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的力量-心若美好,一切都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由人生享受到心灵的安宁与快乐,并不取决于我们身处何地,或有何作为,或我们处在何种身份地位,而完全是由我们的心态决定的。

    1.把烦恼看开

    弥尔顿这位失明的诗人,在300年前就曾发现了这样的真理:

    心灵,这自创的殿堂,

    它可成为独造的天堂,

    也可成为孤单的地狱。

    歌德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的心灵感到幸福。幸福是一种绝对的自我感觉,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协调,一个人快乐与否,过得好与不好最终都得回归自我,都得听从心灵的声音。

    为什么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感觉自己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烦恼、太多的痛苦,根本无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呢?为什么有些人尽管身处逆境,却整天乐呵呵?有些人事事顺意,却仍然郁郁寡欢?说到底是一个人的心胸问题。

    把烦恼看开,就是解脱自己。要知道烦恼都是自找的。有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实验:

    在一个周日的晚上,心理学家召集了一群志愿者,要求这群志愿者们在未来的三周里,把自己认为将发生的、所有能够想到的烦恼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烦恼箱”里。

    三周过去了,又是一个星期天,这位心理学家在所有参与实验的人们面前,打开了那个“烦恼箱”,请在场的每个实验者逐一核对自己的每一项“烦恼”是否真的困扰了自己,结果发现,其中有九成的烦恼根本就没发生!

    心理学家又要求大家,把剩下的那一成烦恼写在一张字条上,重新丢入纸箱中,并请大家在随后三周的时间里,思考一下解决烦恼的方法。三周后的一天,心理学家打开箱子后,实验者们发现自己那一成的烦恼,已经不再是什么烦恼了。

    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是这样的:一般人的忧虑和烦恼,有40%是属于过去,有50%是属于未来,只有10%是属于现在。而90%的忧虑和烦恼就从来没有发生过,剩下的10%的烦恼,则是一般人能够轻易应付的。

    心理学家的实验证实了这句话:“烦恼是自己寻来的。”要知道,90%的烦恼都是人为找来的。既然一生之中有那么多不如意的事要面对,那么,我们不得不找一种方法来化解这些问题。那就是把烦恼看开。

    我们先看一则寓言。

    一天,神对一个名人说:“你的车子、房子等所有的财产都是我给你的,今天我要全部取回。”

    既然神意不可违,那个名人只好交还了所有的财产,成了两手空空的穷人。几天后,神又来讲:“你的妻子、孩子、朋友也是我给你的,我也要收回。”

    无奈,名人只能从命,变得孤苦伶仃。又过了几天,神再次到来,说:“你的身体、血液、骨髓也是我给你的,我也要取回去。”名人诧异地问:“那什么才是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呢?”

    神答道:“有一样东西是别人永远都无法取走的,那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那就是你生命中曾经爱过、恨过的人和经历过的所有事。”

    人的一生经历苦难并非坏事,而是一笔财富。既然人生是由无数个烦恼串成的念珠,而达观的人是微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达观一些呢?

    宽容者能把烦恼看得开,“看得开”是一个超越个人“小我”而投入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我”之中的通达大度,是“知足更励前,知止以不止”的拼搏进取,是“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安之若素,这种以退为进的智慧,正显示了一个人宽容万事万物的胸襟和大智大勇。

    一位女作家,在纽约街头遇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穿着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但脸上的神情却是那样祥和兴奋。

    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说:“你看起来很高兴。”

    “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

    “对烦恼,你倒真能看得开。”女作家随口又说了一句。

    岂料,老太太的回答更令女作家大吃一惊:“耶稣在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

    所以,当我们遇到不幸时,就要“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等待三天”,多么富于哲理的话语,多么乐观的生活方式。它把烦恼和痛苦抛开,全力去收获快乐。

    弥尔顿在《快乐园》中有一句话:“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这比较直观地讲出了其中的道理。我们每个人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看问题的观念和态度。

    在生活中经常感到不快乐的人,一种是思想比较狭隘,一件小事往往看得很大、很严重;另一种是思想比较敏感,明明是在说别人,他却认为是在影射他,神经过敏,疑神疑鬼,心里不痛快;还有一种是思想悲观,一事当前,总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在困难中看不到希望,在胜利时又时时担心会出问题。“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这种人,该快乐时快乐不起来,而有了事情就更是沮丧、悲哀了。影响一个人快乐的,有时并不是困境及磨难,而是一个人的心态。如果把自己浸泡在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中,快乐必然会占据你的每一个日子。天堂与地狱,就在你心中。

    2.把名利看轻

    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到江南。有一次,乾隆途经镇江金山寺,指着长江中浩若星辰的往来船只,问身旁的金山寺住持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答道:“两条而已。”乾隆大奇:“怎么会只有两条?”法磐微微一笑:“一条曰名,一条曰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

    法磐可谓一语道破天机:人活在世界上,无论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在以往,人们对名利讳莫如深,仿佛一提名利,人立即变得俗不可耐。其实我们没必要视名利为洪水猛兽,也没必要犹抱琵琶半遮面,因为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人能绝对逃离名与利,关键在于我们把名利看得太重,为其所累。

    世人大都知道名利乃身外之物,却很少人能真正看透名利。“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这是《红楼梦》的开篇偈语,似乎在诉说繁华锦绣里的公案,又像在告诫人们名利世界的冷冷暖暖:名利虽是身外之物,却最累人。凡是把名利看得很重的人,必将被名利所困。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曾写过一段令人叫绝的《自撰墓志铭》: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尤新,并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溢日陋,身与名,一起臭。”

    一代宗师,视名之淡,视利之轻,忘怀得失,自寻其乐之情跃然纸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启功先生一样笑对生活,笑对人生。有不少人总以为“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来利往”,凡遇与名利、待遇有关的事,总要争得你死我活,无休无止。他们总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好像有人故意和他作对似的。如此这般斤斤计较,把宝贵时光纠缠在一些无聊的小事中,如何能活得潇洒,活得快乐呢?

    “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人人都想活得潇洒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但终其一生也潇洒不了,轻松不了,快乐不了。人们究竟是被什么东西拖住了,缠住了?这东西就是功名利禄;功名利禄成了人们追求的人生境界,似乎功名越多,人生也越美妙滋润。其实功名利禄是一张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无法自在与逍遥。没有功名利禄,想得到功名利禄,得到了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功名利禄。人生在这种患得患失中度过,哪还品尝得到人生甘美清纯的滋味呢?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辛苦、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我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如履薄冰、患得患失。

    在名利问题上,得失的对立似乎特别明显,然而追究起来,其实两者总是相互转化的,得到反而意味着失去,失去反而意味着得到,甚至得失的不仅是名利,还有身家性命。在形式上放弃它,反而能够永久地保存。

    刘备将死时,三分天下之势已确立,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是个人杰,就劝他,如果儿子阿斗可以辅助就加以辅助,如果实在上不了台面就自己做君称王。而诸葛亮未必不是做君主的料,他甘做人臣,这似乎没有得到君王之高位与尊荣,但千载之后,他的英名却比任何一位皇帝都高。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他与历史与文字永久地连在一起。如果他废阿斗自立,那他前半生的一切英名,都将被篡权者的恶名所掩盖。

    俗话说:“退一步阳关大道,进一步死路一条。”追求虚名是人类的一大弱点,是害别人也是害自己的祸患。应谈笑看虚名,实干求事业,不为名利牵累。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人生快乐之事随处可见,又何苦为眼前的利益而烦躁,一点暂时利益而烦恼呢?

    最聪明的人往往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看得很淡的人,他们很清楚该理睬什么,不该理睬什么,决不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他们知道什么事情是值得去做可以改变命运,也知道什么事情只会消耗青春。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在他创业初期,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当黄金像贝斯比亚斯火山流出岩浆似的流进他的口袋里时,他变得贪婪、冷酷。身受其害的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地方的居民对他深恶痛绝,无数充满憎恶和诅咒的威胁信涌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兄弟也十分讨厌他,特意将儿子的遗骨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地迁到其他地方,他说:“在洛克菲勒支配下的土地内,我的儿子变得像个木乃伊。”

    由于洛克菲勒为金钱操劳过度,身体变得极度糟糕。医师们终于向他宣告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以他身体的现状,他只能活到50多岁,并建议他改变拼命赚钱的生活状态,他必须在金钱、烦恼、生命三者中选择其一。这时,离死不远的他才开始醒悟到是贪婪的魔鬼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师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上剧院去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他开始考虑如何将庞大的财富捐给别人。

    于是,洛克菲勒在1901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医药研究所”;1903年,成立了“教育普及会”;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纪念基金会”。

    他后半生不再做钱财的奴隶,他喜爱滑冰、骑自行车和打高尔夫球。到了90岁,他依旧身心健康,耳聪目明,日子过得很愉快。

    洛克菲勒逝世于1937年,享年98岁。他死时,只剩下一张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因为那是第1号,其他的产业都在生前捐掉或分赠给了继承者。

    人不要被金钱束缚,单是这个基本的想法,就值得跨越任何时代而铭记在心。我们虽然难以达到洛克菲勒的境界,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却也可以在金钱的植被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3.把得失看透

    失去了不忧愁,得到了也不欢喜。《淮南子》的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方面劝告人们面对得与失时,心态要平和;另一面则告诫人们做事不要患得患失。得失心太重的人,生活里不但会有很多很多烦恼,还容易养成做事犹豫不决、前怕狼后怕虎的习惯,以致错失良机,难成大事。

    《淮南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塞上有个善于养马的人,名叫塞翁。有一天,他的马跑到胡人那边去了,大家都来安慰他。塞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来恭贺他,他说:“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坏事呢?”当时,他家里很富裕,又有许多好马,恰好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说:“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肆侵犯,年轻健壮的男人在战争中战死的十有八九。而塞翁的儿子却因为是跛子而不能参战而活了下来。

    《老子》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因此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就是坏事。祸与福同在,失与得并存。可见人世间的失与得往往是矛盾的,如果过分在意得失,只会自寻烦恼。

    在对待得失荣辱上,古人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据《论语》记载:“子文三次做官,担任令尹,没有高兴的神色,三次被罢免,也没有生气的神色。”不计较得与失,做起事来才不会患得患失,才能有更大的得到。

    所以,我们要学着放下得失心,以淡然豁达的心胸来面对生活中的人与事。到那时候你就会发现,它不但让我们少了更多烦恼,还能让我们改掉犹豫不决的毛病。

    认识人,认识事物,都应该要认识其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幻的假象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自身的缺点、虚幻不实的东西,这样的失又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

    如能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便可宽心自如地对待周围的人与事,时时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就是智者的选择。

    曾经有人用“加减法”来诠释生命:20岁,失去童真,获得了青春;30岁,失去了青春,获得了理智;40岁,失去了活力,获得了成熟……这就是得与失的一生。试问又有谁不曾经历或者说不会经历这样的生命历程呢?

    人生得失参半,唯有如此才能把人生渲染得多姿多彩。人生偶有失意在所难免,一向得意容易让人忘形;为失败哀怨,对现实不满也是无用之举,一切当以心宽化解之。不要过分感叹失去,因为走过的路不能倒退;不要过分庆幸获得,因为失去我们也要面对。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珍惜每一次得失,并满怀热情地去面对下一次。

    4.把恩怨看破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

    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

    ……

    这一曲歌曲,或许对大家并不陌生。这一曲歌曲寓意很深刻,说的就是对恩怨要看透看破。是呀!光阴易逝,韶华不再。已经的岁月有多少青春神韵、飞扬豪情?又有多少馨梦柔肠、温婉密爱?还有多少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当繁华褪去,才发觉,浮生尘世聚散匆匆、爱恨悠悠、财色空空,所有一切只不过是一壶浊酒、半屏青山。看透如今的那些情情爱爱的缠绵悱恻,放下了那些痴痴傻傻的理想追梦,藏起了那锋芒外露的执着个性,唱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人生看淡了不过是无常,事业看透了不过是取舍,爱情看穿了不过是聚散,生死看懂了不过是来去。何须杞人忧天、庸人自扰?何必争权夺利、明和暗斗?何苦心狭量小、斤斤计较?不要再苦求着那一点毫无意义的名利,不要再纠缠于那不属于自己的感情,不要再奢求华墅豪车、山珍海味。要知道,家庭和美、身体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幸福的人生,就是对那一份平淡生活的执着坚守!最美的人生,就是那种蓦然回首一笑置之的淡然!

    法国著名的作家卢梭,少年时代有过一桩刻骨铭心却又十分尴尬的爱情经历。在他11岁的时候,比他大11岁的德菲尔松小姐向他表示了深深的爱意,而卢梭也十分迷恋这位女人的奔放和性感靓丽,于是两个人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爱情,卢梭一头扎进了这位风情万种的小姐的温柔情怀中。

    过了不久,卢梭发现这位小姐对他的爱意只是一个圈套,只是为激发出一个她偷偷爱着的男友的醋意。年少气盛的卢梭觉得自尊心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内心充满了难以描述的愤怒和仇恨,发誓永远不再见这个颇有心计的女人,假如有一天意外地遇见,也一定会给她难堪。

    20年后,已拥有了极高的社会地位的卢梭回家里看望父亲,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他却意外地看到了离他们不远的一条船上的德·菲尔松小姐。她衣着简朴,面容憔悴,完全失去了往日迷人的风采和风华正茂,与衣锦还乡的卢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一个颇有戏剧性的画面,也是多年前卢梭梦寐以求的时刻。正所谓的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情景,按照20年前的誓言,卢梭应该凑上前去和她重提旧事,让这个欺骗了他的感情的女人无地自容,这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复仇机会,哪怕是过去打个招呼,对极要面子的德·菲尔松小姐也是一种很好的报复。

    但卢梭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悄悄地把船划开了。当一个朋友问到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他回答说:“虽然这是一个相当好的复仇机会,但还是觉得没有必要和一个40多岁的女人算20年前的旧账。”

    “你真的对她没有丝毫的仇恨吗?当初,她可是让你伤透了心。”朋友用质疑的语气问。

    “如果有怨恨,那也是20年前的事了,如果这些年我一直对她的负心耿耿于怀,那么我将会在这些痛苦与悔恨当中度过20年,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现象,如果那样的话,还会有今天的卢梭吗?对往事耿耿于怀,好比我提着一袋子死老鼠去见你,可能会让你一时间的不舒服,但是一路上闻着臭味的人也只有我,这又是多么愚蠢的行为。怨恨就像一袋死老鼠,最好把它丢得远远的。”卢梭说完从口袋里拿出一些钱来,“希望这些钱能够对她有所帮助,摆脱困境过得好一点儿。麻烦你转交给她,但是千万不要说是我送的。”

    世事难料,人生如梦,岁月蹉跎,往事云烟。大家都应该活得轻轻松松,千万别为过去无法回避,如今又要面对的那些恩恩怨怨所累。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鲁迅先生那句“劫波度尽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名言,如今已经超脱了世俗,升华为禅语佛唱。当“冤冤相报何时了”能够成为“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时候。

    试问自己,十年以后,你还记得今天为谁、为什么生气吗?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昔日那些让我们最仇视、最痛恨,给我们严厉指责的人,恰恰是我们最怀念的人。例如,那个对我们严格要求得近乎残酷的老师,那个与我激烈竞争的同事——正是他们,促使我们的人格升华。

    只要我们把目光放远一点,着眼未来,就没有什么不能化解的矛盾,在一笑泯恩仇的同时,我们会发现,我们不仅仅拆除了一堵墙,更重要的是,又为自己开辟了一条新路。处世之道,即应变之术,人有大度才能成大器。若不能容下几句恶言,偏执一端之理,就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理达则和通,乱气不烦于胸中,故不气。记住: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

    5.把财富看淡

    财富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但财富并不等于幸福,只有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充实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提高生存价值,重视生活质量,让你生活得更幸福。

    有个寓言叫《牧民思羊》,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从前有个牧民,从拥有99只羊的那一天起,他就眼巴巴地盼望着能再添上一只羊,好凑够100只。

    一天深夜,他辗转反侧,忽然想到村后山上寺院里养着一只羊,寺院里的禅师据说已经得道,我不如求他把那只羊施舍给我。于是他连夜动身,前去恳求禅师慈悲为怀,把那只羊送给自己。禅师正在打坐,听闻来意。淡淡地说:“牵走吧!”

    过了一年,牧民再次光临寺院。禅师见他愁眉苦脸,便问他为何如此心焦?

    牧民苦笑一声,说:“实不相瞒,您送我的那只母羊前两天生了5只小羊……”

    禅师说:“既如此,你应该高兴才是啊!”

    牧民摇摇头说:“的确,我已经拥有105只羊了,可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200只羊呢?我听说您又养了几只羊,不如……”

    禅师站起身来,给牧民端来一杯水,递到他手中,说:“先喝点水,我们慢慢说。”

    牧民喝了一口便大叫起来:“这,这什么水啊?怎么这么咸?”

    禅师开释他说:“你给自己喝的一直都是咸水啊!”

    俗话说:“贪心不足蛇吞象”。试想,蛇有可能吞得下一头大象吗?即使是南美洲的大蟒蛇,恐怕也没本事吞下一头刚刚出生的小象,那么这句俗语到底想说些什么呢?很简单,小心贪心会要了你的命。蛇不能将一头大象活活吞下去,但是在蛇的心里,它的确很想将一头象活活地吞掉。那么,当一条蛇硬将一头大象活活吞下去,会有什么后果呢?应该只有两个可能性:第一,这条蛇会活活地被撑死;第二,即使这条蛇没被撑死,它也将会被人活生生地捉住。

    很多人不解:贪官们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十辈子都花不完!“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贪官贪财,并不一定都是以享用为目的,他们只是不能克制心中的贪欲而已。我等凡夫俗子也是如此,只是与贪官不在一个重量级而已。君不见无数原本快乐的人,一旦被名枷利锁束缚,就永远在烦恼是非中团团打转,一刻也不得自在、清净。

    我们还记得古人写的那首《不知足歌》吧:

    终日茫茫只为饥,方得饱来便思衣。

    衣食两般俱丰足,房子又少美貌妻。

    娶下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

    骡马成群轿己备,田地不广用难支。

    买得田园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五品犹嫌小,四品三品犹嫌低。

    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神仙对局棋。

    种种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念方灰。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学会知足常乐,把财富看淡,否则就会陷入贪得无厌的境地,迷失方向、迷失自我,甚至自取灭亡。看淡财富,看轻富贵,非大智大勇者不能做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要解脱人生的痛苦,获得心灵的安宁和精神的愉悦,就要学会淡泊,不为财富所累。少一分财富之欲,就多一分清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