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的南部,临近港澳,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地理位置优越,具有独特的经济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广西将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成为祖国大西南物资进出口的重要通道。
大约在几亿年以前,由于长期海水侵入,生成了广泛的石灰岩。又经过“沧海桑田”的地壳变动,石灰岩海底上升,露出了地面,经过悠久岁月的风雕雨刻,“八桂”大地形成了美不胜收、绮丽无比的自然景观,在这里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八桂文化,居住着风情各异的民族: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仡佬等等。
广西是一个旅游大省,广西的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名城,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被列为中国四大旅游城市之一,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桂林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石灰岩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风化和水的侵蚀作用,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景观特色,令无数古今中外游客倾倒、流连。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赞曰“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另一位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则这样形容桂林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当代大诗人郭沫若也有类似的感叹:“玉带蜿蜒曲卷雄,漓江秀丽复深宏。”广西就是这么一座布满了玉带的地方。也正是这样的秀山丽水使得住在这里的人民与自然接触的机会更多,让他们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希望能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努力为这片土地创造出更多财富。
广西的河流众多,森林繁盛,植被覆盖率高,多雨水,所以空气和土地的湿度都很大。而山林枯茎败叶在日照高温作用下蒸腾的湿气形成了瘴气,森林地区是毒蛇猛兽栖集之地,为了人畜的安全,八挂先民住所就要考虑这种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建筑既防潮、防瘴气,又避毒蛇猛兽,管理方便,通风好,日照充足,适应亚热带的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因此。生活在广西的壮族人为了适应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都喜欢建吊脚楼作为住所。
吊脚楼是一种木质的建筑,建在离地面很高的地方,或者岩石之上,或者下面用木桩支撑着,楼板、墙都是木板,支柱下垫大石头。平坝地区的干栏多为砖石结构。除了楼板和隔墙用木板外,四周墙壁用砖石砌成,屋顶盖瓦。缺少石料的地区则用三合土筑墙,这种干栏比木结构牢固、耐火,又比砖瓦结构容易建造。各地干栏式样不尽相同。有的三间一幢,一明两暗,中间堂屋。有大门,光线明亮。左右两间只能从小侧门进去,外墙无门,仅开一小窗口,采光差。也有五间一幢的,正中三间,与三间一幢的模式相同。另外两间通常各开一小门,以便出入。在每幢房子的正门或偏侧,一般有用竹木搭成的晒台,供晒谷或堆物与休息之用。从地面进入大门需爬阶梯。居住层另设望楼和抱厦、偏厦等。望楼作休息、眺望用。挑楼利用出挑获得空间,扩大使用面积,在四面设挑。抱厦突出出干栏前部,作望楼扩大部分,偏厦相当于半个开间,设在干栏主导风一侧,增强建筑侧向抗风稳定性。在居室向阳面设晒排,作晾晒衣物之用。
壮族有做五色糯饭的习俗,五色饭是用某些可食用的植物(如红蓝草、三月花、密蒙花、枫叶等)制出不同的颜色浸染糯米,然后蒸出黑、红、黄、紫、白等五色糯米饭。这种五色糯米饭,不但颜色好看,而且质地柔软,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吃来美味可口,兼有色、香、味之佳。
壮族传统服饰,男子多穿青布对襟上衣,有的还以布帕缠头。女子服饰则另具一格,因地区不同而式样各异。壮族妇女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的上衣。下身穿绣花滚边宽脚的裤子或青布蜡染的褶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有的头上还缠着各式方巾,喜欢戴银首饰。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喜穿无领斜襟的黑色上衣和黑色宽脚裤子,头上包方形黑帕。壮族妇女擅长织布和刺绣,所织壮布和壮锦,花样新颖,种类繁多,给壮族人民的服饰增添了不少色彩。
壮族民间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歌节,叫三月三歌节,又叫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歌节是广西壮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都喜欢过的节日。壮族一般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比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等,而以三月三歌节为著名。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以未婚男女为主体,但男女老少以及附近其他各族的群众都来参加或者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参加,大的歌圩有时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节期间,摊贩云集,歌场附近村庄的居民则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宿方便,无论相识或不相识,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赶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落。都安瑶族自治县都阳地区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就在河滩、村边、岭上搭起对歌布篷,布篷有白色、蓝靛色,也有蓝白相问的。清晨,三五成群的青年,穿上节日盛装,带上红蛋、绿蛋和五色糯饭,女青年还带上自己精心绣制的绣球,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或在布篷里,或在路旁树下,成双或成队进行对歌。壮族青年能歌善唱,出口成歌,对唱如流。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就唱起情歌,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对歌之后,还有抛绣球、碰红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绣球也作定情礼物。如果姑娘看中了哪位小伙子,就有意把绣球抛给他。碰红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也有定情之意在内。歌节不仅是民族的盛大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进行公开社交、挑选对象的节目。如今不仅壮族地区的农村过歌节,而且“歌台搭进城里来”,城镇也兴起了歌节活动。1984年,自治区就组织了壮族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区各地壮家歌手云集南宁,十数万人参加了歌节活动,其他各民族及外国客人和港澳同胞也赶来观光,盛况空前。
壮族的男女老少都是用最天然、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激情,对自然创造万物的一份感激。
然而这份坦诚就纯粹的表达方式并不是只有壮族才有,生活在广西的其他少数民族也同样不乏这种真挚的感情。
瑶族传统住房有瓦房、茅草房,砖瓦或竹木结构,多为吊脚楼形式的,长方形一楼一底,底层住人,多分成两间或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设有火塘,阁楼上屯粮或堆放杂物。畜厩多在住房背后。
瑶族有打油茶习俗。打油茶是将茶叶用小锤子打碎炒黄,用小锅煮成浓汤,再加食盐调味,然后用来冲泡炒米花、炒黄豆或炒花生、炸油果等物即成,香酥可口,别有风味。也可加入猪下水或汤圆、糯米饭、蒜叶等。或者做成甜味,视所备食料及个人所好而定。打油茶不仅是瑶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饮食,也是对亲戚朋友、特别是远方来客的一种最好的礼节性招待。
瑶族服饰式样丰富多彩。在不同地区的各部分瑶族之间,服饰又各有差异。他们大都穿黑色或深蓝色衣服,衣料多为自织白布,用蓝靛浸染。男子上衣有对襟及斜襟两种,一般束腰带,裤子长短不一,有的长至脚面,有的短至膝盖,大都用深色而较长的包头布包头。南丹县大瑶寨男子穿长至膝盖的白色灯笼裤,下缠脚腿布,人们称之为“白裤瑶”。瑶族妇女擅长刺绣,衣服多绣满各色花锦,鲜艳夺目。妇女服饰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上穿过胯的长衫,无领对襟,在襟边袖口旁均有绣花及挑花,腰系五彩丝带,胸前悬挂长方形布一幅,上面绣满花纹,裤的长短不一,裤脚边也刺有花纹,两鬓发较长,以青布巾缠头,外束白线编成的扁带。还喜欢以成串的彩色料珠、银或银链缠挂在鬓边或腰带上;另一种是上穿无领短衣,两襟绣花,腰系带,下着青色碎花白边的百褶裙,用布条裹腿。
对于瑶族人而言,盘王节是他们最为重要且盛大的节日。盘王节又称“跳盘王”、“做盘王”,时间多选择在农闲的冬季十月举行,主要是纪念盘王,也含有庆丰收之意。桂北及十万山等地的盘瑶人民习惯“跳盘王”。“盘王”是瑶族人民尊敬的始祖,又是一位民族英雄。过节时,除了祭盘王活动,还有跳长鼓舞、会“歌堂”等内容。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汇集在一起,杀鸡宰鸭,庆贺丰收,同时唱起“盘王歌”,跳起长鼓舞,尽情欢乐。青年男女多在这时开展对歌活动,选择意中人。
达努节也是瑶族民间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达努”瑶语意为“不要忘记”,敬奉始祖“密洛陀”。都安、巴马一带瑶族的达努节尤为隆重。达努节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举行。这一天,家家户户杀鸡宰羊,聚餐饮酒。每个村寨都大摆歌台,人们提酒抬肉,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到预定地点参加欢庆活动。人数一般数百人,多者成千上万人。都安瑶族过达努节,特点是跳铜鼓舞,还有点火炮、对唱山歌、吹奏唢呐、武术表演、射击比赛、斗鸟等传统活动,节目丰富多彩,十分热闹。
生活在广西的苗族和瑶族应该是属于同源民族。早在公元前3世纪,苗族先民就已经劳动生息在今湖南省洞庭湖地区。后来由于民族压迫等原因,他们溯沅江而上,向西迁徙,来到湘西和黔东的“五溪”地区。以后,他们不断向西迁徙。约在宋代,他们陆续迁到贵州南部、云南西南部和广西北部地区。在广西,他们最初迁到今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的元宝山周围。另一部分则沿着黔南不断向西迁徙。到明末清初,一部分迁到南丹县山区,有一部分则从黔西南迁到今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的德峨山区。
苗族地区大都盛产木材,房屋也大多是木结构,以瓦或杉皮、茅草盖顶,房屋形式各地不同。建在山坡上的房子,叫吊脚楼,是一种干栏式的房子,利用山坡的斜度,山坡下方竖较长的木柱,上坡竖较短的木柱支撑,上面铺板盖屋,吊脚楼下一般用来关家畜和放杂物,住房在楼上。
苗族大多喜爱饮酒,许多苗族家庭自酿米酒,每日饮食离不开酒。喜酸食,爱腌制各类酸菜、酸肉、酸鱼。融水苗族还有别具风味的“醋泡饭”习俗。
苗族传统服饰,男子一般穿对襟或大襟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头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妇女的服饰式样繁多,地区不同而差异较大,甚至寨与寨之间都有不同。苗族妇女大都头上梳髻,裹头巾,穿大领斜襟短衣,长的或短的各式百褶裙。衣色有蓝、白、黑之分,妇女服装分便装和盛装两种。便装的衣裙少绣花,一般染成藏青色,朴素实用,多在家劳动时穿。盛装的衣裙绣满花饰,非常艳丽。妇女盛装时还佩带多种银饰。少女常把多层彩巾叠戴头上以示未婚。
苗族婚前都有比较自由的恋爱活动,通过“走坡”等形式社交,但也必须托媒说亲,征得父母同意才能结婚。
苗年是大苗山等地区的苗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时间各地不同。融水苗族于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有拉鼓(两只一对鼓的统称)、吹唢呐、跳芦笙、赛马、斗牛、游方、对歌、爬竿等活动。节前家家户户备好丰盛的酒肉菜肴,缝制新衣,节日期间互相走村串寨探亲访友,互相祝贺节日。一村或几个村子都有或共有世代相传的芦笙场,各村跳芦笙的日期按次序安排,一般一场三天。节日期间,不分男女老幼都来参加跳芦笙,附近村子的人也来参加。跳时青年男子在场中吹芦笙,姑娘们围成圆圈按笙调跳舞,整日欢歌跳舞不停。
侗族属古越人的一个支系,自称“金”。宋代,聚居在今湘黔桂交界地区的一支骆越人,随着自身的发展和外来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自称为“仡伶”的人们共同体——侗族。
侗族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的村寨有数百户,小的二三十户。侗族村寨多干栏式的木楼,有二三层的小木楼,也有四五层的木楼。三江、龙胜等地的侗族聚居区,几乎寨寨都建有雄伟壮丽的鼓楼,是侗族人民娱乐和集会议事的场所。侗族地区还有风雨桥、风雨亭等建筑。其中以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最为著名。侗乡逢河有桥,逢坳有亭,村里的道路大都用青石板和小卵石砌成,整齐清洁。
侗族传统服饰以自织的侗布为主,现已普遍用机织细布,颜色有青、紫、蓝、白等几种。男子多穿对襟短衣,老年也有穿大襟上衣的。有的侗族男子穿右襟无领短衣。包大头巾,呈盘状。多数地区的妇女服装,上衣无领、无扣、系带子,缀花边,束腰带,贴身带绣花胸襟,下着裙子,扎绑腿,包头帕,有的妇女穿裤子。头发的式样有挽各式发髻或梳长发辫等。节日喜庆时喜戴各式银首饰,喜在衣裙上绣各种图案花纹。
侗族男女青年婚前都有比较自由的恋爱活动,通过“走寨”等形式社交、恋爱。
侗族有打油茶待客的礼俗。打油茶颇有一套章程:先将糯米蒸熟晾晒干,做成“阴米”,把阴米投入烧沸的茶油锅内,炸成香甜爽脆的米花。再将黄豆、花生炸好,将瘦猪肉、猪脚、粉肠等煮熟,作为配料,然后抓一把糯米放进锅里炒至焦黄,拌上茶叶再炒片刻,加水煮开,滤出茶叶渣,将米花、黄豆、花生、猪肝、瘦肉等配料加入茶水中,就成为色、香、味俱全的油茶了。慢慢品尝,只觉茶香扑鼻,配料香酥可口。侗族喝油茶也有俗规。主人和客人围坐在火塘边,由主妇操作。第一碗油茶先敬给在场的长辈或贵宾,以示敬意。然后按坐序一碗碗递给其他客人和本家人,同时还递给一根筷子。人们接过茶碗后,暂将油茶放在自己跟前,待主妇请喝时,大家才一起执筷端碗,边吃边谈。吃完第一碗油茶后,把茶碗递给主妇或帮忙的人,筷子则自己拿着,主妇按众人就座的次序依次把碗摆在桌上,盛第二碗油茶。按照侗家“酒三茶四”的习俗,喝油茶每人一般至少要喝四碗。四碗之后,若不想再喝,就把筷子架在自己的茶碗上,以示饱尝油茶,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否则,主妇会不断地给你盛上油茶。直到你把筷子架在碗上为止。
仫佬又称木老、木娄、姆佬,传说他们的祖先来到现居住地定居时是操西南官话的,因与当地土著僚人妇女通婚,生下子女,生活习俗随当地土著人,语言也发生变化,称母亲为姆佬。元代。仫佬族逐渐从僚族分化出来,明代以罗城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仫佬族。
仫佬族多在同一村寨内聚族而居,只在一些圩镇以及大村寨,才有别的民族杂居。仫佬族的住房一般是泥墙瓦顶、三间并列的平房,屋内左侧门边挖地砌炉灶,适于烧煤。仫佬族这种“掘地作炉”的习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牲畜圈栏一般与住房分开,室内比较整洁。
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或深蓝色。男子穿对襟上衣、长裤,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老年妇女多用青布巾包头,腰间系青布围裙,一般妇女穿大襟上衣、长裤。因长期与壮、汉族交错杂居,现在大多数仫佬族已与附近的汉、壮族衣饰相同。
仫佬族地区过去盛行父母包办的早婚,少数自己通过“走坡”自由恋爱结婚的。也须经父母同意。
毛南族一般是同族同姓的聚居在一起,山区以数户、十数户人家的村落居多,最大的村屯也不过百余户。住房一般是瓦屋泥墙,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
毛南族以精心饲养菜牛闻名中外。这种菜牛以关养为主,用嫩草和粮食类供食,肉质鲜嫩,肥瘦相间。食用时将牛肉切成薄片,拌上生姜、葱蒜、西红柿及适量作料,放入锅里边煮边吃,牛肉香脆爽口,别有风味。毛南族特制的红薯干也颇负盛名。他们收获红薯后,挑选个大无伤的放在露天处,白天让太阳曝晒,夜晚让露水湿润,二三十天后,存入地窖或放在灶上边,再过二十天左右,拿来洗净蒸熟晒干。便成了味道鲜美的红薯干,其薯肉如胶汁状,清甜有如蜜饯。
毛南族男女喜欢穿青、蓝两色的衣服。过去男女多包黑头巾。妇女穿镶两道花边的大襟上衣,滚边裤子。现在服饰已多改如汉族。
毛南族由于受附近壮、汉族影响,不同民族间通婚已较普遍,但仍保留有本民族婚俗上的特点,如逢节日喜庆或农闲晚上,男女青年喜欢对唱山歌。舅权比较突出,姑家嫁女,须给舅舅送礼,结婚的礼仪比较复杂,带有传统色彩。
分龙节,又叫“五月庙”,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分龙”的前两天晚上是祭庙,请师公在村里庙前空地上主持祭祀,全村男女老幼都来围观,祭庙的后一天举行“椎牛”(杀牛)仪式,在庙前空地举行,群众亦来围观。“分龙”当天,各家除走亲戚外,还要参加祭神,祈求五谷丰登。出嫁在外的女子和远道亲友都赶来参加,主人则备节日菜肴及五色糯米饭招待,共同欢聚。
京族过去称为越族。京族是明代因越南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自正德年间(1506一1521年)陆续从越南涂山等地迁到今防城港市江平镇巫头岛,后又逐渐向沥尾、山心、谭吉三个岛上发展。
京族原有一种比较古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这种房屋用竹木作骨架,以茅草或竹篾作壁,有的还涂上泥巴,屋顶上盖茅草或瓦,用石头压着,以防大风。屋的四角有四条木柱,用石头垫高离地五六寸,里面用竹条或木条密排作地板,铺上草席,入屋脱鞋,全家坐卧饮食其上,鸡鸭居于地板下面。这类房子狭窄矮小,卫生条件较差。如今,这种房子已基本没有了,大多数盖起了砖瓦房。京族有嚼槟榔的传统习俗,有些地方,槟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京族的服饰独具特色,女子上身内挂一块菱形的遮胸布,外穿一件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的短上衣,下身穿宽的黑色或褐色裤子,外出时,加穿窄袖的淡色长外衣,喜戴耳环。男子则穿长至膝盖、窄袖袒胸的上衣,长而宽的裤,腰间束带。现在只有老年妇女还保留原来的装束,其余的大都与邻近的汉族服装相同。
过去京族婚姻也多由父母包办。少数男女青年通过劳动、对唱山歌自由恋爱,须征得父母同意才能结婚。
彝族,自称“诺濮”、“诺苏濮”等,1964年统称彝族。彝族是唐宋时代开始从云贵高原迁入今广西西部地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一带的彝族,传说早在唐、宋时代由云南的东川迁来,先到宣城、曲靖(均属云南),然后分两支,一支经贵州的罗平、兴义。渡南盘江进入隆林;另一支则继续往东,经贵州的兴仁、安龙、册亨,渡南盘江进入今田林县的旧州一带,到明代才迁到隆林。另有一说是明末清初参加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以后,经云南富宁迁入广西百色、凌云,最后进入隆林德峨。那坡县城厢境内者祥、达腊、念必等村的彝族,有说是从四川,有说是从云南、贵州迁来;迁来的时间,有说是三国时代,有说是明代,也有说是清朝乾隆年间,但以明代的说法较多。
彝族解放前贫苦农民的房子都很简陋,解放后条件已日渐改善,住上了瓦房,其房屋形式与附近的壮、汉族相近。
彝族人的服装,住在隆林和那坡两地的各有不同。隆林的彝族男女习惯穿上下一身黑的唐装。男子青布包头。穿青布对襟短衣、宽的唐装长裤。女子则穿宽而长的唐装上衣和宽大的唐装裤,颜色大多为黑色、蓝色,也有浅蓝色。过节则穿袖、领、衣边都滚边的衣服。那坡的彝族男子则上身穿白色对襟上衣,下穿仅长至膝盖的黑布短裤,脚缠黑布绑腿,头缠黑头巾。女子的服饰大都镶边绣花,上衣为白色或浅蓝色,对襟、无扣,胸前有一块胸兜,下穿长至膝盖的黑布裤子或多褶长裙,腰间还佩一副黑色木皮大腰环,腿缠黑布绑腿。彝族妇女都喜欢戴各式银首饰。
跳弓节是居住在那坡县的彝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彝旅中比较独特的节日。各彝族村屯过节的日子不相同,早的在四月初三开始过,最迟的在四月十一、十二日,节日一般三天。主要内容有祭奠先祖、土地、山神,祈求丰收,演习古代先人战争、生活的场面,由麽公(世袭的民族活动主持者)向人们“喃麽”(唱)本民族的历史,以示不忘民族传统,以及跳芦笙舞、铜鼓舞,饮酒聚餐、对歌等娱乐活动。一村过节,方圆数十里的各族群众都来参加,非常热闹。
广西人酷爱饮茶,可用“茶香飘八桂(广西),茗艺进万家”来概括广西的茶文化。以好茶待客也是广西人的习惯。
种茶、制茶、送茶、贡茶,茶与广西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广西的某些地区,茶的地位几乎等同于酒,甚至高于酒。在婚礼上,酒是所有宾客饮的,而茶却只有新郎新娘的至亲才能品饮。平常日子则是“无茶不成餐”。
桂乡侗族青年男女利用饮茶的机会,物色意中人。如小伙看上了哪一位姑娘,便请她进楼吃茶。在桂北龙胜一带,新娘被接回男家以后,立即由女伴陪着去煮油茶,好事的小伙还会拉着新娘,围着火堂团团转,为的是使新娘晕头转向,忘记了回娘家的路。然后,人们就围着火堂吃茶,叫新娘清醒过来,记住新郎家,女家亲友围着火炉煮油茶招待新郎一家。
桂北瑶家有“整人茶”和“救人茶”。在“吃正月”和“尝新节”的日子里,瑶胞们醉酒、患肠炎时,便将生茶叶煎服,喝上一大碗,即可止泻解醉。他们还将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团或茶饼,存放在竹篓里,悬于火炉旁的楼板下。在宴请亲朋好友时,取少许捣碎放入砂锅中煎煮,席间无论喝多少“水鼓冲”,吃多少“垫子”、“扣碗”,也不会腻、泻。由于这种茶有助消化的药效,瑶族人也称之为“乔民恰”(瑶语教人茶),是宴请宾客不可缺少的饮品。在寒冬腊月里,瑶家姑娘小伙们常围坐火堂讲古对歌,姑娘常以此茶劝那些笨嘴拙舌不会讲古唱歌的小伙。这种茶中混有姜和少许辣子,不会唱、不会说的小伙被罚连喝三大碗,就会被辣得捧腹求饶,故名“整人茶”。
桂北山民将罗汉果与优质茶叶精心制成罗汉果茶,此茶香气浓郁,滋味鲜甜爽口,饮后生津止渴、明目益思、清肝润肺、止咳化痰。一般山民并不深究其中道理,他们只是每日必喝,每餐必喝。爬山越岭,累了一天,一杯罗汉果茶下肚,晚上躺在床上,必有美梦。
桂北人还创出了罗汉果功夫茶,“乌龙入宫”、“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茶名引人入胜,令古今茶客称奇叫绝,使人不得不去琢磨回味,探个究竟。桂北人将罗汉果与优质名茶叶提炼加工,打成小包,用温水一冲即可饮用,类似今天的速溶咖啡。这种罗汉果茶,不用开水,只用温水即冲即饮,非常适合古代骑马传递信息的人和无工夫喝功夫茶的人,也特别适合当代的快节奏生活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行客享用。于是,科学实用货真价实的桂北罗汉果茶,被古今来桂观光的西方人拿去作为礼物送人,桂北的茶文化也像我国古代丝绸、陶瓷一样传到国外。日本人竟搞出一种茶道,说是喝了罗汉果茶,果真躺在床上便有好梦。
广西先民充分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以自己的智慧支配自然,改造自然,向自然界争取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生息繁衍,披荆斩棘,创造了广西的历史。
广西大地聚集了12个民族,不同的民族除了各有独特的民族个性和文化特征以外,还有一种因同生息于秀丽山水间而形成的共同品格。八桂的民族多居住于群山峻岭之中,因此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地域文化特色。苗、瑶、仡佬、回彝等民族文化依附于本民族历史文化“土壤”,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除了表达本民族个性以外,还表现为对自己文化“之源”的追思和对文化历史的用心营造。而壮、侗、毛南、水、仫佬等土著民族的文化,主要体现为以本民族为核心去发挥叙事、交际、宗教、祭祀等社会功能,广西土著民族长期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其文化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其他民族文化的色彩。但壮族等土著民族的特征并没有改变。八桂土著民族文化在与当地其他民族(以汉族为主体)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中变迁,形成了今日的广西文化。
中国的哲学家——梁漱溟
粱漱溟先生,原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梁漱溟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甲午战争前一年出生的梁先生,与同时代的志士仁人一样,为民族独立、为国家富强积极追求探索。他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君主立宪”,随后又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但由于他认为中国缺乏阶级,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到头来他虽付出“一生心血、全副肝胆”的努力,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夙愿。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尽管如此,梁先生那种“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爱国初衷和为之奋斗的不懈努力是值得人们称道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先生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一起,坚决主张团结抗日,一致对外,提出“一多相容,透明政权”的主张。他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挑起“党争”、破坏抗战的行为,忧心如焚。为联合中间势力,他还形成政团力量。促进联合抗日,梁先生发起参与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又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1946年梁先生任民盟秘书长,积极参加了当时的政治协商会议,同其他民主人士一道为争取国内和平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同年,梁先生受民盟总部委托赴昆明调查“李闻惨案”。发表《李闻案调查报告》、《李闻被杀真相》,旗帜鲜明,义正词严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暴行。他激愤地说:“我要连喊一百声‘取消特务’,我们要看看国民党特务能不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杀完!我在这里等着他!”梁先生在白色恐怖面前,不畏强暴。表现出崇高的气节。解放前夕。梁先生拒绝参与国民党策划的假和谈,在重庆等待解放。1955年,他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台湾同胞归来欢聚”,使“祖国统一达到完整无缺”。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他同情并敬重中国共产党改造社会的精神和为之进行的努力。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并没有妨碍他在争取独立、民主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梁先生曾两次访问延安。与毛泽东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多次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全国解放后。他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的形势所鼓舞,庄严宣布:“我已经认定跟着共产党走了。”并对自己的政治主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在“四人帮”猖獗一时,万马齐喑的境况下,梁先生不顾个人身处逆境,仗义执言,表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敢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梁先生对我们党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十分欣慰。他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是有希望的。
梁漱溟先生还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半个多世纪里,他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著作。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梁先生重新活跃于学术舞台,完成了50年前着手的《人心与人生》,出版了《我的努力和反省》、《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他还参与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并亲自为学员授课、答疑,接待来访的国际著名学者。梁先生为弘扬民族文化,扩展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