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那套神奇的“98款机载山寨ipad”不但没能为瑞航带来可观的收益,反而制造了一起惨烈的空难,这无疑给原本已风雨飘摇的瑞航公司来了个致命一击。由于此次空难,瑞士航空公司在2001年10月破产,并于2002年3月1日结业。
20世纪90年代,瑞士航空的经营状况一直在走下坡路,经营状况很是糟糕,管理层不得不想方设法扭亏为盈。
说起航空公司的赢利方式,无论是机票打折,还是乘飞机赠手表,总之,获得更多的乘客才是硬道理。终于,他们想出一个能够有效吸引旅客搭乘瑞航班机的高科技小噱头,并将它们安置在头等舱中。这个小噱头是一个能够上网、看电影和使用信用卡赌博的电子产品,对于今日快要玩腻了ipad和iphone的世界人民来说,它们简直毫无吸引力可言,但是在生活于1998年的人看来,它无疑是一件神器,并且只有能坐得起瑞航头等舱的上层人士才有机会接触到它。
有人说,科技改变命运,看来此言不假,正当瑞航高管们搓着手等待数钱的时候,悲剧发生了……
一
高科技会带来各种便利和好处,但是盲目使用也会带来灾难。瑞士航空就像其钟表业向来以严谨、精确著称,但是一场高科技带来的灾难,却让瑞士航空公司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就是高科技让瑞士航空的111号再也没有返航—— 这架飞机也因为这样的离奇的空难原因,上了史上最离奇空难的榜单。
1998年9月2日晚,瑞士航空111号班机从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起飞前往瑞士的日内瓦。飞机飞到高空时,正副机长都闻到飞机上散发出一股怪异的气味,又过了几分钟,两位驾驶员开始看见有白烟冒出。但烟味及白烟只在驾驶舱出现,客舱并没有此现象,驾驶员虽然认为只是驾驶舱的空调出了问题,但还是决定在就近机场作紧急着陆,地面指挥客机飞往位于加拿大的哈里费斯国际机场。就在飞机离哈里费斯机场56公里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飞机上的电子元件一个接一个地失灵,甚至连飞机上的灯光、导航仪器及自动驾驶系统都失效了。很快飞机与地面失去联络。几分钟后,当地居民听到了爆炸声。
事后调查发现飞机坠毁在海岸线附近,全机分裂成数百万片碎片,机上229人全部遇难。调查人员依据当晚值班的航管员所见得知飞机是因失火坠毁,但是大多数碎片已经沉入海底,调查飞机起火原因异常困难。
调查人员租用了高科技打捞船,用真空吸取的方法将海底的东西全部吸取上来,然后慢慢寻找线索。这个过程用了足足4年半的时间,花费了4000多万美元才得到最后的结论:飞机火灾源于电线短路。电线短路则是由于这架飞机在事故之前的一次改造。当时,瑞士航空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乘客,对这架飞机的头等舱加装了一套高级娱乐系统,通过这套系统,乘客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浏览互联网、看电影。这样一套装置加重了系统的负担。更致命的是,竟然没有对这样一个系统设置一个开关以在必要时刻关闭它。终于,过热的小小的一段电线引燃了绝缘层并导致了火灾。
空难发生几年后,瑞士航空公司因为此次空难破产。而通过对于此次空难的调查,航空界对于制造飞机有了新的共识,不管多么细微的部件,只要是飞机上的,必须使用绝燃材料。
这样让人跌破眼镜的空难原因,是在让人怀疑高科技的副作用。在对于空难飞机黑匣子语音记录器上的探查,我们现在能够还原飞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二
1998年,瑞士当地时间晚上8时18分,瑞士航空111号班机从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起飞前往瑞士的日内瓦国际机场。飞机上搭载有215名乘客和14名机组人员。这是一架型号为MD-11注册编号为HB-IWF的飞机,被称为Vaud。
当天晚上瑞士天气状况良好,天高云淡。飞机飞至33000英尺高空时,副机长闻到飞机上有一股怪异的气味,于是询问机长是否闻到了。
副机长罗突然问道:“机长,你闻到什么了吗?”
机长齐麦曼仔细嗅了嗅:“嗯,是的,是有一股怪味,你去看一看是哪儿出了问题。”
罗来到空调通风口附近看了看,味道是从那里传出来的,不过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而且,即使从那里冒出些烟也是常有的事,它们对人体无害。
这时,有一位空姐走进驾驶室。
“这是什么味儿?”空姐问道。
罗说:“没关系,是空调里发出来的,客舱里也有吗?”
“没有,”空姐摇摇头,“一点也没有。”
齐麦曼说:“那么就把空调关掉吧。”
空姐关掉空调,走了出去。
这样,正副机长和空姐都没有对此继续追问,然而悲剧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
4分钟过后,从空调通风口内有滚滚白烟冒出。
罗问:“这是怎么了,空调不是已经关闭了吗?”
“见鬼,肯定是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得找地方停下来。”齐麦曼焦急地说。
齐麦曼和航管中心联络,报告了飞机的紧急情况,并请求降落在自己熟悉的波士顿机场,而航管中心建议他们降落在离他们最近的哈利法克斯机场。
客舱长通知乘客们,飞机即将更改航向,由于客舱内始终没有异味也没有烟雾,所以乘客们丝毫没有恐慌。
晚上10时19分,飞机已飞至离哈利法克斯机场56公里处,要求下降高度至21000英尺,并向航空交通管制表示要放掉机上燃油准备作紧急着陆。放掉燃油是标准程序,以防过重的油箱使飞机在着陆时发生断裂。但是如果放油,就意味着111号需要在圣玛格丽特港兜一个圈子,尽管航管员和副机长建议,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可以不按照程序放油,但齐麦曼没有接受他们的建议。真正的噩梦,便从放油开始了。
航管员引导着111号航班,准备在沿海区域盘旋放油,但是驾驶室内的警报突然响起,也就是说,那些烟雾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而是由很严重的故障引起的。随后,机长和副机长发现,自动驾驶系统已经被那未知的故障彻底毁坏,紧接着是飞机上各种功能陆续失灵,仅仅数秒钟之内,驾驶舱内的情况急转直下,机长向航管中心发布了最紧急求救,但是这一切为时已晚。很快,驾驶舱燃起了熊熊大火,机上的电子元件一个接一个地失灵,灯光、导航仪器等系统都已失效。111号彻底变成了一块仅有完整飞机形状的庞大废铁,它无法像风筝一样轻薄地飘在空中,只能以时速350节坠落在大西洋海面,机上229人全部遇难。
飞机坠毁后,全机分裂成数百万片碎片,最大的碎片不外乎是飞机的引擎及起落架,多数都已沉入海底。调查工作陷入困境,只能依据当晚值班的航管员及黑匣子资料得知飞机是因失火坠毁。
调查人员租用了高科技打捞船,用真空吸取的方法将海底的东西全部吸取上来,然后慢慢寻找线索,但是面对数百万飞机碎片,根本无从调查飞机起火原因。
在对空难原因调查进行到第二年时,又有上百万片111号班机的碎片被打捞上来,研究人员发现其中一根电线上有电弧,由此便推出了空难原因:由电线短路引起的火花点燃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隔热层,再由PET隔热层点燃了其他东西。
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电线短路呢?那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令人羡慕的头等舱高级电子娱乐设备。
这个能够在飞机上浏览互联网、看电影、赌博的高科技产品加重了电路系统的负担,同时,瑞航竟然没有对这样一个系统设置一个开关以在必要时刻关闭它。终于,过热的电线引燃了绝缘层,并导致了火灾。大火在飞机坠毁前6分钟烧断了黑匣子的电线,并开始烧断别的电线,在坠毁前几分钟,飞机上的电子元件一个接一个失灵,速度非常之快,到坠毁前一刻,仅个别几个设备可正常运转。
当电线起火之初,机员根本不知道是电线短路引起火警,只是认为机上的空调系统出了问题,因此低估了事情的严重性,否则,机员当时必须立即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而调查员亦发现,飞机坠毁前6分钟,驾驶舱只有副机师在操控飞机,机长则不知所踪,调查员估计当时机长在扑灭火势,但当时情况已超出机长控制范围,因此机长可能在灭火时殉职。无论如何,失去了机长的111号班机,只得由副机师在驾驶,而副机师可能并不熟悉需紧急着陆的机场环境,以致飞机在附近不断地找寻机场位置,最终,飞机在不断浪费时间的情况下,机件陆续出现故障直至坠海。
很显然,那套神奇的“98款机载山寨ipad”不但没能为瑞航带来可观的收益,反而制造了一起惨烈的空难,这无疑给原本已风雨飘摇的瑞航公司来了个致命一击。由于此次空难,瑞士航空公司在2001年10月破产,并于2002年3月1日结业。
由于111号带来的经验教训,国际上禁止使用PET隔热层,不管多么细微的部件,只要是飞机上的,必须使用绝燃材料。
为了安全,飞机上的设备都设计得极其精密,谁又能想到,会有这么一架飞机活生生地毁在了“玩儿”上。如果当初的售票窗口上写着:“要活,还是要玩儿?”相信瑞航新噱头的吸引力就将一文不值。
三
在世界空难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离奇甚至低级的原因导致的空难。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叹人类的渺小和脆弱。
自从飞机问世以来,成为飞行员成为了无数人的梦想。而飞行员的选拔和训练也向来以严格而著称。在此次事故之前,恐怕没有人会相信一次近300人死亡的空难,完全是因为驾驶员错误的操作所致。2001年11月12日上午,两个月前“911”恐怖袭击的阴影仍在纽约人心中挥之不去,然而,新的灾祸又从天而降。当地时间上午9时15分,刚刚从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起飞的美国航空公司587号航班,在起飞后不久便从空中坠落,机上26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飞机坠毁的地方是一片居民区,数幢民房被毁,造成了地面上8人失踪。
起初,人们以为这是一场新的恐怖袭击,美国军方出动了飞机,并封锁了遭受恐怖袭击可能性较大的地区。然而事后的调查说明,这仅仅是因为驾驶员操作不当引发的事故。当时这架飞机飞进了由前一班航机所造成的乱流中。副机长尝试控制方向舵令飞机保持向上,却因为用力过度导致方向舵超负荷而断裂,然后飞机失去控制而坠毁。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因为副机长对方向舵操作不当造成的。但是这一切却不能说是副机长的错误,因为驾驶员在美国航空学校学习时所受到的教导就是用力控制方向舵。而这家由法国空中客车制造的A300型飞机,机器灵敏度很高,只需正常平稳操作就行,应该避免用力操作。遗憾的是空中客车公司并没有特别说明,副驾驶员遇到情况后理所当然按照以前的力度使用方向舵,事故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在此次事故之后,法国空中客车改写了飞行手册,说明方向舵的使用方法,美国相关的飞行学校对相应的课程也作出了调整。
稍有机械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润滑油对于机械的重要性。商用客机因为结构复杂,有着严格保养程序。然而很难想象,一架商用客机因为缺少润滑油这样的低级失误而坠毁。
2000年1月31日下午,阿拉斯加航空公司的261号航班,从墨西哥的瓦利亚塔港起飞返回西雅图。飞机起飞后飞行非常平稳,一切正常,但是不久处于标准自动驾驶状态的飞机突然发生故障,尾翼失去控制,机身迅速下降并进入俯冲。驾驶员努力排除故障,用力控制住了飞机,并且决定改航到就近的洛杉矶国际机场作紧急着陆。然而就在飞机即将抵达机场时,飞机的尾翼再次出现问题,这次驾驶员没能控制住飞机,飞机完全失控,垂直俯冲坠入大海,机上88名成员全部遇难。
在事后的调查中得知,罪魁祸首就是飞机的起重螺杆上没有足够润滑油,加上高强度的使用率,致使飞机尾翼在飞行过程中发生了超出机组能力的致命故障。而实际上曾经有维修工程师指出过这一问题,然而修复这一问题就要让这一型号飞机全部停飞,这会使航空公司失去大笔的收入。因此航空公司没有解决此问题,而提出问题的工程师反而遭到了停职处理。
经典电影《生死时速》曾讲述过一个公共汽车因为安装了炸弹而只能保持高速行驶,否则将会爆炸的危机段落。而这场危机最终靠着英勇的警察奇迹般地化解了。但是生活中奇迹不会每次都上演,如果你在一架飞机上,而飞机一旦减速就将坠毁,这将是怎样恐怖的场景呢?然而地狱般的景象就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上演了。
1992年10月4日,一架以色列航空公司的波音747货机,在通过安全检查后起飞。飞行员来自退役的空军,经验丰富,当天天气良好,按说这是一次轻松的飞行。但是,起飞后不久,飞机突然剧烈摇摆,飞行员努力控制好飞机后发现,右侧的两台发动机停止工作了。
事后经过调查发现,这两台发动机不仅是停止工作,而是从飞机上脱落了。而罪魁祸首只是两个小小的保险栓因为老化而发生断裂。然而,这仍不是飞机坠毁的真正原因,因为拥有4个发动机的波音747就算是只剩下两个发动机,仍然可以飞行和降落。
实际情况是,这家波音747在发生发动机脱落后,飞行员确实控制住了飞机,并返航飞行了8分钟,直到到达机场附近准备降落时,才彻底失控。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已经获得控制的飞机,再次失控并最终坠毁呢?调查人员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一位资深飞行控制专家经过近一年的调查才发现,两个引擎的掉落不仅使飞机失去了一半的动力,更使得机翼受损。而这种损伤在飞机高速飞行时并不明显,但是当飞机尝试降落,把速度降低时气流的干扰就凸现出来,导致飞机失控。也就是说,当引擎脱落的时候,这架飞机已经命中注定成为了不能降落的飞机。
最终不仅飞机上的4名机组人员丧生,更殃及到了机场附近的一栋公寓,导致39名居名死亡。而这场43人丧生的悲剧只是由一个小小的保险栓引起。此次事故后,波音公司全面检查了全球1000多架747飞机的相关部件,并更换瑕疵品。
打开汽车车门是最平常的事情,但是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打开时一定要注意时间地点,不然也会带来危险。而如果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舱门被打开,情形又会怎样呢?
1989年2月24日凌晨,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811航班的747飞机在美国的檀香山机场准时起飞,搭载337名乘客飞往奥克兰。当飞机飞到离檀香山160公里时,发生了一个异常情况:此时飞机机舱内外气压相差非常大,坐在机舱内货舱门附近的乘客听到了一个奇怪的声音,那好像是什么东西的摩擦声。乘务长也听到了,那声音似乎是机械传动发出的。突然,“砰”的一声巨响,飞机发生了剧烈的抖动,一个货舱门打开了,一大块机壳随之脱落,5排座椅瞬间飞了出去。机舱内外的压力差瞬时产生了强劲的气流,所有人都面临着缺氧带来的窒息。有着30多年飞行经验的机长在意外发生2分钟的时间里,将飞机迅速下降到人可以正常呼吸的高空,之后凭借着高超的飞行技术成功降落,但是还是难以避免地有9人遇难。
然而事故的原因在后来被归结为驾驶员操作不当所引起。不过有一遇难者的父母通过私人调查,查出了事故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波音747舱门的固定器强度不够所造成的。这一安全隐患已经存在了20年,但是航空公司一直没有引起重视。波音公司曾经要求各航空公司停飞改装,但是为了避免停飞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各个航空公司均不愿进行改装。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相关部门做出了妥协,允许延长改装期限,但就在这期间事故发生了。
恶劣的天气会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然而因为天气发生的空难的大型客机却很少。因为现代的天气预报技术可以指导飞机远离危险区域。但是有些时候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会漠视安全。
美国南部诸州的天气在夏季变化极为明显,恶劣天气是家常便饭。1999年6月1日,美国南部的达拉斯—沃斯堡机场,美利坚航空公司的1420航班起飞晚点了2个小时,虽然在起飞前,气象简报已经说明在航程路线中将有可能遭遇雷暴,但是1420航班的气象签派员和机长看完之后认为,航班可以在雷暴到来之前到达目的地小石城。飞机在降落前30分钟,机组人员收到了最新的红色气象警报:航班将在前方遭遇强烈风暴,雷暴已出现在机场的西北方向。紧接着,塔台管制员又发布了对飞行极为不利的风切变警报。按照常理,此时的机长应该放弃在小石城着陆,飞向其他机场或重返达拉斯。但机长并没有更改先前的计划,而是孤注一掷,继续选择在雷雨交加的机场着陆,仅仅是调整了着陆方案。糟糕的是,调整使得航班着陆延迟了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暴愈演愈烈了,着陆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加。
在飞机即将降落时,低云、降雨、闪电、雷暴、狂风等聚集在一起,大雨和乌云几乎完全遮蔽了机场。最终,1420航班以超过161公里的时速冲出了跑道,穿过7米的堤坝,撞上前方钢铁通道后,在阿肯色河的泥岸上停了下来。事故共造成10名乘客死亡,机长布什曼也不幸遇难。
随后,美国交通安全委员会成立了指挥中心。经过18个月的调查,调查人员查清了事故的真相。机长不顾安全执意降落是因为航空公司下达了务必抵达目的地的指令,以便安排其他的飞行任务。如果飞机没有到达,航空公司将遭受经济损失。人们在谴责飞行员的同时,也看到了航空公司的种种不合理行规。
行驶在路上的汽车没油了,虽然也有引发车祸的可能性,但是多数情况是半路抛锚的尴尬和无奈。但是你能想象一架设备先进的飞机,在万里高空突然发现没有燃料了的情况吗?然而这样的情况真实地发生了。
2001年8月23日越洋航空236号班机离开多伦多。起飞时机上载有47.9吨燃料及5.5吨的备用燃料。起飞后,地面指挥中心为了避免空中拥堵,让236号班机偏离了原定轨道几十公里飞行,事后证明这一无心之举拯救了300多条人命。
飞机起飞后一切正常,不过在飞行约4小时之后,燃料开始泄漏,并引发驾驶舱的警告系统。但是机长排查后认为这不过是电脑错误,没有引起重视。但是不久飞机发出燃料不平衡信息。飞行员为了处理这次状况,开启了两侧油箱的转换阀,结果令燃料流向了发生燃料泄露的发动机。然而警报仍然在持续,最终机长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紧急迫降。只是这个决定下得太晚了,很快飞机右侧的2号引擎在燃料用尽后熄火。13分钟后,1号引擎也熄火。失去引擎动力的236号班机此时成为了一架巨型滑翔机,但是飞机离最近的机场还有157公里。
最终在两个引擎都熄火的20分钟后,机长凭着过硬的飞行技术,以370公里的时速迫降于机场。虽然起落架的10条轮胎全部爆裂,但是机上293位乘客和13名机组人员全部生还,并且创造了喷气客机无动力滑翔的最远记录。
在事故调查中发现,导致燃油泄漏的元凶是维修失误。在此次飞行的前5天,此架飞机换了一个由劳斯莱斯公司提供的引擎,然而其中一个安装部件却仍然使用了旧引擎的。5天来,不匹配的替换配件导致油管之间一直在互相摩擦,最终在飞越大西洋上空时油管断裂。加上驾驶员不信任电脑,误解了实际情况。庆幸的是,驾驶员最终将功补过,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飞行任务。回想整个过程,空管中心指挥飞机偏离了原定轨道成了决定因素,若不是这个指令让飞机离迫降的机场近了几十公里,236号班机将没有希望完成这次降落。
在人类飞行历史上,空难发生的原因不仅仅是这些离奇的事件,还有一些常规的事件导致了空难的发生:根据对1950—2009年1300次重大航空事故原因的统计表明,由飞行员失误(包括与天气或机械故障相关的)导致的空难占50%,由其他人为原因,如空中交通管制员责任、飞机装载不当、燃油准备不足、保养维护不当导致的空难占6%,由天气,如雷击、闪电、大雾、冰雹导致的空难占12%,由机械故障,如发动机故障、液压失灵、油箱起火导致的空难占22%,而由于意外破坏,如撞鸟、电磁波影响、被安装爆炸装置、劫机等原因导致的空难占9%,而剩下的1%则可能是我们难以解释的原因了,如神秘失踪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现代民航对于所有可预见意外因素都准备了有效的应急设备和措施,单一因素造成事故对于民航来说几乎不可能,因此航空事故绝大多数是一连串的小概率事件同时发生才造成的。统计表明,约90%的航空事故都有人为失误的因素,可以说如果机组接受过更为全面的应急训练,这些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