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神秘又新奇的山水之间,青海向人们展示着她独有的多姿多彩的神韵风貌。烟波浩渺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成水湖;作为五大牧区之一的高原牧场,绿草茵茵,蓝天白云之下牛羊成群,一匹匹健硕的骏马奔驰其上,勾勒出一幅令人神往的风情画卷。青海是神奇的、神秘的,同时也是神圣的,只有当我们真正的投入她的怀中的时候才会领略到她恢弘的内涵。而她也像一位慈爱的母亲,用她最天然、最本质、最纯粹的一面启发着、教授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一提起青海,人们想到的就是青藏高原,其实青藏高原仅仅是青海几副面孔中的一副。从拉萨到西宁,地势尽管变化不大,但就自然区域而言,刚发生了连续的本质变化:从拉萨到昆仑山口所经历的区域是青藏高原高寒区,从昆仑山口到青海湖西边,是柴达木盆地的干旱区;从青海湖到西宁则进入了东部季风区,属于黄土高原。
青海省区别于中国其他省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是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缩影。在一省之内有三区,这是中国其他省区所不具有的。传统观点认为“青海属于青藏高原”。而现在人们认为青海是中国三大自然区交会处,青海湖就是这三大区的交汇点。用这种眼光看青海,一切就豁然开朗了。许多人认为青海像西藏,甚至青海的许多人文学者也将青海的文化完全归属于西藏,以为青海没有自己的独特性。其实不然,青海的文化不同于西藏,也不同于新疆,更不同于甘肃,青海的文化就是这三大区文化的交汇和融合。
在中国如此内陆的地方竟然有一个如此之大的咸水湖,似乎整个青海都是因湖而生的,所有的一切,周遭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似乎都是青海湖所赐予给大家的。因此,这让生活在青海的人们对青海抱着一种敬畏之情,将它看作了神明所赐的福祉。所以,青海的人民为了表达对青海湖的感谢和崇敬之情,便形成了一种祭海的风俗。
祭海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三大祭祀(祭海、祭黄帝、祭孔)活动之一,主要通过对西海海神西王母的祭祀,表达人们对西王母的敬仰之情,和对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追求。
青海湖在汉初被内地称为“西海”、“仙海”等。青海湖除有奇特的自然景观外,还有海龙、海怪、海牛、海神(西王母)的众多美妙传说。具有独特生态景观鸟岛、远古物种湟鱼及被称为仙山宝地和龙驹岛的海心山。很早以前,环湖地区就有以湟源为主的带有民族和神话特色的祭海活动。
青海湖的古藏语称为“赤雪甲姆”,“甲姆”意思就是“王母”,“赤雪”在藏文中有两种解释:一是拥有万帐臣民的(王母),二是(湖水)吞没万帐。这后一种解释,说明青海湖在某个时期风高浪急,曾吞没过上万顶帐篷及许多人畜,在万分危急之时,西王母出现了,制服了水患,拯救了众多牧民和牲畜,西王母便成为受人们敬仰的青海湖女神。
在青海湖的西面,有一条倒淌河。因为中国的河流大都是从西向东流,而这条河却是由东往西流,故得名。关于这条河,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唐朝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路过此地,眼见前面一片茫茫大草原,已换了一个世界,想想从此开始就要改坐轿为乘骑了,因此伤感地哭起来,哭声感动了大地,引起这条河流的共鸣,于是这条河流便向西倒流,伴着公主向西而去。
这些传闻和故事,给青海湖抹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关于青海湖的形成,当地流传着好些神话传说。
第一个传说讲的是在远古时,青海湖只是草原上一口深不见底的大泉,泉眼上有一个很大很重的石盖。有一年,一个道士路过此地,因口渴施法术打开石盖喝水。喝完水后,那道士忘将石盖盖在泉上便转身离去,结果泉涌不已,转眼已成一片汪洋。情急之下,他急忙挥剑将附近一座小山拦腰斩断,扔进水中,压住了泉眼。可是水已淹没了大片的草原,这样便形成了青海湖和湖心的海心山。
第二个传说说青海湖是由于二郎神的疏忽造成的。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派二郎神去战他,结果二郎神大败,只好逃到凡间。二郎神来到昆仑山下,人困马乏,见此地有一眼清泉,便吩咐跟随的童子在这里埋锅造饭。哪知童子取水后,忘了盖盖,泉水涌出,一片汪洋。二郎神在慌乱中在今柴达木盆地的地方抓起一座山压在泉眼上,这座山就是海心山。当时抓山时抓得深了些,抓成了一个坑,便是柴达木盆地。
还有一个传说讲的是青海湖是龙王的小儿子造的。老龙王有四个儿子,他们长大后,大儿、二儿、三儿分别被封到东海、南海、北海做海神。轮到小儿子,无海可分了,老龙王便命他自己去造海。小龙王在陆地上飞来飞去,发现西北青海湖一带土地辽阔,是个造海的地方,便运用神力汇集108条河水朝一处流,水越流越多,终于造出了青海湖。
位于青海湖东南岸的二郎剑,为狭长的陆地堤带,宽约百步,长约25千米,自南向北没入海中,形状酷似一把长剑。古籍上曾有这样的记载:“南岸一堤,阔仅百步,北亘数十里,直奔海腹而没,名为海带。”
关于二郎剑,也有一个传说:二郎神和孙悟空打仗,当二郎神跑到西海边时。累得口干舌燥,想找口水喝,做点饭。于是变作老牧民,架起三块石头准备生火做饭。当时,西海很小,水很成。二郎神看到海东边有一个大泉,便跑去取水。孙悟空知道这个泉径通东海,因此,在上面加了块石板,谁也不能动。二郎神顾不得这些,揭开石板就去舀水。这时孙悟空赶了上来,二人又打了起来,结果,谁也顾不上盖石板。那泉水一个劲地往外溢,不一会儿,西海瑶池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孙悟空一看大事不好,赶忙抓起附近的一座小山,扔进海里,这才压住泉水。二郎神见孙悟空如此神通广大,抽出二郎剑,想砍掉小山,孙悟空急了,朝着二郎神的手臂就是一棍,将二郎神的宝剑打落在地。二郎神见机不妙,便弃剑而逃,孙悟空紧追不舍。后来,二郎剑便永远留在了西海边。
看完了自然风光景区,不得不说生活在大自然的包围下的古朴的青海人。
生活在自然风光下的古羌人可以算得上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土著了,他们来到这里的时间已经十分久远了。早在商、西周时期就已经与中原地区发生了政治、经济联系。而古羌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分为先零、烧当、发羌、党项等部。经过上千年的时间,青海迁进来了新疆人、回民,渐渐地青海的人越来越多。尽管人变多了,但是,人口的增加似乎并没有给青海的自然带来什么压力或者破坏。迁入者依然维持着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靠自然的赐予在这片土地上倔强而坚强的生活着。
青海的省会西宁似乎是整个汉民族最为聚集的地方。在这里西宁的汉文化与这片土地上的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一点一滴地融合在了一起。
西宁A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人。很多西宁人说,我是西宁的陕西人,我是西宁的四川人,我是西宁的河南人……而西宁的“本地人”又说,我们本是南京人。那么,谁又是西宁的“本地人”呢?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
西宁人对于原籍总是念念不忘、充满感情的。比如朋友见面寒暄时常会询问:“你是哪里人?”如果恰巧是乡党,那便会感到“他乡遇故知”。对于年轻的西宁人来说,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去过原籍,所谓原籍只不过是父辈的故乡。“原籍”像一种基因,在西宁人的子子孙孙中流传着,这是西宁人的特色文化。
话要说回来,西宁人关注原籍,可是西宁人并不排外,似乎无外可“排”,说到底大家都是“外地人”。大凡省会城市都以本省籍人为人才和用人的主流,可是西宁市却并不以青海人为主流,呈现出相当开放和海纳百川的态势。
西宁的人来自“五湖四海”,西宁从古到今都是座移民城。在这里,宗教是一种文化。走在西宁的大街上,东大街有伊斯兰教的东关清真大寺,南大街有藏传佛教的金塔寺,南山有汉传佛教的南禅寺,北山有道教的土楼观。城中有座文庙,那自然是儒家的圣殿了。西宁人就是在这样一种人文环境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便是西宁文化的“五湖四海”。
西宁这地方,是一个很能锻炼人、很能考验人、很能评价人的地方。因此经过西宁锤炼过了的西宁人都是一群善于开发、能够自创事业、能够忍耐、越是阻碍越能激发起“战斗”激情、坚强团结的人。
西宁的“五湖四海”的性质是西宁人文资源的无尽宝藏。西宁人的共性与个性、理想与现实都蕴藏在这“五湖四海”之中,随着西宁大发展与西部大开发,“湖”会更宽,“海”会更广。这种特性应该不是西宁人所特有的,应该是每个青海人都有的优秀品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