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评价广东人,先要弄清什么是广东人。然而无论我们是按以前的地理概念,还是按如今的文化概念,都很难再给今天的广东人一个精确的定义了。历史上广东本就是一个百越杂处的地区,沿海可能还曾有东南亚人进入。到魏晋南北朝和宋代中原混战时,又曾有一大批中原人迁入岭南,形成了如今分布于广东省大部分山区的“客家人”。另外广东的潮汕地区亦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语言、历史传统内涵。广东的华侨大量分布于世界各地,最早从隋唐时就开始有人移民海外,到明、清尤盛。如今的2000万海外华侨中约有五分之四来自广东。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适应对广东的工业建设、行政管理需要,又有大批科技、管理人员移入广东,在这里安家落户。改革开放再次给广东带来了移民高潮。南下的知识分子、毕业的外省大学生、打工仔、打工妹等等,又形成了“新客家”。他们中许多在此落户正式成了“新广东人”。广东真的是“大杂烩”了。民谣说:“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广东既然有着那么大的魅力,也难怪吸引这许多人了。然而为了讨论方便,我们不得不人为地把所评论的“广东人”先划分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改革前已居住在当地的人,我们就都算他是本土的广东人。第二,改革后移入的广东人,我们算他作“新广东人”。第三,另有一大批春来冬去的外籍打工人员。简称其为“候鸟人”。
本土的广东人有着不太统一的语言。大的语系有:广州话语系(又称白语或广府话)、客家话语系和潮州话语系。其中前二者比较接近,而后者则大相径庭,甚至广州人也听不懂。在文化观念上这三个语系的人亦有所不同:广州人务实,头脑灵活,经商意识较浓,但多数从事小商业。客家人勤劳肯干,大多从事农耕,但由于其踏踏实实的作风,广东省及市级已有较多的官员来自客家地区。潮汕人大多精明强干,在海外有较快发展,多从事商业。
新广东人多是来自全国的精英,包括科技人、管理人、文化人、演艺人等,他们层次较高。“候鸟人”是一大批没有广东籍户口,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打工人员。他们有科技人员、带有一技之长的工人、外来投资创业的人及纯粹出卖体力的劳动者等。这种人数量大,起初不太固定,但他们因身处异地他乡,没有任何保障,所以只能认真、艰苦地工作,是广东建设和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三类人,由于不同的文化、生活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价值观,他们的整合才是今日广东外在表现的完整形象。
地理特征对人的性格有很大影响。我们都知道“海洋文化”、“黄土文化”这两个名词。
山西就是“黄土文化”的代表之一。受“黄土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很大,因此山西人具有憨厚朴实、相对守旧的性格特点。
广东则是海洋文化的代表地区。海洋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在邻近海洋的地区生活,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海上航行交流的机会很多,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多。这样就形成了广东人容易包容和接受外来文化和新鲜事物的心理特征。所以说,地理特征促使一个地区的居民形成独特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本土的广东人由于在语言、文化上与外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他们也像我国其他地区一样具有一定的排外性。他们通常将南岭以北省份的人都统称为北方人,而不是以长江为分界。这也是因为以前南岭确实是一道不太容易逾越的天然屏障。唐以前,中原人对岭南知之甚少,将其作为“蛮荒、微外”之地。韩愈被贬潮州上表曰:“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月夕发作。”只有充军发配的人才会到岭南来。由于缺少交流与沟通,故而以南岭为界,南北方无论在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大相径庭。但广东文化也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形成虽以自身积累为主,然而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其邻近的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
广东人做事豪爽、侠义、风风火火,连女士们走路亦如一阵风似的毫不扭捏作态。言谈举止坦直、率真、易激动、不会拐弯抹角。思想上无拘无束,富于幻想与创新。内部团结,极少因生活中的小事勾心斗角(生意上除外)。以上这些性格特征与楚人有相近之处。
广东人做事勤恳,耐心细致,相当认真,肯于吃苦,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不太重视知识,只求实干。此类特征与巴蜀文化遗风相似。
中原文化对广东的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但中原文化传入广东亦是在途经湖南、江浙时被“南方化”之后,才进入广东的,所以已非正统。如宋元时的程朱理学及其后王船山、王阳明对它的加工,实际上已剔除了正统儒学中钳制思想与创新的部分,而代之以“心”与“理”的概念,心之所想即理之所存,使人的观念提升于“理”之上,这对此后理清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敢于蔑视传统、主张变革有极大影响。以上这些可以说是岭南文化的主体。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古代,特别是近现代史上西方文化在广东的传播。佛教传入中国后,惠能开创禅宗南派,创立顿教,完成了世界和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空前变革,在广东产生很大影响。近现代史上频繁的海外贸易、华侨进出使西方大量先进的经营方式、建筑制造、工艺美术、生活方式率先传入广东,使广东人在封建社会的迷雾中仍能些许接受西方文化的照耀,没有完全被封闭。由于特殊的地缘与人缘的关系,广东一直保留着对外开放经商的传统。所以广东人是“商人”的后代。广东省内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就是粤语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三大类。其中粤方言是广东境内使用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语言。操持粤语的广东人以珠江三角洲最具代表性,那里的人性格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商品意识较重。但有些人过于势利而不重视文化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迷信命运,宗教信仰复杂。经济地位优越导致容易自满自足,没有长远目标。经常在小生意上表现得颇为精明,也肯吃苦,然而一旦能生活得稍微舒适些就会开始安于现状。
广东为古百越之地,“越”与“粤”乃古同音同义之词,粤语中更是“越”、“粤”不分,古之越人遂演变成今之粤人。外面诸如湘军、川军、齐鲁汉子从北向南,只要踏入粤土,碰上粤人,恐怕没有不感到身处域外之苦的。首先我们不谈其语言之不通,单论其面相,足以使人感怀思古。古之“南蛮”竟成了今日“广仔”。我堂堂流着纯正大汉族血液的山北汉子今日竟在岭南吃苦,自有一番清教徒之意味;而汕头至揭阳一带,自有组山峦阻隔,竟又形成一个广东世外桃源;潮汕人,在广东这个大体系中又自成一系,下至珠江三角洲一带及其五邑之地(江门、台山、恩平、开平、新会),乃岭南之腹地,亦是岭南文化中心。所以研究粤文化者,大多集中研究珠江三角洲一带。珠江三角洲水网交织,三角洲一带居民自有另一番异于长江一带江南水乡特色的珠江粤文化水乡特色。以珠江为界,南边俱为粤西南,粤西南多为山区,粤西南肇庆风景区、阳春凌霄岩可以代表这一带的地形特色。粤西人民带有某种山区人民的共性。“近山者仁。近水者智”,粤西南二者兼而有之,而且山区特色在粤西人民的性格上表现为豪爽、暴躁、声音洪亮。山地居民有时甚更近于古越遗风,性躁而文化素质层次低。及至广西交界处,两广之交汇文化,广西之北流、梧州、钦州等地亦有操粤音者,但后者划归广西。粤西南之信宜、高州、廉江三地与广西有联姻兄弟关系。南粤还分粤东,多数居住的是潮汕人;粤北,多数是客家人。南粤大地,为水稻土文化,属稻作及亚热带水果之地,水稻耕种需要高温多雨天气。南粤祖先居民经过世代改造,南粤的“瘴气沼泽”之地成为今日富饶之乡。南粤水稻甚为高产。广东的柑橙、甘蔗、芒果、龙眼、香蕉。甚至雷州半岛的橡胶都是非常有名的。如果能想到这些土特产,则会想到岭南这块宝地,这就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了。
南粤古时乃南蛮之地,粤人自形成一种吃苦耐劳精打细算的禀性,而且为了生存,粤人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供生活的东西。南越人具有很多优点,南越人少了一点儒家的理想、中庸、等级等观念而更多的是实利主义。南方的农民,丈夫与妻子的关系是对北方那种大男人主义的一种挑战。南方女子精明能干,吃苦耐劳,善于精打细算,男人在这方面甚至让位于妻子。所以真正走入南粤乡村,如果男人欺侮老婆是会被人瞧不起的。而患“妻管严”的男人,在南粤蔚然成风。广东的家庭妇女比北方女人辛苦,家务、农活全由妇女承担,而男人则志在经商出外赚钱。“女人能顶半边天”在南粤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活生生的事实。如果有这样的机会的话大家可以娶一位南方的女子为妻,岭南的女子虽少一分容貌,却多一分灵气,懂得生活。
广东兼有山地和海洋两种文化内涵。广东面向大海,相当一部分人靠海为生,靠海为生的岭南人具有一种邓公南巡所讲的“冒”的精神。同时。南粤人出海远航,与南洋诸地皆有来往。因此,南洋诸地华侨众多,皆以粤闽为主。同时,广东南大门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广东人相当开放的性格。广东在古代受南洋东南亚文化的影响相当之深,今南洋风俗与南粤风俗自有一脉相承之处,及至近代,西方风气对南粤影响亦深,乃至广东成为近代西方民主革命输入的思想摇篮。广东人山地及海洋文化的相互碰撞,使广东人的性格出现双重矛盾性,如广东人的精明及缺乏远见,广东人的豪爽及偏执狭隘等。
广东人有自己的个性,喜欢标新立异,尤其不喜争论而喜务实,这样使许多广东人对玄之又玄的学问感到头疼。广东人对能收以实效的东西就必然大感喜悦,这也造成广东人普遍的修养不太高。讲到广东人的信仰,既难说他们是“之乎者也”的国粹崇信者,也难说他们对“赛先生”了解多少,而他们真正信仰的,更多是从面相、风水、命运一类寻找归宿,这又形成了广东人迷信狂热的风格。
在广东的大小城市、城镇乡村,摆摊算卦的比比皆是,看阴宅阳宅的风水先生游走于城乡之间。算卦的人没有了原先的瞎子、道士,而代之以形形色色的眼睛雪亮的人,电脑也被派上了用场。求卦问命者也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涉及各行各业。
在日常生活中,广东人迷信征兆与禁忌。尤其是逢年过节,探亲访友。糖用大吉利牌,烟用双喜牌,图个吉祥,送礼绝不敢送钟,因为那有“送终”之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迷信充斥着广东人生活的每一方面。婚嫁丧娶、求职谋财,都需找“神人”指点一番。生意场上更是如此,出门前,有条件的话都要问一问先生。几时出门好,向哪个方向好;重大生意谈判前总要占上一卦,看生意可否谈成,对手如何。封建迷信给深圳人涂上了浓浓的色彩,人们称深圳是“传统的神主宰着现代的城”。
走进深圳的商店、饭店,你随时都会看见货架上、餐桌边,都有一尊大小不等的佛,或如来、或观音、或财神,其色泽鲜亮,雕塑精细,且点缀上霓虹灯而常年不熄。说是求发财,图吉利,均离不开诸神的保佑。谁家要发生了什么事,其神像前就会香烟缭绕,纸灰飘浮。
有人说,这可能是广东人长期经商与江海打交道,时常体会到一些无法解释的机会巧合,变幻莫测。所以才不得不求助于神灵来维持心理平衡,也有人认为古粤人面对恶劣多变的生活环境,深切体会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形成敏神尚鬼的风气,一直影响到今天。而今日的经济规律,又不是人人都能把握得住,人们经商存在很大的机遇与偶然性,有很多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东西,往往归咎于神秘力量的主使,更重要的是广东人精神世界相对空虚。需要一个精神支柱来依靠,因而迷信就自然而然地“填补”了这一空白。
对于“食在广州”而言。上面的地方特产、风味小吃,只是让你开开胃,真正的大菜——粤菜才是正宗的席间大菜。粤菜。风味独特,与中国各大菜迥然不同,粤菜包括潮菜、东江菜,而以广州为正宗。
广东地处亚热带,加之地形多变,因而物产丰饶。广东又自古处在中外交流的枢纽,天南海北的商人、游客、打工者往来如织,这一切使广东的食文化比别地更加丰富多彩。
广东人的精细,在饮食方面也表露无遗。在广东的小吃中粥品小吃,名目繁多,风味独特。其中百弟粥、鱼生粥、八宝粥、生荣粥、猪骨粥、猪红粥、艇仔粥、水蛇粥、糯米麦粥、白果茨米去湿粥、瘦肉皮蛋坠火粥、明火白粥,林林总总。多不胜数,令人眼花缭乱。广东人喜喝早茶吃早点,因而,广东的点心不仅有特色,而且品质上乘。冰花萨奇马:色泽金黄晶亮,松而不散,油而不腻,入口松而不粘牙。荔浦兰角:色泽金黄,形如榄核,入口松软而甘香鲜甜,且有浓郁的香味。油炸脆皮雪糕:外观呈金球形,十分华丽,表皮酥脆,油香扑鼻。用小匙将它剖开,一股白色冷烟飘溢而出,把雪糕特有的香味带到席上,芳香清洌。吃在口里,外热内冻,香甜、软滑、酥脆兼而有之。广东的云吞和云吞面是最普通而又富有地方风味的小吃。
粤菜的选料极为丰富博杂,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都可以入宴席。广东人不像北方人那样多的“忌讳”,老鼠、蛇、蝎子、昆虫都是北方人厌恶的东西,根本不可能与“吃”联系在一起,但广东人却视之为席中珍品,吃得无所顾忌,津津有味。北方人不仅一度在广东人猛烈的经济北伐中处于下风,而且对粤菜的“生猛”也不适应。许多人的胃口受用不了那带血丝的半生肉食,只能感叹老广的胃口好、胃口大,自叹弗如,甘拜下风。粤菜中的潮州菜以烹制河海之鲜而见长,更以汤菜而最具特色,道道精巧,口味清纯,而又不失原料之鲜。
海鲜一向以名贵著称。有“欲吃海上鲜,不计腰中钱”之说。“清蒸海上鲜”是粤菜系列中的传统名菜。清香鲜滑。令人食后回味无穷。此菜生了不能吃,老了味不鲜,必须烹调得恰到好处。此菜选用活鲜鱼,收拾好后,鱼肚内用盐、糖、油擦匀,蒸鱼身下放香葱,上撒冬菇丝、肉丝、姜丝、胡椒粉于鱼上,再淋沸油和特制的豉油皇、靓生油即可。香味袭人,引人食欲。
随着广东来往客人的增多,广东的食文化不再是“粤味”一家独霸天下。南北风味、欧美风味、日本、东南亚风味的食品、菜肴也出现了,并且大有走向高档的趋势。得地利之便,广东人开始从南吃到北,从东吃到西,从粤菜吃到川菜,从热餐吃到冷餐,从中菜吃到西菜,从法兰西吃到俄罗斯,从日本吃到泰国,西方东方佳肴尽收盘中,南方北方吃法皆被吃尽。吃的食品佳肴以强调珍奇为特色。“吃”的狂风席卷了珠三角。广东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有节制了。有人担心广东的将来,英国就因大吃特吃而由富变穷。广东人顾不了那么多,注重享乐的广东人不会太多地忧虑将来。过好现在,是广东人的追求所在。
并不富裕的广东人,在追赶港台的过程中,“食文化”首先赶了上来。连港台人都惊惶于广东人“吃”的超前了。
吃与喝是分不开的,广东人尤其如此。广东盛产名茶,广东人更喜欢饮茶。广东有两种特别的饮茶方式,一是早茶,一是功夫茶。
广东人特别重视早茶。清晨起来,名茶美点,是广东人的绝妙享受。广东人爱泡茶楼,一日三市,以早茶为最盛。广东人称早茶为“一盅两件”,就是一盅茶,两道点心。广东的茶楼与北方、江浙的不同,喝早茶其实是吃早饭。
广东最有特色的饮茶方式是潮汕功夫茶。这种饮法源于清代。饮功夫茶,配有一套古色古香的茶具,人称“烹茶四宝”。一是玉书碾。即为一赭褐色扁形的烧水壶,容水仅四两左右。二是汕头风炉,用以烧开水,小巧玲珑。可以通风调节。三是盂臣罐,一种宜兴紫砂制成的茶壶,大小如鹅卵,容水仅一两多。四是若深瓯,一种小得出奇的茶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仅能容四毫升茶汤,通常四只一套,放在一只椭圆形茶盘中。除陶制品外,壶、杯、盂也有瓷质的,一色清釉,白底蓝花。
“四宝”齐备,即可品茶。功夫茶的冲泡别具一格。先取清洁的泉水,洗涤茶具,放入茶盘,时到茶水滚开,将盂臣罐、若深瓯一一烫过。继而在罐中放入半壶以上的茶叶,冲入滚沸的开水至壶口。水冲满至罐口,用罐盖拨去表层白沫,当即加盖,以保全香气。将四个小茶盅排成方型,杯口相接。略等片刻便提壶转圈注入四个小茶盅中。以保证每只茶盅的茶浓度一致。这种转着淋分开法俗称“关公巡城”。淋到最后一点精华时,还要轮流着一滴一滴平均地往四个小茶盅里滴,又称“韩信点兵”。
茶虽入盅,但千万别急着捧杯喝茶。按功夫茶的规矩,应先举杯置于鼻端,闻一下扑鼻的清香,接着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辨其回味。这样边饮边冲,可以连饮三五杯。最多的喝到第五道,便将茶根倒掉,另换茶叶。如此周而复始。
广东人既有嗜茶之癣,于是广东就出现了数不清的茶寮。旧时的广州就有四大茶寮,东部的“新旗亭茶寮”,西郊的“泮溪茶寮”,南面的“南村茶寮”,北边的“宝汉茶寮”,这些茶寮是旧时广州的一道风景。
在广东,茶楼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意场上,不进茶楼,是不会融入广东的商业社会的。在茶楼里。各种各样的人们谈论着股票、房地产、钢材、水泥、日本的电器、美国的汽车,在这里人们交流着各种经济、商品信息。没有“泡”茶楼的本事,发财的机会自然就少了很多。
清闲、舒适的茶楼,变成了商业谈判的地点,使得茶楼不再只是人们闲谈、打发时光的场所。广东人的钱是多了,但多得使人感到疲惫。广东人在追求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古朴而又纯真的东西。
广东人并不是一群只知道享受生活的人,他们也关心着时事,要知道中国近代历史开创的先行者就是一群广东人。像是梁启超、孙中山、叶挺等等。他们都是我们新社会诞生的开拓者。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革命家,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之一,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人;孙文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后人惯以中山先生相称。
孙中山先生是海外留学生,受的是当时的西方教育,他看透清廷的腐朽本质,立志救国,想以西方的民主方式来取代清廷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以“天下为公”的胸怀推动当时中国的民主革命。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准备筹划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目标。2月20日,孙中山于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继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进行者为国民革命,将创立者为中华民国;并举所誓之四纲,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以达成之。
辛亥革命(1911年)成功后,孙中山赶赴上海,并于12月29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并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1912年8月,经宋教仁从中斡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
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政策。在前苏联援助下,于3月组建黄埔军校,并以蒋介石为校长。
孙中山1925年1月抵京后即开始病发,最终于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8岁。弥留之际,孙中山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1940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氏“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
广东人似乎并不甘于只是在一个方面出人头地。他们最为擅长做的事情就是经商,所以他们在经商方面的人才和经商成功了的商人不胜枚举。比如香港知名的企业家霍英东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霍英东,广东番禺人,有商界巨人、红色资本家之称。1953年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及有荣有限公司,任董事长,经营地产、建筑、航运、旅馆、博彩、酒楼、百货、石油等业务。1961年与叶汉、叶得利、何鸿燊等竞得澳门博彩专利权,创办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为最大股东。1965年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1979年被聘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香港回归之前,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又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2002年6月22日,霍英东在香港接受媒体访问时感慨地说:“回归五年来,更加感觉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无限骄傲和自豪!”
霍英东先生是海外华人介入中国改革开放最早、影响最大的人。他希望国家兴旺,民族富强,为此投入自己的财富、心血和精力,一心一意地倾注在寻求实现祖国现代化之路的努力中,并为中国内地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霍英东基金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于1977年。多年来,基金会以捐献和非牟利投资形式,为推动地区发展,支持改革开放,向社会各界投入了60多亿元港币,策划了数以百计的项目,尤其是在推动各地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科学与文化艺术、山区扶贫、干部培训等方面做了难以胜数的工作。他说:“我本人不在故乡做生意,家乡的利润,基金会一块钱也不取!投资,捐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国家兴旺,民族富强。”
霍英东被美国春田大学授予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被香港大学授予社会科学名誉博士学位,获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银质勋章,1997年7月被授予香港特区政府大紫荆勋章。
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
广东人小巧灵活。这样的身体特征给广东人在一些靠技巧取胜的运动项目上提供了优势,比如像体操王子李宁,他为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争取到了无上的殊荣。
1982年第六届世界杯体操赛上,李宁获男子全部7牧金牌中的6牧。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在17年的运动生涯中,李宁共获得国内外重大体操比赛金牌106枚,被誉为“体操王子”。李宁现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二十年前。“体操王子”激励了几代人。他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1988年12月26日,李宁正式宣布退出体坛,去开创新事业——经商。1989年从事运动服装等生产与开发工作。神气的火红狐狸尾巴狂舞,响亮的“一切皆有可能”走俏,“李宁牌”的魅力超过当年“体操王子”的辉煌,这是老板李宁想要的感觉。
“我的影响力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当年的女排精神、我们那一批运动员的拼搏精神确实激励了一代人。但是那些都是超越竞技体育本身的荣耀。1990年我抓住了历史的机遇。但是面对2008年的竞争。时代前进了。我不可能再依靠那种影响力去赢得什么。”
1990年,亚洲最大的体育盛会——第十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前,精明的李宁意识到了这是“李宁牌”起飞的绝佳机会。他开始为此冥思苦想,直到一个导演朋友在无意中透露了亚运会火炬接力活动的赞助商尚未确定,李宁才忽然茅塞顿开:如果所有的火炬接力者都能身着“李宁牌”运动服出现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那将会有多少人认识“李宁牌”、熟悉“李宁牌”。
多年的运动员生涯铸就了李宁不轻言放弃的性格。他不辞辛苦地几次上门找到火炬接力活动的组织者。开始了他的爱国主义攻心战:在最能激发国人的自信心,唤起人们的爱国意识的火炬接力活动中,中国青少年应该背着自己品牌的标志奔跑在长城之巅,黄河之畔。
李宁将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概括为:发挥天赋,创造梦想。他经常这样鼓励员工: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别人没有做过的,所以大家应该互相鼓励去想象,去创造,让我们的工作时刻充满朝气。
李宁有一句名言:做体育冠军,是大家的梦想由我来完成;做企业家,是我的梦想由大家来实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