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名家一起回眸隋朝兴亡-隋炀帝功过与是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果说汉景帝和汉文帝是杨坚的榜样,那么杨广崇拜的是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杨广眼中,父亲留下的盛世有太多的问题,隋朝整个体制太懒惰,太缺乏生机了。所以他登基伊始就对天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

    运河历史进入新阶段

    中国古代对河道开凿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大禹。大禹的父亲鲧,费时九年,治水不息,终未成功,被舜放逐而死。禹继承父业,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变构筑堤坝堵截为开凿河渠疏导,终于治除了水患。

    所以,大禹开凿河道的目的是为了疏导洪水,尽管他开创了人类开挖人工河之先声,但是经他开凿的河道并不具有“运”的意义,因此,还不能作为运河的历史。古往今来,人类开挖运河无非两个目的:运人与运物。具体地讲,就是运兵与运粮,军事与经济两大作用。一般认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进军中原,称霸天下,而开挖邗沟,是运河历史的先声。此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历代虽然都有开挖运河的举动,但始终没有出现一条带有全国性规模的运河。这是因为,战国及南北朝时期,全国呈分裂割据状态,不具备大规模开挖运河的条件;秦汉时期虽然统一,但当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是重合的,江南尚未充分开发,在经济上无足轻重,没有开挖运河南粮北调的必要。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灭亡北齐,统一了北方;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又灭亡陈朝,实现了全国统一。这时候,江南地区经过东晋、南朝几百年的开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人口也比秦汉时有了很大增长,成为中国一个新兴的农业经济区域,每年都需要把江南大量的租税运往北方的政治中心。可是靠陆路运输,一则运费太高,二则当时陆路运输工具落后,运量有限;靠海路运输,一则海运又不发达,二则隋朝的两个政治中心长安(今陕西西安)和洛阳(今河南洛阳)都远在内陆,海运亦不可取。因此,只有依靠内河水运江南租调北上。可是,由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在太平洋西部,故所有大的河流都是东西走向,没有贯通南北的自然河流,要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就必须开挖一条南北运河。另一方面,隋朝结束了延续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这也为大规模开挖运河提供了历史可能性。这样,中国运河历史发展到隋朝,就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恢弘的阶段。

    隋朝运河共有五条,为广通渠、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它们是分阶段开凿的,历经两代君主,二十七年。虽然上面我们简单分析了隋朝开凿运河的大背景,实际上,隋朝各段运河的开凿目的各有不同。

    隋朝以长安为首都,仅靠关中地区的租税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中央官僚机构的需要。开皇三年(583年),京师仓廪空空如也,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

    朝廷百官经过商议,决定在渭水、黄河、汴水沿岸十三个州招募运米丁,在卫州(今河南浚县)设置黎阳仓,洛州(今河南洛阳)设置河阳仓,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设置常平仓,华州(今陕西华阴)设置广通仓,运米丁将关东地区的粮食通过各粮仓递相转输,漕运至京。陕州境内一段黄河中流有砥柱山,此处水流湍急,很难通行,隋文帝派仓部侍郎韦瓒到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陕州以东,招募能将四十石米从洛阳经砥柱之险运抵常平仓者,可免除出征戍边。但是,这条漕运路线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还不在砥柱之险,因为砥柱虽险,技术高超的船工仍可驾轻就熟,或者漕船快至砥柱时,将漕粮卸下,改由陆运,过砥柱山后,再将漕粮装入黄河漕船,因路途较短,不会耗费太多的人力。问题是渭水流沙太多,造成河道深浅不定,漕船常常搁浅,非常不便。针对这种情况,开皇四年(584年)六月,隋文帝发布诏书说:“京城长安是全国的中心,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同时也造成水陆交通十分艰难。黄河之水波澜壮阔,襟带百川,直通大海,是重要的交通线路,虽然三门之下有砥柱之险,但漕运之粮可自小平(今河南孟津东北)登岸。躲过砥柱,陆运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再入黄河,因此,黄河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渭水水量无常,流浅沙深,给漕运带来很大的困难,漕船进入渭水以后,至长安的路程不过数百里而已,往返却需要几个节气的时间,成为一项非常繁重的劳役,其辛苦实在值得同情。我作为天下万民的君主,理应兴利除害,只有发动民力,自潼关(在今陕西潼关东北)至长安开凿一条漕渠,才可能解决漕运不便问题。我已下令水工勘查地理,选择开渠位置。漕渠一旦修成,公私船只即可日夜航行,如履平川,花费旬日之功,可节省上亿两的运费,并可造福千秋万代,何乐而不为呢?我知道此时天气正当炎热,开渠十分辛苦,然若不付出暂时的辛劳,怎能换得长久的轻松。故特发此 诏书,望万民能理解我的心意。”于是命太子左庶子宇文恺负责此项工程,又以郭衍为开漕渠大监,率领水工凿渠,引渭河之水,自大兴城开始,途经新丰(今陕西临潼)、渭南(今陕西渭南)、郑县(今陕西华县)、华阴(今陕西华阴)等地,东至潼关达于黄河,全长三百余里,因此渠经过置于渭水入黄河口的广通仓,故称为“广通渠”。广通渠修成后,关东地区的粮食经此渠源源不断运至长安,关中地区百姓深受其惠,故在当时又被称为“富民渠”。

    开皇七年(587年)四月,隋文帝为准备伐陈,向前线运兵、运粮草器械,又开挖了第二条运河山阳渎。这条运河工程量不大,基本上是将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疏浚、拓宽,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经安宜(今江苏宝应南)、高邮(今江苏高邮),南至江都(今江苏扬州)入长江,将淮河与长江连接起来。这条运河的重开,对灭陈战役的胜利起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隋文帝所修运河基本上还是属于地段性的,真正使运河超越地区,具有全国性的规模,并形成运河体系的是隋炀帝。隋炀帝好大喜功,他利用隋文帝“开皇之治”所造就成的稳定的政治形势,借助隋文帝留给他的经济遗产,即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上台伊始即着手兴修隋代规模最大的几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通济渠。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为把江淮地区的租税运往洛阳和长安,同时也为了便于到江南游玩,下令征发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诸州一百多万民众开挖通济渠,命令尚书右丞皇甫议主持其事。通济渠始自洛阳西苑,引谷水和洛水入洛阳城,从东北方向出城后,顺着东汉时的阳渠故道至偃师(今河南偃师),再入洛水,循洛水进入黄河,沿黄河向东至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经荥泽(今河南荥阳东北)进入汴水,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后引汴水转向东南,经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宁陵(今河南宁陵)、宋城(今河南商丘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夏丘(今安徽泗县)等地入淮河。隋炀帝又征发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十余万民众,将开皇七年隋文帝时开挖的山阳渎再次整修、扩大,使其规格与广通渠相致。整个工程至当年秋天完成,修成后的通济渠和重新整修的山阳渎,水面宽四十步,两岸筑有御道,种以柳树,自洛阳至江都,将近两千里,树荫蔽日,每间隔两个驿站即设置一所行宫,作隋炀帝巡游时停顿休息之处,从长安至江都共设置行宫四十余所。

    通济渠是隋朝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条,标准高,气派、豪华,因当时主要为隋炀帝巡游所用,故又称为御河。由于它的建成,就把黄河、淮河、长江三条重要的大河连接起来,隋炀帝可以从洛阳坐船直达江都。

    大业四年(608年)正月,隋炀帝为便利黄河以北地区的军事运输,巩固东北部边防,并为向高丽用兵作准备,下令征发河北地区诸郡一百余万民众开挖永济渠,命殿内丞阎毗为工程总监。永济渠南起沁水下游接近入黄河口处,引沁水北上,途中与清水、淇水相接,以获得补充水源,经新乡(今河南新乡)、汲县(今河南卫辉)、黎阳(今河南浚县)、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南)、魏县(今河北大名西)、馆陶(今河北馆陶)、临清(今河北临西)、清河(今河北清河)、长河西(今山东德州)、东光(今河北东光)、长芦(今河北沧州)等地直达涿郡(今北京)。全长两千余里,河道较宽,可通龙舟。隋炀帝即位之初,推行新政,曾免除了妇女的课役,到这时,由于永济渠工程浩大,所需劳力众多,河北地区丁男供应不足,又重新征发妇女服役。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欲东巡会稽(今浙江绍兴),下令对六朝时的江南运河进行疏浚、拓宽。完工后的江南河起自京口(今江苏镇江),经曲阿(今江苏丹阳)、晋陵(今江苏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吴县(今江苏苏州),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八百余里,水面宽十余丈,可通龙舟,并在沿岸设置驿宫、草顿,作为隋炀帝东巡时上岸休息之用。江南河是隋朝开凿的最后一条运河。

    名家回眸

    梁启超说:隋朝对运河的兴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隋炀帝主持的四条运河的开挖意义尤其重大。它们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为一体,全长四五千里,显示了统一的大隋帝国的气魄和面貌,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奠定了唐朝以后历代运河的基础,所以,直至今日,世界上仍把我国的大运河称为“隋朝运河”。

    征服与扩张的欲望

    吐谷浑是鲜卑族慕容氏的一支,祖先居于徒河之青山(今辽宁义县)。西晋时期,鲜卑慕容氏的首领涉归有两个儿子,长子曰吐谷浑,少子曰若洛廆。吐谷浑虽为长子,但出于侧庶,所以涉归死后,由若洛廆统领慕容各部落。吐谷浑因与若洛廆不和,遂率所部西迁,附阴山(今内蒙古河套北的阴山山脉)而居。西晋末年,吐谷浑又率部自阴山向西南迁徙,定居于群羌之故域(今青海北部和新疆东南部),以后就以吐谷浑为其国号。魏、周之际,其首领夸吕始称可汗,定都伏俟城(今青海共和铁卜卡古城),在青海(今青海湖)以西十五里。

    隋朝初年,吐谷浑经常对隋朝边境进行侵扰,开皇元年(581年),吐谷浑进犯弘州(今甘肃临潭)和凉州(今甘肃武威),隋文帝因弘州地广人稀,即将弘州废撤,派乐安郡公元谐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贺娄子干、郭竣、元浩等领步骑兵数万人至凉州抗敌。吐谷浑听说隋军出击,倾国出动拒战,隋军与吐谷浑定城王钟利房率领的两万名骑兵在丰利山(今青海湖东)相遇,展开激战,隋军得胜后,继续向西推进,在青海又打败吐谷浑太子可博汗率领的五万劲骑,俘斩一万多人。吐谷浑举国震惊,其王侯三十人各率所部投降,可汗夸吕率亲兵逃遁。于是隋军班师,以其高宁王移兹裒为河南王,统领吐谷浑降众。留行军总管贺娄子干镇守凉州。

    开皇三年(583年),夸吕卷土重来,以兵进犯临洮(今甘肃岷县),旭州刺史皮子信战死。接着,吐谷浑又侵犯廓州(今青海贵德)。于是,隋文帝以汶州总管梁远为行军总管,率兵大败吐谷浑。

    开皇四年(584年),吐谷浑再度寇边,隋文帝命贺娄子干发凉州、甘州(今甘肃张掖)、瓜州(今甘肃敦煌)、鄯州(今青海乐都)、廓州五州兵马讨伐吐谷浑,深入其境,杀死吐谷浑一万多人。

    鉴于河西地区常遭吐谷浑寇掠,隋文帝下令贺娄子干改变当地散居的习俗,聚民为堡而居,并开发土地,实行屯田,以加强防御。贺娄子干上书说:“陇右、河西地区地广民稀,不可能大规模耕种土地,而且以往的屯田,虽投入大量的人力,但收获甚少,还常遭吐谷浑践踏破坏,所以请将离城镇较远的屯田全部废省。另外,陇右之民以畜牧为业,不适宜聚居。对吐谷浑只要加强各镇戍的防守就可以了。”贺娄子干的建议被隋文帝所接受。不久,吐谷浑又来犯边,被贺娄子干击退。

    开皇四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吐谷浑由于发生内乱,无力寇边,隋文帝也针对性地改行招抚政策,双方的交往由军事战场转移到外交方面。原来,吐谷浑可汗夸吕喜怒无常,多次无故废杀太子,后来太子可博汗害怕被废,就阴谋执夸吕降隋,请隋朝出兵为援。隋文帝觉得此事虚实难辨,没有出兵。可博汗的阴谋泄露被杀,夸吕又立少子嵬王诃为太子。开皇六年(586年),嵬王诃又害怕被其父所杀,计划率所部一万五千户降隋,请隋朝出兵迎接,隋文帝又没有出兵。到开皇八年(588年),又发生了吐谷浑名王拓跋木弥以所部一千多户降隋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大军又一举灭陈,大大地震慑了吐谷浑,夸吕再不敢东侵了。开皇十一年(591年),夸吕死,子世伏立为可汗。从此,双方关系进一步得到缓和,经常互派使者往来。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为笼络吐谷浑,将宗女光化公主嫁与世伏,使双方关系转入亲善阶段。开皇十七年(597年),吐谷浑国内大乱,世伏为国人所杀,其弟伏允被立为可汗。但这一事件并没有影响双方的关系。伏允遣使向隋朝谢专杀之罪,报告事情经过。隋文帝则尊重其习俗,批准伏允仍以光化公主为妻。从此以后,吐谷浑每年都派遣使者向隋朝朝贡。终隋文帝之世,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隋炀帝即位以后,吐谷浑也没有中断对隋朝的朝贡,伏允还派其子顺前来朝见。

    大业初年,有不少西域诸国商人到张掖(今甘肃张掖)与隋朝进行贸易,隋炀帝命吏部侍郎裴矩管理其事,意在怀柔西域诸国,使西域诸国前来朝贡。裴矩知隋炀帝好大喜功,在张掖对西域商人就各国的风俗、地理、物产情况作了一番详细调查,撰成《西域图记》三卷,入朝上奏隋炀帝。裴矩在序言中说:“西域地区共四十四国,以我国家之强盛,将士之骁勇,将其征服易如反掌,只因突厥 与吐谷浑处在中西交通的要道上,西域诸国被其阻挡,所以不能前来朝贡。今各国都通过商人向我表示愿意向大隋称臣,所以应该向各国派出使者进行安抚,西域诸国既归顺于我,突厥、吐谷浑自然可灭。”隋炀帝看罢非常高兴,赐给裴矩绢帛五百段,每天让裴矩入宫,亲自询问西域之事。裴矩则乘机反复向隋炀帝说“西域的珍宝如何之多,可以将吐谷浑轻而易举地吞并”云云,鼓动炀帝西征。

    隋炀帝本来就有远略之心,经裴矩一煽动,便慷慨激昂起来,羡慕秦皇、汉武之武功,立意经营西域,提升裴矩为黄门侍郎,再次派他到张掖,劝诱西域各国入朝,结果,前来朝见隋炀帝的西域使者达十余国。

    在此之前,正如裴矩所说,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多被西突厥与吐谷浑所把持,由于裴矩的经营,越来越多的西域商人直接与隋朝贸易,使吐谷浑失去了很多利益,这对吐谷浑来说是很难容忍的。当时,张掖已经成为西域与隋朝进行贸易的中心,为破坏西域与隋朝的直接贸易,吐谷浑联合党项羌多次对张掖进行骚扰、抢劫,都被张掖太守阴世师所击退。后来吐谷浑还组织过一次对张掖的大规模入侵,被长孙炽率五千精锐骑兵打败,一直追击到青海。在这种情况之下,隋炀帝认识到,若想经营西域,彻底打通丝绸之路,必须先消灭吐谷浑。

    大业四年(608年),铁勒向隋朝请降,隋炀帝派裴矩对铁勒进行安抚,并游说铁勒,让其出兵进攻吐谷浑,铁勒答应了隋朝的要求,出兵击败吐谷浑。吐谷浑可汗伏允不知铁勒是受隋朝唆使,向东退入西平郡(今青海乐都)境内,并遣使向隋朝求救。隋炀帝派观王杨雄率兵出浇河(今青海贵德),许国公宇文述率军出西平,名为救援,实欲袭击。伏允见隋兵来势很凶,知其不怀善意,掉头又向西逃遁,宇文述率兵追击,攻占曼头(今青海共和西)、赤水(今青海兴海东)两城,吐谷浑死亡三千余人,王公以下官员被俘二百人,伏允向南逃往雪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

    但是,隋军班师后,伏允又返回故地。这样,为彻底解决吐谷浑问题,并慑服西域诸国,隋炀帝决定亲自西巡。

    为保证对吐谷浑战争的胜利,隋炀帝计划与西突厥一起行动,先派司朝谒者崔君肃出使西突厥,对处罗可汗说:“吐谷浑不向隋朝朝贡,可汗若出兵击之,天子一定非常高兴,隋兵与可汗兵内外夹击,一定能打败吐谷浑。”临西巡前, 隋炀帝又派侍御史韦节去与处罗可汗相约,双方兵马在大斗拔谷(今甘肃民乐南)会师共攻吐谷浑。虽然处罗可汗最后因国人反对未能如约出兵,此举对孤立吐谷浑还是起了作用。

    大业五年(609年)三月二日,隋炀帝离开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开始西巡。四月三日,在陇西(今甘肃陇西南)举行大规模围猎。六日,高昌、伊吾等国听说炀帝西巡,都派遣使者前来朝见。由于隋炀帝在行前并未发布针对吐谷浑的西巡诏书,所以吐谷浑也派出了朝见使者。二十七日,从临津关(今青海循化东)渡过黄河,到达西平,在这里陈兵讲武,做进攻吐谷浑的军事部署。五月九日,在拔延山(今青海化隆西北)又一次举行大规模围猎,长达二百里,以使将士熟悉作战环境。十四日(庚辰),大军进入长宁谷(今青海西宁北川)。

    十六日,翻越星岭(今青海西宁北)。二十日,抵达浩门川(今青海大通河),因桥未及时修成,隋炀帝将都水使者黄亘及九名督役者斩首。几天以后,桥才修成,继续前行。

    这时,吐谷浑可汗伏允率众聚守覆袁川(今青海俄博河),隋炀帝命令内史元寿南屯金山(今青海西宁西),东西连营三百余里;兵部尚书段文振北屯雪山(今祁连山东端冷龙岭),连营三百余里;太仆卿杨义臣东屯琵琶峡(今青海门源西),连营八十里;将军张寿西屯泥岭(今青海大通山),对吐谷浑实施四面合围。伏允率数十轻骑逃出合围,遣其名王诈称伏允据守车我真山(今青海俄博河南)。五月二十六日,隋炀帝派右屯卫大将军张定和率兵进攻车我真山。张定和轻敌,不穿铠甲,挺身登山挑战,被吐谷浑伏兵射杀,副将柳武建率军猛攻,杀敌数百人。二十八日,吐谷浑仙头王被迫率男女十余万人投降。

    六月二日,隋炀帝遣左光禄大夫梁默、右翊卫将军李琼等追击伏允,被伏允所败,二人皆力战而死。这时,左武卫将军周法尚率军从松州(今四川松潘)道北上,一路追捕吐谷浑亡散士兵,一直到达青海;卫尉卿刘权出伊吾(今新疆哈密)道出击吐谷浑也到达青海,俘虏一千余人,又乘胜追击,直至伏俟城。伏允无立足之地,率数千骑兵向南投奔党项去了。对吐谷浑的战争以大获全胜而告结束。

    六月十一日,隋炀帝到达张掖。十七日(壬子),隋炀帝至燕支山(今甘肃 山丹南),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设及西域二十七国使者都来朝见。隋炀帝命焚香奏乐,歌舞欢腾,以示隆重。又命武威(今甘肃武威)、张掖的男女穿着鲜艳的服装在四周观看,车辆、马匹将道路都阻塞了,周围数十里都是人山人海,以此向西域诸国表现隋朝的强盛。伊吾吐屯设等向隋朝献上西域数千里之地,隋炀帝大为高兴。十八日,隋炀帝下令在吐谷浑故地设置西海(治伏俟城)、河源(治赤水城)、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四个郡,发配天下罪犯为戍卒以守卫四郡,又命令刘权率兵驻守在河源郡的积石镇(今青海兴海一带),广开屯田,防备伏允再卷土重来,扞卫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畅通。

    二十一日,隋炀帝又在观风行殿设宴款待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设及西域诸国使者,命乐工伎人演奏九部乐,表演鱼龙戏,极欢而罢。

    七八月间,隋炀帝踏上归途,经过大斗拔谷的时候,天气骤然变化,遭大风雪侵袭,一时天昏地暗。此谷纵深几十公里,山路险峻,只能鱼贯而行,当晚未能走出谷口,文武百官、后宫嫔妃、公主等都相互走失,与士兵混杂在一起,宿营在谷中,士兵有一半以上被冻死,马、驴则损失十分之八九。九月十九日,隋炀帝返回长安,结束了西巡。

    名家回眸

    钱穆曾这样评价隋炀帝西巡:隋炀帝西巡虽然明显的带有好大喜功的色彩,表现了他的民族征服及领土扩张的欲望,但此举的结果使青海大部分地区首次置于中原王朝管理之下,并扫清了中国与西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障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大业末年,天下大乱,隋朝失去了对西海等四郡的控制,伏允悉复故地。隋亡以后,吐谷浑的侵扰又成为唐初的主要边患。

    三征高丽,不了了之

    高丽自号高句丽,建国于西汉时期,公元五世纪建都平壤(今朝鲜平壤),开始向大陆方向扩张,是朝鲜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北周武帝时封其国王高汤为辽东王。隋朝建立后,高汤派使者入朝,隋文帝改封高汤为高丽王,自此以后,经常派出使者入隋朝贡。

    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灭陈,震惊高丽,高汤练兵积粮,做抵御隋朝进攻的准备。于是两国关系开始趋于紧张,入隋朝贡的使者也就变得稀疏了。

    开皇末年,隋朝社会进入全盛时期,隋文帝开始把目光转向外部,对高丽采取的敌视隋朝的态度变得不能容忍,朝野上下也出现了一片讨伐辽东的舆论。在这种情况下,开皇十七年(597年),隋文帝赐给高汤一封玺书,对他未尽藩臣之节予以责备,并威胁他说:“高丽虽然地狭人少,但普天之下都是我的臣民。

    我要将你的王位废黜,再派出使者安抚百姓,并另立贤明之人。如果你能洗心革面,改弦更张,仍然是我的良臣,保有王位。帝王立法行事,以仁、信二字为先,有善必赏,有恶必罚,你若无罪,我自然不会出兵讨伐的。过去陈叔宝盘踞江南,经常对我的边境进行抄掠,我用了十年的时间对他进行劝诫,可他自以为有长江之险,就是不听,不得已我命将出师,来往不过旬月之间,兵骑不过数千之众,就将他灭亡。你可以想一想,辽水比长江,是宽还是窄?高丽比陈国,人口是多还是少?如果我想灭亡高丽,费不了多大劲,只派一位将军就行了。但我还是给你一个自新的机会,你要好自为之。”高汤接书后非常害怕,正准备上表谢罪,恰巧因病而死。其子高元继位,隋文帝派使者命高元袭爵辽东郡公,高元上表谢恩,并请求封王,于是隋文帝又册封高元为高丽王。

    开皇十八年(598年)二月,高元率兵与靺鞨之众一万余人侵犯辽水以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接到报告大怒,下令以汉王杨谅与上柱国王世积并为行军元帅,率水陆三十万大军讨伐高丽,以尚书左仆射记高颎为汉王长史,辅助杨谅,以豳州刺史周罗睺为水军总管。六月,杨谅率兵出临渝关(今河北抚宁东)。由于粮草运输跟不上,导致六军乏食,再加上天气连降大雨,军中疾病流行,及至辽水时,隋军已非常狼狈。高元见隋军已至辽水,非常恐慌,赶紧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云云。于是隋文帝借此罢兵,隋军未战而回。

    此后,高元每年遣使朝贡。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北巡至突厥,适逢高丽使者出使突厥,突厥启民可汗不敢隐瞒,引高丽使者见隋炀帝。黄门侍郎裴矩对隋炀帝说:“高丽之地,本是周代箕子的封地,汉朝分为三个郡,晋朝在那里也设置郡县,后来才脱离中原,别为外国。因此,先帝早就想将其征服,无奈杨谅无能,师出无功。陛下登基以来,天下大同,难道还能容忍这块原本属于中国的土地,仍为蛮夷之乡吗?今日其使者朝于突厥,亲眼看见启民举国降附,必然惧怕,可因其恐惧,迫使他入朝。”于是隋炀帝命吏部尚书牛弘向高丽使者宣旨说:“我因为启民诚心奉国,所以亲自来到他的大帐。你回去对高元说,让他亲自来朝见我,如不来朝,我就率启民及其兵马到辽水以东巡历。”可是高元不予理睬,隋炀帝遂生讨伐之意,开始为征辽作准备。

    隋炀帝接受杨谅征辽因粮草运输跟不上导致失败的教训,先征发河北地区一百多万民众开挖南起黄河、北至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又在黄河以北地区增置军府,将所有男丁都纳入军府,作为征辽的预备兵源;下令河南、淮南、江南等地造戎车五万辆,在东莱(今山东莱州市)海口建造战船三百艘;由于不断地北巡、西征,战马损耗很多,隋炀帝又令天下富人根据财产多少出钱买战马,补足原数,使战马总数达到十万;还下令所有兵器必须崭新、精良,隋炀帝亲自检阅,如发现谁的兵器破旧,不堪使用,立即斩首。在上述准备工作完成之后,隋炀帝便连续三次发动了对高丽的大规模进攻。

    大业七年(611年)二月,隋炀帝从江都(今江苏扬州)出发前往涿郡,并发布讨伐高丽的诏书。四月,隋炀帝到达建在涿郡的临朔宫,并征召天下兵马,无论远近全部至涿郡会集,于是在所有通往涿郡的道路与河流上都挤满了开赴前线的士兵与运送粮草器械的民工,昼夜不绝。二十四军总计一百多万人,号称两百万,在隋炀帝亲自指挥下从涿郡分道出发。三日,第一军从涿郡出发,以下各军相次进发,每军相距四十里,用了四十天时间,二十四军才全部发毕。各军连营渐进,鼓角相闻,旌旗绵延九百六十里。隋炀帝的御营押后,十二卫、三台、五省、九寺,分隶内、外、前、后、左、右六军,也是相次出发,绵延八十里。

    此外,另有随军民夫两百多万。自古以来,属此次出师规模最为盛大。

    三月十四日,隋炀帝到达辽水,这时,众军都已会于辽水西岸,被高丽兵所阻,隋军不得前进。隋炀帝命令工部尚书宇文恺在岸上建造浮桥,桥成后推向东岸,隋兵沿桥前进。可是浮桥长度不够,距岸边还有一丈多远,高丽兵在东岸严阵以待,隋兵奋勇跳入水中交战,高丽兵居高临下,隋兵死伤甚众。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身先士卒,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皆战死,隋军被迫后退,亦将浮桥撤回西岸。又命令少府监何稠接桥,桥成后,隋军顺利渡辽,在辽水东岸与高丽兵大战,高丽军战败,死亡一万多人。隋军乘胜前进,包围辽东各城。

    在隋军强攻之下,高丽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守军坚守不住,声言愿降,诸将马上停止进攻,急忙派人向隋炀帝报告,等报到隋炀帝那里,高丽军已完善了守备,继续抵抗。高丽再三以此伎俩对付隋军,隋炀帝仍不知醒悟。六月十一日,隋炀帝亲自来到辽东城下督战,把诸将召集到一起责备说:“在东都的时候,你们谁都不愿意让我来,是不是害怕我亲眼见到你们的失败?我今天到这儿来,就是要看看你们的所作所为,像你们一个个这样不肯尽力,贪生怕死,以为我不能杀你们吗!”诸将皆恐惧失色。然高丽诸城仍久攻不下。

    来护儿率水军越海进入坝水(今朝鲜大同江),在距平壤六十里处大败高丽兵。来护儿想乘胜进攻平壤,副将周法尚建议等陆军到达后同时发起进攻,来护儿不听,挑选精兵四万,直逼平壤城下。高丽在城内寺院中暗设伏兵,然后派兵出城与来护儿交战,佯装失败,将隋军引入城内。隋军入城后,大肆抢掠,乱成一片,伏兵乘机而发,来护儿大败。高丽乘胜追至隋军停船之所,多亏周法尚严阵以待,才将高丽军击退。进攻平壤的四万精兵只有数千人生还。于是来护儿退至海边,等待陆军消息。

    隋炀帝见攻辽东诸城受挫,就派出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等九路大军进趋平壤,会集于鸭绿水西。宇文述等军自泸河(今辽宁锦州)、怀远(今辽宁辽中附近)二镇出发时,每名士兵配给百日粮,加上武器、衣被、宿营野炊用具等,每人所负重量在三石以上,士兵均不胜负荷。宇文述等下令军中:“士卒有遗弃米粟者斩!”而士兵虽不敢将米粟公开丢弃,却都在晚间把粮食偷偷埋在宿营的帐篷之下,军将毫无察觉。及至鸭绿水时,诸军米粟都已食弃殆尽。诸将议欲班师,但无隋炀帝的命令,不敢擅还。正在犹豫之际,高丽王派大臣乙支文德渡过鸭绿水向隋军诈降,实际是借机观隋军虚实。出师前,于仲文与宇文述二人曾得隋炀帝密旨:一定要擒获高元及乙支文德,所以于仲文准备扣押文德。尚书右丞刘士龙为慰抚使,他认为若扣押文德,高丽将拒降,因此极力阻止仲文,于是放文德还平壤。既而仲文后悔,派人对文德说,请他暂回,还有其他事情商议。文德置之不理,渡鸭绿水而去。于仲文选轻骑渡水追文德,文德边战边退,并派人送给于仲文一首诗:“神策究天文,妙算究地理,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追兵因人少,不敢深入,退回鸭绿水西。

    进攻平壤的九路大军渡过辽水时是三十万五千人,自萨水战败,一路溃退,还至辽东城时只剩下两千七百人了,各种器械丢失殆尽。隋炀帝大怒,将宇文述等人关押起来。七月二十五日,隋炀帝被迫班师。此行的战果,仅攻占了高丽在辽水以西的前哨阵地武厉逻,设置辽东郡及通定镇(今辽宁新民西北)而已,一征高丽以大败结束。

    八月,隋炀帝下令将黎阳仓、洛阳仓、洛口仓、太原仓(今河南三门峡西南)的粮食运往望海顿(今辽宁锦县东南),为下一次进攻高丽作准备,命民部尚书樊子盖留守涿郡,自己回到东都。十一月,将放走乙支文德的刘士龙斩首,九军诸将皆将败阵的责任推给于仲文,于是把诸将释放,独关押于仲文。仲文因惭愧忧虑,发病而死。

    大业九年(613年)正月二日,隋炀帝再次征召天下兵会集涿郡,又招募骁果作为卫士,拟二征高丽。二月,隋炀帝下诏书说:“宇文述因断绝兵粮而导致失败,是军吏的责任,非宇文述之罪,可恢复其官爵。”起用宇文述,为征辽作准备。

    三月四日,隋炀帝从洛阳出发,前往辽东。四月二十七日(庚午),隋炀帝率大军渡过辽水。此次征辽,兵分四路:来护儿仍然统帅水军从东莱出发;宇文述与上大将军杨义臣率所部渡辽后直趋平壤,很快进至鸭绿水;左光禄大夫王仁恭率兵从扶余出发,进至新城(今辽宁抚顺),高丽兵数万出城迎战,被仁恭以劲骑一千击败,高丽退入城内拒守,王仁恭从四面围攻;隋炀帝则亲自指挥进攻辽东城。这次隋炀帝接受上次失败的教训,允许诸将见机行事。

    辽东城攻守战非常艰苦,隋军施展各种手段,运用飞楼、檀(古代的冲锋车)、云梯、冲梯竿、地道等,从四面发动进攻,昼夜不停;而高丽则随机应变,奋勇拒守,激战二十余日,双方损失惨重。冲梯竿长十五丈,骁果沈光登至顶端,与城墙上的高丽军士短兵相接,连杀十余人,后被高丽兵击中坠落;未及落地,被竿上拴着的绳索挂住,沈光返身又上。隋炀帝从远处望见,为之感动,当即提升沈光为朝散大夫。隋炀帝见久攻不下,又下令造布袋百余万口,里面装土,堆积为鱼梁大道,宽三十步,高及城墙,使士兵沿大道攻城,又制造八轮楼车,高于城墙,置于鱼梁道两侧,以便向城内放箭。高丽无计可施,辽东城指日可下。

    正在这时,从后方传来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起兵造反、进逼东都洛阳的消息。杨玄感是大臣杨素之子,此次征辽,被命之于黎阳督运粮草,他见天下百姓苦于兵役、徭役,人心思乱,遂借机起兵,欲取隋朝而代之。

    隋炀帝闻报大惊,将纳言苏威引入中军大帐,说道:“杨玄感这小子十分聪明,这下可如何是好?”他又听说许多达官贵人子弟都随杨玄感造反,更加忧虑。隋炀帝秘密召集诸将,布置撤兵,回去镇压杨玄感。军资器械、攻城用具堆积如山,营垒帐篷原封不动,全部丢弃,悄悄撤退。由于事出突然,造成人心惶惶,各军全无秩序,分散而行。高丽虽然发现隋军撤退,但不敢出城。至第二天中午,才派出间谍侦察虚实,仍然怀疑隋军有诈。两天以后,才派出数千人马从后面追赶,但害怕隋军人多,不敢紧逼,经常保持八九十里的距离。快到辽水的时候,高丽知道隋炀帝的御营及隋军主力已渡至辽西,才敢逼近后军。这时后军未渡河者还有数万人,高丽从三面进行袭击,最后有羸弱者数千人被截在辽东,或者被杀,或者被俘。二征高丽再告失败。

    大业十年(614年)二月三日,隋炀帝下令朝廷百官商议第三次讨伐高丽。

    这时候,杨玄感起兵刚刚平定,农民反隋起义已遍及全国,隋朝政权开始动摇,显然已不适宜再向高丽出兵,但慑于隋炀帝的淫威,一连几天,百官中竟无一人敢站出来说话。于是,二十三日,隋炀帝下诏,征天下兵马开赴辽东。三月十四日,隋炀帝向涿郡进发,士兵不愿再向辽东送死,纷纷逃亡。二十五日,隋炀帝在临渝宫祭祀黄帝,斩逃兵以衅战鼓,但士兵逃亡之势仍不可遏止。七月十七日,隋炀帝到达怀远镇,各路大军或因士兵在路途逃亡殆尽,或被反隋义军所阻,多未能如期而至,所以,隋炀帝未敢渡辽水。只有来护儿率水军自海道进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与高丽兵大战,取胜后,准备继续向平壤进军。高丽因连年作战,颇感力不可支,又看到隋炀帝如此锲而不舍,早晚有一天平壤将被攻破,于是,二十八日,高元上表请降。为使隋炀帝相信,派人将斛斯政押至辽东城下,交予隋方。隋炀帝觉得三年努力,终有所获,非常高兴,派人告知来护儿,高丽已降,让他停止进攻。来护儿召集诸将说:“大军三度出兵,竟未能平贼,这次回去,肯定不可能再来了,劳而无功,作为军人我真感到耻辱。今高丽已困弊不堪,继续进攻定能获胜。我想进兵平壤,抓获高元,得胜而归。”于是上表隋炀帝请求进兵,不肯奉诏而退。长史崔君肃坚决阻止。来护儿说:“高丽已经支持不住了,只靠我们一路兵马就可将其击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难道我抓获了高元,还会被皇帝怪罪吗?放弃这次立功的机会,我做不到。”崔君肃见不能说服来护儿,转而对诸将说:“你们若抗拒诏书,跟随元帅进兵,我一定上奏天子,你们都得因此而获罪。”诸将一听,都劝来护儿接受诏书,来护儿这才退兵。八月四日,隋炀帝自怀远镇班师回国。三征高丽,不了了之。

    隋炀帝回到东都以后,征高元入朝,高元还是不来。隋炀帝又下令诸将帅集兵整装,准备再伐高丽。但这时已天下大乱,四征高丽终未成行。

    名家回眸

    全汉升曾这样说:高丽侵吞辽东土地,引起了隋朝的不满。但促使杨广下决心征讨高丽的最大原因是高丽国王高元表现出来的无礼和对隋朝权威的蔑视。杨广倾全国之力,大举讨伐高丽。三次征讨战争换来了高丽表面上的臣服,却掏空了隋王朝的元气。

    隋炀帝荒淫无度

    江都(今江苏扬州)旧称广陵,在西晋灭亡以后至隋朝以前几百年的绝大部分时间内处于东晋、南朝统治之下,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士族制度至东晋时达到极盛,由于士族世代掌权,至南朝时已走向腐化,士族官僚平时身穿用香料熏过的衣服,足蹬高跟带齿木屐,面部则擦粉点红、纵情声色,整个社会风气比较奢侈。江都虽地处江北,但在南朝的长期统治之下,也深受江南奢侈风气的熏染,与北方较为俭朴的民风决然不同。隋炀帝在做皇帝以前当过十几年的扬州大总管,他的皇后萧氏是江南人,故深受南方奢侈之风的影响,他自己又善讲吴语,对江都这个地方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他登基以后的第一次出巡就是去江都,并且一而再,再而三。隋炀帝在历史上以巡游无度着称,如果说隋炀帝的北巡和西巡还具有巩固国防意义的话,那他的三次出巡江都则纯粹是为了游玩。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发表诏书,布告天下,他要巡历淮海,观省风俗。为准备这次南巡,隋炀帝征发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诸州一百多万民工开挖通济渠,又征发淮河以南诸州十余万民工拓宽邗沟,建成一条自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直达江都的人工运河,全长两千余里,水面宽四十步,沿河两岸筑有御道,道旁种以柳树,并在沿途设置几十所行宫,供隋炀帝巡游时停顿休息之用。又命令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於士澄到江南采集木材,造龙舟、凤扇、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

    八月,王弘将造好的各色船只送往洛阳,十五日,隋炀帝离开洛阳前往江都,开始了第一次南游。文武百官及十余万禁卫军随行,以左武卫大将军郭衍统领前军,右武卫大将军李景统领后军。隋炀帝乘坐的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上下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供召见大臣和议事之用;中间两层共有房一百二十间,都用黄金、美玉装饰,供隋炀帝休息之用;下层供侍从 人员之用。皇后萧氏乘翔螭舟,规模制度小于龙舟,但与龙舟一样豪华。另有浮景九艘,跟随龙舟前后,上下三层,为水中宫殿。文武官五品以上每人给楼船一艘,六品以下给黄篾一艘。此外,又有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陵波、道场、玄坛、板舱等各色船只数千艘,分别由后宫、诸王、公主、僧、尼、道士、各国使者、客商等乘坐及装载内外百司所需物品。共用挽船民夫八万余人。其中有九千余人是专门招募的水工,身穿锦衣,称为殿脚,为龙舟、翔螭舟、浮景、漾彩等拉纤,将五色丝缆系在船上宫殿的殿柱上,殿脚牵引而行。还有平乘、青龙、艨艟、八榷、艇舸等各类船只数千艘,供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左右领、左右监门、左右领军十二卫士兵乘坐,不给纤夫,由士兵自己牵引。这支上万艘船只组成的庞大船队,首尾相接,绵延二百余里,每到夜晚,灯火通明,丝竹鼓乐之声闻于数里之外。骑兵则沿两岸的御道护送而行,旌旗蔽野,规模之盛大,场面之豪华,可称得上是前不见来人,后不见来者,船队所到之处,周围五百里以内的州县都要供献食物,最多的一州要献食一百多车。所供食物极尽水陆珍奇,吃不完,在出发前就埋掉。隋炀帝对供献精美食物的州县官加官晋爵予以奖赏;献食不足或不精者则予以贬官,甚至有因此而获死罪者。

    隋炀帝在江都住了半年,要回洛阳,这次他不愿乘船回去了,想走陆路。但是,他到江都是乘船而去,江都并没有供皇帝在陆路使用的乘舆、仪仗等,隋炀帝当然是不会将就而行的。其实水路去陆路回是隋炀帝的既定计划,他对此早就做了周密的安排。临去江都之前,隋炀帝对开府仪同三司何稠说:“现在天下安定,但礼仪制度却不完备。你可以按照以往各朝的图书古籍,制造舆服羽仪,制成后送到江都去。”即日任命何稠为太府少卿。于是何稠博览图籍,参考古今,费尽了心思,制成三万六千人的黄麾仪仗,以及车舆辇辂、皇后卤簿、百官仪服等。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骨角、齿牙、皮革、羽毛等物品,都要向州县征调。由于工期紧迫,往往是早晨将征调令下到州县,晚上就要将物品上交。于是,百姓四处搜捕,水陆禽兽捕获殆尽,仍然不能满足下达的数量。百姓为完成任务,不得不向豪绅富商之家购买,使价格暴涨,一根长尾野鸡的羽毛值十匹双丝细绢,白鹭的羽毛也卖到五匹一根。乌程县(今浙江吴兴)有一棵大树,上面 有一个鹤巢,百姓想抓鹤取毛,但此树逾百尺,高不可攀,于是想把大树伐倒,鹤唯恐幼鹤被杀,鹤自己将羽毛拔下来投到地下,当时有人将此事称为祥瑞,说:“天子造羽仪,鸟兽自献羽毛。”此项工程共用工十万余人,耗费金银钱物以亿计。后隋炀帝派兵部侍郎明雅、选部郎薛迈审核工程账目,竟花费了几年的时间。

    大业二年(606年)三月,舆服仪仗全部制成送至江都。十六日,隋炀帝离开江都,踏上归程,羽仪填满街道,长达二十余里,四月二十六日,隋炀帝大列仪仗,与十二卫兵马浩浩荡荡从伊阙(今河南伊川西)进入洛阳,结束了第一次南游。

    在一游江都的来去路程上,其排场是极尽了奢侈、豪华,但隋炀帝对江都的居住条件还感到不满意。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为准备二次南游,派榆林太守张衡负责营建江都宫,后因江都丞王世充上奏隋炀帝说张衡不按制度施工,擅自缩减工程规模及项目,隋炀帝将张衡除名为民,以王世充领江都宫监,于是王世充顺承隋炀帝的旨意,提高施工标准,雕饰水池台谢,使隋炀帝非常满意。

    大业六年(610年),江都宫完工,三月二日,隋炀帝从洛阳出发,第二次前往江都。六月,隋炀帝下令把江都太守的品级、待遇提高至与京兆尹相同,使江都具有了与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同等的地位。不久,隋炀帝又下令开凿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长八百余里,宽十余丈,使其可通龙舟,并在沿岸设置驿宫、草顿,准备向东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巡游。大业七年(611年)二月三日,隋炀帝临扬子津(今江苏扬州南),升钓台垂钓,并大宴百官。十九日,隋炀帝结束二次南游,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涿郡,准备讨伐高丽。此时,正值一年一度的官员调选期,隋炀帝命令尚书省吏部、门下省、内史省、御史台四部门官员在船前进行选补,接受选补者达三千余人,都沿运河随船而行,有人竟然徒步随船走了三千余里,最后落选,未得一官,因寒冷、饥饿、疲劳而致死者有十分之一二。

    大业十一年(615年),在隋炀帝暴政压迫之下忍无可忍的民众起义已呈燎原之势,遍及全国。隋朝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种形势之下,隋炀帝仍不能忘怀江都的美景,还想第三次南游。但是,杨玄感起兵反隋的时候,已将龙 舟、水殿全部焚毁,于是,隋炀帝下令在江都重新建造,这次又造了数千艘,船只规模比以前的还要大。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江都新造龙舟完成,送至东都。一贯善于阿谀奉承的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深知隋炀帝的心意,就上表劝隋炀帝去江都,给他一个南游的借口。隋炀帝大为高兴。但这时的形势显然已不适于皇帝离开统治中心,出外巡游。右候卫大将军赵才谏止道:“现在天下百姓已疲惫不堪,府库也已经空竭,民众造反风起云涌,州县已不能禁止。希望陛下西还京师长安,安抚万民。不要去江都。”隋炀帝闻听大怒,将赵才关押起来。十天以后怒气稍解,才把赵才放出来。这时,绝大多数朝臣都认为不应该去江都,但隋炀帝的去意坚定不移。建节尉任宗上书极力谏阻,当即被杖杀于朝堂之上,因此,百官再无人敢于出面谏止。十日,隋炀帝出发赴江都,命越王杨侗与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检校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人留守洛阳。

    临行前,隋炀帝作诗与留在洛阳的宫人赠别,其中有两句为:“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充分表露了这位不以天下为意的皇帝的嘴脸。奉信郎崔民象冒死于建国门拦截隋炀帝国驾,上表说,现在天下盗贼充斥,四海土崩瓦解,皇帝不宜巡幸。隋炀帝大怒,下令先摘掉他的下巴,然后斩首。行至汜水(今河南荥阳西),奉信郎王爱仁又上表请求隋炀帝还西京,又被斩首。至梁郡(今河南商丘南),郡民聚集在一起,在路上拦住车驾上书说:“陛下若一定要去江都,天下从此就再不是陛下的天下了!”隋炀帝又将为首者斩首而去。

    隋炀帝到达江都以后,江淮地区各郡的官员都来朝见,隋炀帝不问政绩如何,专看上贡的礼物是厚还是薄,贡品丰厚者越级提升,礼物轻薄者即时解职。

    江都郡丞王世充因营建江都宫本已深得隋炀帝好感,这次又献上精美的铜镜和屏风,被提拔为江都通守;历阳郡丞赵元楷献上珍禽异味,隋炀帝吃得高兴,提拔他为江都郡丞。于是郡县官吏竞相苛剥百姓,以充贡献,百姓苦不堪言,使更多的人投入民众起义的队伍当中去,到后来,东都被瓦岗义军所包围,江都被江淮各义军所包围,北上的道路也被义军所阻,隋炀帝就是再想回洛阳或长安也不可能了。最后他终于被杀于他所迷恋的江都,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名家回眸

    黄仁宇先生说:隋炀帝在历史上以巡游无度着称,如果说隋炀帝北巡和西巡还具有巩固国防意义的话,那他的三次出巡江都则纯粹是为了游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