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性格地图-独立坚忍,保守又进取的甘肃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北,它的名字来自于古时的两个地方的名字总和,即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的首字得名。

    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0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在这里生息繁衍。相传,为中国创文字、造历法而位列三皇之首的伏羲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甘肃境内的渭河、泾河两岸出现了华夏最早的农业,成为黄河流域灿烂文化的开端。汉唐以来,甘肃更是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后,甘肃又成为古代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的桥梁。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横穿甘肃,并使这里的经济文化昌盛一时。古代的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蜿蜒1600余公里,沿途撒满了璀璨的历史珍宝:甘肃彩陶、居延汉简、长城烽燧、天下雄美、敦煌壁画、马超龙雀、西夏文碑、炳灵石雕、麦积泥塑、拉r楞寺等等,教不胜数。

    甘肃曾是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马可·波罗探险游历的必经之地。甘肃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从陇南南部河谷亚热带区逐渐过渡到温带半干旱、干旱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东部是干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有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洮河等流灌。秦岭以南气候湿润,植被茂密。西部乌鞘岭以西,祁连山和马鬃山、龙首山、合黎山间为河西走廊,气候干燥,以半荒漠和荒漠为主。由于祁连山融雪灌溉,绿洲相连,农牧业发达。西南部是高寒湿润的甘南草原。北部为阿拉善高原,有巴丹吉林沙漠。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甘肃成为古代各民族之间征战的主战场,形成了今天甘肃众多的民族和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全省共有44个民族,人口较多的有汉、回、藏、满、蒙古、撒拉、保安、东乡、裕固、哈萨克等民族。民族风情五彩缤纷。

    在汉代之初,匈奴盘踞西域,并且经常侵袭内地。自张骞通西域之后,打开了西行的门户。不仅出现了汉朝赴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的壮观景象,而且从西域来汉朝的使者也络绎不绝。这些人在出使时往往打着张骞的旗号,借以取得各国的信任,可见,张骞的出使在西域各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赴西域的人中,有的是真正的汉朝使臣,但大多数却是借汉使名义赴西域去从事贸易的商人。中西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逐渐走向了正轨。

    张骞通西域仅仅是丝绸之路的开通,而丝绸之路得以真正繁荣而畅通,则要归功于西汉王朝反击匈奴的战争取得节节胜利之后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公元前121年和公元前111年,在大将军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作战取得巨大胜利的形势下,汉王朝先后在河西走廊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俗称“河西四郡”。河西四郡的设置隔断了匈奴与羌族的联系。保证了丝绸之路咽喉地带的畅通。后来,汉王朝又置玉门关、阳关两关,并从令居起,经武威、民勤向西至额济纳旗,再向西至玉门关到盐泽,修筑长城。与此同时,又移民河西,兴修水利,屯田开荒。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无阻。汉王朝还在西域先设置“西域使者校尉”,后又设置“护鄯善以西使者”。公元前60年,随着匈奴势力全部退出西域,汉王朝终于设置了西域都护。“都护”这一名称,原意就是兼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安全。西域都护是由汉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官吏,它的出现,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进入了繁荣和畅通的新阶段。之后,东汉王朝迁都洛阳,都市东移,丝绸之路亦随之向东。在疏通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曾出现过班超、窦固等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都是丝绸之路的功臣。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境内战乱频仍,割据政权纷起,但是,由于阻碍丝路贸易发展的匈奴贵族已经衰败远遁,代之而起的鲜卑贵族又没有匈奴那样强大,所以这一时期西域与内地的交通、中亚及欧洲与中国之间的来往并未断绝。随着沿丝绸之路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较之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有扩大之势。尤其是处在丝绸之路重要地段的陇右地区,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如处于曹魏政权控制之下的敦煌,是丝路贸易的咽喉要地,当时集中着大量西域和外国商人。为了保证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几任太守均抑制当地豪强,保护商人利益。其中在仓慈任敦煌太守的十几年里,商业贸易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除敦煌之外,地处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诸郡,当时都是西域和外国商人活动的主要地点。另外,东晋十六国时期,在河西走廊一带曾先后出现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这五个政权割据河西的时间前后有百余年,僻居河西一隅,但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畅通和发达的有力见证。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空前繁荣。隋炀帝时,曾专派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招徕胡商,总管贸易。609年,隋炀帝在征服吐谷浑后,为了向西域各地显示其“威德远播”的盛况,又御驾亲临。在甘州大摆筵席,招待西域27国首领、使节和商人,从此以后,西域和西方国家的使者、商人到中原来的就更多了。唐帝国盛极一时,四夷闻威降服。这时,往来频繁的丝绸之路贸易,不再只是零散的商业往来,而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的商贸活动。盛唐时,政府先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立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四镇;后又设北庭部护府,镇守天山南北。河西、西域均有重兵把守,丝路沿线遍设驿站。同时,又广开屯田,大兴灌溉。此时,大食、波斯等国商人和使者带来香料、玻璃、马匹、狮子、犀牛、大象诸物,换回中国的丝绸、瓷器、竹器、茶叶等物。不仅都城长安商贾云集,经贸频繁,即使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丝路重镇,也是商旅如鲫,百货交汇。

    五代宋元明时期,丝绸之路日趋衰落。由于航海事业的发展,再加之国内割据政权相互争霸等诸多原因,这一时期的丝路商贸不再拥有往日的兴旺繁荣。尽管商旅使节仍不时往返于途中,却再也掩饰不住渐趋冷清的势头。元、明两代,丝绸之路虽然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兴盛时光,但也不过是历史古道的回光返照罢了。

    甘肃全省共有44个民族,人口较多的民族有汉、回、藏、满、蒙古、撒拉、保安、东乡、裕固、哈萨克等。仅兰州就有36个少数民族。漫步省会兰州街头,会不期然遇到这样的情景:在鳞次栉比的店铺当中,无处不杂有以三星拱月为标志的清真饭馆;嘈杂集沸的市声里面,不时传来叫卖烤羊肉的吆喝;参差错落的建筑群里,突然出现一座绿色圆顶的“买那瑞”。熙来攘往的人流中间,时有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男女摩肩而过。

    回族也称回回族。来源于中亚细亚、波斯和阿拉伯,而诞生于华夏,约在唐、宋时期萌芽,到元末基本形成民族实体,人民多信仰伊斯兰教,是目前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解放前,世居兰州的回民只有两万多人。其居住特点是小集中,大分散。现今市区的新华巷、互助巷、绣河沿、柏树巷、金城关等处,就是回民历来聚居的地方。回民喜欢以经营小吃为生,所营小吃品种繁多,色味俱佳,尤以牛肉面、酿皮子、灰豆子和羊肉泡馍最为驰名。此外,从事饲养奶牛业的人也不少。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一个比较集中的回民聚居区,伊斯兰文化和穆斯林风情独具特色,吸引了很多游人前往。

    现在生活习俗基本和汉族相同的满族,发源于女真人,早期散居在辽宁和吉林两省之间。清王朝建都北京后,为了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陆续在全国各地派驻满族武装。当时派驻永登的满族官兵,很可能就是兰州满族人民的祖先。清代,由于满族是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所受待遇比其他民族优厚,因而人口发展也比较迅速,高峰时全永登县有满族506户、2000余口。现在兰州的满族人口又迅速增加,成为仅次于回族的第二个少数民族。

    甘肃虽然远处我国大西北,除去陇南以南的地方,其他的地方生活环境都相当的艰苦,到处都是黄沙,生活环境恶劣。但是独立坚韧的甘肃人并没有向艰难的生活低头,依然独立又坚韧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黄沙没有能够给生活在甘肃中北部的人民好的种植粮食的地方,但是几千年来,生活在黄沙肆虐的土地上,人们却知道这里能够种植出梨、甜瓜、葡萄、苹果、大枣等作物。所谓物尽其用,正是因为它能够种植出那么多的水果,所以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加大水果此类作物的投资,自给自足,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起应当负的责任。几千年从不间断的与自然、与天地作斗争,也让甘肃人渐渐地养成了坚韧独立的精神。

    虽说甘肃人民从来都不会向自然带给他们的比较贫乏的环境低头。他们有如勇士一般在这片土地上傲视着天公赐予他们的一切。他们坚韧、他们独立,他们不向土地贫瘠低头,他们一步一步向前走出自己的道路,紧紧地同中国其他地区的人们走在同一个行伍之间,他们是勇于进取的,但是,似乎这种自然环境也给了他们的思想加上了桎梏,让他们的思想也变得相对的保守一些。可能是因为能够取得今天如此这般的成绩相当的不易,所以每一次的挪动步伐都变得格外的小心谨慎。所以在外人看来就变得相对更为保守一些,不够有魄力,不敢冒险,有一点固步自封的感觉。

    甘肃人坚韧独立却又保守的性格似乎也能从他们的饮食中看出些许的端倪。在甘肃,满大街都能看到烤羊肉。因为这里住着回民,住着很多新疆过来的少数民族,他们的主要食物就是烤肉,喜欢吃烤肉的人不容易向别人屈服,不愿意向困难低头,正是因为这一点让甘肃人民的身体里有了倔强、坚韧、独立的一面。而与烤羊肉同样普遍的食物是甘肃的面食。一提到甘肃大家的脑海里第一个反映出来的就是兰州拉面。甘肃兰州的兰州拉面是相当出名的。但是甘肃并不仅仅只有兰州拉面,还有猪脏面、臊子面、浆水面等等,许多种类,不胜枚举。可能正是因为甘肃人对面的钟情,使得甘肃人不够潇洒,不敢作出什么大胆的决定,不敢冒险做缺少保障的事情。所以让甘肃人的性格里面多了一份保守。倘若甘肃人能够摆脱阻碍他们前进的这个桎梏,那么甘肃人的前景将更为远大。

    飞将军李广

    李广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他的先祖叫李信。在秦始皇时当过将军。李广能骑善射,武艺高强。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今甘肃东南)时,李广应征入伍,参加抗击匈奴的战斗。

    到了汉景帝做皇帝时,李广担任陇西都尉,不久,又调任骑郎将。李广每到一地,都以和匈奴人奋力拼杀出名,他的战略战策更让匈奴人谈虎色变。

    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匈奴骑兵入侵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雁门(今山西原平北)。掠夺汉皇室狩猎场的马匹。汉吏卒与之交战,死亡2000余人。当时李广任上上郡太守,率领百余骑兵外出巡视,归途中遇匈奴数千骑兵。李广随从都害怕,想逃走,他忙阻止。李广认为大军离此数十里。如果以百骑逃走,匈奴骑兵勒马追赶。马上就会被斩杀如果原地不动,匈奴兵会认为是大军的诱饵,必定不敢攻击。于是,李广命令部下前进至距匈奴阵2里左右,下马解鞍,表示并不忙着离去。

    匈奴军中有一位骑着白马的监军到阵前观望,李广率十余骑将他射杀·后回到军中便解鞍纵马,卧地休息。时近黄昏,匈奴骑兵对李广的举止迷惑不解,以为汉军在附近有伏兵。不敢轻易攻击。入夜,匈奴军担心遭受汉大军袭击。向北撤退。天亮后,李广车军平安逸回大营。

    武帝即位后,朝廷里的大臣们都夸奖李广是员猛将,武帝便把李广从上郡太守的任上调往京师,担任未央官的警卫。

    这一次李广和卫青、公孙贺、公孙敖四路人马去抵抗匈奴。匈奴的军臣单于早已得到了消息。匈奴人最害怕的就是李广。单于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雁门,并设了埋伏。要活捉李广。匈奴人事先挖下陷阱。再和李广对阵·假装被打败了。引诱李广去追赶他们。李广看到前面是平展的草地,没有想到匈奴人挖好了陷阱。就等他中计了。李广追着追着,只听“呼啦”一声,李广连人带马都掉进了陷阱,被匈奴人活捉了。

    匈奴人捉住了李广,生怕他跑了。就把李广装在用绳子结成的网兜里,用两匹马吊着。

    李广躺在同兜里,一动不动,像死了一样。走着走着。他微睁眼睛,偷偷地瞧见旁边一个匈奴兵骑着一匹好马。便使出全身力气,一跃跳上马。夺了那个匈奴的弓箭。将那个匈奴兵打翻在地,拼命地往回跑。几百个匈奴骑兵在后面追,李广一连射死了前面的几个追兵。终于逃了回来。

    李广虽然跑了回来。但是打了败仗,按军法应当斩首。后来李广花钱赎罪。回家做了平民。过了不久,匈奴又来进犯汉朝边境。李广被重新起用。到右北平做了太守。

    李广有多年的防守经验,他行动快。箭法精。忽来忽去,敌军总是摸不清他的打法,所以匈奴人称他为“飞将军”。在他驻守右北平期间,匈奴人敢来犯。

    闲暇无事时,李广常常带上一些将士外出打猎。当时右北平山里有不少老虎,李广一连射死了好几只。有一次,李广外出打猎。突然瞧见迎面的乱草丛中蹲着一只斑斓猛虎,正准备向他扑过来。季广急忙拈弓搭箭。用足全身力气,一箭射击,凭他百发百中的箭法。射个正着。将士们赶快提着剑跑过去捉老虎,可是跑近一看,都愣住了,原来草丛中并没有老虎,只有一块奇形怪状的大石头。李广的那支箭。竟然射进了石头里!

    飞将军李广一箭射进石头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匈奴人听了,更加害怕李广,急急忙忙地往西迁移,再也不敢来侵扰右北平一带的边境地区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