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养心,道养性:佛心慧语悟人生-佛心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1节心中有佛,你就是佛

    以一颗佛心去看待世间万象,怀一颗佛心去做人做事,你就是佛。

    用佛的眼睛去看,用佛的心去想

    从前,在一座寺庙里有一个爱讲故事的小和尚。这个小和尚对自己的头脑、学问、智慧是比较自信的,认为自己要比别人聪明那么一点点。聪明人跟聪明人交流会觉得对方都能很容易理解自己的意思,而且那确实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而遇到一些学识浅薄、思维混乱、说话缠夹不清的师兄师弟们,每每他都会气急败坏,大发脾气,常常把一句:“你怎么还不明白?你猪脑袋啊!”挂在嘴边。师父为此批评了他很多次,他嘴上承认错误,但遇到类似情况,还仍然忍不住要发脾气。可是有一天,一次上山打柴的经历让他改变了看法。

    这一天他的心情很好,柴也打得特别多。回去的路上他觉得有些累了,就放下柴担到溪水边喝点水,洗一把脸。这时碰到了小和尚的老朋友——小猴子。小猴子经常来这边玩,也经常碰到上山打柴的小和尚。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好朋友。小和尚洗完想要拿汗巾擦脸,却发现汗巾还挂在那边的柴担上,他也确实是很累了,于是就指着柴担,示意让小猴子替他去拿汗巾。

    小猴子跑过去,从柴担上抽了一支木柴,给小和尚拿了过来。小和尚觉得很有趣,又让小猴子去拿,并用手比划呈方形,嘴里说着:“汗巾,汗巾。”小猴子又去,拿回来的还是木柴。小和尚笑得更开心了,这次他拿一块石头丢过去,正好丢到汗巾上,然后指给小猴子:“看到了吧?拿那个汗巾。”小猴子再去,拿回来的还是木柴,而且还是一幅得意洋洋的表情,好像在说:“你看,我多能干!”看着小猴子一幅志得意满的样子,小和尚笑得前仰后合。

    回来以后,小和尚把这件有趣的事告诉了方丈。于是方丈问他:“你跟师弟们讲道理,他们听不明白,你就会发脾气。可是小猴子听不明白,你为什么反而觉得有趣?”小和尚一愣,回答说:“小猴子听不懂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是猴子,可师弟他们是人,他们不应该听不懂我说的道理。”

    方丈说:“应该?什么又叫做应该呢?首先每个人天生的悟性不同,悟性好的人,并不是他的功劳;悟性差的人,也不是他的过错。就算是悟性相同的,后天所处的环境又不一样。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人,并不是他的功劳;出生在走卒屠户的人,也不是他的过错。就算是环境一样的,能遇到的师父又不一样。遇到一灯和尚的,未必是他的功劳;遇到酒肉和尚的,未必是他的过错。人与人有这样大的差异,你凭什么就能说谁‘应该能’怎么样呢?”

    小和尚听到这里,低头不说话了。方丈接着说:“更何况,天道无常,人世无常。今天他比你差,你可以看不起他,明天他若比你强了呢?那时候他再来看不起你,你心里感受却又如何?”

    小和尚惭愧地说:“师父,我知道我的错了。”方丈却摇头道:“不,其实你最大的错,却并不在于此。”小和尚睁大了双眼问:“那我的错在哪里呢?”

    方丈说:“错在你没有学着用佛的眼睛去看,用佛的心去想。”小和尚忽然觉得,自己似乎就要领会到一些什么东西了,于是连忙磕头说:“我佛慈悲,求师父教我!”

    方丈微笑道:“你仔细想一想,同样是不能理解你的意思,为什么你对师弟就会发怒,对小猴子就会开怀大笑?他们是相同的,而变化的是你自己。所以问题并不出在他们身上,而出在你身上。你不对小猴子发怒,是因为你是人,他是猴,你比他的智慧高得多,因此你就可以包容他的错误。而你师弟他们是人,你也是人,你的智慧跟他们是同一个档次,因此就包容不了他们的错误。如果是佛呢?佛看到你师弟们的错误,他会发怒吗?他当然不会,因为佛的智慧可以包容一切。”

    最后方丈语重心长的对小和尚说:“你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试着用佛的眼光去观察世人,用佛的慈悲去怜悯世人,用佛的智慧去包容世人。”

    醍醐灌顶

    待人待事都要有宽容和悲悯之心。世上的人和事物都有感情,只要用眼去看都是可以看见的,只要用心都是可以交流的。用佛的眼睛去看,用佛的心去想,则事事明了。

    §§§第2节身出家不是出家,心出家才是出家

    有一天早晨,黎明的曙光正向着大地展开的时候,佛陀在河畔散步。忽然,远远的地方,一个青年像发狂似的向佛陀奔来,口中还不住地叫着:“我苦啊!我苦啊!”

    青年终于跑到了佛陀面前,佛陀就用慈悯的眼光看着他,他也用怀疑的心情看着佛陀。终于佛陀的庄严之相摄住了他发狂的精神,他跪在佛陀面前说道:“您是不是名叫大慈大悲的佛陀?请您慈悲救救我吧!我是迦尸城的耶舍,我实在被生活困惑得不安。旭日高升的白天,声色财利困扰得我没有休息的时候;华灯初上的黄昏,舞姬们又集合起来举行豪华的宴会。当初,我也曾为此陶醉迷恋过一时,但日子久了,我真寻找不出这其中的乐趣。昨夜,当宴会结束的时候,我拖着疲乏的身体,颓靡的回室就寝。正在昏沉朦胧之中,我做了一个噩梦,再也不能入眠。我就从床上起来,走出寝室,忽然看到我私爱的舞女同一个音乐家正在戏弄,我当时再也无法忍耐,怒火在我的胸中燃烧起来。我的神经也就错乱了,因此,发狂似的,半夜就从家里跑出来了。我一路盲目地狂奔,像被一股什么力量驱使着似的,让我在黎明的时候,跑到了缚罗迦河的这边来。我看您大概就是被人称为大觉者的佛陀吧!请求您救我!我心中实在很烦闷!”

    佛陀慈祥地用手抚摸着耶舍说道:“年轻的善男子!我正是你所说的佛陀。你不要烦恼不安,你见到我自会安稳自在。你现在可以把心静下来想想:世间有永久不散的筵席吗?人生哪里能永远亲密的住在一起?你不要悲伤,这本是一个虚伪的世界。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的身体尚且不能依赖,哪里能要求别人都属于我们自己?你得度的机缘已到,你就把这一切放下罢!”

    耶舍听到佛陀的法音,像甘露似的滋润着他被怒火烧着的心灵。他再看看佛陀慈祥的面容,激动得流下泪来。他跪在地上痛切陈情,要求佛陀准许他出家。

    佛陀又再用悲悯的眼光看着耶舍,说道:“耶舍!你现在立刻回家去吧,你的双亲这时候都在焦急的挂念着你。出家,并非离开家庭才叫出家。身上虽然穿起出家的衣服,而心却染着世间的俗情;人虽居住在深山丛林中,却时时不忘怀一般的名利,这怎么能叫出家呢?如果身上虽然装饰着华美的璎珞,而心却光明清净,能降服烦恼的怨敌,对人没有怨亲的分别,还能以真理教化世人,这才可说是真正的出家。你要出什么样的家呢?”

    “佛陀!您开示出家的意义,我全部了解,也能接受。我请求佛陀允许我出家,做一个真理的传播者,做您的一名弟子。”

    佛陀当即答应了耶舍的请求,接纳耶舍成了一名佛家弟子。

    醍醐灌顶

    生活中,常常会有很多的世俗的烦恼让我们不开心。既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不如抛开一些些世俗杂念,抛开一些虚无的东西,少一些欲望,少一些胡思乱想。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解脱释然,自然就能生活得轻松自在了。

    §§§第3节木雕是佛祖,也是上好的柴火

    很久以前,在深山中的一座古刹里,有一位出家的禅师,庙里只有他和一个小和尚,由于古刹地处偏远,人迹罕至,年久失修已显倾颓之势。禅师就决定带着小和尚四处化缘,准备重修古刹。

    出外化缘的日子并不容易,转眼间已经过去一年的时间了,筹集到的银两还不够修一座庙门的,小和尚非常灰心丧气,时常抱怨道:“师父,像我们这样化缘,要何年何月才能凑齐重修庙宇的银两啊!”而禅师却总是什么都不说,只是让小和尚继续跟他一起化缘。

    日子仍旧一天一天的过去了,仍然是走千家过万户,仍然是每次少得可怜但从不求回报的几个铜板,但禅师却依然详细地记下他们每个人的名字。

    就这样一路走来。一天,来到了一户大富人家,富户听了禅师的来历就慷慨的表示他愿意为禅师提供修庙的所有银两,但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禅师在庙修好后,为他的家族立一块功德碑以保佑他的家族永世大富大贵。禅师听完,没有接受富户的馈赠,便告辞赶路了。

    从富户家出来之后,小和尚终于忍不住责怪禅师道:“师父,我们一年来辛辛苦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重修庙宇吗?现在有人愿意帮我们达成心愿,一次提供所有的银两,你怎么反而拒绝了人家呢?”禅师仍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朝前赶路。天色将晚,师徒二人来到一座破庙前,进去歇息,禅师让小和尚生火做饭,小和尚面露难色道:“师父,天已到这般时候,我到哪里去弄柴火啊?”禅师一指木雕的佛像道:“那不是上好的柴火吗?”“啊!”小和尚大惊道,“师父那是佛祖啊!”禅师意味深长地说:“在你眼里这木雕就是佛祖,而在我眼里木雕就是木雕。”听得此言,小和尚顿悟,从此安心的与禅师一起云游化缘。

    五年之后,师徒二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筹足了修庙的银两,重修了庙宇,再塑了金身。就在开光的那天,十里八村的百姓都扶老携幼的前来参拜,禅师将所有布施银两的万千善家的名字刻成了一块功德碑立于庙中。从此古刹香火旺盛,护佑一方。

    醍醐灌顶

    对于很多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在于心境不同。木雕的佛像在凡人的眼里是木雕的佛祖,在禅师的眼里它仅只是木雕而已。不执著于事理本身,才能有所建树。

    §§§第4节心中有佛,你就是佛

    一天,一个年轻人去拜见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慧能问道:“你从那里来?”

    年轻人恭敬地说:“从不远的地方来。”

    慧能心想:“这么小的年纪就有如此造化,真是难得!”

    于是又问道:“你的生命在哪里?”

    年轻人答道:“生命?我早就忘记了!”

    慧能十分欣喜,召唤少年向前近来:“好好说,你府上是哪里?”

    “浙中。”

    “来拜见我是为了什么事?”

    年轻人说:“世间均是垃圾,无处容身,请师父收我为徒。”

    慧能为了考验他出家的决心,笑着说:“不要出家!”

    年轻人坚定地说:“不要不出家!”

    后来,这个年轻人继承了六祖的禅风。他就是著名的南阳慧忠禅师。

    慧忠禅师在河南的深山里苦修了40年,与世人隔绝,没有任何烦恼与欲念,终于见到了清明的世界。

    有个僧人问他:“怎样可以成佛?”

    南阳慧忠微笑:“放下,忘掉。”

    “怎样才能物我两忘?”

    “超越一切,无欲无求!”

    “佛是什么?”

    慧能扬眉大笑:“佛就是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想一念,你就是佛。”

    醍醐灌顶

    我们在谈到佛理的时候,常常觉得佛学的思想、理念离我们都很遥远,是我们很难触及到的东西。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想走近它的时候,就能发现它已经存在于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了。只要你心中有佛,你就是佛。

    §§§第5节处处皆有佛性,人人均能成佛

    从前,有一个乞丐,并不经常出去乞食,却总是躲在寺庙的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合掌念佛,而且总是在念佛之后才去乞讨。每当有人施舍的时候,他总是面露喜色,不停地说:“因缘!因缘!”即使别人不给,他也会说:“因缘!因缘!”小孩子用石头打他,他也只是说:“因缘!因缘!”因此,人们称他为“因缘乞丐”。

    夜晚的时候,他没有住的地方就在别人的屋檐下过夜。一个寒风刺骨的晚上,一个书生因为天黑没有看见他,竟在他头顶上小解,乞丐醒来,喃喃地说:“因缘!因缘!”

    书生大吃一惊,不停地道歉,乞丐急忙说:“不敢当,不敢当,都怪我睡错地方,吓着了你,这也是你我的因缘。你向一个乞丐道歉,实在是让乞丐不安!”书生被他深深地感动了,立刻向他许诺说:“只要我死在你的后面,我一定厚葬你!”

    真的没过多久,因缘乞丐就在一家人的屋檐下死去了。书生信守了自己的诺言,为乞丐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然后将其火化。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居然在火焰中获得了重生,他浑身散发着耀眼的金光,向书生说道:“感谢你将我的肉身超度,剩下的东西就是给你的补偿。”然后就消失了。

    后来,书生在乞丐的骨灰中发现了几十颗水晶般透明的紫色舍利子。

    醍醐灌顶

    我们经常会凭借一个人的外貌特征、穿衣打扮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是一种很冒失的做事态度。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你看不上眼的一个乞丐,说不定将来会变成救济你的富翁。切勿以貌取人,因为处处皆有佛性,人人均能成佛。

    §§§第6节有些看似非凡的神通,其实并没有多少价值

    从前,有两位师兄弟希望得到名师指点,能够深入佛法的堂奥,便结伴同行,到各个名山去参学。两个人跋山涉水,不知不觉也踏遍了岭头云朵,但是依然云深不知处,寻访不到名师的踪迹。于是二人决定分手各自寻师访道,并且相约等将来彼此有成就的时候再来互相切磋。

    年长的师兄天生喜欢神奇怪异的事情,因此礼拜了一位五通仙人,学会了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等五种神通,并且时常行走人间,显现神通,赢得万人的惊叹膜拜,俨然一代教主模样。而师弟本性恬淡知足,皈投在佛教僧团,每日诵经念佛,样样发心。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有一天,师弟奉常住命令,要过江到对岸小镇为信徒们祈福。师弟一路迤逦,信步走到江边,只见千万条的垂柳把江畔装点得绿意盎然,碧波上水鸭悠游戏水,陶然忘机。

    这时,从林荫深处走来一位身着道袍的道人,大步地向江边走来,看到正在候船的师弟,热情地握住师弟的双手,惊喜地嚷着:“师弟!怎么会是你?”

    师弟听到声音,仔细一看,果然是二十年不见的师兄,虽然身材伟岸如昔,但是岁月早已写在脸上皱纹,两鬓星霜点点。师弟也欢欣地拍着师兄的肩膀,雀跃地说:“太意外难得了,转眼间二十年都过去了,师兄你还是老当益壮,不减昔日威仪。”

    师兄看到师弟很是高兴,便急切地问道:“想当年我们师兄弟同时拜别师门,到四处去寻师访道,不想二十年后却在江边不期而遇。这二十年之间,你遇见了什么名师,学了些什么法术?不妨说来听听。”

    师弟一派闲雅笃实,淡淡地回答说:“我没有学到什么法术,我只不过在佛教的僧团学一些佛法,平日搬柴运水,听经闻法,看看经藏。我只是白天吃饭,晚上睡觉,保持一颗平常心而已。”

    师兄一脸鄙夷地说道:“想不到二十年不见,我还以为你有不凡的表现,原来也不过是个饭囊子。”

    师弟听了,就反问起来:“喔,师兄你这二十年又完成了什么辉煌的道业?”

    师兄就洋洋得意地说道:“说起我的成就,那可就不得了了!我和五通仙人学了五种神通,无论多么遥远的地方,我只要运用天眼通都能一目了然;相隔多少重的墙壁,我的天耳通都能听得、现在、未来的事情,我只要进入宿命通,便能历历如绘,浮现眼前;说起我的神足通,那可厉害了,不管千岩叠嶂还是江河大海,我都能自在飞跃,如履平地。如何,你要不要见识见识我的广大神通?”师兄说完就显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态度。

    师弟听了,不置可否地报以轻笑,两师兄弟谈话间,两人已到了岸边。

    突然师兄撩起道袍,双手打揖,对师弟说:“师弟!我先走一步。”接着随手摘下一片嫩叶,抛向浩瀚的江波上,双足一蹬,脚尖轻踩着叶片,凌波虚渡,渡到彼岸,踏脚处如蜻蜓点水,随点随化,了无波痕。

    师弟唤来船家,跳上木船,缓缓地荡去,轻风徐来,桨过处,画出一圈圈的涟漪,时有鱼儿跃出碧波,轻轻撞着船头,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一幅祥和如画的美景。

    师弟在船上的时候,就听到师兄站在对岸的阜丘上,高声呼叫:“师弟!快来哟!”声音回荡在辽阔的江面,飘飘渺渺,断断续续。

    后来,木船慢慢地靠了岸,师兄不等师弟站稳,便迫不及待地问:“怎样,我刚才的神足通你以为如何?”

    师弟付了五分钱的船资给摆渡的船家,然后慢条斯理地对师兄说:“你修了二十年的神通,我只花了五分钱,一样可以渡江。神通究竟何价?其中的道理不是很清楚吗?”

    师弟的话如雷鸣般撞击着师兄,师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惊愕嗫嚅,无言以对。

    醍醐灌顶

    现代化的科技早已把我们带入了神通的世界,我们的电话、电视、飞机,以及方便我们生活的各种用具,无不有着“天耳通”、“天眼通”、“神足通”等作用。然而这些用具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便捷,有时也会带来不便或麻烦。不要太依赖这些所谓的“神通”,应当多锻炼自身的能力,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好该做的事情。

    §§§第7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从前,有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名叫李多福,他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一意祈求阿弥陀佛接引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别人向他提及其它的宗派、经典,他都一概拒绝不听,其固执成度,几乎到了顽冥不化的程度。

    有一次,他所居住的村庄遭逢洪水的侵袭,全村的房屋、桥梁被冲毁殆尽,人命、牲畜的损失更是无法计数。洪水淹没了村落,也淹没了李多福的房子。李多福情急之下,爬到屋顶上去避难。眼看滚滚的水浪不断地涨高,李多福赶忙摄心正念大声称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阿弥陀佛!赶快来救我!”

    滚滚的洪水愤怒地嘶吼着,眼看就要淹至屋顶,突然在漫漫一片的浊浪之中,从远处急速地飘来一叶独木扁舟,舟上坐了一位皮肤黝黑、孔武雄壮的原住民同胞,钢铁一般的双臂正奋力地划动着木桨,流星逐月似的划向村落而来。看到危难中的李多福就高声大呼:“喂!你赶快下来搭乘我的独木舟,让我载你到安全的地方!”

    求救无门的李多福看到驾着独木舟的原住民,却无动于衷地拒绝说:“你这片小小的独木舟太危险了,怎么抵挡得住大水的波涛汹涌?我不会搭你的船,我有阿弥陀佛来救我。”

    一腔热忱的原住民兜头被泼了一盆冷水,只好悻悻然驾着独木舟随波逐浪走了。

    洪水很快淹过了屋顶,涨到了多福的腰际,李多福更用力地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希望阿弥陀佛感应,慈悲接引。李多福引颈企盼着,一望无际的辽阔水面,突然传来一阵马达声,一艘汽艇迅速地驶到岌岌可危的屋前,船上坐了一位汉子,焦急地对李多福招手说:“请你乘坐我的汽艇离开这生死欲流吧!”

    李多福瞧了汽艇一眼,淡淡地说:“我生平最不喜欢科技文明了,你走吧!我有阿弥陀佛的西方船来救我!”

    汽艇上的汉子,也只好无奈地离开了。洪水迅速地升涨,淹到了李多福的胸前,眼看李多福就要被淹没了,他全神贯注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快来救我!”千钧一发之际,天空中一架直升机翩然而降,一位金发蓝眼的空军健儿熟练地放下云梯,对李多福道:“快点上我的飞机来吧!再迟疑就来不及了!”

    固执的李多福依然不改初衷道:“我一向讨厌你们老外,何况我是要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而不是到你们老外居住的西方世界。”

    碰了一鼻子灰的老外,只好驾驶着飞机离开。洪水终于淹没了李多福的头顶,阿弥陀佛却始终没有出现在李多福面前。虽然如此,李多福因为念佛的善根善因,一缕神识还是幽幽邈邈往生了西方极乐世界。

    李多福见到了阿弥陀佛就埋怨道:“阿弥陀佛!你实在太不慈悲了!弟子平时、忙时,甚至碰到水灾时,都一心称念你的名字,但是你却没有现身来救我,那么称念你的圣号,还有什么功德、感应呢?”

    三十二相庄严的阿弥陀佛听了,慈和地笑道:“你遭遇水难命在旦夕时,我赶快变化一叶独木舟去渡你,你嫌弃独木舟短薄危脆,坚决不上船;不得已我又变化一艘汽艇,你又厌恶现代科技文明,自绝生路;但是我还是再变化一架直升机去救你,你却生起种族歧视观念,而断送命根。像你这样妄生差别心,纵然佛陀在你的面前也没有用,你还是再回到婆娑世界里磨炼修持吧!”

    醍醐灌顶

    佛经上说:“一翳在眼,空花乱坠。”意思是说,就好像眼睛里长了东西,遮蔽了视线,看不见璀璨的阳光,却反而责怪太阳不够明亮;我们的心眼被不正确的知识见解阻挡了,自以为是,见到的只是乱坠的空花,却不能看到真实的状况。所以有佛语:“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佛在哪里?其实,佛就在我们身边。

    §§§第8节能够舍身忘我,才能得道成佛

    很久以前,在一座雪山里面,住着一个品行纯洁的人,他追求真理的心情也非常迫切,但却不知道什么是正道。

    一次,他有事外出,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一个相貌非常凶恶的人,他心里非常害怕,不敢跟那人打招呼。那个人看见他有点躲躲闪闪,却故意拦住去路不让他走,并且对他念了两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他听见了这两句偈,觉得很有道理,再想想,更觉意味深长,心里非常高兴。四边望望,除了那个相貌凶恶的人,更没有别人,但又不相信相貌那样凶恶的人会念出这样有意义的偈语来。再望望四边,实在没有其他的人,就大着胆子上前作礼请教:“先生!刚才两句偈语是你念出来的吗?”那个相貌凶恶的人点了点头,他就侧身下拜,真诚的赞叹说:“你念的这两句偈,好像久早的甘露,沉疴的良药,又好像暗路的明灯,大海船上的舵师。请问你是从哪里听来的?可惜只有半偈,还有一半你是否也晓得?”

    那个相貌凶恶的人听了他的问话就大声斥责道:“你问这个干吗?我饿了很久找不到东西吃,心烦意乱,念这两句偈,你怎么当起真来!”他颜色温和,情辞更切地恳求道:“先生!还有半偈你如果对我说了,我非但供养你上好的衣食,还愿意终身做你的弟子。请说吧,我恳求你!”那个人听了又复哈哈大笑道:“你说得倒好,可知道我要吃什么东西?我吃惯了人的血和肉,你有吗?你肯吗?”他稍稍考虑了—下就对那人说:“下半偈的道理比生命还宝贵,我愿意把这个身体供养你。”说罢就把上身的衣服脱下来铺在地上,请那个人坐着,然后自己合掌跪在前面。那个人说了下半偈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要他实践他的诺言。他静静地思考了一下,然后很高兴地礼拜了站起来对那人说:“先生!谢谢你的教导,使我知道了天地间最真实的道理。我现在心里非常清凉和快乐,没有一点恐怖和烦恼,应该酬谢你。先生!请你接受我的供养!”他就爬上树去,投身而下。谁知道那个相貌凶恶的人是天神变化了来点化和试验他的,所以他就被接住了并没有摔在地上。

    这一段故事见《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四,据经上说那个求半偈的人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释迦牟尼前身因为半句偈语肯舍身命,所以超越十二大劫,在弥勒菩萨之前成佛。

    醍醐灌顶

    在佛学的世界里,从凡人到成佛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在危难中,能够牺牲自己生命成全人家的人才能成佛;大敌当前,能够奋不顾身为民除害的人才能成佛;虚怀若谷,服从真理,乃至以己身作供养的人才能成佛。如此看来,成佛之路并不容易。同样,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只有历尽千辛万苦的磨难,才能取得生命的“真经”。

    §§§第9节无论是礼佛还是做事,都要有笃定的信念

    在舍卫国的东南方,有一条大江,江水又深又宽,江岸边上住着五百多名百姓。他们孤陋寡闻,从未听说过以道德度化世人的事情,而且习惯于刚强勇武。平时他们以捕鱼为业,不仅贪图利益而且自私,只要能快活,就凭自己的兴趣做事。

    佛祖知道这些人家的渔人有福缘,到了应该度化的时候,就来到水边,坐在一棵大树下。村人见到佛祖光明奇异,全都肃然起敬起来,都来到佛祖面前行礼。有的作揖,有的叩头,并问起佛祖是什么人,从哪里来等。

    佛祖让他们坐下,为他们讲经说法,众人耳里虽然听了,但是心里却不相信这些。这时佛祖就变出一个人来,让他从南岸过来。那人虽然在水上行走,但是水只没到他的脚踝,等到佛祖面前便叩首施礼。

    众人见到这些,全都惊叹不已,问这个人说:“我们自从跟随祖先到这里以后,就一直在这江边居住,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能在水上行走。你是什么人,有什么法术,能够走在水上而不沉没?这个人回答说:“我是江南岸一个愚昧糊涂的人,听说佛祖在这里,我喜欢佛法,就来找佛祖了。到了南岸无法渡河,问岸边的人水有多深,他们说水只没到脚踝,便过来了。”

    佛称赞这个人说:“善哉,善哉!只要心诚,笃信真道正法,就能够度过生与死的深渊,这一条江又算得了什么?”这时江边的村人们听了佛祖讲说的种种佛法,心意通解,都有了诚心,就请求佛祖为其戒度。于是他们就都成为了佛法的信徒。

    醍醐灌顶

    无论是礼佛还是做事,心中一定要有一个笃定的信念。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让自己发挥出巨大的潜能,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尤其是当一个人陷入困境中时,一个坚定的信念往往就会成为指引他走向成功的明灯。

    §§§第10节真正的伟大在于懂得自己的渺小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五根手指头都闲着没事做了,便聚集在一起,召开了一个重大的会议,讨论谁才是真正的大哥。

    大拇指首先发言说:“如果要比大,我才是真正的大哥。你们看,五根手指头当中,我排行第一,我最粗大,当人们赞叹某人最优秀的时候,总是翘起我,因此我才是大哥。”

    大拇指的话刚讲完,食指马上迫不及待地抢着说道:“我们兄弟之中,属我最重要。民以食为天。民生问题,是每个人每天必须面对的大事,饮食不能解决,个人会因为营养不良而致病死亡,国家则会因为饥荒而成为乱邦。况且当我这根食指如果大动的时候,就可以大快朵颐,有美食可吃了。人们在煮菜烹调的时候,总是以我食指来品尝食物,因此我应该最大。另外,当人们问路的时候,通常用我来指明方向。我有如此多种的功能,当然最有资格当你们的大哥!”

    听完了食指的长篇大论,中指不以为然地抢白:“哼!你们两位不要不自量力了,尽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大拇指你长得又矮又胖,食指你常常乱动,一点也不稳重威仪。那像我长得最适中,站在最中间,你们就像众星拱月一般围绕着我。另外,我长得最修长,好比将帅统领群兵,白鹤立于鸡雉之中,因此我才是大哥中的大哥呢。”

    耐着性子聆听中指自得其满的演说,无名指终于无法忍耐,霍地一声站了起来,趾高气扬地大声说:“你们各位都吹嘘说自己多么的了不起,多么的伟大,其实我才真正最伟大的。你们听说过‘无名乃大名’的古训吗?无以为名,以无为名,故为大名。我无名指岂止是世间的符号名相可以局限的,因此我比你们都大。还有当人们举行订婚结婚的仪式时,最爱把金戒指、钻石戒指套在我的身上,我是多么的有分量,大哥的位置当然非我莫属了。”

    四个手指头争着要当大哥,彼此谁也不礼让谁。正争得不可开交时,突然发现小指头坐在一旁,一语不发,一副神闲气定的老僧模样。四指异口同声问道:“咦!小指老弟!你怎么不说说你的想法?难道你不想当大哥吗?”

    小指悠悠闲闲地回视四指,慢条斯理地说:“各位大哥!你们每一位都有显赫的成就,在各位面前哪还有我小指头说话的余地呢。不过,当人们双手合十拜佛,或者向别人打躬作揖问好的时候,我则是最靠近真理和对方的那个。”

    小指朴实平淡的一番话,惊得四指瞠目咋舌,各个都说不出话来。

    醍醐灌顶

    伟大,不在于外在形状的大小,甚至也不在于功能的多少。通过压制对方、诋毁他人来凸显自己的伟大,是自我膨胀,并不是真正的伟大。在真理面前懂得谦虚自敛,对自己的渺小知道谦卑的人,才是真正伟大的人。

    §§§第11节世间没有不可救的生命,没有不可教的人才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礼好佛后,便信步到花园散步,碰巧看到园头(负责园艺的僧众)正埋首整理花草,只见他一把剪刀在手中此起彼落,将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另一盆中,或对一些枯枝浇水施肥,给予特别照顾。

    信徒不解地问道:“园头禅师,照顾花草,你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枯的枝干反而浇水施肥,而且从原来的花盆搬到另一花盆中,没有植物的土地,何必锄来锄去?有必要这么麻烦吗?”

    园头禅师道:“照顾花草,等于教育你的子弟一样,人要怎么教育,花草也是。”

    信徒听后不以为然道:“花草树木,怎能和人相比呢?”

    园头禅师头也不抬地说道:“照顾花草可是门学问。第一,对于那些看似繁茂,却生长错乱,不舍规矩的花,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将来才能发育良好,就如收敛年轻人的气焰,去其恶习,使其纳入正轨一样。第二,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壤,就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求取更高的学问一般。第三,特别浇以枯枝,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来已死内中却蕴有无限生机,不要以为不良子弟都是不可救药,对他灰心放弃,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爱护,照顾得法,终能使其重生。第四,松动旷土,实因泥土中更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那些贫苦而有心向上的学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们有新机成长茁壮!”

    信徒听后非常欣喜地说道:“园头禅师,谢谢您替我上了一课育才之道!”

    醍醐灌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只要能够扬长避短,那么就一定能成才。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享有自己应得的权利。世间没有不可救的生命,没有不可教的人才,只有不肯行动的人。

    §§§第12节一休万事休,恩怨烦恼也全休

    一天,有一信徒问一休禅师道:“禅师什么法号都好起,为什么要叫‘一休’呢?”

    一休禅师回答说:“一休万事休,有什么不好?”

    信徒听了就说:“原来一休万事休,很好很好。”

    一休禅师又说:“其实一休不好,二休才好。”

    信徒怀疑地问道:“二休怎么好呢?”

    一休禅师说:“其实生要休,死也要休,生死一齐休,才能了脱生死,所以是烦恼的也要休,涅槃的也要休,二者一齐休。”

    信徒听了以后,也能体会出这个道理,就跟着说道:“不错!不错!二休才好!”

    一休禅师又说:“二休以后,要三休才好。”

    信徒更加惊奇了:“三休怎么好呢?”

    一休禅师说:“你看你的老婆天天跟你吵架,最好是休吵;做官要奉迎,也很辛苦,最好是休官;为人处事有争执,所以要休争。能够休吵休官休争,这三休才是快乐之道!”

    信徒听了以后拍掌称快:“不错!不错!三休真好。”

    一休禅师又再进一步说:“四休才最好——酒也休,色也休,财也休,气也休,酒、色、财、气四种一齐休,不是最好吗?”

    信徒一听,觉得说得确有道理,认为四休最好。

    一休禅师又接着说:“四休还不够,要五休才好。人生最苦的就是我们的肚子要吃菜要喝水,所以为了五脏庙,我们每天都要受种种的辛苦。假如把五脏庙一休,统统都没有事了。”

    千休、万休总不如一休;一休万事休,更莫造怨仇,这就是一休的禅了。

    醍醐灌顶

    很多人都怀着郁闷的心情,不知该如何面对各种烦恼。其实,我们不妨尝试“一休万事休”的精神,抛弃眼前的一切烦恼和苦闷,把它们全“休”到九霄云外去,好好地享受当下,简简单单地生活最好。

    §§§第13节只要佛心在,处处皆是寺庙

    在一座寺庙中,有一名香客问一个整日呆在寺庙中颂经的小和尚:“天天呆在这里念经诵佛的不枯燥吗?难道你不愿意到外面的世界去吗?”

    “为什么呢?”刚刚皈依佛门的小和尚不解地问。

    “外面的世界多好啊!宽敞明亮,要什么有什么,不愁吃喝,你何必在这里做苦行僧呢。”

    “可我现在也很好啊。我每天一心向佛,佛祖赐我屋檐遮挡风雨,风不吹头雨不打脸,还可以天天和师父交流得道的乐趣。”

    “可是你自由吗?”

    “……”小和尚沉默了。

    于是,过客从怀里掏出一扇门,并且以胜利者的姿态,把小和尚带到了外面的世界。安排在了一处豪华奢靡的人家。

    一年后,过客突然想起了小和尚,便去看他。

    他问小和尚:“啊,我的佛祖,你过得还好吗?”

    小和尚答道:“我佛慈悲,我过得还好。”

    “那好,你能说说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的感受吗?”过客很真诚地说。

    小和尚长叹一声,说:“唉,这里什么都好,只是这寺庙太大了,我每天早上一醒来就看见满院子的佛光普照,比起我以前的那个小寺庙好多了。”

    说话间,小和尚已然入定。

    醍醐灌顶

    无论身处怎么样的环境,只要佛心在,处处皆是寺庙。修行是如此,做事也是如此。无论做什么事,心中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只要信念不动摇,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终究会有成功的一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