝塔。又受护法神的协助,将此宝塔舍利,分遍阎浮提,同时安置供养。此外,更派遣高僧前往各国去宣扬佛法,使佛法遍满于全世界。如此,三年不断地精修佛法,广做善事。到了最后,连自己睡觉用的枕头,也卖掉来供养三宝。这时,龙王的金像,立即伏地向阿育王顶礼。

    尊者就向阿育王说:“现在可将两尊金像,再称验其轻重。”真是不可思议,人王像已经超过龙王像的重量了。尊者说:“大王可以征服龙王了。”

    阿育王非常高兴,便如上次一样,带领着大军来到海边。这时,龙王立即变化成一位青年婆罗门,来到阿育王的面前,长跪问候请安,并贡献许多珍宝,自称小臣。

    醍醐灌顶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说服别人,都需要使别人心悦诚服于我们。当无法征服别人的时候,说明自己的福德和修养不够强大。不要骄傲自满,保持上进心,多修福德,我们自然会强大起来。

    §§§第2节不得超脱皆因绳未断

    一个小和尚回到寺庙,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想以此来考一考老师父,突然冷不防地问了一句:“为何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师父随口答道。

    小和尚听了,顿时目瞪口呆:“你怎么知道的?我在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牛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但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哪知师父出口就答对了。”

    老师父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醍醐灌顶

    每个人都要接触很多的人,很多的事。这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总免不了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无可名状的烦恼会慢慢积累起来,形成心头上难解的结。如果我们能剪断自己身上的绳索,就不会被那些千千结所系,生活便会自在快乐。

    §§§第3节抛开种种凡心欲念,才能获得解脱

    从前,有一个男子因一时的气愤恼怒,厌恶世人,便舍家遁入佛门,皈依佛教。可是,他的身体虽然出家,入了空门,然而心中仍然眷恋外界,为爱欲所束缚。他还经常用香油摩擦身体,用汤水洗浴,讲究身体皮肤的香滑,饮食卧具也很注意。总之,一颗心全被物质所负累着,一刻也不能自在。虽然,形式上他已出家,受戒,然而在行为与境界上,他还是凡夫俗子,是一个未出家的人,距离涅槃圣道,还离得很远。

    当时,在摩罗国的地方有一位优波笈多尊者,是一位梵行高远、大名远播的比丘。这位新戒比丘,非常敬慕他的名声,于是前去参访。

    尊者问他道:“你远道而来做什么?”

    “我慕名而来,想听尊者开示佛法要旨。”

    尊者观察了他的根基后,知道他还身受爱缚,不能解脱,问他道:“你能不能完全听我讲的话,受我的教诲,照我的意思去做?”

    “我一定能够,一切都按照吩咐去做。”

    “你如果生起了信心,我就先教你神通,然后为你说法。”尊者说。

    “先学神通,好极了!”

    于是,尊师带他入山,教他学习禅定,并吩咐他要绝对服从。尊者运用神通力,幻化出一架天梯,说道:“你爬到这架天梯上去!”

    于是,那比丘依照尊者吩咐爬上了天梯。但往下一望,看见的竟是一个奇深无比的大坑。

    此时,尊者却说道:“放开你的双脚!”比丘只有依言放开两脚。尊者再令他放一手,比丘也遵照放一手。但教他再放一手时,他害怕极了,答道:“要是再放手,就要坠坑而死了!”

    “你已经和我约定,一切遵照我的教示,怎么又后悔了呢?”

    那比丘没办法,只好把心一横,什么也不想,放开最后一只手,而坠入又深又黑的大坑中……

    这时,他被吓得魂飞魄散,浑身冷汗。但等他睁眼一看,天梯和大坑都不见了。

    于是,尊者开始为他说法:“我现在问你,当你放下最后一只手下坠时,你还觉得世间有什么是值得留恋的吗?”

    “尊者,到了生死关头,一切都没有什么可值得留恋了。”

    “是的,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为主。当色身幻灭的时候,爱也随之幻灭,如果你能看破无常的色身,那缠缚的爱执,也就随之解脱了。爱,是生死烦恼的根源,谨慎戒之,精进修行,勿失本心,当成正道。”

    比丘顿时大悟。从此,细心思维,勤修精进,终修得阿罗汉果。

    醍醐灌顶

    佛理认为,人世间,六道轮回,荣华富贵,生死爱欲……都是幻象而已。很多人凡胎肉眼,看不真切,常常以虚幻为实,贪一时之快,因一念之差,结果却是坠入轮回的无底深渊,难以解脱。只有抛开了种种的凡心和欲念,才能让自己的心灵清静下来,并获得解脱。

    §§§第4节诚信之人才有存在于世上的价值

    佛陀还没有成佛的时候,是一个王子,也曾经娶妻,而且还生了一个孩子,名叫罗睺罗。后来罗睺罗也跟随佛陀出家,学习佛法。不过,因为罗睺罗童年生活在王宫里,优越的生活环境让他变得非常骄傲,而且还很喜欢捉弄别人,又爱说谎,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

    有一天,佛陀去看他,罗睺罗很高兴,就打水来为佛陀洗脚。

    洗完后,佛陀就用脚趾拨动盆子,让它在地上团团地转动。一会儿盆子停了下来,佛陀就问他说:“如果盆子破了,你觉得可惜吗?”

    “盆子是粗贱的东西,没有价值,不值得可惜。”

    “对了,你也是一样,身为佛教徒,但是不守口业的戒律,粗言胡说,不诚实。有了这样的行为,就不会被大众爱护,你的前途也会因此苦恼无量。”

    罗睺罗听了佛陀的教训之后,十分悲痛,眼泪滚滚地流下来,跪在地上,深深地忏悔。从此以后,他改过自新,成了一个诚实、稳重、人人喜爱的好孩子。

    醍醐灌顶

    当一个人的信用消失的时候,存在于世上的意义就不大了。小时候不讲诚信,会惹人讨厌,失去玩伴;长大了之后不讲诚信,也会不得人心,孤立无援。生活中不讲诚信,家庭中就会出现问题;事业上不讲诚信,生意也会经营不顺。诚信是一轮朗朗的明月,唯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

    §§§第5节说话前你是话的主人,说话后你是话的仆人

    很久以前,舍卫城中有一个信奉佛教的富翁,家财万贯,但他并不吝啬,经常会拿出自己的财物来行善布施,供养三宝。

    有一天,他准备了好多好吃的食物,虔诚地供养佛陀和僧众。佛陀受过供养,又开示一番,之后就领着众僧回精舍去了。在归来的半途,佛陀和僧众在河边的大树底下休息的时候,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猿猴,求借佛陀的钵具。猿猴接过佛钵后,速去速来,回来后居然在钵中盛满了甜蜜,还双手恭敬奉给佛陀。佛陀接受后,又把它分施给众僧,令猿猴多得福报。猿猴看了,欢喜跳跃。

    过了不久,猿猴死了,转世为人,生于富翁家中。出生的时候,家里所有的容器都满装蜜糖。富翁夫妇觉得很奇异,就此给他取名叫蜜胜。

    光阴如箭,岁月奔驰,一转眼,又过了几年,蜜胜已长大了,他厌烦尘俗,要求父母,允许他出家,父母高兴地答应了。

    得到父母的赞许后,蜜胜到祇园精舍,投佛出家。因为他前世的善因,很快地证了果。

    有一次,他和同修比丘们出外度化的途中,感到热渴异常,大家都想有一杯饮料。这时蜜胜比丘,将空钵向空中一掷,然后,双手去接时,钵中已盛满了佳蜜,送给众僧解渴。

    回到精舍时,有一位比丘,就向佛陀请教道:“蜜胜比丘,过去修的是什么福?为什么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够方便求得蜜糖?”

    佛陀答道:“你们记得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猿猴,求借钵具,装了佳蜜,来供养佛和僧众吗?由于他的喜心施舍,死后就转生为人;由于他的诚心,供佛佳蜜,所以今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得到蜜。”

    佛陀说过以后,比丘又问道:“佛陀!蜜胜的前世,又是什么因缘,才堕生为猿猴呢?”

    这时佛陀的四周,已围绕着很多弟子,佛陀看了看他们后,才说道:“蜜胜会堕为猿猴,是因为五百年以前,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间,看见另一位比丘跳过一条小溪,就笑他的姿势像猿猴一样,因此犯了恶语的罪。所以他堕落为猿猴,后来他知道自己的错,曾向那比丘求忏悔,免坠地狱受苦,并因此胜缘,猿猴能遇佛得度,今生也能很快便证得了罗汉果。”

    佛陀讲完以后,诸比丘们都明白了:一句恶言就能招来苦报。从此以后,大家都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语,再也不敢有戏言和恶语了。

    醍醐灌顶

    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一是管住自己的吃喝,再一个是管住自己别乱说话。很多人常常会犯这样一个毛病:说了许多话,但却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或者话一到嘴边,就从嘴巴出来了,有的话说了给自己制造了人烦恼,有的话说了让别人烦恼。所以,平时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要知道哪些话该说,更要知道哪些话不该说。

    §§§第6节原谅对方的过错,是对他最好的点化

    这是一个禅师和强盗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强盗突然闯进禅院,向禅师抢劫:“快把钱拿出来,不然就要你的老命!”

    禅师指指木柜说:“钱在抽屉里,你自己拿吧,但请留下一点,我买食物之用。”

    强盗得手后正要逃走,禅师却把他叫住了:“收了别人的东西应该说声谢谢才对啊!”

    强盗扭头随便说了句“谢谢”便头也不回地跑了。

    后来,这个强盗被抓了,衙役把他带到禅师面前:“他交代曾抢劫过你的钱,是吗?”

    禅师说:“他没有向我抢,是我自愿给他的,再说,他也谢过我了。”

    这个人服刑期满之后,立刻来拜见禅师,真诚地恳求禅师收他为徒。

    禅师虚怀若谷,使强盗那邪恶的心灵得到了菩提和净化,最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醍醐灌顶

    很多人会对别人无意间对自己犯下的一些错误斤斤计较,不肯原谅对方,这样的话,即使是朋友,也会变成陌路人甚至是仇人。其实,如果我们能虚怀若谷,原谅对方的过错,再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一般来说,对方会知错就改的。原谅对方的过错,才是对他最好的点化。

    §§§第7节断除烦恼和不良习气

    这是一个有关毕陵伽婆蹉阿罗汉的故事。

    习气在人的身上,就像装过酒的酒瓶,虽然将酒倒光了,但瓶中仍有酒味一样的难以断除。毕陵伽婆蹉阿罗汉曾经五百次投生在高贵的婆罗门家,所以造成了他骄傲轻慢的个性。

    “你算什么东西?你这个暴发户区区几十年又算什么!我可是五百世的贵人福种!”

    对于比家世的人,毕陵伽婆蹉阿罗汉总是用这种看不起的态度对待,就算修得阿罗汉后,他还是带有贵族的习气。

    有一天,毕陵伽婆蹉来到恒河岸边观赏风景。

    恒河水神见有罗汉降临,连忙上前来接驾,恭敬的说:“尊敬的罗汉,难得的圣贤,您今日到此,我感到万分的荣幸……”

    “搞什么?你这个小奴仆,还不快快断出一条路来,让我过河!”

    恒河水神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气得浑身颤抖:“你这没礼貌的家伙,给我等着!”

    “小奴仆,我难道怕你不成?”

    恒河水神立即跑去精舍向佛陀告状:“世尊,有个罗汉圣者到恒河水边,我以礼相待,他竟骂我小奴仆,叫我断流让他过,实在无法无天啊!”

    佛陀静静地听着,听后说道:“你不要生气了,我让他向你赔礼道歉,让他忏悔自己的错。”说完佛陀便和水神一起来到恒河岸边。

    毕陵伽婆蹉听到佛陀的教诲,便向水神道歉:“小奴仆,对不起!”

    “佛陀,您看!他还是叫我小奴仆啊!”水神更加气愤了。

    佛陀对水神说:“水神啊!毕陵伽婆蹉不是有意的,这是他累世的习气。”

    水神只好无奈地回到恒河水宫去了。

    佛陀转身对毕陵伽婆蹉说:“毕陵伽婆蹉啊!你身为罗汉,坏习惯怎么仍然没有改掉啊。过去有一个婆罗门一连骂了我五百次,他可痛快极了,以为我会生气,没想到我毫不生气。他又一连赞美我五百次,以为我会高兴,没想到我也毫无高兴之意,他只好走了。而现在只要能断除烦恼和不良的习气,一切事情不管好坏都没有什么不同,是根本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情的!”

    毕陵伽婆蹉阿罗汉听了佛陀的一番话,深深地感到懊悔,并下定决心,要早日除掉不良习气,成为一位真正的罗汉。

    醍醐灌顶

    生活环境会让我们养成一些自己的处事习惯。在这些习惯当中,有些对我们自身有好处,有些却是一些不好的习气。这些不好的习气很难为别人所接受,也会给自己带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有必要从现在起断除烦恼和不良习气,这样才能做一个不受外物影响的快快乐乐的自己。

    §§§第8节心存正念,才能战胜和超越自我

    从前,在舍卫城中,有一位长者名叫最胜。他虽然非常富有,但是为人却非常小气吝啬,只要有前来乞讨的人,他一定不由分说地将其赶走;为了防止盗贼偷盗,他设计了七重坚固的大铜门来维护安全。

    这一天,佛陀观察最胜长者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便嘱咐阿难前往度化。阿难立刻托钵至长者家中,为其说法:“如果我们布施给贫穷困乏的人,就会得到五种功德。第一寿命延长,第二相貌端严,第三身强力壮,第四身心悦乐,第五辩才无碍。”

    长者听了后心想:“我听说瞿昙沙门的弟子阿难是多闻第一,所能诵持的教理超过八万四千亿头象所能背负的经典。然而今天,却只对我说布施的功德,这只能算是乞士之法,不过是贪念我的财物而已,并不是真正贤明智慧的人所做的。”由于长者悭吝的习气十分坚固,就很狡诈地说:“不知道今天您已经有斋主供养,还是要继续乞食?”阿难回答:“正要去乞食。”长者说:“既然如此,太阳已经快到正午了,希望您别错过了时间。”此时阿难摇摇头,苦笑了一下,只得回去禀告佛陀:“这位悭贪长者的习气实在太坚固了,并不是弟子的德行所能度化的。”

    接着,佛陀又分别派阿那律、大迦叶、目犍连、舍利弗等尊者前往。然而,所得到的回应都相同。于是舍利弗只得向佛建议:“这位长者的悭执太牢固,只怕堆出像天一般高的柴火来燃烧,也没有办法消熔他的心念。希望世尊能亲自至长者家中,以佛陀的智慧来度化他。”

    此时佛陀以神通力,顷刻出现于长者家的中庭,全身大放光明。最胜长者看到佛陀稀有的相好庄严,心生欢喜,顶礼佛足后在旁坐下。此时佛陀以梵音声对长者说:“最胜长者,如果有人能发心布施,那他立刻获得五种不可思议的功德。”长者好奇地问:“请问是哪五种功德?”佛陀说:“第一种布施就是不杀生。若能持此不杀戒,则对于一切众生都会慈悲护念,自然心无恐惧。”长者心想:“人们会杀生,都是由于贫贱所造成。现在我家中财宝丰饶,当然可以不杀。这道理真好,我应该信顺。”便说:“我最胜,愿尽形寿不犯杀生的过失。”此时,佛陀又陆续为他开示以慈悲心持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功德,可以心无恐惧。长者听了十分欢喜,发愿遵从世尊的开示,永不违犯。此时,长者满心欢喜地想:“佛陀开示这么精妙的道理,我应该要表示一点心意,来报答他的恩惠。”

    于是长者亲自到藏宝库房选择要供养佛陀的财宝。由于无始劫来的悭吝习气,他想挑一些次级品来供养。说也奇怪,拿了十几次,每次伸手都拿到最珍贵的宝物。这时,长者感到心烦意乱,不知该如何是好。原来长者的布施念头和悭贪念头同时竞涌,心中的正念与邪念正激烈地拉锯争战。佛陀观察到这个现象,便以梵音说偈来提醒他:“施与斗共集,此业智不处,施时非斗时,速施何为疑。”

    最胜长者听到佛陀所说的偈语,内心十分惭愧,咬牙下定决心取得上好的珍宝,拿至佛陀前,长跪忏悔,仰望佛陀慈悲目光的注视,长者不禁失声痛哭。这时佛陀开始为长者开示更微妙的布施、持戒、修福的道理,及如何超脱欲界种种有漏、不净的方法。长者听了,双腿盘坐,细心思维,起一念相应慧,内心立刻远离诸烦恼尘垢,证得法眼净。

    醍醐灌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心灵上的困惑。这时,我们最需要做的是,认识自己,战胜自己。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如果是正确的,就要坚定自己的正念,这样才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第9节真想做成一件事,并不像说话那么容易

    那时候,青果十五岁,读初三。青果的老师不喜欢他,青果说:“老师总爱找我的岔子。”

    于是,有那么一天,青果终于朝老师的脸猛砸了一拳头,砸过之后,头脑里猛地窜出个念头:“出家去!”他当时冒出这个念头来时自己也很奇怪,但他还是找到了一座大山。

    据说那山上有很多的庙宇,有很多的和尚。当青果好不容易走到这座大山脚下的时候,他是很激动的,在这一刹那间,很多英雄好汉的形象一下子都出现在他的面前。

    他想要找到一座最大的庙宇,把那里当作他这个英雄好汉的落脚之处。于是他翻过一座山梁又一座山梁,果然,他看到蜿蜒的山路上有一座挨一座的白房子,那是庙宇无疑了。最后他终于选定了一座,停留了下来。

    “这是缘分。”事后他的师父这样说。他想,“缘分”是有道理的,要不,当时他怎么就错把这样一座又小又破的庵堂看作这座山上最大的寺庙了呢?

    庙里有一位看起来很老的老和尚坐在禅凳上打瞌睡,他走上前倒地便拜,说要出家当和尚。老和尚便问他:“娃娃,小小年纪怎么想要出家啊?”他说:“我看破红尘了。”老和尚笑起来,说:“你站好,让我好好看看你。”

    “你只有三个月的缘分,”老和尚说,“三个月熬过去,能有三年的缘分。好,我收下你吧。”

    就这样,青果在寺庙里当上了小沙弥。庙里也就只有青果和老和尚两个人。

    老和尚每天事事不问,整天就只是坐在禅凳上打瞌睡,而且这打瞌睡可不是一顿饭两顿饭的时间,老和尚可以三五天都一动不动。

    因此也没人管着青果了,但青果不能走开。他得守着那尊菩萨,守着那只“进香大吉”的功德箱。碰到有人朝菩萨叩头,往功德箱里扔钱的时候,他就用棒子在大磬上敲一下,然后双手合十,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人家就说,这小师父好规矩,这小师父将来准是大和尚。

    这工作开始他还觉得新鲜,但做久了,难免厌倦,他就想,什么时候,我青果才能做成大和尚呢?于是他缠着老和尚,让老和尚教他功夫,于是老和尚就教他坐禅。老和尚说:“坐够八个小时再来找我。”八个小时?八分钟他也坐不了。青果后悔那“缘分”。

    也就在这个时候,青果看到了山下佛学院招生的消息,他就去报名了。他递上证明,证明是他自己在一张纸上写的,证明后面是老和尚的大印,大印是他用肥皂刻出来的。报完名他就去扫地,扫完大殿扫斋堂,扫完斋堂扫教室,扫完教室再扫大殿。考试结果出来了,他总分五十八分。法师说,送你两分吧,就冲你那股勤快劲;但是,你是旁听生。

    这里再不像寺庙。这里全都是年轻人,南腔北调,打打闹闹,虽然一身的僧装,但并不比他原来的学校冷清多少,法师也不骂人,也不找岔子,因此他很快活。就是吃饭的时候挺麻烦的,还要全身披挂,唱经才能吃饭,而且不能发出声响,不准掉饭粒,否则就会有僧值师来惩罚。不习惯是不习惯,但青果想,人家能过,我也能过。

    半个月后,老和尚突然拄根大铁杖来找他了。

    老和尚说:“你来上学,怎么也不跟我一声?星期天上山来,听到了吧?”老和尚说这话时和颜悦色,绝没有平时那股迷糊劲。

    星期天,青果一口气爬上十八盘山路,一头扑进了寺庙里。

    老和尚又在那禅凳上打瞌睡,老和尚说:“你来了。”

    “我来了,师父。”

    “你师父没上过什么佛学院,你师父的师父没上过什么佛学院,可到了你头上,居然要去上佛学院?”

    他说:“上佛学院有什么不好?”

    老和尚说:“有什么好?”

    他想,有什么好呢?他也说不出,他只是觉得在佛学院快活,在寺庙里不快活。

    他说:“我要上。”

    师父说:“你要还是我徒儿,你今天就别再去了;你要还是去,你就不是我徒儿。”

    他想,做你徒儿有什么好?于是说:“不是就不是,我坚决上!”

    “大褂脱下来,中褂脱下来,小褂也脱下来!”

    于是他动手脱大褂,脱罢大褂脱中褂,脱罢中褂脱小褂。凛冽的寒风一阵一阵地刺在他清瘦的两肋上,他禁不住打了个寒战。

    “袜子脱下来,鞋子脱下来!”

    于是他动手脱鞋子,脱罢鞋子脱袜子。他的赤脚踩在青砖地上,一股寒气从脚心直往心窝钻。

    雨又来了,一瓢一瓢的雨浇在他的头上,脸上,胸上,他用手抹着脸上的水,分不清那是雨水还是泪水。

    他忽然站住了,并且屏息细听,他分明听到他妈妈在唤他:“孩子,回家来!孩子,还不快回家来!”他算算他出家的日子,还有两天就刚好三个月了。

    他又往前跑,却忽然又站住了。他的面前站着老和尚,老和尚手里执着八十斤重的大铁杖,笑呵呵地看着他,说:“娃娃,红尘看破了没有?看破了再来找我!”

    醍醐灌顶

    我们有时会像是一些稚气未脱的孩子,往往想到什么就会立即去做。这也没什么不好,年轻时总应该有些冲劲和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收获很多意外的惊喜。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一定要事先多想一想,好好规划一下,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万无一失。因为“说”总是比“做”容易。

    §§§第10节一匹好马,在鞭子的影子里也能跑得很快

    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内地有一个寻找真理的哲学家。他的学问其大无比,他的知识无可比拟,他的学生当然很多。可是他没有永恒的快乐,他的快乐总是短暂的。在他的晚年,他的快乐甚至完全消失了!他坐在书房的椅子上,一只手托着下巴,另一只手放在扶手上,大拇指竖起来,不停地摇晃着,他的眼睛望着他自己写出的一大本一大本的哲学著作。一个钟头过去了,两个钟头过去了,大拇指像个不停摇动的虫子,好像是要从手上挣脱掉拟的。他觉得自己像一段干枯的木头,他寂寞,孤独,他觉得自己无依无靠,他甚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写那些接连不断的文章,他甚至对有人读他的书,有人在研究他的著作,有人在追随他而感到可笑。

    哲学家继续晃着大拇指,这是他构思大部大部著作的习惯。

    “我不愿在这孤独中死亡,在这痛苦中消失,我要摆脱痛苦!”哲学家自言自语,“我用语言和文字寻找真理,我用语言和文字堆起了一座山,可是这些语言和文字的东西不是终极的真理,它不能使人摆脱痛苦,更不能给人快乐!”

    他决定去访问佛陀。

    那天,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正在休息。哲学家问道:“我用语言和文字寻找终极的真理,我的语言和文字堆起了一座山,我仍然得不到快乐,我甚至陷入深沉的痛苦中,我得不到任何安慰!请你不用语言,不用文字告诉我终极、究竟、最后的真理好吗?”

    哲学家望着佛陀。佛陀低垂着眼睑,一语未发。一片深沉的寂静,一片清净、庄严、平等、无为、无量、无边的觉性!

    哲学家沐浴在寂静中,沐浴在这清净、庄严、平等、无为、无量、无边的觉性中!他的眼睛里充满了亮光,他的心里正滚动着无声的雷鸣!他平生第一次感到那独自觉知的狂喜,他觉得他应该悄无声息地离去,可是他还是使用了语言:“我在这里学到了终极、究竟、唯一的真理!”

    哲学家走后,佛陀说:“一匹好马,在鞭子的影子里也能跑得很快!”

    醍醐灌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些道理、禅机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出来或解释的清楚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种能够参透、领悟这些禅机和道理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这种能力,领悟很多难以“道”、无法“名”的禅机时,我们的内心一定能体会到像喝了甘怡般的畅快淋漓。

    §§§第11节不要依照自己的意志,去干涉别人的生活

    有一座千年古寺,寺庙里有一尊很灵验的观音菩萨,香火很旺。所以每天有很多很多虔诚的信徒在观音菩萨面前朝拜许愿。

    在寺庙里还有一位看门的人,他看到有很多的人在观音菩萨面前许了很多的心愿,于是他就好奇地问菩萨说:“观音菩萨,你每天听这么多的人唠叨这么多的隐私,你坐在上面有什么感受呢?”

    观音说:“我的工作就是这样的啊,就是听他们唠叨,听他们许愿。”

    看门人接着问:“我无法想象你坐在上面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能否坐在上面感受一番呢?或许也能替您分担一下辛苦。”

    观音说:“可以啊,这个很容易的,但是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就是坐在上面的时候你必须一句话都不能讲,无论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都必须保持沉默。”

    看门的说:“这个条件很简单,我一定能够做到的。”

    接着观音就抽出杨柳枝,对着看门人点了三下,于是看门人变成了观音,观音变成了看门人。

    看门人每天就像观音菩萨一样就坐在莲台上重复着观音菩萨所做的事情,听着许多人的许愿和唠叨,虽然说心里憋得慌,但他仍然信守自己的诺言,一句话也不讲。

    直到有一天清晨,来了一个很有钱的富翁,来到观音面前许愿,希望他能赚更多钱能够娶更多的美女做老婆,当他磕完头离身走的时候,他的钱包不小心的就掉在了蒲团旁边,看门人看见了忍不住想提醒他,但一想到他的诺言就闭上了嘴。

    第二个来许愿的人是个很穷的穷人,她希望观音菩萨能够让他有钱给孩子看病,能够买足够的食物回家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当她许完愿望后突然发现了蒲团旁边那个钱包,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钱。这个穷人万分感谢观音菩萨显灵让他心想事成,很高兴地离开了寺庙。

    跟着进来了第三个人,他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正要外出远行谋生。所以他来到观音面前许愿说:“我要坐船远行到外面去工作了,希望观音菩萨保佑我平平安安,一切顺利并能赚钱回来。”

    正在这个时候,有钱的富翁发现丢失了钱包转回来了,他一把抓住小伙子说:“我钱包丢在这里,一定是给你拣到了。你赶快给我拿出来。”

    小伙子说:“我刚来根本就没有看见你的钱包,更别说拣到了。”

    富翁说:“现在大清早的,寺庙里一个人都没有,除了你还会有谁拣到我的钱包呢?如果你不把钱包还给我,我是不会让你走的。”

    小伙子掏出船票说:“你看我马上就要坐船了,我真的没有拣到你的钱包,我坐的船马上就要起航了,你不让我走的话我就要误了航班,误了工作的。”

    两人就这样争执不休起来。

    坐在上面的看门人实在忍不住了,就说:“你的钱包的的确确是掉在了这里,但这个钱包不是小伙子拣去了,是另外一个穷人,出门往左边方向去了,刚走不久,你现在去找她就可以找回你的钱包。”

    于是,富翁去找穷人拿钱包,小伙子去坐他的船远行了。

    这个时候观音菩萨就出现了,菩萨对看门人说:“你没有资格坐在上面了,你违背了你的诺言。”

    看门人说:“我是违背了自己的诺言,但是我说出的是一件事情的真相,让他们各得其所。我这样难道是做错了吗?”

    观音菩萨说:“富翁丢掉了钱包对他来说根本就是九牛一毛,无伤大雅。对于穷人来说有了这笔钱就可以为他的孩子治病,可以有衣服穿有食物吃,可以救一家人。但是这些都不重要,最严重的就是那个年轻小伙子,如果那个富人一直纠缠下去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他还能保住一条性命,而现在,他乘坐的那条船正在沉没……”

    醍醐灌顶

    很多时候,尽管我们的内心是善良的,想着去帮助别人,而且还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但却很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判断是非对错,很容易忘记想一想别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然而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在我们觉得是对别人好的时候,却也可能危害了他们。

    §§§第12节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有个人感到非常苦恼,他背上行囊去找佛陀,为他灭除苦难,佛陀听完他的述说后,说道:“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那人不解地问道:“可是,我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啊!”

    佛陀慈悲地解释道:“是谁给你心里放进了苦恼和困惑呢?”

    这个人沉思良久,没有说话。

    佛陀继续开示:“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这个苦恼的人终于有所领悟。

    醍醐灌顶

    生活中的烦恼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别人友善的劝解也不能减少多少。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需心药医。自己的苦恼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执著,能够解脱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第13节如果认为是正确的,就要坚持自己的主张

    大梅禅师学禅已经了很多年了,尽管他学习十分努力,但是一直没有悟道。

    有一天,他去请教马祖禅师:“佛是什么?”

    马祖禅师回答:“即心即佛。”大梅禅师恍然大悟。

    开悟后,大梅离开了马祖禅师,下山弘扬佛法。当马祖禅师听说大梅开悟的时候,不太相信,心想:“以前他学了那么多年佛法,怎么一下子就开悟了呢?不妨叫一个人去试试他!”于是马祖禅师派自己的弟子前去试探大梅。

    这个人见到大梅禅师,就问道:“师兄,师父说了什么话让你顿悟了呢?”

    大梅回答:“即心即佛。”

    这个人说:“师父现在已经不说‘即心即佛’了!”

    大梅惊奇地道:“哦!那他现在说什么?”

    那个人说:“老师现在经常说‘非心非佛’。”

    大梅听了以后,笑着说:“这个老和尚,不是存心找人麻烦吗?我才不管他的什么‘非心非佛’,我依然坚持我的‘即心即佛’。”

    这个人回去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马祖禅师,马祖禅师激动地说:“梅子真的成熟了。”意思是说,大梅真的是开悟了。

    醍醐灌顶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要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要人云亦云,受别人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有属于自己的见解,从而使自己变得杰出。

    §§§第14节谦让是一种美德,过分谦让就成了一种罪过

    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谦让,一个叫贪欲。他们约好一起到天庭去,他们带的干粮基本都够他们路上吃的。为了体现无私的友爱精神,他们在路上谦虚地你推我让,时间也因此耽误了一半。再这样让下去也不是办法,贪欲开始想,既然你不要,我要。于是他把谦让的东西吃了。

    后来在路上出现了奇怪的事情。贪欲吃了谦让的东西以后,觉得胃口大开,吃了还想吃;而谦让为了体现他的度量,即使饿得走不动,对贪欲总是有求必应。一个是饿得走不动,一个是过饱走不动。然而在天黑前,他们还是到达了南天门。

    但是他们却同时被二郎神拦在了南天门外。

    贪欲说:为什么不让我们进去?二郎神说:因为你太贪,把朋友的东西都吃了。贪欲说:可是那都是他给我的呀。二郎神说:哪怕人家主动,哪怕人家心甘情愿,你也不能无视于对方的饥肠辘辘。你连这点道理都不明白,如何进天庭?

    谦让说:那么我呢?为了让贪欲吃饱,我都快饿死了呀。二郎神说:如果说贪欲进天庭的可能有万分之一,那么你进天庭的可能连十万分之一都不到。谦让不解其意。二郎神说:把自己饿成这个样子,绝不是美德。你把天庭当成剧场,把玉帝当成观众了。

    醍醐灌顶

    谦让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谦让也要分对谁,也要掌握分寸。对于一个贪婪的人,我们无须过分谦让,因为你谦让他,他就会得寸进尺。这样一来,你不但帮不了他,也会使自己受损。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分谦让绝不是一种美德,反而会成为一种罪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