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曾是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皇帝,他弭除边患、开疆拓土、制定礼乐、兴倡儒术。但混账的地方也着实不少,他晚年奉仙信巫,屡次东游,企望得遇神仙,并因此蔽塞视听,使太子刘据被迫造反,弄得皇后自杀,太子自缢,给宫廷乃至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在继承人问题上,武帝处理得并不出色。刘据自缢以后,武帝尚有三子,其中最受武帝喜爱的是钩弋夫人所生的少子弗陵。弗陵长相、性格均很像武帝,武帝就准备让弗陵即位。但他恐怕主少母壮,将来钩弋夫人定会干预朝政,为了免蹈刘邦时期吕雉专权的覆辙,武帝决定处死了钩弋夫人。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选择辅佐少主的顾命大臣了。
武帝经数日深思,心中有了主张:首先,他择一重臣,交付托孤重任。在武帝看来,当时只有霍光、金日□二人忠厚老成,可托大事。但金日□身为胡人,恐难服众,只有将此意暗托霍光。于是,武帝令黄门绘了一图,赐予霍光。
霍光,字子孟,为前骠骑将军霍去病之弟,由去病携入都中,得授郎官,后官至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为官二十余年,谨慎守职,未曾有过大的过失,受到武帝信任。霍光受图归家,展开一看,见是一副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已知武帝之意,遂将图收起,不再送回。武帝见霍光受图归后,没有复问,知他已解己意,甚感欣慰。
辅佐幼子之臣已经找到,武帝便想除掉钩弋夫人。数日后,武帝见到钩弋夫人,借端发怒。钩弋夫人惯受武帝所宠,今见武帝一反常态,忙脱簪谢罪。武帝装作不理,喝令左右侍女,将其扯出,送入宫廷狱中。钩弋夫人闻此犹遭晴天霹雳,不由珠泪盈眶,频频回顾。武帝见了,心觉不忍,连忙催促道:“快走!快走!不能让你再活了!”钩弋夫人还欲再言,已被侍女牵出,送入大狱,是日,诏下赐死。
不久,武帝闲居,问左右道:“对钩弋夫人之死,外人有何议论?”左右道:“人们都说,陛下即将立其子,为何又先杀其母?”武帝喟然道:“其中道理岂是庸愚之辈可知?古来国家生变,多由主少母壮所致,你等没听说过吕后之事吗?”左右听了,方才无言。武帝两事办完,稍稍宽心,准备择日册立太子。
随后,武帝颁出诏书,立少子弗陵为太子,进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再加上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五人一起辅政。武帝传授顾命两天后,就驾崩五柞宫。
在这五位顾命大臣之中,除上官桀外,其余四名都是很有名的老臣,唯有上官桀的发迹有些特殊。他由羽林期门郎升至未央厩令,替皇帝喂养和管理宫廷马匹,他见武帝经常到马厩看马,就把马喂得格外肥壮。后来,恰逢武帝生病,好多日不到马厩中去,上官桀就懈怠了,马逐渐地瘦下去。武帝后来来到马厩一看,十分生气地对上官桀说:“你以为我再也看不到马了吗?”上官桀慌忙向武帝叩头说:“臣闻圣体不安,日夕忧惧,所以无心喂马,乞陛下恕罪。”武帝却以为他忠诚,不但将他免罪,还提升为骑都尉,后因捕人有功,又升为太仆。上官桀的为人,由此可见一斑。
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他当时才八岁,朝中的大小事宜,全由顾命大臣的领袖霍光主持。霍光也可谓恭谨忠诚,为防不测,就搬进殿中居住,走到什么地方,坐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定之规,不敢稍有改动。因此,虽然昭帝年幼,国家倒也太平。由于昭帝母亲已被汉武帝处死,霍光考虑到宫中的其他嫔妃都不可靠,昭帝的饮食起居无人照料,就把昭帝的大姐鄂邑公主召进宫去,加封为盖长公主,让她日夕伴驾照料。谁知过了几个晚上,半夜里忽然有人跑到霍光那里报告,说是殿中有怪异出现。霍光正在和衣而卧,闻报急忙起身,来到殿中。霍光认为殿中御玺最为重要,急忙把掌管御玺的尚符玺郎招来,向他要玺。尚符玺郎不给,霍光来不及细说,就要向他怀中夺取玉玺,尚符玺郎按住剑说:“臣职所在,宁死不肯私交!”说完,就退了下去。霍光命令殿上不得胡乱喊叫,违令者斩,等到天明,也没有什么怪异。上朝的时候,霍光承制下诏,加尚符玺郎俸禄二等,并说:“你能如此守住御玺,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呢?”自此以后,大家都佩服霍光的公正无私。
不久,燕王刘旦等人谋反。燕王刘旦与广陵王刘胥,都是昭帝的哥哥。刘旦虽然有学问,但性子过于傲慢;刘胥勇武,但过于爱好游猎。所以武帝没让他们继承帝位。当武帝死的消息传到刘旦那里时,他并不悲痛,而是对旁边的人说:“这书信函封太小,恐怕说不尽话,难道是朝廷上有变故吗?”于是一面托言探丧,一面了解朝廷的情况,等知鄂邑公主也已入宫后,就说未见遗嘱,恐立嗣有诈。于是,刘旦派使臣向昭帝请求在各个诸侯封国建武帝庙。
霍光敏锐地觉察到刘旦可能有别的企图,没有同意建庙要求,只是给刘旦、刘胥和盖长公主加了封地。刘旦却傲慢地说:“按照长幼顺序我应当为天子,还用得着别人赏赐我什么东西吗?”当时就与中山哀王之子刘长、齐孝王之孙刘泽互相勾通,诈称受了武帝的诏书,勤修武备,以防不测。不久,他就向封地内的人宣布,说霍光所立并非武帝之子,应当即位的是自己,希望天下人共同来讨伐弗陵。刘旦让刘泽起草檄文,到处散布。不料刘泽来到齐地,竟被青州刺史隽不疑逮捕,又有人告发刘泽谋反,于是,隽不疑飞报朝廷,朝廷派人稍加审讯,就弄明了真相。刘泽被杀,刘旦也应连坐受诛。霍光认为昭帝刚刚即位,不宜杀死亲兄长,只是让他谢罪了事。
不久,顾命大臣金日□染病身亡,他的两个儿子年幼晓事,昭帝曾把他俩召入宫中,与他一同起卧游玩,感情很好。等金日□死后,其中的一个儿子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昭帝就向霍光请求把另一个儿子也封为侯爵,霍光说没有先例。昭帝说:“封不封侯,还不就凭你我的一句话吗?”霍光板起脸说:“高祖曾经说过,没有功的人不能封侯。”昭帝吓得不敢作声了。霍光的正直由此可见一斑。
到了第二年,霍光被封为安陆侯,上官桀被封为安阳侯,霍光的权势越来越大。就在这时,有人偏偏向霍光进言说:“难道大将军没有听说过高祖时候吕雉的故事吗?高祖死后,吕雉及吕氏宗族专权,并不任用刘氏宗族,最后在天下人面前丧失了威望,失去了人心,所以全部被诛杀。现在将军你作为顾命大臣的领袖,辅佐少主昭帝,地位高、声望重、权势大,却唯独不与刘氏宗室共事,没有刘氏宗室的人出来号召天下,将来怎么能免于祸患呢?”霍光听了以后,既感到震惊,又立刻醒悟,对那人说:“谢谢先生的指教,我一定照办。”很快,他把楚元王的孙子刘辟强召入宫廷,封为宗正。
在昭帝十二岁时,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想把自己才六岁的女儿送入宫中,希望她将来成为皇后,就去找霍光商量。上官安本以为霍光是自己的岳父,自己的女儿是霍光的亲外孙女,霍光是不会阻拦的,没想到霍光一口回绝,认为孩子太小,不宜入宫。上官安一看无回旋的余地,只好想办法去求助别人。
上官安想了好久,终于找到一条门路,就跑到盖长公主家里找到了门客丁外人。原来,盖长公主的丈夫早逝,公主不耐孀居,门客丁外人美貌多才,为人狡猾,两人就勾搭成双,几乎不避人耳目。后来霍光让盖长公主入宫服侍昭帝,两人就无法见面了,盖长公主常常请假,而且晚上住在家里,不愿回宫。霍光觉得很奇怪,派人一打听,才知是这个缘故。霍光为了让盖长公主安心服侍昭帝,索性让丁外人入宫值宿,成全他们。上官安找到丁外人密商,丁外人一口答应,立刻去向盖长公主游说,盖长公主本打算把故周阳侯的女儿配给昭帝,可为了情夫的欢心,只好答应。
不久,上官桀的女儿被迎入宫,封为婕妤,既而被立为皇后。由于这些诏令都出于中宫,霍光也没有办法,再说也没违反什么条例,霍光虽不满意,也未再多加考虑。
上官安却是官运亨通,很快就升为车骑将军。由此他十分感激丁外人,想说通霍光封丁外人为侯爵。这封爵之事要霍光决定,他无论如何都不肯答应。上官安无奈,只好让父亲上官桀去说情。上官桀与霍光都是顾命大臣,又是儿女亲家,更是莫逆之交,谁知霍光还是不答应。上官桀无奈,便降格以求,说是封个光禄大夫也好。霍光悖然怒道:“丁外人无功无德,怎好得封官爵,请你不必再说了!”上官桀碰了一鼻子灰,从此深深地怨恨霍光。
盖长公主因为情夫得不到爵位,也十分怨恨霍光。他们内外呼应,想除掉霍光,而霍光尚不知道,只是按自己的意思去做。不久,昭帝突然下诏,封上官安为桑乐侯,食邑五千户。霍光事先并不知道这件事,但觉得上官安是皇帝的岳父,也不算违例,也就未加过问。而上官安却十分傲慢,有一次,他入宫侍宴,罢宴回家以后,向门客夸耀道:“我今天与女婿一起饮酒,很是高兴,只是我的女婿服饰很豪华,而我家的用具器物,还不得相配哩!”说着,就要把旧有的家具一概烧光,多亏门客劝阻,才未烧成。
上官桀父子认为,上官桀从前和霍光一样都是顾命大臣,现在反而每件事都要受霍光管辖制约,实在太不公平。于是,他们就广结宫廷内外的宦官、大臣,想趁机除掉霍光。尤其是燕王刘旦,因未得地位,总心怀不满,御史大夫桑弘羊的子弟多有失职,也对霍光怀有怨望,再加上盖长公主作为内援,在上官桀看来,确实是万无一失。
正在这个时候,霍光到广明去校阅羽林军,上官桀就想发难,但想来想去还是无法准备力量,不能保证事变成功。于是他就和桑弘羊秘密商量,诈以刘旦的名义,上书弹劾霍光。奏疏写道:“我听说大臣霍光在外出校阅羽林军时竟令先行官预先准备食物,模拟天子的出游仪式。把没有功的大将军长史杨敞任命为搜粟都尉,又擅自调益幕府校尉,专权自恣。我怀疑他有不正常的举措,所以愿意把我的符玺归还朝廷,回到宫里保卫皇上,以免奸臣忽起事端,皇上遭遇不测。事关紧急,特此派快马传给皇上。”
昭帝看后,竟无动静,霍光听说有人弹劾自己,十分恐慌,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不敢进去,只在殿西画着《周公辅成王图》的那间房子里坐着。昭帝未见霍光,就派人宣他进殿,霍光跪地免冠谢罪。
昭帝说:“我知道你没有罪,请戴上帽子起来吧。你到广明校阅羽林军往返才十多天,燕王刘旦怎能得知,又怎能写信送来?况且你如果有不臣之心,又何必用校尉?这明明是有人谋害将军,假造此书。我虽然年少,也不至于如此愚昧。”群臣听了,无不惊服。昭帝催促捉拿上书人,上书人就是桑弘羊,闻讯后逃到上官桀的家里躲避,当然无法捉到,偏偏昭帝又连日催办,上官桀使内臣在昭帝跟前说霍光的坏话,昭帝发怒说:“大将军是当今的忠臣,先帝嘱托他辅佐我,如有人再敢妄说是非,便即处斩。”昭帝从此只亲近霍光,不理上官桀。
上官桀忧愤交加,计无可出,竟与儿子上官安商议了几次,想联络盖长公主及燕王刘旦,假意应许刘旦登上皇位,实际他欲先杀霍光,后废昭帝,再将燕王刘旦诱至京城,设法除掉,自己乘机篡位自立。
于是上官桀一面修书一封,派人通报燕王,诈称废掉昭帝后,迎他入都即位;一面与盖长公主密谋,令她宴请霍光,乘机设下伏兵,将霍光刺死。
燕王刘旦闻报,遂对群臣说:“今得盖长公主密报,说欲举大事,只患大将军霍光和右将军王莽。今右将军已经病逝,丞相田千秋又在病中,正好乘机发难,事必成功。不久,我就会被召入京,你等速速准备行装,待命而行!”众臣奉命,加紧准备,静候入都消息。盖长公主经与上官桀谋划,积极准备酒食,欲邀霍光前来赴宴,并预先伏下甲兵,准备伺机将其除掉。
一切筹划完毕后,上官桀父子在家静候佳音。有一同党对上官安说:“君父子行此大事,将来如何处置皇后?”上官安说:“逐鹿之狗,还顾得上兔子吗?我父子靠着皇后,得此显贵;一旦人主意变,我们就是求为平民,恐怕也难办到。今乃千载难逢的机会,怎可轻易错过?”说完,大笑不止。
不料,上官桀父子所谋,被盖长公主舍人之父稻田使者燕仓得知,仓遂将此事告诉了大司农杨敞,杨敞又转告给告谏大夫杜延年。杜延年闻后,立即又找到霍光,告发了此谋。大将军霍光听毕,大惊,当即入宫,告知了昭帝。昭帝经与霍光商议,密令丞相田千秋速捕逆党。
田千秋奉命,立令从事任宫、少史王寿往捕叛逆。二人受令,先后将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擒获斩首。盖长公主闻变,也自杀身亡。苏武之子苏元及燕使孙纵之等,凡参与此谋者,也都先后被捕入狱。
都中逆党已除,昭帝遂派使臣持了玺书,往责燕王刘旦。
燕王刘旦正在蓟城(今北京市西南)等候消息,忽来急报,说上官桀父子事败被诛。刘旦听后,当时就吓出一身冷汗,急忙招来燕相平道:“现在事情已败,不如就此发兵,你看如何?”平道:“左将军已死,百姓都已知道,没有内应,不能轻易发兵。”刘旦也知事已难成,遂设席万载宫,外请众臣,内宴妃妾。酒入愁肠愁更愁,自作歌道:“归空城兮犬不吠,鸡不鸣,横术何广广兮,固知国中之无人!”宠姬华容夫人随歌起舞,环座闻歌,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宴罢,刘旦欲拔剑自杀,左右慌忙上前阻住。正在这时,忽闻朝使到,刘旦只得出迎朝使。朝使入殿,呈上玺书。刘旦展开一看,只见上面说:“昔高皇帝王天下,封赏子弟,以此为藩,治理国家。先日诸吕阴谋大逆,赖绛侯周勃诛灭贼乱,尊立孝文,以安宗庙。往者樊哙、曹参等,携剑推锋,从高皇耘锄海内,受赏不过封侯。今宗室子孙,无暴衣露冠之劳,裂地而王之,分财而赐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封赏可谓极厚!况如王骨肉至亲,如同一体,乃与他姓异族,谋害社稷,亲其所疏,疏其所亲,生悖逆之心,无忠爱之意,如使古人有知,又有何面目去见高祖之庙?请王自行定夺。”
刘旦看完玺书,自悲自叹道:“死了!死了!”遂用绶带自缢而死,妃妾等随旦自杀者达二十余人。
使臣回报昭帝,昭帝遂谥旦为剌王,赦免旦子,废为庶人,削国为郡。至此,昭帝在霍光的辅佐下,彻底挫败了这次叛乱阴谋,巩固住了政权。
昭帝十八岁举行冠礼,朝政由霍光秉公主持,还算平静,但昭帝于二十一岁病死,并无子嗣。广陵王是昭帝的哥哥,霍光不愿立他为君,大面上的理由是因为武帝没有看中他,且不是昭帝的下一辈,实际上恐怕考虑到广陵王年纪已大,立为皇帝后无法驾驭,决定立武帝的李夫人之孙昌邑王刘贺为皇帝。
刘贺是个纵情声色、荒淫无度的人,专好游猎,半日能骑马奔驰三百里。一日,刘贺看见路面前有一只白犬,项下似人,股中无尾,而左右的人却偏偏并未看见。龚遂劝谏说:“这是暗示左右的人如犬戴冠,如不悔悟,恐要亡国了。”不久,刘贺又独见一大白熊入宫,龚遂又说:“野兽入宫如入无人之境,是说宫室要空了,这是凶兆。”未几又见血染席中,龚遂哭道:“血为阴象,阴象上升,宫室要空了。”等长安使臣到来,刘贺半夜得书,才看到数行,就高兴得手舞足蹈,一帮狐朋狗友都来趋奉。第二天,刘贺启程,独自一人策马跑在前面,沿途搜掠妇女,无恶不作。
刘贺即位以后,十分荒唐,毫无人君的样子,朝野上下深以为忧。霍光受群臣委托又联络杨敞等人,在朝会上忽然发难,借上官皇后的名义,历数刘贺罪状,把刘贺削去王号,另给食邑两千户,仍使居昌邑。只是刘贺的那帮帮闲小丑二百多人,全被绑赴市曹斩首,有人大喊:“当断不断,自取其乱!”意思是悔不当初杀霍光。
立君又成了大问题,有人提出,唯有武帝曾孙刘病已,流落民间,据说美丰仪,通经术,有才具,年已十八,可立为君。人们流传在这一年,泰山大石自立,上林苑中大柳树叶虫食成文,也辨认出“公孙病已立”字样。这皆是皇帝起于民间之兆。
霍光主持迎立了刘病已,是为宣帝。当时,霍光坐在宣帝的身边替他赶马车去祭拜祖庙,宣帝后来回忆说当时的感觉是“如芒在背”,等换了张安世驾车后,他才安心。其实,这一方面反映了霍光的权威之大,另一方面也为霍家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宣帝尚未立后,当时许多人都打算让霍光的小女儿做皇后,可宣帝却下令访求故剑,大家明白,这是宣帝不忘贫贱之交,只好立宣帝在民间时的结发夫人许氏为皇后。照例应该封许氏的父亲为侯,但霍光认为他已受过宫刑,是微贱之人,不能违例封侯。宣帝争执不过,只好作罢。
宣帝即位后两年,霍光见宣帝躬谨谦让,也还放心,就自请归政退休,皇帝偏不允许,并且还让众臣凡事先奏请霍光,然后再通报自己。这时,霍光的儿子霍禹以及霍光哥哥的孙子霍云、霍山及外孙等,陆续获取了官职,在朝廷上渐成盘踞之势。宣帝虽十分猜忌,但也只好暂且隐忍。
霍光的继室霍显是个心狠手辣的女人。霍显原是霍光女儿的婢女,因长相姣好,为人狡猾,博得了霍光的喜欢,后生了几个子女,霍光就把她升为继室。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当皇后,霍显处心积虑地想谋害许皇后。恰巧许皇后将要分娩,忽感身体不适,霍显就趁机把自己的相识淳于衍推荐进宫,害死了许皇后。宣帝十分气愤,霍显极怕淳于衍吐露真情,连忙求霍光设法,霍光知道了也很害怕,但事已至此,只好去到宣帝那里游说,让他放了全部医官。
从此时开始,民间竟传闻霍家毒死了许皇后。不久,宣帝迎霍显之女入宫,一年后立为皇后。宣帝地节二年,霍光寿终正寝,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也就逐渐地爆发出来了。
霍后尚未生子之时,宣帝欲立许后所生的刘奭为太子,霍显对女儿说:“他是皇帝微贱时所生,怎能当太子?倘若你将来生了男孩,不是要为他所制吗?”霍显就交给她毒药,让她寻机毒死太子。无奈宣帝十分小心,霍后始终不得下手,她经常恼恨地咒骂,逐渐露出了不悦太子的神情。宣帝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又风闻是霍家毒死了许皇后,就加倍注意起来。
霍家一门三侯,霍显尚不满足。霍显做了太夫人之后,无视礼法,竟擅自扩大霍光的故制,自己的生活更是纸醉金迷。尤其是与俊仆冯殷私通的事,闹得沸沸扬扬,无人不知。她的这些做法引起了公愤,许多人上书弹劾。宣帝只是念着霍光的功劳,才隐忍未发。
宣帝怕霍家势力太大,将来生变,就逐步撤去霍禹等人的兵权。霍家已感觉到势头不好,尤其是弹劾之人越来越多,关于毒死许皇后的议论也越来越凶,霍云、霍山等就找霍显想办法。霍显说出下毒之事,他们非常震惊,认为唯一一条路就是联络霍氏及诸女婿一同起事,并借上官太后的名义废了宣帝,方可无虞。谁知隔墙有耳,马夫听到了他们的议论,夜里又与别人私议此事,他的朋友偷听到后,为了图谋富贵,就跑到皇帝那里告了密。霍家的谋划至此泄露。
宣帝立刻传令捉人,但又马上传命止捕,就是这样,霍家也知谋泄,急忙联络诸亲戚准备起事,诸亲戚知道谋反必致连坐,为求一线生路,也都纷纷同意。好在朝廷又无声息了,大家就又安定了一段时日。
其实宣帝是在一步步地实行计划。他怕霍家谋反之事尚未足以传信众人,贸然下令逮捕,会遭人议论,要等到霍家充分暴露出来,才好服众。果然,霍家的问题越来越多,名声也越来越臭。霍家便又密谋杀了魏相,废去宣帝,立霍禹为天子。又有人探得了这一消息,报知了宣帝。
宣帝见时机已成熟,立即派兵,凡霍氏宗族亲戚,一概拿办。霍山、霍云服毒自杀,霍显、霍禹被腰斩,霍氏女婿、外孙,尽数处死,诛灭不下千家。
纵观霍光的一生,虽不能说真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尽善尽美,倒也确实能尽心尽力,秉公治朝治国,至于许多处理不当的涉及个人的事,细细地推敲起来,倒也未必是霍光原意,实在是情势所迫,无力回挽。应当说,周公辅政只是一个传说,一种理想,而到了霍光,是实实在在的具体操作,问题十分复杂,想以身作则而不得,能做到霍光这个样子,平心而论,已很不容易了。
但霍光是只知谋国,不知谋家的。他完全有理由考虑到身后家族的败亡。其一,毒死许皇后留下了祸根;其二,二十多年的执政结怨太多,且有许多越权之事;其三,妻子霍显起自微贱,欲壑难填,狂悖残忍;其四,诸子孙多是轻狂之人;其五,子婿盘踞朝廷,势力太大,极易遭忌;其六,不知收敛。这六条中的任何一条,均足以使家族败灭,霍光却未对任何一条做出具体的安排,更无任何善后措施,其败亡是无可避免的。不灭在宣帝的手里,也会灭在别人的手里。别说还要谋反,就是谨慎处世,也决计逃脱不了,只是谋反使败亡来得快一点儿、彻底一点儿罢了。
霍光只知谋国,不知谋家,按中国传统观点来看,他不是一个上档次的人物。至于霍光是忠臣还是奸臣,正如开篇所言,在意愿上他想做忠臣,但却往往做出一些奸臣的事来,有些并不是霍光的错,而是封建正统观念给人设定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家与国的统一与背离。在一定情况下,家与国是统一的,忠于皇帝一家,就是忠于国家人民;但在很多情况下是背离的,这就出现了上述的矛盾。
宦海之中,霍光并不以功业胜,但他的生前身后的遭际,却极具特色,看看霍光,再反观现实,在某些方面或许是意味深长的!
(参见《资治通鉴》、《汉书》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