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瑜伽行学派所依的主要经论有“六经十一论”。六经指:《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大乘阿毗达磨经》、《楞伽经》、《厚严经》(一说为日照译之《密严经》)。分别简介如下: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印度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关于它产生的地区,学术界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它很可能产生于我国新疆的和田地区(古于阗国),也有学者认为它最早产生于南印度,后流传到西北印度与中印度。
我国翻译的《华严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东晋佛陀跋陀罗译的,五十卷,后改为六十卷,三十四品,故称为《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唐代武则天又派人前往于阗寻访该经梵本,并聘求译经人。使者在于阗果然找到梵本,并请高僧实叉难陀一同返回长安,为其译出共八十卷三十九品,称为《唐译华严》或《八十华严》。可是,这次译出的仍然不是全本。据说龙树菩萨到龙宫曾看见三种《华严经》,上本篇幅之大,无法衡量;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这两种本子凭普通人一般的能力是不可能接受与传播的。第三种本子有十万偈四十八品,也就是流传人间的《华严经》。而唐译《八十华严》只相当梵本的四万五千偈,连一半也不到,只能算是个略本。
唐贞元年间,我国又译出《华严经》的第三个本子,这个本子由般若译,共四十卷,故称《四十华严》,只有一品即《入法界品》。这一品在《六十华严》中占十三卷,在《八十华严》中占二十一卷,而在《四十华严》中占整整四十卷。
上述三种《华严经》译本中,由于《八十华严》品最完备、文义畅达,故最为流行。除了上述三种《华严经》之外,东汉以来就有一批华严类的经典被译成汉文,它们大抵是《华严经》某一品或某一部分的异译经,译出后单独流行,共有三十多种,其中较重要的有支谦译《菩萨十住行道品》,鸠摩罗什译《十住经》等。
《华严经》的主要内容是讲因果缘起理实法界。该经用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等四法界来说明这一道理。从因果理法的角度看,宇宙万物都互为因果。一物为因、万物为果;一物为果、万物为因。因此,事物的相互关系是相互扶持、相入相即,无穷展开,圆融无碍。《华严经》用“海印三昧”描绘圆融无碍的最高境界——佛境形象,此时世界上的森罗万物像海水一样被显示出来。每滴水都互相圆融,每一滴海水又都具备百川之味,代表与体现了海水的特征,由此说明一切事物就其相互关系都是无尽圆融,成了一种范围无限广大而又相互包容、相互贯通而无个体区别的大法界。由于有为、无为诸法都在统一中存在,从而说佛与众生、净土和秽土、佛国世界与世俗世界的交融统一。
《华严经》不仅所表述的哲学思想十分深刻,其文学艺术价值在文坛中亦受到重视。《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为了访求佛法真理,广处寻师,共参拜五十三人以参悟佛法,这就是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这一题材的佛教艺术品往往常见,北京广济寺就有以此为题材的檀香木幢。
《六十华严》,译者佛驮跋陀罗(359—429),简称佛驮跋陀,意译觉贤。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人,族姓释迦,是释迦牟尼叔父甘露王的后裔,住却比罗伐窣。五岁时父母病故,寄住舅家,十七岁出家。他异常聪明,背诵经典能一日完成一月的功课。受具足戒后,更加勤奋学习,博通经典,以精于禅定和戒律而出名。曾与同学僧伽达多去罽宾,跟当时的大禅师佛大先学习禅法,在那遇到后秦僧人智严。智严请他到中国弘法,正合他意,便与之东来,途中受尽艰难,先走雪山,后改走海道,辗转三年,才到达中国青州东莱郡(今山东省掖县)。晋义熙四年(408),他俩听说鸠摩罗什在长安,便前去拜见,住长安的官寺,初相处甚好。但因学风不同,师承渊源各异,导致佛驮跋陀罗与罗什不和,被迫与弟子慧观等四十余人赴庐山,备受慧远欢迎。留居年余,译出有关修禅的《修行方便禅经》二卷。佛驮跋陀的志愿是要往各处弘化,便于一年后即义熙八年(412)赴荆州,受到正在那里的太尉刘裕的尊敬,于次年春随刘裕去建康(今南京),住道场寺。他仪表纯朴而有涵养,深受当地僧众的钦佩。他依旧传习禅法,一时所住道场寺成了“禅师窟”。从义熙十二年到十四年间(416—418),他又与天竺游学归来的法显合作,先后译出了由法显携带回来的梵本经律《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大般泥洹经》六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杂藏经》一卷。后又受吴郡内史孟凯、右卫禅军褚叔度的请求,开始翻译西晋沙门支法从于阗取回的大部《华严经》。这部大经有三万六千偈,一向无人翻译,直到佛驮跋陀罗才完成了这项大翻译工程,为时三年。这部《华严经》原为五十卷,后来改分为六十卷,故称《六十华严》。这部经对中国佛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为了纪念它,翻译地也就称为“华严堂”。佛驮跋陀所译经除上述七种外,现存的还有《出生无量门持经》一卷,《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文殊师利发愿经》一卷、《观佛三昧海经》八卷及缺本《净六波罗蜜经》一卷,总计十二部一百一十三卷。他的传译,推动了中国禅学的发展,并为稍后大乘瑜伽学的东流开了先河。所译的《六十华严》成了华严宗的宗经。佛驮跋陀罗卒于刘宋元嘉六年(429),世寿七十一岁。
《八十华严》,译者实叉难陀(652—710),又作施乞叉难陀,唐于阗(今新疆和田)人,唐代僧人、佛经翻译家。武则天时,以旧译《华严经》未为详备,乃遣使至于阗更求善本,并聘译人。证圣元年(695)实叉难陀携带广本《华严经》梵本到达洛阳,奉武则天之命,与菩提流志、义净等,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译成汉文,公元699年译事告成,由实叉难陀主译,菩提流志、净义同诵梵文,法藏、圆测等奉诏讲译并笔受,共八十卷。《八十华严》比《六十华严》更为详尽完备,全经九会三十九品(《六十华严》只有八会三十四品),时人称为要典。此外另译有《大乘入楞伽经》、《文殊授记经》等共计十九部一百零七卷。长安四年(705)实叉难陀回到于阗,后经再三迎请,于中宗景龙二年(708)再度来华,帝亲迎于郊外。未几罹疾,景云元年(710)十月示寂,世寿五十九岁。荼毗后,其舌不坏。门人悲智等,送其灵骨及舌返于阗,起塔供养。后人并于荼毗处建立七重塔,称“华严三藏塔”。
《四十华严》,译者般若(734—?),又称般剌若,唐代译经僧。北印度迦毕试国(罽宾)人,姓乔达摩。七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二十三岁至中印度那烂陀寺依智护、进友、智友等三大论师,研习唯识、《瑜伽》、《中边》、《金刚经》、五明等。后乘船遍游南海诸国,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抵达广州,旋入长安。贞元四年(788)译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翌年又译出该经的真言、印契、法门等。六年(790)七月,奉敕出使迦湿弥罗国。未久,受赐“般若三藏”之名及紫衣。其后又译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四十华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等。后示寂于洛阳,遗骸葬龙门西岗,年寿不详。据考《四十华严》得以传译中国,是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南天竺乌秦国王手书《四十华严》,连同表文派人进贡唐朝皇帝,德宗得此梵典保存供养,到贞元十二年(796)六月五日,诏请般若大师在崇福寺翻译这部《华严经》,由般若主译,西明寺圆照笔受,成都昭觉寺沙门弘道、鉴虚润文,千福沙门道通证义,太原崇福寺沙门澄观、灵邃详定。并由霍仙鸣、窦文畅具文进呈德宗。到贞元十四年(798)二月二十四日,始完成现在流行的这部《四十华严》。
唯识学所宗的《华严经》,是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的两个译本,即《六十华严》与《八十华严》。
《解深密经》略称《深密经》,凡五卷,唐玄奘译。同本异译尚有南朝陈代真谛三藏所译之《佛说解节经》一卷,北魏菩提流支所译《深密解脱经》五卷,西藏亦有译本。别生经有刘宋求那跋陀罗之《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即玄奘译本之第七品)、《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一卷(即玄奘译本之第八品)、陈代真谛之《解节经》一卷(即玄奘译本之第二品)。本经属中期大乘佛教经典,系法相唯识学之根本典籍。其内容分为各品如下:
1.序品,叙述佛陀于十八圆满受用土,现出二十一种功德成就受用身时,无量大声闻众与大菩萨众集会之情景。
2.胜义谛相品,说明胜义谛真如乃是离名言之有无二相,超越寻思所行,远离诸法之一异相,而遍于一味相。
3.心意识相品,叙说阿陀耶识、阿赖耶识、一切种子心识、心,并说明与六识之俱转。
4.一切法相品,叙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
5.无自性品,阐说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等三种无自性与三时教。
6.分别瑜伽品,详说止观行,说明识之所缘仅是唯识之所现。
7.地波罗密多品,述说十地及实践之十波罗蜜行。
8.如来成所作事品,说明如来法身相及其化身作业。
本经系瑜伽行学派的根本经典之一,除序品外,其余七品均为《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至七十八所引收,此外《摄大乘论》、《成唯识论》亦引用之,对后世之影响甚大。
《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此经未传译我国。
《大乘阿毗达磨经》此经之梵本、藏译本、汉译本俱不存在,仅于瑜伽行学派之论书中,曾被引用或述说。曾引用本书之佛典,梵本有安慧之《唯识三十颂释》引用一处,《中边分别论疏》引用二处;汉译则有《摄大乘论》引用八处,《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卷十六,无性之《摄大乘论释》卷一,《唯识二十论述记》等各有一处援引,《广释菩提心论》所引之《无尽意经》亦见《阿毗达磨经》之名。关于本经与《摄大乘论》关系,依《摄大乘论》之开头与结尾经文而知,无著造《摄大乘论》系以畅达义理而略释本经之《摄大乘品》,南朝陈真谛三藏之《摄大乘论》谓:“《摄大乘论》,即是阿毗达磨教及大乘修多罗。”由此可以推测非特定之阿毗达磨大乘一经。然一般认为,《摄大乘论》是根据《大乘阿毗达磨经》叙述之十胜相,以概说大乘一般之要义。
《楞伽经》全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是山名,亦是城名。意译难往、可畏、险绝。据说此山城原为夜叉王所踞,在此啖食生灵,无路可通,无神通者不可住,大约是其名之来由吧。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所载,此山位于南海之滨。《慧苑音义》卷下亦谓其位于南天竺南界之海岸。《大唐西域记》卷十一与《续高僧传》卷四均谓楞伽系位于锡兰之山名。《巴利文大史》则以楞伽为锡兰之别名,亦有人称锡兰现名斯里兰卡,其兰卡即为楞伽之今译,然现代学者大多反对此一说法。
相传楞伽山乃释迦牟尼佛宣讲《楞伽经》之处。据《入楞伽经》卷一《请佛品》所载,此山系由众宝性所成,诸宝间错,犹如百千日共照耀金山。山中有无量花园香树,微风吹拂,枝叶摇曳,百千妙香一时流布,百千妙香一时俱发。重岩屈曲,处处仙境,无数众宝共成灵堂、龛窟,内外明彻,不能复现日月之晖,此山乃古昔诸仙贤圣得道入化之处。
阿跋多罗,意为入。即释迦牟尼佛入楞伽山说宝经,因此,所说经名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但向来解释阿跋多罗为无上或无上宝,种种解释皆是赞美佛所说之法的称赞辞。
本经除为瑜伽行学派所依“六经”之一外,我国禅宗初期亦奉为宗经,其内容除序文说明其产生的原由,宣说离言自性的法门外,其主要内容有:
1.阐述“三界唯心”学说,认为一切法都“自心所见”、“自心所现”,是“自内证”。
2.说明真妄的因缘。
3.辨明正邪的因果,说明去妄归真的旨意及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法无我、人无我)的道理,认为八识是阿赖耶识海生起的波浪,阿赖耶识是“原因”和“根本识”,它是无始以来的本性。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
4.明法身之常住,以示生死涅槃之平等。
5.示藏心自性,以明真妄、生灭、平等之相。
6.广说六度,指出自信之妙。
7.广决众疑。
8.指出戒性以彰众生与佛平等之理。
全经以离名绝相的第一义为宗,以妄想无性为旨趣,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教相,自觉圣智为体,以斥小辨邪为用,为大乘瑜伽学派的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经中还提到如来的异名有梵、毗婆努、自在天、因陀罗等,但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可见受到印度教的影响。
从上述内容大意可以得知,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所造,人们认识作用之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中期大乘佛教之经典,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据考证此经的梵文原本,系出现于笈多王朝时期,一般认为在无著菩萨以后,其成立年代约于公元400年前后。全经一再强调,迷的根源乃在于无始以来之习气及未能了知诸法乃自心之显现,故若能彻悟意识之本性,舍离能取、所取之对立,则可臻于无所分别之世界。它与偏重于信仰且有浓厚文学色彩的初期大乘经典不同,而是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和哲学的说明。本经现存之梵本系尼泊尔所传,日本学者南条支雄、河口慧海等人,于1923年将之校正出版。
《楞伽经》出现后,很快就传入了中国。最早的译本是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的译本,即《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以后,还有北魏菩提流支的译本《入楞伽经》十卷,唐代实叉难陀的译本《大乘入楞伽经》七卷。虽然实叉难陀的译本与梵文本比较接近,但因求那跋陀罗的译本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故流传最广。三种释本皆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册中,本经除汉译外,另有藏文译本与日文译本。藏译本有两种,第一种与梵文原本完全一致,第二种则为汉译之重译本。
《楞伽经》对中国佛教影响颇大。于三种译本中,四卷本《楞伽经》为菩提达摩所嘱付慧可者,并云:“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但慧可对此经“专附言理”,进行了自由的阐发。慧可门徒更持此经,游行村落,不入都邑,行头陀行。他们主张“专唯念慧,不在语言”,实行以“忘食、忘念,无得正观”为宗旨的禅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一种派别,被称之为楞伽师,并成为以后禅宗的先驱者,古来特为禅宗所重。据《续高僧传·法冲传》载,四卷《楞伽》之讲述,可分为两支。一为僧粲以下诸师,依南天竺一乘宗讲述之。一是昙迁诸师,依无著之《摄大乘论》而讲述之。然于南北朝时期,本经尚未有普遍之研究。至唐代,则随禅宗之发达,本经亦随之备受重视,故于当时有所谓“楞伽师”、“楞伽宗”之出现。另自玄颐《楞伽人法志》、诤觉之《楞伽师资记》等书之撰述,亦可见当时以本经作为传持依据之风气,直至神会等人提出以般若主义取代《楞伽》之主张,始渐产生重视《金刚经》之风潮。本经除对禅宗影响甚深外,因经中采用甚多佛教诸学派之学说,还从诸派之学说来叙述宗教上之体验。其与佛教思想有关连且较重要者为:(1)结合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思想,而为“中国佛教的哲学大纲”之《大乘起信论》思想之先驱;(2)将禅分为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禅、如来禅等四种,此为禅宗史上颇值得注意之资料;(3)对后期之唯识学,尤其是护法之唯识,其影响甚大。
本经之注疏极多,较为重要者有:菩提流支《入楞伽经疏》五卷、新罗元晓《楞伽经疏》七卷、隋代昙迁《楞伽经疏》六卷、唐代智严《楞伽经注》五卷(仅存卷二、卷五残本)、法藏《入楞伽经心玄义》一卷、宋代善月《楞伽经通义》六卷、正受《楞伽经集注》四卷、宝臣《大乘入楞伽经注》十卷、杨彦国《楞伽经纂》四卷、明代德清《观楞伽经记》八卷及《楞伽经补遗》一卷、智旭《楞伽经玄义》一卷及《楞加经注释》九卷、通润《楞伽合辙》八卷、宗《楞伽经注释》八卷、广莫《楞伽经参订疏》八卷、焦竑《楞伽经精解评林》一卷等。藏文大藏经中有《圣入楞伽经注》。净影慧远大师之《大乘章义》则为本经之重要研究者。
汉译《楞伽经》三种,只有此经于品题有《一切佛语心品》一品,魏译有十八品、唐译有十品,而每品均有别题。
唯类同此经品题者,有《集一切佛品》与《集一切佛法》。心,有积集之义,此之心字,亦可作其他二译本类同品题之“集”字解,则“一切佛语心”者,即“诸佛语积集”之义。谓诸佛所说法皆集于此品中,故名《一切佛语心品》。又,心者,中心、中坚之义。此品文义谓一切佛所说法语中之精要,犹一身中之坚实心,一个团体中之中坚分子,故名《一切佛语心品》。而常途所解释,则一切佛语皆置于心,故佛语皆以心为宗。离一切佛语则心无由显,离心则一切佛语无所宗;而此经明诸法唯心,正明斯义故题《一切佛语心品》。
我国所流行最广者,为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求那跋陀罗(394—468),意译作功德贤。南北朝时刘宋之译经僧。中印度人,原属婆罗门种姓。幼即学习五明诸论,广研天文、书算、医方、咒术等学。后读《杂阿毗昙心论》而崇信佛法,遂剃发出家,并受具足戒。他为人慈和恭顺,专勤学业,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进而读诵宣讲,并以佛法劝化父母,使其父受感化亦归依佛教。
刘宋元嘉十二年(435),求那跋陀罗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祇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于祇洹寺招集义学僧,译出《杂阿含经》五十卷,后于东安寺译出《大法鼓经》二卷,次于丹阳郡译出《胜鬘经》一卷。其后,受谯王之请而居荆州之新寺,宣讲《华严》等。此外,求那跋陀罗亦曾居住道场寺、中兴寺、白塔寺等处。刘宋大明七年(463),他奉敕祈雨而感得甘霖普降,帝敕赐甚丰。求那跋陀罗一生经历文帝、孝武帝、明帝三朝,历朝皆归向推崇之,对内事外事多有贡献。他广衍大乘之教法,译经弘化,故世称“摩诃衍”。所译经典除上述之外,尚有《楞伽经》四卷、《小无量寿经》一卷、《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罪福报应经》一卷等,共计五十二部一百三十卷。求那跋陀于明帝泰始四年疾,临终之日见天华圣像而入寂,享年七十五岁。
《厚严经》此经未传译。一说为日照译之《大乘密严经》。
《密严经》全称《大乘密严经》,凡所三卷。译本有二,一为唐代日照(地婆诃罗)译,一为唐代不空三藏译。本经旨在阐述一切乃心识所变,全经计分密严会、妙身生、胎生、显示自作、分别观行、阿赖耶建立、自识境界、阿赖耶微密等八品。初,佛出过三界,于密严国土(大日如来之净土)应如实见菩萨、金刚藏菩萨之请问,而宣说法要,示以如来藏不生不灭之理;金刚藏菩萨复对来会之菩萨众宣说阿赖耶识之能示现众法,染净诸法恒以此识为可依,更阐明阿赖耶识随迷悟之缘而别凡圣。于本经中揭出《十地》、《华严》、《大树》、《神通》、《胜鬘》等经之经名。又经中阐明五法、八识、三性、二无我之义,阿赖耶识之染净二分,复以海比喻阿赖耶识,以风比喻境界,以波浪比喻七识、八识以及九识之说等,凡此皆同于《楞伽经》所说。
据考,有专家说本经与《厚严经》相同,惟本经说第九识,而《厚严经》则说五性各别,但《厚严经》未传,所据当为《厚严经》之梵本。西藏亦有本经之译本,系由四卷九品所组成,与汉译本略有出入。
(第二节) 瑜伽师地论
——“一本十支”之“本”
瑜伽行学派所依之论典为十一论,称之为“一本十支”,一本,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本论典,称为“一本”;其他之十部论典为支论,称为“十支”。
《瑜伽师地论》为弥勒讲,无著记,全书一百卷,略称《瑜伽论》,记录了无著菩萨闻弥勒菩萨自兜率天降自中天竺阿逾陀国之讲堂说法之经过。其中详述瑜伽行观法,主张客观对象乃人类根本心识阿赖耶识所假现之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之观念,始能悟入中道,不起空有之执著,远离断常二边。此论为研究大乘与小乘佛教思想的大宝库,总由大段五分而成:(1)本地分,广说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之义,为百卷中前五十卷,乃本论之主体。(2)摄抉择分,显扬十七深义,为其次之三十卷。(3)摄释分,解释诸经之仪则(方法),为卷八十一、八十二。(4)摄异门分,阐释经中所有诸法之名义差别,为卷八十三、八十四。(5)摄事分,阐明三藏之要,为最后之十六卷。
本书题名“瑜伽”,为梵文yiga之音译,意译作相应。依调息(调呼吸)等方法,集中心念于一点,修止观为主之观行,而与正理相应冥合一致。于密教,盛行三密瑜伽相应之说。行此等瑜伽观之行者,称瑜伽师;依瑜伽师而行之境界,称作瑜伽师地。《瑜伽师地论》一书,即从五识身相应地说至无余依地共十七地。“论”,问答抉择诸法之性,故名为论。这便是《瑜伽师地论》为书题名之原故。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之说,相应尚有五义:
1.与境相应,不违一切法之自性。
2.与行相应,与定、慧等一切行相应,不相违能随顺。
3.与理相应,与安立非安立之理相应随顺。
4.与果相应,谓能得无上之菩提果。
5.与机相应,谓既得圆果,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
于此五义中,显教多取与理相应,如瑜伽唯识之瑜伽;密教多取与行相应之义,如三密相应之瑜伽。
本论全部一百卷,唯有正分,缺序分及流通分。由于本论广释瑜伽师所依行之十七地,故又称《十七地论》,这十七地中,尤以菩萨地为重要。
今依日本学者加藤精神先生所译《瑜伽师地论目录》,韩清净先生《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之科判,唐代窥基大师《瑜伽师地论略纂》等科判,将十七地即前五十卷本地分细分成卷、分、章、节、项目,科判于下:
卷一
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第一:第一章十七论总说。第二章五识身地总说。第三章五识身地别释:第一节眼识之五相,第二节耳识之五相,第三节鼻识之五相,第四节舌识之五相,第五节身识之五相。第四章作意与识生之关系。第五章五识与五心之关系。第六章举喻释五识之五相。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第一章意地五相:第一节标五相之名。第二节别识意地五相:第一项自性,第二项所依,第三项所缘,第四项助伴,第五项作业:第一目对五识明作业,第一目明意识之胜作业(十四门)。
卷二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
卷三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第二章以十门解释地义:第一节别识八门:第一项色聚(九目),第二项相应品(六目),第三项三世,第四项四相,第五项四缘,第六项三性差别,第七项增处差别,第八项释处名之别。第二节后二门:第一项善巧门,第二项事缘门。
卷四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第一章总标列五门。第二章界施设建立:第一节数建立,第二节处建立,第三节有情量建立,第四节有情寿建立,第五节有情受用建立:第一项受用苦乐:第一目受用苦,第二目受用乐……
卷五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第三目总明苦乐胜劣差别,第四目劝应厌三界欣求无漏。第二项饮食受用,第三项淫欲受用。第六节生建立,第七节自体建立,第八节因缘果建立:第一项因等相:第一目生,第二目得,第三目成,第四目辨,第五目用。第二项因等依处,第三项因等差别,第四项因等建立:第一目依依处建立因缘果,第二目释因缘果义,第三目重显建立之因。第三章相施设建立。第四章如理作意施设建立,第一节问八相次第别释,第二节释前事中之难义;第一项释俗所学施戒修三、教俗修习,第二项释内胜义学:三慧者应受彼施,教可应变,第三项释前七八智德恩德。
卷六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第五章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第一节因中有果论:第一目叙邪执,第二目破执。第二节从缘显了论:第一目叙邪执,第二目破执。第三节去来实有论:第一项叙外执,第二项正破。第四节计我论:第一项叙邪执,第二项破执:第一目征破外执(十难),第二目示正义。第五节计常论:第一项叙计执,第二项正破。
卷七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第六节宿作因论:第一项叙邪执,第二项征破。第七节计自在等为作者论:第一项叙外执,第二项破执。第八节害为正法论:第一项叙外执,第二项破执。第九节有边无边论:第一项叙外执,第二项破执。第十节不死矫乱论:第一项叙外邪,第二项广指经说,第三项总结斥非。第十一节无因见论:第一项叙外执,第二项破执。第十二节断见论:第一项叙外执,第二项破执。第十三节空见论:第一项叙外执,第二项破执。第十四节妄计最胜论,第一项叙外执,第二项破执。第十五节妄计清浄论:第一项叙外计执,第二项以理征破。第十六节妄计吉祥论:第一项叙外计执,第二项破执。
卷八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五:第六章杂染等起施没建立(三杂染):第一节烦恼杂染:第一项烦恼自性,第二项烦恼分别,第三项烦恼因,第四项烦恼位,第五项烦恼门,第六项烦恼上品相,第七项烦恼颠倒摄,第八项烦恼差别,第九项烦恼过患。第二节业杂染:第一项业自性,第二项业分别:第一目依补特伽罗相差别建立,第二目依法相差别建立。第三项业业因,第四项业位。
卷九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六:第五项业门,第六项业上品,第七项业颠倒,第八项业差别,第九项业过患。第三节生杂净:第一项生差别,第二项生艰辛,第三项生不定,第四项生流转:第一目缘起体,第二目缘起门,第三目缘起义,第四目缘起差别……
卷十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七:第五目缘起次第,第六目缘起释难,第七目缘起释词,第八目缘生四缘与二因,第九目以分别缘中三十门分别,第十目摄诸经十六门。第四节明断三杂染修六现观。
卷十一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第一章开列五门释之。第二章释总标。第三章释安立:第一节安立离生喜乐,第二节安立盖障:第一项目盖障,第二项明食非食。第三节安立支分,第四节安立定分:第一项释别名,第二项释通名。第四章合释作意及相二门:第一节释作意:第一项标列七作意与四十作意,第二项别释四十作意行相,第三项以七作意与四十作意相摄。第二节释所缘:第一项明四相三十二相,第二项明本末相摄。
卷十二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第三节通辨:第一项修作意所由,第二项四缘入等至,第三项四得静虑,第四项味净定等,第五项四分定异,第六项次第与超越之入出,第七项熏修差别。第五章释诸经宗要及最后杂众义:第一节释诸经之摄宗要:第一项释解脱:第一目八解脱,第二目八胜处,第三目十遍处,第四目总料简。第二项释等持:第一目三三摩地,第二目有寻有伺等三摩地,第三目小大无量三摩地,第四目一分修具分修三摩地,第五目三受俱三摩地,第六目四修定,第七目五圣智三摩地,第八目圣五支三摩地,第九目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第十目金刚喻三摩地。第三项释三摩钵底:第一目五现见三摩钵底,第二目胜处遍处如前已说,第三目无想三摩钵底,第四目灭尽三摩钵底。
卷十三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三:第二节释杂义:第一项别引经释:第一目身心远离引如实觉,第二目善修止观觉了所知,第三目等持等至于善巧中分别,第四目分别静思虑经,第五目分别四检行定经,第六目于六境不受想无相经,第七目四趣道经,第八目四净胜经,第九目释心净行苾刍思惟五相经,第十目荡尘经,第十一目于三相思惟经。第二项以四法摄持圣教。
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第七。
本地分中有心无心二地第八第九。
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一:第一章标列五明处。第二章释内明处:第一节事施设建立相,第二节想差别施设建立相:第一项第一嗢柁南(十二门),第二项第二嗢柁南(十四门),第三项第三嗢柁南(九门),第四项第四嗢柁南(十门)。第三节摄教义相(五对十门),第四节佛教所应知处相(十门):第一项三种,第二项增二法门(二十四对)……
卷十四
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二:第三项增三法门(四十五门),第四项增四法门(四十六门亦有相违,为一门故),第五项增五法门(二十四门),第六项增六法门(合有十六门),第七项增七法门(合有十五门)……
卷十五
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三:第八项增八法门(合有十门),第九项增九法门,第十项增十法门。第三章释医方明。第四章释因明:第一节标列七种,第二节论体性:第一项言论,第二项尚论,第三项诤论,第四项毁谤论,第五项顺正论,第六项教导论。第三节论处所;第四节论所依:第一项所成立义,第二项能成立八法。第五节论庄严:第一项五种庄严,第二项二十七种称赞功德。第六节论堕负:第一项舍言,第二项言屈,第三项言过。第七节论出离:第一项观察得失,第二项观察时众,第三项观察善不善巧。第八节论多所行法。第五章释声明:第一节法施设建立,第二节义施设建立,第三节补特伽罗施设建立,第四节时施设建立,第五节数施设建立,第六节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第六章释工巧明处。
卷十六
本地分中思所成就地第十一之一:第一章三门标列。第二章自性清净。第三章思择所知:第一节征释,第二节释有法:第一项自相有法(三门),第二项共相有法,第三项假相有法(六种言论),第四项因相有法,第五项果相有法。第三节释无法(五门),第四节五种有性无性:第一项释五种有性,第二项释五种无性。第四章思择诸法:第一节思择素咀缆义,第二节思伽陀:第一项建立胜义伽陀义:第一目举经颂(四十四颂分十二段),第二目长行释。第二项建立意趣义伽陀:第一目举经颂(五十一颂),第二目长行释……
卷十七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第三项建立体义伽陀(九十一颂分十四段)。
卷十八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三。
卷十九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
卷二十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第一章标四处以七支相摄。第二章广释七支相:第一节生圆满,第二节闻正法圆满,第三节涅槃为上首,第四节能熟解脱慧之成熟,第五节修习对治,第六节世间一切种清净,第七节出世间一切种清净:第一项入圣谛现观,第二项入圣谛现观已离诸障碍,第三项入圣谛现观已作意思惟诸欢喜事,第四项修习如所得道,第五项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第三章总结修所成地。
卷二十一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种性地品第一:第一章声闻地及种性地总说。第二章种性地:第一节种性自性,第二节种性安立:第一项粗细,第二项一多相续,第三项四因缘故不般涅槃,第四项胜劣二缘:第一目总征释,第二目别解(劣缘十二门),第三目重解,第四目修集三法。第三节住不住种性者所有诸相:第一项住种性者所有诸相,第二项无涅槃法补特伽罗所有诸相。第四节安住种性补特伽罗:第一项征列二十三人,第二项征释,第三项结成佛化。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趣入地品第二:第三章趣入地:第一节趣入自性,第二节趣入安立:第一项八门标列,第二项释八门,第三项摄八门为六重成就:第一目六位所摄,第二目六位征释,第三目六位乘前起后。第四项趣入迟速。第三节已趣入者所有诸相:第一项已趣入者八相,第二项已趣入者三品,第三项总结入者诸相。第四节已得趣入补特伽罗,第五节总结趣入地。
卷二十二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出离地第三之一:第四章出离地:第一节由世间道而趣离欲,第二节由出世间道而趣离欲,第三节二道资粮(十四门分十一项):第一项初三门前种性地劣缘中已说,第二项第四门戒律仪:第一目辨三,第二目亏损十因缘,第三目圆满十因缘,第四目六异门,第五目清净因,第六目戒德胜利(十种)……
卷二十三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出离地第三之二:第三项第五门根律仪:第一目五句别释,第二目辩略义(三番)。第四项第六门饮食知量:第一目广辩(五段),第二目略义,第三目结广略。
卷二十四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出离地第三之三:第五项第七门初夜后常勤修习悎寤瑜伽:第一目举四问,第二目广解四问,第三目略义,第四目结广略。第六项第八门正知而住:第一目广释,第二目略义,第三目结广略。
卷二十五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出离地第三之四:第七项第九门善友性:第一目广释,第二目略义,第三目结善友性。第八项第十门闻正法:第一目正法(十二分数),第二目听闻,第三目结闻正法。第九项第十一门正思惟:第一目远离不应思处,第二目应思处(二门),第三目结思正法。第十项第十二门无障碍:第一目广释,第二目略义,第三目结无障碍。第十一项第十三门修惠舍:第一目标施惠,第二目辩问答(六门六合),第三目结惠施。第十二项第十四门沙门庄严:第一目标列十四门,第二目标释(十四问答),第三目结成沙门庄严。
卷二十六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一:第五章数取数趣:第一节开列十九门,第二节随释次第所问(十七项):第一项补特伽罗品类差别:第一目标列二十八种品类,第二目标释二十八种品类。第二项补特伽罗建立;第一目标列,第二目随解(十一差别)。第三目补特伽罗建立法。第三项所缘:第一目遍满所缘境事(有三),第二目净行所缘境事(五门)……
卷二十七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二:第三目善巧所缘境事(五种),第四目净惑所缘境事(二道),第五目结所缘。第四项教授:第一目四种教授,第二目三种教授。
卷二十八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三:第五项学:第一目正三学(六门),第二目就三学建立三根,第三目就定学建立三解脱门。第六项随顺学法:第一目十种违逆学法,第二目十种随顺学法。第七项瑜伽坏:第一目标列四种瑜伽坏,第二目标释四种瑜伽坏。第八项瑜伽:第一标列四种瑜伽,第二目标释四种瑜伽。第三目结瑜伽。第九项作意:第一目辨两种四作意,第二目明作意思惟相,第三目九胜解。第十项瑜伽师所作,第十一项瑜伽师:第一目初释,第二目重释。第十二项瑜伽修:第一目想修(四句),第二目菩提分。
卷二十九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四:第十三项修果:第一目正明修果,第二目兼显修入。第十四项补特伽罗异门:第一目标列六种,第二目标释六种。第十五项补特伽罗种类与建立因缘,第十六项魔种与魔事,第十七项由三因缘发趣无果。
卷三十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三瑜伽处之一:第六章安立处:第一节总标三门,第二节别释三门:第一项往庆问:第一目释往,第二目释庆问。第二项寻求:第一目四种审问处法,第二目于四种处以四因缘正寻求。第三项安立门:第一目护养定资粮处,第二目远离处,第三目心一境性处……
卷三十一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三瑜伽处之二:第四目障清净处,第五目修作意处。
卷三十二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三瑜伽处之三。
卷三十三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四瑜伽处之一:第七章趣世出世处:第一节二门略释,第二节往世间道:第一项略辨六门,第二项广释六门:第一项以七作意离欲,第二目八定,第三目二无心定,第四目五通,第五目修世净定生处差别,第六目离欲者相。
卷三十四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四瑜伽处之二:第三节广辨往世间道(辨七作意);第一项了相作意:第一目以十六行了四圣谛证相略辨,第二目由十六行于四圣谛证成道理广释。第二项胜利作意,第三项远离作意,第四项观察作意,第五项摄乐作意,第六项加行究意作意,第七项加行究意果作意。第八章声闻地总结。
本地分中独觉地第十四:第一章结前生后开列五门。第二章随释五门:第一节独觉种性,第二节独觉道,第三节独觉习,第四节独觉住,第五节独觉行。
卷三十五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种性品第一:第一章举十法为纲,第二章初持义(十八品):第一节种性品(第一种性持);第一项持,第二项种性:第一目明种性体,第二目明种性相,第三目结。第三项随义分别:第一目处种性相,第二目种性菩萨受生不定,第三目白法与四随烦恼相违,第四目证菩提迟速。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发心品第二:第二节发心品(第二发心持):第一项发心体:第一目自性,第二目行相,第三目所缘,第四目功德,第五目最胜菩萨。第二项异名:第一目发心趣入,第二目菩提根本,第三目大悲等流,第四目学所依止。第三项随义分别:第一目发心退与不退,第二目发心因缘,第三目就缘因力等明退不退,第四目不退菩萨摄善离过得所胜利。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自他利品第三之一:第三节自他利品(以下十六品皆是第三行方便持):第一项略开三章,第二项五品七法门第一所学处,第三项随别解:第一目自利利他处十门开列,第二目随解(五段)……
卷三十六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自他利品第三之二:第三目劝修学。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处瑜伽真实义品第四:第四节真实义品:第一项标列二种四种真实义,第二项标四种真实义:第一目世间极成真实,第二目道理极成真实,第三目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第四目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第三项五义分别四种真实:第一目所证真实理体无二,第二目修空胜解成大方便,第三目入法无我知离言自性证二智行,第四目乘御无戏论能修正行,第五目广明离言自性。第四项结成。
卷三十七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威力品第五:第五节威力品:第一项略辨三种威力,第二项广明五种威力:第一目神通威力,第二目法威力,第三目俱生威力,第四目共诸声闻独觉威力不共声闻独觉威力。第三项以三神变摄入三种神通威力。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成熟品第六:第六节成熟品:第一项略开六门,第二项随释:第一目成熟自性,第二目所成熟补特伽罗,第三目成熟差别,第四目成熟方便,第五目能成熟补特伽罗,第六目已成熟补特伽罗相。第三项料简:第一目品类差别,第二目自他差别。
卷三十八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品第七:第七节菩提品:第一项约五门释菩提:第一目二智二断,第二目七种最胜,第三目十种功德名号随念功德,第四目出现,第五目差别。第二项结,第三项赞叹菩萨。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力种性品第八:第八节力种性品;第一项标列七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胜解,第二目求法,第三目应说正法,第四目法随法行,第五目教授,第六目教诫,第七目方便所摄身语意业。
卷三十九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施品第九:第九节施品:第一项开列九章,第二项随解:第一目自性施,第二目一切施,第三目难行施,第四目一切门施,第五目善士施,第六目一切种性,第七目遂求施,第八目此世他世乐施,第九目清净施。第三项结叹功德。
卷四十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一:第十节戒品:第一项开切九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自性戒,第二目一切戒……
卷四十一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二。
卷四十二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
第三目难行戒,第四目一切门戒,第五目善士戒,第六目一切种戒,第七目遂求戒,第八目此世他无乐戒,第九目清净戒。第三项戒胜利,第四项戒所依,第五项总结。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忍品第十一:第十一节忍品:第一项开列九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自性忍,第二目一切忍,第三目难行忍,第四目一切门忍,第五目善士忍,第六目一切种忍,第七目遂求忍,第八目此世他世乐忍,第九目清净忍。第三项结叹功德。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精进品第十二:第十二节精进品:第一项开列九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自性精进,第二目一切精进,第三目难行精进,第四目一切门精进,第五目善士精进,第六目一切种精进,第七目遂求精进与此世他世乐精进,第八目清净精进。第三项结叹功德。
卷四十三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第十三节静虑品:第一项开列九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自性静虑,第二目一切静虑,第三目难行静虑,第四目一切门静虑,第五目善士静虑,第六目一切种静虑,第七目遂求静虑,第八目此世他世乐静虑,第九目清净静虑。第三项结叹功德。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慧品第十四:第十四节慧品:第一项开列九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自性慧,第二目一切慧,第三目难行慧,第四目一切门慧,第五目善士慧,第六目一切种慧,第七目遂求慧,第八目此世他世乐慧,第九目清净乐慧。第三项结叹功德,第四项总结六种引证叹胜:第一目引经证成,第二目出异名结叹。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摄事品第十五:第十五节摄事品:第一项标列九种相摄事,第二项爱语:第一目自性爱语,第二目一切爱语,第三目难行爱语,第四目一切门爱语,第五目善事爱语,第六目一切种爱语,第七目遂求爱语,第八目此世他世乐爱语,第九目清净爱语。第三项利行:第一目自性利行,第二目一切利行,第三目难行利行,第四目一切门利行,第五目善士利行,第六目一切种利行,第七目遂求利行,第八目此世他世乐利行,第九目清净利行。第四项因事:第一目约法辨,第二目约人四句分别。第五项总辨:第一目六度四摄之自利利他作入来差别,第二目三种因缘,第三目六度四摄之后八门之中得果义别。
卷四十四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第十六节供养亲近无量品:第一项标列三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供养,第二目亲近善友(七问),第三目修四无量。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一:第十七节菩提分品:第一项标列十五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惭愧,第二目坚力持性,第三目心无厌倦,第四目善知诸论,第五目善知世间……
卷四十五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第六目修四依,第七目四无碍解,第八目菩提资粮,第九目菩提分法,第十目止观,第十一目方便善巧,第十二目四陀罗尼,第十三目正愿,第十四目三三摩提……
卷四十六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分第十七之三:第十五目四种法嗢柁南。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萨功德品第十八:第十八节菩萨功德品:第一项第一颂:第一目希奇法,第二目不希奇法,第三目平等心,第四目饶盖,第五目报恩,第六目欣赞,第七目不虚饶加行。第二项第二颂:第一目无颠倒加行,第二目退堕,第三目胜进,第四目相似功德,第五目实功德,第六目调伏有情。第三项第三颂:第一目授记,第二目堕决定,第三目定作,第四目常所应作,第五目最胜。第四项第四第五颂:第一目四种施设建立,第二目四寻思,第三目四如实遍智,第四目五种无量,第五目说法大果胜利,第六目大乘性,第七目摄一切大乘,第八目菩萨十种,第九目诸名号建立。
卷四十七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第三章第二持义(四品):第一节菩萨相品:第一项标列,第二项标释:第一目五相五转,第二目结劝应知。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处分品第二:第二节分品:第一项开列四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善修事业,第二目方便善巧,第三目饶盖于他,第四目无倒回向。第三项结辨:第一目明摄一切,第二目较量胜劣。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处增上意乐品第三:第三节增上意乐品:第一项开列章门,第二项依章门随释:第一目七相怜愍,第二目十五意乐。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一:第四节住品:第一项标列,第二项问答解释:第一目略释十二住,第二目广明十二住……
卷四十八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随持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第一:第四章三持义(五品):第一节生品:第一项标列五种,第二项随释:第一目除灾生,第二目随类生,第三目大势生,第四目增上生,第五目最后生。第三项五生摄尽现生一切。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摄受品第二:第二节摄受品:第一项开列六门,第二项依门随释:第一目顿普摄受,第二目增上摄受,第三目摄取摄受,第四目长时摄受,第五目短时摄受,第六目最后摄受。第三项六摄之义周尽,第四项辨艰难事:第一目遇十二难事,第二目聪明善巧。
卷四十九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第三节地品:第一项摄十三住为七地,第二项释离恶趣因缘,第三项显净治法:第一目安立,第二目略义,第三目十法次第。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行品第四:第四节行品:第一项列举四行:第一目波罗蜜多行,第二目菩提分法行,第三目神通行,第四目成熟有情行。第二项广明施等波罗蜜多行:第一目波罗蜜多义,第二目由三因缘次第建立义,第三目摄六度为三学。第三项重解前四所应作事。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一:第五节建立品第五:第一项标列十一种功德法门,第二项随别释:第一目诸相随好(二门),第二目四种一切种清净,第三目十力……
卷五十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第四目四无所畏,第五目三念住,第六目三不护,第七目大悲,第八目无忌失法,第九目永害习气,第十目一切种妙智。第三项总办:第一目证得,第二目差别,第三目作事,第四目建立与不共。第四项名菩萨地广赞福聚。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四持次第瑜伽处发正等菩提心品:第五章第四持义(一品):第一节问起,第二节结说菩萨地二十七品次第,第三节总结。
本地分中有余依地第十六:第一章结前生后开列三门。第二章随释:第一节地施设安立,第二节寂静施设安立,第三节依施设安立。
本地分中无余依地第十七:第一章结前生后开列三门。第二章随释:第一节地施设建立,第二节寂灭施设安立,第三节寂灭异门施设安立。
可以从上述五十卷之科判中,分别十七地之义。
于大体上,可分为境、行、果三段,或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分成二大部门;或从世间俗谛与出世间真谛方面,分成二大部门。由此可见本地分能摄尽一切事理。
于本第一本地分中,虽主要在于解释了义之十七地,然尚有不了义处,未曾谈列,故于第二抉择分中分别之。前二分所说之内容,是使人明诸法之事理,而未具辩能说之方式以及诸经之仪则。能辩此诸经之仪则,是第三摄释分。但是,于前三分所说之内容,是义理及所说之方法(仪则),是仅依于一般之通说,而未于中会通多方之异说。故于第四分摄异门分中,明有各种不同之文义,以会通之。上四分既已明解释所诠之教法,故于最后之第五分,特明能诠之三藏,并且更说明教法与三藏,有其能依所之关系。
本论一百卷所说,不外是:释了义不了义,论内容与形式,辩一般与多方,明所诠与能诠,可谓无有余蕴。
《瑜伽师地论》虽说甚为广泛,但绝不杂乱,而且首尾一贯,组织井然。本论实以佛教瑜伽中道之理为中心,广论印度古来之四吠陀、五明论、外道诸学派,并佛教诸部之教理,其内容涉有天文、地理、医药、生理卫生、工学、美学、心理、伦理、科学、哲学等等,故最胜子等于《瑜伽释论》中赞云:“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果无不证。”可见其列为“一本十支”之本了。
(第三节) 十支论
——“一本十支”之“支”
瑜伽行派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其他论典为支论,支论有十,称为“十支”,即叙述支分义理之十部论典。此十支论是:《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辩中边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大乘庄严论》、《分别瑜伽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全一卷,属印度佛教大乘宗经论部。又称《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世亲造,唐代玄奘大师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系根据《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将释迦牟尼佛所说“万法唯识”的道理,约为六百六十法,世亲菩萨将其提纲挈领,浓缩为百法。以为宇宙森罗万象,世出世间的一切法,总不出此百法。本论为瑜伽行学派所依重要论典之一,而以一切法无我为宗,全书就诸法而略分为五位百法:
1.心法,有眼识等八种。
2.心所法,立遍行等六种分位:(1)遍行,有作意等五种。(2)别境,为有欲等五种。(3)善,有信等十一种。(4)烦恼,有贪等六种。(5)随烦恼,有忿等二十种。(6)不定,有睡眠等四种。
3.色法,有眼等十一种。
4.心不相应行法,有得等二十四种。
5.无为法,有虚空无为等六种。
故《百法偈》曰:“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种无为成百法。”本论有“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之语,乃说明一切法即五位百法,次列举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而阐述一切法无我之理,以为本论之主要旨趣。盖《俱舍论》立“七十五法”之说,而仅论及补特伽罗无我之理,是犹妄计心外有实法;唯识则阐明百法皆不离识,实我本空,故一一之法亦非实法,是为唯识证理之门。欲研究《百法明门论》,可参阅拙著《百法明门论讲析》(巴蜀书社出版)。
《五蕴论》全称《大乘五蕴论》,全一卷。又作《粗释体义论》。世亲造,玄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蕴,即类聚、类别之意;五蕴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1)色蕴,即一切色法之类聚。(2)受蕴,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3)想蕴,眼触等所生之诸想。(4)行蕴,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5)识蕴,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五蕴系总一切有为法之大别,在《俱舍论》等所立七十五法中,总类聚有为法之七十二位为五蕴;唯识家则立百法,合有九十四法摄为五蕴。小乘佛教以蕴、处、界等三种分类诸法,本书着重于阐明大乘五蕴法,并兼说大乘十二处、十八界等法,属瑜伽行学派十支论之一,大乘经典中,以本论对五蕴法之说明最为简要,略摄《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之境事,而以无我唯识为宗。
《显扬圣教论》凡二十卷。又称《总苞众义论》、《广苞众义论》、《显扬论》。印度无著造,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论为显扬《瑜伽师地论》要义之最著者,为瑜伽行学派十支论之一。《成唯识论》为之所依。本书凡十一品:(1)摄事品,(2)摄净品,(3)成善巧品,(4)成无常品,(5)成苦品,(6)成空品,(7)成无性品,(8)成现观品,(9)成瑜伽品,(10)成不思议品,(11)摄胜抉择品。其有二百五十二颂半,卷末附《扬显圣教论颂》一卷。本论乃错综瑜伽十七地要义,而以明教为宗。另有注释书《显扬疏》(唐窥基疏)一卷、《显扬论疏》(新罗璟兴疏),然皆以不传。读者可参阅吕澂先生之《显扬圣教论大意》(《唯识论文集·第一辑》,成都国学研究会编),即可知本论之概要。近代学者熊十力先生对本论中“三自性”解释不全的方面给予抨击,而著《新唯识论》一书,亦可参阅(《唯识论文集·第二辑》,成都国学研究会编)。
另外,由于玄奘将《显扬圣教论》与《显扬圣教论颂》分别译出,以致引起学术界对于《论》、《颂》之作者是否为同一人之议论。日本学者宇井伯寿主张《显扬圣教论》为世亲所作,《显扬圣教论颂》为无著所作。其所提论点之一,谓南朝陈代真谛三藏所译之《三无性论》相当于《显扬论》中《成无性品》之长行释文,而《三无性论》与同为真谛所译之《转识论》,皆属于《无相论》之一部分;《转识论》为世亲《三十唯识颂》之同本异译,故知《无相论》为世亲所作;后由此推知《显扬论》当为世亲之释文。
《摄大乘论》又称《摄论》、《广苞大义论》。印度无著造。汉译本有三:一是后魏佛陀扇多译,凡二卷。二是南朝陈真谛译,凡三卷,又称《陈译摄大乘论》。三是唐代玄奘大师译,凡三卷;题名《摄大乘论本》。以上三译本,皆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此外有西藏译本,凡四卷。本书是解释古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之《摄大乘品》,总括瑜伽深密法门,诠阿毗达磨摄大乘一品宗要,而以简小入地为宗,阐述大乘教义,着重于瑜伽行学派之观点,共分十章。因其内容赅摄大乘佛教之一切圣教法门要义,故称《摄大乘论》。本论为瑜伽行学派之主要论典之一,于我国为摄论宗之根本要典。本论注疏很多,在印度有世亲、无性二师之注释。
《杂集论》全称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凡十六卷。印度安慧杂糅,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又称《阿毗达磨杂集论》、《对法论》、《分别名数论》、《广陈体义论》。乃随文注释无著之《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而成书,系师子觉所作,安慧加以糅合集论而成,为瑜伽行学派之重要论典之一。《杂集论》内容乃集解大乘阿毗达磨诸要项,分为本事分与抉择分,前者有三法、摄、相应、成就等四品,后者有谛、法、得、论议等四品,系取自《瑜伽师地论》中之本地分、摄抉择分,皆符合《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卷五十二及《显扬圣教论》卷十四所说。安慧合糅总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集《大乘阿毗达磨经》所有宗要,而以蕴、处、界三科为宗。
《辩中边论》凡三卷。又名《离僻彰中论》。世亲造,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系注释弥勒所造之《辩中边论颂》,阐明大乘中道之正行。计分辩相,辩障,辩真实,辩修对治、辩修分位、辩得果,辩无上乘等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为宗。异译本有陈真谛之《中边分别论》二卷。两译因传承不同,故于法相之解释上时生歧异。此外,《西藏大藏经》中,除此世亲释论及弥勒本颂之外,另有安慧之释论,与本论同名。
《二十唯识论》全一卷。又名《唯识二十论》、《摧破邪山论》。世亲造,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引用《十地经》中“三界唯心”之句,论证外境为内识显现,阐述唯识无境之义,以破斥小乘、外道之偏执,系瑜伽行学派所依之重要论典。全书总举五言二十一行之颂,就之而诠解其义,本论首先宣说“三界唯心”之旨,其次小乘、外道所难之四种问题,加以解释,以成立万法唯识之理。最后一颂阐明宗义,依偶颂之数而题名《唯识二十论》。本论以释七难以成瑜伽唯识,而以唯识无境为宗。异译本有二:南朝陈之真谛所译《大乘唯识论》一卷、北魏之菩提流支之《大乘楞伽经唯识论》(又称《破色心论》)。此三种译本中,菩提流支所译本,文多颂少,由二十三颂所成;真谛所译本,文少颂多,有二十四颂;玄奘所译本,文颂分配均等,由二十一颂所成。本论注释书极多,于印度,以世亲弟子瞿波论师为首,共有十多家注释,其中以护法所造《成唯识宝生论》五卷较为重要。
《三十唯识论》又名《唯识三十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颂》、《高建法幢论》。全一卷。世亲造,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书以三十颂诠释唯识教义:前二十四颂明唯识之相,第二十五颂明唯识之性,最后五颂明唯识之行位。本论广诠瑜伽境体,而以识外无别实有为宗,是瑜伽行学派重要论典之一。世亲临终之际,以三十颂六百言阐述大乘法相唯识之妙趣。其后,护法、安慧等诸论师各为《唯识三十颂》作注,并加序分、流通分二颂。我国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以护法学说为主,糅合诸论师之作,而译成《成唯识论》十卷。南朝陈真谛所译之《转识论》为本书之异译本。
《大乘庄严经论》又作《大乘庄严论》、《大庄严论》、《庄严论》、《庄严体义卷》。全一卷。无著造,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之各种法门,乃瑜伽十支论之一。全书共分二十四品,现存之梵本,系法国学者莱维(S.Lévi)于1898年发现于尼泊尔者。西藏译本将全书分别为“颂”、“释”两部分,梵本及西藏译本皆仅有二十一品。本论名目含有庄严大乘经之深义,故《成唯识论述记》卷四谓,书名应题为《大乘庄严经论》。本论所援引经典颇多,有《十地经》、《无尽慧经》、《行清净经》等数十种,以总括瑜伽菩萨一地法门,而以庄严大乘为宗。关于本书之作者,众说纷纭,梵本未举出作者之名;《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长发有无条、《开元释教录》卷八等,均谓本书为无著所造;西藏译本谓是弥勒造;《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本、《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解深密经疏》卷四等,则称本颂为慈氏弥勒菩萨造,释论则为天亲(世亲)菩萨造。
《分别瑜伽论》为瑜伽行学派十支论之一,本颂系弥勒菩萨所说,世亲造释论。又称《摄散归观论》。本论未传译,若援《解深密经》中之《分别瑜伽品》为例,则以止观为宗。
上述十支论,后世或有除去《摄大乘论》,加入陈那之《因明正理门论》为十支论。故将《因明正理门论》附于末:
《因明正理门论》全一卷。印度陈那撰,唐代义净译。本书与玄奘所译《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为同本异译,为因明学之根本理论书,皆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盖陈那当时之外道鼎盛,佛教正道不显,为排斥外道,以振兴佛教,则必须依完整之理论。本论为印度论理学开一新纪元。内容系诠释因明论理之规则,一一论述能立、似能立、现量、似现量、比量、能破、似能破、负处等义旨。依《瑜伽师地论》及世亲之古因明等说,设立真实无过之能立、能破之新说,以诠解诸法本真之体义。本书系现存汉译新因明最古之著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