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性格地图-热情憨直,宽厚本分的宁夏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最早的游牧部落和北方民族活动的地方。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宁夏从秦朝开始便成为屯垦戍边的要地。至南北朝时期,宁夏南部地区才开始有了行政设置,而宁夏北部还仍然是羌、匈奴、鲜卑等民族的游牧之地。从汉代开始,历代都不同程度地从内地特别是江南地区向宁夏移民,居住屯垦,开渠引水,发展农业生产,这既改变了宁夏原住居民的结构,也带来了中原及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宁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移民带来了江南崇礼好学的习俗,与宁夏原住届民敦厚质朴的民风交流融合,两者都对今天宁夏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宁夏处于农业文化和草原文化的连接地带,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这里杂居融合。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宁夏的文明,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极具特色的宁夏风情。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北缘,地势南高北低,地形狭长,以山地高原为主,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人们习惯上把宁夏全境分为两个地区,即以宁夏平原为主的北部川区和以六盘山山地为主的南部山区。

    宁夏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1923年,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的发现说明,远在公元前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原始人在此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宁夏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聚居地之一,秦代在此设北地郡,并修筑了长城以防匈奴的侵扰。秦统一六国后,宁夏分属北地郡和九原郡,秦凭借黄河天险,蒙恬率兵30万驻防,沿河修筑了44座城郭,屯兵垦殖,引黄河水灌溉,促进了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汉时又募民徙边,经过230年的经营,宁夏北部地区由游牧业转为农业,后汉至三国时期,中原战乱不止,北方游牧民族鲜卑、匈奴、羌等,纷纷重新占据今宁夏地区,直到北周再次统治宁夏,迁南朝陈国人民于灵州,他们带来了江南的水稻栽培与植桑养蚕技术。唐初至五代。西北各少数民族如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又相继迁入令银川平原,使银川平原得到了多民族的空前开发。

    宋初,曾因镇压黄巢农民起义有功的党项族平夏部酋长拓跋思恭(公元883年被唐僖宗授为太子太傅,封夏国公,赐姓李)的后裔,在五代十国混战时,扩充势力形成了以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境内)为中心的军事割据集团,先后攻占了甘肃、宁夏的大部分地区。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德明之子李元昊。以现今宁夏为中心,以兴庆府(今银川市)为都城,建立了夏国,因地处中国西部,史称“西夏”。西夏通过改元,设立了官制,制定了文武官员服饰式样,创制了西夏文字等。其鼎盛时期辖22州,势力范围扩大到东至黄河,西至玉门,南抵萧关,北控大漠,方圆两万公里。西夏立国189年,政治、经济、文化都曾得到重大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夏王国曾使用并发展了木活字印刷术。西夏后期,统治者奢侈腐败,战争频仍,土地荒芜,遂为蒙古军所灭。西夏主体民族党项族也因蒙古军的残酷报复政策而流落他乡,隐族埋姓,与其他民族融合,逐渐消失了。

    元朝立国后,在原西夏领地置西夏中兴路,1288年改称宁夏府路,自此,始有“宁夏”之名。为促进宁夏地区的开发,元代从全国各地往宁夏迁徙人口屯垦,并调拨大批“回回军”进驻,“甲戌,签西夏回回军”(《元史·世祖本纪》),为宁夏成为我国回族主要聚居区奠定了基础。元亡明立,宁夏府路改置宁夏府,公元1376年又设宁夏卫,为防蒙古族南侵。明代在北方设九边重镇,宁夏居其二,即宁夏、固原,并在宁夏境内大修长城,总计6000多公里。这时期,又从江南及中原调迁大批军民移居宁夏,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丰富的生产经验以及崇礼好学的文化习俗。同时,又有大批回族移居今灵武、固原一带,并在此安置了归附的蒙古族农牧民,使宁夏成为汉、回、蒙古等多民族杂居地区。经各族人民几百年的开发建设,不仅田畴连片,而且手工作坊林立,据明代《弘治宁夏新》记载,仅匠工就有画工、银匠、绣匠、木匠、铁匠等66种。

    清代,宁夏南北全境均属甘肃省,北部属甘肃省宁夏府,南部属甘肃省固原直隶州、平凉府。清初,宁夏实行“招户新垦”政策,大兴水利,移民屯垦,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兴旺,仅北部宁夏府人口就达到130多万。嘉庆以后。清朝统治阶级日趋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西北地区多次爆发回民起义,其中,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声势最大,持续时间最久。宁夏的金积堡起义,成为西北回民起义的中心,这次起义历时近10年。起义失败后,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全国行政区划分基本沿用清制,改府为道,宁夏北部的宁夏府便为朔方道,宁夏南部仍属甘肃省泾源道。1929年1月,由中华民国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宁夏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撤销宁夏省并入甘肃省,1958年10月25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省会为银川市。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以回族为自治民族、汉族占多数的民族自治地区,这里生活着回、汉、满、蒙古、东乡、壮、维吾尔、土家等35个民族。

    在宁夏主要生活的是回族、汉族和满族的人民。我们追述宁夏回族的来历可以上溯到唐、宋、西夏各朝代在此地经商的西域诸国的穆斯林商人。宁夏南部的固原、海原,中部的灵武、青铜峡、中卫都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但尤以元时随蒙古军东来的西域穆斯林工匠和军士为主体。此外,元朝驻宁夏一带的蒙古军队中,有些人信奉了伊斯兰教,还有一些汉族人信奉r伊斯兰教,并与回回人通婚,繁衍生息,也都成为宁夏回族的族源之一。元代。回回人在全国许多地方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并逐渐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回族也成为当时宁夏的主要民族之一,所谓“元时回回盛天下,陕、甘、宁者尤多”。元代著名的回回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儿子纳速剌丁曾担任陕西平章政事之职,他子孙众多,分为纳、速、刺、丁四姓,分居各省,宁夏纳家户的纳姓人,即为其纳姓子孙。

    明朝初年,又有大批回回人以“归附土夷”、“土鞑”的身份被安置到灵州及固原各州县,形成了许多回族聚居点。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宁夏回族日益兴旺,至清代前期,已具有相当规模,回族村庄星罗棋布。故当时有“回七汉三”之说。清同治年间爆发的宁夏金积堡回民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将陕甘宁起义军眷属迁徙至宁夏南部干旱不毛的贫瘠山区,使他们失去了几百年辛勤开发的城镇平原和水地良田,由此造成了后来宁夏回族的分布特点:山区多,川区少;条件差的地方多,条件好的地方少,即民间所谓“三边一梢”(河边、山边、城边,渠梢)的生存居住特点。宁夏境内的回族人民是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才生存了下来,并发展壮大。汉族是宁夏人口中占多数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秦汉以来,宁夏历次大规模移民屯垦,都首先使一批又一批的汉族人从中原和江南来到这里。宁夏俗话说:“宁夏有全国人,全国没有宁夏人。”正道出了宁夏人口的移民特征。正是大批移民宁夏的汉族人民,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也带来了中原和南方的文化习俗,加速了宁夏本土文明发展的步伐。另外,古代北方各民族中鲜卑、匈奴、突厥、羌、党项等迁徒宁夏并解体后,相当一部分人融入汉族,也是宁夏汉族的又一组成部分。

    宁夏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特别是回族和睦相处近800年,汉族自身虽历经无数次社会变故,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满族是宁夏人口居第3位的民族。满族也是整体迁徙宁夏较晚的民族,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和雍正三年(1725年),清廷两次派遣约5000人的满族步骑兵包括随军家眷、工匠等共12000余人,在宁夏府城东郊屯居,筑宁夏满营,此为宁夏满族的主要来源。乾隆五年(1740年),宁夏连续发生地震,满营城垣震塌,又在宁夏府城以西15里处另建新满城(今银川市金凤区新城)。驻守宁夏的满族骑兵曾参与平定了准噶尔部及南疆张格尔的叛乱,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建立了功勋。

    生活在宁夏的人们,虽然地处偏远,他们大多数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但是中国人重视家庭,维系家庭和睦的观念似乎也深深地融入了生活在宁夏的每一个民族的心中,而且因为相对于中国的其他靠东面的城市,相对于那些被西方文化所大大影响了的地方。他们对家庭的重视程度似乎更胜好多。而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邻里之间似乎较那些过于开放的城市更为淳朴、真诚和热情。

    宁夏的回族十分重视家庭生活,称过日子为“过光阴”,而家庭生活又以收支计划和家庭和睦为最重要。故有所谓:“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家宽不如屋窄”(家宽即富裕,屋窄即生活拮据。这句话的大意是。家境富裕如果不和睦,还不如家境穷但和睦,生活紧一些,家庭成员容易奋发图强,团结和睦),“家和万事成,家乱万事穷”等谚语。而光阴(即家境)如何,全在当家人即家长的本事如何,回族称当家人为“掌柜的”。在一夫一妻的家庭中,家长一般由丈夫担任,在复合型家庭中,一般由老一辈夫妻中的丈夫担任,主要掌管家庭中较大的经济收入和开支。回族家庭一般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负责对外的一切事务女人负责家中的一切具体杂务,如生活安排、卫生环境、子女养育等。回族人认为,家庭的贫富在于掌柜的能力,而家庭的风气,则与家庭主妇处理家务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回族谚语:“外头的耙,屋里的匣,不怕耙儿扒得快,就怕匣儿底子坏。”耙即指男主外挣钱,匣指女主内持家。

    回族家庭十分重视勤俭节约、团结友爱、热情好客的教育,常常引用用《古兰经》经文和伊斯兰教先知的典故,劝导孩子从小养成不浪费、不奢侈、不说不吉利、不知足的话的良好习惯。回族称上门讨饭者为“有求者”,而不能叫“要饭的”或“讨吃”。“讨吃”是回族对那些为人刻薄、吝啬者的蔑称,对“有求者”的人要根据条件鼎力接济。不可冷言冷语。也不能呼来喝去。因此,一般回族把给有求者的施舍叫“举意”,即所散之物只是一点心意。而不是怜悯。平时对那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要经常惦记,常以敏“有求者”的形式给予帮助。无论教内教外,族内族外,回族讲究“和睦四邻”,最看不起搬弄是非、常爱与人争吵、性情暴躁者,故称那些遇事过于执拗。好认死理的人为没有后嗣的人。

    宁夏回族非常重视子女的孝顺之道,圣训经上说:“天堂在母亲的脚下。”只有孝顺父母的人,去世以后才能进入天堂,孝顺父母就是“尽人道”,尽人道就是“尽天道”。而对于夫妻之间的关系在伊斯兰教看来,夫妻是人道的开始,无夫妻则无父子兄弟,无家庭则无国家。宁夏回族习俗,要求丈夫应当从做工务农经商中获得生活来源,以为家用,钱财必须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不能在外拈花惹草,不能有外遇,不能说污言秽语。要保持家庭的和睦。宁夏回族讲究兄弟之间情同手足,兄对弟要宽厚、仁爱、体恤,不以重活劳累而伤其身骨,不因小忿而破坏感情,要患难与共,有事共同商量。弟对哥要恭顺、忍让,敬兄与敬父母相同。住,父兄住上房;穿,父兄穿好料;吃喝,父兄先动筷。如兄有事,弟当勇力协助,如有委屈,也应怡然忍受。

    生活在宁夏的人们把家庭看得与他们的生命一般重要,他们这种质朴的观念已经成为现在这个社会中十分宝贵的东西了,是人的本性的一种最原始的体现。

    宁夏人虽然经历的战火远远不如宁夏以东的地方多,但是宁夏人的骨子里却依然有着一种让人吃惊的倔强和坚强。

    宁夏的回族人笃信伊斯兰教,一个有着宗教信仰,宗教作为精神支撑的民族的心智似乎都要坚强过那些少了信仰的支撑的人们。而生活在这里的其他民族。如汉族、满族等,似乎也受到了这种强烈的精神、意识的感染,让他们也变得更加的坚韧起来。

    虽然自然没有给宁夏肥沃广袤的土地,没有给宁夏人种什么就长什么的土壤,但是,宁夏人并不因此而没法继续生存下去,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发现枸杞似乎是这片土地上能生长出的不错的作物,因此,他们大量种植枸杞,让枸杞成为了让宁夏人甚为骄傲的地方。

    没有被世俗所污染的宁夏人是宽厚的,他们对待每一个人就像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般。当你需要他们的帮助的时候,他们会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向你提供帮助只因为你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为了计较什么钱财的得失,对于他们而言,人与人之间天然的、真挚的感情胜过钱财数倍。

    兵部尚书胡汝砺

    胡汝砺(1465~1510年),字良弼,号竹岩,明代宁夏左屯卫(今银川市)人。21岁中举,第二年荣登进士,授户部主事,后任户部郎中。先后任大同府知府、陕西西安府知府、顺天府(今北京市)府丞、顺天府尹、户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左侍兼都察院佥都御史等职。明正德五年(1510年)二月召拜兵部尚书,未到任,病故。胡汝砺天资聪颖。性格耿介,其为政。“敢于任事,绳下以法,颇著治迹”:其为人“人称其善与人交”,并以孝子孝臣闻名朝野。其在文学、史惠方面皆有造诣,著有《竹岩集》,今不见传,但以他为主编修的《弘治宁夏新志》流存至今,史料价值很高。此书共8卷5万多字,附有《宁夏城全图》和《国朝混一宁夏境土之图》。志书中关于当时宁夏的“经藉”、“人品”、“学校”以及“拓跋夏考证”等。优于其他宁夏志书,特别是“拓跋夏考证”。为现存最早的一部西夏编年史,它填补了比前西夏无专史的空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