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智慧-阴谋的胜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历史上的“谜”实在太多,尤其是由帝王将相导演、发生在宫廷里的那些“谜”。

    这些“谜”,与其说是谜,倒不如说是阴谋。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政治,就是阴谋政治。

    世界上有两个最不讲道德的地方:一是妓院,一是宫廷。妓院在社会的最下层,唯钱是图,连皮肉都出卖了,还有什么道德可讲?宫廷在社会的最上层,唯权是从,连灵魂都不要了,更没有什么道德信义可言。宫廷与妓院,虽处社会的两极,实是殊途同归啊!

    上面说到中国古代“政治是阴谋政治”,如果能把这些阴谋“曝光”,放在光天化日之下,置于大众眼前,也许会使今人清醒一些,起码少一些所谓的神圣感!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纷争、胜者为王的时代,也是一个阳谋与阴谋混杂不分的时期。这时候的观念是:不管阴谋还是阳谋,只要胜了就是好谋。

    齐国的晏婴大名鼎鼎,这个人其貌不扬、身材短小,却才智非凡,他因善于劝谏齐王而名垂千古,后人还根据他的事迹编成《晏子春秋》。他屡次出使,能够不辱使命、为国扬威,也算难得。但就是这么一位“正人君子”,也少不了要搞阴谋。

    一次,鲁昭公到齐国访问,齐景公想趁此机会发动外交攻势,让鲁国脱离和晋国的联盟而与齐国结盟,所以,齐景公隆重地接待了鲁昭公。在宴会上,鲁昭公让叔孙舍做襄礼,齐景公就让晏子做襄礼。在齐景公的下边,站着三个铁塔般的勇士,他们是齐景公平时最宠爱的人。这三个勇士往那里一站,就把晏子比下去了。他心中不忿,觉得这三个人在这里挡道,景公就不会认识真正的人才,人才也不会来。于是,就想把他们除掉。

    晏子对景公说:“主公种了几棵稀有的桃树,今年该结桃子了,我想去看看,摘几个桃来给二位君主尝尝鲜,不知可否?”景公同意了。

    晏子只摘来了六个桃子,对景公说:“桃子未熟,只此几个。”并行酒令,把桃子献到鲁昭公和齐景公的面前说:“桃大如斗,天下稀有,君王吃了,千秋同寿。”鲁昭公和齐景公一人吃了一个。晏子和叔孙舍相互推赞,都说对方辅佐君主有功,也各吃了一个。这样,就只剩下了两个桃子。

    晏子对齐景公说:“现在还剩下两个桃子,我想不如让下面的大臣各说自己的功劳,谁的功劳大谁就吃桃子。”齐景公同意了,晏子就传下令去,让下面侍立的大臣各表功劳。

    站在齐景公近处的三勇士性子最急,其中一个叫公孙捷的走出一步说:“在桐山打猎时,一只老虎冲出来,直向主公扑来,是我打死了老虎,救了主公的命,应该说功劳不小吧!”晏子说:“你救了主公的命,确实功劳不小,应该吃一个桃子。”晏子就请景公赏了他一个桃子、一杯酒,公孙捷拜谢退下。

    另一个名叫古冶子的大力士上前一步说:“打死老虎算什么,我跟主公渡黄河的时候,一头大鳄鱼咬住了主公的马,是我和那鳄鱼拼死搏斗,杀死了鳄鱼,才救了主公的马。”

    齐景公插言说:“要不是古冶子,别说我的马,就连我的命也保不住了。”晏子一听,忙让齐景公赏给古冶子一颗桃子和一杯酒。古冶子吃了酒,吃了桃子,拜谢而退。

    最后一个大力士叫田开疆,他一看桃子被前两个人吃光了,气得大声嚷嚷:“打死老虎、杀掉鳄鱼算什么,主公让我去打徐国,我杀死了徐国的大将,俘虏了五百敌人,连郯国和莒国都归附了我们,这样的功劳算不算大呢?与他们相比如何?凭我的功劳,能否吃到一个桃子呢?”

    晏子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说:“开疆拓土比杀虎斩鳄的功劳要大,只是桃子吃完了,就让主公赏你一杯酒吧!”

    齐景公也说:“要论功劳,数你最大,可惜说得晚了!”

    田开疆十分生气地说:“我为国争光,帮主公打败敌国,反倒不如个杀虎斩鳄的人,还站在这里丢什么脸哪?”说完,拔剑自刎。

    公孙捷说:“我凭这么点儿功劳,竟也抢桃子吃,想想真是脸红,我也不活了!”说完,也拔剑自刎。古冶子大叫道:“我们三个人是生死兄弟,你们俩死了,我还能活吗?”说完,也拔剑自刎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两个桃子,杀了三个盖世英雄,非桃之力,乃阴谋之功也。

    宋太宗继宋太祖而立,也是一个有为的皇帝,然而,他在即位问题上却留下千古悬案。在今天看来,这虽已成不解之谜,但根据当时的许多蛛丝马迹来推测,这恐怕是一场阴谋。

    当时,宋太祖赵匡胤的中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他自己也正年富力强,还会大有作为,却于五十岁时突然去世,由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史书对这件事的记载多有征引猜测。赵光义是赵匡胤的胞弟,与赵匡胤不同,赵光义因为有哥哥的经济支持而读了好多年的书,所以,虽然他少了许多武功,却在文采学识方面明显地优于他的哥哥。赵匡胤当后周禁军首领时,赵光义就已进入朝廷的核心,成为赵匡胤的得力助手。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做皇帝的事件中,赵光义是主谋之一。因为拥立有功,赵匡胤十分重视他这个胞弟,有意栽培提拔,先把他任命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后来又认命他为开封府尹。

    开封府尹是个十分重要的官职,在这一位置上,既可通上,又可达下,对于经营自己的势力十分有利。赵光义在这一位置上培植了大批亲信,这在他即位以后所任用的官吏中即可看出,而这些人也确实为巩固他的地位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于赵匡胤之死,官修的《宋史》均语焉不详,原因恐怕是自宋太宗赵光义以后北宋皇帝均是由太宗一支继承有关。这些人既不愿说清事实,又不好胡编历史,最妙的办法就是绕过去。但一些非官方的记载和传说却很丰富。

    宋代有个叫文莹的山林老僧写了一本《湘山野录》,其中记载了赵匡胤之死。说赵匡胤听信了一个术士的话,知道自己气数已尽,便召胞弟赵光义入宫安排后事。当时,赵匡胤患病在身,他把宦官和宫人赶得远远的,自己和赵光义对酌。宦官和宫人远远地看去,只见烛光之下,赵光义时时避席而走,似有激动难忍之状,又像是推辞不受的样子,后来又见赵匡胤拿柱斧砍在雪地之上,大声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最后,赵匡胤入内就寝,当夜留赵光义在宫内住宿。刚入睡时,赵匡胤鼾声如雷,天还未明,便无声息。内侍急忙入内查看,只见赵匡胤已死去多时。

    还有的传说赵匡胤十分宠爱原后蜀主的花蕊夫人费氏,在赵匡胤死前的那天晚上,赵匡胤召赵光义进宫问事,并留宫侍候。赵光义见哥哥睡熟,就乘机调戏花蕊夫人。赵匡胤被惊醒,就用柱斧去砍赵光义。皇后和太子闻声赶到,赵匡胤已气息奄奄,第二天清晨就去世了。

    关于赵光义即位,也是众说不一。有人说他在灵前即位。有人说赵匡胤病危之时,派宦官王继隆召他的儿子秦王赵德芳来见,王继隆却跑到开封府,找来了赵光义。皇后见王继隆回来,忙问:“德芳来了吗?”王继隆却说:“晋王(赵光义)到了。”赵匡胤和皇后都大吃一惊,皇后哭着对赵光义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交给官家(皇上)了。”赵光义安慰皇后说:“共保富贵,不必担忧。”

    还有一个“金匮之盟”的传说企图为赵光义继承皇位作“合理”的注解,把子承父业变成兄终弟及的转化说成是维持赵宋王朝的要求。

    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功臣,深受宋太祖赵匡胤的宠信,但他利用职权,做了许多违法的事,赵匡胤知道后,就撤了他宰相的职务,到太宗赵光义即位后他仍郁郁不得志,于是就说出了一个“金匮之盟”的故事来,赵光义按他说的地方去找,果真找到了这个“金匮”,发匮得书,果如赵普所言。

    据赵普说,早在太祖建隆二年之时,皇太后杜氏病危,曾召入赵匡胤和赵普,问赵匡胤说:“你知道这宋朝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吗?”赵匡胤说:“自然都是靠祖宗和太后的功德了。”皇太后说:“不是这样,这是因为柴氏让幼儿寡母执政的缘故。如果后周立的是一位年长的君主,你能把后周的天下得到手吗?你百年之后,应该传位给光义,光义再传位给光美,光美再传给德昭。你如果能如此传位,使大宋不致有年幼的君主,那是天下的大福了。”

    赵匡胤表示一定不违反母亲的指教,百年之后一定传位给弟弟。太后就让赵普当场记下这些话,作为誓书,并藏在一个金匣子里,交给一位可靠的宫人保管。

    但宋人已不相信这个传说,赵普是否想靠假造“金匮之盟”献上一功,博得赵光义的重用,也已不可知。但无论如何,赵光义能在舆论上取得自己即位的合理支持,是十分高兴的。

    由此,烛光斧影中,“金匮之盟”内,宋太宗赵光义即位遂成千古之谜。

    其实,从常理揣度,就知这是一个阴谋。首先,如果太祖赵匡胤想传位给弟弟,在当时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公诸朝堂,没有任何阻碍,何必弄得这样鬼鬼祟祟,又是烛光,又是斧影,绝无必要;其次,那“金匮之盟”早就订好,何必要等赵光义即位五六年后才弄出来,赵普一直好好地在开封待着,又不健忘,为什么不在赵光义即位之时就公布出来,也好免去许多议论?

    赵光义篡夺哥哥的位子,即便不是蓄谋将他害死,也是趁他生病之时伺机篡位,只是不像其他人那样笨拙,搞得血淋淋地罢了!由此看来赵光义应该是个篡权的高手了。

    (参见《湘山野录》、《宋史》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